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小编推荐]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覆取微似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去芍+附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 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白术附子汤方(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鳖甲汤,归椒草雄黄}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研)半两鳖甲(炙)手指大一片
防己地黄汤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附姜术甘草防.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桂枝汤加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白术、附子}
乌头汤方 乌头汤治寒湿痹,麻黄芪草芍药蜜.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汤-甘草+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实(捣)一枚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各三两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扑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 咀)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梔子十五枚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先煮蜀漆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炙)二两枳实(炙)大者三枚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半封、一半筛末)一斤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 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 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厚朴各二分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丸,桃芍加牡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穷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窮半斤(一作三两)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穷各一斤 白术半斤
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 芎穷 蜀椒(去汗)三分牡蛎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土瓜极散方(阴頹肿亦主之)土瓜根 芍药 桂枝蟅虫各三两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第二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一.【填空】
1.《金匮要略》首创了
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
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4.“治未病”包括:
5.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6.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在表。
7.历节病的主证是关节疼痛为主证。
8.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心肺两脏。
9.狐惑病的特征症状是
10.肺痿的主证是。
11.血痹病的成因是。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是。
13.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
14.虚寒性腹满的辩证要点:
治疗阴寒痼结,阳气不行所致的寒疝。
16.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17.《金匮要略》原文指出论湿热黄疸的病机是。
18.肾气丸治消渴的辨证要点是“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19.肠痈脓已成者,用疗。
20.妇人因癥积而漏下不止当用治疗。
22.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可治疗:病名症状不同,但病机皆为肾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治疗。)
23.治疗产后气血郁滞所致腹痛的方剂是枳实芍药散。
24.温经汤证出现“唇口干燥”的机制是瘀血阻滞,津不上承。
25.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虚 积冷 结气。
26.产后三病是指:痉病 郁冒 大便难。
【背诵条文】
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7.“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10.“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1.“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1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二、【问答或多选】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对疾病的发病、病因有何认识?
该篇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正虚、邪实两方面有关,病因有三:“一者,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百合病的病机、主证、治法、主方。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主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失常;阴虚内热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养阴润肺,益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
3、治疗虚劳的方剂中,具有扶正与祛邪双重作用的有哪些方?
薯蓣丸、大黄蟄虫丸
4、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的病症有哪些?
(1)虚劳里急腹痛证。
(2)虚黄
(3)妇人杂病腹痛
5、如何理解“阳微阴弦”?(两个方面回答)
(1)脉象:阳微即寸脉微,阴弦即大脉弦
(2)以脉论理:指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上焦阳虚,下焦阴邪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6、《金匮》黄疸根据病因分为哪几种?其病机和主症分别是什么?
谷疸:病机:饮食不节,湿热内蕴
主症:寒热不食,目黄,身黄,尿黄,小便不利
酒疸:病机:嗜酒伤中,湿热熏蒸
主症:心中懊恼,发热,不能食,时欲吐,心中热,足下热,目黄,身黄,尿
黄,小便不利
女劳疸: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
7、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哪些?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
8、大乌头煎的煎服法是什么?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9、肝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主症: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药:旋覆花汤
10、痰饮病有哪些分类?其主症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2、水气病的产生,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肺脾肾
13、治疗风水的方剂有哪些?
越婢汤、防己黄芪汤
14、瘀血的证候有哪些?
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15、当归芍药散的药物组成是什么?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16、《金匮》提出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有哪些?
枳实芍药散、当归芍药散、胶艾散
17、梅核气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
主证: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
治法: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
18、脏躁病的病机、主证、治法、方药?
病机: 五脏阴液不足
主证:情志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眠差多梦
治法: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19、《金匮》对“远血”与“近血”是如何认识的?如何治疗?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远血者,治以黄土汤;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
20、肾着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病机:寒湿之邪痹阻腰部
主症:身体困重尤以腰为甚,腰及腰以下冷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甘姜苓术汤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水饮停于体内某一部位所致。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饮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必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达凑理,通调水道,使饮邪得除。“和之”即调和之意,指温药不可太过,温补不可太滋腻,在运用温药的同时,寓行消升导之义。
2、阐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治疗杂病的原则有哪些?(用原文)
(1)虚实异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2)表里同病治则:急者先治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3)新旧同治: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5)饮食与调护:原则是根据五脏喜恶进行饮食调护及治疗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3、仲景关于虚劳病的治疗特点有哪些?
(1)治疗虚劳重视补益脾肾;
(2)对于阴阳两虚错综复杂的虚劳尤其重视补脾胃,建中气以平调阴阳;
(3)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
(4)对于虚实杂杂的虚劳则补虚不忘祛邪,如虚多邪少则扶正祛邪,而因虚致实者则以祛邪为主。
4、《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论“四水”是指什么?其病机及主要脉证分别是什么?
“四水”是指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它们的主要脉证分别是: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湿泛滥所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皮水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引起,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正水因肾阳虚,水湿泛滥,水气上射于肺所致,脉沉,喘,腹满,身肿。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石水为肾阳虚衰,阴寒水气凝结下焦,脉沉迟,不喘,腹满坚硬如石,身肿。
5、如何理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因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随汗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不易速去。若此时大汗,则风邪虽去而湿滞未除,同时还可耗伤胃阳,故其病不愈。因此治疗风湿为患,虽宜发汗,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自能去除。
第三篇:方子涵《西游记》
不畏艰险,一路向前
--------读《西游记》有感
海州区南城中心小学
四2方子涵
我最喜欢看的是《西游记》,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他们不畏艰险,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怪,最后去的真经,修成正果。
书中有机智勇敢的孙悟空,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可以看出,火焰山的火风吹不灭,雨也扑不灭,唯独只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灭火,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时候,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了孙悟空,孙悟空变成小虫,把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地天翻地覆,于是,铁扇公主给了他一把假扇,孙悟空又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又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孙悟空最终大战牛魔王,逼得铁扇公主交出真扇,悟空灭了火焰山,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虽然他很好吃,但是他很善良又有能力。在取经路上,一路化缘,问路等沟通协调的事,都是猪八戒来负责。而且八戒心理素质很好,妖怪要下油锅炸了他,依旧能吃能睡,这点我十分佩服。
沙和尚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自从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规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唐僧,在西天取经中,一次次地遭遇妖怪。有一次,红孩儿扮成一个小孩喊救命,唐僧听见了,马上就让孙悟空来救她。悟空识破了红孩儿的诡计并告诉唐僧那是妖怪,不能救!但是唐僧不理睬悟空的劝告,去救下了红孩儿!从这可以看出唐僧是个待人善良的人,心怀仁慈!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不但机智勇敢,还会七十二变,而且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特别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专门用来打妖魔鬼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骨精狡猾无比,唐僧曾几次冤枉甚至赶走了孙悟空,但是孙悟空深深地记得师父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大恩,最后他还打败了白骨精,帮人们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恶永远都战胜不了正义的。
读完这本名著,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唐僧师徒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平时做好的学习计划,经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心里很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
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应该要勇敢面对它,不管我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才能战胜困难,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第四篇:《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
《金匮要略》中的酒现解
作者:魏道祥 关键词:《金匮要略》白酒 米酒 米醋
据考古研究,五千年前龙山文化的早期,我国已开始酿酒。商代的甲骨文已有“酒字”,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酒器品种数量之多,足以说明酿酒业已具规模。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酿酒已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且品种业已不少。公元前12世纪前半期我国已采用曲、蘖来酿酒了。
历代文献医籍关于酒的名称、品种、性质、作用,尤其在医疗上的运用、治疗上的地位均有不少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可谓其中之一。
白酒辛温轻扬。辛以开痹,温以通阳,轻扬善行上走,能行营卫;并助药势以达病所。但临床应用差异甚大,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绍兴酒的;有用米醋的;有用米酒的,均云有效验,皆曰源于《金匮要略》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随历史之沿革一源而多歧是有可能的,但原意指何物,值得探讨。
白酒非米醋
《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辞海》释六饮之“浆”指“淡酒”。可见浆在古时是饮料的泛称,可能还包括酒浆,故不可仅作酢浆解。《千金》、《外台》所载“白蝝酒”显然是指酒,而所载“白蝝浆”虽不能肯定指酒浆,但也不可断言是指酢浆,故言“蝝”即是“酢”,似欠妥。
再者今所言酱醋的“醋”,古人作“酢”,这是无异议的。从《金匮·水气病篇》【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方后曰、方后注,结合《本草纲目·醋条》“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称苦酒”可知,方中之“苦酒”是指“米醋”。因古人认为:“醋有数条,惟米醋二、三年入药。余止可啖,不可入药,”《辑义》:“魏氏云: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由此观之,醋之古称,虽有多名,但其呼甚严,未尝与“白酒”相混,更况仲景在一书中分别以“白酒”、“苦酒”列入方名。一用作治“胸痹”,一用作治“黄汗”,显然是指二物。
凡主“白酒”即“米醋”的医家,其依据主为《千金》、《外台》所云,因《说文》:“蝝,酢浆也”,而“酢”系“醋”之本字,其错误认识的根源,恐亦在此。
白酒非黄酒
酒在色泽上,约可分为白酒和色酒两大类,在色酒方面,“绍兴黄酒”恐是最古老者。《吕氏春秋》:“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即有“绍兴黄酒”。查“绍兴黄酒”:黄亮有光,香气浓郁芬芳,口味鲜美醇厚,度数为15~20度左右。访当地,除饮用外,尚有以为烹调菜肴之佐料,如以此酒代水煮成之“酒煮肉”,即是当地的名肴。由此推测,以此酒煮药是有可能的,从这点出发,与《金匮》二方中的酒药同煮似乎相符。但无论如何,仲景断不至于视黄为白,黄白不分。故“白酒”即“黄酒”之说非也,余各种色酒当无例外。
白酒非烧酒
今之“白酒”,系经蒸馏加工制成。通称“曲酒”、“烧酒”、“高梁酒”等。蒸馏法,据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铜制烧(蒸)酒锅的试验和鉴定,确认应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相当于南宋高宗到孝宗时期,此与《本草纲目》中言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相符。而1700年前的东汉时代,在蒸馏法上尚缺文物为证。故不可认为《金匮》方中之“白酒”乃今之“烧酒”。这是其一。其二,查方中之量,据古方药量考证、对照,约折合公制之1400毫升及2000毫升。以含量60度左右的酒,用之如此大量来煮药,实属罕闻,且与临床不符。“烧酒”如此,余各种蒸馏而成的酒,亦当无例外。
查《金匮》中所用的酒与《五十二病方》所用之酒相似。称“酒”者,在品种上未见明确要求。称“清酒”者,是指去滓的醴酒;而“醴”则是用蘖所酿的甜淡酒。称“醇酒”者,据《黄疸病篇》载《千金》【麻黄醇酒汤】方后的煎服法,可知“醇酒”即“美清酒”,从《饮膳标题》:“厚曰醇”、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说明醇酒是种质地较好的清酒。
称“白酒”者,是指“鍉”。从《本草纲目》引宗睾曰:“以蘖造者,盖止是醴,非酒也„„,酒由用曲,醴则用蘖,气味甚相辽,治疗岂不殊也?”可知《金匮》方中所用的“白酒”,在品种上是有选择性的。
白酒是米酒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译释》,中医研究院《金匮要略语释》均认为:“白酒即米酒之初熟者。”《金匮》方中“白酒”所指的“米酒”不同于《纲目》所载的“米酒。”其在“酒条”的《集解》中引苏恭之言:“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诸酒醇镵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在上述酿酒的谷物中,唯粳、糯所酿之酒堪称“米酒”。宗睾曰:“汉赐丞相上尊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今入药佐使,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古人造曲未见入诸药,所以功力和厚,皆胜余酒”(按:酒药据查为西晋始现)。由此可见,汉时米酒是用未加药的曲所酿的酒。细玩《金匮》二方中之白酒,具有下列特点: 色白为一;
用量甚多,酒度必低为二;
既是方之组成部分又是煎煮之溶剂为三; 具煎煮后可饮用之性为四;
有辛温轻扬通行之性,用治胸痹为五。但凡具此五者为是,否则为非。
米酒色白味甘,酒度极低,热饮甚良,煎煮无妨,性辛温轻扬,具行药势通血脉,厚胃肠,润皮肤,散湿气,宣通气机等作用;与胸痹之病理机转相吻合;与上述五种特点相较无不具备。故《金匮》方中之“白酒”是“米酒”较为合理通情。
结语
综上所述,《金匮》二方中所说的白酒当以米酒为是,余则非也。另须指出,米醋、绍兴酒等诸品,亦具温通上焦阳气的作用,临证可据症选用。
如仅取温阳解痛,可用米醋。有以每剂中加镇江米醋10~15毫升同煎,用治胸痹的报道。
但若取温阳活血,则以“米酒”为是。
近人蒲辅周、任应秋、岳美中、刘渡舟等氏临床治疗胸痹多用米酒。再者,临床应用则宜根据当地条件和各自经验,酌情处理。关于剂量,亦应因人因地制宜。在用法上,亦不必拘泥于同煎,如在药煎成后冲服亦是一法。
总之,对《金匮》方中的白酒,应据胸痹具体证候的病理机转,掌握运用,可望效验
第五篇: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 识病用药
《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 据病选方
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
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妇人杂病的阴疮,也因其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表,以外阴部疼痛、溃烂、瘙痒为主,也采用了外洗的办法直达病所。而百合洗方是以百合浸泡一宿而洗全身。尤在泾言:病久不解而变成渴,邪热留聚在肺也,单用百合渍水外洗者,以皮毛为肺之合,其气相通故也。可见在临症中不仅要辨证施方,更要根据病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审视病情 择选剂型
不同的剂型,在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剂型则显得尤为必要。《金匮》前22篇应用的12首单方中,剂型的应用也十分灵活。不仅有汤、散、丸等常用剂型,更有酒、栓(坐)、洗、熏等剂型。如《妇人杂病篇》第20条“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即是以单味蛇床子为方治疗寒湿带下,本病表现白带量多,腰酸,阴痒,阴中冷等,以蛇床子末之,与米粉相合如枣大,绵裹纳之,直接温其受邪之处,以逐寒湿,并能杀虫止痒。再如第15条:“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尽管《金匮》方中以酒煎酒饮的方剂为数甚多,但以酒命名到方中的仅有本方一首,取其以酒行血而助药力,即魏氏在《本义》中所言“酒以温和其血,红蓝花以行散其瘀,而痛可止”。再如《疮痈肠痈浸淫病篇》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黄连粉,五版教材注为方未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连苦寒,能泻心火而
疗此病,徐氏、沈氏皆以此方为黄连一味,尤氏在《心典》中也强调“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即以黄连单味药碾粉外用,治疗浸淫疮,有关这一点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治疗也已得到证实。
综上所述,素有经方称谓的《金匮》类方,是以组方精炼著称,重视辨证施方,但富于临床经验的仲景处于战乱时代,时值民不聊生,因此,更注重单药治病,发挥单药效用,其随病选药,以单方取胜,更值得我们探讨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