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时间:2019-05-12 19:3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第一篇: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的工业社会的转型;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两种转型的合力产生了强大的漩涡和逆流,它们是可能破坏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总是难以预测。”一旦进入社会转型期,便步入了一个异常活跃、动荡不定、矛盾较多的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资源多元化配置格局的逐渐形成,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也随之逐步扩大,农民成为了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拥有资源量相对较少,大都处于远离权力中心的社会边缘,或者处于无权、少权的地位,更不用说参与到关系自身权益的政治决策和政治生活中了,其正当权益不断受到侵犯、剥夺。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关键之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笔者认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内涵,指广大农民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向社会、政府表达出来,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的功能,在于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充分反映自己利益要求的常规性途径,让各种不同意见和对立性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避免它们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问题也好,农村问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农民问题。目前,农民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民权益的受损,而农民权益的受损又与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相关。农民的利益表达即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以各种方式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执行等的行为。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指为保证农民有序、理性和合法地进行利益表达而设置的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制度性规范、组织和程序。当农民权益受损时,如果没有制度化的渠道来进行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农民就会积聚起强烈的不满情绪,以致引发无序的政治参与,选择诸如静坐、示威、甚至直接冲击政府等抗议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使社会公共秩序受到危害,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农民上访趋势有增无减,固然有制度、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错位与缺失、农民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是激化农民集体上访的重要原因,这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是

建立会主义新农村的当然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大幅度减少农民暴力的无序参与,对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民利益表达缺失的原因分析

1、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组织性。在中国,农民之所以弱,非常重要的一条不在于他们的数量有多少,而在于组织化程度低,凝聚不起来。“农民的力量从来不取决于农民的人数,而是取决于农民的组织程度。”虽然改革20多年了,但中国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机制几乎没有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变化。中国工人有工会,工商户有工商联合会,记者有记协,等等,各个阶层都有常设组织,惟独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系统。由于组织资源少,在很多的地方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利益表达几乎与他们无缘,无法参与、影响政策的制定,因而有时成为某些政策的受害者。比如:选举法就规定农民必须有多得多的人才能产生一个人大代表,占全国70%的农民所产生的人大代表比其他部门要少得多。即使某些被选为人大代表的农民,由于素质较低,也不可能或不愿意真正替广大农民说话,所以中国农民基本上没有表达权,使得中国农民经常受凌辱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关系到利益表达的有效性和力度。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利益表达就越有力度,农民的利益就越有可能得到维护。因此,只有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维护农民利益。

2、农民利益表达的意识缺乏。在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不断遭受各种各样的侵犯,他们非常有必要进行利益表达,从而维护和实现自己应有的利益。但事实上。我国农民的利益表达意识是非常缺乏的,这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千百年来,我国农民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毒害,具有浓烈的“臣民”集体无意识。臣民最大的特点就是奴役性和服从性,强调遵从、依顺。同时,由于农民群体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势单力薄、缺乏必须的利益代言人等原因,制约了公民权利、国民待遇在农民身上的兑现,这使得农民缺乏现代性的公民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退一步说,即使有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挺身而出,但是由于部分基层政府的低效率和无作为等原因,农民的利益问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他们的正当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这无疑会严重挫伤农民的利益表达积极性,以致不愿意进行利益表达。这些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相称。

3、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的利益表达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民进行利益表达、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载体。但是,实践中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比如,作为农民参政议政最重要载体的村民自治,目前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十分严密,有些民主程序和民主环节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构成农村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和民主选举制度相比,其他三种民主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享有其他三种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农村基层政治体系运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相关制度流于形式,甚至存在“暗箱操作”。

此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到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有些党组织缺乏畅所欲言、平等协商的民主氛围;有些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务、村务的重要决策,喜欢独断专行;有些党组织习惯于包揽各项事务,村委会形同虚设;有些党组织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村务不公开,办事不公道,有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在群众中威信很低,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在实践中的偏颇,必然阻碍农民有效地进行利益表达,抑制他们管理国家、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要矫正我国长期失衡的城乡利益结构和改变我国农民利益长期受损状况,必须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在体制内使农民有正规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需求表达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维护其合法权益。

1、扩大和加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支持农民利益表达活动

村民自治是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我们虽然有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但与实践的需要还相差甚远。比如,就《村民委员法》的实施情况而言,自1998年实施以来,为实现村民自治奠定了法制基础,对农村“三个文明”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比如,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程序、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程序等这些具体程序,亟待创新;再比如,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村级村务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存在落实问题,有的地方一些制度执行得不好,或应付了事,或流于形式。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完善、制度落实,确保农民“四个民主”的实现,让“村民自治”真正成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被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第二种权力”的舆论监督是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的。然而,新闻媒体往往忽视农民的呼声,将农民的呼声视为非主流声音,甚至回避农民的政治诉求,使农民不能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其政治参与的权利。因此,要通过完善舆论监督体制,使农民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政治参与有制度保障。

2、建立和完善维权组织,规范农民利益表达行为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农民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很少有人会选择司法途径解决,因为成本较高。有人会寄希望于信访制度,但效能又太低(据于建嵘教授统计,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二)。农民又缺少像工会、行业协会这样的维权工具,难以对利益要求进行系统的组织化的表达。因为缺少利益代言人,农民既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也无法影响国家的政策和行动,在国家资源的分配和制度安排上处于极端不利的位置。这就容易使一些人转向制度外去寻求帮助,于是一些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地方恶势力又会死灰复燃,他们借保护农民利益之名,行对抗政府之实,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组织资源是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它能使弱小的个体汇聚成强大的团体,对自己的利益进行有效地表达、集中的表达和有力地维护。为了规范农民的利益表达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一个农民自已的组织。像于建嵘教授提出的,农民要求成立的农会(农民协会),它是农民利益的整合和表达组织,是与政府沟通协商的政治参与组织。但是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组织没有得到政府民政部门在程序上的认可,没有取得“正式组织”资格,甚至被称为“非法”组织;它们内部虽有一定的分工但缺乏系统性和支配性,成员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于这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较低,容易导致其行为目标和方式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被人利用,进行一些非法活动。因此,政府在农民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应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行政上予以合作,法律上予以规范,使其健康发展。

3、尊重和保障农民利益表达,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

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任何社会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要容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的“话语权”更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党和政府要通过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设意见箱、与农民代表座谈等形式经常了解民意,倾听民声,关心民利;要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让农民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意见;同时,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把反映农民利益的意见和想法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要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进行谋划,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加以推进,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其重要的途径和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规范农民利益表达行为,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热点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一、当前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市场不适应,需求不旺,流通不畅,部分农

1产品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上述问题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结构不合理使然,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割,对城市、市民是一套,对农村、农民又是一套的“一国两策”的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在劳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出现严重的失衡。长期形成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六)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尽管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农村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信访工作又比较薄弱,信访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多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关键在狠抓落实。中央反复强调,已经给农民的好政策只能增加

不能减少,已经给农民的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这些政策中,最主要的有二条。第一,就是中央近几年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不仅是加强对农村管理的投入,解决乡村基层的管理开支,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第二,要把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公共投入,主要放到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这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到位。最近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农民合作社组织法的立法进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各级党组织,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双带型党员干部。

(三)大力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中央已经明确把整体推进作为一个扶贫战略,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各地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带动面上,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失衡的程度可能更为严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快速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集中涌现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了,就会迅速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矛盾化解不了,就有可能走上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老路。同此可见,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的问题。

(五)加强农村平安工作建设、法制建设,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肖业炎.宗族势力与农村稳定的思考[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丁恒龙.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9)。

第三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目前我国各项政策已向“三农”倾斜,以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打铁先得本身硬”,强农民素质是关键,搞好农村教育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才能激发农村的潜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力才能增强。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话题,年轻的我,从事农村基层教育管理工作十年,就我的经历我想从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拓宽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几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加强行风建设的组织与监督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教育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解决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行业作风,以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才能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加强对行风建设的领导,建立领导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规范教育行为,并加大对行风建设的监督力度。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可以聘请人大、政协的代表,村委会和知名人士作为行风监督员,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有错必改,端正教育观念;才能有助于责任目标的落实,有助于教育行为不出偏差,也只这样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整体。学校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优势,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二、加大而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优化育人境

校园环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养成作风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该进一步消除校园的脏、乱、差现象,规范室内张贴,用本地的文化底蕴创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师生在丰厚的文化色彩下工作和学习,对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必须从改善办学条件做起,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证。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资金上的支持,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改变了农村学校规模小,房屋、教学设备简陋不能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状,但农村学校由于近几年全力进行基础建设已形成资金短缺,学校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内部配套装备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做为农村学校的领导者筹措资金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合理利用原有的校产,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加快规模学校的建设;二是要做政府领导的参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出有远识地合理化的建议,取得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硬件建设及配套设施才能得以充分装配;三要是广谋筹资渠道,定期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发展、远景和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症结,乃至教育发展慢会制约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等问题,营得他们对教育的支持和资金的赞助投入。这样得到社会的鼎力相助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也可以使学校的各项行为受到社会的监督,把学校融入到社会之中,对学校的发展会有积极推进的作用,也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模式多年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来重视素质教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行动,使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一)、各级干部需要解放思想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其一言一行都特别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如果一直按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给各学校排名次按升学率,其结果只能影响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和支持本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找出一条适合本区域实际的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二)、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解放思想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组织和参与者,而素质教育的成败,就取决每个教师怎样去组织教学,实施教育,这就需要每个教师都解放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抛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技术观、育人观、和人才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首先要树立教师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几年之后,我们必将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第一位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树立献身教育的思想,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转变课堂教学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教育要实现应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进行教书育人,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教师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再次是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总结。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学者,他们不仅能教好书,培养好学生,还能不断钻研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学好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撰写有价值的理论文章,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社会各界需要解放思想,关心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学生不仅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还受到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且在人的发展中,社会因素对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实施,如果得不到家长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仍然用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评价教育质量,必然使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持久的进行。只有社会各界都来重视素质教育,深刻认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积极支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关心其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教育,才能产生一种人人关心素质教育,人人重视和支持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以此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办事的能力。

四.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一个教育质量低下,群众不认可的学校是很难想象群众能主动自愿地对学校工作予以支持,所以我们应重视和关心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我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七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要岗位配备党员教师,同时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的一线教师入党,组织教师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使教师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只有建立和完善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研

制度、评比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规范教师的行为,才能使学校出现教师比教学质量,学生比学习成绩的好校风、好学风。

3.协调部门关系,一切为教育开绿灯。我们的学校不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综合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统一体。协调好各部门,一是能从政策上把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不失原则,形成法律的保障;二是可以取得各部门的支持,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三是协调好各部门可以为学校、为教师谋取物质上的帮助,创造为学校服务的环境,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开展业务进修,从时间、费用等方面予以提供有利条件,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利用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以及其他政策杠杆使广大教师沿着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高的方向发展。

5.从严要求,敢抓敢管。教师人数多,思想有高低,政治态度有差别,不严加管理是很难做到步调一致的。所以应要求教师以[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并时时刻刻对照自己,开展自查自纠,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对于教师有损形象的行为决不能迁就姑息。我认为:管人,首先是敢管,“敢”字的基础,一是合理,二是合情,不怕人反对;其次是严,严的尺度,一是不姑息,二是不过分;再次是平,平的标准,一是平等待人,二是无亲无疏,只要我们公正、公平的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做好思想必能使教师心悦诚服,即使当时不能理解,过后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也理解领导的做法。

6.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打铁先得本身硬,作为领导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事事做出榜样,才能有说人的资本,领导者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影响和带动教师,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7.关心教师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做为一个领导者,要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信赖,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交谈推心置腹,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关心教师,促进人人互助、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形成。

五.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注重对教师的考核。做为学校,考核是对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表现的汇总,反映的是教育教学的绩效,能够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考核制度能否与教育教学相适应,能否符合实际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考核方案的制定一是要根据上级的政策;二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比制度,制定出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的考核细则,引入竞争机制,每学期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汇入教师档案,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将会极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我们应制定出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在备课上要求坚持“五备”,课堂上体现“三为主”原则,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切实利用素质手册采取等级制,并经常督导和检查常规教学,使广大教师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教学全过程领导班子要带好头,全体教师实干,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我们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在搞好考研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必将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如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座谈会,研讨如何做好班务工作,如何抓好尖子生的培养,转化困难生,如何控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着重抓好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二是举办一些有益的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精神的活动。如组织拔河、越野、会操、书法、绘画及科技发明、科技制做等活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些将为教学工作注入一支高强度的兴奋剂。

六.拓宽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那么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又在哪里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规模学校逐步形成,但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的素质、学校的设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问题。学校就象在公路上飞驰的汽车,没有平坦的道路,汽车也会象牛车;没有好驾驶员,行驶就容易偏离方向;没有好发动机,汽车就会常出故障,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人财物三方面入手,一是人,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是财,政府的投入到位;三是物,学校的设施要与教育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全方位实施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发挥规模学校优势,实现农村教学设备共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集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教学设备陈旧,资金及时投入欠缺,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立足现实,一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二是要组成本区域学校联盟,优势互补。“生命在于运动”,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活跃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弥补当前教育的投入不足;三是实施农村规模学校引领发展。资金的投入有计划地向规模学校倾斜,树标兵学校,使之成为龙头,学校间成为:学,有榜样;做,有楷模,必将带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

(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实现农村教师资源共享。

农村教师受条件的限制,视野窄,接受新教育理念程度不深,导致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滞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强化学校的教研管理。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为指导,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洗脑,更新观念,使之脱胎换骨;第二要求真务实地进行教研,通过本校教师间的听、评、说、反思、交流、研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切实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第三实施优秀教师业务引领,通过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突破区域,挂名校、学名师、学技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言辞,如果我们只是在本区域的小圈中徘徊,犹如“井底之蛙”,古人还有游学之道,教育岂能坐井观天。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挂靠名校、名师,定期派出教师到名校培训,一是从教育教学管理上向名校学习;二是与名师一帮一结对子做学生,跟踪录制名师的整个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写出心得体会,定时向学校反馈信息,以名校的先进经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3.发挥网络优势,实施网络协调联动

农村教育的思想得不到突破,教育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跨越,“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敝帚自珍”永远不能走在科研的前沿。当前跨越时空的教育平台――网络,已经给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创一条长足发展的道路。生活中,有不认识、不会写或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向新华词典请教,在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可以向因特网请教一切,只要轻轻点动鼠标就可在网络上神游世界,开阔视野,吸取大量的营养。农村学校已经具备了实施网络协调联动的基础,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好网络,如何利用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创建一个谋求发展的平台。一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二是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深入教育论坛进行研讨,吸取有价值、有营养的理念与经验;三是创建教育聊天室,针对教师和学生,以课堂实录和研讨为主。一方面向一些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成为特约贵宾,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实施网络的常规教学,与我们实际教学同步,进行课堂实录和点评,为学生创建一个自学的平台,更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总之,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实现绿叶红花皆春色全方位发展,一定会创出一条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第四篇:农民权益保障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实施方案

XX镇农民权益保障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实施方案

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农民权益、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根据《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意见》(X政发〔2019〕XX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在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中,有关村庄规划草案、整治项目方案、建设用地规划选址、新农村建设、整治工程实施、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指标调剂和收益分配等直接涉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事项,需依法听取农民群众意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群众在村级土地管理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鼓励农民根据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参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监督。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农民建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减免政策。

三、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资产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三权分置”,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全域旅游和民宿游,组建旅游股份合作社;开展充分就业村社建设,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全面宣传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及时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促进全区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

第五篇:六中全会心得—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模版]

六中全会心得—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和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近年来,河北省定州市在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

利益调整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明显增强。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定州市坚持抓了三项制度:一是舆情收集制度。开展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乱村、进难村、进穷村,到农民家、到下岗职工家、到特困户家,既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二是阳光行政制度。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行政机制;对公益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听证制度,实行公开招投标,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民意反映制度。将市级领导班子、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办公电话向社会公开,拓宽信访工作和民意反映的渠道。

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定州市努力建立健全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的机制,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推出一系列为民、爱民、利民的措施,包括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扩大城市低保覆盖面并提高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就业,制定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众就业再就业的援助力度;做好老龄工作,筹资近千万元组建老干部服务车队,对农村困难老人实行特殊津贴保障政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教育事业,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人民教师奖,奖励一线执教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等等。

建立健全利益调整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形成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机制。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定州市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战略,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努力实现城乡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修全市农村道路,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交通框架,为农民进城、进厂、进市场打开通道。筹措近亿元资金,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针对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改善乡村办医条件,建立覆盖城乡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难病不出市、得病有钱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护体系。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办法抓农业,重点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绿色蔬菜、特色养殖和苗木花卉基地,积极建设京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下载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新荷塘

    构建和谐家园演讲稿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三月的大地,万物争荣,生机盎然。 三月的七宝,民心激荡,斗志昂扬。今天我们怀着满腔激情,秉承着高昂的斗志在这里聚首,在这里勾画......

    关于构建和谐村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村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梁润冰文章提要:构建和谐村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不同人群......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五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最要紧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建设精神文明。而建设精神文明,又以文化建设为支点。隆回县周旺镇清水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愈加......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的德育工作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的德育工作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概括精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