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

时间:2019-05-12 23: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

第一篇: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2011-07-26 11:29:36)转载▼ 标签: 高考 区位分析 文化 分类: 知识点分析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典例】 ⑴、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 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思考】 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哪一种?该区域发展此农业类型的区位优势有哪些?从土地利用的潜力看,该区域可以发展什么?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 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典例】 ⑴、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

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能源充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能源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沛:有长江和汉江;④地势平坦;⑤工业基础好;⑥水陆交通发达: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⑦地理区位优越: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协作条件好,市场非常广阔;⑧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

⑵、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优势条件

①原料充足: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②能源丰富:附近有开滦煤矿、华北油田等,而且有统一电网;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⑤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⑥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区域协作条件好;⑦国家政策支持。

【思考】

包头有“草原钢城”之称,其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是什么?限制性因素主要是什么?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典例】 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思考】 攀枝花兴市的条件是什么?试分析这一西南钢城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 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典例】

京九铁路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南北铁路的运输压力,激活全国铁路网);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思考】

青藏铁路已全线铺轨完工,请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其对青藏地区的意义。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典例】同学们请对照写出鹿特丹港的情况,我们上课讲过的.上海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航线的居中位置,河港、海港兼备;有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出充足的淡水和轮船停泊的空间;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②经济腹地广阔且发达,交通非常便利;③有上海市为依托,具有人、财、物的优势。

【思考】

天津滨海新区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该新区开发、开放的意义有哪些?

与上海港相比,天津新港建设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典例】

武汉成为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①是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供应;

②所在区域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消费市场广阔; ③水陆交通便利: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线贯穿南北,长江航线沟通东西。

【思考】

你认为南宁市成为广西商贸中心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区域地理原因因素分析总结

气候

1.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风的性质)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人类活动因素。

2.描述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与某山脉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纬线平行;或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南-西北;西北-东南走向等。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

4.某地区某季节气温分布特点:气温高低(总体);极值的位置;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差距

5.分析降水的影响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或距离海洋远近或海岸线情况、地形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洋流)

6.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水汽(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和过饱和);降温(气流上升—对流、气旋、锋面、地形抬升);凝结核

7.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8.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动力或大气环流(气旋和反气旋、锋面、对流);沙源(地表状况)沙源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思考

9.太阳辐射强弱(太阳能):纬度;地势;天气和气候

河流

1.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河流落差大(解释为什么)水量大(解释为什么)

2.渔业资源丰富(渔场)的原因:光照、热量;营养物质来源(陆地河流、上升洋流、寒暖流交汇、温带海水冬季上翻)

3.盐度的影响因素: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较;淡水汇入情况;海域特点;洋流;结(融)冰情况

4.河流航运价值(能力)大小的分析: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流速(地形);冰期;含沙量

5.河流航运量大小分析:航运价值(能力);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

6.河流流量大的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水系特点;流域面积;

7.描述河流走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北-东南;描述河流流向(从高向低流)

8.描述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及出现的时间;水能大小;冰期及长短;含沙量多少;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黄河下游地上河);凌汛(不普遍)

9.描述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长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状态;流域大小;落差大小;流速大小;流向等

10.某地地下水是否丰富;有无含水的地质构造和含水层;是否有地下水补给的条件(植被状况、坡度大小、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间)

11.描述海水特征:海水温度和盐度

12.河流凌汛发生的时空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结冰和融冰时期。

产生的危害—冰坝抬高水位,浮冰冲击河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13.内陆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工农业引用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河水灌溉),汇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

灾害

1.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气候(降水);植被状态。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按材料来)2.洪涝灾害的原因:(从收支方面思考)

自然原因:降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丰沛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点;区域内的地形状况等。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抗灾能力弱

3.干旱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少及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发达程度;污染;浪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干旱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如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4.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5.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状况;地表植被;土质特点。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6.土壤次生盐碱化

分布: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产生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导致问题:地面沉陷,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8.沼泽地成因: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

气候因素(降水或地表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形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高纬冻土(如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我国东北平原)和高原冻土(如青藏高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例如:江苏浙江多湿地的自然原因: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浙江的湿地公园少于江苏的原因: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水利工程建设利弊

利:防洪 发电 灌溉 航运 养殖 旅游 生态等综合效益

弊:移民 淹没土地 生态危机 文物破坏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

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有资源调配都有这意义)

考虑对输出地(资源开发 基地设施建设 相关产业发展 就业 环保)

沿线 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基础设施 就业 相关产业发展 环保)

铁路建设意义

经济意义(农业资源开发 工业商业旅游业 区际经济联系等)

政治意义(解决贫困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外向型经济 国防)

生态意义(人口对生态压力 能源调运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对植被破坏)

限制性因素:自然 海陆位置 地形地貌地质 水文状况(河流 沼泽 洪水 滩涂 干旱 冻土)

社会 资金 科技 经济基础 城市分布 资源状况等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深居内陆,受地形阻隔,水汽难以深入)——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劲,植被稀疏,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气候异常(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少;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维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春季有积雪融水)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海水倒灌(黄淮海平原)。(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海域相对封闭:静水;静风。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名师教你如何提高高考地理解题能力(2011-07-26 10:56:56)转载▼ 标签: 高考复习方法论 文化 分类: 高三复习方法

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一轮复习已进行大半的时候,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辑《试题调研》中提供的思维模板、万能模板值得同学们借鉴),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二篇:高中地理—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一、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具体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2)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3)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5)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二、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

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7)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8)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第三篇:农业区位因素

考点6 旧民主主义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太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2.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3.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4.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6.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C.俄国D.日本 7.《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8.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9.“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0.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11.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2.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3.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18.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收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基础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A.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然挨打 2.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A.国际地位的变化 B.社会的变迁 C.战败的结局 D.经济的落后 3.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甲午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用汉文发布的所有公告,几乎都在不断强调自己的解放者形象。其目的是()A.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 B.暗示清政府不实行全民抗战 C.利用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民众 D.希望欧美列强在甲午战争中中立 4.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5.“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是,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 6.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图为安格斯·迈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采用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根据上图,指出图中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悬殊时段,并分析导致该时段差异巨大的经济、政治因素。

【提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中英《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3.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政府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是支出更大。导致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①战争军费消耗大 ②需支付巨额赔款 ③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 ④投资“新政”费用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这是对哪一运动的评价()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5.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二、非选择题

7.(节选)辛亥革命已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第四篇: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分析

综合题答题模式: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光热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美国中央大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分析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

技发达。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与我国(西北、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气候类型不同)。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我国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不足:热量不足;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目前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3、季风水田农业

典型地区:我国太湖流域(亚洲季风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饮食偏好,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生产特点:(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中欧,新西兰,澳大利亚,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周围)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地形平坦(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饮食偏好。

5、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与海外市场交通联

系方便。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6、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默累-达令盆地(美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区位优势:(1)气候暖湿(2)土壤肥沃(3)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4)灌溉条件好(5)政

策鼓励

不足:水源不足(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

措施:东水西调

综合题答题模式:工业区位分析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合作: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工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

向世界市场。

3、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目前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问题严重,用地紧张等

区位分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2)煤炭能源的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

综合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4、城市工业布局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污染: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工业分散的意义: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0、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雄厚的科技力量;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业基础好;

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综合题答题模式:资源问题

一、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问题:

环境问题: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堆放占用耕地,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污染。

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污染

造成运输压力

二、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能源需求量大;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三、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利用乙醇汽油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

四、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加就业;

缓解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五、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部地区的意义: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六、南水北调工程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提高,增加通航能力;

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

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

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第五篇:农业区位因素讲义

讲义

【导入】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里的“水土异也”,请同学们思考晏子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农业区位因素

【过渡】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得出来第一张是杂交水稻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你们知道他是对哪个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引出学生对农业的思考。【板书】农业的概念

口述: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统称为农业。

【提问】这里我们又把农业分为两种,同学们通过预习能够清楚的说出来吗? 【板书】广义的: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种植业

【教师归纳】

1、农业 指的是一切从事农业的生产部门

2、林业 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叫林业。

3、畜牧业 在牧区,牧民靠放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取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都可统称为畜牧业。

4、副业 副业是一般指主业以外的生产事业。

5、渔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种植业 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过渡】相信同学们现在对农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农业区位因素,那我们还得知道农业区位的概念。

【板书】农业区位的概念:(1)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我国的北方产小麦,南方产水稻,我们接下来看这三幅图(课件展示出,我国降水分布图、太阳能分布图、七月气温分布图),再结合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短日照、齐穗期的时候均温要高于20-22度,年降水量在750mm以上。同学们思考下哪两幅图和水稻的生产关系更密切。【讲解】分别用中国的降水量图和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中国水稻的分布,解释中国水稻分布的情况。得出其中的自然因素,依次板书下来,即是气候、地形、土壤。

【材料分析】再通过三个案列的分析

分别是“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在南方超市销售的东北大米和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的政策”的例子。用板书的方式得出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社会因素,即是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 【教师归纳】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小结:我们对自然条件可以利用和改造,而社会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习题巩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请同学来回答课件上的几个问题,先思考几分钟。依次提问同学,并进行引导和讲解。

【讲解】同学们都能回答对以上的几个题目,接下来回到我们导入新课的那个问题:“水土异也”。

同学们现在用几分钟思考下这个问题,看怎样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是农业区位因素的水源和土壤这两个因素。

【探究学习】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请同学用我们学习的内容从对你家乡农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下载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区位因素专题训练

    世纪金榜圆您梦想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二十)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2......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1、能够领会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归纳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了解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

    北京市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一)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区位因素 题一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具有旅游业休闲娱乐、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据此回答1~2题。 1、发展观光......

    北京市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二)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区位因素 题一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迁安三中高二地理组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设计人:审核人: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概念,理解农......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作业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形成不同的农......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潘忠惠 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知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