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读图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你们对农业有所了解么?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那么,具体来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区位因素呢,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教学]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课本图3.1 3.2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差别这么大呢?是什么造成的?
(教师归纳)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图3。1是水田广布,图3。2是牧场和草地广阔,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泰国湄南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人多地少,——械化化水平低——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地形开阔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小麦种植和放牧业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提问: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这些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种植历史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板书)
(教师讲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气候: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阴和喜阳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年降水少于250毫米,除有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地形:地形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面坡度等方式,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还通过热量、水分在地表再分配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作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一般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土壤肥力低,适宜种茶树等,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往往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多种途径,进行改造。例如,宁夏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地区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学生活动)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完成第43页“活动题”,思考问题:
(1)下列农业生产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2)第三个材料沿海地区耕地的农业变迁还能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气候,地形,市场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变化的。
(教师归纳)以上我们从具体事例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而且我们意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发生变化的。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源,交通,市场,自然灾害。市场、交通运输和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
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板书)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教师进行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设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水源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还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业]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第二篇: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美人与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思考1】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进行北方种植? 【思考2】
在高中地理必修2前面两章中,我们已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发展农业。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老师所给的几幅图片,来说明什么是农业生产。
1、要获得图中的农产品应涉及怎样的农业活动?
2、有人曾形容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所听以及所看,说出农业活动发生的场所在哪?
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根据教材41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之后的结果。
2.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区位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对两幅图片进一步分析:(1)找出图中你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并推测某些现象背后的地理信息。(2)结合图3.3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各组学生探讨之后,教师采用抢答的形式总结学生观察到的信息。然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同时把提取信息的结果展示在幻灯片上。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1)气候: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水热组合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发展种植业不利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4)水源:干旱地区特别重要,有河流经过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5)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6)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农业影响很大。
(7)机械:机械化水平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8)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并且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作物的销售范围,从而有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9)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上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43页的活动。此部分活动内容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即可。学生分析期间,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然后,教师利用提问软件在屏幕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在进行总结时,针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教师可以着重做出以下说明: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由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案例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很快,那么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
(1)找出案例1中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并在教材上标示出来。(2)指出该地农业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说明它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各组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到屏幕前标示出描述环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
教师对此案例进行简单总结:随着欧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国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对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避免。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4.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学生活动一:
阅读案例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参考答案如下: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
巧妙突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两种生产方式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教材中通过一幅图表给予了准确表述。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能看懂但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进行解读突破。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表思考,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都有哪些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按照生产规律是怎样排序的?小麦种植:犁地——播种——生长——收割,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配种——剪羊毛——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然后,引导学生参照图表,得出各生产环节的月份数(各有几个月)。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可以得出,小麦种植:2、3、4、3,绵羊饲养:4、3、2、3。根据得出数据寻找规律: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都是3个月;其他三个生产环节,小麦种植的是2、3、4,绵羊饲养的是4、3、2,月份数相反。
最后,总结生成新图表:
小麦种植: 犁地 播种 生长 收割 2忙 3忙 4闲 3忙 月 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闲 3忙 2忙
3闲
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剪羊毛 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通过新图表,不但记住了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这两种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同时加深了对混合农业这一特点(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到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理解。
月份 1-2 犁地(忙碌)3-5播种(忙碌)小麦6-9生长季节(农闲)10-12 收割(忙碌)
绵羊饲养 1-4在牧场上放牧(农闲)5-7配种(忙碌)8-9剪羊毛(忙碌)10-12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农闲)学生活动二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播种优质豆科牧草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地域是农民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各种条件的结果。
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概念(2)农业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拓展】 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作物或禽畜品种。再如,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第三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重视对各种类型图,包括统计图、景观图、分布图、联系图、示意图等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如:图文转换、比较、联系等。另外,教学中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的作业布置也不是让学生仅仅完成几道题目,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身边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第四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主要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风靡一时的QQ农场、偷菜和种植的主要品种导入。
QQ农场是虚拟的世界,它的种植与饲养不同于现实中农业的生产。现实农业的生产活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取决于哪些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认识农业的区位 资料:
(1)观察四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为什么四地农业景观不一样?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同学质疑、纠错。
(2)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把荔枝、苹果移到安徽合肥地区种植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以,气候不适合。(可以,可以培育良种,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4)我们知道在一块地上要种什么,是由谁决定的?人。那么人根据什么来决定在某块地上最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活动二:农业区位因素
资料:
(1)结合安徽合肥大圩的草莓和葡萄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示合肥的气候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3)原理探索
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③.农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学生探究活动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种稻不如种草莓,种菜不如种葡萄”———在合肥大圩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景观的变化? 资料1:都市田园,美丽大圩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古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今日的大圩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镇已是格田成“井”三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建成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是鸡鸭百万雪菜鲜,冬瓜个大葡萄甜,创出国家无公害果菜品牌。
近年来大圩以农业旅游,促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春和景明,“菜花节”踏青之旅,如荡舟于万顷波上,心旷而神怡;夏末秋初,“葡萄节”采摘之行,疑置身于吐鲁番中,眼饱而口福。闲暇中,农家茶舍品茗叙旧事,农科园中观景话未来,垂钓于“十里渔场”,嘻乐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之乐趣。大圩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是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丽大圩是都市的田园诗,无论是生活大圩的居民,还是在来大圩观光体验的市民,在分享都市田园中的欢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
资料2:
(1)从大圩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2)哪些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改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四: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材料一: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
材料二: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学生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稳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3)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统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区位选择 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五: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分小组实地考察合肥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4、农业地域的形成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与变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不同农业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比较法以及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2.通过对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策略】
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人口与城市的有关知识。人类要生存,城市要发展,需要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如粮食、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那么这些产品是哪个部门生产出来的?
生:农业。
师:对。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的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含义
观看两段视频《五四农场有机水稻种植》及《大牧场》。
请大家看图3.1,问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
生:插秧。
师:对。该图所示的是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景观。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图示内容推测该地此时降水条件和温度条件如何?
生: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师:好。从另一方面来说,该图也告诉我们:水稻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条件。请大家看图3.2。
(教师投影世界地图。)
师: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泰国和澳大利亚的位置。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是水稻种植业,另一种是畜牧业,这两种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应的自然环境也不同,比如:降水、气候、土壤。
师: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农业类型,知道了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且它们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都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农业的区位不同。请同学们在课本42页找到区位的含义。
师:从农业区位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要考虑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那么,具体来说,有哪些区位因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
【讨论】:将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每组一个活动题,最后一组进行总结。
(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师:首先,请大家阅读第43页上有关水稻习性的一段资料,并概括水稻生长习性。生:好暖喜湿。
师:非常正确!其实从前面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中我们就了解到,水稻生长需要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水条件。请你再说说,气温和降水条件是同时满足还是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生:同时满足。
师:那是不是要求全年都高温多雨呢?
生:不是,只要在水稻生长期满足这样的条件就可以了。
师:对。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夏季高温多雨就可以了。当然,全年高温多雨也好,比如在海南,水稻一年可以三熟。
请看图3.4~图3.6,现在若要布局水稻种植业,哪种气候类型不适合布局水稻生产?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生:地中海气候。夏季温度虽然高,但是降水少,不适合水稻生长。
师:很好!我们看另外两种气候,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请大家回忆一下,季风气候夏季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炎热多雨。
师:这种特点正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通过这一例子,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其中之一是气候。
请看图3.7,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生:一层一层的。
师:该地农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这叫作立体农业。请大家思考:影响这种农业布局方式的因素是什么?
生:地形。
师:你可以具体说说吗?比如在坡度陡的地方开辟农田,会有何不利影响?
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师:在山麓地区为什么可以开辟为农田呢?
生:坡度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师:好!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发展鱼塘有何优势?
生:地势低洼,便于蓄水。
师: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影响因素地形。
(投影图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景观经历了由水稻田到甘蔗地到鱼塘再到花卉棚的变迁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从该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来说,都适合发展这种类型的农业生产。那么,是在什么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呢?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从经济角度出发,你会选择什么农业生产类型?
(投影图片:荔枝。)
图上所示的是什么?
生:荔枝。
师:唐朝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布局农业时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生:交通运输条件。
师:现在我们也能吃到新鲜味美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
生:航空运输。
师:每年荔枝上市时,就深圳市而言,每天有50吨左右的荔枝运往全国各地,极大地刺激了荔枝的生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们在购买荔枝时,会看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生:冰块
师:那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保鲜。
师:是的。除了交通条件外,还要有保鲜技术的保证。咱们现在都能吃到荔枝,也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我们学习了部分区位因素,其实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请看下图。
(投影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上总结。
3.农业区位的变化
(1)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举例:冬天囤积白菜的现象,现在为什么什么蔬菜都可以吃到?
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变化
4.总结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改造和利用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保鲜科技、政策——发展变化的练习:小试身手
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D)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2、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B)
A.技术力量达不到B.不利于水土保持C.不能耕作D.交通不便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
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
4、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B)
A.气候B.交通运输 C.政策D.科技
5.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B)
A.政策变化 B.市场需求变化C.人口增长趋缓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作业布置】44页活动
[板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