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清己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
认清己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在党校的学习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医院领导干部就要更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领会“十二五‘的目标和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发光发热。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只有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一,医疗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卫生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反之,就会影响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第二,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
一。国民健康素质从微观上讲是个人体力、智力和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健康是群众的基本
权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健康,将会失去一切。居民健康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素质已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三,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民主法制应该比较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充满活力,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有条不紊,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医疗卫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医院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基本内涵是: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制度完善、科学管理;医院与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职工之间、医患之间、医院与社会的各类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之间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医患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互动,人际关系融洽和睦;职工个性发展得到鼓励,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服务机制完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秩序良好,职工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安定团结。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觉得医院当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因此,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更不能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在任何情况下,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
对于我们来讲,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坚持病人利益第一的观念,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方向。
二、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争取最大的效益;
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核心人力资源的微观管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微观量化考核手段和指标,加快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进一步增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行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业。医院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决定了一切工作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为病人服务上的。因此,医院的改革发展必须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要体现在如何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就是针对当前医疗服务管理、医院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群众经济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监管薄弱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行“宾馆式”服务和“人性化”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方便病人就医;要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建立诚信交往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的医
患关系;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减轻负担;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医药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进一步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医院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进而整合发展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活力的医院精神,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从而为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有力地支撑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医院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创建学习型医院等工作有机整合起来,将医院特有的人文精神、传统作风、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融入到医院各项工作当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医院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内聚力,形成医院、职工与患者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的感染力。使全体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医院行业作风建设结合起来,狠刹不正之风。目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行业不正之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乱收费、拿回扣、开单提成和药品、器材价格过高。这些问题损害了群众利益,增加了群众就医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医疗服务思想、观念、作风不端正的影响,有不合理机制的诱导和管理上的缺陷,也有社会上不正之风通过医疗服务这个窗口集中反映出来。因此,我觉
得要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努力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探索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正之风的途径和方法,健全法制,严格监督。只有这样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实现医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构建和谐医院
构建和谐医院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局面。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有各自工作特点,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各自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懈追求并为之奋斗。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细胞抓起,作为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医院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院长足发展。
怎样构建和谐医院呢?
第一,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1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样如此,要解决我们医院在发展中人才的培养与挽留,硬件设施的投入与设备更新,职工的工资福利提高与生活改善,院容院貌的改善与服务水平提高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关键还是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奠定和谐医院的基础。只有构建和谐医院,才能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协调发展、长足发展,不断满足职工和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要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院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发展全局,推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把医院办强办好,为建立和谐医院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营造和谐医院氛围。当前,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安宽松、生动活泼的社会氛围,惟此,才能畅通院情民意,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使班子成员和职工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好本职工作,因此,院长、书记必须在发扬民主上下功夫,构建内部和谐,在医院内部管理上要想方设法调动班子成员和职工工作积极性,实现各方协调发展,医院同事之间,医院领导成员之间也要多沟通多交流,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要达到这种局面,务必做到三点:一是搞好团结,营造和谐。班子成员必须要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各种关系。对上:向组织负责,2 不向哪个人负责;对下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亲民为民爱民,对职工要和蔼可亲,不要高高在上,要以理服人,不要以权压人,不要用霸王条款捆人。在政治上要关心,生活上要关怀,要用先进思想武装人,用先进事迹鞭策人,用教育培养引导人,用有益活动凝聚人,为中青年成长铺平道路;对左,对班子成员要多勾通多交流,事前多征求意见,出了问题多承担责任,少责怪,要充分信任,交给他管的办的事,要相信他能够办好,只管结果,不要管过程,让别人充分发挥职明才智,把事情办好。要敢于明确责任,下放权利,有职有权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主要领导既累,副职心中也苦,尤其是院长要特别处理好书记的关系,院长是中心,书记是核心,“两心”要合“一心”,重要决定要在决策之前商量达成一致意见,才提高办公会的讨论。两个一把手应该各有侧重,院长主要应该谋划医院的发展,制定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大方向,管好大事,不要事必躬亲,如果有空,检查督促办公会决定事项的落实。作为书记主要应该围绕发展目标和医院决定,发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好战斗堡垒作用,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力出汗;对右,就是要协调和处理好左邻右舍和有关部门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搭建平台,服务和谐。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搭建平台,疏通民意渠道。大力支持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围绕医院发展开展有效的监督,3 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院情民统一的渠道,扩大职工参与医院管理,增加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促进社会成员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关系和谐顺畅。三是搞好监督,促进和谐。搞好院务公开,增强行政事务的透明度,特别是完善医疗设备,医药品以及基建招标议标制度,实行公开公正,接收职工代表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减少不必要的猜疑,给职工一个明白,还领导一个清白。
第三,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外部和谐。外部和谐,重中之中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不很和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医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责任心不强,为此,医院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关键之一。医院和医生应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医院和医生必须有要三种意识:医院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重要科室,易发生问题的科室要重点管理。医务人员要有维护患者权利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被尊重权等12种权利),医务人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应该讲的一定要讲,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各个环节都不要有疏漏。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把病人当亲人当朋友,端正服务态度,缓解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遏制医疗纠纷上升的苗头,创造医院发展的大环境。因此,作为院长、书记就应该在人性化的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医院环境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也要宣传医生长期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非常需要社会的 4 尊重和理解,希望医患双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创造宽松就医环境,营造和谐的医院氛围。
第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育和谐要素。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医患关系如何,大体上能够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文化水平。强化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占领阵地。一个医院是否和谐,是诸多因素构成的,能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院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医院和谐的。因此,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服务群众凝结人心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思想、作风、道德的教育,促进医患关系缓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用,促进各方和谐。二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内动力”,打造“软实力”。医院要把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八荣八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打牢“软基础”。与此同时要着力培养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倡导爱院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5 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院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比学赶帮,共同前进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落实公平正义,构建和谐保障。
能否实现公平正义,这是能否保持医院稳定的大事,也是建立和谐医院的保证。因此,能否实现公平正义,涉及全院职工的根本利益,只有切实实现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妥善处理各种内部矛盾,构建和谐医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自创造力,才能推进医院的发展,因而,建立制度一要结合医院实际,针对性要强,便于操作。二要以人为本,规章制度要人性化,多作思想工作,依靠教育化解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少处罚低处罚,不要把矛盾弄得过多,要体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治病救人,要会及时修补“短木板”,使“短板变长”,最大限度发挥“短木板”的作用。同时,制定的院规要合情合理合法,要体现一视同仁,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遵守的氛围。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医院利益,科室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方案,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要考 6 虑医院的长足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既要考虑对第一线倾斜,特别是向贡献多的倾斜,又要考虑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支撑科室的协调发展,打破工作过程中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习惯状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配合,密切合作,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四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参加医疗保险,维护职工切身利益。
总之,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管理者,逐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使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达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三篇:构建和谐医院
构建和谐医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医院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在构建融洽内外关系上走在前列,确保医院在和谐中创新发展。但从目前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和广大群众医疗需求情况来看,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关键的是要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辩证地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在医院内部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构建和谐医院的第一要素,有了高素质的医学和管理人才,医院就有了快速发展的保证。近年来,许多医院为了提高人才技术层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客观上讲,这一做法在改善医院人才结构、增强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医院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有的单位没能辩证地从医院人员构成与分布、专科特点与需求、医院现状与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地综合分析,结果造成引进或培养的人才没能很好地融入单位整体工作氛围中,在医院内部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相互不信任、互相排斥等内耗现象,阻碍了医院发展。因此,在处理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的关系上,必须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应本院院情的独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努力建设医院和谐发展与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文环境”。一要确立科学务实的引人思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实行“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并举的新思路。既要引进一些在全军、全国叫得响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重点解决好拔尖人才不多、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又要引进医院急需的基础性人才,充实到临床一线,解决好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更要着眼医院的长远发展,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要放眼全局,只要对医院的发展有利,都可以引进。二要走活“内育”培养路子。要用好内部资源,抓好自身造血工程,充分发扬科主任、老专家带徒弟的“老传统”,组织年轻技术骨干与专家签订帮带协议,狠抓技术骨干短期培训。同时要浓厚求学“攀比”氛围,创造条件,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业务骨干,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摔打提高。三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改善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完善薪酬福利配套政策,确保引进并保留人才,既为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毫无阻碍地施展拳脚、拓展事业,为医院创名牌、争荣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又要在全院推广全局观念,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消除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要将“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延伸到调级调职中,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人才内在潜能。前几年,我们医院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选拔任用上,按照“公开推荐、民主测评、资格审查、理论考核、演讲答辩、素质评估、党委研究、用前公示”等方法步骤,率先实行了“竞争上岗”,收到很好效果,在促进医院全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辩证地处理好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在医患之间构建平等尊重的亲情氛围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当前,医患关系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已成为社会一个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虽有社会转型、制度磨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在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相互缺乏沟通和理解。作为主导一方,要把这一矛盾处理好,关键要从医院自身抓起。一要转变服务理念。要在医院大力倡导“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变垂直的医
患关系为平行的医患关系,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要改变“病人是求医生看病”的陈旧观念,放下“救世主”的架子,要时刻把自己当作病人的朋友,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二要拓宽沟通渠道。重点要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医疗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地拓宽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疗信息,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近两年,我们先后在门诊大厅和住院大楼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保健知识、用药注意事项、疾病转归知识等内容。专门组织人员编印了各种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处方,在患者就诊后有针对性发给患者。医院还开设了糖尿病、偏瘫、心理疾病等专病门诊,帮助医患之间形成一对一就医的固定关系,将病人所有信息输入电脑,病人再就诊时医生只要调出患者名字就能得到病程治疗过程,而不需要复诉病情。这些细小的服务细节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功能性指南,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心理服务,促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三要健全法规制度。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最大的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原因虽有许多,但很大一部分是由医务人员言行举止等细小方面引发的。然而,现在对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端行为的规范和处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制度,行政司法处理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有时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对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进行法制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接诊医疗过程中话怎么说、衣怎样穿,甚至肢体语言应怎样表达,并明确违规处罚细则。同时,要扩大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不仅让每一个医务人员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要让每一个患者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监督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以引导医患关系最终走向和谐。例如,为彻底根治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问题,去年我们在全院广泛开展了“全程抓服务、实现零投诉”活动,专门成立了投诉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关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服务管理法规制度,确保对有损医院形象行为的科室和个人,惩处有依据,管理有章法。在病房楼、急诊室等处设立“医德医风投诉箱”,定期收集情况进行讲评。在门诊大厅安装《服务质量评价系统》,诊区环境、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等20多项内容,只要按提示程序点击,评价结果就会自动录入系统中。每月对科室和个人服务质量进行一次测评,对受到患者投诉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严惩。这些规定,有力地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理解,促进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三、辩证地处理好医院自身发展与群众卫生需求的关系,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为民形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院的最终目的。但从现在群众的医疗负担来看,包袱比较重,许多人根本看不起病,直接导致广大群众对现在的医疗保障和服务不满意。可是,由于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公,许多医院只能靠自主创收才能发展。然而,医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自身发展需要与群众基本卫生需求的关系,既要靠有偿对外服务收入推动医院发展,又要尽可能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才能走向双赢。一要加大内部管控力度。一方面,要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加强成本核算,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把人员、设备、床位、占用房屋面积、消耗水、电等都核算清楚列入科室成本,作为科室创收和人员奖金发放的比率,以增强医务人员节约意识,确保人人都自觉参与开源节流活动当中,减少跑冒滴漏,降低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医疗费用,重点要把药占比例和耗材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PET/CT等高价项目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批,规范医疗用药和器械的供应渠道,防止价格被抬高。同时,要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严禁私自收费或向病人索要红包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医
疗费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一项好的技术创新不仅能提高一个医疗单位技术层次,增强医疗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单位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疾病治愈率,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今年,我院肝病中心成功研究了干细胞治疗肝病患者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为一位42岁的肝硬化晚期患者进行了世界首例干细胞肝脏移植,不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与常规治疗肝移植相比还为患者节约了50%的医疗费用。同时,这项新技术成功率高,副作用小,并在国内首次被我院运用到骨科中心的股骨头移植、神经外科的脑移植、心肺中心的心脏移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三是加大医疗扶贫力度。要让基层单位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群众能看上病、吃上药这是每一个医疗单位的重要义务,也是构建和谐医院重要目标。各级医疗单位在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条件,给基层医疗单位提供必要的扶持,为那些需要医疗帮助的地区和群众提供最起码的医疗保障,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和谐。多年来,我们医院一直把搞好基层卫生单位技术建设的挂钩帮带,作为部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军区总医院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通过下基层授课、示范手术、示范操作,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基层代职,接收基层医护人员来院学习进修,运用远程会诊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仅2000年以来,我们就派出医疗队41批91人次,进行手术演示200余例,授课700多学时,帮助诊治500余人,接受进修人员近400人,这些做法都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
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拥护。因为它既吸收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和谐”思想的丰富养料,又体现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潮流;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份;既学习和继承了资本主义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借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又以崭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乃至18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蓝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和谐社会理论为基石,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及其内涵
在人类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过实现和谐状态的经历。这种经历或者是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是某一局部地区。正是这些局部地区、某一时段社会和谐的经历,经过不断的量的积累,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探索夯实了前进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理想社会方案;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创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道、墨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家各派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和谐的精神追求。无论是儒家思想中“和”的理念,还是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以及墨家思想中的“兼爱”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精神追求。各家各派为人们勾画出的未来和谐社会美好蓝图,也成为后世之人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存在着封建主义的糟粕和浓厚的空想色彩,但其基本的精神追求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底蕴,历来酷爱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理论
西方社会中对富有、幸福、公正、民主、自由为内容的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大约始于两千多年前,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的先知们的构想表露了西方先哲对人类和谐社会的早期向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西方传统社会开始急剧向现代社会转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给西方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失序:政治秩序混乱、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社会生活极不和谐。这种混乱状态引起了当时的许多先进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合理性的质疑,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明确提出改变旧制度代之以一种新的和谐社会制度。英国的莫尔早在十六世纪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针对16世纪初期的欧洲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到了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对“和谐社会”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傅立叶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未来和谐社会无疑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源远流长的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土壤,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则是我们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尽管距离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和谐状态尚有相当长的历史距离,但也正是处在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直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随即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就在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国际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暴露出不和谐的严重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是苏共召开的二十大和波兰、匈牙利事件。为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避免出现不和谐的矛盾冲突,毛泽东适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党在后来的探索中发生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没有把上述正确思想付诸实践,但总的看,这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探索是有益的,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78 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探索。(1)领导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党对执政地位的自觉,即从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领导建设的党,从而纠正了以往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2)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3)强调要安定团结。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是,“要安定团结,也要生动活泼!”“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者是统一的。从根本上说,它们没有矛盾,也不应该有矛盾。”(4)创立爱国统一战线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5)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特别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这个执政兴国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关系,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明确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人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如何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层面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社会指的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即“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并列的关系,这是从狭义角度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层面,即强调的是社会建设的内容。具体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广义社会指的是与自然对应的,强调与自然相区别的领域,也是与个体对应的,强调作为整体的人类群体关系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狭义)在内的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就是从广义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二个层面。
当然,再微观一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再宏观一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包括中国与其外部世界的和谐乃至整个世界的和谐。但就其核心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第一层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着重点,第二层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建设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自2005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就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思路角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项原则中,首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入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真正把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需要和权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衡量是非得失、成败功过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发展的目的,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而不是单纯地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毫无疑问,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发展的目的,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而不是单纯地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毫无疑问,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经济发展应当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人类追求的目的。然而,如同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一样,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的就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仿佛只要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就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但现实的结局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确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的破坏、贫富分化加剧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等等。据统计,2003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5%。长此以往,即使到2020年中国的GDP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但环境成本可能将增加4-5倍,同时人民的生命健康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并不是要忽视个人的合法利益,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个人通过合法途径实现富裕,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国际、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追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人过着非人的生活,处于受屈辱、被奴役的地位。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又被“物”所统治。“大工业的机器使工人从一台机器下降为机器的单纯附属物,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为他们由于接受专门教育和终生从事一个专业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这种不平等和不自由的状况必然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代替,使人真正成为人。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就是人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从而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2.全面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重点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关系着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具体生活问题,也有关系到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千头万绪。因此,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的重点问题,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突破。“三农”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腐败问题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问题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当从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入手。
首先,要努力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彻底消除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要逐步取消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从以身份管理为主向以职业管理为主转换;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制度,消除各种歧视政策,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彻底消除二元经济;三是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扩大内需,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负面影响的最佳选择;四是加大对农村公共用品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其次,要建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此,邓小平已经给出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现在就已经到了让共同致富成为中心课题的时候,因为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要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要确保“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垄断行业的收益分配管理和取缔非法收入;二是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三是完善国家税收调节体系,推进税制改革。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完善国家税收调节体系,一方面要科学制定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避免出现缴税的主体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研究个人所得税征收与消费挂钩的办法,研究开征财产税。此外,完善社会捐赠的免税制度,等等。
第三,要惩治腐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不管大小和贫富,都存在腐败这一丑恶社会现象。但腐败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具有破坏力。因此,党中央历来将反腐败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走出了一条从运动反腐到制度反腐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反腐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惩罚和预防并举,注重预防。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纲要》提出,“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7年9月,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2008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深化了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将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四项工作部署拓展为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部署,形成了对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这部重要行政法规的出台,填补了中国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的空白,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反腐倡廉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剂。因为反腐倡廉不仅可以减少公共支出,让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在刀刃上,而且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必将吸纳更多的资本注入,提高经济增长的水平;反腐倡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腐败案件的查处,对腐败分子的惩治,不仅打击了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而且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实现了社会公平,伸张了社会正义。
第四,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造成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有人们观念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直接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指的是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也可称为公共消费品的公共服务事业的总支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文教科研卫生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社会保障补助等。
我国的社会发展总支出长期处于偏低的水平。据统计,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5.9%,1990年为7.65%,2000年为10.6%,2006年为12.6%。我国社会发展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明显偏低。以基本可以比较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我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法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20%左右的比例。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的4.8%和发达国家7%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总支出偏低,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的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至少5-8年的时间。因此,加大对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首要的是转变发展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因为投入经济见效快,投入文教卫生周期长见效慢,所以一直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社会发展,把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作为硬指标来完成,把社会发展放在次要位置。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就是要把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事业看作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发展经费支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将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甚至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
3.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解决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这就是要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积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素质。
其次,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我们这个劳动力大国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一要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就业市场机制;二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三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四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安全阀”。构建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探索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免去人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及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四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和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以及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工作。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关键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地说包括: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或颠覆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自身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来自于最大多数人的拥护,而最大多数人的祥和幸福、和谐相处,自然就是最大的执政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