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四世同堂》后感
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逛街之前,我刚去了姥爷家,今年九十一岁的姥爷也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扑入视线时,我竟然想到的会是姥爷,想到姥爷满头的银发和永远是平静淡然的神态。重读《四世同堂》,给了我少年读时没有的感受,我想,不只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心境。老舍先在序中生写道: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老舍先生完成了这部作品。《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那时的北平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离我很近。
《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基督教徒丁约翰,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棚匠刘师傅......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亲切。书中第一部《惶惑》的第六章,老舍先生用六个自然段,六次“不知该怎样好!”描写了北平陷落初期,小羊圈胡同的人家乃至整个北平人的惶惑。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没有了平和的日子,他们在猜测事态的发展,在屈辱和耻辱中等待。而冠晓荷,大赤包,以及瑞丰之类,他们是自私的,民族和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嘴上的名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人格,巴结日本人,幻想日本人进驻北平也许会是他们时来运转的好日子,是“有脑子没有骨头的”的中国人。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这是在北平的外国人,甚至是北平外的外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吧。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档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的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小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看到祁家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这是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一家北平人,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因为是日本人而孤独着,小羊圈里仇恨日本人的北平人,对她也充满了仇恨和防备。但她又不是日本人,她生爱加拿大,长在美国,又随父亲在伦敦为商。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对于日本人,我只愿他们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战争,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和毁灭,我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事家,说不出任何有关战争的东西,做为一个老百姓,我只认为战争是可恶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要遭罪。说句不知深浅的话,如果人类的发展要靠不停的战争来继续,我宁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如此不知深浅的话,也是我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无望中的希望吧。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她和婆婆一样,本分的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们的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在韵梅的身上,我看到了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普通女人,由只会围着锅台转,只会顾及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变得更具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国家的。她们虽然不能象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钱默吟,与世无争,每天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默吟二字是他本来性格的最真写照。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测。在沉默中爆发的钱诗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积极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他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只喜自己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大多数北平人,大多数中国人,正是经历了惶惑,偷生,最后觉醒。觉醒后的中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的猛狮,北平那个年代是,现在更是。
《四世同堂》的最后,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抗日战争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欢迎从狱中出来的钱诗人。钱诗人“外表上病没有什么英雄气概,浑身满布战争的创伤。”是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依靠人民群众,无论哪朝哪代,人民群众都是社会的主体力量。不能不提姥爷,不能不提姥爷的四世同堂。18岁参加革命的姥爷,担任过地下党艰苦危险的工作,解放后领导职务,文革时被拉上台批斗,后又恢复领导职务,离休后安享平淡的日子。姥爷的前半生,可谓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总想有机会听听姥爷讲讲他在战争时期的经历,可惜一直不能有大段的时间呆在姥爷身边。总是在每次到姥爷家时,深深的感受着他的宁静和幸福,四世同堂带来的幸福。并非有意将姥爷的四世同堂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相比,但确是在眼前的,时代不同,四世同堂的老人享受的日子也不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本都是和国家相连的。
第二篇:我读《四世同堂》后感
我读《四世同堂》后感
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逛街之前,我刚去了姥爷家,今年九十一岁的姥爷也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扑入视线时,我竟然想到的会是姥爷,想到姥爷满头的银发和永远是平静淡然的神态。重读《四世同堂》,给了我少年读时没有的感受,我想,不只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心境。老舍先在序中生写道: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老舍先生完成了这部作品。《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那时的北平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离我很近。
《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基督教徒丁约翰,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棚匠刘师傅......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
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亲切。
书中第一部《惶惑》的第六章,老舍先生用六个自然段,六次“不知该怎样好!”描写了北平陷落初期,小羊圈胡同的人家乃至整个北平人的惶惑。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没有了平和的日子,他们在猜测事态的发展,在屈辱和耻辱中等待。而冠晓荷,大赤包,以及瑞丰之类,他们是自私的,民族和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嘴上的名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人格,巴结日本人,幻想日本人进驻北平也许会是他们时来运转的好日子,是“有脑子没有骨头的”的中国人。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这是在北平的外国人,甚至是北平外的外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吧。
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档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的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小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看到祁家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这是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一家北平人,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
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因为是日本人而孤独着,小羊圈里仇恨日本人的北平人,对她也充满了仇恨和防备。但她又不是日本人,她生爱加拿大,长在美国,又随父亲在伦敦为商。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
“对于日本人,我只愿他们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战争,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和毁灭,我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事家,说不出任何有关战争的东西,做为一个老百姓,我只认为战争是可恶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要遭罪。说句不知深浅的话,如果人类的发展要靠不停的战争来继续,我宁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如此不知深浅的话,也是我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无望中的希望吧。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她和婆婆一样,本分的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们的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在韵梅的身上,我看到了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普通女人,由只会围着锅台转,只会顾及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变得更具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国家的。她们虽然不能象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钱默吟,与世无争,每天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默吟二字是他本来性格的最真写照。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测。在沉默中爆发的钱诗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积极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他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只喜自己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大多数北平人,大多数中国人,正是经历了惶惑,偷生,最后觉醒。觉醒后的中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的猛狮,北平那个年代是,现在更是。
第三篇:读《四世同堂》有感
读《四世同堂》有感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
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经历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君.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贪”字,便可至人于死地
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魂的日.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这部小说,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读《四世同堂》有感
风雨中的中国
———读《四世同堂》有感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
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
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张一杨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第五篇:读《四世同堂》有感
读《四世同堂》有感
《四世同堂》,读了很久的一本书,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改变.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
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工作思路
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实习总结)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最后好看的地方.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中国人在很多方面是很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战争结束了,但悲伤胜过了喜悦.看过《四世同堂》的人一定会想问老舍爷爷,为什么不给一个结局其实故事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爷爷的意思了.历史的脚步始终向前迈进,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可能会打雷,可能会下雨.中国始终迈着脚步前进,坎坷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的悲壮历史,出来叹息,我们更应该看着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读《四世同堂》有感》出自:言小范文网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