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

时间:2019-05-15 16:1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

第一篇: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

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

今天我在坐出租车经过天坛公园时,出租车司机突然抬头望向天坛和上方无边的天空,然后向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说假如我们拥有一个无限量大的望远镜,它所望向的光年距离也是无限远,那么我们会看到什么,那里依然是无数个星体吗?还是上帝?”我一下子愣住,因为我马上想到,那望远镜的尽头也有可能只是两个孩童。这两个孩童因为闲来无事,他们玩厌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便制造了整个宇宙;因为觉得这个宇宙太寂寞,便制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我们人类数以几千万计投入战火纷飞之中,并且身首异处时,那两个孩童便喜悦得在地上打滚。那么,当我们的镜头果然看到他们打滚的一幕,又将情何以堪呢?

看来,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学术而言。我们哲学中所探讨的几大命题,比如“世界之本源”、“物质与精神”、“意识与形态”、“存在与人生”等,这些岂不成为荒诞的笑话吗?最大的讽刺莫过于自然科学,“地球引力”和“能量守恒定律”可能只是凭借两个孩童弹指一挥;对于文学而言,那无限美好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可能都只是小小玩具;对于史学而言,那振臂一呼的陈涉和纵横沙场的曹操,可能都只是两个木偶罢了。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漏洞,因为这些都只是在猜测,那个无限量大的望远镜是,两个孩童是,当然上帝也是。对于上帝,可能许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存在的,可是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是存在的,活着的人未曾看到,死去的人即使能够与上帝饮酒赏月却无法言说。所以我们无法仅凭悟言一室之内,便去洞悉这个深邃的世界。

我的结论是:通过哲学去探求世界与人生是我们必须去追寻的,直至那个结果出现为止。而对于哲学家来说,那个结果反而是次要的。所以倒推回去,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可能性,但是它即使存在也不足以构成困扰我们的问题。

让我们继续回到《苏菲的世界》,我所遇到的第五个哲学命题是:世界万物是否由一种物质来构成?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一部分论述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的先哲想要透过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所以这时的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于是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向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不免大吃一惊,自然科学之于哲学,在今天看来似乎略有水火不容之意。比如当你对着一位学习理工科的人士大谈物质与精神,他一定目不斜视地掉转头去。可是世间有些事物就是如此具有戏剧性,哲学的缘头竟然就是自然科学,而对于牛顿而言,自然科学的最终结局是为证明上帝的存在并创造整个世界。于是结合几千年来的变化,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古希腊先哲们的思考之中,那就是世间万物总是在变化,但是总有一点是不会“流动”的。那么“变化”与“流动”基本上是“自然派哲学家”所探讨的命题。

米雷特斯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地浮在水上。”这句话必然不能为我们所接爱,然而我们所关注的原本是泰利斯所提出问题背后的现象,所以他亦不过是用这句话来证明“万物的产生其实只有一个本源”,又或许他认为万物源自于水,又最终归结于水。同时他又宣

称:“万物中皆有神在。”然而这句话中的“神”的内涵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或许它正于中国的“道”相似,那只是在指大自然的变化而已。总之泰利斯所说的神并非荷马神话中的天神。

我的思考过程是:泰利斯之所以说“大地浮在水上”,很可能只是用肉眼去观察天地变化的结果,比如骤雨已至,鲜花盛开,燕子翩跹,而蔬菜瓜果自此茁壮成长,我们人类自始至终离不开水的依赖。而所谓“万物中皆有神在”,所谓的“神”亦无非是指冥冥中不可为人类所掌控的力量。骤雨何时方至?鲜花因何盛开?燕子飞至何方?蔬菜为人类所食究竟有何想法?人类若离开水又将如何生存下去?于是,世间万物自有“神”的存在来掌控这个世界。

米雷特斯第二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所谓的“无限定”是指产生宇宙万物的一种物质本原。这种物质本源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形状,是永恒不灭的,没有规定的,故称为“无限定”。这一概念的产生表现人们认识的深化,最起码它要比泰利斯的“水是万物之源”更加高明,且不易找出漏洞。然而正因难以找出漏洞,它的漏洞便是整个观点本身。如果说这个世界是由“无限定”元素来组成,而如果再具体去回答,却完全解释不清它的概念,就难免给人含糊其辞之感。

我的思考过程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定”要远远比泰利斯的观点更加客观,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他的观点模糊不清,完全是因为我们是站在今天理性的角度上,而且今天的哲学已经由古典派、虚无主义,发展到存在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我们的思考要更加复杂。如果把自己置身于古希腊时期,用那时蒙昧不清的眼光和好奇卑微的心理去思考,那么明显“无限定”要比“大地浮在水上”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于某样事物的思考,原本无须在意它的结果,而应关注于它所着重的问题和思考方式本身。

米雷特斯第三位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他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那么毫无疑问,他必定是熟知泰利斯有关水的理论,于是提出万物之源是“空气”的理论。这里不再赘述。我的思考过程是:安那西梅尼斯其实应该与泰利斯毫无区别,因为水也好,空气也好,他们的观点无非是要证明: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物质,而且只能是一种。总而言之,三位米雷特斯哲学家力图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来自于虚无,它们必定有一个本源,至于它到底是水,是空气,还是“无限定元素”,对于我们而言是意义不大的。

当然,“自然派哲学家”还有几位,我将在明天继续论述。写到这里,我本人必须要作一个总结,来作为“世界万物是否由一种物质来构成”这一哲学命题的回答。其实我本人的回答十分简单:世界万物之所以存在,必定会是有一个原因,然而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几种物质相互变化,这些对我们都关系甚微,我所关注的,永远是人类与社会本身。所以在这里我要重新说明,我本人是一名存在主义者。我所崇拜的哲学家就是萨特和海德格尔。

正如同读书笔记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司机,当我和他讨论了几分钟之后,他便半玩笑式地对我讲:“我们讨论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没什么意思,我不还得开车拉活吗?你不还得要去学校上课吗?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又能够怎样呢?”那时我不得不由衷赞同。其实在这里,出租车司机还告诉我们一个研究哲学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如果个人生存问题尚无法圆满,即使会去思考哲学,也只能作为自嘲的工具。我今天之所以长篇大论地写着关于哲学的文字,原因不

就是我已经吃饱了吗?

2013年6月22日难为水于六营门

第二篇:读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

读《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

文学是无数的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的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苏菲收到的信里“你是谁”把小苏菲和我都拉进了哲学的思考中。你是谁?多么奇怪的一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在经历不断认知的过程,关于“我是谁”也似乎没有人能够下定论,小时候喜欢观察蚂蚁,有时候在蚁巢边一呆就是一下午,看着小小的蚂蚁总是在想,为什么它们会那么渺小呢,它们脑袋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吗?它们死了它的小伙伴会不会像人类一样难过呢?如果换作是我,我和我的小伙伴也是和小蚂蚁一样吗?……这样的问题常常让我思考很久很久,至今为止,关于“我是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读完《苏菲的世界》,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其中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似乎给了一个不太清晰的答案。字面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一定是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但是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因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无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只有当自己在不停的思考当中,生活才变得有意义,而世界也将会承认这一个思考的存在者。可是,难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被别人看不起,会受舆论质疑,甚至受法律制裁,他的生活变得盲目,没有方向,没有意义。思考必须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指导,虽然现在我们的这些观念已经被从小到大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植根脑海中,有了理性的认知,但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在慢慢的改善、修正或者误导、偏离正确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做出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无趣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一门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第三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第四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讲述是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拉开序幕。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的一本书。我知道我没有完全把这本书的深层含义与精华完全读透,读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学,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还要重要。我要把《苏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来,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要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细咀嚼,与生活相结合地再去看一遍,再来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涵精髓。因为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它是一本哲学书,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学书,简单易读,但又含义深刻它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一本书。每一个岁月过去,我对《苏菲的世界》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五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莫婷婷

(2011级哲学一班 天一社)

作者简介:莫婷婷,女,广西北海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2011级哲学一班学生,博观读书小组“天一社”成员。

摘要: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关键词:哲学、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人物分析: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马德兰·蓝格尔(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苏菲的世界》:“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

作为哲学系新生,为了尽早入门,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他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作为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了解到希腊自然学派的哲学家很多都关注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或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明白了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的差别,了解到在中世纪期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以人为出发点,了解到了巴洛克时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等等,总之就带我们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尽情的翱翔了一番。书中作者总是用一些在我们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解释哲学。例如:恩培多克勒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气,火与水混合而成的,只是比例不一样罢了。我想我们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解释都会嗤之以鼻,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呢。但是乔斯坦·贾德却用绘画帮我们解释了恩培多克里的这一解释。因为画家如果有红,黄,蓝,黑四色,就可以以不同的比例调配,得出数百种颜色,绘画出各种各样的东四。关于恩培多克里的想法也就显而易见了。再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当时也想原子怎么能够组成一件件事物呢,但是作者用积木比喻成原子,然后积木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就如原子组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德谟克利特为何有这种想法。

再者,乔斯坦·贾德也善于运用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例如在解释萨特的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有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情。作者用苏菲在咖啡厅等艾伯特到来只留意艾伯特的到来,将其它一切虚无化来加以说明,使我们更容易的明白。

令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这个世界比喻成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我觉得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魔术表演中魔术师将两三条丝巾变成了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当然我们知道我们这是魔术师的耍的一个小把戏罢了。这个世界也是,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是谁把这个世界拉出来罢了,就像兔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出现了,不能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正像这个世界一样,虽然宗教上有各成一派的解释,如圣经说世界时上帝创造的,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等等。科学家也企图找出合理的来源,但是,但是那些神话,科学的解释真的能够站得住脚吗?真的可以领道每个人都信服吗?虽然我们不知道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管不顾,无动于衷。过于习惯,因为如果事情发生了改变,我们就会显得相当的惊讶。作者又将世界上的人比喻成长在兔子的细毛顶端的生物,在细毛的顶端会有危险,所以就愈来愈多的人爬进兔子的毛皮带下来,并感到非常的安适,不再冒险,不对这个世界感到惊讶,感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时非常的危险的,例如有一天看到石头飘在的头顶上,我们会感到非常惊讶,非常恐怖。根据休姆说:“我们之所以认为石头会往下坠时因为我们有过许许多多这样的经验,是受重力的影响,我们没有体验过这种定律,没有体验过石头一定会掉下来的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这样才不会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此书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各位哲学家对于“上帝”的解释。基督教统治西方世界已经千年以上,所以大多数哲学家都会试图证明上帝确实存在或者说是必须存在。但是看完他们的说法后,我觉得好像他们都是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的似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基督教化”而解释上帝。在种种解释中,我个人比较赞同康德和祁克果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在信仰这方面,理性和经验都没有用,信仰就是信仰。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

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总的一句:哲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05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11-1

下载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6月22日读《苏菲的世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小感 《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这是一本稍显厚重的书。不是因为它的页数,而是其中满满的,那些思想的光华。 在我们的小组长决定此书,并群发电子版时,......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暑假,老师推荐我们了很多本书,我被其中一本《苏菲的世界》吸引了,于是买回家拜读。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写的这是一本哲学史书籍,它叙述了一......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摘要: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在一个神秘信件的带领下走进了哲学世界,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世界精神的镜子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会不会当你有一天收到一份信,里面写着如上的内容,然后过了几天告诉你哲学家就是魔术师手下的兔子毛皮深处......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刚开始的两个问题,我是谁?长大后好奇心的缺失。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本书一开始就提出来的问题,艾伯特用这个问题来引导苏菲走进哲......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刚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么多哲学的知识,我便失去了兴趣。但读到苏菲收到一张奇怪的明信片时,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谁。带着这份好奇,我把书读完了。表面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