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时间:2019-05-13 19:1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第一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目前我国各项政策已向“三农”倾斜,以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打铁先得本身硬”,强农民素质是关键,搞好农村教育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才能激发农村的潜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力才能增强。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话题,年轻的我,从事农村基层教育管理工作十年,就我的经历我想从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拓宽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几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加强行风建设的组织与监督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教育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解决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行业作风,以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才能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加强对行风建设的领导,建立领导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规范教育行为,并加大对行风建设的监督力度。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可以聘请人大、政协的代表,村委会和知名人士作为行风监督员,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有错必改,端正教育观念;才能有助于责任目标的落实,有助于教育行为不出偏差,也只这样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整体。学校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优势,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二、加大而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优化育人境

校园环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养成作风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该进一步消除校园的脏、乱、差现象,规范室内张贴,用本地的文化底蕴创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师生在丰厚的文化色彩下工作和学习,对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必须从改善办学条件做起,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证。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资金上的支持,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改变了农村学校规模小,房屋、教学设备简陋不能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状,但农村学校由于近几年全力进行基础建设已形成资金短缺,学校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内部配套装备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做为农村学校的领导者筹措资金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合理利用原有的校产,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加快规模学校的建设;二是要做政府领导的参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出有远识地合理化的建议,取得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硬件建设及配套设施才能得以充分装配;三要是广谋筹资渠道,定期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发展、远景和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症结,乃至教育发展慢会制约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等问题,营得他们对教育的支持和资金的赞助投入。这样得到社会的鼎力相助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也可以使学校的各项行为受到社会的监督,把学校融入到社会之中,对学校的发展会有积极推进的作用,也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模式多年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来重视素质教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行动,使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一)、各级干部需要解放思想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其一言一行都特别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如果一直按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给各学校排名次按升学率,其结果只能影响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和支持本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找出一条适合本区域实际的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二)、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解放思想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组织和参与者,而素质教育的成败,就取决每个教师怎样去组织教学,实施教育,这就需要每个教师都解放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抛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技术观、育人观、和人才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首先要树立教师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几年之后,我们必将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第一位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树立献身教育的思想,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转变课堂教学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教育要实现应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进行教书育人,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教师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再次是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总结。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学者,他们不仅能教好书,培养好学生,还能不断钻研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学好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撰写有价值的理论文章,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社会各界需要解放思想,关心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学生不仅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还受到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且在人的发展中,社会因素对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实施,如果得不到家长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仍然用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评价教育质量,必然使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持久的进行。只有社会各界都来重视素质教育,深刻认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积极支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关心其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教育,才能产生一种人人关心素质教育,人人重视和支持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以此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办事的能力。

四.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一个教育质量低下,群众不认可的学校是很难想象群众能主动自愿地对学校工作予以支持,所以我们应重视和关心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我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七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要岗位配备党员教师,同时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的一线教师入党,组织教师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使教师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只有建立和完善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研

制度、评比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规范教师的行为,才能使学校出现教师比教学质量,学生比学习成绩的好校风、好学风。

3.协调部门关系,一切为教育开绿灯。我们的学校不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综合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统一体。协调好各部门,一是能从政策上把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不失原则,形成法律的保障;二是可以取得各部门的支持,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三是协调好各部门可以为学校、为教师谋取物质上的帮助,创造为学校服务的环境,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开展业务进修,从时间、费用等方面予以提供有利条件,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利用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以及其他政策杠杆使广大教师沿着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高的方向发展。

5.从严要求,敢抓敢管。教师人数多,思想有高低,政治态度有差别,不严加管理是很难做到步调一致的。所以应要求教师以[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并时时刻刻对照自己,开展自查自纠,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对于教师有损形象的行为决不能迁就姑息。我认为:管人,首先是敢管,“敢”字的基础,一是合理,二是合情,不怕人反对;其次是严,严的尺度,一是不姑息,二是不过分;再次是平,平的标准,一是平等待人,二是无亲无疏,只要我们公正、公平的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做好思想必能使教师心悦诚服,即使当时不能理解,过后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也理解领导的做法。

6.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打铁先得本身硬,作为领导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事事做出榜样,才能有说人的资本,领导者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影响和带动教师,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7.关心教师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做为一个领导者,要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信赖,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交谈推心置腹,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关心教师,促进人人互助、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形成。

五.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注重对教师的考核。做为学校,考核是对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表现的汇总,反映的是教育教学的绩效,能够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考核制度能否与教育教学相适应,能否符合实际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考核方案的制定一是要根据上级的政策;二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比制度,制定出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的考核细则,引入竞争机制,每学期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汇入教师档案,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将会极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我们应制定出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在备课上要求坚持“五备”,课堂上体现“三为主”原则,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切实利用素质手册采取等级制,并经常督导和检查常规教学,使广大教师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教学全过程领导班子要带好头,全体教师实干,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我们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在搞好考研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必将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如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座谈会,研讨如何做好班务工作,如何抓好尖子生的培养,转化困难生,如何控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着重抓好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二是举办一些有益的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精神的活动。如组织拔河、越野、会操、书法、绘画及科技发明、科技制做等活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些将为教学工作注入一支高强度的兴奋剂。

六.拓宽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那么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又在哪里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规模学校逐步形成,但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的素质、学校的设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问题。学校就象在公路上飞驰的汽车,没有平坦的道路,汽车也会象牛车;没有好驾驶员,行驶就容易偏离方向;没有好发动机,汽车就会常出故障,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人财物三方面入手,一是人,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是财,政府的投入到位;三是物,学校的设施要与教育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全方位实施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发挥规模学校优势,实现农村教学设备共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集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教学设备陈旧,资金及时投入欠缺,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立足现实,一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二是要组成本区域学校联盟,优势互补。“生命在于运动”,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活跃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弥补当前教育的投入不足;三是实施农村规模学校引领发展。资金的投入有计划地向规模学校倾斜,树标兵学校,使之成为龙头,学校间成为:学,有榜样;做,有楷模,必将带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

(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实现农村教师资源共享。

农村教师受条件的限制,视野窄,接受新教育理念程度不深,导致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滞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强化学校的教研管理。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为指导,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洗脑,更新观念,使之脱胎换骨;第二要求真务实地进行教研,通过本校教师间的听、评、说、反思、交流、研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切实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第三实施优秀教师业务引领,通过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突破区域,挂名校、学名师、学技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言辞,如果我们只是在本区域的小圈中徘徊,犹如“井底之蛙”,古人还有游学之道,教育岂能坐井观天。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挂靠名校、名师,定期派出教师到名校培训,一是从教育教学管理上向名校学习;二是与名师一帮一结对子做学生,跟踪录制名师的整个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写出心得体会,定时向学校反馈信息,以名校的先进经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3.发挥网络优势,实施网络协调联动

农村教育的思想得不到突破,教育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跨越,“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敝帚自珍”永远不能走在科研的前沿。当前跨越时空的教育平台――网络,已经给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创一条长足发展的道路。生活中,有不认识、不会写或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向新华词典请教,在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可以向因特网请教一切,只要轻轻点动鼠标就可在网络上神游世界,开阔视野,吸取大量的营养。农村学校已经具备了实施网络协调联动的基础,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好网络,如何利用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创建一个谋求发展的平台。一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二是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深入教育论坛进行研讨,吸取有价值、有营养的理念与经验;三是创建教育聊天室,针对教师和学生,以课堂实录和研讨为主。一方面向一些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成为特约贵宾,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实施网络的常规教学,与我们实际教学同步,进行课堂实录和点评,为学生创建一个自学的平台,更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总之,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实现绿叶红花皆春色全方位发展,一定会创出一条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热点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一、当前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市场不适应,需求不旺,流通不畅,部分农

1产品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上述问题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结构不合理使然,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割,对城市、市民是一套,对农村、农民又是一套的“一国两策”的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在劳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出现严重的失衡。长期形成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六)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尽管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农村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信访工作又比较薄弱,信访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多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关键在狠抓落实。中央反复强调,已经给农民的好政策只能增加

不能减少,已经给农民的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这些政策中,最主要的有二条。第一,就是中央近几年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不仅是加强对农村管理的投入,解决乡村基层的管理开支,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第二,要把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公共投入,主要放到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这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到位。最近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农民合作社组织法的立法进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各级党组织,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双带型党员干部。

(三)大力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中央已经明确把整体推进作为一个扶贫战略,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各地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带动面上,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失衡的程度可能更为严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快速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集中涌现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了,就会迅速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矛盾化解不了,就有可能走上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老路。同此可见,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的问题。

(五)加强农村平安工作建设、法制建设,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肖业炎.宗族势力与农村稳定的思考[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丁恒龙.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9)。

第三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新荷塘

构建和谐家园演讲稿

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三月的大地,万物争荣,生机盎然。三月的七宝,民心激荡,斗志昂扬。

今天我们怀着满腔激情,秉承着高昂的斗志在这里聚首,在这里勾画繁荣

富强的家乡图景,在这里弹唱新农村幸福和谐的乐章。如果说这张繁华的图景是一万七千平方公里七宝山的缩影,而这首幸福的乐章就是对和谐新荷塘的颂扬。

荷塘,美丽的家乡,你是那浏阳河畔上徐徐升起的骄阳。你的美丽让我陶醉,你的淳朴让我痴狂,多少个月色阑珊的夜晚,我都在你的怀抱里徜徉、畅想„„

是的,我是一个荷塘人,我为我是一个荷塘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更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汗水能尽情地挥洒在和谐新荷塘的宏伟蓝图中。

从古到今,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饱经沧桑,遭受了无数次血与泪的洗礼。三千多年战争与蹂躏,新生与腐朽,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向往和追求着“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样的太平年代、和谐社会。然而今天,我们拥有无比优越的阶级政党,拥有无比先进的科学理念,拥有无比坚实的群众基础,拥有英明果断的乡党委领导班子,今年我们提出的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的新构想,一定能够实现。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和谐是生产力,和谐是财富源。和谐的社会才能稳定,稳定的社会才能发展,发展的社会才能进步和繁荣。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时期,“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丰富的内涵:一是和谐经济必须可持续;二是文化和谐以弘扬民族传统和社会文化为中心;三是和谐政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富有活力的和谐社会秩序,让我们的家园文明、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以发展为中心,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才能不断走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更加殷实,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融恰和谐。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强化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建设先进文化,巩固社会团结进步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每个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实实在在的,都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

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不要忘记历史的战火留给旧日家乡的满目疮痍,不要回避荷塘建设过程中 的束缚与蹒跚,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好时代,我们首先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作用,建设新农村,我是主力军,„„..荷塘一定会旧貌焕发新容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立和谐新荷塘,需要全体荷塘人民的共同智慧和不懈努力。用我们荷塘人自己的双手,在我们热爱的家园营造一座无形的丰碑,为美丽荷塘撑起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荷塘人用心灵的双手打造自己和谐的家园,荷塘人用诗一样的语言重新诠释荷塘锦秀的容颜。我们深信,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即将展现在荷塘人的面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荷塘,必将成为 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也是我们荷塘人桓古不变的铮铮诺言。

第四篇:关于构建和谐村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村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梁润冰

文章提要:构建和谐村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面临种种困境。要构建和谐村落,需要我们结合村落的地方特色,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一条建设和谐村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村落新农村社会资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逻辑延伸。其根基就是构建一个和谐村落。

一、和谐村落的内涵

和谐村落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其核心理念主要为:

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其 “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而且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1] 目的是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或防止生活条件的恶化。因此,要构建和谐村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增长速度、效率、质量和资源的持续性、环境的承受力相结合,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和谐村落的构建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农村社会取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整个农村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由于以往重增长,轻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将社会公正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使所有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3.生态发展的和谐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作为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生态系统,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因此,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从制度和发展模式两方面来加强对资源、自然的保护和循环利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4.政治发展的民主性

在中国,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当前,乡政村治体制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村治体制,改变了建国以来农村组织经济化的进程,标志着农村组织政治化的展开,但由于政府在农村治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致使农村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农村建设的重心应在基层,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权利,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

5.农民发展的现代性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农民来推动。构建和谐村落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新风尚,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现代精神,推动农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实现农民素质知识化,现代化。

二、国外农村建设的启示——日本“造村运动”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其中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村落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造村运动”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乡村人口集中到都会,城乡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对以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改造农村,日本政府发动了“造村运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循序渐进,实施农村综合建设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日本农村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2.鼓励参与,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调动农民改造农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政府的决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农民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得主导作用。但涉及农村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实施市场化运作,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日本政府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液化天然气。

3.结合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调内发性,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做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或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我国构建和谐村落的困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而村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

1.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一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极易破产。2004年,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粮食总产量超额完成国家既定目标,农民增收幅度达6.8%,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扶持和有利的气候条件,科技含量十分有限,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因而,实行农村工业化便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便是农村工业化的很好例证。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压力,其制度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相对城市经济而言,乡镇企业区位有效性压力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着困境;同时,农产品流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虽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个体户、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等各个环节已经基本上按市场规律运作。但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市场信息不通畅,农产品买卖风险增大,市场频频出现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单个的农民难以在销售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利益,市场的风险常常被转嫁到农民身上。

2.行为边界的交叉性

行为边界,是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而界定其行为的活动范围,即是指行为主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给予一个明晰和确定的范围。清晰、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利于规范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避免行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模糊、冲突;从而促进行为主体自身发展。在农村,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村庄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边界不再清晰,不同乡村地区组织形式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其行为边界往往相互交叉、重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确立“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由于乡村自治权力的边界模糊,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常常干预村的自治权,导致政务与村务不分,而村支部、村委会和村落的民间组织的行为边界模糊、交叉,容易引发村落的冲突、矛盾,不仅不利于村落发展,反而使乡村在治理过程中更加混乱。

3.集体行动的非理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排他性和独享性的价值观,配合着工具理性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农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自我观;农民个人理性的增强,致使传统共生互惠的村落利益关系网络迅速解体,形成了主要以利益为导向的交往形式,组织和个人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村落分化日益加剧。在市场竞争态势下,村落内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必然构成各种竞争的博弈框架,从而导致“囚徒困境”,引发社会冲突,影响村落整合。

4.乡村话语权的缺失

话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优势也会构成一种权力关系,即话语权”。[1] 传统的乡村是血缘和地缘融合体,社会成员的关系表现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网络状态。这种关系网络在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身份的人根据其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话语权。在村落中,某些能人、精英因其身份、财产、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在村落的“公共空间”握有更大的话语权,支配、影响着村落公共资源的占有、分配,而多数村民处于弱势,被排斥于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之外,未能有效地参与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进而未能形成一个村级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不足以形成对损害公众利益和集体利益行为的有效制约,影响村落的整体凝聚力。

5.村落文化的边缘化

村落文化是村民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村民内心的反映。它具有全方位性和系统性,使村落从物质到精神,从以个人为载体的习俗到以社区族群为媒介的活动,结构性地构建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但70年代末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新的生产、就业方式与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产生断裂式移位,加之乡村社会的分散性和经济文化的落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村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村民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格分裂,价值冲突,从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心理基础,致使乡村因缺乏文化支撑而出现社会涣散,整合乏力,影响了村落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和谐村落构建的有效路径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我们应在加大农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协调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村新经济,提升农村竞争力

农村竞争力是农村为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原理,要提升农村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不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简单化,其关键应是结合地方特色,可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战略,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断

地将农村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转化或回避劣势,提升农村竞争力。

2.发展社会资本,破除“囚徒困境”

构建和谐村落,实现村级民主治理关键在于将村民个人理性整合为集体理性。社会资本作为“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自然产物”,[1] 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2] 它是沟通个人和制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和谐,解决集体行为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的公民权利,有意识地培育积极的社会资本,改善农村的非制度性参与渠道,使乡村社会网络进一步扩展,直至全体村民,同时,向村落公共空间注入公共资源,调动村民关注并参与村落的共同性话题,形成有利于村落良性发展的舆论监督机制,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3.科学界定边界,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

“农村民主治理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逐步走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和稳定为要素的农村善治”,[3] 而要实现农村善治,使农村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靠的是地方社群的自主治理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的多层次的制度框架”。[4] 针对我国农村治理中边界模糊、交叉现状,我们应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明确职责,着力整合村落治理权威的多元结构,使村落治理权威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形成统一的合力,进而形成一个多中心的治理网络。

4.分化与整合,促进村落文化和谐发展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也是村落和谐的核心,实现村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根本目的。文化作为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现在,我国农村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村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分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正当的,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因为只有村民充分而平等地享有权利,这种分化或多元化才得以存在,村落才得以发展。在文化分化进程中,我们也应注重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实现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构建新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黄英

作者:梁润冰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法政系讲师(佛山528225)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56页。

[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3]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86页。

[4]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6]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页。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最要紧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建设精神文明。而建设精神文明,又以文化建设为支点。隆回县周旺镇清水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愈加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截至目前止,该村设有“文化中心户”5个,几乎每三个村民小组都有一个。这些“文化中心户”都设在该院落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文化中心户”设有展览室、游乐室和阅览室。附近两三个村民小组的成员,空余时间来到一起,进入展览室,可以看到该村种植大户的优良品种和他们所取得的光辉业绩。进入游乐室,大家可以在一起谈谈天,下下棋,打打扑克、磋磋麻将或是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演练太极来锻炼身体。那些文化素质高的,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娱乐中心弹琴吹唱。进入阅览室,大家可以看看报,查查资料,懂电脑的还可以上网聊天哩!

该村交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大家在不愁吃穿住用的情况下,更懂得精神享受。

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最要紧。

下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新农村

    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新农村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该村2004年度曾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同年又被市委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

    构建和谐新农村心得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