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黄荆坝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规划方案
城关镇***村2011年建设
规划方案
为切实抓好城关镇***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根据杨柳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总体规划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按照大户集群、产业支撑、基础配套、优质服务的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集中人力、财力,捆绑项目资金,整体推进全村各项建设任务,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力争在全镇树立一个新样板。
二、目标任务
1、基本情况
城关镇***村辖8个村民小组,438户、1710人,党员34人,共有耕地3243亩,主导产业以畜牧、劳务经济及二三产业为主,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000元,根据抽查:劳务经济人均纯收入3500元,占50%;二三产业人均收入1470元,占21%;畜牧产业人均纯收入1120元,占16%;蚕桑产业人均纯收入280元,占4%;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420元,占6%;其它收入(政策性奖补和土地出让资金)人均210元,占3%。
2、建设目标
该村2011年计划总投资10971.26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安排112.76万元,整合专项资金771.5万元,自筹资金10087万元。通过一年建设,全村生猪饲养量达15000头,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8000元以上。实现“产业快速发展、村貌特色明显、基层组织健全、管理服务规范、收入大幅提高、民风和谐安定”的目标。
3、建设任务
(1)产业建设
①畜牧产业
规模养殖场建设:建百头养殖大户25户,千头养殖场4个,万头猪场1个,5万只养鸡场1个,投资850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200万元,自筹650万元)。
沼气配套建设:新建大型沼气2口,50立方米沼气4口、8立方米沼气30口,投资160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90万元,自筹70万元)。
生猪合作组织建设: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社1个,壮大合作社规模,规范运营方式,总投资50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20万元)。
②劳务经济
组建劳务公司1个,投资50万元(自筹),县外劳务输出4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00人;县内转移就业250人,技能培训100人,投资5万元(县财政资金安排)。
③二三产业
发展私营企业5个,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农家宾馆1个,农家乐4个,工程机械及运输车辆50户,总投资8000万元(自筹)。
④蚕桑产业
桑园建设:新建桑园80亩(其中新建50亩,改良30亩),投资5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3万元,自筹2万元);新建蚕桑产业水土保持示范园30亩,投资3.5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2万元,自筹1.5万元)。
蚕室建设:在四、五、六、七组新培育大户20户,新建蚕室20间、改建15间,投资90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10万元,自筹80万元)。
蚕桑综合开发:推广桑枝伐条机10台,旋耕机10台,投资4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1.5万元,自筹2.5万元);发展桑枝食用菌3万袋,桑园套种150亩,投资15万元(自筹)。
(2)基础设施建设
①道路建设
村道建设:新修村级公路1公里,拓宽改造公路2公里,水泥硬化2公里,投资200万元(其中争取项目资金190,自筹10万元);硬化连户路2000米,投资27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18万元,自筹9万元)。
②水利设施建设
修复堰渠2000米,投资15万元(其中整合专项资金12万元,自筹3万元);新建U型渠500米,投资10万元(整合专项资金);完善配套管网铺设,新修临河堤坎500米,投资50万元(整合专项资金);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投资45万元(整合专项资金)。
③电力设施建设
增设变压器一台,架设动力线1公里(2处),投资30万元(整合专项资金)。
(3)住房建设
①新型农村设区建设:新建集中安置点3处,安置农户100户,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达到“三通一美化”(通水、通电、通路,庭院美化)标准,其中山下川安置高山移民50户,拆院并院30户,外村(乡镇)迁入20户,投资1200万元(其中奖补资金50万元,整合专项资金50万元,自筹1100万元)。
②民居改造:改造民居60户,投资120万元(其中县财政奖补资金安排24万元,整合专项资金15万元,自筹81万元)。
③村道绿化:绿化村道6公里,庭院绿化40户,投资40万元(其中县财政奖补资金安排15万元,整合专项资金5万元,自筹20万元)。
(4)组织建设
①阵地建设:完善村社区服务中心健身设施,投资6万元(争取项目资金);购置文化器材一套,投资6万元(争取项目资金);农家书屋1个,投资6万元(争取项目资金)。
②基层组织:建立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个,工会组织1个,投资3万元(县财政资金安排)。
(5)社会保障建设
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676人,参合率达98%以上,投资16.76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安排11.76万元,自筹5万元)。
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00人,投资24万元(自筹)。
(6)精神文明建设
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00户,建立民间文化组织1个,投资4万元(县财政资金安排)。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年1月1日至10日):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三委会议及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摸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现状及需求,为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二)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1月11日至1月31日):按照“紧扣村情、切合实际、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图文并茂”的要求,由城关镇负责做好相关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勘察设计,组织编制完成各类专业规划。重点是编制三项规划: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二三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和当年发展计划;编制生猪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和当年发展计划。二是编制民居环境建设规划。编制新型社区建设、民居改造、沿线环境整治三年规划和当年建设计划。三是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路、水、电、土地整理等三年建设规划和当年建设计划。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月1日至12月底):按照***村统筹城乡建设确定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组织实施。
(四)考核评价阶段(2012年年初):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评价。
四、保障措施
按照“部门帮建、乡镇实施、村域为主”的原则,各项建设任务由杨柳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办公室和城关镇负责,坚持高点规划,捆绑项目,强化督促,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进度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村统筹城乡建设由镇党委书记统筹协调,党委副书记、组织干部具体包抓。各站所组织实施,镇督查考核办公室督促各相关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帮扶落实。主
动向市、县联点领导汇报工作、联系沟通,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落实帮扶措施。积极做好“一卡带双卡”工作,迅速进村入户指导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制定“农民增收明白卡”;信用联社要落实专人逐户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发放“授信卡”;包联站所及党员干部要制定帮扶计划和“联系卡”,确保大户集群成为产业主支撑,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三)严格考核奖惩。对阶段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工作推进不力、打折扣的实行诫免谈话,并作为干部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确保***村统筹城乡建设年度目标顺利实现。
附:
1、城关镇***村统筹城乡建设目标任务一览表
2、城关镇***村2011年农民增收规划
第二篇: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摘要]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思想的重点,将改变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关注的现象,而“城市”规划将走向“城乡”规划。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内涵的解读与规划实例,对城乡规划新理念进行剖析,并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规划
[作者简介] 苏敏,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109-0002
进入21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北美、欧盟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的全球性集聚,将引领全球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城市革命,城乡差距如何消除,已经成为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一、关于城乡统筹的解读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继完成,以及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将“城市”规划推向了“城乡”规划。规划理念也从关注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城乡“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城乡规划新理念
首先是城乡体系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乡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考虑城乡的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为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
其次是产业发展规划,即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1)根据城市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在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布局。
三是空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关系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纳入到空间管治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考虑中、长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随意和浪费。
(二)城乡网络化
力图使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藤县漾江镇总体规划
漾江镇位于藤县中部,1999年被列为自治区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镇。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治区“1211”工程实施、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镇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以强化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保障城乡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城镇职能结构划分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镇区与镇域各行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镇区对镇域行政村的辐射吸引作用,根据其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规划镇村体系中各镇村职能等级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中心镇(镇区)、集市、中心村、基层村共四种类型。
(二)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以交通干线为纽带联系沿线各节点,强化镇区与行政村之间的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镇为增长点、以各行政村为节点的点轴发展模式。规划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呈“Y”字型相交,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及各节点的龙头作用,带动周围农村全面发展,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城镇已有钛业加工基础,现有荔枝、西瓜等特色资源,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钛加工为主导,着力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乡村为农业基地,镇区为工业中心的产业空间格局,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城乡空间管制
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水源、重大基础设施等,并将基本农田、水源、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将镇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4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统筹发展。
(五)交通设施规划
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潆江镇区之间、漾江镇区与藤县各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镇区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四级公路相通。镇域内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以原有机耕路为基础,规划拉通镇区至各行政村的路网,提高镇域路网等级和通达度,以强化城乡联系。
三、结语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充分认识促进城乡统筹规划重大意义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启明.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J]l福建论坛,2004,(4).[2]李迅.创新编制城乡规划[J].建设科技,2005,(8).[3]李炳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人民论坛,2006,(8).[4]凌亚邦.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意义[A].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