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特别并将永远铭记的日子。来自五洲四海的新同学汇聚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古老的燕园因你们的到来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北大的大家庭又迎来了新的力量。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衷心祝贺同学们脱颖而出,成为光荣的“北大人”!
同学们,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其实不大,但因为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伟大的学术传统,被世人称为“圣地”。在这里,传统建筑庄严壮丽,古典园林清幽柔美,无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秋日的黄叶纷飞,都令人陶醉;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师与学子教学相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而那些你们今后朝夕相处的“牛人”,也许会让你感到“压力山大”,但更能激励你奋发图强;在这里,图书馆藏书浩如烟海,学生社团争奇斗艳,校园活动目不暇接,国际文化多元融合,你会真正地体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片园子、这所大学之所以令人神往,更因为她始终连着外面的大天地。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小平您好”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在11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
紧密相连,在各个历史阶段为民族解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百余年来,一代代北大人始终以执着的、向上的努力,昂扬走在时代前列,其间既有静守书斋、醉心学术的淡泊与从容,又有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豪迈与气概。这些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而沉淀下来的精神气质与高贵追求,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每一位北大人。
大家知道,北大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和地位,与新文化运动是分不开的。百年前,发端于北大的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将“德先生”和“赛先生”引入中国,对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过一个月,我们的数学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就要相继举行百年庆典。一百年前的那个秋天,北大其实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当时的北洋政府准备停办北大,我们的老校长严复先生写下了著名的《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就在最困难的时候,北大的数学门和物理学门两个基础学科克服万难,招收了首批学生。这是北大数理高等教育的里程碑,也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引入了科学的火种。北大不仅为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科学启蒙,更站在思想革命的高度,弘扬了怀疑、批判、考证、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科学”一词的使用,也逐渐从自然科学拓展到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更广阔的领域。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思想文化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她见证、参与并且引领了中国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峥嵘历程。在这里,我不打算全面回顾北大以及北大人为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辉煌属于过去,在今天这个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的典礼上,我们更应把目光着眼于未来!我希望与今天在场的全体新同学共勉,我们要一起奋斗,一起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把北大校园建设得更加高雅和美丽,让校园的学术氛围变得更加浓厚,让每个人一旦步入燕园,都能感受到宁静致远、深邃博大的最高学府气质;我们要引进和支持更多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扎扎实实培养北大的精英人才,让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北大求学的同学们,接受最优质也最科学的学术训练,将来成长为最出色也最富潜力的领军人才。
同学们,未来几年,大家将在燕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近些天,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话在你们入校第一课上表达我内心的祝福。思前想后,我想把一句话赠予刚刚入校的你们——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大是精神的乐园,自由的乡土,但她首先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同学们会有很多选择,学校和老师们也尊重同学们的选择,创造条件鼓励大家个性化发展。但无论如何,大家都要珍惜韶华,静心读书。1941年,毛主席曾专门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
穷。”如果不考虑这段话的具体背景,毛主席从一般意义上对年轻人提出了希望,那就是潜心学问。只有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将来才可能在各个领域成就大事。同学们,进入北大,你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起点上。唯有做好心无旁骛、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走得顺畅。今年5月,在范曾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参加过今年北京高考的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因为这就是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材料。当时我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北大,文理兼修、通融并蓄的学术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的文史哲、数理化和医学等基础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淀,都已成为国内外的最佳品牌。2010年,学校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文理医工等各学科的名家大师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融会贯通的高端平台,许多本科生也都慕名旁听。同学们,你们历经十余年的辛苦来到北大,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时光,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多去体育场,不断健全自我的智识,不断丰盈内心的世界,视野开阔了,气象会更宏大,就能为未来更好的成长打牢基础、累积势能。
讲到这里,我还想问问2013级的同学们,在你们北大生活开始之前,你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何来到北大?几年后,我又将以怎样的身影告别北大?如果想过这个问题,并有了清晰的答案,那你们应该为自己鼓掌;如果还没想过,那么不妨多用点时间去想一想。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回答。作为校长,我不会给一个标准答案,我只想提醒大家,以你们的智商和经历,可以拥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什么单单选择来到这里。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和意义上讲,你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
今年3月,我参加了一年一度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我校92级校友王俊因为在生物基因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而获奖。王俊校友曾于2012年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我记得,他当天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们研究基因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好的文章,更要让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因为基因科技而改变。”
回到刚才提给大家的问题,同学们来北大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国、读研,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的发展,可以是短期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要记住,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路;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同学们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你们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
文明传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燕园的几年,同学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味;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发出印有你们标记的一份热度。
同学们,刚才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些思考和希望。其实作为校长,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学校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些什么?让大家感到有所收获。今天,是我第一次作为校长对全体新生讲话,我也谈一下自己对北大教育目的的想法。我认为,北大的教育是要向学生传授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位学生会因有一段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而成为一个有格局、有底线、做人做事皆有品味与追求的人。简单地讲,我希望北大的学生都能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未来的路,就在脚下。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历程和深刻变革。你们是幸运的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2013年的这个秋天,在燕园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你们满怀憧憬地走进北大,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的一页。我校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曾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仍未结束,五四以来的学术浪潮还在延伸。在未来一百年中,中国学人大有可为,而北大学子在引领学术潮流上应该当仁不让。”今天,属于你们的崭新生活已经在燕园开始,北京
大学115年厚重的历史长卷此刻就呈现在你们面前。如今,她正期待着你们意气奋发、当仁不让地来书写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北大祝福你们!
第二篇: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变革时代,如何坚守?
2014-07-02 03: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毕业季·校长致辞】
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以至于身为“90后”的你们都开始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的,对一个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攀登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四年光阴转瞬间就流走了。我想,这四年的时间,已经凝结成了你们在无数次“刷夜”苦读之后的哲思与明辨,凝结成了你们在国际交流舞台上闪光的才华与自信的气度,也已经变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师长双鬓的缕缕白发。当你们在回忆过往,追问青春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以及四年来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小伙伴”们说一声——“谢谢!”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时间印记。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幸运地搭上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列车。197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收音机和电视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而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经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试图用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正通过微博、微信将毕业的体悟和感恩的心情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友。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括我们所身处的燕园,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许多细微但深刻的变化。那么,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还需要坚守什么?
今年5月4日,总书记来到北大,与我们共度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在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给大学生算了一笔“人生账”:“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同学们,总书记指明的这笔“人生账”,不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吗!总书记还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喻,勉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道:“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地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灯塔,也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资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变革时代,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务本”,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是做愤世嫉俗者,还是积极的建设者?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守“砥砺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人的德行修养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教化别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辈,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时代波澜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这其中,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骢先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从医70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
二是希望大家坚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哲学系汤一介先生治学的例子。作为老一辈哲学家,编纂一部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是汤先生长期以来的愿望。2002年,经过反复论证,汤先生将编纂《儒藏》的设想提交学校和教育部并得以正式立项。这一年,76岁高龄的汤先生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工程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项迄今为止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工程。《儒藏》“精华编”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余种,约计2.6亿字;而“大全编”则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此外还将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面对这项浩如烟海又烦琐庞杂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先生义无反顾。他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汤先生秉持着这样的赤诚之心,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是希望大家坚守“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随着人生阶段的转变,你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同学们可能一时会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们在偶尔“吐槽”之余,勇做积极的建设者,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自卑自满为自信自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也讲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话:“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来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难、多历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完善自我,抵达“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新境界。(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王恩哥)
(本文为作者7月1日在北京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第三篇: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讲话(2013)
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讲话
进入专题: 北大
● 王恩哥
戮力同心 共思共进 推动事业发展
———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我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此,我要向各级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老领导、老前辈对我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一定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决不辜负中央和全校师生员工的信任和重托!
刚才,周其凤校长做了充满深情的讲话,我们能切实感受到他对北大发自内心的热爱。过去几年里,周校长以非凡的思想见识,出色的领导才能,忘我的奉献精神,为北大的建设和发展夙夜在公,呕心沥血。学校近年来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他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周校长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领导和师长。过去几年在协助校长工作期间,我一直深受他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今天,我要向周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感谢北大历任领导班子为学校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北大之所以享有今日的声望和地位,离不开一代代北大人为了这座永远的校园付出的智慧、学识、思想和挚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前辈们的学养、德行与精神,将激励我们在今日的起点上接力前行,把北大的事业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就我个人而言,与北大有两段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入物理系读研究生。我非常珍惜那青春生命中忙并快乐着的日日夜夜,每天在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来回奔波。导师章立源先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使我养成了心无旁骛做学问的习惯,一直伴随至今。
20多年后,我再次来到北大物理学院。我之所以更喜欢称之为“来到”而不是“回到”,是因为我把它看做一个全新的开始。当时我心中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北大物理百年再现辉煌。从那时到现在,又过了四年,自己仿佛在燕园又上了一次大学,一次重温校史、领悟魅力的大学,一次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大学,一次再读北大,再次理解和践行北大精神、文化和使命的大学。
而今天,开启了我和北大的第三段缘分。我深知,“北大校长”这几个字,意味着什么,承载着什么,自己距它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多远的距离。然而,我也想说,我是一个坚定执著、从不怕吃苦、从不畏挑战的人。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做人要有人格,做事要靠本事,兴业离不开团队。这句话我始终记在心里。空谈误业,实干兴校。我会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校长,以最大的热忱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校长职责,以身作则,虚心求教,同善璐书记和班子同事们一道,戮力同心,共思共进,集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海内外校友和所有关心北大发展的朋友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把北大的事业发展好、传承好。
刚才说到与北大的缘分,其中还有一个不可拒绝的因由。2009年晚秋后的第一场雪,下的比往年都早,我记得是10月中下旬。前一天,周校长约我早晨到学校谈话。一夜大雪,我怕路不好走,便提前出门,早早到了校园。我绕着未名湖走了一圈,看到这湖、这塔、还有一群群活泼快乐的学生,我感慨这一切实在是太美了。我毫不犹豫地决定留在这里。真是巧合,今年已入初春,可前两天又下了一场大雪。早晨我打开窗户,只见地下、房檐、树梢都挂满了银色。只觉得,天下风光,唯我北大、唯我燕园最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爱着我们的北大。然而,让我们更为这所大学骄傲的是,她是如此深刻地融入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顽强奋斗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新文化运动以 来,在近一个世纪里,北大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高地、一面旗帜。这种走在前 列、示范引领的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社会所公认的。这是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鞭策自己更需努力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北大人都不应忘记。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不单单要为历史负责,更要为现在和未来负责。当我们的国家 在复兴自强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时,北大也要勇担使命、再立新功。自百年校庆确立创建世 界一流大学目标以来,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全校上下已团结奋斗了15年。当 前,国家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北大也站在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上。2012年,学校成功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2048”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 略,对北大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机遇、大有作为,沿着既定目标踏踏实实、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崇高的使命,也是一个崭新的命题。特别在我 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现代科学起步还相对较晚的国家,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们既要 紧盯世界标准,也要尊重本土特色。我记得担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 艾略特(Charles Eliot)曾经说过:“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 的确,北大是从中 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无论世界怎样的全球化,北大都应保持中华民族的根基,无论社会怎样的风云变幻,北大都应保持守正创新的品格。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 有本土情怀,既要放眼看世界,也要低头思故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才能建设出真正属 于中国的世界
一流大学。
当然,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任何一所大学都要在与外部世界 的互动交流中共进共长。作为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最无间隔、领域最为前沿的场所,所有人类知识和科学最为顶尖的拓展和发现,都在大学这个学术舞台上得到交流和蔓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所拥有的顶尖大学之间的较量。那些世界第一流 的大学,虽然校风、气质各不相同,但贯穿始终的都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学术为基、人才为本的精神品质。一个杰出的、一流的大学,其宏大而明确的抱负,就是要在知识的 各个主要领域达至卓越,并以其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保持和延续这种竞争力。这,就是我们
要奋力达到的目标。
什么是世界一流?这是我常常自问并思考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一流不能简单地给出数字化指标,甚至也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但我们可以感知,有朝一日,当我们的学者以其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我们的学生,无论文、理、医、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我们的大学在过去与未来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 “北大”两个字时,我们的师生、校友,我们的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我们 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那时的北大,应该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
一个人要有梦想,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在北大这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地方,我们每个 人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在这些梦想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北大 的明天更加美好。当前,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正在新一届中央集体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埋头苦干,北大的全体师生员工也怀着百年来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而团 结奋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循序渐进的积累,也要有审时度势、科 学谋划基础上大的跨越,不只是自然而然的生长,也要经过一番自我扬弃、自我改造的艰 难过程。面对国家、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一定要认准目标、加倍努力,只有在全 球高等教育愈演愈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北大的实力,为国家培育第一流的人才,创造第一 流的成果,才能保证北大的传统和优势贯穿现在与未来,才能卓立于世界顶尖大学之林,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北大梦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变革时代,如何坚守?——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变革时代,如何坚守?——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王恩哥
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以至于身为“90后”的你们都开始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的,对一个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攀登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四年光阴转瞬间就流走了。我想,这四年的时间,已经凝结成了你们在无数次“刷夜”苦读之后的哲思与明辨,凝结成了你们在国际交流舞台上闪光的才华与自信的气度,也已经变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师长双鬓的缕缕白发。当你们在回忆过往,追问青春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以及四年来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小伙伴”们说一声——“谢谢!”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时间印记。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幸运地搭上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列车。197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收音机和电视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而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经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试图用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正通过微博、微信将毕业的体悟和感恩的心情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友。
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括我们所身处的燕园,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许多细微但深刻的变化。那么,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还需要坚守什么?
今年5月4日,总书记来到北大,与我们共度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在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给大学生算了一笔“人生账”:“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同学们,总书记指明的这笔“人生账”,不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吗!总书记还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喻,勉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道:“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地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灯塔,也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资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变革时代,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务本”,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是做愤世嫉俗者,还是积极的建设者?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守“砥砺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人的德行修养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教化别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辈,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时代波澜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这其中,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骢先
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从医70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二是希望大家坚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哲学系汤一介先生治学的例子。作为老一辈哲学家,编纂一部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是汤先生长期以来的愿望。2002年,经过反复论证,汤先生将编纂《儒藏》的设想提交学校和教育部并得以正式立项。这一年,76岁高龄的汤先生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工程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项迄今为止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工程。《儒藏》“精华编”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余种,约计2.6亿字;而“大全编”则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此外还将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面对这项浩如烟海又烦琐庞杂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先生义无反顾。他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汤先生秉持着这样的赤诚之心,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是希望大家坚守“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随着人生阶段的转变,你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同学们可能一时会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们在偶尔“吐槽”之余,勇做积极的建设者,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自卑自满为自信自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也讲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话:“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来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难、多历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完善自我,抵达“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新境界。
第五篇:北大校长王恩哥2013开学典礼演讲
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北大校长王恩哥在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同学们,未来几年,大家将在燕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近些天,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话在你们入校第一课上表达我内心的祝福。思前想后,我想把一句话赠予刚刚入校的你们——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大是精神的乐园,自由的乡土,但她首先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同学们会有很多选择,学校和老师们也尊重同学们的选择,创造条件鼓励大家个性化发展。但无论如何,大家都要珍惜韶华,静心读书。1941年,毛主席曾专门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如果不考虑这段话的具体背景,毛主席从一般意义上对年轻人提出了希望,那就是潜心学问。只有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将来才可能在各个领域成就大事。同学们,进入北大,你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起点上。唯有做好心无旁骛、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走得顺畅。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北大,文理兼修、通融并蓄的学术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的文史哲、数理化和医学等基础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淀,都已成为国内外的最佳品牌。2010年,学校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文理医工等各学科的名家大师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融会贯通的高端平台,许多本科生也都慕名旁听。同学们,你们历经十余年的辛苦来到北大,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时光,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多去体育场,不断健全自我的智识,不断丰盈内心的世界,视野开阔了,气象会更宏大,就能为未来更好的成长打牢基础、累积势能。
讲到这里,我还想问问2013级的同学们,在你们北大生活开始之前,你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何来到北大?几年后,我又将以怎样的身影告别北大?如果想过这个问题,并有了清晰的答案,那你们应该为自己鼓掌;如果还没想过,那么不妨多用点时间去想一想。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回答。作为校长,我不会给一个标准答案,我只想提醒大家,以你们的智商和经历,可以拥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什么单单选择来到这里。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和意义上讲,你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
今年3月,我参加了一年一度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我校92级校友王俊因为在生物基因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而获奖。王俊校友曾于2012年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科学界十大人物”,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我记得,他当天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们研究基因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好的文章,更要让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因为基因科技而改变。”
回到刚才提给大家的问题,同学们来北大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国、读研,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的发展,可以是短期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要记住,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路;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同学们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你们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燕园的几年,同学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味;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发出印有你们标记的一份热度。
同学们,刚才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些思考和希望。其实作为校长,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学校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些什么?让大家感到有所收获。今天,是我第一次作为校长对全体新生讲话,我也谈一下自己对北大教育目的的想法。我认为,北大的教育是要向学生传授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位学生会因有一段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而成为一个有格局、有底线、做人做事皆有品味与追求的人。简单地讲,我希望北大的学生都能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未来的路,就在脚下。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历程和深刻变革。你们是幸运的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2013年的这个秋天,在燕园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你们满怀憧憬地走进北大,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的一页。我校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曾说:“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仍未结束,五四以来的学术浪潮还在延伸。在未来一百年中,中国学人大有可为,而北大学子在引领学术潮流上应该当仁不让。”今天,属于你们的崭新生活已经在燕园开始,北京大学115年厚重的历史长卷此刻就呈现在你们面前。如今,她正期待着你们意气奋发、当仁不让地来书写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北大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