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及2006年投资计划的报告(精选)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县在县委、政府以及市发改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县“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重点加大对工业建设项目、城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畜牧业、交通道路等项目投资,加快项目组织实施步伐,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定能圆满完成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1、1—10月份全县开工项目88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500万元,完成年计划20亿元的98%,同比增长54%。其中:续建项目13项,完成投资81419万元;新开工项目75项,完成投资114081万元。在开工项目中,已完工项目54项,完成投资57967万元。
2、完成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79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305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2362万元。
3、完成投资按行业分,农牧林水完成投资10079万元;工业完成投资43059万元;交通完成投资81540万元;电力完成投资1607万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46268万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394万元;商业、文化、物流、餐饮业完成投资19048万元);行政及社会事业完成投资3797万元;市场建设完成投资3150万元;其它完成投资6000万元。
城市建设、行政及社会事业共开发面积449144平米,其中:房地产开发面积266980平米;商业、文化、物流、餐饮业开发面积60607平米;行政及社会事业开发面积41557平米。
二、主要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市重点监控的重大项目5项,完成投资93100万元。
其中,哈磴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完成投资75000万元;内蒙古天义天吉泰、塔尔湖番茄酱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15000万元;海五公路五原段已完工, 完成投资2000万元;喜洋洋食品公司年产2万吨乳制品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1100万元;五原4X25MW热电联产项目已开工,进行冷却塔基础打桩工程建设。市重点策划项目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五原2×600MW电厂项目厂区坐标已定,正在做可研报告及相关论证。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加大,增幅加快。从前三季度的投资完成情况看,主要项目的进展较为顺利,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房地产开发建设大幅升温。
存在问题:
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一些项目不能如期完工。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明年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激发民间投资,引导投资方向,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快在建项目工程进度,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重大策划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抓紧落实建设条件。
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划四大类(包括续建、开工、计划开工、策划)57项,计划投资34.9亿元,同比增长74.5%。其中:续建项目18项,投资50550万元。主要有投资1.8亿元的隆兴昌镇有色金属工业村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羊绒分梳项目,投资28350万元的城市建设项目、防洪及海五公路等;新开工项目27项,投资140923万元。主要有养殖7000万元、小麦基地200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6000万元、安全饮水6000万元、番茄加工及空罐项目43500万元、交通和电力投资51900万元、城市建设21073万元;计划开工项目3项,投资12850万元。有污水处理9850万元、海子堰乡雪侯鸟度假村2000万元、拉僧庙改造1000万元;策划项目9项,投资145100万元。主要有葵花板材、玉米淀粉、瓜果饮料生产线、秸秆颗粒饲料、葵花板材、玉米淀粉、*G110线—城南乡、*G110线—新苏线、2×600MW电厂、五原仓储粮库建设项目
第二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
克服灾害,艰难挺进
通城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
通讯员龚春光 20日,从通城县传来喜讯,上半年,该县力克特大洪灾影响,上下团结一心,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
截止6月底,该县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32.2%,占全年任务目标的55.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8,同比增长44.8%,占全年任务的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4元,占年任务的50.9%,增幅全市排名第二。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据了解,特大洪灾给该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8亿元,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灾后,该县县委、政府迅速行动、“一心两用”,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建设,恢复重建突飞猛进,项目投资进展顺利。从投资主力上看,全县126个在建项目和33大重点项目在灾害影响中艰难挺进。开发区二期、黄袍山油茶产业园、杭瑞陶瓷产业园、宝塔科技园、城东新区建设、通界高速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从投资结构上看,上半年,该县房地产行业逆势而上,投资需求大幅提升,完成投资2.87亿元,同比增长90.3%,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1万平方米,同比增193.1%,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亮点”。
同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该县先后颁布《关于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方案》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四横四纵”路网和7大乡镇工业园基础实施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分重点的展开招商引资。上半年,新引进合同项目20个,合同引资29.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91%,超计划数41个百分点。
此外,面对洪灾带来的损失,该县主要企业不等不靠,奋力展开自救、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技改力度,迅速恢复生产。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93亿元,工业增加值10.68亿元, 分别占全年任务的44%和41%。
第三篇: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一、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一)投资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5亿元,增长17.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06亿元,增长6.1%,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5.22亿元,增长23.6%,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74亿元,增长25.3%,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6%;其他投资完成34.52亿元,增长36%,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10%。
(二)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增多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通过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在招商工作中狠抓资金到位和项目落地,着力吸引社会投资,推动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全年施工项目为1766个,增长22.2%,新开工项目1167个,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比上年净增50.7亿元。
(三)工业投资步伐加快
工业投资在中铝集团氧化铝、贵州水晶集团汞污染治理、双能矿山机电、龙翔集团棕刚玉生产线、险峰数控机床、开磷磷酸萃取装置、贵州信邦制药等大项目的拉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05.4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15.53亿元,同比增长145.1%;电力完成27.12亿元,增长39.2%。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363.15万平方米,增长3.1%,销售面积367.49万平方米,增长23.8%,销售额80.31亿元,增长51.4%,其中住宅销售332.53万平方米,增长23.4%,销售额60.94亿元,增长41.9%。由于资金到位,土地开发量增加,我市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0.74亿元,增长25.3%,占全市投资完成量的26%,已成为推动我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从2005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看,贵阳市传染病院、清镇东郊水厂、息烽鱼简河水利工程、白云区污水处理工程等部分省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贵阳大剧院、三江劳教所供水工程、息烽县医院、17中综合楼、实验二中分校教学中心及图书馆、金筑大学运动场、浣沙路及师大人行天桥、九中地下人行通道、延安路及瑞金路沥青罩面工程、青山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大营坡、兴关、客车站立交桥光彩照明工程、青岩古镇修复工程、阿哈湖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一期清淤工程)、团坡大沟(红拖段)、茶店大沟(贵医段)改造工程、观水路、八鸽岩路、市北路、永乐路、环城北路、北新区路等项目已完工。
(六)自筹资金到位情况较好,支撑了投资的较快增长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61.11亿元,同比增长19.0%,从资金来源构成看,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为主要来源,其中,自筹资金199.56亿元,同比增长31%,占本资金来源的55.3%;国内贷款87.39亿元,同比增长7.1%,占本资金来源的24.2%;其他资金65.58亿元,同比增长4.2%,占本资金来源的18.2%。
(七)金阳新区建设强力推进
金阳新区建设完成投资60.4亿元,增长19.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5.35亿元,增长14%。金阳行政健身中心、贵阳一中金阳新校等项目全部完工,长岭路、金西北路、迎宾东路二期(观山北路口-长岭路)已建成通车,金朱东路、兴筑东路等道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带动了金阳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41亿元,增长57.0%。
二、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施行的第一年,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贵阳市提出的“做表率、走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十一五”的“开门红”。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投资工作的要求,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完成395亿元,增长15.16%,比上年净增5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预计完成161.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预计完成89.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完成103亿元,其他投资预计完成41亿元。
(一)对照目标,严格考核,确保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充分认识投资对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实、抓好。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锐意改革的精神认真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年终严格按照《贵阳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对各区(市)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考核。
(二)加强调度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006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在数量、投资规模、覆盖范围等方面比往年都有突破。主要是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公路、铁路、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建设项目,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十件实事”项目。要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调度和管理,做好对重点项目的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集中力量保投产、抓续建、促开工,并在保证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落实责任。各项目所在地要主动协助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交通方面,配合省抓好国道主干线贵阳过境高速公路、桐木岭-惠水公路、贵遵公路扎佐至南北段改扩建、贵开路、二环南线、北出口线、龙洞堡机场飞行区改扩建、贵阳市南编组站建设、贵铁分局小寨坝火车站扩容等,市本级主要是抓好贵惠路、宅吉路、四方河联络线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城市轻轨交通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贵阳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镇供水续建工程、新庄污水处理厂城区配套管网系统工程、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重点抓好商业步行街、二客站建设、南明河景观整治(三中地块)、城市公用照明系统改扩建等项目。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贵阳地理信息系统一期、贵阳市远程教育网功能完善等项目。在社会事业方面,完成贵阳三中、金阳医院、市传染病院和开阳、修文、清镇等几个县级医院的建设,开工建设市广电中心、市文化宫、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市妇医门诊大楼、贵阳一中金阳新校扩建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全市新增投资3亿元以上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改一气”新建沼气池7万口及配套项目,继续实施万户小水池工程,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3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开工建设花溪红岩、乌当渔洞峡、修文金龙、清镇席关等水库,完成鱼简河水利工程。
(三)做好国家已明确国债资金投向项目的前期工作
2006年国债资金国家重点投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据此,要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国债规模进一步减少,投向继续向西部倾斜的形势下,要抓紧国债项目申报工作,把国债项目争取好、管理好、实施好。
(四)培植新的投资增长点,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工业投资加快是我市投资增长的新亮点。要重点引导企业抓住时机,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要引导开发一批我市具备生产条件、具有开发潜力的新项目。今年要重点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年产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项目总投资136亿元),重点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年产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年产75万吨),同时抓紧做好清镇电厂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
(五)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定要方向对路、扎实细致、协调到位。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完成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切实加强此项工作,年内市级将安排2000-3000万元项目前期费,各区县市也要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进一步组织和调配好人员力量,保持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强汇报衔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的盘子。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要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开发行、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启动新一轮银政合作,今年力争在国内金融部门融资50亿元左右。切实抓好“投转固”工作,为下一步出租、拍卖、转让打好基础。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公路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有效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按照市场规律合理调整煤气和水的价格,调动企业对公用事业投入的积极性。创新融资方式,采取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发行企业债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七)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市储备了5000亿元的投资项目库,并通过研究、论证筛选了一批重大储备项目,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各区县市也要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原则,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分别建立重大项目库、重大前期项目库和储备项目库,适时向社会推介。对项目库要实行跟踪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扩大充实。
(八)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加强资金管理,将征地拆迁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抓紧建立和落实配套资金的约束机制,保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对在建和新开工的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建设项目按时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加快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的报批工作及征地拆迁工作,积极盘活土地存量资源。
第四篇: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报告
一、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一)投资总额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8亿元,增长21.0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投资134.15亿元,增长25%,其投资额已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5.8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0.83亿元,增长13.3%,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0.7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45亿元,增长18.4%,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4.75%;其他投资完成25.35亿元,增长28.8%,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8.7%。
(二)新开工项目增多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着力吸引社会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动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新开工了860个项目(含国防、铁路)的建设,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比上年净增50.91亿元。
(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东新路、清溪路、解放西路等中心区道路改造建成通车 500公里县乡公路和1000公里贫困村公路改造完成,13个铁路道口平改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完成了二桥大沟、花溪污水处理厂等“南明河三年变清”系列工程一批县医院传染病区、疾控中心和贵阳三中等社会事业项目完工加快了金阳新区内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
(四)地方项目占完成投资比重逐年增长
地方项目投资完成247.89亿元,增长30.7%,占全市全社会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8.45%增长到84.67%,其投资额是中央项目投资的4.5倍,其中:市及市以下项目完成投资216.41亿元,增长26.3%。
(五)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3亿元,增长5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8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5.60亿元,增长24.6%。
(六)商品房开发产销平稳
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321.87万平方米,增长20.4%,销售面积224.79万平方米,增长20.5%,销售额40.50亿元,增长26.0%,其中住宅销售203.31万平方米,增长15.7%,销售额33.41亿元,增长18.4%。
(七)金阳新区建设步伐提速
金阳新区建设完成投资50.7亿元,增长52.8%。贵阳一中金阳新校基本建成,2005年9月开学迎新;石林公园基本建成开放;金阳新区内道路、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展望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保持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年。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省、贵阳市考察时关于“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05年重大工作部署中“大力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继续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金阳新区,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聚集”的明确要求,2005年贵阳市将继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市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要确保完成343亿元,比上年净增50亿元,增长17.08%;力争完成353亿元,比上年净增60亿元,增长20.4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确保完成153亿元,力争完成15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确保完成69亿元,力争完成7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确保完成91亿元,力争完成92亿元;其他投资确保完成30亿元,力争完成33亿元。
(一)建立健全投资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关激励机制
对全市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分解,并签订责任书,各区(市)县政府一把手是完成本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各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政府投资计划落实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房管局、统计局分别作为责任单位,负责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及其他投资目标的完成。同时,对金阳新区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单列考核。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高度重视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起重大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并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投资目标考核管理。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金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清镇东郊水厂、贵阳市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社会发展事业项目中的金阳医院、贵阳学院校园建设、贵阳大剧院等;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农村公路网建设、贵开路、国道主干线贵阳过境公路等;水利项目中的息烽鱼简河水库工程、息烽阳朗排洪工程建设等;特别是对全市优势支柱产业起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如贵州开磷集团120万吨/年磷铵工程、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项目、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年产200万条半钢子午胎技改项目、贵州水晶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汞污染治理及技改项目、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氧化铝120万吨/年技改项目、第四期电解铝项目等。
加强重点项目库的建设,增加后续项目储备量,特别是大型项目的储备。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建设大贵阳的需要,抢抓机遇,高质量地准备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组织调配好人员力量,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抓紧抓好后备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早具备建设条件。
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完善各项手续,落实建设资金,促使续建项目能够顺利完工,新建项目能够早日开工建设。
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5年十件实事,及早落实建设条件,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
(三)继续大力争取国家、省的投资及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及时了解国家投资方向和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支持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省的要求,高质量准备项目,及时申报,有关部门和项目业主要加大汇报、争取力度,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省投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家和省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投资计划的完成。加大利用国外长期优惠贷款力度,促使已列入规划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尽快实施。继续做好开行授信贷款工作,按照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的要求,继续完善项目的各项手续,争取让贷款能早日到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
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吸引民间投资工作,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要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狠抓项目的追踪落实,进一步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合同资金到位率。
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盘活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存量,形成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体制。要加快对已竣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进行转让,实现投资、建设、运营良性循环。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企业债券等,努力为重点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五)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民间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项目业主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权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加快国企改革,把招商引资与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努力扩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规模。
(六)进一步加强投资的协调和督查工作力度
建立每月固定资产投资协调会议制度,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协调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监督检查。各区(市)县有关部门在按时向统计部门报送项目工程进度月报表的同时,分别向市政府目标办(督查室)和市发改委各报送一份。
(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按照国家、省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抓紧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相关管理办法,简化企业投资程序。在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贵阳市优势支柱产业、特色经济项目,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项目。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严格程序,努力提高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
第五篇: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汇报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汇报
余姚市发展和改革局
2007年7月20日
一、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和国有控股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33.33%,同比下降3.3%。综观今年以来我市投资运行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降幅逐月减少。虽然,今年来全社会投资总体继续下降,但每月完成投资绝对额较为均衡,1-2月、3月、4月、5月、6月分别完成投资10.62亿元、7.68亿元、10.30亿元、9.70亿元和13.36亿元,且降幅逐月减小,2-6月累计降幅分别为14.1%、9.2%、3.0%、4.4%和3.3%,呈现了扭跌转增的态势,特别是限额以上项目投资增长从3月底的累计负增长6.9%到6月底的累计增长8.0%。
(二)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第二产业投资继续呈现负增长,1—6月第二产业实现投资24.8亿元,同比负增长20.3%,减速比去年同期扩大11.1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加快,1—6月完成投资26.7亿元,增长20%,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等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3倍。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我市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投资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投资按主体情况看,1—6月,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包括房地产),国有控股投资达20亿元,同比增长144.5%,比去年同期增加206.8个百分点;非国有控股投资27.5亿元,同比负增长32.6%,比去年同期减少68.6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为20亿元,同比负增长50.7%,比去年同期减少94.4个百分点,以民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格局有所改变。
(四)新建项目大幅缩减。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及项目个数大幅下滑,1—6月全市限额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127个,同比下降34.2%;计划总投资33.7亿元,同比下降43.2%,而去年同期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97.4%。且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平均单体计划总投资为2653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7%。
(五)区域差异继续凸现。从省级开发区看,余姚经济开发区因续建项目较多,其投资完成情况较好,1—6月份共完成投资8.3亿元,同比增长72.7%。而余姚工业园区因部分重大项目缺乏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项目难以落地、开工,投资完成情况不甚理想,1—6月份仅完成投资1.4亿元,同比下降54%。且一些主要的乡镇、街道投资严重下降,直接制约了全社会投资的整体增长。
二、上半年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
今年,我市共安排2000万元及以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43项,总投资110.74亿元,计划投资25.75亿元。1—6月累计完成投资9.1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35.45%。其中:农业、水利项目8项,1—6月份完成投资2.43亿元,占计划投资6.67亿元的36.58%;城建项目11项,1—6月份完成投资0.80亿元,占计划投资4.70亿元的16.92%;交通项目10项,1—6月份完成投资0.80亿元,占计划投资2.75亿元的45.94%;社会事业项目8项,1—6月份完成投资0.92亿元,占计划投资3.68亿元的 25.02%;区块改造项目4项,1—6月份完成投资1.87亿元,占计划投资3.82亿元的48.95%;其他项目2项,1—6月份完成投资0.35亿元,占计划投资0.90亿元的38.89%(具体详见附表)。
今年,我市安排重点工程26项,总投资116.89亿元,计划投资24.21亿元。1-6月共完成投资9.5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39.34%,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3项计划投产项目进展顺利,1-6月完成投资1.17亿元,占计划的46.25%;18项续建项目基本与时间进度同步,1-6月完成投资8.15亿元,占计划的49.16%;5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但完成投资不甚理想,1-6月完成投资0.2亿元,占计划的4%。总体来说,续建项目进展顺利,计划新开工项目尚未实现开工目标(具体详见附表)。
三、当前投资增长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一是土地指标紧张。由于2003年以前的投资高增长是建立在土地扩张的基础上,近几年的一系列宏观调控,国家严格土地管理,项目用地指标十分紧张,我市今年仅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就需3051亩,不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而宁波市下达今年的用地计划为1694亩,其中:计划指标1138亩(其中耕地指标760亩),折抵指标556亩(其中耕地390亩)。由于我市用地空间布局的限制,项目选址一般都在耕地上,因此,我市今年实际可用指标只有1150亩,用地供需矛盾极其突出。二是土地成本上涨。06年9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达后,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标准,这对土地管理又上了一道“紧箍咒”,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的土地成本。近期我市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创造了每亩101.8万元的天价,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三是土地报批手续复杂,时间长,延误项目开工建设。如我市06年5月上报国土资源部的项目(杭甬高速公路至沿海北线余姚连接线一期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建设工程(冶山至329国道芦城)、329国道余慈复线建设工程(小曹娥至黄家埠))至今尚未获得批准。
(二)房地产发展进入回缩期。1—6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1亿元,同比负增长47.4%,与上年同期16%的降幅还要扩大31.4个百分点。(若加上安置房,则整个房地产业投资6.97亿元,同比下降46.2%)。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下滑,直接影响全市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虽然随着一些楼盘的逐步竣工,增加了现房销售(1—6月同比净增12.8万平米),但由于期房销售形势不佳(1—6月同比净减7.9万平米),使总体商品房销售仅增长19.5%,空置面积从去年6月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去年前5个月月平均空置面积7.5万平米,6月份开始升至26万平米,到12月达到33万平米,今年6月末商品房空置面积仍高达32万平米。尽管当前现房销售有短期购买涌动,但大量的空置面积和百姓对国家相关调控政策的心理预期,给新地块和新楼盘的推出形成一定压力,加上房地产开发准备和施工周期长的特点,预计后期开发投资不会有大的起色。
(三)工业投资明显下滑。1—6月,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3.1亿元,同比下降195%,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8.4个百分点,是我市投资负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大项目竣工以后,由于“土地购置费”下降35.4%,向外拓展的土地没有了,企业投资以翻建、改建增多,引进内外资项目也因土地问题而困难重重,客观上造成后续项目规模小而不足是工业投资下降的原因所在。
(四)缺乏大项目有力支撑。今年来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150%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是总投资为8.54亿元的杭甬运河城区四桥改建工程建设进程加快的支撑。从重点工程来看,今年计划完成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其投资为3亿元,而2005年、2006年分别为13.8亿元、5亿元。
四、下步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对策措施。
从上半年投资完成情况来看,我市仅完成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一,要确保全年目标的完成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大力度,千方百计推动投资合理增长。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拉动投资全面增长。进一步加大工业、商业用地的供给。建立扶优限劣的机制,在行政许可的范畴内,实行差别政策,保证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技改、农业龙头企业和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资金、土地、用电等支持;对一批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工业投资等领域的重点招商项目,逐一制定方案、配套条件和有关政策,保证项目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时调整安置房补助政策,实施拆迁货币安置,促进房地产良性发展。同时,为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效益和健康运行,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工率考核制度。进一步确定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形成齐抓共管推进投资增长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保证投资合理增长。在缓解土地要素制约方面:一是加快已落实用地指标项目的征地拆迁进程,抓紧做好已列入宁波市统筹用地指标储备项目用地指标落实的衔接工作,确保用地指标不浪费和项目的顺利建设。二是继续做好土地的内部挖潜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力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厂房。对已供土地的使用单位,加强跟踪督查力度,促使其用足用好土地。三是坚持“双控”标准,对新批或已批未供地工业项目的容积率和投资强度进行严格把关,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扣减用地指标。同时,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快围涂工程步伐,努力拓展用地空间。在缓解资金要素制约方面:一是继续加强同银行的衔接,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一方面,根据项目建设计划,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主体的融资责任,抓紧与有关银行沟通,制定项目融资计划,落实信贷方案,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在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项目合同额度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再争取扩大信用贷款额度。二是进一步开辟融资渠道,大力引入BOT等建设模式,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加大基础设施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收外来建设资金。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宽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限制和竞争性领域投资主体自主决策权,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动重点区块建设,培育新的投资增长亮点。要继续重视在市“十一五”规划和余慈统筹规划框架内,城市(镇)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衔接、统筹协调,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余姚工业园区、模具城二期、名邦科技园、滨海产业园等重点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南雷路两侧和最良村磨刀桥村地块改造进程,启动龙泉山和凤山周边、原化纤厂及周边等区块改造。特别是要进一步理顺余姚工业园区滨海产业园的工作机制,配强配齐工作班子,加快交通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努力使滨海产业园成为我市投资增长的新亮点。
(四)进一步加大项目管理力度,挖掘投资增长点。一是抓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对列入计划、尚未开工的项目,作一次全面梳理,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主体的工作责任,加强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在充分保护好被征地农民和拆迁户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征地拆迁步伐,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要切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尽快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力促项目及早开工。二是抓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对正在实施的在建工程,要落实计划,抓好进度,争取超额完成计划目标,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加快建设进程,争取早日竣工。三是抓开工前准备。对正在前期准备的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基本建设程序,抓紧报批相关手续,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减少审批环节,缩短时限。
(五)进一步抓好项目前期,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切实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视,建立好项目储备库,实现项目储备库的动态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新举措,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十一五”规划和2007年计划要求,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做好项目审批、规划选址、环保审查、用地预审等准备工作,建立2007年建设用地项目储备库,为争取上级资金、土地等政策扶持做好准备。完善提高发改局与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协调机制,在理顺项目审批机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服务指导工作,促进项目建设单位切实做好项目五大要素的前期准备,按照规范化要求预报和审报项目,不断完善提高项目库的质量。帮助企业分析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激发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做到早预测、早立项、早动工。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强开发建设信心,并通过“强强联合”等措
施,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着力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