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4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0;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例1: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

(教材图5.3A)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用于蔬菜、花卉等,近几年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采用塑料大棚。

例2:改造地形因素。

(教材图5.6)修筑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分布广泛。

例3:改造水分因素。

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西北地区,如无灌溉,不能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4:其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改良、沿海滩涂盐份的改良、红壤 改良等。

注意的问题: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随坡度加大,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加大,而梯田面积会逐渐减少,耕作难度也加大,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我国政府规定坡度大于25度不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例如:

1、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例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

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可能变化作科学预测。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如① 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东北部工业区。

我国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

② 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

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我国主要地形区等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 安全教育

第二篇: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美人与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思考1】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进行北方种植? 【思考2】

在高中地理必修2前面两章中,我们已学习了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发展农业。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老师所给的几幅图片,来说明什么是农业生产。

1、要获得图中的农产品应涉及怎样的农业活动?

2、有人曾形容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所听以及所看,说出农业活动发生的场所在哪?

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根据教材41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之后的结果。

2.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区位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对两幅图片进一步分析:(1)找出图中你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并推测某些现象背后的地理信息。(2)结合图3.3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各组学生探讨之后,教师采用抢答的形式总结学生观察到的信息。然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同时把提取信息的结果展示在幻灯片上。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1)气候: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水热组合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发展种植业不利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4)水源:干旱地区特别重要,有河流经过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5)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6)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农业影响很大。

(7)机械:机械化水平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8)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并且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作物的销售范围,从而有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9)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上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43页的活动。此部分活动内容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即可。学生分析期间,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然后,教师利用提问软件在屏幕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在进行总结时,针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教师可以着重做出以下说明: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由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案例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很快,那么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

(1)找出案例1中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并在教材上标示出来。(2)指出该地农业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说明它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各组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到屏幕前标示出描述环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

教师对此案例进行简单总结:随着欧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国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对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避免。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4.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学生活动一:

阅读案例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参考答案如下: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

巧妙突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两种生产方式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教材中通过一幅图表给予了准确表述。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能看懂但记不住。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进行解读突破。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表思考,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都有哪些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按照生产规律是怎样排序的?小麦种植:犁地——播种——生长——收割,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配种——剪羊毛——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然后,引导学生参照图表,得出各生产环节的月份数(各有几个月)。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可以得出,小麦种植:2、3、4、3,绵羊饲养:4、3、2、3。根据得出数据寻找规律: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都是3个月;其他三个生产环节,小麦种植的是2、3、4,绵羊饲养的是4、3、2,月份数相反。

最后,总结生成新图表:

小麦种植: 犁地 播种 生长 收割 2忙 3忙 4闲 3忙 月 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闲 3忙 2忙

3闲

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剪羊毛 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通过新图表,不但记住了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这两种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同时加深了对混合农业这一特点(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到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理解。

月份 1-2 犁地(忙碌)3-5播种(忙碌)小麦6-9生长季节(农闲)10-12 收割(忙碌)

绵羊饲养 1-4在牧场上放牧(农闲)5-7配种(忙碌)8-9剪羊毛(忙碌)10-12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农闲)学生活动二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播种优质豆科牧草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地域是农民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各种条件的结果。

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概念(2)农业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拓展】 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作物或禽畜品种。再如,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第三篇:农业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早餐图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问这些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哪一生产部门呢?---农业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农业,本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农业的知识——农业的区位选择。

展示各地农业景观图片,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

通过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各地的农业类型各不相同,这就是农业区位的差异。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选择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分布于东南部。这种差异是由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

首先,请阅读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一 】农业区位因素

讨论:如果你是李磊,你会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展开分组讨论。

1、学生: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不全部选择种花卉或是有机蔬菜呢? 学生:

教师:那么,你的这种布局模式,你考虑了哪些因素呢? 学生:

2学生: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种农业生产呢?为什么?

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来看,农业区位的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多种农业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呢?

学生回答:略

承转: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案例,来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第一大组案例

1、第二大组案例

2、第三大组案例3,第四大组案例4,展开分组讨论,请将你们讨论的结果总结在学案上)

【活动探究二 】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活动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展示孟买、北京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图、气温与降水分布图)教师:请回答水稻的生长习性如何? 学生:好暖喜湿

教师: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相似之处在于?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了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虽热量充足,但降水稀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则无法发展水稻种植业。教师:为什么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气候区呢?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呢?

教师总结:气候为农业提供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

【活动2】我国江西省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呢?(展示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种农业的布局方式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学生: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布局呈现出一层一层的结构,每层的农业类型不同,这种农业称为“立体农业”。

教师:影响这种农业布局方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地形

教师:比如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开辟耕地,容易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呢? 学生:水土流失

教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回答:该区为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地势低洼处容易积水,因此发展为鱼塘;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在坡度较大的处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坡度较小的缓坡或是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教师总结: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

【活动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如果你是当地的农民,从经济效益考虑,你会选择什么农业生产类型呢? 学生:花卉利润高(市场价格)

教师:但是,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在贫困地区,人们的粮食都不够,当地人还会去种花卉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么,该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副食品及鲜花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农民种植花卉的经济效益更高),导致了郊区农业景观的变化。

教师总结: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活动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世界鲜花出口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到达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荷兰人骄傲地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

交通运输影响农业区位,园艺业、乳畜业等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教师:根据上述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其他农业区位因素的农业活动的影响,采用抢答的形式展开。(1)材料一

我国东南丘陵广布酸性的红壤,红壤土质粘重且肥力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合茶树的生长;东北平原黑土广布,黑土土质疏松,肥力高,使农作物产量较高。

结论: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因此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产生影响。(2)材料二

塞上江南和塞上戈壁对比,同样位居西北内陆,为什么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呢? 结论:水源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3)材料三

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论:科技影响农业区位,此外在育种、喷灌、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等方面也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的巨大影响。(4)材料四

(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图,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说明劳动力和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材料五

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练习:完成学案当堂检测1。【承转】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并且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因地制宜,发挥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使之适宜农业发展。例如:梯田、蔬菜大棚的出现,请问,它们的出现是对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呢?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学生:梯田是对地形的改造和利用。因为在山区丘陵地区,耕地较少,人们开垦梯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获得较多的粮食。

教师:那么,在山区和丘陵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垦梯田吗?

学生:不是。在坡度较小的缓坡,如果坡度过大,反而会导致水土流失。教师:非常好。蔬菜大棚是改善了什么条件呢? 学生:热量。它利用的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展示一组图片,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教师:请问这组图片,分别体现了什么因素的变化? 学生:市场、技术、交通和机械等。

教师: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很快。

【当堂检测2】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变化的因素(齐答)

1、90年代初衢州的芦柑质量好,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90年代末衢州的芦柑价格大跌,滞销严重。()

2、荷兰的鲜花以前主要是就地消费,近几年运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三、材料分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探究。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重视对各种类型图,包括统计图、景观图、分布图、联系图、示意图等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如:图文转换、比较、联系等。另外,教学中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的作业布置也不是让学生仅仅完成几道题目,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身边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主要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风靡一时的QQ农场、偷菜和种植的主要品种导入。

QQ农场是虚拟的世界,它的种植与饲养不同于现实中农业的生产。现实农业的生产活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取决于哪些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认识农业的区位 资料:

(1)观察四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为什么四地农业景观不一样?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同学质疑、纠错。

(2)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把荔枝、苹果移到安徽合肥地区种植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以,气候不适合。(可以,可以培育良种,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4)我们知道在一块地上要种什么,是由谁决定的?人。那么人根据什么来决定在某块地上最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活动二:农业区位因素

资料:

(1)结合安徽合肥大圩的草莓和葡萄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示合肥的气候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3)原理探索

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③.农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学生探究活动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种稻不如种草莓,种菜不如种葡萄”———在合肥大圩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景观的变化? 资料1:都市田园,美丽大圩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古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今日的大圩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镇已是格田成“井”三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建成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是鸡鸭百万雪菜鲜,冬瓜个大葡萄甜,创出国家无公害果菜品牌。

近年来大圩以农业旅游,促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春和景明,“菜花节”踏青之旅,如荡舟于万顷波上,心旷而神怡;夏末秋初,“葡萄节”采摘之行,疑置身于吐鲁番中,眼饱而口福。闲暇中,农家茶舍品茗叙旧事,农科园中观景话未来,垂钓于“十里渔场”,嘻乐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之乐趣。大圩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是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丽大圩是都市的田园诗,无论是生活大圩的居民,还是在来大圩观光体验的市民,在分享都市田园中的欢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

资料2:

(1)从大圩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2)哪些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改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四: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材料一: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

材料二: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学生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稳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3)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统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区位选择 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五: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分小组实地考察合肥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4、农业地域的形成

下载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3.1 农业的区位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专题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正阳一高柳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2) 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3) 分析和评价某......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与变化的影响。 (二)过程......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

    农业区位选择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有关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一堂课,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通过案例展示来让学生归纳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突出对其知识的应......

    农业区位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新课标教材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一节《农业》第二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课标要求】......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例,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 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