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指南
四川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指南
三、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系统(http://opac.nlc.gov.cn/)
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正式的馆际互借关系,川大读者可直接登录国图的检索界面,选择“匿名登录”方式,进行书目查询,将查到的文献信息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http://202.115.40.16/gateway/)提交到我校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完成申请。国家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
返还式:
1、所借图书为原书的复印本。
2、每本书的借期为30天。
3、取书时需交付押金,还书时退回。
4、如有遗失照原价两倍赔偿。
5、如有污损,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相应的罚款。
6、爱惜书籍,按期归还。
非返还式:详细规则请询问我馆馆际互借员。
四、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http://pittcat.pitt.edu/)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已开通,双方互相长期提供国际文献传递服务。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可以为我馆提供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以及三十余所与匹兹堡大学有合作协议的大学图书馆所收藏之文献,并可通过其馆际互借部为川大提供全美范围内的文献。
可先自行登录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查询页面(http://pittcat.pitt.edu/),将查到的文献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http://202.115.40.16/gateway/)提交到四川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完成申请。办理时,需要提供以下相关信息:ISSN or ISBN、Title or Journal title、Author、Article title、Year,Volume,No.、Page、Publisher。
五、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http://library.lib.asu.edu/)使用介绍:
四川大学图书馆与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http://library.lib.asu.edu/)已开通,双方互相长期提供国际文献传递服务。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可以为四川大学图书馆提供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
可先自行登录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图书馆查询页面(http://library.lib.asu.edu/),将查到的文献通过CALIS馆际互借系统(http://202.115.40.16/gateway/)提交到四川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中心,完成申请。办理时,需要提供以下相关信息:ISSN or ISBN、Title or Journal title、Author、Article title、Year, Volume, No.、Page、Publisher。
第二篇: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 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 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 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 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 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15、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与发展;
2、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技术之间;
3、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革命学术建设;
4、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6、全面 真实必然;
7、性质原理和批判标准等演变发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索绪尔所指;
9、乔姆斯基语言能力;
10、《马氏文通》 马建忠。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B
8、B
9、C
10、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参考观点: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二、填空题:
1、行为 格式塔 精神分析巴浦洛夫;
2、认识情绪;
3、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4、资本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经济自由国家干预;
6、迪尔凯姆实证主义 韦伯理解;
7、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法理学制定解释;
8、科学的自身发展;
9、整体综合化全面社会化;
10、数学计算机。
三、选择题:
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C
10、D
四、简答题:
1、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参考观点: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第三篇:外文文献报告格式
科技文献检索报告 篇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格式要求暨模板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格式要求
一、文档格式 1.打印格式
纸张统一用a4纸,页面设置:上:2.7;下:2.7;左:2.7;右:2.7;页眉:1.8;页脚:1.85。文档网络,每行42字符,每页40行;段落格式为:多陪行距,1.25陪,段前、段后均为0磅。
一、二级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6磅。页脚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
2.字体设置
文档标题采用楷体_gb2312,三号字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采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体,加粗,左侧顶格。
二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加粗,缩进两个中文字符。
三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字体,缩进两个中文字符。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字母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要求字数在4000字以上,采用学院统一格式,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或“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应按要求认真填写。
(1)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综述正文、文献资料等几方面内容;(2)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3)文献综述中,学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6)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注意:主题部分的一级标题题目,应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主题来编写。
三、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字数在4000字以上,采用学院统一格式。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或“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应按要求认真填写,且务必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正式开始前完成。
四、外文翻译
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翻译每篇2000单词以上的外文翻译二篇,外文翻译包括外文文献原文和译文,外文原文要尽可能与所做课题紧密联系,避免翻译资料选取的随意性,译文要符合外文格式规范和翻译习惯。
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或“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设计外文翻译”。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
“abstract:”(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顶格),同行接英文摘要原文,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顶格),同行接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割,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篇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报告、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关于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根据学校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
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一篇毕业论文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字数规定不少于2000字。2.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至少要求15篇,且外文的至少要求2篇。3.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综述正文、文献资料等几方面内容。4.文献综述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1987《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类格式:作者.文章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书籍类格式: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论文集类格式: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类格式:作者.题名.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封面及正文见附件
一、附件二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小二号黑体,居中 xxxxxxxxxxxxx 文献综述题目(二号黑体,居中)三号黑体,居中
学 x x x 学 号:专 业:班 级:x x x 指导教师:x x x 小二号黑体,居中 按本科专业目录填写
二o一o 三号黑体,居中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浅谈光伏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乃至个人的重视,为了发现光伏产业在现代中国的利用意义和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力研究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两端:上游供应链即多晶硅的采购,下游供应链即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销售物流。面对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即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国外市场,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利用图书资料、互联网信息、企业调查等方法,探求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又以南京中电集团为例,简述该企业在光伏行业中未来的发展之路。
正文
能源的紧缺,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从长远战略上考虑,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成为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是一种既丰富又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世界各国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预测,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有望超过40%。到2020年,系统年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与此相应,我国光伏产业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光伏产业供应链的基本情况
整个光伏产业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供应链主要包括硅材料(主要是多晶硅)的生产和供应,电池片制造—组件—系统封装与应用,光伏产品的分销。其中,进入壁垒最高的环节为太阳能级晶体硅的生产,由于其技术与工艺上的难度,目前基本被国际上7大厂家垄断,这属于产业链上游环节。多晶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按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其中,用于电子级多晶硅占55%左右,太阳能级多晶硅占45%,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多晶硅的发展,预计从2008年,太阳能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超过电子级多晶硅。
2、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由于光伏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现阶段硅材料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大幅上涨,许多投资者和政府、企业对该行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资料显示,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到2007年12月,已上升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多晶硅引起了市场的充分关注。在市场缺口加大、价格不断上扬的刺激下,国内又一次涌现出投资多晶硅项目热潮。
在这股热潮下,一部分专家指出,中国面临着大量产能上马将逐渐填补供给缺口,但未来可能存在过剩的风险;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过剩节点难以预测拐点 最终取决未来太阳能需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某些地区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追逐眼前利益,有盲目上马多晶硅项目的趋势。
3、光伏产业的从供应链角度所存在的问题
概括来说,是以下3种情况。上游供应链——卖方市场,中游供应链——两头在外,下游供应链——买方市场。
具体来说,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能低,上游和中游供需矛盾突出。2005年中国太阳能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20%-30%,半导体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80%-90%,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多晶硅技术和市场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国的少数几个生产厂商中,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3.2 上游硅材料企业生产规模小。现在公认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0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2500吨/年,而我国现阶段多晶硅生产企业离此规模仍有较大的距离。工艺设备落后,同类产品物料和电力消耗过大,三废问题多,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生产物耗能耗高出1倍以上,产品成本缺乏竞争力。3.3 行业供应链及地区供应链不够健全。地方政府和企业项目投资多晶硅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忧。3.4 下游市场在外。技术和市场被国外控制,存在“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中国光伏产业采购成本高,销售利润薄,有趋向于“代工生产”的趋势。
4、如何解决问题 4.1 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市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篇四:调研报告和外文翻译格式
毕 业
设 计
调研(开题)报告
题 目: 院系名称: 土木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管理040×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日 1.调研(开题)报告适合于工程管理专业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的学生(招投标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可行性研究等),并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调研(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调研(开题)报告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调研(开题)报告应是对拟完成的设计题目的一个或多个相似工程或相应的文档资料进行的认真考察并适度参与完后完成的总结,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拟建工程(文档资料)的基本材料、特点和难点,以及得到的体会。调研(开题)报告可适度有一些参考文献,主要是关于同类研究的工程进展和异同点,以及对拟完成的设计借鉴意义。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6年11月20日”或“2006-11-30”。
毕业设计调研(开题)报告 篇五: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格式要求暨模板 嘉兴学院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格式要求
一、文档格式 1.打印格式
纸张统一用a4纸,页面设置:上:2.7;下:2.7;左:2.7;右:2.7;页眉:1.8;页脚:1.85。文档网络,每行42字符,每页40行;段落格式为:多陪行距,1.25陪,段前、段后均为0磅。
一、二级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6磅。页脚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
2.字体设置
文档标题采用楷体_gb2312,三号字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采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体,加粗,左侧顶格。
二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加粗,缩进两个中文字符。
三级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字体,缩进两个中文字符。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字母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要求字数在4000字以上,采用学院统一格式,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或“嘉兴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应按要求认真填写。
(1)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综述正文、文献资料等几方面内容;(2)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3)文献综述中,学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注意:主题部分的一级标题题目,应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主题来编写。
三、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字数在4000字以上,采用学院统一格式。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或“嘉兴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应按要求认真填写,且务必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正式开始前完成。
四、外文翻译
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翻译每篇2000单词以上的外文翻译二篇,外文翻译包括外文文献原文和译文,外文原文要尽可能与所做课题紧密联系,避免翻译资料选取的随意性,译文要符合外文格式规范和翻译习惯。
文档标题根据题目类型,标题用“嘉兴学院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或“嘉兴学院毕业设计外文翻译”。页面设置和字体设置按照上述文档格式要求编辑。“abstract:”(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顶格),同行接英文摘要原文,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key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顶格),同行接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割,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第四篇:食品安全外文文献
Food safety is affected by the decisions of producers, processors, distributors, food service operators, and consumers, as well as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s.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mand for higher levels of food safety has l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programs that address more types of safety-related attributes(such as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 microbial pathogen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nd animal drug and pesticide residues)and impose stricter standards for those attributes.They also further prescribe how safety is to be assured and communicated.Liability systems are another form of regulation that affect who bears responsibility when food safety breaks down.These regulatory programs are intended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b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domestic food supply and the increasing flow of imported food products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Common to the adoption of new regulations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analysis principles.Under these principles, and in line with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WTO’s)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SPS Agreement), countries should base their regulatory actions on scientific risk assessment.In addition, a country should be able to clearly link its targeted level of protection, based on a scientifically assessed risk level, to its regulatory goals and, in turn, to its standards and inspection systems.Finally, the risk management options chosen should restrict trade as little as possible.Despite similarities in approach among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ate they have made only mixed progress toward aligning their regulatory requirements.Countries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task of identifying key risk issues and choosing regulatory programs to control those risks.They emphasize different risks, apply different levels of precaution, and choose different regulatory approaches.The regulatory systems of countries are a mix of old laws and newer regulations that frequently do not apply consistent standards across products, risks, or countries of origin.Finally, countries may be tempted to use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s a means of protecting domestic industries from foreign competition.These feature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First, they determine access to growing markets for food exports, particularly high-value fresh commodities such as those discussed in other briefs in this collection.When standards differ, this can create additional barriers for developingcountry exporters.Second, these features determine the issues that will be addressed in international forums, such as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Third, they create expectations among developing-country consumers regarding acceptable levels of safety and set examples for emerging regulations in developing-country food systems.This brief reviews emerging regulatory approach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EGULATORY APPROACHES Countries regulate food safety through the use of process, product(performance), or information standards.Process standards specify how the product should be produced.For example,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specify in-plant design, sanitation, and operation standards.Product(performance)standards require that final products hav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An example is the specification of a maximum microbial pathogen load for fresh meats and poultry.Finally, information standards specify the types of labeling or other communication that must accompany products.While these categories provide a neat breakdown, in practice most countries use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gulate any particular food safety risk.For example, specifications for acceptable in-plant operations may be backed up with final product testing to monitor and verify the success of safety assurance programs.Labeling that instructs final consumers on proper food handling techniques may further back up these systems.MAJOR REGULATORY TREND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 Stronger public health and consumer welfare emphasis in decisions by regulatory agencies.The increasing use of the risk analysis framework for regulatory decision-making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public health risks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regulations, rather than intermediate steps such as assuring that accepted practices are used in production.This in turn leads to a focus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 on identifying where hazards are introduced into it, and on determining where those hazards can be controlled most cost effectively in the chain.This approach is referred to as “farm to table” or “farm to fork” analysis.When the supply chain extends a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 risk analysis may encompass farm or processing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doption of more stringent safety standards, with a broader scope of standards.Food safety standards are becoming more string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wo fronts.First, in many cases food safety attributes that were previously regulated are being held to more precise and stringent standards.For example, rather than assuring meat product safety simply through process standards, those products may be required to meet specific pathogen load standards for E.coli or Salmonella.Similarly, tolerances for aflatoxin may be lowered as more information and better testing become readily available.Second, the scope of standards is broadening, as new risks become known.For example,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instituted strict feeding restrictions to avoid the spread of BSE in cattle.In addition, the European Union has recently established a regulatory program to control human exposure to dioxins through the food supply.These evolving standards create continuing challenges for producers and regulatory agencies in exporting countries.• Adoption of the HACCP approach to assuring safety.During the 1990s, developed countries made a strong shift toward requiring the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approach to assuring food safety.Under HACCP, companies are responsible for analyzing how hazards such as food-borne pathogens may enter the product, establishing effective control points for those hazards, and monitoring and updating the system to assure high levels of food safety.These HACCP systems are usually predicated on the processing plant having an adequate system of sanitary operating procedures already in place.HACCP does not prescribe specific actions to be taken in a plant: the company chooses it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hazards.HACCP systems make clear that the central responsibility for assuring safety belongs to a company;the regulator’s job is often shifted from one of direct inspection to providing oversight for the company’s operation of its HACCP plan.Since HACCP is primarily a process standard for company-level activity, inspection to assure compliance is challenging for imported products coming from plants in other countries.Some countries, such as those in the European Union, have mandated HACCP for all levels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while oth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ndated it for specific sectors(meat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for example).• Adoption of hybrid regulatory systems.Mandatory HACCP may be combined with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finished products.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a minimum incidence of Salmonella in finished products, for example)provide a check on whether the HACCP plan is performing adequately.The increased use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ccurate and speedier testing procedures, particularly for pathogens.Eventually such tests may make it easier for exporters to demonstrate and verify a particular level of safety.食品安全受生产者、加工者、经销商、餐饮服务经营者决策的影响,也受到消费者和政府法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对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的需求导致监管的程序需要处理更多类型的与安全相关的属性(如牛海绵状脑病(BSE)、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物和动物的药物和农药残留)并且执行施加更严格的标准。他们还进一步规定安全是如何被确保和传达的。责任制度是当食品安全发生问题的时候谁负有责任的另一种管理形式。这些监管程序旨在通过控制国内粮食供应量和不断增加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食品来改善公共卫生。风险分析原理是由发达国家共同通过的新条例的应用。根据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SPS 协定)这些原则,国家应该以监管行为为基础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此外,一个国家应当有能力在其科学的风险的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将其对产品的保护能力与其制定标准和检查系统联系起来,进而达到其监管目的。最后,选择风险管理方案应该尽可能减少贸易。到目前为止,在发达国家采取了相似的方法,在调整他们的监管要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确定风险问题的关键,并且选择相应的监管程序来控制这些风险。他们强调不同的风险,需要运用不同等级的预防措施,也需要选择不同的监管方法。国家的监管制度混合了旧的法律和新的法规,通常不适用于贯穿产品、风险或原籍国的标准。最后,国家可能会使用食品安全法规作为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一种手段。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这些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有多方面的启示。首先,他们决定增长食品出口市场,特别是高价值新鲜的商品,在此集合中与其他概要一起讨论。当标准不同时,就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制造更多的障碍。其次,这些特征决定了在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论坛将讨论的问题。第三,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粮食系统中创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关于可接受水平的安全和新兴规章设定的举例寄予了厚望。这个概要回顾了新兴的监管方式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监管办法:各国通过使用流程、产品(性能)或信息标准规范食品安全。工艺标准规定如何生产产品。例如,良好的生产规范中规定了工厂的设计,卫生和操作标准。产品(性能)标准要求最终产品要有特定的特性。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最大的微生物病原体负载的新鲜肉类和家禽的规范。最后,信息标准指定的标签,必须伴随着产品类型的其他交流。虽然这些类别为灵活的故障作好了准备,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的国家都会使用各种方法的组合来控制特定食品安全的风险。例如,工厂运营中的规范可能得到最终产品的测试,一次来监测和核查安全保证项目的成功。标签的指示最终会使消费者对正确的食物处理技术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支持。主要所监管的趋势都在发达国家,强有力的公众健康和消费者福利重点,是由监管机构所决定的。监管监管决策的风险分析框架越来越多地使用,增加关注的公共卫生风险的有效控制才是制度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像用于被确保用于生产地做法这种中间步骤。这反过来导致焦点在食品供应链中,它有被确定的危害,并确定在哪里可以最控制这些危险成本并且有效地在供应链中。这种方法称为“农场到餐桌”或“农场到餐桌”分析。当供应链延伸跨越国届的时候,包括农场或处理做法的风险分析可能会在发展中国家。• 采用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具有更广泛的标准范围。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日趋变得更加严格。首先,在许多情况下以前是如何规定食品安全的属性被提升至到更精确和更严格的标准。举个例子,不是确保肉类产品安全只是通过程序标准,而是这些产品可能需要满足特定病原体荷载标准为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同样,随着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检测变得随时可用,就一降低堆黄曲霉毒素的公差。其次,因为新的风险变得已知,标准的范围正在扩大。例如,欧洲联盟、美国和其他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饲养限制,以避免疯牛病传播。此外,欧洲联盟最近成立一个监管的程序来控制人类通过食品供应所接触的二恶英(化学污染物)。这些不断发展的标准为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管理机构创造持续的挑战。• 通过 HACCP 方法保证安全。在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作出强烈转向要求保证食品安全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按照 HACCP,公司负责分析如何把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尽可能输入产品,有效的控制要点和监测和更新系统,以保证高水平的食品安全。这些 HACCP 系统通常取决于加工厂有适当的到位的卫生操作程序制度。HACCP并没有规定所采取的设备具体的行动,公司选择其控制危害的方法。HACCP 系统明确保证安全中心责任属于公司;从直接检验之上,监管机构的工作经常被转移到监督为公司的操作提供其 HACCP 计划。由于 HACCP是以公司活动级别的过程主要标准,检查以确保来自工厂的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遵从法规,是具有挑战性的。一些国家,例如在欧洲联盟,有授权 HACCP 为各级食品供应链,而其他如美国是授权具体门(例如,肉类屠宰和加工)。• 通过混合监管系统。强制性HACCP可能结合成品性能标准。性能标准(例如,在成品沙门氏菌的发生率最低)的提供对 HACCP 计划是否充分执行进行了检查。通过更准确和更快的测试程序,特别是对病原菌的发展促进了增加的使用性能标准。最终这种测试可能方便出口商证明和核实特定级别的安全。
第五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人文社会
科学基础(A)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答:它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答: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答: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
答: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
A.管理学B.经济学C.法学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A.理论B.实践C.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
4.“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A.美国B.韩国C.泰国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B.申农C.贝塔朗菲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
A.科学哲学B.哲学解释学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B.克罗齐C.鲁滨逊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A.-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B.-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种行为主义心理学D.-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D)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C.“萨缪尔森革命”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
A.孔德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
A、欧文B、圣西门C、赫尔姆霍兹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A)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B)
A.乌中斯基B.杜威C.皮亚杰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A)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本题目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答案不求一致,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共计20分)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