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知识点(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3: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三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篇:必修三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知识点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2工业化阶段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1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2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3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1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2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3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1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2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1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2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3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发展状态 1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不平衡增长 3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缺)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1东线 2中线 3西线

调水源地 1长江下游扬州附近2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3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1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2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3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1较大2 较小 3大 水质 1差 2较好 3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

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

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突出问题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2治理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美国主要农业带:

1农业带 2分布 3区位因素

1乳畜带 2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3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1玉米带 2中部3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1小麦带 2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3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1棉花带2南部 3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阶段 2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3城市化进程特点改革开放初期2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3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2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3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

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1类型 2概念 3优点

1航天遥感2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3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1航空遥感2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3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1近地遥感2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3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1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2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3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4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5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三篇: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政治必修三整理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

中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

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7、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8、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

10、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推广为标志的。

11、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

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两者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

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

1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7、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8、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

1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20、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2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

务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24、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推动教育信息化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6、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28、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0、中华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

优秀传统文化中。

3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3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

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5、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3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7、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8、党的先进性要求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党自身的要求。

39、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0、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4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①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④在新世纪新阶段,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检验和衡量文化工作成果。

43、“毛、邓、三、科”四大理论成果是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

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和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45、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是用理论。

44、在新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45、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

4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根本要求。

47、政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0、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

51、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

5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5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则。

5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55、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56、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

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7、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

环节。

5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

第四篇: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供借鉴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供借鉴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

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

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数学知识点顺口溜

排列与组合分步则乘分类加,欲邻需捆欲隔插;

有序则排无序组,正难则反排除它。

元素重复连乘法,特元特位你先拿;

平均分组阶乘除,多元少位我当家。

二项式定理

二项乘方知多少,万里源头通项找;

展开三定项指系,组合系数杨辉角。

整除证明底变妙,二项求和特值巧;

两端对称谁最大?主峰一览众山小。

概率与统计

概率统计同根生,随机发生等可能;

互斥事件一枝秀,相互独立同时争。

样本总体抽样审,独立重复二项分;

随机变量分布列,期望方差论伪真。

数学思维方法

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

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CO2库

呼吸

呼吸

光合分解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反应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

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下载必修三知识点(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三知识点(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专题(推荐5篇)

    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客观的,这类知识不管怎么吸收都不会有害,一种是主观的,这类知识是充满危险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落实课标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体液血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框题一、 体味文化1、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

    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点[精选合集]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