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2019-05-15 16: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一篇: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月度工作计划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2011年12月31日

2011年12月份工作完成情况 和2012年元月份工作安排

2011年12月份工作完成情况

一、人事人才工作

1、组织完成2011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161人)。初步汇总我市2012年招考公务员计划。本月公务员转(调)任登记2人。

2、印发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流程。顺利完成2011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工作。当月新增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45人,其中机关22人、事业单位23人。召开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工资工作会议。

3、开展2011年度农业、文化、技工院校系列中级职称评审会。承办省“三支”专家支援皖北各县技术人员培训班。组团参加“2011年安徽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第14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我市优惠政策叠加效应凸显,吸引37名高端人才意向来蚌创业。

4、会同财政、民政部门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大病、慢性病救助工作。接待企业军转干部上访2批200多人次。

二、促进就业工作

1、梳理全年工作目标工作进展情况,抓差补缺,确保全年省市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提前谋划明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2、积极开展“你贷款,我贴息”工作,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力度。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超亿元,其中创业者492人1978.1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25户8220万元。

3、积极做好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宣传和申请入园受理工作。印发《蚌埠市“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服务办法(试行)》,落实我市在岗“三支一扶”人员生活补贴发放工作。

4、成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出台《蚌埠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5、组织市区22个充分就业社区考核验收工作。做好公益性岗位治安协管员上岗续签协议工作。本月拨付市本级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69.9万元、社保补贴33.9万元;为12000多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13万元;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7184本。

6、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民生工程任务验收。本月累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22841人、创业培训2483人、再就业培训8279人、农民工培训22834人。

三、社会保障工作

1、本月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收17339万元(单位缴费13197万元、个体缴纳4142万元)。当月新增参保44户、1216人。

2、养老保险。月末城镇职工参保25.70万人,当月基金收入11340万元,当月发放养老金13743万元。新增企业退休人员441人。县区累计上报历史遗留未参保人员等申报参加养老保险2353人。

3、失业保险。月末参保15.6万人,当月基金征缴收入993万元;当月基金支出310万元。本月领取失业金4400人,其中当月新增310人。新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等15户失业动态监测点。

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月末职工参保33.30万人,当月基金收入4578万元,基金征缴率98.55%。本月审核住院结算3458人次,医疗费总额2087万元;结算异地就医313.2万元,特殊病门诊190.3万元,慢性病门诊374.1万元。个人账户刷卡22.4万人次、1194万元。公布2011年度基本医疗定点机构资格年审和服务管理考核情况通报。组织指导三县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工作。印发《蚌埠市基本医疗保险单病种结算管理试行办法》。

5、工伤保险。月末参保14.62万人,当月基金征缴收入202万元;

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90人次、85万元;当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99件,办结工伤案件91件。完成我市776户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工作。召开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会议。

6、生育保险。月末参保16.25万人,当月基金收入225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663人次、108.1万元;本月受理生育待遇申请234人次。

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区参保居民34.28万人。本月审核结算医疗保险费用3270人次、376.1万元。绿色通道补办新生儿参保112 人。

8、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本月新增移交社区管理退休人员525人。累计异地管理服务退休人员6349人,当月为异地退休人员报销医药费9人、12.2万元。开展走访慰问异地退休人员活动。

9、农村养老保险。指导各县区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及征地报批材料的审核工作,已累计审核132个征地项目材料,涉及失地农民51423人。本月支出征地农保养老金5560人、100万元;新型农保参保28.58万人,享受待遇7.01万人、当月支出387万元。印发《蚌埠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规范和统一业务操作程序。

10、离休干部医疗统筹。本月离休干部就诊7405人次、570.1万元。完成2012年度全市301户1298人《离休干部医疗手册》更换工作。

四、行政执法和劳动维权工作

1、劳动保障监察。本月受理投诉举报维权案件13起,上月结转8起,本月结案7起。六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

2、维护农民工权益。扎实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对口帮扶和约谈活动。本月督促14家建筑企业缴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13万元;受理投诉欠薪案6起,帮助追讨农民工工资461万元。为8家建筑企业办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返还手续,返还本息44.6万元。对拒绝执行整改指令的4家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当月受理仲裁案件16件;本月裁决仲裁案件10件,调解撤诉案件4件。

五、基金财务监管和信息化工作

1、会同市财政局部署201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2011年基金决算

编制工作。会同市发改委共同发布“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2、完成2011年度全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各类信息数据年度结转工作。完成新审批的定点医院、药店社保卡读卡终端的安装和调试。本月劳动保障12333咨询热线共接听服务667个,其中政策咨询300个。

六、组织宣传和党风廉政建设

1、积极组织开展全系统“蚌埠要崛起,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主题演讲比赛和优秀查摆材料评选活动。

2、召开局系统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谋划会议。传达市委十届三次扩大会议精神。开展局系统贯彻落实2011年全省人社系统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自评工作。

3、编发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要情等21条。

2012年1月份工作安排

1、做好2011年就业社会保障目标任务考核工作,谋划好201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

2、启动2012年就业援助月三项活动,重点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提供针对性的援助服务。开展皖北地区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月活动。召开我市就业工作统计会议。

3、组织县区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摸底工作,向返乡务工人员发放慰问信。做好“三支一扶”人员新春慰问和年度考核工作。

4、加强规范参保职工退休审批政策和办理程序,确保1月份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呈报送审《蚌埠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代拟稿),拟定操作细则,筹备动员大会,加快推进三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发放。

5、开展2011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奖工作。开展“两节”期间双拥慰问活动,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

6、对三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做好2012年上半年事业单位招聘计划申报工作。

7、督促各经办机构编制2011年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初稿。组织2011年度统计年报工作。

8、做好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后续准备工作。积极准备省厅民生工程目标考核工作。修订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规范性文书。做好医保基金的审核结算拨付及新单病种结算办法的启动准备工作。

9、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考核和评选工作。对县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10、开展2011年度政工、非公经济工程系列中级评审会。组织2012年建设管理咨询师等三类人员考试资格审查。组织开展2012年度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网上申报工作。

11、组织六部门开展我市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督查阶段活动。建立结对帮扶建筑施工企业及“约谈”机制,加强“两节”期间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12、组织五河、怀远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上线前准备工作。完成“金保工程”应用软件升级及多媒体自助终端单一来源采购招标工作。

13、继续做好“蚌埠要崛起、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集中整改阶段工作。开展“两节”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送温暖活动。

14、完成局系统2011年度省人社系统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工作。做好2011年度局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第二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不断完善人社系统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部门。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局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

考核采取分级逐一方式进行。局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局考核领导小组逐一考核;其他工作人员由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逐一进行考核。

全局所有考核对象采取统一的考核量分标准(考勤50分,考绩150分,总分200分)。各科室、所属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

二、计分方法

(一)基本分

考勤50分。班子成员、科室、所属单位负责人工作日期间离开工作岗位半天以上的,应向局主要领导告之去向。否则发现一次扣3分,直至扣完为止。

考绩150分(具体分值见责任状指标)。考核按半年或年终采取自我申报、公开述绩、逐一过堂、集中考评、结果公示方式进行考核打分;对不宜直接计分的考核指标,由考核领导小组或分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分好、中、差三个格次进行考评定格。每个格次按好1—0.8、中0.7—0.5、差0.4—0系数折算计分。

(二)加分

1、荣获先进:获部省级:国家部委或省委、省政府;市级:省厅或市委、市政府;县级:市局、县委、县政府(不含县直部门)综合表彰的,分别加30分、20分、10分;获条线业务部门(部、省厅、市局内部业务处室、中心等)表彰的,分别加20分、10分、5分。其中:表彰个人的加相应分值;表彰集体的,按相应层级分别给予分管条线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2、典型推介:在上述层级会议上作先进典型发言的,按 10分、8分、6分;作为书面材料交流或以文件(简报)转发推介的,按8分、6分、4分,分管领导、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以上加分项目,同一项内容获多层级表彰或推介的,取最高得分,不累加计分。

3、召开现场会:提供上述层级现场的,按相应层级加分,分管领导、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4、创新成果:局考核领导小组视项目申报(书面)创新项目效果的影响程度,在省内、市内、县内、局内有影响的,按20分、10分、5分、2分。

5、合理化建议:考核对象提出对全局工作有建设性、指导性的建议(书面),被局领导班子集体认可采纳,并取得实效的,每条加2分。

6、指标超额加分:对基金征收类、预外收入类(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指标超额按上升百分比加分,上不封顶,对其它类指标超额按不超过20%比例封顶加分。

招商引资等县重点指标,参照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由局另行制定办法重奖。

7、信息或宣传调研文章:按信息、宣传调研的专项考核办法加分。(同一文字材料被多次采用的,按最高分一次加分给发表文章的署名者,不重复加分。未署名的宣传集体材料,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负责人各加50%分。所有网上刊登稿件或有偿稿件不予加分)。

8、鼓励帮带:鼓励上级帮带指点下级提升工作绩效水平。若分管领导考核得分低于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得

分的,可加分至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得分。(帮带加分只适用于一、二级目标责任状范围)

以上加分项目,因时间原因,未能列入本考核评比,可接转到下一加分。

(三)减分

1、对承担市县考核指标未完成或分管工作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2、被县委、县政府或市局工作督查通报批评的,一次扣3分。

3、凡廉政行风建设或违反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被服务对象投诉或被媒体曝光且查核属实的,第一次扣5分;第二次扣10分;第三次扣20分(累计算分)。三次以上取消考核资格,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4、凡未按时完成局领导交办其他工作任务的一次扣2分。

三、考核结果运用

1、完成目标责任状任务的,局领导班子成员享受县绩效考核奖金标准,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享受局绩效考核奖金标准。对年终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享受局绩效奖金,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2、对局科室、所属单位实行统一绩效考核奖金标准,但绩效考核奖励必须拉开档次(原则上不少于3个档次),各科室、所属单位内部每个考核对象的得分、档次和奖金分配方案,由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确认后,报局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3、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优奖励、外出考察和学习深造的依据。

4、本考核办法由局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第三篇: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件汇编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 录

1、南京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

…………………………(宁政办发〔2006〕99号)(1)

2、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 暂行办法》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8〕103号)(17)

3、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的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1〕 129号)(25)

4、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 通知

…………………………(宁委办发〔2009〕53号)(37)

5、省人社厅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48)

6、省人社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问题的处理意见局级

……………………………(56)

7、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 意见

………………………(宁人社(R)〔2010〕 6号)(59)

8、关于转发江苏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 见的通知

………………………………(宁卫〔2010〕 90号)(75)

9、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 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0〕 270号)(99)

10、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事业 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 答复意见》的通知

…………………………(宁人社〔2010〕 198号)(104)

11、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 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1〕 184号)(109)

12、关于印发《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系列五级教师岗位 基本任职条件》(试行)的通知

……………………………(宁教人〔2010〕 5号)(121)

13、关于印发《南京市卫生局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五、六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试行)的通知

……………………………(宁卫人〔2010〕 7号)(124)

14、关于在玄武区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通知 …………………………(宁编办字〔2011〕 66号)(131)

南京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

宁政办发〔2006〕99号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和《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苏政办发〔2005〕1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职工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在平等自愿、公开竞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的聘用关系及工作岗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条

本市所有事业单位与其受聘人员之间建立 — 1 —

聘用关系的适用本办法。参照公务员法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执行。

中央部属在宁的事业单位和本市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组织和管理

第四条

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的综合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负有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依法保护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理。

聘用合同的文本由市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第五条

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工作。

第六条

聘用单位应当成立或明确实行聘用制的工作组织。聘用工作组织由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纪律监察部门负责人和工会代表组成。根据需要,聘用工作组织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不具备成立聘用工作组织条件的事业单位,其人员聘用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第七条

聘用制的实施由聘用工作组织提出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聘用单位的人员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事项,由聘用工作组织提出意见,报本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章

合同订立

第八条

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可以采用聘用或者任命等形式。

对事业单位的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在已与单位建立了聘用关系的人员中,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并任用。

第九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科学规范的要求,设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岗位,并按照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聘用条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公开招聘等方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当符合编制计划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条

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是:

(一)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聘期工资待遇等事项;

(二)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三)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四)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并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五)聘用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六)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一条

聘用合同分为四种类型:3年以下(含3年)的合同为短期合同,对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签订短期合同;3年以上的合同为中期合同,对岗位需要或职业要求期限较长的可签订中期合同;签订至职工退休的合同为长期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为项目合同。

对工作已满25年,或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本人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此类人员如在单位内部竞争上岗中未被聘任,应当比照有关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予以妥善安置,不得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首次实行聘用制度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应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

(一)现役军人的配偶;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残疾人员;

(四)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签定委员会鉴定为1-6级伤残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第十三条

聘用单位与新进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超过6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至12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事业单位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原职工拒签的,单位应当给予其3至6个月的择业期。择业期满后未调出的,应当劝其办理辞职手续;未调出又不辞职的,予以辞退。

原固定制职工签订聘用合同,不再约定试用期。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不得约定试用期,合同期限不得低于3年。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抵押物或者其他财物。

第十四条

经指定的医疗单位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的,暂缓签订聘用合同,缓签期延续至前述情况消失;或者只保留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直至该人员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经劳动能力签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第十五条

聘用合同应具备以下条款: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岗位及职责要求;

(三)岗位纪律;

(四)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资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除上述必备条款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在聘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解聘提前通知时限以及纠纷解决办法等条款。

聘用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与被聘人员在协商一致的基 — 6 —

础上所签订的岗位协议书、专项协议书、专业技术职务聘约书及变更合同书等,作为聘用合同的附件,与聘用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双方以书面形式签订,一式3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本人档案。聘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七条

下列聘用合同为无效合同: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二)采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订立的;

(三)权利义务显失公正,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四)未经本人书面委托,由他人代签、本人提出异议的。

无效合同由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裁决。第十八条

人员聘用工作按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聘期内考核与管理

第十九条

聘用合同期内,聘用单位应对受聘人员的 — 7 —

工作情况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聘用工作组织在征询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集体决定。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奖惩以及岗位调整的主要依据。

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重新上岗或调整岗位。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调整岗位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调整岗位后,双方应对聘用合同中的有关条款作相应的变更。

第二十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收入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单位也可根据受聘人员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和实际情况,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聘用单位不得随意拖欠、扣减受聘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第二十一条

受聘人员和聘用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或接续有关社会保险。

受聘人员在聘期间享受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解聘、— 8 —

辞聘后,原待遇取消。

经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的缓签合同人员,在治疗期内执行规定的病假期间生活待遇。

第二十二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应参加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十三条

受聘人员的退休(退职)待遇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合同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四条

聘用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后,原聘用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仍然有效。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原合同继续有效。

第二十五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聘用合同即行终止。

聘用合同期满,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用合同。

第二十六条

经聘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 — 9 —

用合同。

第二十七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一)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

(二)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三)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及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受到治安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被依法判处管制以上刑事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第二十八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聘用单位可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又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 — 10 —

作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九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聘用单位不得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因工负伤,治疗期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6级伤残的;

(三)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有精神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和省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聘用单位。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不得提出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涉及国家秘密岗位上工作,处在规定保密期限内的;

(二)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其工作任务尚未完成的;

(三)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审查尚未结案的。第三十二条

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受聘人员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三十三条

聘用合同解除后,原聘用单位和解聘人员应当在3个月内办理人事档案转移手续。原聘用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解聘人员的人事档案;解聘人员不得无故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曾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在规定的保密期内的涉密岗位受聘人员的解聘或者工作调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章

责任与补偿

第三十五条

聘用合同当事人违反聘用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聘用合同当事人对违反聘用合同约定均有过错的,应当根据过错的大小,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聘用单位出资引进或培训的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引进或培训后的工作服务期限及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时,聘用单位不得收取相关费用。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引进费和培训费的实际支出,培训费可按培训后每服务1年递减20%执行,引进费可根据实际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应当根据被解聘人员在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同意解除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它工作,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三)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四)聘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受聘人员不能安置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

第三十八条

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被解聘人员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试用期内被解聘的,不给予经济补偿。

第三十九条

受聘人员与所在聘用单位的聘用关系 — 14 —

终止或解除后,聘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为被聘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第七章

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

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因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的有关规定向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提出调解或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对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一经生效,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

第八章

第四十一条

聘用合同当事人如有一方要求进行合同鉴定的,可在聘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政府人事部门办理,人事部门应当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对聘用合同中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相抵触的内容,人事部 — 15 —

门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人事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管理规定》(宁人字〔2000〕80号)停止执行。本办法施行前,依据有关规定订立并已经生效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当事人应继续履行;聘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本办法变更聘用合同。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日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文件

宁政办发〔2008〕103号

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南京市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人事局拟定的《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八日

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

(市人事局 2008年9月)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和《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苏人发〔2004〕3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当公开招聘,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和政策性安置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的除外。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当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行“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办法,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 招聘范围、条件及程序

四、公开招聘应当面向社会,凡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公开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要求。

五、公开招聘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订招聘计划;

(二)发布招聘简章;

(三)受理应聘并审查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核;

(五)体检、考察;

(六)确定拟聘人员;

(七)公示招聘结果;

(八)办理聘用手续。

第三章 招聘计划、信息发布与资格审查

六、公开招聘计划由用人单位制订,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单位性质,隶属关系,岗位空缺情况,经费来源,招聘理由,招聘岗位、数量、时间及方式等。

七、市各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由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区、县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必须经区、县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并在发布招聘简章3个工作日前报市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八、事业单位拟发布的公开招聘简章必须经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并自报名之日起提前至少2日在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指定的媒体和南京市人事网站上发布。

公开招聘简章应当载明:

(一)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隶属关系、基本职能、地址等);

(二)招聘岗位、数量及所需资格条件;

(三)报名时间、地点及手续;

(四)考试、考核方式及时间;

(五)开考比例要求;

(六)成绩计算方法及录取办法;

(七)公示时间、方式;

(八)咨询、监督电话;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九、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按公开招聘的要求,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方可参加考试、考核。一般情况下,同一岗位的招聘数与参加考试(核)人数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公开招聘可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招聘的具体实施工作。招聘工作小组一般由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也可吸收有关专家及职工代表参加。

第四章 考试与考核

十、公开招聘考试、考核可采用笔试、面试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考试、考核内容主要是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具体的考试、考核科目和方式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 — 21 —

性质、人员结构、岗位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十一、根据公开招聘的范围、数量、专业和岗位要求,公开招聘考试、考核可经主管部门批准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由本级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或者由本级或上级人事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人事行政部门所属考试服务机构和相关机构可受事业单位、人事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委托,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提供服务。

十二、对通过考试、考核的应聘人员,招聘单位应对其资格条件进行复查,并对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察。

第五章 聘 用

十三、公开招聘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按核准的公开招聘计划数,根据考试、考核、体检和考察的结果,研究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按公开发布的公示时间、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时间应当不少于7天。

招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公示中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清,以决定是否聘用。

十四、公示期满后,公开招聘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将拟聘用人员名单报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并办理进人手续。

十五、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应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并按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正式聘用合同期限内。

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第六章 纪律与监督

十六、公开招聘应实行回避制度。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人事、财务、纪检(监察)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应当回避。

十七、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 — 23 —

规范监管,重点是考试、考核环节的指导和监管。对公开招聘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和纠正,并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作相应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其 他

十八、事业单位接收政策性安置人员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下达安置计划。事业单位根据本级人事行政部门及其主管部门下达的安置计划,可直接接收安置对象,也可在安置对象中进行招聘。

对事业单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及岗位有特殊要求的人员,经本级或上级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可采用简化招聘程序,在一定范围内考核、考察等方法进人。

事业单位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十九、本办法由市人事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二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文件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宁人社〔2011〕 129号

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各部委办局人事(干部)处、各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处:

现将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4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1、认真学习人社部发〔2010〕92号、苏人社发〔2011〕46号、宁政办发〔2008〕103号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做好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宁人字〔2008〕18号)等文件精神,并在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

2、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凡违反政策规定的,不予办理聘用等人事手续。

3、严格执行核准备案制度。市各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区、县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须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并在发布简章3个工作日前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4、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既要规范、完善,又要体现事业单位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5、公开招聘要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招聘信息要内容完整、简洁清晰,须在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网站、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网站上发布,也可同时在其他网站和媒体向社会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招聘信息一经发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 — 26 —

自更改。

6、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监管制度。公开招聘工作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确保公开招聘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附: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46号)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文件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苏人社发〔2011〕 46号

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92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提高进人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实现公民平等就业的重要途径。各地 — 28 —

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在2011年要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二、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科学性。事业单位行业分布广、岗位门类多、技术要求高,公开招聘工作一定要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公开招聘的组织方式、选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公开招聘的考试、考核方法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充分体现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在考试内容上,要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根据岗位要求合理设置考试内容,提高公开招聘工作的科学性,把适合的人才在需要的时候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进行。

三、抓好公开环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公信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要切实做到“信息公 — 29 —

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招聘公告要内容完整,文字简洁,意思清晰,并通过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网站及其他媒体统一向社会发布。招聘公告一经发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要健全公示制度,拟聘人员名单及其考试成绩与名次、招聘岗位,以及该人员与岗位招聘条件相对应的有关信息,都应予以公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严禁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内定名单、依人画像、设置歧视性条件等违法违规现象。

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管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严格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监管制度,通过检查巡视、台帐查询、舆论监督等形式强化监督,对招聘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错必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各地各部门要重点加强对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招聘的监督管理。各市要加大对县(市、区)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力度。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

文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社部发〔2010〕 92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事局,各副省级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推行以来,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稳步实施,有力推动了公开招聘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建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实施公开招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制度推行不平衡、政策执行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 — 31 —

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办发〔2009〕43号)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政策,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各项规定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要在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关于招聘范围、条件、程序、信息发布、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用等方面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制定公开招聘方案并报送有关部门核准备案。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严格履行招聘方案核准备案职责。

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尚未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公开招聘实施办法的,要在2011年3月份前出台。已经出台实施办法的,要分类细化要求,完善公开招聘组 — 32 —

织工作规程。到2012年,要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二、坚持公开,增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透明度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严格规范公开招聘信息发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内容应包括公开招聘范围、条件、程序和时间安排、招聘办法、报名方法等内容。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招聘信息须在组织人事部门网站、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网站上免费公布,同时也可以在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招聘信息一经公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增强公开招聘实施过程透明度。对于公开招聘中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进展情况应当面向社会公布,并确保及时、全面、准确。

健全公开招聘结果公示制度。公开招聘结果应在招聘信息发布的范围内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应包括招聘单位名称、招聘岗位情况以及拟聘人员基本情况。

三、突出分类,创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方式方法

公开招聘要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公开招聘制度的要求,充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分类组织实施公开招聘。

公开招聘方式方法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充分体现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公开招聘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择优聘用。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公开招聘方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规范和完善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合理设置考试内容,符合岗位要求。对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招聘,不应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列为笔试内容。考核应侧重于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

各地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公开招聘考试工作规程,规范考试命题、笔试阅卷、面试组织等环节。要完善保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考务安全。要加强公开招聘考官培训工作,提高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工作水平,增强考试公正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题库建设。

组织人事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实际需求,发挥考试、人才等服务机构的优势,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搭建考试考务服务平台。

四、严肃纪律,提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公信力

要认真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在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要明确有关人员回避的要求。对违反回避规定的公开招聘行为,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对违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视情况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给予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规定的应聘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应确保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不因民族、性别或者身体残疾而受歧视。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要求,除卫生部核准并予以公布的特殊职业外,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中不得要求进行 — 35 —

乙肝项目检测。

五、强化监管,确保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序进行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指导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用人自主权。要加大对县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力度。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责。公开招聘工作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受理有关投诉或者举报,接受社会监督。对有关投诉或者实名举报的调查处理情况,应当向投诉人或者实名举报人反馈;对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要建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等舆论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加强对公开招聘突发性事件的舆情研判,制定应急预案,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引导舆论,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畅通信息渠道,对于重大舆情要及时处置并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文件

宁委办发〔2009〕53号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苏办发〔2008〕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 — 38 —

团体,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二、岗位设置原则

4、事业单位应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进行岗位设置。

规范有序。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市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岗位设置权限、程序和经核准的比例、最高岗位等级设置岗位。

科学合理。事业单位应按其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本单位所需岗位的名称、类别、职责、任职条件、任务和岗位等级。

精简效能。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的功能和职责任务,综合考虑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竞争能力、降低运行成本等设置岗位。

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单位功能调整的实际,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适时对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说明书进行调整,确保岗位设置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

三、岗位类别及等级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6、事业单位应根据其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综合确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并确定相应的主体岗位。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和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总量的55%。

7、事业单位设置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有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不同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四、管理岗位设置

9、管理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 — 40 —

和普通管理岗位。

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编制部门和上级机关确定的规格、职数以及本实施意见设置。副局级及以上岗位由市委组织部确认,其他管理岗位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确认。

10、事业单位中的党群组织,除国家、省和我市另有规定外,不单独设置管理岗位,其工作人员在本单位已聘人员中,按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

11、相当厅级的事业单位设置领导岗位的层级原则上不超过3个;相当处级的原则上不超过2个;相当科级及以下的不超过2个。少数规格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一般只设1个领导岗位层级。

12、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和办事员的管理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三级到十级岗位。正局职、副局职管理岗位分别对应四级和五级岗位。

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 — 41 —

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

全市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首次原则上按1.3:4:4.7控制。

14、专业技术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二级、三级、四级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比例为5:5。

15、各行业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除一级岗位设置由国家统一确认,二级岗位设置由省统一核准外,其余岗位设置,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综合确定,并分类控制。

六、工勤技能岗位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级至五级。

17、工勤技能岗位数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设置,根据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技术工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总量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 42 —

七、岗位任职条件

18、各类、各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5)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19、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四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各等级管理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0、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按行业指导意见和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综 — 43 —

合考虑人员资历、承担责任、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准入条件等因素,制定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具体标准。

21、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学徒期、熟练期和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八、岗位设置程序及权限

2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岗位设置方案。事业单位在对单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梳理的基础上,编制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各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等。

(2)岗位设置方案核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市管干部的岗位设置,报市委组织部核准。

区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区县人事局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3)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事业单位按核准的岗 — 44 —

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编制岗位说明书。

(4)广泛征询意见。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应广泛听取意见,经单位或主管部门设立的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讨论,由单位负责人集体研究通过,并报主管部门和市人事局备案。

(5)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按通过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6)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事业单位因编制增减或因事业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设置的,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核准。事业单位合并、分立的,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重新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并经核准。

九、岗位聘用

23、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不得突破经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按本实施意见首次岗位设置时,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按有关政策规定,通过自然减员、交流、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24、事业单位要严格按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平等、竞争等程序,择优选聘人员,签订聘用 — 45 —

合同或变更合同内容。

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5、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聘用,按国家规定执行。二级岗位人员聘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报省里核准。三级岗位人员聘用,须经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评审,由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事局核准。五、六级岗位人员聘用,经评审后,由主管部门核准,报市人事局备案。

26、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在所兼任岗位结构比例限额之内,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27、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之间流动的,应具备任职岗位规定的条件。

28、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情况进行验收认定。在此基础上,按有关政策确定工资待遇。

十、组织实施和管理

29、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 — 46 —

第四篇: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

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公告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知精神,依照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公益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通知》文件(长人社发[2010] 205号),决定在屯留县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40名。

一、岗位及待遇

基层公益性岗位录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后,签订不超过三年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录用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每月的工资标准执行省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同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用人单位须按照岗位技术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量,为其发放相应的津贴和补贴。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在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或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二、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纪违法行为;

2、屯留县户籍,年龄在18周岁以上(1992年10月1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74年10月1日以后出生);

3、毕业后尚未就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即:

(1)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持有《低保证》的高校毕业生;

(2)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且持有乡镇保障所开据的《未就业证明》的高校毕业生;

(3)家庭困难靠借贷上学且能提供《助学贷款证明》的农村高校毕业生;

(4)持有乡镇、社区《零就业家庭证明》的高校毕业生;

(5)持有《残疾证》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含高等特教学院全日制本、专科残疾人毕业生);

(6)军队转业干部子女、县级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子女、革命烈士子女。

4、具备拟报考职位所需资格的其他条件(具体职位条件要求详见招考简章)。

三、报名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11月16日—18日

地点: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屯留县政府一楼125室)

四、报名程序及注意事项

报名程序:

1、报名人员在根据招考条件及自身情况选择一个职位后,持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和有关证件原件及其A4纸复印件、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红底同版照片4张,到报名处初审,由报名组工作人员在初审表签署意见。

2、报名人员持初审表到收费处交纳报名费70元,并凭收据领取报名表。

3、报名人员如实填写《报名登记表》,并在报名表指定位置粘贴照片。

4、报名人员必须将填写好的报名表交所报职位报名处工作人员登记,不登记者视为放弃报名资格。

注意事项:

1、“报名序号”、“职位代码”和“资格审查意见”栏由报名组工作人员填写。

2、“户籍所在地”栏填写报名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届毕业生户籍未转回的,需提供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本人户口底薄复印件并加盖户籍专用章。

3、报名表要求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碳素笔填写。

报考者须对所出具的各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被取消资格。

五、录用程序及内容

考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重点测试应试人员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以及招考职位要求的相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1、考试

考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

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计分采取百分制,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2010年12月4日上午8:30—11:00

考试地点:待定

2、体检

按照所报职位1:1比例,由高到低的总成绩顺序确定参加体检对象,体检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在指定医院进行。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国家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进行。体检不合格出现职位人选空缺的,在同职位人员中按总成绩依次递补。

3、考察考核和聘用审批

体检合格者,由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考察考核

考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实际、获奖情况等。因考察考核不合格出现招考职位人选缺额的,在同职位合格人员中按总成绩依次递补。

根据考试、体检、考核结果,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提出拟聘用人员名单,在新闻媒体上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后,无异议或虽有反映但不影响聘用的拟聘用人员,下发《拟聘用通知》。

六、监督检查:

设立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对群众和考生的检举、申诉和控告,认真核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反考试聘用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处。

举报电话:0355-204061

4咨询电话:0355-752209

3二O一O年十一月九日

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益性岗位招考简章

单位名称职位及代码所需专业所需人数性别 屯留县职业高中教育工作协管B0801机电一体化2人不限教育工作协管B0802焊工1人男

教育工作协管B0803旅游1人女教育工作协管B0804数控技术1人男

屯留县园林局林协管B0805农业类、林业类8人男

屯留县广播电视中心新闻采访协理B0806中文类3人男

新闻播音协理B0807中文、播音主持1人男新闻制作协理B0808中文、新闻、计算机1人男

屯留县政府信息中心微机管理协理B0809计算机2人不限

屯留县人民医院护理助理B0810医学类2人女检验协理B0811医学检验1人女 屯留县中医院医师助理B0812医学类1人男护师助理工科B0813医学类2人女 屯留县妇幼保健院护理助理B0814医学类1人女临床助理B0815医学类1人女 屯留县安监局 乡镇安监站安监协管B0816煤碳、化工工艺、安全工程 6人男 屯留县畜牧兽医局 乡镇兽医站动物防疫协管B0817畜牧、兽医6人5男1女

第五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局组建后狠抓落实、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次党代会和市第**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人民生活幸福服务、为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狠抓落实,着力在构筑人才高地、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健全社保体系、发展共建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人力社保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人力社保工作新局面,为再创**发展新辉煌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1.人才开发。全年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0个,培育重点创新团队2个。全年引进各类人才4400名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名,每万人人才拥有量净增100人。

2.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7500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200人。新建大学生见习基地1个,安排大学生见习100人,**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以上。公益性岗位进村达标率60%以上,社会就业率达到**%以上,充分就业社区、村均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3.社会保障。全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1.3万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6%以上。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5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7%以上,新增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净增参保人数分别为7500人、6500人、**人。养老待遇发放率100%。

4.劳动关系调整。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结案率达92%以上。主动监察检查企业1400家;书面审查企业6000家以上。

5.职业技能培训。全年职业技能鉴定发证90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1800人,其中新技师1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700人;创业培训260人。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打造人才高地。

1.更加突出高端人才开发。完善组织机构,优化创业环境,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深入实施“金凤凰计划”,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重点引进、培育我市高新技术行业、重点优势行业等优先发展产业领域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举办“金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成立高层次人才联盟,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和外国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扩充、提升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使优秀的技能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2.更加突出企业人才开发。企业是发展之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打造人才高地,重点在于企业。要以企业需求为重点,落实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完善企业人才服务制度,合理配置企业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加快制定面向企业倾斜的人才政策,优化企业人才配置。广泛开展猎头中介服务,创新机制、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努力形成一流人才向企业集聚的生动局面。

3.更加突出培养引进的重点。以本土人才为重点,加大培养开发力度,让每一位**人都成为有用之才。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人才队伍总量的壮大和结构的优化。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收集,根据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紧缺、急需人才,加强与外省职业院校的联系,完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引进办法。依托“有形”和“无形”两个人才市场,引导和鼓励**籍高校毕业生回桐参加经济社会建设。

4.完善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系统的梳理,修订“金凤凰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政策和配套政策,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扶持政策力度,力争优惠措施走在**市前列,吸引各类人才来桐创业、留桐发展。

5.大力实施人才服务工程。加强对外宣传,形成合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理解、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创造条件,完善服务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搭建施展本领的舞台,做到以事业聚才、以待遇用才、以感情留才。努力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就业为本,着力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1.提高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覆盖率。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和灵活就业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切实落实扶持劳务专业合作社政策,广泛发动,积极筹备,在去年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农村劳务合作社的范围,提高覆盖率,支持合作社拓展劳务活动,争取把农村的闲散劳动力、经常性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合作社管理,扩大农民就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个私企业季节性用工难。

2.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完善援企稳岗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开发公共事务管理、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容量。充分利用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依托市人力资源市场、镇街道分市场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强化网络招聘,努力为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实行企业用工和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制度,完善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情况动态监测体系。

3.努力促进重点人群就业。贯彻市场导向的就业方针,把今年作为“就业政策落实年”,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分类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城乡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工作。推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和就业服务,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务合作社等平台,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深化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创建复查工作,加大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4.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把推进创业引领计划与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增强吸引力,完善“五大创业保障体系”,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5.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按照“控数量、提质量、优结构、保重点、限规模、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培训格局,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政策,推动技能竞赛、比武,创新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提升技工学校办学水平,发挥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公共培训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规范对民办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的审批管理,加强对培训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三)坚持普惠共享,着力构筑城乡社保体系。

1.稳步推进社保扩面工作。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承受能力,进一步深化“五险合征”,加大与财政地税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调整征缴政策,合理确定缴费基数,落实激励政策,在实现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个体劳动者、外来新居民等群体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研究对接人力社保部即将出台的《生育保险办法》,做好生育保险费率调整测算和扩面工作,同时,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应保未保人数,加大稽核和监察力度,确保征缴政策落到实处,完成扩面各项目标任务。

2.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政策。继续抓好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退伍士兵等群体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统一政策操作口径,规范操作流程,妥善解决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各险种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完善异地转移人员接续办法,充分考虑参保人员的社保权益,稳妥做好衔接转移工作。加强“两个定点”的监管考核,研究制订对参保人员尤其是享受公务员补助对象违规行为管理办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完善失业保险政策,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强化对失业保险金申领的监控,防止基金流失。制订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工伤预防政策,激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从源头减少工伤。

3.切实落实社会保险待遇。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社保待遇。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险报销办法,探索支付办法改革,加快医保异地平台对接,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尽快实现参保人员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刷卡结算。按照上级部署,制订“大病医保”新政策,切实减轻大病参保人员负担。按照上级的调整机制,落实好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等待遇调整工作,及时调整到位。

4.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工作职责,加强多方监督。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措施,完善社会保险内控制度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推进信息控制,加强相互的监督制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同时,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的信息披露机制,透明公开管理社会保险基金。

5.快速妥善处理工伤案件。多形式加大《工伤保险条例》及安全生产预防的宣传教育力度,对工伤事故高发企业进行重点预防督查。探索实施更加快捷高效的工伤调查认定新机制,充分利用基层人力社保平台,试行工伤调查协作机制和小额工伤案件下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群体性工伤事件的处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与公安、安监、卫生等部门的协作,探索建立工伤预防和联动处理机制,快速妥善处理工伤案件。

(四)坚持共建共享,着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深入推进“双爱”活动。加强对“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活动的推进和引导,按照“六有六要”总体要求,坚持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双保护”原则,找准工作载体,强化典型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使“双爱”活动能够产生影响,取得实效,推进企业关爱职工基本权益有新突破,职工热爱企业有新气象。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指数评价体系,扩大创建范围,促进构建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全力打造“无欠薪**”。按照上级部署,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以“四春”专项行动为重点的执法检查活动,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查处拖欠工资、恶意欠薪等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行为。进一步落实《**市欠薪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强化相关单位工作责任,落实应急周转金,确保欠薪群体性事件得到快速、妥善处置。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动态监管企业的经营情况,构建覆盖城乡、反应灵敏、处置快捷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建筑企业欠薪保障金、租赁企业欠薪保证金、书面审查等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欠薪事前监控预防。

3.积极预防化解矛盾争议。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原则,加大与司法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庭规范化建设,强化质量查审和裁审衔接,提高劳动争议调解率。进一步完善调解组织和机制建设,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实现镇、街道全覆盖,逐步推进规模企业、已建工会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形成“市、镇(街道)、社区(村)、企业”四级调解网络,下移工作重心,前移工作关口,打通信息通道,关注企业发展,掌握经营状况,加强对企业实时动态监控,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赢机制。

4.强化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强化投诉举报、信访办理责任制,引导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渠道、合理有序反映情况,规范信访办理程序,加快信访办理速度,快速处理信访。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加大对信访积案、疑难信访的分析研判,积极进行化解。落实维稳责任制,建立党委领导、统一调配、分工协作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重点进行把关,确保不发生影响全局形象的恶性事件。

5.加大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培训。围绕人力社保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党政领导、个私经营者、劳资管理人员、人力社保所工作人员、基层协理员等不同层次人群有侧重点的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增强人力社保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人力社保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通过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局门户网站等资源,开辟典型案例分析、疑难问题解答等宣传新载体、新形式,拓展普法宣传教育的受众面。同时,通过讲座、研讨、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人力社保职工学法律、学政策,不断提高人力社保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提高人事管理水平。

1.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造公务员“阳光招录”品牌。加快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公务员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公务员考核培训工作,落实公务员培训“十二五”规划,深化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严把人员“进口关”,疏通“出口关”,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局面,建设一支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公务员队伍。

2.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深化完善工作,健全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分类推进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进人制度,提高各类人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积极稳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

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为新农村建设留下一批骨干、在干部培养链上成长一批干部、为各行各业输送一批人才”的战略安排,改进选聘办法,规范管理考核,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工作补贴,促进有序流动,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4.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公务员收入分配管理,完善公务员津补贴制度。按照调低、稳中、控高的原则,实施好第三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加强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制度,指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民主协商和正常增长机制。

5.规范做好军转安置、老干部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军转安置有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安置渠道,认真完成军转安置任务,确保我市军转干部接收好、安置好、培训好。认真做好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以督促检查“两项待遇”落实为主线,积极开展“六个老有”各项活动,举办退休干部运动会、游园会等活动,丰富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六)坚持学习创新,着力提升执政服务能力。

1.加强学习调研。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市第**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载体,坚持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应用相结合,迅速在系统上下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围绕十八大精神中有关人力社保工作的论述,结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人力社保工作工作重点,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调查研究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全局性、制度性政策问题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完善人力社保基层平台。在**年基层人力社保平台建设在全市全面铺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施,延伸信息网络,落实工作人员,制订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开展基层人力社保平台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流程培训,提升业务能力,逐步下放业务,使基层平台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方便基层群众办理各项业务。同时,进一步深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向全市企业推广网上申报系统,做好相关培训和系统维护工作,提高工作效能。

3.打造阳光人社品牌。继续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全面公开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编制人力社保系统各项业务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和实时监察,切实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行使,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力社保系统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保障网站信息安全,拓宽网站服务功能,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善窗口考核管理办法,工作人员力量适当向窗口一线倾斜,加大奖励惩罚力度,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督促和激励,全面打造环境优美、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的人力社保窗口形象。

4.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根据科室单位人员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建立完善信息宣传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力度,总结工作经验,反馈基层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谋。规范新闻报道工作流程,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衔接,创新新闻报道载体,结合工作重点策划系列宣传,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制订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办法,牢牢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

5.打造一流干部队伍。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职责,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加大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大外部监督,使内、外监督结合,有效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切实落实效能建设“三大纪律”和“干部管理八项要求”,加强监督管理,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大局、责任、协作和自律意识,弘扬崇学善思、公平正义、务实为民、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全局上下干事创业、共创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围。

下载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沙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沙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情况说明 按照《预算法》、《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规定,现将沙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8部门预算公开如下: 一、......

    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申报区级优惠政策相关手续的通知 各委、办、局(公司)、开发区、用人单位、职介机构、社保所: 根据《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

    白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白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为了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本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应当公开的信息,遵循公正、公平、便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职责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职责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起草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

    闻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闻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随机抽查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行政执法方式、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维......

    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有关部门、市属院校、企事业单位,局各处室......

    田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田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社局紧紧围绕“三年一争当”活动扎实开展2017年领导班子建设年、投资环境综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在市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牢牢抓住“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突出统筹城乡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