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报告
闫集乡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财政预决算报告(草案)
各位代表:
我受乡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度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同时,请其他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乡上下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乡经济社会继续呈现持续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一年来,我乡财税部门紧紧依靠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乡财政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国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11年区政府下达我乡财政收入预算任务万元,其中地税收入任务万元,国税收入万元。2011年在外部环境多变、行业波动较大等情况下,我乡预算内财政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努力,全乡完成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万
元,占预算数的%,比2010年实际完成数万元增加万元。分项收入情况如下:
1、“两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2、地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3、国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二)2011年财政总支出万元,分项支出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共产党、人大、政府办公相关机构事务和统计、财政、计划生育支出;
2、文体体育与传媒支出万元,主要用于文体活动支出;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万元,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城乡社区管理支出;
5、农林水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农业、村级组织补助、水利、抗旱支出。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我乡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本届人代会确定的目标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地方财源建设,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上述要求,按照“积极稳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2年我乡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2012年,我乡财政预算内收入预算任务万元。乡级预算内支出安排万元,分项支出如下:
一般公共支出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万元;农林水支出万元。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是通过反复测算后确定的,支出预算安排很紧凑,财政各项支出需求与社会发展事业建设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有很多需要支出的项目没有列入当年预算,以构建和谐闫集为出发点,考虑了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安排了当年预算。
三、为圆满完成2012年财政预算而努力奋斗
2012年是 “十二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大一是要大力培植税源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继续规范财经秩序,提升财政监督质量。在闫集经济社
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亟需安排支出的地方很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与财政供给的可能性会有较大的差距,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仍将存在。为此,在新的一年里,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闫集的和谐发展之中。
各位代表,2012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但我们坚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全乡上下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一定会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闫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财政报告
实习报告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在体制管理和职能定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全面了解乡镇财政的现状,研究解决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对乡镇财政职能定位、乡镇财政的管理模式、乡镇财力保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调查,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政策建议。
走过的路
1983年―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乡镇财政。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指出:“随着乡政府的建立,应当建立乡一级财政和相应的预、决算制度,明确收入来源和开支范围。”1986年,又在《关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尽快把乡镇一级财政建立起来。1983年底,财政部对建立乡镇财政试点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地在1984年选择1-2个县进行建立乡镇财政试点。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多数地区在原公社财政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乡镇财政。1985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1991年12月财政部再次发布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对乡镇财政的性质、职责、任务、收支范围、管理体制等进一步作出规定。乡镇财政从试点到全面铺开,步入发展巩固时期。
这一时期乡镇财政是基本完整的一级财政,特别是1994年《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乡镇的财权和支出范围扩大,保障能力增强,乡镇财政相对独立的编制财政预决算,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财政管理职能显著增强。主要履行七项职能,一是负责乡镇财政的预决算和预算执行管理等工作;二是负责农村税收政策的执行和农业四税的征收管理;三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和五项统筹的征收管理;四是负责乡镇预算外资金和收费票据的监督管理工作;五是通过安排支出,维持乡镇政府以及各机构的运转,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六是对乡镇区域内财政资金实行统管;七是承担乡镇政府安排的部分工作任务。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普遍实行“双重”管理,机构和人员同时受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领导,机构得到健全,人员得到加强,属一级实体财政。使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观,乡镇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保障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履行,也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也给乡镇财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分税制”后形成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政“分灶吃饭”的格局,一级管一级,财力向上集中,乡镇财政只能听命于上级,其财权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以及发展的激情与冲动被无节制地用到农民头上,导致农民负担大大加重,乡镇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各项建设负债累累,乡镇财政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乡镇财政管理受税收征管体制影响较大,乡镇财政既管不了收钱的,也管不了花钱的,财政职能作用被局限于收收支支的框架内,资金监管和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乡镇财政基本建设处于停滞局面。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乡镇财政。2002年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正税清费,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调整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在这一场改革中,乡镇财政干部做宣传、搞测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农税村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乡统筹等税费的取消,以往乡镇财政所组织财政收入这一主要任务大大减轻,仅剩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两个税种。与此同时,随着县乡财政体制的调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项目和数量急剧增加,几乎项项关系民生,支出管理责任重大。从当前乡镇财政发展的实际看,乡镇财政的财力和资金量呈持续增加趋势,支出管理型的特征十分突出。
二是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乡镇财政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保证乡镇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通过规范的预算编制、合理的资金分配,以维持最低层次的社会管理需要。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直接针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乡镇财政不可替代的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过去“征粮催款”的现象一去不返,面对面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著特征。
在转型的过程中,我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采用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职能,撤销所有账户,统一开设县财政专户乡镇分账户,将乡镇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实行综合预算,保证乡镇既得财力不变,对乡镇的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拨付;对乡镇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由县乡财局集中核算。其特点是,县为乡镇编制预算服务,资金实行统一调度,账户统一设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村级财务纳入了乡镇财政管理范围。
当然,由于处于转型时期,受经济、体制、政策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乡镇已不是一级完整的政府,事实上正在向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渐过渡,没有独立的财权,财力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花钱靠上级拨付,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经费处于缺口状态,常常是“等米下锅”。
路在何方
我们通过调研,梳理出现阶段乡镇财政的五大特点和存在的五个问题。
乡镇财政凸现的五大特点:
一、填补了为农服务与综合协调两个“空位”。乡镇财政为农服务职能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乡村两级财务管理职能。乡镇普遍增添了农村财务服务内容,基本做到了同一财政所一块牌子,一套人马,多项职能。建立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财乡管制度,财政所负责乡镇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同时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代理记账、会计核算、监督、财务公开等服务,并与经管站一起承担了村级资金的审计工作。这一制度的建立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首肯,也得到了村级干部的欢迎,还干部了一个清白,给农民了一个明白。二是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一卡通”发放体系,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的“高速路”,保证了涉农补贴的发放,做到了服务群众更直接、更有效。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农民的各类补助也越来越多,乡镇财政职能随之适应,及时填补了这个“空位”。乡镇财政所承担了涉农补贴发放的大量工作,尤其是“一折通”发放机制的建立,乡镇财政通过核实享受对象、公示补贴名单、逐户兑付落实等程序,有效地解决了涉农补贴发放中存在的虚报冒领、兑现不及时等问题,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发放成本,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乡镇财政赢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综合协调职能也相应增强,乡镇财政所在配合乡镇政府协调各类资金,参与乡镇经济规划、决策,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不断增强。这两个“空位”的填补,架起了政府与群众连心的桥梁,沟通了公共财政与百姓的生活,成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标志。
二、肢解了预算与监督两个财政管理“本位”。一方面,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能严重弱化。税改后,原在乡镇财政支出的乡村道路建设、乡镇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教师工资、农村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和民政优扶等支出陆续上划到县财政预算支出或有关职能部门拨付,乡镇财政只负责政府机关及有关站所的支出管理,支出范围窄,预算调控余地小。特别是随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支统管后,县财政在实际意义上包揽了乡镇的预算,预算多少是多少,完全视县级财力而定。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已基本丧失,乡镇财政所也基本上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监督乏力。下达乡镇的涉农补助资金增多,但分属财政、民政、林业、农业、教育、计生等多个部门,资金分散,多头管理,乡镇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涉农项目资金仍归县级部门管理,实施县级“报账制”。县财政监督“离的远”,乡镇财政监督“看不见”、“摸不着”,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严重被肢解,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容易形成管理“真空”。
三、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支出责任两个“缺位”。目前,我县乡镇多属补贴乡镇,基本财力靠省县转移支付,自身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和较为贫困的乡镇,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由于财力限制,乡镇的支出责任也严重淡化,支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并存。目前县乡财力分配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县级财政“越俎代疱”,造成支出责任上移,对乡镇政府缺乏激励政策,难以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乡镇政府用钱“外向型”思维严重,“内敛型”思考缺乏,责任意识淡化。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要不来就借,借不到就欠,寅吃卯粮。报账成了财政人员的主要任务,只要账上有钱,想方设法要报出来。同时,乡镇工作任务以及政策要求与支出责任不对称,农村债务仍成增加的趋势,乡镇难以落实管理责任。财政对各项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一定几年不变,受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现象,容易形成政府债务。另外,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村级组织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项目、兑现涉农补贴、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办公费用,形成了隐性债务。这两个“缺位”的存在,根源在财力,关键在发展,相信通过县乡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乡镇当家理财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会不断增强,做到职能履行上的不缺位。
四、带来了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虚位”。一是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由于机构上划,在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司法、计划生育执法权等)大多直接或间接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特别是乡镇中小学上划县级管理后,学校的收费资金自收自用,自行报账,脱离乡镇财政监督。二是国有资产管理落不到实处。乡镇大部分单位由县级部门主管,乡镇上划单位的资产同乡镇财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县级财政“鞭长莫及”,乡镇财政“有职无权”,一些单位随意处置资产,存在资产流失现象,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上的严重脱节。
五、形成了工作和指导上的两个“错位”。一是对乡镇的业务指导的错位。县乡财政之间,无论是制度设计与建设,还是资金的安排,乡镇都依附于县级,县级财政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建设,既有力不从心的财力限制,又有条块之间的利益纠葛,难以形成对乡镇财政的统一协调指导,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乡镇财政干部工作时间的错位。由于乡镇财政人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行“双重管理”,出现大量的时间奔波在报账的路上,挖空心思找发票,多重审核签字,行政成本过度增加。
乡镇财政存在的五方面困难问题:
一、职能定位不清,影响财政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势在必行。如不及时从制度上规范与管理乡镇财政工作与人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不利于党在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乡镇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理清职责,落实责任,加强和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期望,更是基层财政工作者的呼声。
二、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一些财政所长反映,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多个账户,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三、人员大幅度减少,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职较多,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且人员分布也不均衡,距离县城较近或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人员多,比较偏僻的乡镇人员少。一部分乡镇不足三人,有的甚至只有2人、1人,致使人员配置严重失衡。
四、缺乏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和素质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大多是有针对性的工作培训或单项业务培训。省、市两级财政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基本脱位;而县级培训,由于师资、经费等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以及队伍的建设亟待关注。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个别乡镇财政人员惟恐损坏电脑,干脆不开机,电脑成了摆设,远程信息化网络作用不能发挥不了,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二套帐。
五、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取消农业税之前还有相应比例的业务费留给财政所,现在没有了,日子更紧了。乡财局和财政所的人对此都有同感。同时,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原来是标准化的财政所,现在时过境迁,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加上经费紧张,房屋维修资金缺乏,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大部分财政人员过着“四点一线”(乡镇政府、财政局、家里、路上)的“游牧”生活。
路在脚下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乡镇财政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机构人员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在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将乡镇财政建设纳入省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议省财政结合全国财政体制的总体构架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各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类指导和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可参照省直管县财政做法,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收入规模小、收不抵支的,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乡镇财力缺口由县级弥补,以保障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
在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一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县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力,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适应形势和县级财力的变化,以为单位进行调整,公开透明地编制部门预算,使乡镇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乡镇要钱的冲动,落实乡镇支出责任,克服等靠要思想,减少支出的随意性。要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使部分乡镇财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逐步缩小乡镇之间的差距,使各乡镇的财力相对均衡。县对乡的财力补助要按工作、时间进度及时拨付。同时,建议县级财政部门建立统发公共事件财力补助制度,对农村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予乡镇必要的财力支持。
二要规范“乡财县管乡用”工作。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从制度上确认乡镇财政是乡村财政财务核算工作的唯一合法主体,制定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合理人员配置,发挥核算监管作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控制乡镇债务风险,为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创造一个“清晰、透明、互信、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
三要强化资金管理监督。首先要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乡镇财政要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到资金的拨付、工程的验收、跟踪问效等进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对于实施范围广、涉及多个乡镇的项目在县级报账;在一个乡镇范围内的实行当地报账。第三,在乡镇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在乡村范围内实施的项目资金,县财政按照项目属地将资金拨付到乡镇专户,由乡镇和职能部门共同履行组织项目实施、监管资金使用,并按项目进度将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
四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实行非税收入征管查处相分离。在农村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实行收缴分离,由执法部门出具收费或罚款凭证,按照属地原则,就近缴入行为发生地乡镇财政,作为乡镇财政的非税收入,纳入乡镇一级预算管理。
五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对涉农补贴项目资金统一在乡镇设立专户,在乡镇报账。涉农资金发放上,县级财政要对乡镇给予一定的预拨资金,以解决兑付时间紧、任务重而带来的困难。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按大类项目分配资金,形成支农的合力,降低管理成本。
六要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控制乡村债务增长。各类建设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的项目多、配套比例大,建议上级减少对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乡村支出压力,给乡镇财政控制债务留出空间。
在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上,可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实行垂直管理。在乡镇财政机构设置上,全县应实行统一模式,建议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统一称“辰溪县XX财政所”,或按经济区划成立乡镇财政分局。坚持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领导,县级财政管理部门统管乡镇财政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所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归口管理,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工作以及德能勤绩考核、职务任免、工作调动要充分征求所在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在思想教育和党的建设上,由县财政局和乡镇共同负责,财政所长必须参加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以促进其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对中心工作的把握,从多方面提高乡镇财政的整体功能。
二是落实对口指导责任。在省级财政部门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或挂靠在相关处(室),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履行贯彻落实制定政策、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监督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监督乡镇范围内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开展干部培训、支持乡镇财政建设和发展等职能。县乡财局负责落实对乡镇财政所的管理、考核、监督和业务培训等职责。
三是加强人员配备管理。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人员在财政所内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作量不同,实行交叉任职。增强乡镇财政的人员流动,规定在同一地方任职达到规定的年限后,要进行交流调动。要有计划地对乡镇财政所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财政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增加对乡镇财政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提高财政自动化办公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乡镇财政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分工负责制、目标考评制和廉政勤政制度,做到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考察乡镇财政的演变过程,给我们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乡镇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集中体现,强化其“当家理财”的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必定要以乡镇财力做保证,乡镇财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政府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增强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给予更多的财政自主权,才能充分调动其增收节支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国家惠农政策的传导者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更好地发挥国家赋予的基层政府的职能作用。另外,乡镇财政收入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这是强化乡镇财政“当家理财”的又一因素。
启示之二,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现其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有利于促进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定位职能、明确职责、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实现乡镇一级财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启示之三,突出乡镇财政的服务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乡镇财政职能,服务是根本,发展是关键。我国从上到下正在构建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旨在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在当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客观上乡镇是一个直接服务于农村、更贴近和了解农民,能引导农民从事生产经营和建设的高效率的不可替代的基层政权组织。因此,突出乡镇财政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保服务,既是乡镇一级财政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启示之四,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的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行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使我们看到了强化乡镇财政管理的曙光。
启示之五,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不一,税费改革前后的乡镇债务、经济状况复杂等农村事务县政府难以直接管理,而作为最底层的乡镇财政有着与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提高财政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对于如何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保稳定、促发展、正确贯彻党的惠农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历史阶段基层财政、乃至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能。
第三篇:财政形势发展报告
财政形势发展报告
一、“十五”期间贵阳市财政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61.4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3.1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84.23亿元,平均年递增16.74%。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24.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2.50亿元,翻了1.59番,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3.63亿元,平均年递增20.95%。全市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31.0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4亿元,基础上翻了1.33番,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64.76亿元,平均年递增18.45%。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4.1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66亿元,翻了1.02番,平均年递增15.13%。市本级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18.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3.33亿元,增长83.14%,五年共完成财政支出126.30亿元,平均年递增12.86%。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9.9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3.83亿元,翻了2.39番,平均年递增27.66%。区县级地方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12.8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9.08亿元,翻了2.04番,平均年递增24.89%。
二、2005年财政工作情况
2005年,全市共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24981万元(其中: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126923万元),为预算的104.61%,比上年同期增长25.74%;财政总收入完成13314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3%。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24042万元,为预算的101.85%,比上年同期增长21.02%。
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86643万元(其中: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62199万元),为预算(人大通过调整预算,下同)的102.79%,比上年同期增长26.7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33273万元,为预算的99.63%,比上年同期增长17.90%。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33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6.3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7.29%。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6%;一市三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85%。
(一)加强税收征管,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及时分解财税目标,落实税收征管责任制,发挥协税护税网的作用,加大财税监督和稽查力度,堵住各种税收的“跑、冒、滴、漏”,同时加强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总量
全市共争取到国债项目20项,累计到位国债资金11765.5万元,其中:国债补助10565.5万元、国债转贷1200万元,本年累计拨付国债资金13322.39万元。资金主要投入到农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信息产业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县际公路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
全市共累计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金60亿元,资金计划已下达57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化、交通系统及卫生系统等项目建设。其中:市本级国开行资金计划41.04亿元,区级国开行贷款资金计划15.96亿元。我市2005年实际拨付国开行资金49.55亿元,占下达计划数的86.9%,其中:市本级实际拨付35.41亿元,占下达计划数的86.28%;区级实际拨付14.14亿元,占下达计划数的88.6%。
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外债借款1.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95亿元),比上年增加1.45亿美元。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申报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主要是贵阳市水污染治理日元贷款项目(1亿美元),目前,经过相
关专家考察、评估,该项目即将进入签订协议阶段;贵阳市城乡道路网建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1亿美元);贵阳市水资源综合开发亚行贷款项目(1.5亿美元),目前该项目即将进入技术援助阶段;贵阳市信息中心地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芬兰政府贷款项目(300万欧元),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三)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加快我市企业的发展
2005年市本级拨付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7亿元,支持企业生产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对37户企业技改和企业信息化项目进行验收,这些项目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80072万元,新增利税10973万元。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改制工作,为贵阳医疗器械厂、粮油公司等企业办理技改资金等财政性资金转增国家所有者权益4264万元。参加市政府招商引资“一站办”服务工作,为外来投资者提供相关财税政策的咨询、服务200余次,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财政年检200户。对全市67户外经贸企业2004首次自营出口核拨奖励资金262万元。
(四)继续执行“建强”扶持政策,深入开展“二轮建强”工作
以“建强”为契机,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大财源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额度。2005年,各区、县(市)除原享受的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补助政策继续执行外,我市财政再给11个区、县(市)各新增3000万元贷款额度的贴息。全年共下达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补助资金423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整顿规范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拨付资金3000万元,加快了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安排资金4496万元,确保500公里县乡道路改造及硬化目标的完成。
(五)统筹协调,确保“实事”及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安排资金4211.65万元,用于中央和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55万元,解决了全市农村5.9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820万元,建成10181户小水池。市级财政安排资金412万元,完成“双困户”安置800户。累计拨付资金37520.4万元,建设、改造市中心7条城市道路项目:建设、改造市中心7条城市道路。累计拨付资金824万元,建设市中心3座人行过街设施项目。级财政安排资金300万元,用于新建的8个垃圾转运站和升级改造的4个垃圾转运站的设备购置。市财政安排3500万元用于全长10.3公里,雅关截污沟建设。安排资金800万元,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安排资金570万元,用于100个村级综合楼建设。安排资金2418.658万元,完成447个行政村“模改数”工程和80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安排资金350万元用于农村小学“伙房”工程项目。安排资金440万元用于乡镇司法所办公用房和基层法庭建设项目。
(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7807万元、企业基本养老金支出8467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457万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支出4500万元、医疗保险金支出31095万元,做到了“两个确保”和“低保”覆盖面达100%。拨付资金45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在多个乡镇开展试点,为2006年贵阳市农村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奠定了基础。拨付资金869万元用于再就业工作,拨付资金475万元用于农村医院改造、医疗设备购置、爱卫宣传和医疗救助等。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共下达救灾资金905万元。安排资金2351万元用于城镇义务兵家属的补贴,441万元用于残疾人保障事业。
(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巩固税费改革工作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税改”中农户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核对,基本杜绝了农户上访的情况发生。同时,按照“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免征农业税”的要求,全市减免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及时足额将2005年对粮食的直补资金366万元拨付到各区、县(市),并采取措施,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直接补贴能真正兑现到农户手中。及时拨付退耕还林粮食补贴专款5396.75万元。
(八)做好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
完成价格调节收入12370万元,比上年增长7.13%;完成支出9629万元,比上年增长17.93%。积极组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完成收入65973万元(其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1618万元、其他土地出让金64355万元、土地收益或土地增值费1210万元),所完成的收入中金阳新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570
4万元。
(九)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全市畅通工程顺利实施
为确保城市道路基础建设投资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达到评价体系的要求,按照2005年《贵阳市实施畅通工程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市级财政投入1248万元用于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十)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确保财政资金支出安全、高效
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积极参与财政性投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及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完成《贵阳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拟订工作,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加大对财政投资项目的专业技术审查,全年共完成审查项目223个,完成送审金额14.08亿元,审定金额11.68亿元,综合审减率为17.1%,为财政投资预算支出节约了大量资金,确保了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合理性。
(十一)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全市共进行采购活动543次,采购金额54160.9万元,预算金额62392.14万元,节约率为13.19%(其中:市本级共进行了130次招标采购,采购金额24488.34万元,节约率为12.44%),达到了省财政厅要求的目标。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凡能实行招标采购的项目一律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并首次将网络数字化设计方案、网络工程监理、网络建设工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三、2006年财政工作展望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64110万元(原口径一般预算收入为709110万元,同比增长13.46%),比上年增长13.26%,相应安排地方财政支出。
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253700万元,同比增长13.03%(加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73020万元,原口径一般预算收入为326720万元,同比增长13.98%),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般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7.90%。为确保全面完成2006年财政预算,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二)继续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
(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
(四)继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一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严格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要求,规范和细化部门预算的编制;二是加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建立国库支付中心,在我市正式推开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程序,强化采购监督;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五是重点抓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好人员培训,有关指标的衔接和转换工作,为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好准备。
(五)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资金调度,积极筹措“实事”资金,尽力满足“实事”项目的财政性资金需求。
(七)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积极筹措还贷资金,维护政府筹资信誉,提高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八)加强对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中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监督项目单位做好工程财务决算,抓好工程竣工综合验收和工程投资转固定资产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九)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监督,规范财政运行,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和财政工作水平。
第四篇:2014年财政报告
关于三河乡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4年3月 20 日在三河乡第 17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上三河乡财政所负责人:唐中礼
各位代表:
我受乡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乡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提请乡第 17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3 次会议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各项部署,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我乡实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了发展农田水利、改善乡村道路等各项建设及其他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圆满地完成了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执行良好。
我乡财政收支矛盾虽然突出,然而,通过全乡人民共同努力,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广辟财源,深挖潜力,在增收节支上下功夫,圆满完成了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公路硬化等各项建设支出。
现将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向各位代表报告如下: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66.09 万元,一般预算支出 833.2万元,上级
追加及转移支付467.1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227.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3.79万元,医疗卫生 8.1万元,交通运输253.3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8.1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57.43万元,农业89.98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体5万元,其他支出10万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紧紧抓住种养殖业,围绕财源建设这一主题,一如既往的培植财源,把支持生产建设放在财政工作的首位。
2、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分工负责,基本上完成各年初工作计划。
3、精心调度资金,严格支出管理,保证各项支出的实现,为保证各项财政计划的实现,我们各方面筹集资金,精心调度,按照“保、压”结合的方针,合理安排支出,加强了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支出严把关,特别是加强了对会议费、招待费等行政经费和一些非生产性支出的管理。
4、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能力明显增强,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做好全乡涉农补贴资金的兑付工作,特别是粮食直补补贴工作。
5、总的来看,过去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财政增收机制还不够健全,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收入的增长规模远远不够支出规模的扩大,我们将紧紧围绕在乡党委、政府周围,积极扩大财政收入,为我乡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努力工作。
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
我乡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适度从紧财政支出,认真贯彻《预算法》,严格预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严格控制支出,在尽力消化赤字的条件下,努力增收节支,圆满完成2014年财政预算,为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管,保障各项重点支出基本需要,全面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提出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全乡一般预算收入结合上为366.0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安排 366.09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210.7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57.36万元,医疗卫生 8.1万元,住房保障支出
8.1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0.43万元,农林水事务67.98万元,交通运输3.36万元。
三、为圆满完成2014年财政计划而努力奋斗
1.积极发展生产
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我乡的实情。首先大力扶持农业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增加农业投入。
2、抓好增收节支是关键
收入要从紧,量入而出,保吃饭,再建设的原则,认真贯彻《预算法》,严格控制支出,保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支出内容,转变作风,清正廉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地资金用在发展上,真正做到多办实事,少花钱,过好紧日子,减轻财政压力,密切干群关系。
3、严格财政监督职能,管好用好资金
切实加强财政的综合调控和监督职能,促进全乡财政工作健康发展。我们既要搞好财政内部管理,又要管好各部门的预算外的管理,做到各种收入及时入库,及时兑现支出。加强核算,日清月结,按时报账。
4、继续做好各项惠农资金的兑付工作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惠农资金日益增多,保证将补贴资金100%及时送到群众手中,让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
各位代表,我们一定要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决心,从实际出发,想办法,添措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扎实工作,奋力拼搏,为努力完成全年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财政形势发展报告
财政形势发展报告
一、2006年财政运行情况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57.58亿元,为全年任务数的104.6%,比上年同期增长18.35%。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5798万元,为预算的103.63%,同比增长23.6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72858万元,为预算的101.75%,比上年增长20.55%。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195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43.44%;基金支出170771万元,比上年增长62.49%。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3900万元,为预算的102.77%,同比增长26.49%(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2.49%),加上省和中央各项体制补助及上解71065万元,区县体制上解38000万元,上年结余28175万元,共42114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90825万元,为预算的98.17%,比上年增长20.01%;预算结余30315万元。2006年市本级基金收入158856万元,比上年增长152.74%;基金支出150395万元,比上年增长42.43%。2006年贵阳市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5.12%,比上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贵阳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7.24%,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在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完成283900万元,占46.10%。
(一)强化税收征管,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财税部门继续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一是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的作用,加强对重点税源和主要税种的监控,加强对纳税大户的监管,加大清理欠税和打击偷、逃、漏税的力度,尽可能把实现的税收清缴入库;二是及时分解财税目标,落实税收征管责任制;三是根据每月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时研究收支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加强财税部门的协调和衔接,抓好收入分析和预测,落实相应措施,保证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
(二)切实做好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工作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工作。一是完成价格调节基金收入15006万元,比上年增加2636万元,完成支出11149万元;二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完成72908万元、支出13360万元;三是政府性住房基金完成16800万元,支出5069万元;四是市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完成422万元,支出158万元(其中:用于“温暖工程”专项资金120万元)。
(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在与国家开发银行顺利完成第一轮贷款合作的基础上,主动与相关部门配合,与国家开发银行协调第二轮开发性金融合作的有关事宜,顺利实现了贵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工作,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资产池”的搭建工作及拟定了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了国家开发银行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为下一步与国家开发银行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到2006年底,已落实到位国家开发银行第二轮贷款12亿元,并按照项目的进展情况逐步拨付到项目单位。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大向地方商业银行贷款的工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财政非贸易外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管理
继续加强对非贸易外汇和管理,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实现外债项目。一是累计完成外债借款1.77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0.35亿美元。二是完成贵阳市煤气气源厂日元贷款债务保值的试点工作,签订
了债务保值的协议,为国家节约资金约60万元人民币。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申报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利用121.4亿日元贷款进行的贵阳市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并已签订了转贷协议;利用芬兰政府贷款300万欧元建设的贵阳市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进行贵阳市城乡道路网建设项目,正向省有关部门申请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审批;利用亚洲银行贷款1.5亿美元进行的贵阳市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编制完成总项目建议书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审查。
(五)加强“强县”建设,实现全市财政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强县”建设,市级财政投入6235万元贷款贴息资金,调动了近10亿元资金投入到各区、县(市)的财源建设中。市辖的10个区、县(市)已全部纳入了省“建强”和“上台阶”县(区、市)考核范围,其中:修文县和息烽县作为“上台阶”考核县,其他区、县(市)全部作为“建强”考核县(区、市)。通过实施“建强”和“上台阶”各项措施,全市各区、县(市)2006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超过亿元,比上年增长均超过15%,有6个区县增长超过20%,9个区、县(市)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地方财政收入奋斗目标。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区级仅有10%左右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财政发展较慢的一市三县也仅有40%左右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中上级转移支付依存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各区、县(市)通过发展,财政自给能力得到了增强,已从原来的“吃饭”财政逐渐转变到“既保运转、又抓建设”上来。全市财政的平衡协调发展,为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的规定,2006年全市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在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支出上向“三农”倾斜,市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达10.44亿元,加上各区、县(市)的投入,超过12亿元。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二是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是启动农民直补“一折通”工程,通过信用卡或存折的形式将财政补贴直接发放、兑现给农民。四是开展对历年农业税减免资金落实检查和农业税尾欠清理工作。五是加强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做到了“三个确保”。六是把各项涉农补助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拨付直补资金397万元;救济粮差价补贴款130万元;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补贴资金1090.8万元;供应水淹区农民粮食价差款63.3万元;退耕还林粮食补贴资金5603万元。市财政部门还筹集资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一是投入188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700套,解决了1.3万多危房群众的住房困难。二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投入4980万元,解决5000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三是继续投入200万元,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使全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到各区(市、县)和80个乡(镇)。四是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拨付小城镇建设资金3867.3万元,加快了区县城市化进程,带动各乡镇的经济发展。五是加大市级基建资金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份额,用于农村的基建资金支出6488万元,实施了农村教育、卫生院、异地扶贫搬迁及村级公路建设等项目,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
(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按照公共财政职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市本级加大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及时下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9200万元,下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84.4万元,下达救灾资金990万元,确保了灾区的社会稳定。同时,为缓解城市公交车辆、出租车辆、农村客运车辆因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而造成用油费用不断增加的问题,及时将3066.27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有关单位,确保及时兑现到受益者手中。二是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筹集5590万元用于推广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市级财政拨付资金1003万元)。目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133.36万人,参合率达到74.46%。并安排资金300万元,用于弱势群体医疗救助。三是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再就业资金的监管,建立了贷款担保基金专账,确保再就业资金专款专用。市级财政共拨付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等,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了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八)统筹协调、合理调度,努力确保“实事”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在“实事”项目方面:安排资金1000万元,对全市5个区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全市城市“低保”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实行“两免”。拨付资金1524万元,完成1597个自然村通电视,845个村通广播的任务,惠及农户39550户。贵阳三中新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工程进度对该项目拨款已达4385万元。已投入200万元,改扩建8所公办进城务工子女学校。投入资金1205万元(其中:市级投入805万元),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2.5万人,有序就业转移2万人。建设完成农村万户小水池项目。该项目投资3000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已建成小水池10308口,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资金59.4万元已全部到位,并超额完成了解决农村3万人的饮水安全任务。完成“四改一气”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3300万元(其中:市级资金8755.5万元),已动工70405口,为70000口计划的100.6%,建设完工70096口,为计划的100.1%;改路396公里,超任务96公里,为计划的132%;改圈53459间,为计划的76.4%;改厕54083间,为计划的77.3%。完成市级退耕还林5000亩的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303万元,市级资金已全部到位。500公里村寨串户路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16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资金566万元),实际建设完成串户路606公里。建好80个村级综合楼。总投资808万元,市级到位资金551.4万元,并已基本建好。新增廉租住房300户。总投资709万元,市级资金已安排496万元。拓宽改造4条城市道路。项目总投资40280万元,已完成投资35000万元,除开发大道延伸段受征地拆迁的影响不能按时完成外,贵惠路、四方河联线、宅吉路已基本完工。新建2座人行过街系统。项目总投资4013万元,已完成投资3750万元。完成3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8742万元,已完成投资14000万元。新建公厕10座和垃圾中转站8座,总投资1500万元,市级资金500万元已全部到位,并已完工。设置环卫工人休息室50个,预计总投资100万元,实际拨付61.66万元,已完工待验收。新建6个敬老院,总投资720万元,市级资金已足额到位480万元。建成6个基层人民法庭,市级资金3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在重点项目方面:金阳医院项目,总投资32924万元,市级累计到位资金21164.3万元。贵阳学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5403万元,市级累计已到位资金5109.4万元。贵阳市卫生护理职业学院项目,总投资39024.23万元,市级累计到位资金5412.27万元。交通项目:麦格至站街项目总投资1202万元,市级到位资金830万元;党武至旧盘项目总投资563万元,市级到位资金326万元;冯山至宝星项目总投资1880万元,市级到位资金1485万元;阳明祠至三元项目总投资1220万元,市级到位资金897万元。项目均已完工待验收。
(九)加大投入,做好服务,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
一是拨付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8559万元,改革发展资金7169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657万元,关停维护费287万元,亏损补贴1000万元,核拨出口奖励资金438.6万元。二是做好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工作,移交机构47个,人员2987人。三是参加市政府招商引次“一站办”服务工作,提供相关财税政策咨询、服务200多次,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财政年检201户。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对86个技术改造项目和24户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实施验收。五是做好54户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涉及资产20.91亿元,评估价值25.37亿元。六是配合相关部门对47户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重组,涉及资产14.51亿元,职工1.5万人,转增国有所有者权益3.06亿元。启动了三户企业的破产清算工作。七是通过申报,共获得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补助1380万元。
(十)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继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共进行采购活动611次,采购金额59168万元,节约资金8228.47万元,节约率为13.91%。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一是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二是设置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三是成立督促指导小组,对市级行政单位和11个区、县(市)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十一)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作用,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继续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共完成审查项目367个,完成送审金额299119万元,审定金额246202万元,审减金额52917万元,综合审减率达17.69%。同时加强和规范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监理合同的监管,合理控制财政投资项目的造价。共审定合同154份,报审金额为10060.78万元,核定金额为7511.17万元,审减2549.61万元,审减率达25.34%。按照市政府要求,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综合验收“转固”工作。2006年全市应完成138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建设项目综合验收“转固”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的76个项目已完成71个项目的竣工决算评审工作及项目的竣工决算批复工作,完成率为93%。
(十二)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继续采取相应配套措施,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了全市从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工作,成功建立市本级的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正式运行并取得了实效。2006年,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管理系统财政批复下达的25家部门单位的预算指标金额为预算内9073万元、预算外214万元;批复下达的用款计划金额为预算内9073万元、预算外209万元;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资金支付7377万元;纳入财政集中支付的工资统发累计支付24573万元和监理设计费250万元、政府采购498万元。
(十三)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一是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调整各单位预算管理方式。根据财政部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精神,调整了财政部门各业务处室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即由改革前一个预算单位的支出由几个业务处室分管转变为一个预算单位的所有支出统一由一个业务处室管理。通过改革,使原有业务流程冗长,审核批复程序繁琐,批复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的情况得以解决。并使今后的部门预算批复工作在编审程序上更加简捷,预算批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二是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将基本支出与专项支出严格区分,细化到各类、款、项、目。三是调整和完善了部门预算定额,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全市具体情况,按照相应档次,重新核定了各单位支出项目和支出标准。通过部门预算改革,使部门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约束。
(十四)积极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关准备工作
根据财政部的安排部署,本着有利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预算的公正、公开、细化、透明,有利于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有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的原则,将财政收入分为6项;将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分为17项;按支出经济分类分成12项。以新的政府收入分类,全面、规范、明细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以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支出总量、结构与方向;以新的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为搞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是抓好动员工作,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已对全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进行培训,以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工作需要。三是对现行的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凭证、报表体系进行清理和调整。四是加快财、税、库网络建设,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规范和强化财政收支信息管理。五是抓好新旧科目的对比和衔接,做好相关数据的转换保证可比性,抓好改革前后间的数据比较分析,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
(十五)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
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是以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三项改革和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修文县、花溪区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对全市81个乡镇1171个村的所有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了较为准确和有参考价值的基础数据;三是紧紧围绕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凸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
了取消农业税后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十六)继续抓好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试点
进一步巩固基层财政改革成果,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扩大了试点面,规范了基层财政运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主要做法是:1.按照试点方案设置财政岗位,优化人员配置。2.积极推广应用网络技术。3.做好改革前的“五项清理”工作(清理乡镇债权债务、清理乡镇账户、清理固定资产、清理票据、清理财政供养人员),为试点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通过这一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收入的征缴得到了规范。二是确保了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发放、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三是从账户的设置上加强控制。四是重点加强和规范了试点乡镇专项资金的审批、拨付和使用程序,确保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强化了监管,规范了试点乡镇的财务管理。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后,财政所人事权上划县财政管理,消除了乡财政所人员的各种顾虑,从而促使其从客观上发挥了管理和监督乡镇财政性资金的积极性,提高了乡财政依法理财的积极性。
(十七)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清理、开设和变更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的登记、清理、备案工作,批复预算单位新开银行账户87个,批复预算单位开设、变更、撤消基本账户和专用账户94个,并着手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信息档案,共计收到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反馈的银行账户开设信息325条,录入登记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账户319个、专用账户675个。
(十八)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完成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检查,参加年检单位329家,资产总额530402万元,负债总额128222万元。三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共有132家行政事业单位申报采取报损、报废、划转等方式处置资产,核准处置额25503万元。四是对已办理“非转经”手续的73家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征缴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27.1万元。
二、2007年财政工作展望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81400万元,比2006年增长13.03%,相应安排支出。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306200万元,同比增长13.03%,加上中央、省各项补助和上解52083万元,下划各区中学补助等11521万元,区县体制上解40000万元,动用上年结余10000万元,共396762万元,全部安排一般预算支出,同比增长7.19%。2007年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征管协调机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
(二)进一步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一是继续抓好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和细化部门预算的编制;二是加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度;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程序,强化采购监督;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四)合理调度资金,按照轻重缓急、保工资、保机构运转、保稳定和重点项目支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集中财力办“实事”、办大事,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五)进一步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的管理办法,切实防范和化解市级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力度,确保各项政府债务的按期归还,维护政府筹资信誉。
(六)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监督,规范财政运行,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和财政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