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安全生产

时间:2019-05-13 00: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疗改革安全生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疗改革安全生产》。

第一篇:医疗改革安全生产

解决措施句子举例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意识,增强……观念,使人们普遍认识到……重要性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2)对……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当事人及有关责任人,对触及刑律的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严惩,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3)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根本上治理……问题,防止……恶化,纠正……不正之风,必须……,必须……,必须……

4)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鼓励新闻媒体报道违法企业,揭露违法行为;

5)要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条例,尤其是针对新形式的……立法(修订现行的法律行规,填补……立法上的一些漏洞,使……工作更加规范,让不法之徒无法律空子可钻)。加大执法力度,以法为标准,对……进行严肃处理,依靠法律的约束力使人们……落到实际行动中;

6)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提高……能力;建设高素质、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队伍; 安全生产

虽然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继续趋稳趋好,事故总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不认真,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小煤矿、小化工、小矿山、烟花爆竹小作坊、小施工单位非法违法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个别业主无视国法、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因此,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基础管理。一方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设备改造与更新;另一方面,规范用工和劳动制度,扭转企业受非正常利益驱动,非法用工的行为。

第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尽快建立国家、区域、省、市、县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同时加快有关行业或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加快安全生产配套立法,严格执法。一方面,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将企业资质安全淘汰机制、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审查,以及加大企业和政府安全投入的具体规定及标准、加大企业主体责任的具体规定等,及时上升为规章、法规甚至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加强安全执法与日常监督,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四,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他还说“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言危求进,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同心协力,坚持不懈,推动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医疗改革政府责无旁贷

人类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历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198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医改”的漫长之路。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它既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部承担,也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而应实行以政府为主导、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因此,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承担的责任,强化政府的干预行为。

具体来说,政府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第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第二,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公共型财政体制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总体上说,还是一个经济投资型财政体制。社会发展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增加,有的还有所减少;公益性投资项目中,卫生投入所占比例过小。为此,应当加快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构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基础,以保证政府在医疗卫生的投入。

第三,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由政府制订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用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其次,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层级结构,大力扶持公共卫生及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集中,这是实现合理干预重点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再次,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目标,突出公益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干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确保公众能得到优质服务。

第四,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行业化管理改革,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责任。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医疗机构管理规制,依法进行日常管理。三是要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广告宣传内容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滥开检查、开大处方、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水平、诱导消费、医疗欺诈、超范围行医,无证行医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惩治。对索要红包、拿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纠正。四是要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治理药品回扣应该从源头抓起,对药品销售企业采用送回扣的不正当行为要依法严惩。

最后,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以满足群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药价格,让人如何承受你!

卫生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对于广大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形势就更加严峻:起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匮乏,医疗设备陈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本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更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等等。如果说城市居民还只是“看病贵”的话,农村人面临的却是“看病难”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医药价格,已经到了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全面强化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职能,控制医药价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投入的不足,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医院,结果造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淡化,严重地损害了老百姓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增加经费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不仅是投入的绝对数量加大,投入的比例也应加大,以此确保医院经费正常运转,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二是整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市场秩序。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等级管理制度,严厉处罚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

三是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政府定价应经过专家论证和公开听证两道程序,合理确定相关产品价格,减少这些特殊商品的市场流通环节。同时,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公立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需求由医院上报计划,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向生产厂家统一采购。此外,政府定期对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防范随意扩大药品使用范围的行为。

四是继续在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五是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看病方便、收费便宜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

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日让医药价格下降到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中来。

第二篇:医疗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下,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作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障,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何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支出上的职能作用变得愈加重要。

中国医疗行业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往医疗改革方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严重缺陷:一是在忽视对医疗市场的开放,没有让市场力量在医疗供给中发挥足够的作用[1];二是错误地对公立医院进行“伪市场化”,导致医疗费用虚高,医疗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逐步从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多元化的、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时代转变。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呼唤一元化的医疗体系向多元化的混合医疗体系转变。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一元化的医疗体系,通过“公退私进”的医疗改革,最后建立多元化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并存的混合医疗体系的过.程。

医疗服务具有特殊的属性:医疗消费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医疗供给在特定时间内是有限的。有限的医疗供给和最优的消费追求必然会导致医疗市场畸高的均衡价格和消费拥挤。医疗服务中,信息不对称严重;如果没有第三方对医生进行监督,代理人寻租就不可避免。缺乏对医生的有效监督正是我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医师协会建立对医生的第三方监管,利用执照制度约束医生的权力,调整医生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最终顺利完成医疗改革。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

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陈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

——明确政府主导。“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继续“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并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将得到加强。

陈竺透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目前已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将尽快拿出人民满意的医改方案。”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明确信号,医改将于2008年出台。卫生部有关官员此前也曾表示,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3月的“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般而言,事实标准的确立要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依据,更多的是通过调查、统计等实

证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以此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 和影响。

对医改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大体包括医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 例关系,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数据都是从 基层的调查中获得的。

科学决策基于科学的评估,科学评估基于科学的数据。我们现在应该

设定并不断完善指标,进行科学的基层调查,逐步积累数据,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医改实施 的质量、效果如何,不能只凭说,而要拿出公认的指标和数据。这些指标要经得住时间的考

验,特别是在一些试点地区,有了准确的数据和评估,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公开披露之后,我们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之后对相应的投入和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是否有一些指标已经改观,不足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进行总结、推广。

当我们在埋头书本、苦学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重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并增强自身的社会

责任感。高尚的医德情操对我们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发展科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它

不仅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痛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也能使我们更好地

为人民服务。该近年来“全科医生” 这个概念广泛的被人们熟知。这就促使我们应格外重视

全科医学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合格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新医改的政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

卫生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对于广大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形势就更加严峻:起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匮乏,医疗设备陈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本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更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等等。如果说城市居民还只是“看病贵”的话,农村人面临的却是“看病难”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医药价格,已经到了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全面强化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职能,控制医药价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投入的不足,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医院,结果造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淡化,严重损害了老百姓利益,加剧了医患纠纷和群众对医德的质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增加经费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其次,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行业化管理改革,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责任;制定详细的医疗机构管理规制,依法进行日常管理;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广告宣传内容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索要红包、拿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纠正;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治理药品回扣应该从源头抓起,对药品销售企业采用送回扣的不正当行为要依法严惩。

最后,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看病方便、收费便宜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

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日让医药价格下降到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中来。

第四篇:医疗如何改革

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9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有关部门认真吸纳各方面的建议,对《意见》作了修改完善,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会议指出,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为全面实现《意见》确定的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会议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医改五项改革

每人每年医保补助120元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基本药物全纳入报销目录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健全基层医疗体系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全民统一健康档案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第五篇:医疗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医疗安全工作总结

为认真做好医疗安全生产工作,保持我院医疗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根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精神,我院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及相关职能科室主任组成检查组,针对今冬明春医疗安全相关工作及应急准备,对全院临床、药剂、医技科室进行了医疗质量安全检查。检查方法为工作组深入科室查阅资料,到病房询问病人,实地检查,暗访,考核提问,现场演练等措施进行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院工作成效

1、各科在临近春节期间,在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和住院病人高峰期的情况下能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狠抓医疗安全管理,没有出现推诿病人的现象,每个医护人员增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了危重病人的管理,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落实,认真执行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药剂、放射、检验科等都坚持24H值班制。

2、医院改进了服务管理职能,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改善门急诊就医环境,落实了绿色通道的程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急诊抢救病人的绿色通道,做到“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保证了危重伤病人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治疗,全院简化了就诊程序,及时为病人提供就诊流程指导和信息服务,准备了老花镜、轮椅、平车等方便老弱病残者使用。120急救中心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针对春节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了人员、设施、设备、车辆和急救物品药品的储备及安排。

3、严格依法执业,医疗行为不断规范。认真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及《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的准入,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护人员持证上岗,做到依法执业,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三基三严培训。为了加强法律防范和维权意识,医院及各科先后组织学习了《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专题讲座》,并要求全体医务人员依照自己的岗位职责,结合实际,书写心得体会,有效地提高了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医务科组织全院业务学习培训每月一次,定期进行三基考核,并对成绩进行公示。各临床科室每月组织学习专题讲座并进行考核,强化了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依法执业意识,在各科检查中未发现超执业范围执业,未查出无证人员独立从事医疗活动。药剂、检验科未查出过期失效药品及检验试剂。

4、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各科能认真执行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疑难、危重、死亡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知情同意制、会诊制,病历书写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实行了院、科、组三级质控,病历质量监控有所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明显提升。规范服务用语,杜绝态度生、冷、顶、推现象,让病人在就诊过程中遇事有人问,事事有人管。建立健全了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制的落实,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细致的向病人交代病情,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5、药剂科已做好春节期间药品储备工作安排及相关应急预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趋于规范化。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制度,每月研究分析临床用药情况,实行了处方点评制度,指导临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麻醉药品实行“五专管理”各种登记项目齐全,帐物相符,记录完整认真,保证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使用。

6、输血科建立健全了血液采集、储存、配送、使用等各环节的相关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边查边改或正在整治中。

1、三级医生查房制度落实欠到位,部分科室住院医师对晨间、午后查房重视不够,部分科室医生巡视病人时间较短,检查组已督促科室重新学习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对宣教科电话回访反应查房不到位突出的医生进行单独教育。

2、随机抽查各科室交接班记录,记录欠完整,未体现危重患者交班内容。已督促整改。

3、药剂科已做好春节期间药品储备工作安排及相关应急预案,但药房部分药品短缺或规格改变时未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导致患者未能及时用药,已督促药剂科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

5、检验科发现血液检验申请单检验者、复核者签字为同一人现象,检查组进行了沟通与指导;

三、持续改进措施

1、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掌握病历书写的要求和规定。

2、要求各科室认真检查每一份出科病历,加强临床路径病例管理,交出每一份合格的病历。

3、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4、各科室认真开展政治、业务学习、开展疑难、危重、术前、死亡病人的讨论,并有记录,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5、科主任、护士长认真做好带教、查房工作,及时做好对下级医生的医嘱、病程记录的检查及签字工作,减少差错。

6、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对病人的沟通必须做到入院时沟通、病情变化时沟通、术前术后沟通、病危时沟通、更换药品或计划作任何处置时、出院时沟通等。

7、各科室加强沟通,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及院总值班制度,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练掌握上报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响应及时、反应迅速、应对有序高效。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下载医疗改革安全生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疗改革安全生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安全检查工作总结为认真做好医疗安全生产工作,保持医疗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根据院长办公会议安排,医务科2012年3月14日组成检查组,为期1周的对全院临床、药剂、医技......

    医疗安全生产总结及安全生产工作思路

    2021年医疗安全生产总结2021年,医务部重点围绕医疗核心制度的“再调研、再学习、再落实”进行医疗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常态化定期质控和不定期抽查,发现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中突出存......

    医疗安全生产演讲稿(五篇)

    引导语:演讲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疗安全生产演讲稿,仅供参考,希......

    医疗安全生产宣传标语

    医疗安全生产宣传标语 1.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杜绝医疗差错 2.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3.洗手技术做的好,院内感染自然少 4.人人都有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权......

    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改革情况 调研时间:2012年3月15日调研人:赵健调研地址:湖南省衡阳县城镇调研的中心观点:在于通过对于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的调查,从而发现在衡......

    医疗改革最新报告

    百姓期待公立医院改革提速2012年03月16日 11:18来源:新华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之后,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集中在县以上公立医院”;“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

    论医疗改革

    论医疗改革 内容摘要:说到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问题无疑是凸显的无法回避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的口头禅,成了相声小品的段子,足以见得医疗问题有多么影响民生。医疗改革被视......

    2014年度医疗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2014年度医疗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09年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在市卫生局党组及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医疗环境得到了改善,门诊病人数和住院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