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1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发展 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3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4适度人口 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5 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5绿色GDP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6区域竞争力 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 争夺 拥有 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 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区域优势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8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9主导产业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10区域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即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11极化效应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的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和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1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可以是一项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作物、栽培树木、养殖牲畜,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如建筑住宅、修建公园等。1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4高新技术产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二 填空与简答题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 1)发展条件分析;2)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答: 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自然资源的特性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答: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5人口素质的内涵 答: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6竞争力的层次及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答:(1)国家 区域 产业 企业(2)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7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一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8区域优势的类型?答(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9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答: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10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条件有哪些?答: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11产业结构的分类 答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1.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通部门,商业部门;2.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基础性产业。
(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12区域规划的特点及内容 答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广泛,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综合评价、分析论证,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规划工作队伍由多专业、多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2)战略性规划时间跨度长,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问题,规划指标具有较大 的弹性。规划的实施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影响。(3)地域性 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13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要着重解决好关键的问题 答:一战略目标二战略重点三战略方针四战略布局五战略措施1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答:对于区域的开发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影响:1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2对于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扩散效果20.70人们产生过怀疑—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不相等,城乡差距加大,后来众多人对于极化理论的完善,实施过程中加以注意,极化理论成为典型15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要吃饭 ;要建设;要保护环境16土地供给的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特点就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适宜利用方向。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区位特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17简述土地保护的必要性?答: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了当的活动使大量上地损失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18旅游业规划布局的的主要内容 答一,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 —旅游者;二,旅游市场预测;三,旅游交通运输业规划;四,旅游食宿旅馆业规划;五,旅游商品供应规划。19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布局是要满足哪些功能的需求答:生产:教育 研究与开发 生产企业;服务:行政管理 社会服务 市政配套;生活:基础商业 20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哪些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答(1)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部门。(2)作用: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综合论述题1.阐述基础设施发展的三种不同的理论,评价其优缺点: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 础设施部门;范围小,低成本最求利益最大化,累计资本;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实施难度较大,均衡发展,经济增长迅速全面 2 如何进行战略抉择?答:一般来说,提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特性组合可能出现四种情况1可能是环境中出现了机会,而区域恰好有这种优势Ⅱ可能是环境中存在一些障碍,但区域在这方面仍有强势Ⅲ可能是环境中存在有机会,但区域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Ⅳ可能是环境有障碍,而区域在这方面也处于劣势之中。区域要在第一种可能的方面去努力,并且依第一种情况制订战略,提出决策;在第二种可能方面,区域将面临不少竞争和不利的因素,制订战略的重点在于如何排除障碍,如何应付危机。在第三种可能方面,区域必须把握一些发展的机会,或者其他周围地区的实力也不强,故应努力去争取,否则会把一个大好时机错过。在第四种方面,区域不应去发展,不应依这种情况提出发展的努力,避之仍唯恐不及。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提出战略构想
第二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
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
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
(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
(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
(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质的评价;
○2量的评价;
○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
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
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
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
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答:(1)关系:
○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
○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
(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
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
强
家庭联产承包制)。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
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
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
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
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发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我国197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技术引进后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行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发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
U5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有何优缺点?
答:(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
—
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
—
进口
(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是用来描述经济结构,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缺点:不能全面
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水平?
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指标
(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
(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
答:(1)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
○1健康状况
○2受教育程度
○3生活标准
(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
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
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名进行分析。
答:略。
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
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
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
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
答:同7
现状分析
从政府
市场
素质
创新等方面提高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答:可从软硬实力
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
11、钱纳里把经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
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
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
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
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
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
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
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
(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
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
是耐用消费品工业。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
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
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答:(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德尔竞争优势理论。
2、区域分工有何特点?
答:(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3、区域分工有那几种模式?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答:(1)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雁形学说
(2)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国际分工体系
(3)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相互交叉
4、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
答:(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投资动机、投资类型、行业类别、投资规模、投资研究区域
5、什么是参数法?它有何特点?
答:参数法是针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而提出的。特点和内容体现在:
一是标准具有创新性,二是应用具有实用性,三是内容具有系统性,四是方法具有科学性,6、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软环境?
答:(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完善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2)市场环境的改善:公平竞争、良好的信用保证、稳定的市场秩序;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三是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问题。
U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1、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哪几种?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是如何划分产业的?
答:(1)○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与五次产业的划分;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功能)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资源)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法,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
(2)我国按照第五类分类方法,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种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小,并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3、何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哪些?
答:(1)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2)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资源密集度)、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生产率上升的快为主)。
4、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你依据什么作出判断?
答:○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实例
5、请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来分析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产业结构。
答:(1)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结合实例
略。)
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运用实际资料,建立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线性规划模型。
答:(1)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缓解质量的提高。(结合实例
略)
U8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主要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
2、区域规划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1)按规划功能分类:
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
(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
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3)按规划区域属性分:
○1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
○2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3、简述区域规划的发展简史。
答: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
第一是工业聚集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第二,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第三,《雅典宪章》为区域规划工作在全世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区域规划为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
4、区域规划程序为什么应具动态性?
答:因为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变化,尤其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上的创新和发展往往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发生变革。这就决定了区域规划应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把规划当成是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U9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2、如何才能制定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
答:(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
3、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趋势?
答: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和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而且引发集中的机制和引起分散的机制往往参和在一起,不严格区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是在集中与分散的整合中走向有机秩序的。集中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发展就会走向“过度”。过度集中使集聚效益降低,将迫使一部分活动走向分散。同样,当分散区位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分散活动强度时,分散的过程会继续,直至分散效益下降,又使分散过程转变为向某一区位的集中。
4、简述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答: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U10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增长极的正负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答:(1)负效果:极化作用的后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散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积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2)正效果: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他们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它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产生是由极化中线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延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均衡发展的阶段是否出现?为什么?
答:会出现。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因为扩散作用的存在与加强使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资源需求加大,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剩余资本也投入到边沿新的发展区。而且资本、技术、信息等也从核心向边缘区域流动,边缘区域产生的次级中心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展到原来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上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3、结合实际评价点—轴开发模式。
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5、适用于开发程度低,尚未奠定经济布局框架的国家地区
6、等级划分无明确标注和准则,有主观随意性
4、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有和应用价值?
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城市圈层结构理论,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U11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1、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
○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7容积率○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
答: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这三者关系,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要混乱。首先要保证保护耕地,保护最基本的生命线,接着在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扩大建设用地,切忌发展和扩展的盲目性。再者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保护好农田的质量,这样按序发展,确保土地供需矛盾的合理解决。
3、在区域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是什么?
答:(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4、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答:(1)基本要求: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2)
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
U12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1、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农业产业化布局要求。
答:(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链接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
(2)在经营方式与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
(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试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基本内容及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1)○1矿产资源储量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最基本指标,也是确定矿山开采业规划的依据;
○2矿产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开采利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式;
○3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包括矿产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
○4矿石的市场需求及需求量的大小事决定能否开采关键指标;
○5当然,当今选矿工业和海上运输业发展大大拓展了矿产品市场的区域范围,但作为采矿业的生产规划布局来看仍受矿产资源分布地域所制约;
○6此外,加强区域地质勘探规划也是采矿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
(2)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固体废弃物排放占用了大量土地。
3、请比较水、火电站的布局有什么不同。
答:(1)火电站:○1接近负荷中心,即在大型工业生产基地或大城市区建火电站;
○2靠近燃料基地,充分利用本地燃料特别是发热量低得劣质燃料建设坑口电站;
○3同时接近负荷中心和燃料基地,即在大煤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集群地区建电站;
○4燃料基地和负荷中心之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区,特别是水运条件好的港口地区建电站。
(2)水电站:1)受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制约性很大
2)受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影响和制约
3)水力开发宽间布局的选择性很小
4)初期投资大、建设工期长
5)淹没损失大,移民工作复杂
6)水电生产的产销过程复杂。
4、区域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如何?
答:一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二是专业化生产型,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三是市场地生产型,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
四是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
5、影响高兴技术产业布局的条件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社会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政策。
(2)科学技术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转化过程必须具有一批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能够对高新技术吸纳、消化和再创新。
(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售、供电、供水等)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是因为:
○1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
○2基础设施是任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
○3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营造一种拥有科学文化气氛,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
6、区域现代商品营销形式有哪些?市场建设如何规划?
答:(1)新型购销方式有总代理、总代销、大批发、外购外销,仓、批、零合一等经营;新型营销方式有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登门访销、超市经营、开架经营及早市、夜市经营等。
(2)市场组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规模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场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市场层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7、请分析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
答: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一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二是现代服务业是体现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三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四是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
8、试述物流系统规划特点及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答:(1)特点:一是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二是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三是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2)物流中心的规模、物流中心选址规划(服务区规划、模拟选址、定为决策)。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战略性原则
9、旅游客源产生的动机机制?
答:(1)内动力:旅游者动机,包括精神动机、健康动机、心情动机、其他动机
(2)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
10、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1、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先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性理念。
2、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资产品的需求提到议事日程。
3、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发展,其乘数效应明显,对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4、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
U13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比较基础设施建设三种模式的优劣。
答:(1)先行论——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施工期长、投资大、资本产出率高
(2)滞后论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
(3)同步论
——
经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恶性循环
2、简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趋势。
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
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大调整。
区域化: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运输方式由慢速低成本转向快速高成本的高级阶段转变,追求高级化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目标。
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改进。
网络化:各类基础设施将按照各自的特点,成环成网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基础设施立体网络。
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设工程中予以实施。
节约化:为了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的紧张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求目标。
3、简述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答:(1)内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2)方法: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4、简述区域需水量预测和给水系统规划。
答:区域需水量预测:
1)城镇生活用水2)工业用水3)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4)农村用水
给水系统规划:水源地选择、拟定水厂地址、管网布置。
1)
水源地选择。2)拟定水厂地址。3)
管网布置。
U14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概述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体系演化的基本规律。
答:(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3)演化规律: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主导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后期至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包括城镇群、城镇密集区、城市连绵带等等)的形成,各类城镇普及发展,区域趋向于整体性城市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趋势?
答:(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区;
(6)世界城市体系(首位城市体系、均衡型城市体系、跨国型城市体系、边境型城市体系、变异型城市体系)与传统城市体系。
3、我国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国家建设部办法的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开发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扎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2)根据发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内容:
○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规划;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4、影响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2)
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3)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
(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保护情况等。
5、如何调查中心的吸引辐射范围和区域内外的联系?
答: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及其带来的影响
6、概述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答:(1)内涵: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2)动力机制: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1城镇体系空间
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
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乃至国际性的作用;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地域差异: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8、划分城市经济区有何意义?
答: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U15区域生态环境规则
1、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及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2)调查研究,弄清问题3)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4)部署编制任务
二、编制阶段
(一)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二)环境预测
区域环境预测包括:
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②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规模、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③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预测。
④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
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不同环境目标所需环保投资及其效益分析。
(三)编制规划方案
(四)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区域环境规划具体对策有:①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首要对策。
②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环保投入。
③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④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
⑤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五)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六)完成规划文本
三、报批阶段
编制的区域环境规划,经由专家论证、修改、补充、完善后,分别报国家环保部门、计划、规划部门综合平衡,进一步修改定稿。
2、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划分功能区主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
①环境功能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②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③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
④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
⑤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按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往往不仅反映环境的地理特点,而且也反映某些经济社会特点,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管理;
⑥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整治区等。
3、试比较区域污染综合规划与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异同点。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又称污染控制规划,是针对区域或城市环境质量制定的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而拟定的污染控制措施。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规划、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也可以按环境要素划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域、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规划;噪声控制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具有综合性、区域性、长期性、政策性等特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区划、环境预测、规划优化或系统模拟等环节,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规划工作的关键是合理筛选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將其组成一个方法体系,恰当运用一系列方法与技术完成规划任务,其关键技术是生态环境区划技术、预测技术、规划技术等。
第三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 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
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
(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
(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
(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质的评价;
○2量的评价;
○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
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
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
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
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答:(1)关系: ○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
○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
(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
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 强 家庭联产承包制)。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
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
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
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发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
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我国197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技术引进后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行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发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
U5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有何优缺点? 答:(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 — 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 — 进口
(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是用来描述经济结构,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缺点:不能全面
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水平?
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指标
(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
(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
答:(1)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
○1健康状况 ○2受教育程度 ○3生活标准
(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 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
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名进行分析。答:略。
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
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 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
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 答:同7 现状分析 从政府 市场 素质 创新等方面提高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答:可从软硬实力
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
11、钱纳里把经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 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 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
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 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
7(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 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
(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 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 是耐用消费品工业。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
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 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答:(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德尔竞争优势理论。
2、区域分工有何特点?
答:(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3、区域分工有那几种模式?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答:(1)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雁形学说
(2)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国际分工体系(3)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相互交叉
4、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
答:(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投资动机、投资类型、行业类别、投资规模、投资研究区域
5、什么是参数法?它有何特点?
答:参数法是针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而提出的。特点和内容体现在: 一是标准具有创新性,二是应用具有实用性,三是内容具有系统性,四是方法具有科学性,6、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软环境?
答:(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完善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2)市场环境的改善:公平竞争、良好的信用保证、稳定的市场秩序;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三是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问题。
U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1、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哪几种?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是如何划分产业的?
答:(1)○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与五次产业的划分;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功能)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资源)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法,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
(2)我国按照第五类分类方法,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种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
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小,并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3、何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哪些?
答:(1)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2)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资源密集度)、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生产率上升的快为主)。
4、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你依据什么作出判断?
答:○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实例
5、请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来分析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产业结构。
答:(1)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结合实例 略。)
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运用实际资料,建立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线性规划模型。
答:(1)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缓解质量的提高。(结合实例 略)U8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主要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
2、区域规划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1)按规划功能分类:
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
10(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
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3)按规划区域属性分:
○1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 ○2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3、简述区域规划的发展简史。
答: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
第一是工业聚集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第二,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第三,《雅典宪章》为区域规划工作在全世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区域规划为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
4、区域规划程序为什么应具动态性?
答:因为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变化,尤其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上的创新和发展往往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发生变革。这就决定了区域规划应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把规划当成是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U9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2、如何才能制定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 答:(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
3、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趋势?
答: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和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而且引发集中的机制和引起分散的机制往往参和在一起,不严格区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是在集中与分散的整合中走向有机秩序的。集中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发展就会走向“过度”。过度集中使集聚效益降低,将迫使一部分活动走向分散。同样,当分散区位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分散活动强度时,分散的过程会继续,直至分散效益下降,又使分散过程转变为向某一区位的集中。
4、简述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答: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U10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增长极的正负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答:(1)负效果:极化作用的后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散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积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2)正效果: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他们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它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产生是由极化中线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延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均衡发展的阶段是否出现?为什么?
答:会出现。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因为扩散作用的存在与加强使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资源需求加大,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剩余资本也投入到边沿新的发展区。而且资本、技术、信息等也从核心向边缘区域流动,边缘区域产生的次级中心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展到原来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上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3、结合实际评价点—轴开发模式。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5、适用于开发程度低,尚未奠定经济布局框架的国家地区
6、等级划分无明确标注和准则,有主观随意性
4、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有和应用价值? 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城市圈层结构理论,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U11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1、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
○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7容积率○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
答: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这三者关系,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要混乱。首先要保证保护耕地,保护最基本的生命线,接着在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扩大建设用地,切忌发展和扩展的盲目性。再者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保护好农田的质量,这样按序发展,确保土地供需矛盾的合理解决。
3、在区域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是什么?
答:(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4、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答:(1)基本要求: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2)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
U12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1、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农业产业化布局要求。
答:(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链接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
(2)在经营方式与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
(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试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基本内容及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1)○1矿产资源储量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最基本指标,也是确定矿山开采业规划的依据;
○2矿产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开采利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式; ○3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包括矿产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 ○4矿石的市场需求及需求量的大小事决定能否开采关键指标;
○5当然,当今选矿工业和海上运输业发展大大拓展了矿产品市场的区域范围,但作为采矿业的生产规划布局来看仍受矿产资源分布地域所制约;
○6此外,加强区域地质勘探规划也是采矿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2)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固体废弃物排放占用了大量土地。
3、请比较水、火电站的布局有什么不同。
答:(1)火电站:○1接近负荷中心,即在大型工业生产基地或大城市区建火电站; ○2靠近燃料基地,充分利用本地燃料特别是发热量低得劣质燃料建设坑口电站;
○3同时接近负荷中心和燃料基地,即在大煤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集群地区建电站; ○4燃料基地和负荷中心之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区,特别是水运条件好的港口地区建电站。
(2)水电站:1)受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制约性很大 2)受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影响和制约
3)水力开发宽间布局的选择性很小 4)初期投资大、建设工期长 5)淹没损失大,移民工作复杂 6)水电生产的产销过程复杂。
4、区域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如何?
答:一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二是专业化生产型,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三是市场地生产型,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
四是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
5、影响高兴技术产业布局的条件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社会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政策。
(2)科学技术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转化过程必须具有一批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能够对高新技术吸纳、消化和再创新。
14(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售、供电、供水等)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是因为:
○1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 ○2基础设施是任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
○3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营造一种拥有科学文化气氛,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
6、区域现代商品营销形式有哪些?市场建设如何规划?
答:(1)新型购销方式有总代理、总代销、大批发、外购外销,仓、批、零合一等经营;新型营销方式有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登门访销、超市经营、开架经营及早市、夜市经营等。
(2)市场组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规模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场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市场层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7、请分析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
答: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一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二是现代服务业是体现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三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四是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
8、试述物流系统规划特点及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答:(1)特点:一是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二是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三是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2)物流中心的规模、物流中心选址规划(服务区规划、模拟选址、定为决策)。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战略性原则
9、旅游客源产生的动机机制?
答:(1)内动力:旅游者动机,包括精神动机、健康动机、心情动机、其他动机(2)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
10、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答:
1、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先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性理念。
2、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资产品的需求提到议事日程。
3、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发展,其乘数效应明显,对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4、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
U13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比较基础设施建设三种模式的优劣。
答:(1)先行论——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施工期长、投资大、资本产出率高
(2)滞后论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
15(3)同步论 —— 经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恶性循环
2、简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趋势。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
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大调整。区域化: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运输方式由慢速低成本转向快速高成本的高级阶段转变,追求高级化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目标。
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改进。网络化:各类基础设施将按照各自的特点,成环成网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基础设施立体网络。
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设工程中予以实施。
节约化:为了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的紧张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求目标。
3、简述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答:(1)内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2)方法: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4、简述区域需水量预测和给水系统规划。答:区域需水量预测: 1)城镇生活用水2)工业用水3)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4)农村用水 给水系统规划:水源地选择、拟定水厂地址、管网布置。1)水源地选择。2)拟定水厂地址。3)管网布置。
U14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概述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体系演化的基本规律。
答:(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3)演化规律: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以规模小、职能单
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主导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后期至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包括城镇群、城镇密集区、城市连绵带等等)的形成,各类城镇普及发展,区域趋向于整体性城市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趋势?
答:(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区;
(6)世界城市体系(首位城市体系、均衡型城市体系、跨国型城市体系、边境型城市体系、变异型城市体系)与传统城市体系。
3、我国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国家建设部办法的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开发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扎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2)根据发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内容: ○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规划;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4、影响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2)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3)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
(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保护情况等。
5、如何调查中心的吸引辐射范围和区域内外的联系?
答: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及其带来的影响
6、概述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答:(1)内涵: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2)动力机制: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
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1城镇体系空间
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 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乃至国际性的作用;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地域差异: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8、划分城市经济区有何意义?
答: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 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U15区域生态环境规则
1、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及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2)调查研究,弄清问题3)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4)部署编制任务
二、编制阶段
(一)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二)环境预测
区域环境预测包括: 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②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规模、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分析。③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预测。
④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
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不同环境目标所需环保投资及其效益分析。
(三)编制规划方案
(四)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区域环境规划具体对策有:①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首要对策。②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环保投入。③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④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⑤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五)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六)完成规划文本
三、报批阶段
编制的区域环境规划,经由专家论证、修改、补充、完善后,分别报国家环保部门、计划、规划部门综合平衡,进一步修改定稿。
2、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划分功能区主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
①环境功能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②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③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
④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
⑤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按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往往不仅反映环境的地理特点,而且也反映某些经济社会特点,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管理;
⑥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整治区等。
3、试比较区域污染综合规划与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异同点。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又称污染控制规划,是针对区域或城市环境质量制定的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而拟定的污染控制措施。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规划、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也可以按环境要素划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域、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规划;噪声控制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具有综合性、区域性、长期性、政策性等特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区划、环境预测、规划优化或系统模拟等环节,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规划工作的关键是合理筛选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將其组成一个方法体系,恰当运用一系列方法与技术完成规划任务,其关键技术是生态环境区划技术、预测技术、规划技术等。
第四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作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
复习作业
一、名词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资源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技术进步: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 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经济梯度: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受纳水体能够接受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循环经济: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二、填空题
1、区域具有特征为: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概念划分和特性划分
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4、自然资源按固有特征分类: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5、区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等特征。
6、区域差异大体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等三种
7、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8、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9、人口承载力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土地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10、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因素有:
12、劳动力资源“质”的水平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
水平上。
13、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14、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依次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5、区域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6、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17、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规划是指: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
18、区域分工的三种模式为: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19、点轴开发方式的要求是:
20、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污染物排放己由主要集中于工业、城市
,逐渐向 农村
扩散,形成 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的均衡发展。
三、简答
1、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2、简述区域规划的内涵、主要任务和目的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简述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
答: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景观和自然保护政策等
4、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答: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5、简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答:(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6、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答: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7、简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答: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8、简述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答:(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
(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4)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9、简述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在规划中的实践意义
答: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在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实践价值
四、论述题
1、试述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何确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答:主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
2、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试述区域协调发展为何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题之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与主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实施机制与策略?
答: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内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难点:东西方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策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根据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 答:(1)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作用
(2)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
(3)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设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请问:划分“禁止开发”区域的意义何在?什么的地区应该划为“禁止开发”区域?如何保证对“禁止开发”区域的管制? 答:保护不适宜开发的自然人文所在地。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设立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
附:试题类型及结构
1、名词解释 5小题×3分/小题
2、填空题
10小题×2分/小题
3、简答题
3小题×10分/小题
4、论述题
1-2小题 35分
第五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17.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乡村建设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18.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产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19.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20.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简答题
1、区域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依概念划分:均质区和功能区;依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2、简要说明区域分析的内容。
答:⑴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⑵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⑶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3、简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⑴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⑵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简述区域经济特色影响的原因。
答:⑴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⑵产业布局的指向性⑶劳动分工规律⑷区域利益
5、简要回答区域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性别构成对劳动力供应有影响,年龄构成影响社会财富,职业构成影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民族构成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6、简述区域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和空间控制措施)和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7、简述评价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评价指标、相对指标
8、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答: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9、简述确定区域发展优势原则
答:⑴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⑵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10、按要素集聚程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哪些产业?各有何特点? 答: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
11、简要回答区域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答: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名点体系规划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⑺区域空间管治⑻区域发展政策
12、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⑴经济目标: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 ⑵社会目标: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 ⑶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目标、空间规模目标、建设环境质量指标
1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抉择的基本内容
答:内部条件:⑴区域的低位⑵区域优势与劣势⑶区域容量⑷创新活动
外部条件:⑴总体环境⑵产业环境⑶企业或公司环境
14、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战略模式
答:⑴自主发展战略⑵高速度增长战略⑶变通经济发展战略⑷初级产品出口战略⑸进口替代发展战略⑹出口替代发展战略⑺信息化发展战略
15、简述区域空间发展(开发)战略基本思想和要求
答:思想:⑴集中式发展⑵分散式发展⑶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 要求:⑴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⑵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⑶要体现区域和去内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⑷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16、简述增长极的基本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答:增长极: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⑴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⑵正效果的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17、简述极化和扩散的基本方式
答:极化:⑴向心式极化: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 ⑵等级式极化: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
⑶波状圈层式极化:围绕极化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扩散:⑴核心辐射扩散: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
⑵等级扩散:按照增长中心的等级层次,由高级到低级逐渐辐射 ⑶波状圈层扩散:由极化中心向外围逐步辐射
⑷跳跃式扩散:极化中心的对外辐射,不受中心的等级层次和距离的影响,直接由高级中心向低层次的中心或区域辐射
18、简述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式
答:⑴离散型:城镇规模小,职能较单一,等级均衡,同级城镇间联系不密切
⑵聚集型:城镇之间横向联系逐步加强,中心城市逐步形成 ⑶扩散型:中心城市对周围城镇的扩散作用加强,形成新的增长点 ⑷均衡型: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多中心的特征
19、简述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工作步骤和内容
答:⑴重点开发轴的选择: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资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⑵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20、简述土地用途分区类型
答: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他用途区
21、简述区域管制原则及分区
答:原则: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⑵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 ⑶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 ⑷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 分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22、简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和特点
答:涵义: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
⑴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⑷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 ⑸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矛盾
23、简述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答:性质: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 作用:⑴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⑵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⑶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⑷基础设施时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⑸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24、简述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
25、简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答:要求:使交通达到便捷、通畅、经济、安全,在当代,尤其要形成快速化、网络化、系统化的交通运输结构。
内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26、简述区域给水系统组成及规划要点
答:组成: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规划要点:⑴水源地选择⑵拟定水厂地址⑶管网布置
27、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答:⑴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各城镇的功能、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⑵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
⑶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 ⑷开放性:开放性是城镇体系的生命力所在
28、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答: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 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⑶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 ⑷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设 ⑽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三、论述题
1、以某地为例,分析说明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内容、过程。
2、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处理我国城市与乡村关系。
3、运用点-轴开发模式、理论,分析说明黔中经济区或贵阳都市圈规划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