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专题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
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1、区位的含义:
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播放图片:
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
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
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
(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
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
(3)茶园景观图
(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
问题探究:
A、案例分析:
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a)陡坡上种庄稼
(b)开垦草场种庄稼
(c)围湖造田
B、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
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A、花卉、乳牛景观图
B、高速公路图
C、农民种植水稻图
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
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
(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
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出: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
区位的含义不做为重点内容讲授,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能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
说明气候(水分、热量、光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
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待问题。
讲
授
新
课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
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
案例探究:阅读
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
思考:
(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
图片展示更能清楚明了地说明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课
堂
小
结
教学反馈: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只能发展种植业,山区只能发展畜牧业
B.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这是改造自然的结果
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D.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方面的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业,但不是不能进行别的农业生产活动;山区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但山区如果气候、土壤适宜,在缓坡处修筑梯田也可发展种植业。
(2)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其中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可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将天然橡胶的种植向北推广到北纬22°的地方,是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而不是改造自然条件的结果。
【例2】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热量
【答案】A
【剖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方面的知识。
(1)需了解沼泽地和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地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大,长期潮湿、缺氧。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的碱性成分物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2)在沼泽地、盐碱地发展种植业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地需排水,盐碱地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
【例3】将以下地区要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自然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华北平原低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江平原沼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南丘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海滩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2)土壤含水量过高
(3)酸性红壤、土壤贫瘠
(4)土壤含盐量过高
第二篇:农业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早餐图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问这些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哪一生产部门呢?---农业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农业,本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农业的知识——农业的区位选择。
展示各地农业景观图片,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
通过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各地的农业类型各不相同,这就是农业区位的差异。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选择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分布于东南部。这种差异是由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
首先,请阅读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一 】农业区位因素
讨论:如果你是李磊,你会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展开分组讨论。
1、学生: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不全部选择种花卉或是有机蔬菜呢? 学生:
教师:那么,你的这种布局模式,你考虑了哪些因素呢? 学生:
2学生: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种农业生产呢?为什么?
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来看,农业区位的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多种农业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呢?
学生回答:略
承转: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案例,来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第一大组案例
1、第二大组案例
2、第三大组案例3,第四大组案例4,展开分组讨论,请将你们讨论的结果总结在学案上)
【活动探究二 】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活动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展示孟买、北京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图、气温与降水分布图)教师:请回答水稻的生长习性如何? 学生:好暖喜湿
教师: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相似之处在于?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教师:为什么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气候区呢?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呢?
教师总结:气候为农业提供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
【活动2】我国江西省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呢?(展示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种农业的布局方式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学生: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布局呈现出一层一层的结构,每层的农业类型不同,这种农业称为“立体农业”。
教师:影响这种农业布局方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地形
教师:比如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开辟耕地,容易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呢? 学生:水土流失
教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回答:该区为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地势低洼处容易积水,因此发展为鱼塘;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在坡度较大的处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坡度较小的缓坡或是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教师总结: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
【活动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如果你是当地的农民,从经济效益考虑,你会选择什么农业生产类型呢? 学生:花卉利润高(市场价格)
教师:但是,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在贫困地区,人们的粮食都不够,当地人还会去种花卉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么,该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副食品及鲜花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农民种植花卉的经济效益更高),导致了郊区农业景观的变化。
教师总结: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活动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世界鲜花出口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到达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荷兰人骄傲地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
交通运输影响农业区位,园艺业、乳畜业等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教师:根据上述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其他农业区位因素的农业活动的影响,采用抢答的形式展开。(1)材料一
我国东南丘陵广布酸性的红壤,红壤土质粘重且肥力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合茶树的生长;东北平原黑土广布,黑土土质疏松,肥力高,使农作物产量较高。
结论: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因此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产生影响。(2)材料二
塞上江南和塞上戈壁对比,同样位居西北内陆,为什么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呢? 结论:水源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3)材料三
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论:科技影响农业区位,此外在育种、喷灌、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等方面也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的巨大影响。(4)材料四
(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图,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说明劳动力和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材料五
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练习:完成学案当堂检测1。【承转】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并且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因地制宜,发挥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使之适宜农业发展。例如:梯田、蔬菜大棚的出现,请问,它们的出现是对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呢?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学生:梯田是对地形的改造和利用。因为在山区丘陵地区,耕地较少,人们开垦梯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获得较多的粮食。
教师:那么,在山区和丘陵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垦梯田吗?
学生:不是。在坡度较小的缓坡,如果坡度过大,反而会导致水土流失。教师:非常好。蔬菜大棚是改善了什么条件呢? 学生:热量。它利用的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展示一组图片,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教师:请问这组图片,分别体现了什么因素的变化? 学生:市场、技术、交通和机械等。
教师: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很快。
【当堂检测2】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变化的因素(齐答)
1、90年代初衢州的芦柑质量好,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90年代末衢州的芦柑价格大跌,滞销严重。()
2、荷兰的鲜花以前主要是就地消费,近几年运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三、材料分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探究。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美人与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思考1】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进行北方种植? 【思考2】
在高中地理必修2前面两章中,我们已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发展农业。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老师所给的几幅图片,来说明什么是农业生产。
1、要获得图中的农产品应涉及怎样的农业活动?
2、有人曾形容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所听以及所看,说出农业活动发生的场所在哪?
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根据教材41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之后的结果。
2.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区位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对两幅图片进一步分析:(1)找出图中你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并推测某些现象背后的地理信息。(2)结合图3.3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各组学生探讨之后,教师采用抢答的形式总结学生观察到的信息。然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同时把提取信息的结果展示在幻灯片上。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1)气候: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水热组合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发展种植业不利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4)水源:干旱地区特别重要,有河流经过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5)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6)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农业影响很大。
(7)机械:机械化水平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8)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并且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作物的销售范围,从而有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9)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上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43页的活动。此部分活动内容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即可。学生分析期间,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然后,教师利用提问软件在屏幕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在进行总结时,针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教师可以着重做出以下说明: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由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案例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很快,那么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
(1)找出案例1中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并在教材上标示出来。(2)指出该地农业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说明它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各组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到屏幕前标示出描述环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
教师对此案例进行简单总结:随着欧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国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对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避免。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4.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学生活动一:
阅读案例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参考答案如下: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
巧妙突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两种生产方式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教材中通过一幅图表给予了准确表述。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能看懂但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进行解读突破。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表思考,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都有哪些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按照生产规律是怎样排序的?小麦种植:犁地——播种——生长——收割,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配种——剪羊毛——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然后,引导学生参照图表,得出各生产环节的月份数(各有几个月)。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可以得出,小麦种植:2、3、4、3,绵羊饲养:4、3、2、3。根据得出数据寻找规律: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都是3个月;其他三个生产环节,小麦种植的是2、3、4,绵羊饲养的是4、3、2,月份数相反。
最后,总结生成新图表:
小麦种植: 犁地 播种 生长 收割 2忙 3忙 4闲 3忙 月 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闲 3忙 2忙
3闲
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剪羊毛 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通过新图表,不但记住了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这两种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同时加深了对混合农业这一特点(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到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理解。
月份 1-2 犁地(忙碌)3-5播种(忙碌)小麦6-9生长季节(农闲)10-12 收割(忙碌)
绵羊饲养 1-4在牧场上放牧(农闲)5-7配种(忙碌)8-9剪羊毛(忙碌)10-12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农闲)学生活动二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播种优质豆科牧草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地域是农民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各种条件的结果。
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概念(2)农业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拓展】 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作物或禽畜品种。再如,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第四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
——正阳一高柳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2)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3)分析和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活动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案例(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可以改造的,树立合理利用自然和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建立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教学重点——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教学难点——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展示】——农业景观图
【提问】这几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差别大吗?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不同地方的农业区位选择是不同的。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承转】那么什么是农业区位呢?请同学们看42页内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1、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42页的图3.3让学生分类说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板书)【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活动1,先从地图上找到孟买、北京和罗马。【提问】水稻是什么样的生长习性?分析三地的气候特征,判断三个地点哪里适合种水稻?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水稻好暖喜湿。孟买和北京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罗马是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不适合水稻生长。——主导因素是气候。【教师语】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及其相互组合关系)影响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等。
例如:西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种甜菜南方种甘蔗。【展示】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有什么好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江西千烟洲是丘陵山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全面发展耕作业很容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地势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应该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语】地形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和立体农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小于25度的坡地可以发展种植业,但为防止水土流失,应该开垦为梯田。
【教师语】不同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补充案例】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日本的土壤不适合茶树生长。【提问】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得益于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得益于黄河的灌溉水源。
【教师语】同学们请看活动3,讨论分析:东南沿海农业景观变迁的原因。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临近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因素:市场、政策。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展示图片】在北京的蔬菜市场上能够买到来自海南的蔬菜,这说明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得益于方便快捷的交通。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补充案例】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请同学们说出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科技进步也会影响到其他因素。【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案例1,思考并讨论:(1)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1)通过技术投入(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2)市场、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冻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
【教师语】由此可知,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比较快。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展示图片】改造气候因素(建玻璃温室);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作物的种植区域;丘陵地形(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1)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荷兰花卉出口欧洲各国、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教师语】这些都得益于交通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承转】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1、农业地域的概念(板书)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3、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语】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案例2和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分布图,试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学生讨论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有质量较高的亚热带草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三、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
四、知识反馈
1、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2、某城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该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A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教师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传授学生案例分析法,结合东山镇碧螺春生产,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概念树立支持家乡农业,热爱家乡的情操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变化
教具:PPT投影
课时: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影视资料《大明宫》片段,引出问题“为什么唐玄宗不把荔枝树种在长安?”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传授:
师:我们知道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什么是农业呢?
生: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师:很好,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植物或动物,我们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例,对比不同地区的农业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读图3.1 和3.2(PPT展示)
师:图中展示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的牧场。两者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对应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呢?
生:略。
师:在图3.1和3.2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观呢?
生:略。
师:图3.1中,我们看到了人力耕作的水稻田,地势低平,土壤偏红色。图3.2中,我们看到了草原上的羊群,草原广阔茂密,远处有树林。两幅图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它们的农业区位不同。什么是农业区位?
生:略。
师:所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过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以家乡案例“东山碧螺春”的生产为例,共同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师介绍碧螺春(PPT展示)
介绍茶树的生长习性(PPT展示)
1.阳光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2.温度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就会受到严重的冻害,但气温如持续保持35度以上的高温时,茶树新梢就会出现枯萎和叶片脱落的现象。
3.水分:年降雨量在1 500毫米左右时最适宜茶树生长,一般在茶树生长期中,平均每月降雨量有100毫米亦可。在空气和土壤中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芽叶和枝条的生长停滞,叶片硬化粗老。
4.土壤: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茶树为深根植物,要求土壤的土层深厚、土质松疏、排水和通气较好。茶树生长的土壤为pH值在4.5~6.5之间的酸性土壤。.地形: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对茶树的生育有利,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师:茶树的生长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生:略
师:影响茶树生长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水分,土壤,地形。
师:东山镇能生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它具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呢?
教师运用PPT展示东山镇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让学生总结其优势的表现。
一:东山镇的气候(PPT展示)
生:东山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二:东山镇的水源(PPT展示)
生:降水充沛,靠近太湖,水源充足。
三:东山镇的土壤(PPT展示)
生:东山镇的土壤为酸性,适合茶树的生长。
四:东山镇的地形(PPT展示)
生:东山镇多低山矮山,具有一定的坡度,适合茶树的生长。
教师总结:(PPT展示)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水源:降水充足,靠近水源
地形:以低山矮山为主,坡度小,适合茶树生长
土壤:土壤呈酸性,土质疏松,保水透水性强
过渡: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山镇成为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然而在历史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却并没有促进东山茶业的发展,带动东山经济的发展。但在今天,东山成为了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基地。(PPT展示)
师:东山为什么能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碧螺春茶产业化基地?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
师:确定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方法:寻找核心点(PPT展示)
(教师介绍)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下影响东山碧螺春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下列3则材料反应出何种因素对碧螺春茶业的影响?(PPT展示)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两位加拿大茶商不远万里,来到苏州碧螺春原产地之一的东山镇,与东山茶厂签订了1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
十多年前,碧螺春茶初进东北,爽直的东北大汉们持怀疑态度:“你们东山人拿几片破树叶来忽悠我们?” 十多年后,东山人凭着自己独特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理念、凭着东山碧螺春茶独特的品质,使碧螺春茶在东北的占有率从零提高到了现在的三成。为什么碧螺春茶在东北的占有率从零提高到了现在的三成?
生:略。
师: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教师展示材料(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让学生总结归纳。(PPT展示)
教师总结:影响东山碧螺春成为中国十大名茶的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保鲜技术水平高,劳动力素质较高,政府的政策扶持。
小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农民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PPT展示)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书本43页活动题(PPT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二:受地形、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平原面积狭小、红壤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
三:一般说来,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过渡: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变化的而且其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扩展思考(PPT展示)
师:假设唐玄宗和杨贵妃生活在现代,唐玄宗还需劳民伤财地运送荔枝吗?
(提示:农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科技水平的提高(保鲜技术和温室栽培)和交通运输的便捷(空运)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家乡农业“碧螺春”,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总共有两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在变化的而且其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置作业
板书: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水源 土壤 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科技 劳动力 政策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决定性)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