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2024-0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

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跻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苗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面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驾马,似一心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2

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就足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如何引领教育,智慧的爱需要通过学习的道路得以展现,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如何研究学习,从知识立意到学习的高级思维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对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非常有价值,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发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虽然晦涩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前后贯通,仍然收获颇多。

学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阻碍,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自主生成依据的正是其头脑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现有学习内容能及时的和学生的先有概念相联系,便能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学习的开始。其次书中对学习的目标管理是作者所强调的,分阶段设置的目标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所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计,一步步的闯关达成,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成果的对比,线上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存在,但缺乏目标管理和动机激发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感受来自遥远空间的声音,没有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损,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督促,学习品质变差,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对线上班级学习期间的待优生,应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表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要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3

打造品牌学校,办一流学校,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人人出彩。这一直是我们才思敏捷大校长袁方正倡导的理念。可谓是智慧的榜样,治学的楷模!“如何实现校际间的共建共用共享?”“集团化办学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且防止优质教育资源不被稀释?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对教师工作量是精确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教职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近两年,行知教育集团是真正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范,六大校区“实现管理共建、德育共进、教学共通、文化共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让每一名教职员工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如何提升领导魅力,追求自由技艺领导力的本质与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考量行知管理人水平的重要方面。

所有职业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用现在的知识去教面向未来的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家长的需求千奇百怪。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对教师求全责备,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找借口,要相信事在人为。发展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学习状态,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在行知一群年轻的`管理团队正在强大起来,有的在超负荷无私奉献的背后,也有困惑和压力:如何学习借鉴叶红兵校长教学法神速提升中考均分?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五育”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每一个部门主管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声不响,却是很好的团队合作者,他独当一面时并不出彩,却是团队的黏合剂,他品行端正正直友善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在每一个团队中都能找到如默默无闻的徐宏、朱紫剑、俞平等老师都具老黄牛精神,他们是团队的财富,一个人若同时兼备谦卑、苛求、聪慧这三种品质便是有好的团队成员。教师这种职业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环顾四周,多少教师成长为名师,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也是被学校与学生成就的。

许多教师虽然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仍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尊严而教书。少数教育从业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否定,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一种成长的历练,一个人经历过的自我否定越多,就成长的越快。

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必唉声叹气,要振作精神。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不能刚刚有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而一旦付出没有回报或未得到认可,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正确的心态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学校教育独特性。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被信息技术取代。因为学生是生命的个体,不是机器,学生需要在有文化底蕴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在未来的学校里,知识和技能传授将越来越趋于次要,对于这些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学生的精神心理,个性的成长将成为教育者关注的核心。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当然是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成功。如今,为什么行知声誉还不错?是由于行知的师生获奖荣誉和毕业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当然,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行知培养的学生真的都十分优秀吗?疫情以来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教师敲打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不牵动着校长和教育部门的监管!还有各校区的之间的餐饮问题,如东七的美味吸引着多个校区的爱好者,顶风冒雪都去品尝。

搭建管理平台。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学校是一个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成长。成长的本质是学习,因为管理者能以自身的成长带动师生的成长。如政教处工会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凝聚力,愉悦教职工身心。如与政教处组织文化月“艺术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教职工冬季趣味活动、“三八节”的礼物等。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陶冶了身心,增强了体魄,还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情谊,看着大家的开心笑脸,听着大家快乐交谈,欣赏着不再年轻的身影焕发出的青春光彩,大家真的好开心!为全体教职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

行知如平和双语学校一样,一直提倡教师不断学习,不停思考,充分与名师与大师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使每位老师提升自我,比如,校内通过教研、公开课、读书交流会等,同时,派老师走出去学习。要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摒弃应试思路,抛弃应试做法,扎扎实实教书育人,让人文与创新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成为自觉的工作实践,执著追求,用责任、智慧和善良担当起教育发展的重任,为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不懈努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一所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共融共创共生,所有的管理目标都是一致。如万玮校长所说: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然而我坚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位教师有存在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连接到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4

根据学校和年级阅读安排,近期读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本书既有教育教学理论,又有具体实例,虽然理论性很强,但让人读起来却不觉艰涩。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对教育、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之,读过这本书后,收获颇丰。

首先,“教学”二字,首先在于“学”之一字。本书开篇就讲到“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人,这与我们271教育的理念完全相同。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271教育核心价值感也提到,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这不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吗!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学习过程的设计,集团、学校、年级都在强调,一定从学生出发,是学生立意,而不是教师立意。

其次,设置情境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关于学习的欲望,在66页导语中提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中也多次强调情境的重要性,甚至重要到“无情境,不考试”。任务情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该教师所创设的任务情境,要适应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发挥。任务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任务情境时要考虑与学生原有知识有所联系,按照学生认知建构的规律进行安排与组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尤其在概念规律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把新概念和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联系。通过已有概念来理解新概念,不断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是知识的学习过程,形成阶梯式的上升过程。

第三,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家指出,在学校没有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没有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孩子。所以我们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创设愉悦情境,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探究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由于老师把每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生命个体,对他进行真心关爱,才使所有的学生都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为妙。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作用,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内心,有时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习的本质》带给我的启发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反复阅读,读出文章的精髓,并能学以致用。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5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来说,看着全班四五十个孩子,却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学习,这的确是让老师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学习,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费着他们的大好青春在听你讲一些和他们并不相关的东西。更糟糕的是,这种持续性的无聊会让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失去兴趣,而且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的学习效率而相反有的学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为英语老师,我宁愿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语言老师而不是某个科目的老师。如果把语言当做一门科目来学习,那么我想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了。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语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机械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材料,难免枯燥。那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仅仅来自于极少数学生的对语言极强的敏锐。我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产生的有意义的'联系。这在语言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称,再学习Iike这个句型,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意义构建——那就是学生可以表达表达自己对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学习在发生之后还应该保持一个持续巩固的过程。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技能形成的过程。在语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带给学生关于语言的基本知识,也需要赋予学生一些语言技能。否则学习完之后却没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学生也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我之前告诉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发生在课堂里的事情。学习无处不在。尤其是语言学习,我们就应该随时留意身边的语言学习素材。把课外观察到或者学习到的东西带到课堂上并结合课内知识,又把课内知识不断用于课外实践。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对于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来说,你在原有基础上讲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她脑海里并没有你所说的原有基础,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强调动词后面用宾格,可是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动词,什么又是宾格,更不知道宾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语言类学科的确应该小班教学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6

最近根据集团要求统一阅读了《学习的本质》,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呢。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点在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建议方案,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未来的教师职业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显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散播知识,我们已经看到授递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对知识意义获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学习者只有依当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意义。不过如果没有他当的参与,学习者也无法学习,即使自学当也是如定。人们必须借助他者或是因为他者——才能学习,有时则是为了反对他者而学习。这里的他者是各式各样的:可能是偶然選到的一个人,一个不经意间启发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专业人上,给学习者造了一套促进其学习的机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师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中,教师的职业性质改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这并不意末若教师的作用被贬低了。相反,“中间人”促进、丰富、创造者学习的条件。知识从来不是即使获得的,它是长期的文化炼制的产物,人们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最棘手的任务是要成为学习的启动者,师要通过自己提出的问越、做出的反应或是棍议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计。老师讲了多少证不重要,他的倾听和在场激励、促进着学生的夜达,他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原因,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操控者,他不应该只顾着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诠释教学进程,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然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权。教师扮演着唤者的角色,不应等待学生达到了既定的水平之后再促进他们学习。教师可以确保提问、炼制、参与和意识觉的时间。他是可以确保学习者与环境、教育情境互动的空间,促进交流与对质。

比如我们刚刚完成的优秀案例评选,各校创新情境,让问题存在于情境,目标又高于情境。对于集团的要求找到理论依据,明确修改任务的重要性,特别是二中于老师修改教师提出的问题,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为了教知识和赶进度,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行进路线,但是又不能失去他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设计中更是准确地定位教师的作用,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271学子身上。

这本书越读越耐读,所以后边我将继续研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7

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总体感觉很头大,里面专业名词比较多,读起来比较绕,趣味性差了一点。但是坚持读下去还有有不小的收获的。

根据书籍前面的阅读指导,我觉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因此我选择从书的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开始阅读,中间偶尔回到第二部分查看一二,了解为什么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媒介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里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浅。在这一部分中重点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儿童和成年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不过,先有概念是多种多样的'。与学习者个人、其周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的一切都有相应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说,先有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经验和认知。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先前基础的确很重要,但是学不好也不能仅仅归因于基础弱底子薄上。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对英语学科的先有认知因素,内心里认定了它很难学不会;或者先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英语学。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归咎于以前基础不好,重点应该放在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先有概念是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进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难且耗费时间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须在相关领域内拥有一个成型的参照框架,还必须对这一框架进行操作,让意义浮现出来。在此,也就体现出教学中设置情境的重要性了。学生需要在一个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联系,而非凭空想象,这也是一再强调情境设计要贴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激动、惊讶的情绪和适合孩子年龄的情节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是让他们产生问题。我认为这一点这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老师的情绪起伏,表情变化,音调的变化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而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劲头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自己的情绪太平,没有起伏,学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没有兴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不要太刻板,适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下气氛,效果会更好。

总之,《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使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从而,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

拿到真本书,我在想,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怎样学习。书中告诉我们答案:在学习之前先要弄明白为什么学习,这个因人而异。有的是技术需要,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样天性,纯粹的爱好。如果我们的身份是一名老师,那么就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学习要实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参加《师德报告会》,这对我来说试一次精神的洗礼,现把学习感受摘录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会有抵触的情绪,要周末来听报告。但是这次我没这么觉得。更不像有的人为了能逃会,窃窃自喜。身边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榜样,在向榜样看齐的时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两个词和一句话:情怀、平台、不要做手电筒。

我一直觉得,在农村执教是远一点,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对学生的爱,按照我的方式给学生。不用受学校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满身满心的都是学生。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上去发言的老师都是有情怀的,也都是讲奉献的。他们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给了学校,明面上、暗地里给了学生很多的帮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师,着实刷新了我对老师的认识。现在社会上评价老师都是工资多少、假期长短。姚老师穿着朴素的衣服,衣衫宽大、裤腿很短,像吊钟,一双布鞋,俨然衣服清洁工的模样。从民办教师到现在的高级职称,姚老师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说的,在家待久了想学生。可能在老辈人那里,真的.是爱孩子。但如果让我一辈子都这样,我好像又不满足。

上去发言的老师,我能明显的感觉到,每个老师都是有情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平台的。271集团的老师除了情怀,还有集团逼迫或者主动成长起来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平台。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无论是上课还是演讲,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逼着自己去成长,走向更专业的道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必须成长起来了,做勤娘,不做懒人。

最后领导在总结的时候,讲不要做手电筒,就是那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人。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可以帮助的人。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每天写作,用写作完善自己的逻辑。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9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先自己弄明白学习的本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

首先,“教不是学”。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传统的思想认为老师好好教课,学生好好听课就能很好的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师教授的东西,甚至会导致学生因先前经验不足而脱节,使学生失去批判思维、创造思维。这种思想忽略了学习者的首要地位。因为学习这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的参与者,而是学习的创造者。

关于怎样学习,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其次,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0

近期拜读了《学习的本质》一书,每天按照计划阅读并做了摘抄和批注,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就足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如何引领教育,智慧的爱需要通过学习的道路得以展现,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如何研究学习,从知识立意到学习的高级思维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对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非常有价值,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发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虽然晦涩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前后贯通,仍然收获颇多。

学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阻碍,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自主生成依据的正是其头脑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现有学习内容能及时的和学生的先有概念相联系,便能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学习的开始。其次书中对学习的目标管理是作者所强调的,分阶段设置的目标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所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计,一步步的闯关达成,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被作者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作者眼里,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内容在需求,以及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兴趣,愿望和期待,还可以采取一些外在说服手段,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或者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能带来一种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动机指引着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进一步的强化学习者本身的兴趣,进而更推动学生能明确行动与愿望,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成果的对比,线上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存在,但缺乏目标管理和动机激发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感受来自遥远空间的声音,没有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损,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督促,学习品质变差,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对线上班级学习期间的待优生,应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表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要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1

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文字写的有点论文化,感觉很多内容看过去就忘了。

引言部分围绕“学习”而展开,看完过后,觉得虽然目前一直在强调要进行学习改革,学习不应该只注重于死读书,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创造者或者从生活中去学等等。其实这些话很多人都懂,其中很多老师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这种学习方式,但其实效果甚微。所以说真正实施起来对于目前而言还是太难了。

意向在学习的动力机制中尤为重要,学习者只有在为学习制造出一层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而且所炼制的这种意义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通过他人传递给他。我们的学习者需要学习情境的相伴,因为“学习的境脉”是知识炼制的一个核心因素。知识赋予情境以意义,而情境为知识提供寓所。“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与学生分享对于某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知识领域。”

儿童能够在行动中获得动力进行学习,对于行动实践,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行动必须充分地境脉化(让学生在情境中行动,而不是为行动而行动);其二,行动必须要与学习其他特有的形式相互联结,如倾听、表达、交换等,经过不同学习方式的对质阶段。“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个体的深层兴趣,把他推向根本性问题,而不是满足于维持一种在活动期间占据其思维的浅层兴趣。”适度的学习困难和学习挑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习机遇而不是消除学习乐趣的负担。

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尝试发问吧,为什么呢,如果你对所观察和看到的事物没有发问的欲望和好奇心,那就根本没有学习实现的可能。“一个不具备解码情境的智力工具的给并不能直接感受到任何东西,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自然或者社会现象,但往往只是看到了,却没有引发任何的学习可研,因为只有当个体进入到了“提问步骤”,我们才会尝试去真正了解,才能真正超越仅仅记住观察结果的阶段,才能进入到真正的学习。当你的孩子学到一个新知识,但没有任何发问的好奇和动机,放心好了,他没有真正学习。

看到关于学习动机方面,文章中提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对于这句话而言还是非常有感触的。我暑假曾经帮外甥补习数学和英语,对于他而言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学习兴趣,我给他讲的时候他也不好好听,永远都是想着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着怎么能让他认真对待一下,惩罚和奖励手段都用过。最后发现还是哄着学,奖励着让他学才是有点用的。所以说对于学习而言,动机还是占据一定地位的。

关于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后教师的职业,目前而言教师大部分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即知识的“兜售者”,当然许多老师在着力于改变这一个现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成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手于创新,文章中提到教师应该适应于环境的变化,否则,固守旧知识会被时代摒弃。

作者说学生与教学内容是脱节的,这与我们时常讲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学习是一种意思,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每天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问时事,不解常识,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与学习,可能带来优异的成绩,却使学习者失去了了解世界、构筑三观的黄金时期,是一种不全面的发展。作者说,以学生先有概念为出发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延伸,或许是推翻原有观念进行知识重构,然而许多学习者拒绝后者推翻重建的知识,其实,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是突破学习习惯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学者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本书强调的是学习本身,而不是技巧性的学习与教学方法等,作者指出,使学习持续下来的方法学习者要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只有学习者内在的动力足够强大,才能使学习长久的保持下去。学习者是学习这项活动的主要承受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章节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在文章中,作者一直在将学习这件事与其他的事情作类比,就像作者说的,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带有某种目的的机械性学习,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想要去做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学校教育就是单纯的帮助你通过升学考试,而真正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感受的、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的学校教育很少,甚至说没有。

但是,我们应该都明白,了解学习者是一切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出发点。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主,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行因材施教。

文中说:“学习者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炼制一个知识,他决定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当一个知识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他才会去获取它,进而改变自己的表征系统。”然而,如何让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正是现在许多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本书引发了我们对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我们的学业生涯中,教师往往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中,教师应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以利于同学和家长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有些家长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却过度溺爱孩子,不重视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观念。对于这些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介绍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使他们明确教育目的、原则和方法;要推广各种普及性的教育科学书籍、报刊、杂志,使学生家长提高有关教育的知识和水平;要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善教育子女的不适当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注重恰当协调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了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几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而支撑学习者坚持下来的,便是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如今的学生,从小的学习动机几乎都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头地的抱负,或者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都缺乏一些学习者内在的自发的兴趣,俗语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习持续进行下去,最本质的方法便是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需要从幼年时期便开始培养,在学生求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使之能够成为激励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

关于如何学习。本书中探讨的如何进行学习,并不是老生常谈的所谓通用学习方法,而是从脑部构造原理,社会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为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传输入大脑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某一学科的公式化的定论,比如学语文就要多阅读,学英语就要记单词,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题等等,这些公式化的所谓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先暂且不提,它们对学生带来的实际作用同样有待考究。忍不住建议各个年级的在岗以及师范生都来读一读此书,先让教育者理解了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才能给学习者传输正确的教育观念。

学习是一件艰难而复杂的事情,只有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才会一直坚持下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2

认真研读安德烈·焦尔所著的《学习的本质》一书,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本书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 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

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学习研究的实用性读本。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 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呢?根据书里的建议, 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 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 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 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 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这本书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诸如社会和文化维度下人类对学习的认识, 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历史演进,学习的生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等。但作者的重点,在于对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做系统性的分析,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方案。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3

《学习的本质》是一本相对来说比较晦涩的书,加之发下来的这本书有点像教科书的样子,所以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当我偶然翻到“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内容时,我兴奋了起来,因为它与我在美国学习的MasterEducation课程有许多吻合的地方,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慢慢读了下去,有了一些浅显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这本书让我充分意识到了“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对于这句话而言还是非常有感触的。因为正面强化激发的是孩子的内驱力也就是内在动机在20xx级,我新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的英语非常弱,父母帮他找过很多老师辅导过,对于他而言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他根本不感兴趣,父母说辅导班的老师给他讲的时候他也不好好听,永远都是想着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着怎么能让他认真对待一下,惩罚和奖励手段都用过。最后发现还是先交朋友赢得孩子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他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亮点和进步,比如书写的26个字母更认真了,单词发音真棒等等,对于期盼孩子做好的某些方面由原来的“你的单词发音不标准,还需要继续强化”转化为“你的英文单词发音原来可以这么好,在注意一下某个音,坚持练习就更好了”,后来孩子慢慢地找到了自信、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自然学习英语不再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鼓励被肯定,这就是内心深户最重要内驱力。

其次,充分利用好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文中说的“对质与自我发问”,刷新以往的认知体系。在本书中读到“建构主义”一词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这与我在美国学习的MED课程的内容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我们想在下学期实习学习中践行我们所感,即我们要对于我们教育的知识先进行解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一起学习”,让自己的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我们所教育的知识,反复强化知识,解构再重构,打破学生所固有的观点,从而带着疑问去理解所学知识,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从而更加有利与我们的教学。

第三,对于学习而言,动机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关于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后教师的职业,目前而言教师大部分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当然许多老师在着力于改变这一个现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鼓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成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手于创新,文章中提到教师应该适应于环境的变化,否则,固守旧知只会被时代摒弃。学习最终还是自己的事,即使外界给学生提供多么完善的资源、环境等等,或者是最终通向学习型社会,如果一个学生不愿意去学,没有动力,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几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而支撑学习者坚持下来的,便是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如今的学生,从小的学习动机几乎都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头地的抱负,或者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都缺乏一些学习者内在的自发的兴趣,俗语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习持续进行下去,最本质的方法便是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需要从幼年时期便开始培养,在学生求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使之能够成为激励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

第四,究竟应该如何学习。本书中探讨的如何进行学习,并不是老生常谈的所谓通用学习方法,而是从脑部构造原理,社会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为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传输入大脑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某一学科的公式化的定论,比如学语文就要多阅读,学英语就要记单词,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题等等,这些公式化的所谓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先暂且不提,它们对学生带来的实际作用同样有待考究。(秦红波)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学习的本质》,是安德烈·焦尔当著作、杭零译的。这本看着不厚的书,让我从新的角度深入地理解“学习”,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这本书中认为,“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指理解、认识、记忆、发现以及经验获得,又可以指调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的心智表征发生改变的结果。“教不是学,学生从来不可能吸收老师教的所有东西,学习者通过与过往所有解释和模式相吻合的个体阅读框架来破译课堂上的信息。”这句话对我触动还蛮大的。也就是说,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学生与知识素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与文本适度对话,在已有认知与环境互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个人主动吸纳知识,才是在学习,别人是不能取而代之的。

这本书多次提醒与强调,要实现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到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与经验。学习过程中,每位学习者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通过自身观察、生活经验与他人及客体的关系,在当下的学习环境、交流环境中进行互动,建立“个人世界观”,而这些都是学习者认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不能忽视的。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不是孤立、静态的观点,而是具有一致性和自身逻辑的模型,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以整合新信息或适应学习者遇到的新情境。

“环境能刺激学习,并赋予学习以意义。”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与环境及环境中的他者进行互动的结果,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整合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必须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结构和重要性,并且对知识产生吸纳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乐趣和愿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即使在学习十分拖拉的情况下,也会想着不能当差生,与父母或老师的亲密关系也会发挥作用。”教师要培养自己,具备激发学生动机因素的艺术与素养,并尝试对这些学习动机进行巩固,使其延长效果。能起到较好效果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的内在需求。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动机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跟其他学生同样多的关注,甚至是更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应该是怜悯与同情或者批评,而是信任与鼓励基础上的正面强化。这就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观察力,提醒我们要做个“有心”的教师。

书中还强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种矛盾现象,是悖论的乐土,使人适应环境、他人和社会,但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不然知识就会凝结。学习是自我发问、和现实对质、与他人对质、自我表达、论辩、建立网络的过程。这里的“论辩”,指的是学到一个观点,能说得通、能认可就维护,说不通、失效就抛弃,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尝试进行“强平衡重建”,观点的冲突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发起“进攻”,这种“冲突”要有恰当性,满足一定条件,才能促使学生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建构,从而协调自己的行动与观点。“建立网络”,指的是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因此,作为教师,不只是将知识教给学生,更是要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减少学生被动听老师滔滔不绝宣讲自己见解的时间,让学生投入对知识的探究、炼制和生产。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渴望是创新的社会的生命源泉。尤其当今时代,瞬息万变,高新新技术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各种挑战,也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我们要让学生学习的是如何实际运用知识,想要完成一项具体行动,就要引导学习者去寻求实施这一行动的手段,同时也要正视学习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说,“学习不仅是改变一种特定的推理,观念的转变和认识论方面的变化是并行的`。要想改变,就必须经常修正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教师应当要成为学习的启动者,通过对学生的先有概念有充分的了解,适当地、适时地用一些教学策略,提出一些问题、作出某些反应或提议开展某些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讶,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观察世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当然,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的旅伴、约束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建议和鼓励,并恰当地、灵活地向学习者指出哪里可以找到信息,帮助学习者借助图表或模型将观点形式化,评判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完成情况,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另外,教师还必须适应各种教学情境,形成教学机智,能高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也应该学会照顾暂时处于学习困难中的学习者,以坚定的信念和仁爱的包容,辅以正确的方法,来促进学习者投入学习。

学生需要学习,教师其实也是学习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想与信念,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5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学与种族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事实的确如此。

读《学习的本质》的收获 建筑工程系

李文雅

认真研读安德烈·焦尔所著的《学习的本质》一书,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本书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学习研究的实用性读本。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呢?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这本书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诸如社会和文化维度下人类对学习的认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历史演进,学习的生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等。但作者的重点,在于对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的分析,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方案。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

2016年7月14

下载学习的本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的本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

    《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 肖翠荣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高建华)[5篇范文]

    读《学习的本质》后感 题目:论当今社会下学校与教师教育 学校: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高建华 时间:2017年2月 在二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促销的本质 读后感

    2011411036 杨沫 员工激励报酬制度经济报酬 : 用我读的沃尔玛公司举例,山姆大叔采用了全民拥股的方式,尤其是各个分店的经理,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公司产生的责任感;同时山姆大叔让......

    物理的本质-读后感

    《物理学的本质》读后感 通过对《物理学的本质》这篇文献的阅读,我了解了在物理学发展这条路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从作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介绍中,也反映出了作者对物理学本......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我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消费者,无论你是企业主还是打工一族,因为我们都要生活,都有各种需求。而在过往的消费中,我们多数人都有过消费失误和利益受损的经历,伴随着这......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

    《经营的本质》摘录 偶然听得此书,阅读前,较高期待,阅读后,较少收获。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经营的基本元素: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具有人性关怀的盈利。 当你学会回到本质......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

    从《经营的本质》一书中得到的启示最近公司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新书,名为《经营的本质》,读过以后感到又说受益,明白了一些道理,得到了一些启示,这是一本对大家都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