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教案
《农业的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因素与地域类型》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 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
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补充案例]
案例A
2001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当年,不少地方的柑桔只卖到五六毛一斤,低的甚至只有一两毛一斤。但产自浙江临海市的涌泉蜜桔却同往年一样,仍然能够卖到了五六元一斤,卖出了“全国第一贵”的天价。同样是柑桔,一个成为“伤心果”,一个却成为“开心果”。涌泉蜜桔品质的不断提高除了当地的土壤适合蜜桔生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临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泉镇政府就开始实施科技兴“桔”战略,制定一系列扶持柑桔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基地,普及科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柑桔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使涌泉镇柑桔园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土壤、市场、政策)
案例B
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现在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技术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
(科学技术)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
2020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课题
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对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造。
(4)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过程与
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以发展农业,但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1)运用阅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地理知识,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通过练习、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进行正确的农业区位选择。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图片: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小麦、水稻田、内蒙古三河牛、东北的大豆生产等图片,提问: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区位的含义
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问题:农业是不是只有种植业?
农业包括农业、林业、副业、渔业、牧业
请同学们看P42的图3.1和图3.2,观察两地农业景观的差异,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思考什么是“区位”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即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分布(相对区位)。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及相关课文,分析: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③举例说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7.水源等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是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热配合同一种农业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材料:东南丘陵盛产茶叶,而山东丘陵盛产花生,原因是什么?
2.土壤:肥力高低、酸碱性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问题: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3.地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的作物。
举例:近几年顺德的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请问这是为什么?
4.市场:乳畜业、园艺业、商品农业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条件
6.政策:国家的政策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7.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流水
河西走廊~~~冰雪融水
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
地下水
讲解活动题P43
引导学生读图“梯田”和图“灌溉”,分析这两幅图分别表示人们对哪些因素进行了改造,由此说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1.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
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举例)
(2)改造自然要素
(温室、梯田、喷灌)
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的改善
我国的南菜北运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世界的区域专业化
粮食:美、加、澳、法
乳畜:荷、丹、新、阿
热经: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
鲜花:荷兰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请同学们先看案例2后再讲解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3.农产品保鲜及冷藏技术的发展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形成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认识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加强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利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一、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事例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
(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
(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二、下列农业生产活动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
(1)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
(2)塑料大棚栽种蔬菜。
(3)云贵高原修筑梯田。
(4)三江平原沼泽地排水发展种植业。
(5)南方水稻田施用石灰。
(6)西双版纳的多层人工经济林。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结合多个实例进行分析,并附上相应的图片,更加形象化
授课教师:
汪艳英
授课班级:
高一(13)班
授课时间:第八
周星期四
第三篇: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第四篇:DLTG-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后反思)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 后 反 思
3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完成了3.1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教学的班级为搞2013级11班,该班为普通班,学生构成大部分为成绩中等和中等以下学生。根据教学设计理念、课堂的形式以及学生课堂接受的情况,反映教学完成情况较好。现我将本科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课堂基本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指导,运用“6+1”模式进行组织教学。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为重点,以传授方法为主。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农业基本的区位因素以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基本区位。具体内容进行突破如下:
①以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羊景观图并结合其位置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②以农业区位图为依托,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启发同学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怎样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区位因素分析具体达到的点。
④通过分析地中海式农业随着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发生改变的情况,理解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⑤通过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进行区位分析的方法。
(2)成功之处
通过上课时学生的变现、课后《限时练》的反馈以及认真观看教学视频总结成功处如下: ①设计思路明确,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导学提纲和课件的设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如导学提纲上设计了对水稻种植、立体农业和园艺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根据作物生长条件,分析气候、地形等方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对“6+1”模式运用比较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6+1”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安排是12分钟自学,5分钟讨论,3分钟展示,15分钟教师精讲,后5分钟进行知识迁移和知识总结。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沿用死板的时间安排。
③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是以距离富顺县城由近到远农业景观的变化为背景,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开始本课的学习。
④知识的传授具体清晰。
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处理到位,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该课内容。
(3)不足之处
①语言不够精美
在表述知识,讲授知识的时候所用形容词有的不是很合理,如对区位的描述中位置和因素的表述不够干脆,重复和累述较多。
②由于知识量太大,对于知识的处理时还不够细致
这重点表现在农业区域因素的分析上,要分析到点,尽量的细一些,如水稻的种植我只很笼统的说了怎么分析,具体分析到什么位置,答题时怎么答都不够深入。③前松后紧,时间的把握性不是很好
由于内容多怕完不成教学要求,所以在后面阶段有点强进度,造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没有很好的展开。一部分知识也主要是由我讲授的形式传授。
(4)再教注意事项
①进一步合理安排课堂的各个环节。
如合作探究、展示、讲评在什么时候进行的问题,我准备这样安排,根据知识的框架在知识轮到该讨论时就讨论,讨论展示后立即进行点评,这样更尊重学生的认真过程,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整。
②知识该细化的细化
区位因素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分析方法的传授对后面的学习帮助很大,因此在学生展示后点评中就把分析方法和答题方向给学生介绍清楚。
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上课视频回家观看后进行了语言优化,平时上课多录视频,积极进行教后反思,上课多注意用词。多进行阅读,多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自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推荐)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内容,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无农不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教材中,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教材中,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教材中,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教材中,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要农民综合考虑每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通过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选择农场位置,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3)、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对家乡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巩固基本理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二、说教学方法:
1、实例导思:利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
2、引议释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点拨提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思路开通,学习顺利进行;
4、综合运用: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5、指导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利用图文、活动、案例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
案例探究式学法: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农业生产相关图片、多媒体设备、中国、世界教学挂图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当谈及中国的西部,外人总是喜欢用“大漠孤烟”、“戈壁千里”等语句形容当地干旱、荒凉的地理环境。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并不一定完全认同,因为我们脚下的银川平原自古就有“鱼米瓜果之乡”的称谓。到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 “塞上江南” 美誉的银川平原,使其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传统农业区,你能说一些吗?(学生回答)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农业区位入手来了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讲授新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含义: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引导学生从农业的含义里分析出:农业的基本类型、影响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高低的因素。进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活动:
1、现在提供给你足够大的一块土地,你是农场主,你希望这块土地具备什么条件?前提是这块土地只能用于发展农业。(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2、这块土地,你希望在哪里?(查阅中国地形图)全国任你选。并说明你准备怎么发展及其理由。(为什么)
(先小组内交流,再小组派代表汇报)
通过此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能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查阅地图册,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
二、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区位的含义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归纳: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什么在那里)
过度: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学生读P42图3.3)【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要求充分利用地图分析。
小 结: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 案 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教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活动探究: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3、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师讲解: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不同区域水热、光照以及土壤条件不同对农业类型及发展方向影响很大,在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往往在某一农业地域内表现出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特点。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随堂练习:
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全部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是(B)A、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B、市场、交通、政策、劳力 C、气候、市场、机械、水源 D、地形、土壤、交通、城市
2、下列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不科学的是(D)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B、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 C、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
D、由于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园艺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将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
3、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是因为:①修筑工程量大;②梯田面积小;③耕作难度大;④技术要求高以上选项正确的有(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C)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 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合理的利用农业土地
一、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1、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特点:
气候:光热充足,降水适度(结合气候类型分析)
地形:平坦(等高线图)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离水源地近(河湖的分布情况)
2、影响农业收入的高低的因素:
土地的生产力、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3、农业的类型:
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等
二、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合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四、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含义:
2、实质和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采用教师指导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学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