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题变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堂上教师更注重数学习题的设计,注重习题的变式、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经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是进行了大量的习题变式。
例如小王、叔叔在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小王每秒跑5米,叔叔每秒跑7.5米。(1)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多长时间两人首次相遇?变式: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多长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再如 A、B两车分别停靠在相距240千米的甲、乙两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0千米。(1)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与A车相遇?
变式一: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80千米? 变式二:若两车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10千米?
变式三:A、B两车分别停靠在相距115千米的甲、乙两地,A车每小时行50千米,B车每小时行30千米,A车出发1.5小时后B车再出发。
(1)若两车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与A车遇?
(2)若两车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10千米?
(3)若两车同向而行(B车在A车前面),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被A车追上?
这种变式不仅突破寻找等量关系的难度,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习题变式训练
浅谈初中数学习题变式训练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学
闫如明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内容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运用课本知识,通过课本例题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学会独立自主的去探究和研究数学科学领域,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要善于去领会和研究课本例题和习题,设计出好的例题变式题。
翻阅历年的中考试卷可以发现,历年的中考试题都源于课本,都是课本习题的变式,那如何进行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教师所选用的习题应“源于课本”,然后对它进行变式,并紧扣考试说明,“以考为纲”,使它“高于课本”。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善于利用变式教学,使数学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一、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培养思维的科学性。
思维定势心理学解释为是先于一定活动并指向一定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它表现为在认识活动的方向选择上带有“经验型”的倾向性。其消极方面是受制于先前某种经验影响,生搬硬套、因循守旧,形成思维的惰性,对知识掌握产生一种负迁移的不良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不等式a>b,c>d,a+c>b+d的性质后学生容易产生a>b,c>d,a-c>b-d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讲解了正确推理a>b,c>d,a-c>b-d后,再通过语言变式把这一推理解释为“大数少减就一定大于小数多减”,学生就能真正体会推理的含义,消除负迁移形成的错误认识。因此,数学教学中如能够适当地运用变式教学,对防止此类不良定式的产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十分有用的。
2.有利于培养发散和概括能力,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变式教学在转换事物非本质特征的时候呈现了事物表象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动态地认识事物许多的鲜明特征,有助于拓展思维的宽度,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但是变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本质的特征,舍弃问题的非本质因素,把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最后通过概括使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3、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通过教材的直观和概括两个认识环节实现,在直观这一环节上,直观对象变式对直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运用图像变式、语言变式等手段适当变更对象非本质因素,这对抓住本质要素进行准确的概括是十分重要的。如讲“角”的定义,若仅列举锐角、直角、钝角情形,学生就有可能形成角就是两条直线的交叉的错误认识。若把平角、周角展示给学生,这就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到“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图形”的真正含义。4.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掌握知识的应用阶段尤为明显。要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本质的东西,变式教学是一种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有效办法。通过利用练习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受到磨练,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变式教学作为教学的方法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有重要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那如何对习题进行变式教学呢?习题变式教学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二、习题变式训练应遵守以下3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习题变式教学,不同于习题课的教学,它贯穿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并存,一般情况下不单独成课。因此对于不同的授课,对习题的变式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同时变式习题要紧扣考纲。在习题变式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2.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不要“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难度“变”大的变式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信心,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变式时,要变的有“度”。3.参与性原则
在习题变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要总是教师“变”,学生“练”。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变式”教学三步曲
1.课前预习,强化自学
例题的变式教学,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出疑问、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是要求预习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新课的全面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效益,为例题变式教学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做好预习笔记,正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巧立名目”,精心设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山穷水疑无路”的时候,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初试牛刀
课堂教学是学生得以“解惑”的主渠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例题变式教学的关键;学生经历了预习,新课内容已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中起好主导的作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千头万绪的理论辨证中寻觅,总结科学的解题经验。
3.练习变式,借题发挥:
例题毕竟有限,要进一步提高“变”的魅力,练习题正是学生用武之地,练习变式是例题变式教学的最后环节。将练习题自由演变,一题多变,借题发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巩固记忆,完善自我的应变能力、应试技巧。使整节课前后贯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解,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若能重视对课本习题进行变式训练,不但可以抓好双基,便于搞清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可以提高数学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的探索,勇于进取,努力使变式教学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第三篇:主导式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月总结
主导式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月总结
为进一步完善主导式自主学习模式,推动学校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泰安八中语文教育精品工程,打造品牌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影响力,根据学校新学期总体工作要求,自三月六日开始,我们在初一四个班中全面展开主导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深入研究洋思、杜郎口等著名学校成功经验,立足校情、学情,博采众长、开拓创新、自成一家。近一个月以来的实验中,我们从自主学习有目标、合作学习有突破、探究学习有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个月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案设计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案是什么?不是问题的罗列、不是训练的工具、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是智慧的启迪、进步的阶梯、发展动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学案设计上把握了两个原则、注重了三个方面,即从整体到局部、由浅易到复杂的原则,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学习习惯养成、注重人生价值观提升,努力给学 生 的 个 性 突 现、多 元 发 展 及 协 作 提 供 了 一 个 宽 松、自 由、无 拘 无 束 的平台。教 师 在 课 堂 上 只 是 进 行 合 理 的 引 导,由 枝 节 问 题 到 中 心 问 题,由 次 要 问 题 到 重 点 问 题 渐 进,展 现 学习过 程,激 活 思 维 空 间。这 样 有 效 克 服 了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中,教 师 是 教 学 资 源、信 息 资 源 的 超 级 垄 断 者,习惯 于 居 高 临 下,或 “ 注 ” 或 “ 灌 ”,作 为 学 生 只 是 一 味 唯 书 本(几 本 教 科 书 而 已),唯 教 师,处 于 被 动 接 受 的 地 位,接 触 和 视 野 都 非 常 有 限 的 弊 端。
二、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战士,教师是指挥,总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教师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因此,我们的讲课不能讲成个人表演,不能讲成包办代替,不能讲成一统天下,不能讲成连连硕果,要展示学生才华,发掘学生潜能;要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要激发学生质疑,启迪学生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抛弃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 “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放手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让学生发现多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为达到以上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并提出某些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小老师。
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一是主导式学案不尽科学,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课堂教学模式不尽完善,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个别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习惯于记现成的答案,不会学习、不会动脑、不会质疑。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努力方向,研究探索的重点。
第四篇:课题研究总结
《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崇尚勤俭优秀传统,帮助未成年人养成“勤”“俭”美德》
课题研究总结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节约这种美德也正从很多学生身上逐步消失,许多孩子节约意识淡薄,节约习惯缺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各种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节约教育和节能教育至关重要。本着对未来负责任的原则,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让他(她)们更多的参与到节约型学校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来。我校高度重视和加强传承崇尚勤俭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以“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为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校情和各班级的实际,大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小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回顾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结合周前会,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全体教师从加强青少年勤俭美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认识本次活动。并把勤俭美德教育顺利穿插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员支参与活动
1.统一思想,全员参与
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了有关“勤俭美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印发了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大队部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勤俭美德教育”倡议书,要求全校师生思想先行,认真重视,全员参与,并带动父母、长辈及周围的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做勤俭节约小主人。学校大队部还组织了宣传小组,到社区进行宣传,派发知识单张,提醒大家注意节能勤俭节约。
2.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优势,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标语、黑板报等渠道,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级会、晨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1.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周活动 为使学生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注意日常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和每一粒粮食,我们开展了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
㈠、节约用水 ㈡、节约粮食 ㈢、节约用电 ㈣、节约日常用品 ㈤、节约能源
㈥、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2.结合节日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在做好一系列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我们以环保节日为契机,将勤俭节约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使活动的意义更大,收效更好。如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日开展了“回收废报纸,捐笔献爱心”活动,把回收的废报纸换取环保铅笔,并把换取的环保铅笔捐给山区的学校,献上同学们的一份爱心。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了“节约粮食”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多次的节日活动,使学生对勤俭节约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重视的程度。
3.学生带动家庭参与“勤俭节约”行动
我校向每个家庭发放了“勤俭节约”倡议书,发动每一个家庭与孩子一起做几件节约资源的事,与孩子积极参加社区的创卫实践活动。倡议书一发马上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假期开始就开始制定计划,与孩子共同投身于创卫中。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寻找污染源,摄片、记录;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的家庭环保节约活动;有的家庭把收集得到的废物品卖到回收站,把卖得的钱捐给红十字会;还有的家庭开展了“家庭成员节水”比赛……效果显著的亲子活动,使学校的勤俭节约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能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节能意识,特别是让师生明白今天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与我们节约能源是分不开的。学校营造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全体师生都树立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养成了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第五篇:课题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
题 研 究 总 结
阆中市治平乡中心学校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
研 究 总 结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迈向机遇,向现代教育技术领域挑战,这是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和选题意义。
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校园网络设备方面的投入,建立了校园网,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网络设备,并联结了因特网,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得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使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实际价值。
学校建有完整的校园网,并100兆接入互联网,设有学校的网络中心,有相应资源库,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系统,学校80%的教师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学校在研究经费、研究资料、研究时间方面都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各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所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
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本课题由蒲正仁老师牵头,郑元强老师负责组织实施,李威龙老师,马会娟老师,张登才老师分工协作,全体初中理科组老师参与而组成的一个研究团体,选取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实验对象,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006.3――2008.3为第一阶段,分别研究(1)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物理实验研究(2)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3)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双向互动这三方面内容.
2008. 3――2010.3为第二阶段,分别研究(1)如何更高效的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2)物理实验手段的更新与发展(3)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这三方面内容.
2010.3――2011.9为第三阶段,分别研究(1)如何克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手段的不足(2)物理学科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这两方面内容,并最终形成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这一综合性的大课题研究成果.
为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
1、注重素材原始积累,创建教学素材库。教师搜集拷贝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积极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充分挖掘网络课件资源,以及学会在互联网上搜集素材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演
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2、整合计算机与外部数字设备。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现实生活的景象或者把课堂重要过程摄下来通过计算机当场展示,对知识点的转移和巩固起到一定作用,并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为学习途径拓展提供更广的通道。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3、充分开发现有硬件资源,积极开放电脑室。有效开展网络图书馆活动,学生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解决在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根据自我需求开展自主式学习,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需要的差异性,顺利的实施了难易适度的分层教学。真正使信息技术的应用积累与课程资源的学习获取得到同步发展。
4、将学科课程搬进计算机房学习,开展丰富的网络教学,以解决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些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再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拓宽了课程资源学习的途径,也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工具性特征,实现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这些研究过程进行之后,我们取得以下方面的成果: 1,理性认识方面的成果
(1)整合概念的理性认识:
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利用新的技术,产生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2)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有效整合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3)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媒体和工具。(4)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范畴: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5)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6)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7)对信息技术的概念的认识
关于信息技术,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理解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传感器等。
(8)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及整合的基本模式的认识。结合课堂整合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种基本操作模式:1.小组合作式学习;2.小组间交流式学习;3.基本主题资源网站的小组学习.
2、课堂教学整合实践方面的成果
课题组教师进行大量的公开课和研究,完成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整合案例,制作了大量的课件,完成了许多公开课的实录,并制成各种视频资料,制作出了许多类型的教具和教学演示图等等.
3、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成果;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教师快速成长,在理论、教学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理论方面,课题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完成了相当数量的教研论文.部分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地区级,市级等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种刊物上.
在实践方面,课题组教师做了大量整合研究课,其中 1节获市级奖,5节获县级奖。
4、学生发展方面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教师注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经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生可以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和研究,最后通过演示文稿或主题资源网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同学参与讨论与评价。在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的过程中,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或做资料搜集的工具,或做信息采集的工具,或做数据处理的工具,或做成果汇报的工具,或做评价的工具。总之,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技术起着重要的支持作
用。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预示着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构造了自主探究的技术环境,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现代的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物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必须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这就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有效整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结构,运用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利用课件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
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不能做。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多媒体手段将其表现出来,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物理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