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贿赂案件移送问题探析
商业贿赂案件移送问题探析
治理商业贿赂一直是近几年来工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
一。工商部门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涉及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受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罪名。由于各个罪名的构成要件和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对什么样的案件可以直接做出行政处罚,什么样的案件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以及向哪个部门移送,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存在模糊认识,掌握不准,只好一律移送,既降低了工商部门的办案效率,又增加了司法部门的工作量。下面笔者从行贿与受贿犯罪之间的对应关系入手,对商业贿赂案件移送问题进行分析。
一、行贿与受贿犯罪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刑法》第八章有关规定,除特殊情况外,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一般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互为犯罪对象并均构成犯罪。如给予财物方涉嫌行贿罪的,那么接受财物方可能涉嫌受贿罪;给予财物方涉嫌对单位行贿的,那么接受财物方可能涉嫌单位受贿罪。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犯罪主体之间的区别,笔者绘制了对应关系图如下:
行贿方受贿方
行贿罪(389受贿罪(385条:国家工作人员)单位行贿罪(393
对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
(391条:任何身份自然人和单位)(387条:国有性质单位)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164条:任何身份自然人和单位)(163条:非国有性质单位人员)
对非国有单位行贿罪非国有单位受贿罪(任何身份自然人和单位)(非国有性质单位)说明:黑体字为现行刑法规定的罪名,斜体字现行刑法尚无规定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行贿方的四个罪名的犯罪主体均为一般主体,包括任何身份的自然人或任何性质的单位;而受贿方三个罪名的犯罪主体均为特殊主体,即受贿罪的犯罪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为非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和或者其他单位(以下简称非国有性质单位)工作人员,单位受贿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下简称国有性质单位),非国有性质单位无法定受贿罪名,不能构成受贿犯罪。
二、移送标准
为了让广大读者便于理解和记忆,根据上述分析,可将商业贿赂案件分为完全不用移送的案件和符合条件移送的案件两类,分述如下:
(一)完全不用移送的案件。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按照罪刑法定原则,下列两类商业贿赂案件不用移送,工商机关可以直接处理:一是任何身份的自然人对非国有性质单位行贿;二是任何性质的单位对非国有性质单位行贿。上述两种情况,行贿方和受贿方均不构成犯罪,因此,为完全不用移送案件。
(二)符合条件移送的案件。根据《刑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受理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符合追诉或立案标准的商业贿赂案件应当移送。为了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我们根据罪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涉嫌行贿罪、单位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案件
1、涉嫌行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389条规定,行贿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无身份限制;客观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移送标准为: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虽不满1万元,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②向3人以上行贿的;③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④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涉嫌单位行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393条规
定,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无性质限制;客观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移送标准为: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或者行贿数额在10万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②向3人以上行贿的;③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④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3、涉嫌受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客观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移送标准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或者虽不满5千元,但有下列情形这一的:①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②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③强行索取财物的。
第二,涉嫌对单位行贿罪与单位受贿罪的案件
1、涉嫌对单位行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391条规定,对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或单位,无身份和性质限制;客观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给予国有性质单位以财物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移送标准为: 个人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或者个人行贿数额不满10万、单位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②向3个以上单位行贿的;③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贿的;④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涉嫌单位受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387条规定,单位受贿罪的主体是国有性质单位;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违反国家规定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移送标准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者虽不满1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②强行索取财物的;③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第三,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案件
1、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第164条规定,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或单位,无身份和性质限制;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给非国有性质单位工作人员以财物;移送标准为:个人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
2、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案件。根据《刑法》163条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是非国有性质单位工作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移送
标准为:受贿数额五千元以上。
以上三个方面的犯罪主观上均为故意,在此不再赘述。
三、受移送部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款:“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和第二款“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涉嫌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受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的案件,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应当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属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的两种具体罪名,按分工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因此,对于涉嫌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案件,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
经济检查局张树国
第二篇:商业贿赂案件总结
商业贿赂案件总结 2011在日常查办案件过程中,共办理商业贿赂案件两起,现就办理案件中所积累一点经验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一、案源的发现。商业贿赂案件多发的领域均为竞争激烈,利润较大的行业,较为常见的有医疗器械,外包工程材料,工程取暖设备,房地产企业的广告策划等。这类企业在我局辖区内分布较为广泛,各个所辖区内都能发现,在日常巡查中注意留心观察,很容易发现相应的公司。另外由于现在有些行业过于显眼,部分公司采用一些不相关的行业名称为掩护,实则从事医疗器械,工程材料等物品的销售。
二、现场证据的固定。在巡查中发现有较大商业贿赂嫌疑的公司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对该公司进行检查,重点是要控制财务室,一般一人进经理办公室,一人进财务室,必须保证第一时间控制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取得我们需要的证据,尤其是现金账册,银行账册等对案情认定有重大辅助作用的证据。现在商业上贿赂现在较为严重,有贿赂的公司大部分都才用做账外账的形式来填补用于贿赂的金额,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能够对账册进行简单的甄别,看公司的资金是否入对了相应的科目。
三、笔录的取得。在取得第一手现场资料后,当事人会到工商所来说明情况,在做询问笔录时,一定要注意技巧,首先应该和当事人认真的沟通,拿出做朋友的诚意,多跟他谈谈生意,比如他们这
一行虽然利润高,但是竞争激烈,不给点贿赂就很难拉到单子,是一种潜规则,从事这种行业的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行为,让他内心产生法不责众的意识,放松对这方面的警惕,在关键证据都取得证实,笔录程序完成后,再告诉相对人所犯的错误,根据其认错态度、配合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商业贿赂案件较其他类型的案件复杂一些,主要是证据的取得和现场的控制,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注意好这两方面,商业贿赂案件就和其他案件一样可以轻松完成。
第三篇:市场监管案件移送问题分析
劣质奶粉成婴儿“杀手”、有毒香肠危害群众健康……一段时间以来,此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不断涌现,其根源被追溯出后,一些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罚代刑、有罪不纠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对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杜绝以罚代刑现象发生,认真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已成为肩负市场监管职责的行政执法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暴露了执法、司法工作中的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实际发生多,查处少;行政处理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查处一般犯罪分子多,追究幕后操纵主犯和查办职务犯罪少;判缓刑多,判实刑少。近年来,尽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案数逐年增长,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案件也在增加,但移送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很少,可见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执法机关中以罚代刑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一般是先由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再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移送多少。实践中,有些行政执法机关因受部门利益驱使等种种原因,把一些应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搞以罚代刑,导致公安机关“无米下锅”。二是公安机关在立案环节上把关不严。虽然行政执法机关已经把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但是一些公安机关在某些巨大的阻力面前,不排除其会在主观上拖延立案的时间甚至根本不予立案的问题。其次,即使立了案,当案件告破,某些公安机关仍可能会采取“以罚代刑”的处置决定,通过对犯罪人的罚款来代替或者减轻其应受的刑事处理,在刑事诉讼的前置环节上阻却了对犯罪行为的追诉。三是案件移送程序不够完善。虽然早在2001年7月国务院就出台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如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中认为当事人涉嫌刑事犯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退回给行政执法机关没有相关的手续凭据。事后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互相推卸责任。四是检察机关的监督难以有效开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是否进入刑事程序负有监督职责,即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移送公案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检察机关有依法监督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查处、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情况不了解,知情渠道不畅通,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涉罪案件移送和公安机关立案往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督。
二、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现状的成因分析如前所述,市场监管案件移送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脱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分析。首先从法律素质方面。对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与处罚,不但需要通晓本部门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刑法学理论作为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的专门化,人们往往是顾及一方面而不及其余。这致使行政执法人员经常注重于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而意识不到案件当事人已涉嫌构成犯罪。其次从道德素质方面。某些执法人员或循私舞弊故意不移送应该移送的涉罪案件,或玩忽职守嫌麻烦不去积极为之,导致应该移送的案件没有移送或者没有予以侦查立案。
(二)从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分析。市场监管案件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而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市场监管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市场监管案件中,行政相对人行使救济权的方式通常是其申请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由于不移送刑事案件的结果是将刑事责任降格为行政责任,明显对行政权相对人有利,行政相对人不可能不服行政处罚而启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进行救济,致使行政处罚的结果事实上是终局性的结果,其他机关甚至无从知道案件的发生。
(三)从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制度衔接方面分析。市场监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对案件移送的标准规定不具体、统一,加上移送程序衔接不力,事实上给上述现象的存在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和可乘之机。
(四)从市场监管移送案件中的执法人员违法犯罪被打击程度和数量分析。由于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依职权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处罚结果仅对特定对象产生法律效力,而且以罚代刑往往涉及权钱交易,暗箱操作,一般公众无从了解,没有渠道实施有效的监督、举报。加上检察机关的监督无法直接介入的具体运作模式,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没有移送,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没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现象日趋严重。
(五)从行政执法管辖的复杂性、发展性分析,面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类型的违法犯罪活动,客观上增加了行政执法的工作难度,致使较难把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之间的合理界限,这也是导致市场监管案件移送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解决市场监管案件移送问题的对策早在2001年4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要求“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衔接,建立信息共享、查处及时的打击经济犯罪的协作机制,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年7月,国务院又实施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确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又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提出加强部门协作,对解决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需完善以下工作,从而切实解决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在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之间搭建一条“绿色通道”,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
1、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在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中,行政执法机关对是否涉嫌犯罪、是否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咨询。对于重大、复杂的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可召开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统一认识,协调解决疑难问题。对查处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应定期向检察、公安机关进行通报。如南京市下关检察院与工商分局就于2003年签订了“重大案件互相通报制度”,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完善移送涉罪案件的工作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对依照法律规定已涉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必须在3日内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提出复议,也可以建议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公安机关必须在15日内立案。检察机关对案件移送情况要跟踪监督。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涉嫌重大复杂案件,可介入侦查,协助公安机关完善、固定证据,督促公安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侦查终结。另外,对于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如果有关单位、个人举报或者群众反映强烈的,检察机关可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还可派人员查阅案卷材料,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3、强化学习培训制度。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严肃工作。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应迅速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和职业道德纪律培训,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涉嫌移送的法律规定,特别是认真学习掌握刑事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法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防止执法人员主观上故意不移送涉罪案件。
4、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要把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追究的行政原则融入到对市场监管案件的移送工作之中,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涉嫌在移送案件工作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坚决予以严惩,决不姑息,从而在根本上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xx市xx区工商分局;杜敏2004年6月
第四篇:市场监管案件移送问题分析
劣质奶粉成婴儿“杀手”、有毒香肠危害群众健康……一段时间以来,此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不断涌现,其根源被追溯出后,一些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罚代刑、有罪不纠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对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杜绝以罚代刑现象发生,认真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已成为肩负市场监管职责的行政执法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暴露了执法、司法工作中的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实际发生多,查处少;行政处理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查处一般犯罪分子多,追究幕后操纵主犯和查办职务犯罪少;判缓刑多,判实刑少。近年来,尽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案数逐年增长,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案件也在增加,但移送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很少,可见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执法机关中以罚代刑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一般是先由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再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移送多少。实践中,有些行政执法机关因受部门利益驱使等种种原因,把一些应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搞以罚代刑,导致公安机关“无米下锅”。二是公安机关在立案环节上把关不严。虽然行政执法机关已经把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但是一些公安机关在某些巨大的阻力面前,不排除其会在主观上拖延立案的时间甚至根本不予立案的问题。其次,即使立了案,当案件告破,某些公安机关仍可能会采取“以罚代刑”的处置决定,通过对犯罪人的罚款来代替或者减轻其应受的刑事处理,在刑事诉讼的前置环节上阻却了对犯罪行为的追诉。三是案件移送程序不够完善。虽然早在2001年7月xx就出台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如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中认为当事人涉嫌刑事犯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退回给行政执法机关没有相关的手续凭据。事后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互相推卸责任。四是检察机关的监督难以有效开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是否进入刑事程序负有监督职责,即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移送公案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检察机关有依法监督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查处、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情况不了解,知情渠道不畅通,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涉罪案件移送和公安机关立案往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督。
二、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现状的成因分析如前所述,市场监管案件移送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脱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分析。首先从法律素质方面。对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与处罚,不但需要通晓本部门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刑法学理论作为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的专门化,人们往往是顾及一方面而不及其余。这致使行政执法人员经常注重于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而意识不到案件当事人已涉嫌构成犯罪。其次从道德素质方面。某些执法人员或循私舞弊故意不移送应该移送的涉罪案件,或玩忽职守嫌麻烦不去积极为之,导致应该移送的案件没有移送或者没有予以侦查立案。
(二)从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分析。市场监管案件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而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市场监管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市场监管案件中,行政相对人行使救济权的方式通常是其申请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由于不移送刑事案件的结果是将刑事责任降格为行政责任,明显对行政权相对人有利,行政相对人不可能不服行政处罚而启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进行救济,致使行政处罚的结果事实上是终局性的结果,其他机关甚至无从知道案件的发生。
(三)从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制度衔接方面分析。市场监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对案件移送的标准规定不具体、统一,加上移送程序衔接不力,事实上给上述现象的存在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和可乘之机。
(四)从市场监管移送案件中的执法人员违法犯罪被打击程度和数量分析。由于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依职权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处罚结果仅对特定对象产生法律效力,而且以罚代刑往往涉及权钱交易,暗箱操作,一般公众无从了解,没有渠道实施有效的监督、举报。加上检察机关的监督无法直接介入的具体运作模式,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没有移送,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没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现象日趋严重。
(五)从行政执法管辖的复杂性、发展性分析,面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类型的违法犯罪活动,客观上增加了行政执法的工作难度,致使较难把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之间的合理界限,这也是导致市场监管案件移送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解决市场监管案件移送问题的对策早在2001年4月,xx就发布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要求“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衔接,建立信息共享、查处及时的打击经济犯罪的协作机制,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年7月,xx又实施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确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又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提出加强部门协作,对解决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指导性和实
第五篇:市场监管案件移送问题分析
劣质奶粉成婴儿“杀手”、有毒香肠危害群众健康……一段时间以来,此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不断涌现,其根源被追溯出后,一些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罚代刑、有罪不纠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对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杜绝以罚代刑现象发生,认真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已成为肩负市场监管职责的行政执法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暴露了执法、司法工作中的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实际发生多,查处少;行政处理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查处一般犯罪分子多,追究幕后操纵主犯和查办职务犯罪少;判缓刑多,判实刑少。近年来,尽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案数逐年增长,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的案件也在增加,但移送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很少,可见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行政执法机关中以罚代刑现象较为严重。经济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一般是先由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再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移送多少。实践中,有些行政执法机关因受部门利益驱使等种种原因,把一些应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搞以罚代刑,导致公安机关“无米下锅”。
二是公安机关在立案环节上把关不严。虽然行政执法机关已经把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但是一些公安机关在某些巨大的阻力面前,不排除其会在主观上拖延立案的时间甚至根本不予立案的问题。其次,即使立了案,当案件告破,某些公安机关仍可能会采取“以罚代刑”的处置决定,通过对犯罪人的罚款来代替或者减轻其应受的刑事处理,在刑事诉讼的前置环节上阻却了对犯罪行为的追诉。
三是案件移送程序不够完善。虽然早在2001年7月国务院就出台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如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中认为当事人涉嫌刑事犯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退回给行政执法机关没有相关的手续凭据。事后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互相推卸责任。
四是检察机关的监督难以有效开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是否进入刑事程序负有监督职责,即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移送公案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检察机关有依法监督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查处、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情况不了解,知情渠道不畅通,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涉罪案件移送和公安机关立案往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督。
二、当前市场监管案件移送现状的成因分析
如前所述,市场监管案件移送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脱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分析。首先从法律素质方面。对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与处罚,不但需要通晓本部门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刑法学理论作为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的专门化,人们往往是顾及一方面而不及其余。这致使行政执法人员经常注重于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而意识不到案件当事人已涉嫌构成犯罪。其次从道德素质方面。某些执法人员或循私舞弊故意不移送应该移送的涉罪案件,或玩忽职守嫌麻烦不去积极为之,导致应该移送的案件没有移送或者没有予以侦查立案。
(二)从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分析。市场监管案件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而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市场监管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市场监管案件中,行政相对人行使救济权的方式通常是其申请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由于不移送刑事案件的结果是将刑事责任降格为行政责任,明显对行政权相对人有利,行政相对人不可能不服行政处罚而启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进行救济,致使行政处罚的结果事实上是终局性的结果,其他机关甚至无从知道案件的发生。
(三)从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制度衔接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