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致敬
假期实习心得
95期5班徐冬冬09052
2终于放寒假了,结束了身心俱惫的期末生活,带着假期实践的介绍信,我来到家乡所在地的基层医疗机构——辽宁省昌图县老四平镇定点医疗机构——一边实习一边调查。
医生,我从小做梦都想从事的职业。实习的第一天,穿上中国医科大学的白大褂的那一刻,别提有多兴奋了。在实验室上第一节实验课,穿上白大褂时也很兴奋。但或许是由于时间的消磨,相比之下,我总觉得在实验室外穿上白大褂的这种感觉前所未有。人一下子有了精气神儿,好像那些早被电脑消磨的差不多的上进心、精力突然间全都扑回我的怀抱了。
虽然,我还仅仅是一名刚刚读到大二的医学生,但自从“甲亢”那件事,除了我和家里人之外,家乡的父老乡亲好像早已认定我这位“大学生”“大夫”了。
那天,我和爸爸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婚礼上,遇上了我的一个远房姑姑。她虽然是我的姑姑,但也没大我几岁。我们两家住得不远,从小一起玩到大,彼此都很熟悉。婚礼上每个人都为新人的终成眷属感到高兴,但她的言行更比别人夸大几分。和她说话时,我明显感觉到她的眼睛跟以前不一样——上眼皮发肿、眼球明显向外凸、眼神异样。婚礼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跟爸爸说“感觉姑姑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有点‘甲亢’的意思”。
我也不知道当时哪儿来的灵感,一口断定是“甲亢”。没想到,几天后爸爸不经意间获知姑姑果真得了甲亢。其实这件事儿纯属巧合,我心里更清楚地知道:想要诊断一个人的病情,像我这样简单的“望”,是远远不够的。但爸爸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多少能够说明我不是“书呆子”,还是有这种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的能力的,而我为爸爸的高兴而高兴。得知此事,姑姑的妈妈,也就是我的一位奶奶,特意把我叫去她家里,问:“能根治不”,“该吃些什么药”,“病因在哪儿”„„问了很多。
从她的言语间,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的焦虑与惶恐,而这焦虑和惶恐告诉我:她把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说实话,我这个“大学生”也只是对“甲亢”的病因有一点点了解而已,其他则知道得少之又少。我顿时很后悔没能掌握好上课时老师所讲授的基础知识,要不,就会对甲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就不至于对她的询问给出模棱两可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对错的回答。没能帮上什么忙,让她老人家失望,我自己更失望。
带着那些悔意、不安和失望,我回到了自己实习的地方。每天,跟着前辈们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感动着许多。
乡镇医疗的医疗条件不比城市的大医院,一位函授医生,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取药室,一间由不超过5张病床组成的诊疗室,一张由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等简单的常用医疗诊断辅助设备组成的医生办公用的办公桌,我走访过临近的四家诊所,平均下来,整个诊所不超过60平方米。B超机这样普通的影像设备更是稀有。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乡镇医疗卫生工作者们承担着全乡人的健康大任。
没有教授级别的渊博知识,他们却用实践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医疗卫生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种深度、广度胜于“渊博”;没有大学本科的学位证书,他们却用穿梭于乡村间留下的踏踏实实的脚印书写最真诚的、最朴实的“奉献的证书”;亦没有华丽的辞藻,他们却用最最简单的语言,建起与老百姓之间最绚烂、坚实的沟通的桥梁。
他们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春水一般的细心,为患者送去家一般的温馨。
冬天感冒的人很多,为了避免输液时药液入血凉导致前臂疼痛,医生们事先就把装有生理盐水的吊瓶放在暖气上温好,输液时再用热水烫好的毛巾敷在输液管上,毛巾凉了,就再烫一遍。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还备有软软的卫生纸,供患者使用。天气转凉,很多诊断需要听诊器的辅助,为了使患者的皮肤在接触听诊器时不至于太凉,他们平时就把听诊器放在怀里,随用随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热情不变,细心不减。
他们用简单朴实的话语,架起了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他们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每一位来访患者的名字,叔叔、阿姨、大爷、大婶,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切、自然。听乡亲们对我说,刚刚开始普及农村合作医疗的时候,老百姓还弄不明白到底应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上了年岁的爷爷奶奶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听两遍也不见得听明白,他们便三遍四遍地讲,耐心地从一种方式到另一种方式,把医疗卫生术语民间化、通俗化,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都弄明白了为止。
他们的存在,让老百姓看病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为高层医疗机构减轻了部分业务负担。每个诊所就坐落在村庄里,村民们散着步就可以把病看了。不方便时,还可以电话求医在家等着医生来。这样一来,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一部分业务,为百姓“看病难”缓解了压力。
今年的冬天与往年比怪得很,天气冷暖变化也就是说话的功夫。冷暖变化无常,水与冰的转化也变化无常,弄得一上冻,路面滑得很。一天,我照惯例去诊所实习。一进门,就看见冯大夫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我心想,“冯大夫一向很有精气神儿,今天是怎么了?”他似乎听到了我的脚步声,抬起头向我打了一声儿招呼。我听着他说话的声音不对,一问才知道。昨天大半夜,一个小女孩儿发了高烧,家里只有奶奶陪着她,因为路太滑,冯医生步行赶了两里夜路去她家给她打退烧针。昨晚风烈得刺骨,冯大夫是受了风寒感冒了。
像冯医生这样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突然间对于自己一感冒就动不动要爸爸打电话叫医生来家里为我打针的做法感到惭愧不已。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线,没有节日,更没有串休。就连过年期间,也要可着患者的需求先。我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到折服。可能会有人觉得,他们并非无私,因为他们还收着医药费钱。但我说这种看法是绝对错误的。试问,如果他们真的把药无偿地给了我们,那我们老百姓跟乞丐有什么区别?“医者仁心”,我想这该会是对乡镇医疗卫生工作者们的最完美的诠释吧!
实习的最后一天,冯医生对我说,看见我就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他自己,意气风发。希望我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精力充沛的大好时光,努力掌握好医学基础知识,活学活用,以便指导将来的临床实践。用心来服务百姓,服务社会。这些话,我以前听了不知道有多少遍,都是耳旁风似地左耳进右耳出了。经历过这两周的实习调查生活,我才真正领会了这些话的分量有多重,要真正做到这些有多难,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做到了。
通过这次为期两周的实习调查,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了我从未体会到的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艰辛。我觉得,我体验到了医生的角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生”。三年以后,我将结束大学五年的校园生活,成为一名医生或者继续我在医学领域未走完的求学之路,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作为一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那就是:救死扶伤,服务人民。
第二篇:向默默无闻的工作者致敬[模版]
百味人生——我的博文篇
向默默无闻的工作者致敬
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在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区,医疗志愿者冒着余震的危险,抢救伤员;在南方雪灾之时,青年志愿者顶着寒冷运送灾区急需物资;奥运会期间,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翻译,做向导;在世博会上,他们做安检、当服务生,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从那时起,我就想,要是有机会,我也要当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当上了创建“文明城市”,倡导文明出行志愿者,和交警一起,维护交通秩序。
当身披青年志愿者授带,头戴志愿者标志的帽子,手拿黄色小旗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对自己说:既然站在这里,就得发挥作用,维护交通秩序,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回,我可要好好表现。”立正,站直,红灯出现,我伸出黄旗,示意车辆停止,行人沿斑马线过马路;绿灯亮,小旗收回,车辆放行。看着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原来当警察这么好玩,这么有意思啊!
下午,我们继续执勤。五月的天气,虽不是很热,但中午的太阳也是毒辣辣的。站在十字路口,我们享受着太阳的火热,狂风的亲吻,我有点受不住了,两条腿像灌了铅,脚底像踩着火,腰也直不起来了。“这鬼天气,专门跟我这光荣的志愿者过不去!„„哎,这志愿者还真不好当!„„这交警还真不好当!”我的决心开始动摇了。四处看看,两位警察正站在我前面的十字路口,他们身着警服,动作娴熟地指挥着交通。
也许是我的东张西望引起了他的注意,也许是他的职业本能发现了我的站立不稳,他走过来,对我说:“累了吧,现在正是车辆稀少的时候,歇会吧。”“你们不累吗?”“我们早就习惯了,这里是我们的阵地嘛。”说完呵呵地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是啊,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是大雪纷飞,常年的风吹日晒,造就了他们一脸黝黑的皮肤,只留下一口洁白的牙齿。
望着他们,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城市枢纽的畅通,为了大家的安宁,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我们都来不及看清他们的脸,但是他们始终如一地站在十字路口,是那么坚定,那么执着。
我想,正因为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我们的城市才更加的文明,人民生活才更加的和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我们的创建“文明城市”目标才会指日可待!
向默默无闻的工作者致敬!
第三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地道战》观后感
几十年前一次次惨烈的的战争,使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去,也有多少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牺牲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地道战》。里面的情节让我始终难忘,日本人来中国侵略时,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跟村民们联合起来制地雷、挖地道设机关,在地道里跟鬼子打游击战,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战斗,八路军跟村民们最终打败日军。
故事中儿童团里的“小战士”们那种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跟敌人周旋的精神令人佩服,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日本人无情的侵略战争,使百姓们无家可归伤亡惨重,但他们一直坚持跟鬼子们战斗,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每次看到他们汗水把衣服都湿了但还是在一直挖地道,我懂得了要坚持;看到一个个中国人面对死亡不怕牺牲,我懂得了要勇敢;当日本人轻蔑的嘲笑我们“东亚病夫”时,我懂了要团结起来一起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在抗战中有无数人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换回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每次与日军战斗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用落后的武器,但靠着聪明智慧还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取的了胜利。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要向那些英雄们致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第四篇:向环卫工人致敬
向环卫工人致敬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比较“火”且令人气愤“火”的消息:一位无子无女的安徽老妇人带着孙女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突然间被辞退了,而且原因不明。
掩面而思,我有话要说。
一位老人家,没有躺在大街上行乞(用城管的话就是影响市容),也没有去找政府给自己一些“救济”,虽然学识不多,但她还是凭自己的双手谋得了一份环卫部门里扫大街的临时工作,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养着父母双亡的孙女,该是何等的艰难!
环卫工作历来就是“脏累差”的代名词,君不见,每天清晨三四点钟他们就要起床扫大街,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家休息;君不见,大白天他们也得拿着扫把去流动式清理路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君不见,严寒酷暑时他们也依旧如常。所以,工作的辛苦,身心的疲惫,劳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都一一完全体现了。让我们向他致敬吧!
也许大家都知道,环卫部门里真正从事这些脏累差活的全都是临时工,所以低工资也就相当正常了,还不到那些正式工的三分之一。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无奈,可也毕竟能为家庭带来一点点收入啊。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有过这样的画面:一辆汽车飞速驰过,把刚下过雨的水坑里的泥浆溅到了环卫工人身上;路人走过环卫工人身边都捂着鼻子,而且还而带怒容;楼上的住户随意把垃圾往下抛或洒到环卫工人身上;甚至还有奔驰宝马撞到了环卫工人逃逸夭夭„„这一切都说明了环卫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人尊重,忽视了他们的工作价值,更是没有生命安全。
此时我又想起了春节假期时我手机上的一则彩信消息:大年初一,一位长沙市环卫工人为躲避寒风竟然蜷缩在路边变电箱里睡觉休息,这名环卫工人名叫范传辉,隶属长沙市岳麓区咸嘉环卫所。他说从事环卫工作半年来,从没休息过一天。
看,这就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的处境,真令人担心与心寒,我担心他们的健康,我心寒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由于我工作上一些特殊原因,有时需要上早晚班,几乎每次都会碰到这样的特殊群体,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美梦中时,他们已扫完了大半个城市;当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时,他们还在大街上劳作。但,他们依然是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叫累、不说差,这样的人不正是像魏巍先生所说的类似的“最可爱的人”吗?
2012-03-05
第五篇:向阅读致敬
深圳曾经是一粒种子。它孕育于这个国家最切近的现实,也包裹这个国家最丰盛的理想。29年时间,种子生长为一座城市,种子里的理想延展为这座城市的气质。
这里也是一方田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里觅到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在这里积蓄破题的动能,不时地,这里还总冒出闪着光泽的观念。时代总能在深圳找寻到些什么。
如今,我们前往深圳,细细打量一项城市行为——阅读。我们相信,城市行为的背后,能够见到一个城市精神演化的轨迹。
2009年是深圳读书月的第十个年头。这个年轻的城市尚不满而立,它却用10年时间来办一件事,足见这件事的分量,也足见这分操持的恒心。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试验田,读书月则是深圳的一块试验田。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从一开始,读书月的运作就渗透着“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倡导、政府资助,但政府并不直接操办,而交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这样一家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承办。也是从一开始,读书月的执行团队就建立了均衡、高效的架构关系,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充分介入却几无掣肘。
其次,这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深圳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直击未来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后,这座城市开始潜下心来,从“物质的深圳”向“精神的深圳”转型。毋庸置疑,对于人类精神和文化,书籍是最佳物质载体,阅读是最佳行为载体。
在更高层面上,这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举办读书月,提倡全民阅读,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政府对自身所负担的公共责任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定位。“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已融入执政理念,并且通过丰富的书籍选择(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深圳书城)、便捷的阅读条件(打造“图书馆之城”)等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了与社会普世价值的结合。
10年读书月,活动达2000余项,其中有太多故事:领导干部礼贤下士,普通市民受益于文化贤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在这里透彻感受到阅读的尊严与魅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说一座城市,看它选择向什么人颁发荣誉、向什么行为表达敬意,是最深沉最真实的一项指标。
深圳选择向阅读致敬,向读书人致敬。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深圳在向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致敬。所以,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听到关于古希腊以降人文精神之核心的讨论,甚至有人会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来比照书城内举办的读书文化活动。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深圳在向珍贵的传统价值理念致敬。都说深圳“无根”,其实这里有客家围屋,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围屋前保存着道光、咸丰年间的旗杆石,当年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后,会竖旗杆以彰荣耀,这便是此地古民崇文重教的明证。
中国许多古老宅院的门前都悬挂着四字匾额,“耕读传家”。深圳人说,我们是从耕读社会演进到工读社会——工业兴市、文化立市。曾有人提议要在深圳搞一个作家宣言,但深圳人自己说,在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建世界上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这本身就是一份文化宣言。
1996年深圳书城建成开业,与著名的地王大厦毗邻,处于当时全城最贵的地段。2006年中心书城开业,紧邻市民中心,又是目前深圳的最佳地段。曾有遍游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香港学者感慨:这是在CBD,中央商业区,地皮昂贵,深圳能够在这个地方建书城和图书馆、音乐厅,这是大手笔,是深圳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这代表了政府的眼光。也有美国规划师称赞:中心书城之于深圳的意义,类似于卢浮宫之于巴黎的意义。
这座城市选择了与书有关、与文化有关的公共建筑作为中心区的地标。如今从邓小平塑像所在的莲花山顶望下去,寸土寸金的城市北中轴上,生长出一个巨大的“文化院落”:莲花山是北厢房,市民中心是正厅房,博物馆、少年宫和筹建中的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是东厢房,图书馆和音乐厅是西厢房,中心书城则跨中轴线,坐落在院落正中——好一个书香门第。
这样的选择,还意味着深圳尽管只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已对城市文化的类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主张。深圳人意识到,不能泛泛而谈文化繁荣,有的繁荣,甚至可能是灭亡的先兆,比如南宋,比如罗马帝国末期。深圳提倡的,是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一种刚健的城市姿态。
第十年的读书月,主题是“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深圳人的自我期许是,让深圳因阅读而成为一座受人尊重的城市。
这也许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但效果已初步彰显。今年读书月期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将在深圳举行。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将评选“全球最受尊重知识城市”。无论深圳是否受颁这一奖项,举办峰会本身,便是缘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实践与知识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
阅读是一粒种子。深圳以虔敬之心埋下种子,我们见证这番耕耘,拭目以待下一个更厚重的10年。这座城市将因它的选择而接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