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推荐5篇]

时间:2022-08-09 14:0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第一篇: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第二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农业的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因素与地域类型》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 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

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补充案例]

案例A

2001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当年,不少地方的柑桔只卖到五六毛一斤,低的甚至只有一两毛一斤。但产自浙江临海市的涌泉蜜桔却同往年一样,仍然能够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卖出了“全国第一贵”的天价。同样是柑桔,一个成为“伤心果”,一个却成为“开心果”。涌泉蜜桔品质的不断提高除了当地的土壤适合蜜桔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泉镇政府就开始实施科技兴“桔”战略,制定一系列扶持柑桔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基地,普及科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柑桔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使涌泉镇柑桔园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土壤、市场、政策)

案例B

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现在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技术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

(科学技术)

第三篇: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分析

综合题答题模式: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光热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美国中央大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分析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

技发达。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与我国(西北、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气候类型不同)。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我国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不足:热量不足;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目前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3、季风水田农业

典型地区:我国太湖流域(亚洲季风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饮食偏好,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生产特点:(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中欧,新西兰,澳大利亚,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周围)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地形平坦(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饮食偏好。

5、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与海外市场交通联

系方便。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6、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默累-达令盆地(美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区位优势:(1)气候暖湿(2)土壤肥沃(3)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4)灌溉条件好(5)政

策鼓励

不足:水源不足(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

措施:东水西调

综合题答题模式:工业区位分析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合作: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工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

向世界市场。

3、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目前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问题严重,用地紧张等

区位分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2)煤炭能源的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

综合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4、城市工业布局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污染: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工业分散的意义: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0、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雄厚的科技力量;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业基础好;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综合题答题模式:资源问题

一、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问题:

环境问题: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堆放占用耕地,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污染。

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污染

造成运输压力

二、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能源需求量大;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三、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利用乙醇汽油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

四、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就业;

缓解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五、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的意义: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六、南水北调工程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

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

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

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第四篇:《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推荐)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内容,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无农不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教材中,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教材中,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教材中,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教材中,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要农民综合考虑每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通过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选择农场位置,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3)、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对家乡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巩固基本理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二、说教学方法:

1、实例导思:利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

2、引议释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点拨提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思路开通,学习顺利进行;

4、综合运用: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5、指导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利用图文、活动、案例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

案例探究式学法: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农业生产相关图片、多媒体设备、中国、世界教学挂图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当谈及中国的西部,外人总是喜欢用“大漠孤烟”、“戈壁千里”等语句形容当地干旱、荒凉的地理环境。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并不一定完全认同,因为我们脚下的银川平原自古就有“鱼米瓜果之乡”的称谓。到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 “塞上江南” 美誉的银川平原,使其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传统农业区,你能说一些吗?(学生回答)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农业区位入手来了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讲授新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含义: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引导学生从农业的含义里分析出:农业的基本类型、影响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高低的因素。进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活动:

1、现在提供给你足够大的一块土地,你是农场主,你希望这块土地具备什么条件?前提是这块土地只能用于发展农业。(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2、这块土地,你希望在哪里?(查阅中国地形图)全国任你选。并说明你准备怎么发展及其理由。(为什么)

(先小组内交流,再小组派代表汇报)

通过此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能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查阅地图册,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

二、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区位的含义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归纳: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什么在那里)

过度: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学生读P42图3.3)【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要求充分利用地图分析。

小 结: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 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教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活动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3、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师讲解: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不同区域水热、光照以及土壤条件不同对农业类型及发展方向影响很大,在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往往在某一农业地域内表现出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特点。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随堂练习:

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全部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是(B)A、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B、市场、交通、政策、劳力 C、气候、市场、机械、水源 D、地形、土壤、交通、城市

2、下列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不科学的是(D)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B、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 C、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

D、由于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园艺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将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

3、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是因为:①修筑工程量大;②梯田面积小;③耕作难度大;④技术要求高以上选项正确的有(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C)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 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合理的利用农业土地

一、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1、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特点:

气候:光热充足,降水适度(结合气候类型分析)

地形:平坦(等高线图)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离水源地近(河湖的分布情况)

2、影响农业收入的高低的因素:

土地的生产力、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3、农业的类型:

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等

二、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合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四、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含义:

2、实质和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采用教师指导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学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2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第一、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第二、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学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区位论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将此确定为难点的原因是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部易理解。

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导入两幅图,一幅是硕果累累的芭蕉树,一幅是没结果的芭蕉树,提出问题:为何同是芭蕉树,长在罗平八大河这边的就会结果,长在马街这边的就不结果?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上57-58页上的内容并发放导学案。在此期间我书写板书: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

农业生产的特征: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3.技术条件:

写完之后,讲述农业的定义和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把农业生产的特征写在黑板上。然后举例分析农业生产的三个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讲完之后过度到下一个内容。播放PPT图片

请一名同学回答,图中呈现这种,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的原因? 引导学生回答,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

然后具体讲述:自然条件当中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讲完自然条件之后,讲述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市场范围,农产品销售)、政府政策(推行技术、增减面积、调整布局和结构)、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最后在讲述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并把相应内容在黑板上写下来。

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市场范围,农产品销售)、政府政策(推行技术、增减面积、调整布局和结构)、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组织了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接着分配任务,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药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

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 生活愉快 万事如意!

《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水稻种植业》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业做出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学生能在未标注的世界地图上,指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

2.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

过程和方法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及多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

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将此确定为难点的原因是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导入三幅图,三幅图均是在种植水稻,提出问题:图中人们在做什么?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上60-61页上的内容并发放导学案。在此期间我书写板书:

水稻种植业

探究一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

探究二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探究三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写完后组织探究活动

首先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接着分配任务:一组二组讨论探究一、三组四组讨论探究二,四组五组讨论探究三。

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同时再讲述知识点。

具体为:

[教师] 播放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图

图3-1-6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板书]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过渡]世界水稻种植大部分分布在亚洲,为什么亚洲成为世界上的水稻主要分布区。

[教师] 播放并讲解图表

[板书] 雨热同期、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过渡]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分布区,除了有其自身区位优势外,还有其

自身的特点。[教师]播放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主要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板书]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 生活愉快 万事如意!

《人口分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口分布》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人口分布趋势、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在第一第二节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为本节课的奠定了基础,本课程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本节课的内容“人口分布”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最基本方面。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分布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城市与地理环境》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说明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趋势。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的有限性,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1.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趋势”。将其确定为重点是因为课标上做了要求,将其定为难点是因为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分布缺乏整体的认识,尤其是世界人口分布趋势。另外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较弱,课外知识积累很少,而本课题较多内容是通过图表反应出来的。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这是我国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一个地区人口密集,而另外一个地区人口却非常稀少,两地存在极大地差异,以此来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探究活动,将学生分为四组,并发放导学案。任务分配

一组分析课本16页图1-3-1 二组分析表1-3-1 三组分析表1-3-2 四组分析表1-3-3 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在此期间我写板书: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3.我国的人口密度 4.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同时再讲述知识点。具体为: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的人口密度是相同的,但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同,左图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右图的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是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的趋势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播放图片

图1-3-2 世界人口密度

[教师]从这幅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形平坦的地区。如东亚、南亚、西欧、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沿岸地区。

[过渡]这是世界的人口分布趋势,那么我们国家的人口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教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请同学们看图,一会我请同学回答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图1-3-3 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回答得很完整。我国人口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高原少;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板书] 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高原少;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 生活愉快 万事如意!

下载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例,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 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正阳一高柳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2) 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3) 分析和评价某......

    农业区位选择导学案

    考点1 农业区位选择导学案编制人陈英知识梳理与要点突破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要点突破1、 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例1.评价下列三个地区特色农业发......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

    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在实例中的运用 2、过程......

    《农业的区位选择》(本站推荐)

    《农业的区位选择》 2016-2017第二学期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青蓝工程” 展示课暨“1+4”互惠教研共同体互惠课堂 教学设计 学 科:高中地理 授 课 人:鲁思婷 指导人:朱毅峰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