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LTG-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后反思)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 后 反 思
3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完成了3.1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教学的班级为搞2013级11班,该班为普通班,学生构成大部分为成绩中等和中等以下学生。根据教学设计理念、课堂的形式以及学生课堂接受的情况,反映教学完成情况较好。现我将本科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课堂基本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指导,运用“6+1”模式进行组织教学。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为重点,以传授方法为主。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农业基本的区位因素以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基本区位。具体内容进行突破如下:
①以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羊景观图并结合其位置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②以农业区位图为依托,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启发同学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怎样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区位因素分析具体达到的点。
④通过分析地中海式农业随着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发生改变的情况,理解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⑤通过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进行区位分析的方法。
(2)成功之处
通过上课时学生的变现、课后《限时练》的反馈以及认真观看教学视频总结成功处如下: ①设计思路明确,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导学提纲和课件的设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如导学提纲上设计了对水稻种植、立体农业和园艺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根据作物生长条件,分析气候、地形等方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对“6+1”模式运用比较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6+1”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安排是12分钟自学,5分钟讨论,3分钟展示,15分钟教师精讲,后5分钟进行知识迁移和知识总结。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沿用死板的时间安排。
③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是以距离富顺县城由近到远农业景观的变化为背景,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开始本课的学习。
④知识的传授具体清晰。
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处理到位,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该课内容。
(3)不足之处
①语言不够精美
在表述知识,讲授知识的时候所用形容词有的不是很合理,如对区位的描述中位置和因素的表述不够干脆,重复和累述较多。
②由于知识量太大,对于知识的处理时还不够细致
这重点表现在农业区域因素的分析上,要分析到点,尽量的细一些,如水稻的种植我只很笼统的说了怎么分析,具体分析到什么位置,答题时怎么答都不够深入。③前松后紧,时间的把握性不是很好
由于内容多怕完不成教学要求,所以在后面阶段有点强进度,造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没有很好的展开。一部分知识也主要是由我讲授的形式传授。
(4)再教注意事项
①进一步合理安排课堂的各个环节。
如合作探究、展示、讲评在什么时候进行的问题,我准备这样安排,根据知识的框架在知识轮到该讨论时就讨论,讨论展示后立即进行点评,这样更尊重学生的认真过程,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整。
②知识该细化的细化
区位因素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分析方法的传授对后面的学习帮助很大,因此在学生展示后点评中就把分析方法和答题方向给学生介绍清楚。
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上课视频回家观看后进行了语言优化,平时上课多录视频,积极进行教后反思,上课多注意用词。多进行阅读,多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自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
2020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课题
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
(4)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过程与
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图片: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水稻田、内蒙古三河牛、东北的大豆生产等图片,提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区位的含义
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问题:农业是不是只有种植业?
农业包括农业、林业、副业、渔业、牧业
请同学们看P42的图3.1和图3.2,观察两地农业景观的差异,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思考什么是“区位”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即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分布(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及相关课文,分析: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③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7.水源等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是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热配合同一种农业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材料:东南丘陵盛产茶叶,而山东丘陵盛产花生,原因是什么?
2.土壤:肥力高低、酸碱性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问题: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3.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的作物。
举例:近几年顺德的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请问这是为什么?
4.市场:乳畜业、园艺业、商品农业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条件
6.政策:国家的政策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7.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流水
河西走廊~~~冰雪融水
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
地下水
讲解活动题P43
引导学生读图“梯田”和图“灌溉”,分析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人们对哪些因素进行了改造,由此说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1.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
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举例)
(2)改造自然要素
(温室、梯田、喷灌)
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的改善
我国的南菜北运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世界的区域专业化
粮食:美、加、澳、法
乳畜:荷、丹、新、阿
热经: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
鲜花:荷兰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请同学们先看案例2后再讲解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加强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利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一、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事例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二、下列农业生产活动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
(1)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
(2)塑料大棚栽种蔬菜。
(3)云贵高原修筑梯田。
(4)三江平原沼泽地排水发展种植业。
(5)南方水稻田施用石灰。
(6)西双版纳的多层人工经济林。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结合多个实例进行分析,并附上相应的图片,更加形象化
授课教师:
汪艳英
授课班级:
高一(13)班
授课时间:第八
周星期四
第三篇: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读图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你们对农业有所了解么?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那么,具体来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区位因素呢,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教学]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课本图3.1 3.2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差别这么大呢?是什么造成的?
(教师归纳)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图3。1是水田广布,图3。2是牧场和草地广阔,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泰国湄南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人多地少,——械化化水平低——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地形开阔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小麦种植和放牧业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提问: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这些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种植历史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板书)
(教师讲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气候: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阴和喜阳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年降水少于250毫米,除有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地形:地形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面坡度等方式,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还通过热量、水分在地表再分配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作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一般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土壤肥力低,适宜种茶树等,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往往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多种途径,进行改造。例如,宁夏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地区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学生活动)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完成第43页“活动题”,思考问题:
(1)下列农业生产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2)第三个材料沿海地区耕地的农业变迁还能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气候,地形,市场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变化的。
(教师归纳)以上我们从具体事例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而且我们意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发生变化的。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源,交通,市场,自然灾害。市场、交通运输和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
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板书)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教师进行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设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水源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还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业]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第四篇: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专题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
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1、区位的含义:
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播放图片:
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
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
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
(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
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
(3)茶园景观图
(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
问题探究:
A、案例分析:
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a)陡坡上种庄稼
(b)开垦草场种庄稼
(c)围湖造田
B、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
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A、花卉、乳牛景观图
B、高速公路图
C、农民种植水稻图
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
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
(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
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出: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
区位的含义不做为重点内容讲授,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能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
说明气候(水分、热量、光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
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待问题。
讲
授
新
课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
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
案例探究:阅读
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
思考:
(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
图片展示更能清楚明了地说明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课
堂
小
结
教学反馈: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只能发展种植业,山区只能发展畜牧业
B.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这是改造自然的结果
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D.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方面的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业,但不是不能进行别的农业生产活动;山区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但山区如果气候、土壤适宜,在缓坡处修筑梯田也可发展种植业。
(2)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其中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可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将天然橡胶的种植向北推广到北纬22°的地方,是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而不是改造自然条件的结果。
【例2】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热量
【答案】A
【剖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方面的知识。
(1)需了解沼泽地和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地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大,长期潮湿、缺氧。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的碱性成分物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2)在沼泽地、盐碱地发展种植业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地需排水,盐碱地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
【例3】将以下地区要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自然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华北平原低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江平原沼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南丘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海滩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2)土壤含水量过高
(3)酸性红壤、土壤贫瘠
(4)土壤含盐量过高
第五篇:3.1《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一)[教学目的]: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农业生产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析]:
根据初中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未深入地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对农业生产进行分析。区位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对于布局可能有所理解,但对于区位却并不熟悉。[讲授过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 读图5.10 东亚(中,日,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阅读第二小段,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条件)
2、区位因素:
气候:雨热同期
自然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劳动力资源丰富——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
社会 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人口压力 饮食文化习惯
国家政策鼓励
3、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1)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图5.11——多块土地 原因:人多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单产高 耕地规模小——自给(3)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图5.11畜力与人力(4)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灌溉是基础——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5)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生产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
4、分布国家:了解,美国:旱地直播技术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
美、澳、新、阿、南非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牲畜差异:
美、阿——牧牛 新、澳、南非——牧羊
3、案例分析:阿根廷 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1)区位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有优良天然草场——畜牧业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大牧场
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 海上冷冻船发明 ——供应欧洲(2)发展措施: 培育良种牛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修建)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三、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基本特征:(1)生产规模大(2)机械化程度高
3、分布:
世界——美、加、阿、澳、俄、乌克兰 ——家庭农场 中国——东北与西北 ——国营农场
4、案例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中国(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1)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小麦带与玉米带分布 南:冬小麦;北:春小麦:中:玉米带(2)区位因素
优势的自然条件 ——地势、土壤、水源、气候
便利的交通运输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运、发达的铁路与公路 地广人稀 ——进行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 先进的科技 ——为农业提供最新科技成果
四、混合农业
世界主要混合农业:谷物生产+牲畜饲养
1、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2、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分布:东南与西南
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优点(优势区位)
(1)农场是一个良性生态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图5.18 土地交替种小麦、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2)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表5.2(秋——播种小麦;冬:剪羊毛;春——收小麦)(3)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灵活选择生产 限制因素:图5.19
(注意不是水源)解决措施:东水西调,西电东输
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10%是农田,21%是牧场
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
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
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 土壤盐渍化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