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规划处2006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06年工作总结
2007年1月6日
2006年规划处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各学院、部处配合下,全处共同努力,认真执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完成了本处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一、主要工作业绩
(一)规划工作
1、为了做好学校“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带领下深入16个学院,交流沟通学校、学院“十一五”改革发展,形成座谈纪要和调研报告,为学校深入思考“十一五”发展,编制“十一五”规划作了充分准备。
2、对学校“十五”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并结合调研,归纳出“十一五”学校工作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加快多科型、研究型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供校领导务虚研讨。
3、学习国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收集相关学校“十一五”规划等,协助上海市教科院完成学校定位报告、学科和师资队伍规划报告,为编制学校“十一五”规划掌握信息,听取校外建议。
4、编制《东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历时近七个月,较大篇幅修改十稿。在编制过程中听取了校领导务虚研讨和集中讨论修改两次,广泛听取学院、部处、老专家、老领导、教职工意见,集中相关部处讨论修改多次,完成了《东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
5、加强对学院、部处“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管理,对内容、指标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参与部分学院的“十一五”发展研讨;学院、部处的“十一五”规划经调整和格式规范,装订成册,与学校“十一五”规划一起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文明校园评估的支撑材料。
6、编制完成了学校“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与基建处等一起讨论编制学校“十一五”基本建设规划,起草完成了文本大部分内容,并参与附表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按时上报教育部规划司。
7、进一步细化完善并通过延安路校区房屋资源调整方案,与后保处等一起和学院等部门进行了沟通,落实并实施。
(二)“十五”“211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1、按教育部要求,组织召开“211工程”子项目验收动员会,抓紧春节前组织校内外
专家对七个子项目逐一检查验收,由于上下配合,准备充分,子项目验收顺利完成,为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国家整体验收打下良好基础。
2、及早启动国家整体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利用寒假和春节假期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学校“十五”“211工程”总结报告初稿,之后又反复修改了六稿,按时将总结报告上报教育部。
3、抓紧“211工程”收尾工作,经费使用核对、设备购置核对、完善自筹经费、完善上报教育部备案材料,多次到学院、部门检查“211工程”收尾工作进展,规范文本、检查完善佐证材料等。
4、归纳整理了“十五”“211工程”十大标志性成果,印刷成册;抓紧时间,及早完成整体验收校长报告文字稿及PPT初稿。
5、组织召开国家整体验收准备会议,重点检查,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整改;组织完善子项目汇报PPT;代拟整体验收评价意见;完成验收专家需要整套10本材料。
6、全面考虑并安排验收日程、人员、任务;细化验收前后十天会务、资料、报告考察、汇报、座谈等;人员精干,组织严密,以优异成绩通过“十五”“211工程”国家整体验收。
7、验收后按教育部要求及时上报验收材料、校长报告和PPT;整理“十五”“211工程”大量归档资料;统一少量经费、采购设备集中管理,全面完成“十五”“211工程”工作。
8、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及时与学院、部处沟通讨论,提炼出“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形成《东华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预研报告》及三套方案,按时上报教育部,得到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的认可和肯定。
(三)学科建设管理工作
1、经过调研和充分讨论,并吸纳学院意见,形成了一级学科建设发展的计划、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管理办法,根据国家和上海对学科建设的安排,具体贯彻实施。
2、按学校近阶段学科建设以学位点建设为主的决定,研究学位点布局建设方案,与研究生部一起引导博士学位点建设申报,加强管理、审核材料,与学院共同推进建设。
3、组织召开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申报工作准备会议,在分管校长带领下,与重点学科所在学院,新申报重点学科学院沟通,讨论审核所准备的材料。
4、根据学科社会排名,全面梳理了本校一、二级学科在全国和上海的排名,向各学院提供《我校综合竞争力排名及学科排名情况报告》,收集整理了全国所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纺织工程、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状况材料,提供相关学科作参考。
研究提出了《对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的情况分析报告》;做好国家重点学科校内自评材料准备工作等。
5、初审学院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包括信息、管理、设计艺术、机械)表格和材料,与学院一起完善修改,为成功申报早作准备。
6、按教育部要求组织专家组、工作组,完成对四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自评,经过讨论修改,合理资源配置,按时向教育部报送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总结材料和汇总表,接受教育部的考核评估。
7、完成上海市教委进行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大调研我校准备的汇报材料。
8、跟踪开展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的国际比较,进入第三年。通过网络在线查询、光盘检索筛选,结果经科技部中国信息中心确认,2005年我校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数量第一次超过世界9所同类著名院校总和。
(四)高教研究工作
1、根据处内实际力量,重点开展学校定位和学科发展研究,为编制学校“十一五”规划,学科新一轮发展积累研究咨询材料。
2、组织完成中国高教学会、上海高教学会课题申报,参与上海市高教课题评审,学校获中国高教学会、上海市高教学会资助课题各一项。
3、承担完成了上海市高教学会组织的终身教育立法课题调研,课题报告。
4、参与上海高教学会秘书处工作,为学会换届、上海高校改革发展十年总结、校长沙龙提供学校材料。
5、向网大提供我校改革发展统计数据,用于高校社会排名。
(五)其他工作
1、参与并配合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为评估总结报告中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思想、教学中心地位等部分撰写讨论稿,并多次修改;参与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工作,提供相关支撑材料、统计数据,代拟领导讲话稿,修改整改方案等;联系外语学院,加强检查、交流、督导。
2、协调纺织服饰博物馆建设,在学院、部处、专家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了博物馆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积极争取并共同完成博物馆申报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项目的立项和专家论证;共同完成博物馆立项建设计划任务书,展示文案的编写和修改。拟定博物馆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进展日程、整套建设管理办法;完成了博物馆设计单位议标,明确设计要求,积极推进建设。
3、完成学校申报研究生院报告中学科建设部分材料的撰写;参与111引智项目讨
论;参与学校内涵建设座谈会的工作。
4、与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部、国际合作处、基建处、后保处等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协调工作,包括审阅材料、提出意见、修改内容、共同开展工作等。
5、加强处内人员管理,实施考勤。鼓励年轻同志工作上、政治上上进,发展一名新党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
1、处内存在忙闲不均情况,处的整体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挥。
2、外出调研学习比较少,开拓创新工作做得还不够。
3、充分发挥调动每一位同志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年轻同志培养锻炼,压具体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引导每一位同志主动工作,抢挑重担;多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和调研,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多挑重担,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三、2007年工作打算
1、做好学校、学院“十一五”规划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
2、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列、认定的各项工作。
3、积极准备并完成“十一五”“211工程”立项工作,争取国家和上海更多投入,适时组织启动建设。
4、力争申报成功新一轮上海市重点学科并扎实推进建设。
5、协调博物馆建设并开馆。
6、引进人才,组织好校内力量,加强高教研究工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第二篇:发展规划处2013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发展规划处以坚持群众路线,推进综合改革,服务内涵建设为总体思路,着力学术发展和制度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重点工作
(一)完成《吉林大学章程》修订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制度设计和保障
制定《<吉林大学章程>修订完善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组织开展了12项专题研究、15次工作会议、6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参加了4次大学章程建设研讨交流培训会议。书面征求了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各学院党政负责人、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部分机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校内办公网向全校师生员工做了信息公开和征求意见工作。
经过十余次深入论证和修改完善,形成《吉林大学章程(修订草案)》,在明晰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愿景、优化学术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等方面总结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成果,探索形成了新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创新。经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形成《吉林大学章程(修正案)》,报教育部核准。
(二)深入开展学科建设调研工作,科学谋划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
组织召开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分析我校学科发展形势,提出了下一步学校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安排部署了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各项相关工作。
由党委副书记蔡莉教授带队、9个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学科调研工作组,历时近5个月,对我校46个学科建设单位全部75个一级学科及所涵盖的302个二级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与各学院(中心、所)领导班子相关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相关学科教师代表等累计500余人进行了调研座谈,并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对同类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了解了相关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等;选取了国内外近50所一流大学,对其院系设置、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借助ESI、教育部评估等第三方数据和校内调研数据,创新研究方法,对我校相关学科的学科实力、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
撰写完成了《吉林大学学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吉林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方案》(讨论稿)、《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内涵提升计划》,提出了科学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路与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实力与水平,完成“十二五”学科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985工程”2010-2013阶段国家检查验收与校际互评工作,超额获得国家绩效奖励
组织开展了项目自查、专家评议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组织撰写了《吉林大学“985工程”(2010-2013年)建设情况的报告》《吉林大学“985工程”(2010-2013年)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的报告》以及《吉林大学“985工程”标志性成果》上报教育部。
完成了“985工程”(2010-2013年)阶段检查校际互评工作。按照国家评审相关要求,组织召开了学校互评专家评审会,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7所学校进行了“985工程”建设情况评审。
我校“985工程”阶段建设效益明显、绩效突出、管理创新规范有序,得到了国家和同组评审高校的好评,获得了国家绩效奖励经费7300万元。
(四)构建完善学校规划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修订了《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报教育部备案。依据《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修订完善了十项配套专项规划。通过对学校主要发展指标进一步的任务分解,推动各学院修订完善了院级“十二五”规划。形成了以学校规划纲要为统领,职能部门配套
专项规划为衔接,院级“十二五”规划为实施着力点的学校规划体系。在学校网站上开展了校院两级规划的信息公开工作。
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初步构建了规划贯彻落实的考核体系,为探索建立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初步发挥了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目标和导向作用。
(五)探索学术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学术管理体制机制 开展了关于学术委员会建设、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有机协调运行机制等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工作,形成了《吉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分析报告》《国内部分高校学术委员会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制定印发了《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工作,形成《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征求意见稿)》。承办了教育部在我校召开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
完成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人员调整工作,组织召开四次领导小组工作组会议,制定印发了《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运行机制和工作职责。
(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工作研究,不断提高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年共完成各类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工作研究、政策建议
报告及学校重要工作文件等30余份,其中向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和吉林省上报工作报告和政策建议10余份,起草和参与起草学校领导有关会议报告材料、媒体访谈材料、公开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形成各类基础研究和工作资料120余万字。
完成“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总结和试点转示范申报工作,向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了典型经验材料《校长有约 让大学生管理自己的家---吉林大学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的探索和实践》。
二、主要工作
(一)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起草并向学校提交《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实施意见》,起草形成《吉林大学推进综合改革实施意见(2013-2015)》,制订了《吉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任务分解表(2013-2015)》,组织召开了吉林大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会议。
(二)服务高教强省建设工作
起草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促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过程中吉林大学需要吉林省继续支持和关注的若干问题》和《关于落实部省共建协议支持吉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报告》等工作报告报吉林省委省政府,对进一步
加强学校与地方合作,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任务。
(三)“985工程”管理和服务工作
通过月报、约谈、签订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完成了四年建设情况的梳理和总结工作,并向各建设项目反馈了意见和建议。完成了27个学科建设项目3765万元基本建设经费和绩效经费的审批、下拨、调拨等工作和10余个项目700余万元的经费调整和调剂工作。完成了“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责任小组人员增补工作。
(四)“211工程”新一轮建设总结工作
在顺利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评估基础上,根据各项反馈结果,系统开展了建设总结和分析工作,完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结果分析报告》,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下一轮实施建议。参加了“211工程”三期建设经验交流会,作为主题发言学校之一,介绍了我校的建设经验,与其它“211工程”高校开展了经验交流活动。
(五)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在实现研究生宣讲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在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中设置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专题课程。承办了“2013年吉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家骐做报告,在长高校研究生代表、青
年教师代表、高年级本科生代表以及我校部分研究生新生等1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完成并报送《吉林大学2013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总结》。
(六)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工作
搜集整理形成《内涵建设资料手册》《大学章程参考资料》《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支撑材料》等基础工作和研究资料20余份80余万字。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报送工作材料170余份、信息60 余条,完成《吉林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论文集》编辑出版工作方案。编发《吉林大学发展研究简报》10期。两项课题获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立项和一般立项。形成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建设、大学内涵式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报告6份。修订发布了《发展规划处学校规范性文件审核流程》,审核学校规范性文件14份。
(七)信息化建设工作
修订发布了《学校主页信息管理办法》、《吉林大学网站管理办法》,制定了校内办公网信息发布规范,完成了近十个学校专题工作网站建设和180个部门主页的管理工作,完成了教育部信息化专项调研和信息化月报统计工作。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开展了论文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工作,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深入研究,形成了《2011-2013年吉林大学ESI情况分析报告》。
对学校主页更新80余次,累计审核校内办公网信息11,500余条,信息置顶400余条。做好学校主页管理和维护工作,学校主页年访问量1,200余万次,校内办公网年访问量900余万次。
2013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推进改革发展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多、不够深,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面对,认真克服,努力改进。
三、2014年工作基本思路和内容
2014年,发展规划处将以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构建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总体思路,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深化学术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学校改革发展战略管理能力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吉林大学章程》(修订)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全面完善以《吉林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
二、以学术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助力学校综合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三、以“规模控制、优化为主、注重效益、着眼发展”为原则,开展学科自主评估和自我优化工作,分阶段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四、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预
研究与启动建设工作,实施《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内涵提升计划》。
五、完成《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和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完善学术治理组织体系,深化学术治理体制机制改革。
六、做好《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七、启动吉林大学校本应用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转示范有关工作。
八、继续做好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
九、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开展信息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十、继续做好理论、政策和工作研究,进一步提高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规划处
2013年12月25日
第三篇:某大学发展规划处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08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宏观的、战略性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机构,认真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本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积极为党委和行政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内涵提升、协调发展”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又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我们协助校领导就我校实施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提出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一定要围绕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做到战略御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誉校。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我们协助校领导对我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起草了《中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党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一些曾经隶属于各个行业部门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脱离原有行业部门的行业高校,在谋求自身发 1 展的过程中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正不断弱化,大多淡化了行业色彩,趋向“大而全、综合化”,忽视或偏离了特色发展的科学方向,进而导致行业特色高校发挥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小。我校作为一所水利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协助校领导起草了《发挥共建优势,坚持特色办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特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围绕“大水利”做文章,完善特色学科的上、中、下游,做到特色学科的大而全;加强水利软科学建设,如水利政治、水利文化、水利经济、水利军事、水利管理、水利法律、水利环境等。争取省部共建深度拓展,把特色做大做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技术应用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作贡献,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水利行业的人才库、科技库和思想库。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尽快出台我校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方案。我们调研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住房安置办法,起草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住房安置办法及对我校住房管理工作的启示》,以供学校参考。
自我校扩招以来,我校本科专业由2000年的21个发展到2008年的48个,形成了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法、农相互渗透的多学科发展的专业体系,呈现出重点学科与优 势专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随着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门类结构性失调,专业与学院不匹配以及院(系)名称不规范等。为此,根据领导指示,我们做了广泛调研,同时参考国内部分高校院(系)专业设置情况,起草了《关于我校院(系)学科门类及专业设置的调研报告》,为促进我校形成合理专业结构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催生了一大批以知识传授和学生培养为取向的教学型大学,同时,也导致了中国大学层次的重新分化。众多高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身实力的增强,纷纷重新确立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一些办学历史较为悠久、有相当办学实力与经验、有一定科研成果与潜力的本科院校,大多提出了建设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开始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为此,我们协助校领导进行深入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及建议》。
根据更名大学的标准,我们将我校相应的条目进行了分析对比,起草了《更名大学设置标准及我校情况的对比分析》,供领导参考。
我们还协助校领导,就建立我校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调研,旨在建立和完善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近又针对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和高校精细化管理进行调研,计划编辑《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和《高校精细化管理》两期高教信息,供领导参考。
2006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通知强调,严禁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或其影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搞集资合作建房。鉴于此,为解决我校广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发展规划处查阅了大量的文件,多方了解相关政策,广泛咨询意见,最后起草了关于《集资建房相关政策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对我校合理避开政策障碍,积极推进教师公寓二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服务学校发展战略,追踪同类高校开展比较研究。我们先后与河南大学、河南农大、郑州轻工业学院、商丘师院等兄弟院校就学校发展及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举行了多次交流及研讨会。
2008年8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分会、临沂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2008年10月参加了由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行业高校发展与实践研讨会。针对我校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今后要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加强调查研究,透彻掌握校情,加强学习,扩大视野,更新理念,吸收新观点,借鉴新做法,更深层次地参与学校决策,使学校坚定不移地沿着教育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科学发展;牢固树立质量立校、开放办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第四篇:2012年发展规划处教科所工作总结
2012年发展规划处(教科所)工作总结
2012年是发展规划处(教科所)按照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与决策咨询等三大定位和基本职能,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经全处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完成以下主要任务。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十大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各项规划工作
以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大力推进“十大建设工程”,制定《关于印发《安徽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十大重点工程任务分解表》的通知》(校党字[2012]8号)文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积极推动“十大建设工程”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规划任务的落实,实施校院目标责任制,在学院规划的基础上量化其核心发展目标,校长与各学院院长和“十大建设工程”牵头单位负责人签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责任书,确保学校规划工作落到实处。
二、以大学章程制定重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制定《安徽农业大学章程》实施方案(校党字[2012]48号),成立工作领导组,明确工作日程,细化工作任务。同时,分别组织召开了《安徽农业大学章程》(征求意见稿)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学院院长以及由民主党派、教执委和教授代表组成的座谈会,参会代表围绕章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以及学院党政联席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在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安徽农业大学章程》(公开征求意见稿),并在校园网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拟送审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校内外相关专家。同时积极开展《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制定等工作。
三、以“学科建设促进年”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专项工作
1、学科建设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林、生命类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加强一级学科建设力度,实施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制定《安徽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及《安徽农业大学学科平台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和《安徽农业大学学科学位点负责人遴选与管理实施办法》(校行字[2012]5号),为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开展学科点负责遴选。根据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开展学科点负责遴选工作。根据学科点分布情况,确定需要遴选负责人的学科点,按照学科点负责人遴选暂行办法,制定遴选工作程序和具体条件,在学院推荐候选人的基础上,召开专家评定会,完成学科点负责人遴选工作。
3、学科公共平台建设。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基础服务和共享平台,学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在征求关于学科公共平台建设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属性和类别进行分配经费和申报仪器设备,通过专家组论证,经网络公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学科公共平台建设所购置的仪器设备。
4、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和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为大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年”工作,立项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5、参加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学校积极筹划参加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工作。经过动员、协调和审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我校具有博士点的十个学科点参加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工作。
6、开展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的通知》(皖教秘科[2012]4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开展我校省级重点学科中期检查相关工作。
四、发挥决策咨询能,开展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1、启动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立项。制定《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开展2012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经过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共批准2012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56项,其中委托性项目12项,高教综合类25项,思政教育类19项。
2、举办“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论坛。为办好77、78级校友三十周年聚会活动,牵头举办“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论坛。省长助理邵国荷到会致贺辞,邀请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省农委主任张华建、省农科院院长杨剑波等校友分别作主题报告,全校师生和部分校友500余人参加。
3、编辑出版《安徽农业大学2011发展报告》、《高教信息参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专辑)、《高教信息参考》(高等教育质量专辑)、《高教信息资讯》2期。
五、抢抓机遇,完成“中西部工程”等相关重要工作
1、协力开展“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我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2]1132号)和省发改委《关于编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专项规划的紧急通知》精神和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在总务处(基建办)等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与支持下,完成我校中西部工程项目编制、研讨和论证和上报等工作。该工程建设项目为理化楼、资环植保楼和工程实验实训楼。申请国家投资经费1.67亿元,总建筑面积60000㎡。
2、负责完成厅校合作共建工作。完成我校与省国土厅签署合作框 架协议工作。为发挥我校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双方多次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成我校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合作共建安徽国土资源研究院,着力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面的战略合作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3、积极启动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工作。完成《关于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事宜的请示》、《关于恳请省政府致函国家林业局商议共建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事宜的请示》、《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共建安徽农业大学框架协议》、《安徽省林业厅·安徽农业大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材料草拟工作。
4、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主动谋划,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向相关职能部门和涉农学院征集省部共建工作意见和建议。
六、强化服务意识,完成相关工作
1、制定科室岗位职责。制定《发展规划处(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室主要职责》(校发字[2012]3号),规范科室主要职责,坚持“一岗多人、一人多岗”原则,切实做好科室所赋予的主要职责。
2、完成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在人事处、国资处等单位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在时间紧、任务重、数据多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工作进度,及时、准确和真实上报相关数据,圆满完成我校2012年高等教育事业数据统计工作。
3、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为做好处室相关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沟通与交流,接待农业部科教司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内兄弟院校来校考察交流,参加中外农业大学校长高层论坛、2012海峡两岸农业大学校长论坛和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理事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活动。
4、协助完成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其他相关工作。
七、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与风险防控建设
1、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处室工作实际,成立发展规划处党支部。对照校党委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
2、完成处室党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处室员工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处室党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风险控制点和整改措施等。
3、稳步落实“两代会”提案办理工作。2012我处共接收五届五次党代会、五届三次教代会提案6件,其中党代会1件,教代会5件,提案主要涉及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经过沟通与交流,提案涉及的内容已在工作中具体逐步推进与实施。
第五篇:发展规划处年工作总结要点
发展规划处2011年工作总结要点
一、组织协调,牵头修订“三大规划”。从3月份开始,历时8个月,多次召开协调会,会同相关部门,数易其稿,研究、论证、修订、完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和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
二、参与组织全校性学习实践活动,做为学习实践活动材料组组长单位,会同党政办、组织部、统战部,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材料组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大量的文字起草工作,保证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三、为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方面的办学活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合肥工业大学校院两级管理实施意见》,并多次召集职能部门和学院征求意见,在暑期务虚会上汇报,待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下发执行。
四、牵头、组织,会同基本建设计划处、实验室与装备处、财务处等单位,结合学校现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充分论证,起草《双校区办学方案》,积极推进“纵横结合、条块结合”的双校区办学模式,科学决策校区功能定位。
五、绩效津贴分配方案实施情况调研。为充分了解教职工对2008年《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并会同人事处走访部分学院,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提出绩效津贴分配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校领导决策做好服务。
六、积极参与筹备第七届教代会暨第十五届工代会,编印“三大规划”(讨论稿)文本,起草关于“三大规划”的修订情况说明,提交教代会审议。
七、对我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设置进行调研论证,起草了《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设置暂行条例》和《合肥工业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在学校第一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上作了汇报。
八、追踪信息,加强联络,积极做好参加在西安召开的“2011年第三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的准备工作;会同党政办,积极申办成功“2010年第四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在我校召开。
九、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调研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组织校内相关专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十一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初稿)》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教育部。
十、加强与教育部相关司、局以及省有关地市的联络,了解信息,掌握相关政策,拓展渠道,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学校办学模式,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十一、加强调研,提高工作水平。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兄弟院校的联系,先后到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就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以及发展规划处的自身建设等问题广泛调研,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另外,在深入校内各部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提出学校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参谋和决策咨询作用。
十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活动计划,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查找我处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抓好落实工作。
十三、制定发规处“效能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参加校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全处人员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