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解析2009年发展规划处工作总结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发展规划处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按照校党委和校行政的统一部署,以及发展规划处2010年的工作任务,我处紧紧围绕我校的发展战略,坚持服务我校工作大局、服务学校发展的宗旨,全处上下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在全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情况
按照学校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了发展规划处2010年的工作计划和政治理论学习安排,认真组织处室理论学习,注重思想政治学习,以及党的精神、学校的重大事项和会议精神的学习。
按照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及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的要求,进行会议精神传达与工作布置等一系列的工作;传达学习《认真学习卢展工在教育厅调研的讲话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传达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二十次全会精神学习,以及学校相关政策学习等。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处室进行对玉树灾区进行捐款等活动。
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处室精神文明建设,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展示工作良好形象,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职责履行情况
(一)完成我校”十一五”总结工作
为做好我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我处自5月份开始进行“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撰写了“十一五”规划总结检查工作要求,发布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总结范例》等文件,分别对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做出统计指标汇总表,以做好“十一五期间”工作的汇总和整理,在理清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校情的“十二五”规划。在对各单位资料整理,以及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处撰写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十一五”规划总结(草稿)》,对我校“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对我校“十一五”期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二)完成我校“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自2010年3月份开始,我处深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领导讲话精神,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做出“十二五”规划调研大纲,开始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我校“十二五”规划提纲。同时提出“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案,在暑假前提出了“十二五”规划框架,以及8个专项规划思路。
在暑期“十二五”规划方案编制研讨会期间,我处进行了“十二五”规划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在会议期间担任秘书工作,对研讨结果进行记录与整理。进一步结合《水利部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本着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内涵的发展道路;坚持固本强基、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为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和实现中原崛起更好服务的指导思想起草了我校“十二五”规划草稿。
处室定期召开讨论会,就“十二五”规划草稿进行研讨,从情势分析、目标定位、目标设置、措施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字斟句酌,多次易稿,并多次牵头组织召开“十二五”规划会议,多方争取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我校现状、国家教育发展趋势、水利发展趋势、我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已形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三)省部共建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继我校省部共建工作档案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我处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管理工作。做好省部共建材料的规律上报,做好每个季度学校共建工作的收集与整理,上报教育厅高教处,由高教处上报省政府。根据工作的需要,向学校提供省部共建工作的整理材料,参与学校向省政府”省部共建”工作汇报报告调研及起草工作;起草《关于设置省部共建事务中心的建议》,召开省部共建工作座谈会。
(四)把握高教发展动态,规律刊印《高教信息》
对国家有关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分析,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对国内外优秀高校的特点、优势、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发展规律和改革动态进行调研和分析,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在2010年3月份我处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我校《征求意见稿建议》,并上报教育部。
自2010年来对《高教信息》的刊印进行了规划,确定了规律出版的措施与方案,2010年刊印了“解读《规划纲要》”专集、“博士点建设”专集、“解
读‘人才强国战略’”专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专集,以及“‘十二五’启示”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师资队伍等共8期《高教信息》,并在全校范围内发送。
(五)做好上级对口部门交办的工作
按照教育厅要求,在我校现有招生规模基础上,对2015、2020年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并进行发展规模的申报工作。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做好学生就业统计与上报工作。
按照教育厅的要求,细化了“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方案”任务,并牵头召开了“传达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会议精神会议”,传达省教育厅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2010年工作方案。
(六)完成软件学院的独立设置论证
根据我校软件学院的现状与发展需求,我处就软件学院独立问题进行调研,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层领导碰头,征求班子的意见。深入了解学院的基本情况、实验室、师资、实训情况、办公场地、教室资源等,比较了与国内、省内高校软件学院的差距,进行了信工学院与软件学院分开的利与弊比较,最终形成《关于我校软件学院分与合的论证报告》。
(七)完成河南省水利规划建议
接受校党委安排,对河南省水利情况进行广泛调研,针对河南水利现状,提出河南省水利存在的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与中原城市群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相适应等6个方面的不足。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方面等具体可行的7项措施与建议。并召开校内专家会议,对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形成《关于我省水利发展的对策建议》报告。
(八)进行我校二级办学调研
接受校党委安排,我处对高等教育二级办学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到系、部及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进行二级办学的调研,同时负责对会议记录进行整理。
(九)做好处室日常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相关工作
按照处室职责,做好处室的日常工作。如做好处室二级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相关工作等,比如向校长办公室提供特色学科建设材料、上报耗能统计、上交档案材料等;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和相关工作,配合完成其他部门的工作。如参加建立国际城市学院合作协议会议、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及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等。
三、廉政建设情况
按照校纪委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四项纪律八大要求,做到警钟长鸣,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防范并举,注重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着力从制度约束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坚持按制度办事,没有出现任何违法、违纪、违规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10年,发展规划处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处室全体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工作前瞻性较差,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够,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发 展 规 划 处
二0一一年一月六日
第二篇:发展规划处2013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发展规划处以坚持群众路线,推进综合改革,服务内涵建设为总体思路,着力学术发展和制度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重点工作
(一)完成《吉林大学章程》修订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制度设计和保障
制定《<吉林大学章程>修订完善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组织开展了12项专题研究、15次工作会议、6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参加了4次大学章程建设研讨交流培训会议。书面征求了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各学院党政负责人、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部分机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校内办公网向全校师生员工做了信息公开和征求意见工作。
经过十余次深入论证和修改完善,形成《吉林大学章程(修订草案)》,在明晰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愿景、优化学术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等方面总结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成果,探索形成了新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创新。经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形成《吉林大学章程(修正案)》,报教育部核准。
(二)深入开展学科建设调研工作,科学谋划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
组织召开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分析我校学科发展形势,提出了下一步学校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安排部署了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各项相关工作。
由党委副书记蔡莉教授带队、9个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学科调研工作组,历时近5个月,对我校46个学科建设单位全部75个一级学科及所涵盖的302个二级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与各学院(中心、所)领导班子相关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相关学科教师代表等累计500余人进行了调研座谈,并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对同类兄弟高校进行调研,了解了相关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等;选取了国内外近50所一流大学,对其院系设置、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借助ESI、教育部评估等第三方数据和校内调研数据,创新研究方法,对我校相关学科的学科实力、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
撰写完成了《吉林大学学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吉林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方案》(讨论稿)、《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内涵提升计划》,提出了科学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路与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实力与水平,完成“十二五”学科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985工程”2010-2013阶段国家检查验收与校际互评工作,超额获得国家绩效奖励
组织开展了项目自查、专家评议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组织撰写了《吉林大学“985工程”(2010-2013年)建设情况的报告》《吉林大学“985工程”(2010-2013年)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的报告》以及《吉林大学“985工程”标志性成果》上报教育部。
完成了“985工程”(2010-2013年)阶段检查校际互评工作。按照国家评审相关要求,组织召开了学校互评专家评审会,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7所学校进行了“985工程”建设情况评审。
我校“985工程”阶段建设效益明显、绩效突出、管理创新规范有序,得到了国家和同组评审高校的好评,获得了国家绩效奖励经费7300万元。
(四)构建完善学校规划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修订了《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报教育部备案。依据《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修订完善了十项配套专项规划。通过对学校主要发展指标进一步的任务分解,推动各学院修订完善了院级“十二五”规划。形成了以学校规划纲要为统领,职能部门配套
专项规划为衔接,院级“十二五”规划为实施着力点的学校规划体系。在学校网站上开展了校院两级规划的信息公开工作。
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初步构建了规划贯彻落实的考核体系,为探索建立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初步发挥了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目标和导向作用。
(五)探索学术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学术管理体制机制 开展了关于学术委员会建设、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有机协调运行机制等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工作,形成了《吉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分析报告》《国内部分高校学术委员会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制定印发了《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工作,形成《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征求意见稿)》。承办了教育部在我校召开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
完成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人员调整工作,组织召开四次领导小组工作组会议,制定印发了《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的运行机制和工作职责。
(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工作研究,不断提高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年共完成各类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工作研究、政策建议
报告及学校重要工作文件等30余份,其中向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和吉林省上报工作报告和政策建议10余份,起草和参与起草学校领导有关会议报告材料、媒体访谈材料、公开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形成各类基础研究和工作资料120余万字。
完成“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总结和试点转示范申报工作,向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了典型经验材料《校长有约 让大学生管理自己的家---吉林大学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的探索和实践》。
二、主要工作
(一)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起草并向学校提交《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实施意见》,起草形成《吉林大学推进综合改革实施意见(2013-2015)》,制订了《吉林大学深化综合改革任务分解表(2013-2015)》,组织召开了吉林大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会议。
(二)服务高教强省建设工作
起草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促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在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过程中吉林大学需要吉林省继续支持和关注的若干问题》和《关于落实部省共建协议支持吉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报告》等工作报告报吉林省委省政府,对进一步
加强学校与地方合作,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任务。
(三)“985工程”管理和服务工作
通过月报、约谈、签订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完成了四年建设情况的梳理和总结工作,并向各建设项目反馈了意见和建议。完成了27个学科建设项目3765万元基本建设经费和绩效经费的审批、下拨、调拨等工作和10余个项目700余万元的经费调整和调剂工作。完成了“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责任小组人员增补工作。
(四)“211工程”新一轮建设总结工作
在顺利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评估基础上,根据各项反馈结果,系统开展了建设总结和分析工作,完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结果分析报告》,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下一轮实施建议。参加了“211工程”三期建设经验交流会,作为主题发言学校之一,介绍了我校的建设经验,与其它“211工程”高校开展了经验交流活动。
(五)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在实现研究生宣讲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在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中设置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专题课程。承办了“2013年吉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家骐做报告,在长高校研究生代表、青
年教师代表、高年级本科生代表以及我校部分研究生新生等1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完成并报送《吉林大学2013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总结》。
(六)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工作
搜集整理形成《内涵建设资料手册》《大学章程参考资料》《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支撑材料》等基础工作和研究资料20余份80余万字。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报送工作材料170余份、信息60 余条,完成《吉林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论文集》编辑出版工作方案。编发《吉林大学发展研究简报》10期。两项课题获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立项和一般立项。形成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建设、大学内涵式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报告6份。修订发布了《发展规划处学校规范性文件审核流程》,审核学校规范性文件14份。
(七)信息化建设工作
修订发布了《学校主页信息管理办法》、《吉林大学网站管理办法》,制定了校内办公网信息发布规范,完成了近十个学校专题工作网站建设和180个部门主页的管理工作,完成了教育部信息化专项调研和信息化月报统计工作。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开展了论文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工作,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深入研究,形成了《2011-2013年吉林大学ESI情况分析报告》。
对学校主页更新80余次,累计审核校内办公网信息11,500余条,信息置顶400余条。做好学校主页管理和维护工作,学校主页年访问量1,200余万次,校内办公网年访问量900余万次。
2013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推进改革发展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多、不够深,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面对,认真克服,努力改进。
三、2014年工作基本思路和内容
2014年,发展规划处将以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构建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总体思路,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深化学术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学校改革发展战略管理能力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吉林大学章程》(修订)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全面完善以《吉林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
二、以学术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助力学校综合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三、以“规模控制、优化为主、注重效益、着眼发展”为原则,开展学科自主评估和自我优化工作,分阶段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四、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预
研究与启动建设工作,实施《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内涵提升计划》。
五、完成《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和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完善学术治理组织体系,深化学术治理体制机制改革。
六、做好《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七、启动吉林大学校本应用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转示范有关工作。
八、继续做好吉林大学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
九、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开展信息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十、继续做好理论、政策和工作研究,进一步提高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规划处
2013年12月25日
第三篇:发展规划处2006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06年工作总结
2007年1月6日
2006年规划处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各学院、部处配合下,全处共同努力,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全面完成了本处的工作目标任务。
一、主要工作业绩
(一)规划工作
1、为了做好学校“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校长和分管校长的带领下深入16个学院,交流沟通学校、学院“十一五”改革发展,形成座谈纪要和调研报告,为学校深入思考“十一五”发展,编制“十一五”规划作了充分准备。
2、对学校“十五”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并结合调研,归纳出“十一五”学校工作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加快多科型、研究型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供校领导务虚研讨。
3、学习国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收集相关学校“十一五”规划等,协助上海市教科院完成学校定位报告、学科和师资队伍规划报告,为编制学校“十一五”规划掌握信息,听取校外建议。
4、编制《东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历时近七个月,较大篇幅修改十稿。在编制过程中听取了校领导务虚研讨和集中讨论修改两次,广泛听取学院、部处、老专家、老领导、教职工意见,集中相关部处讨论修改多次,完成了《东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
5、加强对学院、部处“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管理,对内容、指标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参与部分学院的“十一五”发展研讨;学院、部处的“十一五”规划经调整和格式规范,装订成册,与学校“十一五”规划一起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文明校园评估的支撑材料。
6、编制完成了学校“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与基建处等一起讨论编制学校“十一五”基本建设规划,起草完成了文本大部分内容,并参与附表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按时上报教育部规划司。
7、进一步细化完善并通过延安路校区房屋资源调整方案,与后保处等一起和学院等部门进行了沟通,落实并实施。
(二)“十五”“211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1、按教育部要求,组织召开“211工程”子项目验收动员会,抓紧春节前组织校内外
专家对七个子项目逐一检查验收,由于上下配合,准备充分,子项目验收顺利完成,为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国家整体验收打下良好基础。
2、及早启动国家整体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利用寒假和春节假期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学校“十五”“211工程”总结报告初稿,之后又反复修改了六稿,按时将总结报告上报教育部。
3、抓紧“211工程”收尾工作,经费使用核对、设备购置核对、完善自筹经费、完善上报教育部备案材料,多次到学院、部门检查“211工程”收尾工作进展,规范文本、检查完善佐证材料等。
4、归纳整理了“十五”“211工程”十大标志性成果,印刷成册;抓紧时间,及早完成整体验收校长报告文字稿及PPT初稿。
5、组织召开国家整体验收准备会议,重点检查,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整改;组织完善子项目汇报PPT;代拟整体验收评价意见;完成验收专家需要整套10本材料。
6、全面考虑并安排验收日程、人员、任务;细化验收前后十天会务、资料、报告考察、汇报、座谈等;人员精干,组织严密,以优异成绩通过“十五”“211工程”国家整体验收。
7、验收后按教育部要求及时上报验收材料、校长报告和PPT;整理“十五”“211工程”大量归档资料;统一少量经费、采购设备集中管理,全面完成“十五”“211工程”工作。
8、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及时与学院、部处沟通讨论,提炼出“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形成《东华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预研报告》及三套方案,按时上报教育部,得到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的认可和肯定。
(三)学科建设管理工作
1、经过调研和充分讨论,并吸纳学院意见,形成了一级学科建设发展的计划、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管理办法,根据国家和上海对学科建设的安排,具体贯彻实施。
2、按学校近阶段学科建设以学位点建设为主的决定,研究学位点布局建设方案,与研究生部一起引导博士学位点建设申报,加强管理、审核材料,与学院共同推进建设。
3、组织召开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申报工作准备会议,在分管校长带领下,与重点学科所在学院,新申报重点学科学院沟通,讨论审核所准备的材料。
4、根据学科社会排名,全面梳理了本校一、二级学科在全国和上海的排名,向各学院提供《我校综合竞争力排名及学科排名情况报告》,收集整理了全国所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纺织工程、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状况材料,提供相关学科作参考。
研究提出了《对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的情况分析报告》;做好国家重点学科校内自评材料准备工作等。
5、初审学院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包括信息、管理、设计艺术、机械)表格和材料,与学院一起完善修改,为成功申报早作准备。
6、按教育部要求组织专家组、工作组,完成对四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自评,经过讨论修改,合理资源配置,按时向教育部报送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总结材料和汇总表,接受教育部的考核评估。
7、完成上海市教委进行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大调研我校准备的汇报材料。
8、跟踪开展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的国际比较,进入第三年。通过网络在线查询、光盘检索筛选,结果经科技部中国信息中心确认,2005年我校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数量第一次超过世界9所同类著名院校总和。
(四)高教研究工作
1、根据处内实际力量,重点开展学校定位和学科发展研究,为编制学校“十一五”规划,学科新一轮发展积累研究咨询材料。
2、组织完成中国高教学会、上海高教学会课题申报,参与上海市高教课题评审,学校获中国高教学会、上海市高教学会资助课题各一项。
3、承担完成了上海市高教学会组织的终身教育立法课题调研,课题报告。
4、参与上海高教学会秘书处工作,为学会换届、上海高校改革发展十年总结、校长沙龙提供学校材料。
5、向网大提供我校改革发展统计数据,用于高校社会排名。
(五)其他工作
1、参与并配合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为评估总结报告中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思想、教学中心地位等部分撰写讨论稿,并多次修改;参与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工作,提供相关支撑材料、统计数据,代拟领导讲话稿,修改整改方案等;联系外语学院,加强检查、交流、督导。
2、协调纺织服饰博物馆建设,在学院、部处、专家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了博物馆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积极争取并共同完成博物馆申报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项目的立项和专家论证;共同完成博物馆立项建设计划任务书,展示文案的编写和修改。拟定博物馆建设运行机制、建设进展日程、整套建设管理办法;完成了博物馆设计单位议标,明确设计要求,积极推进建设。
3、完成学校申报研究生院报告中学科建设部分材料的撰写;参与111引智项目讨
论;参与学校内涵建设座谈会的工作。
4、与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部、国际合作处、基建处、后保处等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协调工作,包括审阅材料、提出意见、修改内容、共同开展工作等。
5、加强处内人员管理,实施考勤。鼓励年轻同志工作上、政治上上进,发展一名新党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
1、处内存在忙闲不均情况,处的整体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挥。
2、外出调研学习比较少,开拓创新工作做得还不够。
3、充分发挥调动每一位同志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年轻同志培养锻炼,压具体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引导每一位同志主动工作,抢挑重担;多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和调研,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多挑重担,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三、2007年工作打算
1、做好学校、学院“十一五”规划检查和中期评估。
2、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对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列、认定的各项工作。
3、积极准备并完成“十一五”“211工程”立项工作,争取国家和上海更多投入,适时组织启动建设。
4、力争申报成功新一轮上海市重点学科并扎实推进建设。
5、协调博物馆建设并开馆。
6、引进人才,组织好校内力量,加强高教研究工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第四篇:某大学发展规划处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08年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宏观的、战略性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机构,认真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本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积极为党委和行政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内涵提升、协调发展”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又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我们协助校领导就我校实施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提出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一定要围绕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做到战略御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誉校。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我们协助校领导对我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起草了《中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党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一些曾经隶属于各个行业部门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脱离原有行业部门的行业高校,在谋求自身发 1 展的过程中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正不断弱化,大多淡化了行业色彩,趋向“大而全、综合化”,忽视或偏离了特色发展的科学方向,进而导致行业特色高校发挥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小。我校作为一所水利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协助校领导起草了《发挥共建优势,坚持特色办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特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围绕“大水利”做文章,完善特色学科的上、中、下游,做到特色学科的大而全;加强水利软科学建设,如水利政治、水利文化、水利经济、水利军事、水利管理、水利法律、水利环境等。争取省部共建深度拓展,把特色做大做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技术应用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作贡献,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水利行业的人才库、科技库和思想库。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尽快出台我校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方案。我们调研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住房安置办法,起草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住房安置办法及对我校住房管理工作的启示》,以供学校参考。
自我校扩招以来,我校本科专业由2000年的21个发展到2008年的48个,形成了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法、农相互渗透的多学科发展的专业体系,呈现出重点学科与优 势专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随着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门类结构性失调,专业与学院不匹配以及院(系)名称不规范等。为此,根据领导指示,我们做了广泛调研,同时参考国内部分高校院(系)专业设置情况,起草了《关于我校院(系)学科门类及专业设置的调研报告》,为促进我校形成合理专业结构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催生了一大批以知识传授和学生培养为取向的教学型大学,同时,也导致了中国大学层次的重新分化。众多高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身实力的增强,纷纷重新确立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一些办学历史较为悠久、有相当办学实力与经验、有一定科研成果与潜力的本科院校,大多提出了建设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开始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为此,我们协助校领导进行深入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及建议》。
根据更名大学的标准,我们将我校相应的条目进行了分析对比,起草了《更名大学设置标准及我校情况的对比分析》,供领导参考。
我们还协助校领导,就建立我校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调研,旨在建立和完善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近又针对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和高校精细化管理进行调研,计划编辑《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和《高校精细化管理》两期高教信息,供领导参考。
2006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通知强调,严禁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或其影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搞集资合作建房。鉴于此,为解决我校广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发展规划处查阅了大量的文件,多方了解相关政策,广泛咨询意见,最后起草了关于《集资建房相关政策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对我校合理避开政策障碍,积极推进教师公寓二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服务学校发展战略,追踪同类高校开展比较研究。我们先后与河南大学、河南农大、郑州轻工业学院、商丘师院等兄弟院校就学校发展及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举行了多次交流及研讨会。
2008年8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分会、临沂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2008年10月参加了由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行业高校发展与实践研讨会。针对我校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今后要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加强调查研究,透彻掌握校情,加强学习,扩大视野,更新理念,吸收新观点,借鉴新做法,更深层次地参与学校决策,使学校坚定不移地沿着教育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科学发展;牢固树立质量立校、开放办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第五篇:历年解析2005年工作总结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05年工作总结
--------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在市建委的领导下,我站围绕“加快发展,强市富民”这一主题,积极开拓,与时俱进,强化服务意识,认真为我市工程建设提供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服务,严把工程质量关,不断把我市工程质量向前推进,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2005年我站新增受监工程653项(开发区工程217项,属无偿服务),其中房建工程623项,面积309.7万m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30个标段(项目)。
2、评选2005年第一批优良工程69项,第二批优良工程63项,共计132项;评选出市优质工程“鸠兹杯”奖19项;申报评选省优“黄山杯”奖5项,省级用户满意工程6项,荣获“黄山杯”奖工程5项,“省级用户满意”工程6项。
3、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412项(其中市政工程25项),面积146万m,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359项,面积164.6万m2。
4、在监督工作中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发出督查意见259份,监督意见通知书113份,记载并发布不良记录4批,涉及试验室4家,工程8项,分别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记载了不良记录,并在网上公布。
5、对533项工程的原材料、试件等进行检测试验,对20家试验室进行了资质复查和工作巡查,全年检查共26家次。
二、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不良记录管理制度。
1、定期公布质量信息,贯彻落实质量信息告知制。我站与市建委宣教科联系,共同举办了《芜湖建设—质监专刊》,通过《芜湖建设》这一宣传窗口,定期公布我市工程质量方面的有关信息,主要有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情况、工程缺陷备案情况、工程质量评优情况、不良记录情况、室内环境检测情况等;宣传我市加强质量管理、贯彻落实新规范的有关规定,今年已出质监专刊四期,发布有关工程质量的信息,对管理混乱,质量问题严重的工程予以曝光,公布不良记录4批。通过加强宣传,提高了我市工程质量
2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市工程质量及管理方面的情况。我站还定期把质监手续办理情况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情况、不良记录情况及时通过我市建设信息网向社会公布,并向省建设厅、建设部上报。
2、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宣传、表彰、交流等活动。
年初,我站组织了中小规模专题不同的会议四次。我站组织市、县质监站有关人员,在市区召开了质量监督工作座谈会,对上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随后召开了市属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和工程量较大的建设单位派员参加的质量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我市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月份召开了全市检测工作会议,对上年检测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全年检测工作进行了部署;4月份召开了我市7家预拌砼生产企业工作座谈会,分析了我市预拌砼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了行业自律公约,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还在5月协助市建委举办了全市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2004年“黄山杯”奖、“省用户满意工程”奖的获得者和16家质量优胜企业进行了表彰,2005年4月还协助省质安总站在芜举办了全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了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2005年7月和9月分三次在国防楼宾馆召开了全市工程质量大检查动员会,为全市大检查工作的组织落实,做好了充分准备。2005年11月我站为认真宣传贯彻建设部141号部令《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召开了全市检测单位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部令精神,积极探索检测工作改革思路。
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我站继续坚持星期六学习制度,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我站全站人员的工作作风及精神文明建设。对全体人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强化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全体人员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展示我站为工程建设及时服务的良好风范。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005年全站共有10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学习;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类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共45人次;有1人参加了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并取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通过这些学习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全体监督人员的业务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确保了监督工作始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准。
3、引进人才,不断充实监督、检测队伍。
为监督队伍不断补充后备力量是我站加强监督队伍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为加强 2 质量监督和检测工作的力量,经向市建委请示同意通过市人才交流中心招聘了3名大学毕业生,充实质监、检测工作队伍,为今后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后备力量,这些人已于今年7月以后陆续到岗。
4、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保持监督队伍的战斗力。
今年,我站对反腐倡廉工作高度重视,除了平时进行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外,还根据我站工作实际,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通过轮岗改变一下工作环境,减少腐败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高了监督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四、认真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05年7月,我站根据市建委的安排,参加了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我站党支部共由三个单位的党员组成,在市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组和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紧密结合支部所属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一)主要工作
1、健全机构,组织落实
站党支部为切实加强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每个阶段严格按照市委和建委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支部根据所属各单位的工作现状,把支部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支部的学习讨论由小组长具体负责。
2、做好宣传动员,确保工作质量
为保证各阶段活动的整体推进,站党支部在每个阶段都以支部大会的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宣传动员,引导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全体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要求能深入领会和把握,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也使我们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3、形式灵活,确保工作落实
为切实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站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和支部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分组学习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发言提纲,每个党员都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撰写了学习心得和党性分析材料。在学习教育阶段,我们严格落实学习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和补课制度,个别党员因公出差到外地赶不回来的,事先做好请假手续,并及时做好补课学习。在学习教育阶段,各学习小组都能结合工作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在分析评议阶段,把专题组织生活会与 3 个别谈心相结合,扎实开展党员之间的交心谈心活动,通过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对意见的梳理汇总,属于支部的问题,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进行意见反馈,属于党员个人的问题,及时将意见向党员本人反馈;同时坚持边学边改。支部所属各单位的党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把征求到的意见和评议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体现在行动上。
4、突出重点,贯彻始终
站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学习材料,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全体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精神实质的理解。
5、明确标准,体现先进性
站党支部通过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和讨论,使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认为新时期党员先进性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有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有严于律已、争当先锋模范的品质。站党支部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本支部各单位的岗位职责,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遵守组织纪律,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等几个方面,确定了具有针对性,富有操作性,体现时代性的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要求全体党员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表率,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工作中去。
(二)取得成效
我站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以下成效:
1、党员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阶段工作的开展,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党员的宗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党员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2、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站党支部充分利用这次开展先进性教 4 育活动的时机,进一步完善了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建立党员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逐步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党员的岗位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在工作中,群众发现不了的问题,党员能发现,群众的难题党员能解决,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五、积极贯彻省、市有关质量工作部署,全面扎实推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开展。1.坚持工作创新,强化监督力度
我站在宣传贯彻《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中,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工作方式,除对工程重要部位的验收定点监督外,还进一步加大对在建工程质量的抽查、巡查力度,我站规定对房建工程、一般多层结构,至少要进行2次以上的抽查和巡查,对高层结构要进行5次以上的抽查和巡查,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根据工程进度情况,适时安排抽查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督查意见和监督意见通知书,全年处理和排除建设工程中的重大工程质量问题15起,为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市政道路工程监督中,国家一些规范标准已颁布10余年,未进行修订和更新,我们结合我市实际,对一些按常规设计的工程,坚持要求有关单位提高设计标准,并按高标准检查监督,为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合理使用期限奠定了基础。
2、认真贯彻执行结构实体检验制度,确保工程结构安全。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规范,我站认真组织实施了工程结构实体检验制度,要求所有房屋建筑工程必须按规定在相应结构部位留置同条件试块,各工程要制定结构实体检验方案,对现浇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为了推动工程结构实体检验制度的更好开展,我站目前对同条件试块的强度试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均免费进行检测试验。全年进行工程结构实体检测1337项次,发出工程结构实体检测报告1337份。查出钢筋保护层不合格共466项次,全市平均合格率为65.2%,比上年提高了32.7%(2005年合格率为32.5%),对查出的不合格项目由监督科室跟踪进行处理,使工程结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3、积极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进步是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建筑业科技进步方面,我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协助市建委组织开展省、市级科技示范工程申报评选工作,使我市建筑科技的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5年我市又有3项工程荣获“省 5 科技示范工程”称号,表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在我市受到广泛重视;二是积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禁实”工作的开展,2005年元月和10月我站与市墙改办联合对全市在建工程进行了检查,对“禁实”工作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三是通过宣传贯彻新规范,不断推动了企业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开展,截止今年我市已有40余家施工企业编制了自己的技术标准。
4、认真组织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和市政工程质量活动。
为了不断消除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使用功能,我们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活动,以消除质量通病特别是钢筋和砼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为重点,我们采取了推广应用钢筋保护层高强塑料垫块或其他有效措施,控制钢筋位置,使保护层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在砼工程中,对施工现场搅拌的砼,我们狠抓计量管理,积极推行双磅或多磅计量措施,提高砼施工配比的准确度;对应用预拌砼的工程,我们强化对预拌砼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抽查和巡查,促进他们提高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对工程结构中砼裂缝的治理。在市政工程质量年活动中,重点开展了质量通病的治理活动,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如路床施工结束,进行验收时要进行弯沉试验;对水稳层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搅拌,检测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对20cm厚以上的水稳层分两层摊铺。石灰土基层施工要求采用灰土拌和机拌和,提高均匀程度,摊铺时要求进行分层摊铺。这些措施对路基质量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为加强对桥梁工程结构安全的控制,除要求对桥梁的桩基进行检测外,还对钢筋保护层间距进行抽查,对砼强度采用回弹、取芯等手段进行检查,进一步确保了桥梁工程的结构安全。
5、加强对预制构件、预拌砼、新型墙体材料的监督抽查。
我们根据我市预制构件企业质量管理情况和其产品使用情况,对全市22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7家预拌砼生产厂家进行了两次以上的抽查,使用于我市工程建设中的预制构件、新型墙材、预拌砼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保证工程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认真落实各项质量工作管理制度,推动质量责任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自从去年在全省实行施工、监理人员胸卡制度,竣工标识制度以来,在我市这项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对于施工、监理人员胸卡制度,我站监督人员每到施工现场都要检查现场相关管理人员胸卡佩戴情况,凡是未佩戴胸卡人员不得参与工程各阶段的检查验收工作;对于竣工标识制度,我站在建设单位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前,要求建设单位必须订做竣工标识牌,今年已订制竣工标识牌360余块。为认真贯彻省建设厅建管 6 [2002]259号文件精神,我站按照文件要求,印制了相关表格,进一步落实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中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六、认真学习贯彻《信访条例》,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力做好群众质量问题投诉的处理。
自《信访条例》颁布实施后,我站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制定并完善了群众质量问题投诉处理的程序和制度,主要有首问责任制、书面档案受理制、质量问题核实制、质量问题处理责任制、质量问题处理协调制等五项制度,今年以来,我站共接到群众质量问题投诉52起,凡是有关投诉的来访,我站都予以热情接待,问清来访者的意见和投诉内容,属我站受理的,及时予以登记,交由相关监督人员进行处理,不属我站受理的,向来访者说明应去的相关部门单位。在投诉处理中,我站及时组织施工、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到现场,对投诉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质量责任,督促责任单位进行维修处理,一些投诉者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其他损失,我站都本着为群众利益着想的精神,积极予以协调,使许多投诉者得到了满意的处理,截止目前已处理完毕47起,其余正在处理之中。
七、认真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推动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5年7月,在市建委组织领导下,由我站抽调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按照市建委文件《关于开展2005全市工程质量大检查的通知》(芜市建[2004]215号)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本次检查共分为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检查实施三个阶段进行,检查中运用了数显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砂浆回弹仪、钢筋扫描仪、灌砂试验仪、环刀试验仪、砼取芯机等先进设备对工程结构进行了判别性测试,提高了工程质量检查的科技含量,增强了检查的威慑力。检查了有关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重点对七个专项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竣工标识制度进行了检查,并对新规范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注重了对教学楼工程、移民建镇工程及开发区工程的检查,并对在建的玻璃幕墙工程进行了专项检查。本次检查市区共抽查在建工程155项(其中房屋建筑工程121项,建筑面积87.7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28项,装饰装修工程1项,幕墙工程5项)和44项竣工工程(建筑面积16.7万㎡)。涉及建设单位69个,施工单位93个,监理单位25个。其中在建工程抽查结果为:符合要求的24项,基本符合的122项,不符合的为9项,基本符合率(指达到符合要求及基本符合要求的)为94.2%,另外还对5项玻璃幕墙工程进行了抽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共发出整改通知145份。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和处理,还对各县分别抽查在建工程4项,竣工住宅工程2项,累计抽查在建工程12项,竣工住宅工程6项,7 其中在建工程符合要求的4项,基本符合要求的8项。通过检查发现我市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具体表现在:
1.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建房屋工程的结构工程质量合格率比上有了明显提高,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的安全得到保证,一些施工质量通病得到克服,砌体施工质量及砼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砌体工程中基本杜绝了干砖上墙、砂浆饱满度不符合要求、楼梯间休息平台留老虎口等现象,砂浆、砼强度得到保证,拉结筋、马牙槎设置等均较规范。砼结构工程中,砼强度均有所保证,现浇砼板厚得到有效控制,框架梁、柱的轴线、标高、截面尺寸基本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层高也得到较好控制,砼施工中的蜂窝、麻面现象、框架柱的夹渣、烂根现象基本控制。歪头、缩颈现象大为减少。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体质量比上年有了稳定提高,道路土基、结构层的密实度、砼和沥青路面(面层的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桥梁、路基、污水管道能按规范要求进行安全和使用功能检测。
玻璃幕墙工程施工基本能按规范要求进行,按规定进行相关的检测试验,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2.施工管理中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材料有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质保资料、管理资料基本齐全,现场监理工作都有报验记录,进场材料、设备的报验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建工程7个专项检查中,施工现场计量工作比上年有进一步提高,很多施工现场采用双磅进行计量,并有司磅记录。砼中钢筋主筋位置有可靠保证,一些工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钢筋位置,使钢筋保护层控制有较大改善。
3.质量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各方责任主体基本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自身的质量责任,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很多施工企业能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使施工质量明显提高。建设单位通过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监理,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在建工程,全部实行了监理,监理覆盖率达100%。市区按规定应进行图纸审查的设计图纸均由市图纸审查中心进行了审查,各县图纸审查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本次检查结束后,经过总结评比,对10项工程进行了通报表彰,对5项工程进行了通报批评。
八、积极配合,完成市建委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工作。
根据市建委的安排,我站承担了九华北路扩建工程建设任务,于2005年5月顺利完工,此后我站又抽调人员负责九华北路路面整治工程,积极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该工程能够按质按量按期完成预定的目标,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我站还 8 抽调人员参加滨江公园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任务。配合市建委开展对有关产品进芜注册管理,对需要检测的,我站也及时提供检测报告,全年对备案产品审查检测14项。抽调专人配合市人访办编写人防基础设施防空预案,并顺利完成了交办的工作。我站抽调有关人员参加了全省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省科技示范工程复查及“黄山杯”、“用户满意工程”奖的评选工作。
九、认真做好迎检准备,积极完成省、部安排的各项检查工作。
2005年9月起,全省工程质量大检查拉开帷幕,我市成为省建设厅抽查对象,为了认真做好迎检工作,我们配合市建委分别对施工、监理、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进行了动员部署,根据省建设厅的检查要求,认真做好了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使省厅检查组来我市检查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根据省厅的安排,我市又列为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的抽查城市,为了完成省厅交办的光荣任务,我站积极组织、认真落实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组通过对我市工程实物质量和相关工程资料的检查,对我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做了较好评价。2005年12月全省工程质量监督站考核工作开始,我站成为省建设厅第1家考核的质监站,由于刚进行完“黄山杯”和“用户满意工程”的迎检工作,一些准备工作不十分充分,但由于我站对质监工作的日常管理严格,制度健全,监督队伍素质高,作风扎实,经过省厅考核组对我站七个方面的考核,取得了六项符合,一项基本符合的成绩,一次性考核合格,成为全省第1家考核合格的质监站。
十、进一步加强检测工作管理,推动检测工作发展。
我站通过召开全市检测工作会议对全年检测工作进行了布置,今年我站检测中心共对20家试验室进行了检查,其中试验室资质复查6家,扩项初审2家,巡查18家。市建科公司根据检测工作需要,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了基桩高应变和钢结构检测,继续开展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门窗物理性能检测、PVC管材及管件的物理性能检测、建筑涂料检测、市政工程检测等新的检测项目,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房屋使用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市建科公司今年共对533项工程的材料、试件进行了检测,发出常规检测试验报告61900余份,查处不合格材料1227组,并及时报给质监站各有关科室。这些工作对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十一、2006年工作打算。
1、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全站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服务意识,为我市经济发展建设做好服务。
2、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业务学习制度,提高监督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全体监督人员认真学习《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按照《导则》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深化监督工作改革,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和巡查机制,建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的各项工作措施和岗位责任,继续做好不良记录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
3、为适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积极鼓励监督人员取得相关职业注册资格,如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师等。
4、积极引导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编制与实施企业技术标准,不断提升我市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建立相应机构,对企业技术标准的编制、发布工作进行指导和审核。
5、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年”活动,以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为突破口,狠抓质量通病的治理,2006年以钢筋工程、砼工程及外墙渗漏为重点,加大工程质量通病的治理,推动我市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6、继续深入开展市政工程质量年活动,加大对市政工程的监督抽查力度,组织抽查和巡查活动,使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7、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工程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引导施工企业积极开展工程创优活动、创“鸠兹杯”活动,开展争创黄山杯和用户满意工程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工程质量大检查活动,2006年工程质量优良率争达33%以上,争创五项“黄山杯”工程和五项“省用户满意”工程。
8、购置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提高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政府监督工作水平和威慑力,加强对在建工程的抽查巡查力度,全面贯彻工程结构实体监督抽检制度,确保工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
9、认真贯彻建设部印发的《技术公告》,继续推动10项新技术和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作用,加大对落后施工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引导施工企业开展争创科技示范工程活动。认真落实墙体材料禁实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对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研究,减少和克服新型墙体材料在工程使用中出现的质量通病。
10、加强检测工作管理,定期对全市各检测单位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比对试验,不断提高我市检测工作质量,推动我市检测工作发展。
11、认真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室内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不得投入使用的规定,全面开展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覆盖率,定期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情况向社会公布。
12、为适应我市检测工作发展的需要,2006年将对市建科工程技
术咨询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试验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积极开展室内环境、门窗、管材、电器产品等新的检测项目,争取钢结构、市政工程检测项目的资质增项,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做好检测服务工作。
13、认真做好群众质量问题投诉的接待处理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