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网络知识:常见网络管理协议(下)
计算机网络知识:常见网络管理协议(下)
3.CMOT
公共管理信息服务与协议(CMOT)是在TCP/IP协议簇上实现CMIS服务,这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直到OSI网络管理协议被广泛采用。
CMIS使用的应用协议并没有根据CMOT而修改,CMOT仍然依赖于CMISE、ACSE和ROSE协议,这和CMIS/CMIP是一样的。但是,CMOT并没有直接使用参考模型中表示层实现,而是要求在表示层中使用另外一个协议--轻量表示协议(LPP),该协提供了目前最普通的两种传输层协议--TCP和UDP的接口。
CMOT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它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而没有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短期方案上。相反,许多重要厂商都加入了SNMP潮流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源。事实上,虽然存在CMOT的定义,但该协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任何发展了。
4.LMMP
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试图为LAN环境提供一个网络管理方案。LMMP以前被称为IEEE802逻辑链路控制上的公共管理信息服务与协议(CMOL)。由于该协议直接位于IEEE802逻辑链路层(LLC)上,它可以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网络层协议进行网络传输。
由于不要求任何网络层协议,LMMP比CMIS/CMIP或CMOT都易于实现,然而没有网络层提供路由信息,LMMP信息不能跨越路由器,从而限制了它只能在局域网中发展。但是,跨越局域网传输局限的LMMP信息转换代理可能会克服这一问题。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协议简介
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协议简介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提到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络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其它一些组织为了解决Internet管理解决方案,而制定了一系列基于网络协议的网络管理标准。
CMIS/CMIP是OSI提供的网络管理协议簇。CMIS定义了每个网络组成部分所提供的网络管理服务,而CMIP则是实现CMIS服务的协议。
ISO的宗旨是为所有设备在OSI参考模型中的每一层提供一个公共的网络结构,而CMIS/CMIP正是这样一个适用于所有网络设备的完整网络管理协议簇。
CMIS/CMIP的整体结构是建立在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基础上,网络管理应用进程使用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七层,即应用层。在此,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MISE)提供了应用程序使用CMIP协议的接口。同时该层还包括了两个应用协议,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和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其中ACSE的作用是在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和关闭连接,而ROSE则处理应用程序间的请求/响应交互。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的前身是简单网管控制协议(SGMP)。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此协议做详细的讲解。
CMOT是指在TCP/IP协议上实现CMIS服务,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CMOT依赖于CMISE、ACSE和ROSE协议,这点和CMIS/CMIP是一样的。但是,CMOT并没有在OSI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实现,而是在表示层中使用另外一个协议,轻量表示协议(LPP),该协议提供了传输层的两种协议接口,即TCP和UDP的接口。
因为CMOT仅仅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导致没有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短期方案上。而同时,许多重要厂商都加入了SNMP的潮流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源。事实上,虽然存在CMOT的定义,但该协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发展。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
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
【摘 要】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Web2.0已逐步普及,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互联网体验方式,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来管理个人知识。文章介绍了目前正在大量使用的各种Web2.0技术,并给出了运用Web2.0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Web2.0 个人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信息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随着Internet的普及发展,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向我们传输。我们生活在信息大量出现的网络世界中,但是却很难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为此很多人承受着信息过载的苦恼。人们如何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海量的信息与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2.0犹如方向标,它的出现让我们在信息森林中找到了道路。本文探讨了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它可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提高个人应变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的Web2.0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管理空间。
1 Web2.0概述 1.1 Web2.0的内涵
简单来说,Web2.0的意思就是新一代互联网提供的在线服务。与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相比,内容更丰富、关联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
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1]。它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其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参与到体系中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目前关于Web2.0较为经典的定义是Blogger Don在《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出的: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Web office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可见,Web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促成此发展阶段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一个总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用户参与性、互动性、个性化、共享性,使普通用户真正融入到互联网中,成为互联网的主人[2]。
1.2 Web2.0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1.2.1 个性化
在此环境下用户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在某一特定的网上功能和服务方式中,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的网上功能及其他的网上信息服务方式等。网络能通过对用户个
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主动地向自己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定制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网络隔一定的时段给用户进行一次推送服务,让用户能随时获取信息,而不是在网站上不停地输入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3]。
1.2.2 参与互动性Web2.0采用一种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那种“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可读写的服务[4]。这种用户的参与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网站内容层面,通过鼓励用户的参与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比如Flickr、豆瓣;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开放API,利用用户的参与和贡献,形成一个围绕网站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增强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
1.2.3 社会性
信息用户“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期望被更有power的人关注、把自己的秘密在网上挖个洞埋进去、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学术性的交流”等社会性需求能在网络中得到满足[5]。所以用户希望网络内容能够被用户自由地组合,能够自由地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希望能通过网络以自身辐射出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交际网络。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是由美国的Paul Dorsey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对于这个概念,目前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6]。UCLA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的JasonFrand和Carol 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它用来组织和整合个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可以将零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应用,并可扩展个人知识的东西。”
本文中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将个人获取的各种零散、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使个人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即它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利用信息进行更好的决策,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发展个人潜力。网络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按其内在过程分为收集过程、发布过程、交流过程。收集过程是外部知识信息向个体内部转移的过程,发布过程则是个体内部知识信息向外部转移的过程,而交流过程则是外部知识和个体内部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7]。
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学方法,它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在进行创造、获取、评估、评定、组织、存储、分类、索引、从个人记忆(大脑?计算机存储)中抽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使用。具体而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三是高效地使用知识资源提高学习绩效;四是持续地学习、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五是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8]。
2.1 个人知识管理在Web2.0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Web2.0环境中,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2.1.1 增强学研交流和共享,促进反思能力
在Web2.0时代,人们可以利用Blog记录和表达个人学习生活的点滴感想,使平时闪现的思想和智慧火花得以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管理,人们通过浏览自己的Blog和网摘,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而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自我超越。
2.1.2 针对性吸收所需的知识,提高个人绩效在Web2.0环境各项微内容不断涌现,人们稍不留意就很可能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整合零散知识资源,将单个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并按照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和有序化处理,进而促使人们获得良好的工作、学习绩效,并提升自身个人价值与竞争力。
2.1.3 构建自组织学习研究共同体,增强交流沟通能力Web2.0使用户的个性得到最大化体现,加之兼具社会化的特点,使用户很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者。Web2.0还为人们提供多样的互动与反馈方式,人们可以通过Blog和网摘等平台,构建不同的自组织学习研究共同体,使人们的交流,特别是基于网络的各项交流更利于实现[9]。
2.1.4 展示个人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Web2.0向个人提供了一个更利于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空界限,进行交流、探讨、协作、探究,以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在此学习过程不断优化的同时,还充分挖掘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之产生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创新思维。
2.1.5 促进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人们在学习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很容易漏掉知识的某些方面。Web2.0的技术和理念则具有信息知识组织的网状结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随机通达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非良构领域知识学习的环境,并为学习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背景,更利于知识的建构[10]。
2.2 Web2.0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丰富的技术与平台 Web2.0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它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与平台;通过RSS信息推送服务、网络书签的信息推荐服务、网络标签的定制、博客专业搜索引擎等手段来实现个人知识的获取;通过互动标签Tag来进行知识组织;通
过博客、维客等实现知识的创新与交流;通过简易信息聚合、社会性网络软件以及网摘等技术与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当前,Web2.0的典型技术及实践应用有:
2.2.1 Blog(博客)
即网络日志,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其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
2.2.2 Wiki(维客)
1995年由沃德·坎宁安创建,它是一个由网友自发支持与维护的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
2.2.3 RSS(简易信息聚合)
以XML为基础,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支持RSS的客户端工具或网络订阅服务订阅自己兴趣、研究相关的资源网站。
2.2.4 Tag(互动标签)
一种网络用户运用自由定义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协作分类的活动。用户根据需要对文章或Blog进行个性化标签定义。它更利于用户搜索、查找网上文章或进行Blog关联和聚合。
2.2.5 SNS(社会性网络软件或社交网络服务)在Web2.0环境,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Wi
ki或社会化书签。用户通过Tag、RSS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即“在人际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6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2.2.6 SocialBookmark(网摘或社会化书签)
一种在网上保存网页链接的服务,它可以让用户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网络书签中;并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来标示和整理书签,与他人共享,实现“共享中收藏,收藏中分享”。通过网摘、RSS等实现收集过程,通过博客、播客、图博、wiki等实现发布过程,通过威客、Tag、IM、SNS等实现交流过程,从而建立了一整套的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如果用户能够充分地利用Web2.0的这些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那么就能够很有效地管理大量涌现的各种网络知识。
首先,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强调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数量上的被动堆积,而是通过Tag和RSS对内容主动进行筛选和分类,最终使学习者得到最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真正地体现学习者的中心性。学习者的体验和感觉成为了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处在社会性网络中,也是网络知识应用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网络知识的贡献者[11]。
其次,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注重知识交
流的双向性。由于网络是可读写的,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可以随时进行,RSS信息源也可以随时更新信息,这是一种真正的知识双向获取与交流模式。
再次,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的信息聚类将会更加细分。如Bookmark用于共享书签、Mind Map用于思想交流和观点共享、Tag用于知识源聚类共享等,符合Web2.0标准的信息细分的类型。正是着眼于学习者个体,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展现给学习者的,是一个用于微知识单元的聚合、创建、发布、管理、辐射、合作、维护的平台,强调参与、个人价值和合作[12]。当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采取学习者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学习者产生、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网络资源创造的过程中的时候,知识内容和形式就由量变开始发生质变。个人信息层面的开放才有交流,才有社会行为和形态产生,最终,构建起资源与知识良性循环的开放学习环境。
3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根据Web2.0的分类,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3.1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通过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以便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使用。这就要求人们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内容应
该包括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需提醒的是,在给知识类别或知识命名时应遵循简单明了、见名知义的原则。然后,将按照知识命名及编码的准则命名及编码各类知识,分类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中。
3.2 维护和更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个人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在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之后,还要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和实际的工作及学习需要不断维护及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调整共享的设置;与他人进行互动的知识资源交流;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以此来逐步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知识管理水平。
3.3 应用和创新个人知识建立个人知识
管理体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促进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在个人知识管理上,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更要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产生价值”,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出发点就是对知识的使用,并在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充分地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当中,使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并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的发展[13]。
4 结语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和社会性软件的不断出现,发展社会性软件以推动人们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整合社会性软件来
给学习者构建一个科学的知识管理工具集合,实现学习者知识的聚合与辐射既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呼唤。进一步地,学习者可以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这对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地收集利用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文小明.Web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12-214
[2]邹琳琳,熊珍珍.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89-90
[3]王伟.浅析web2.0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信息,2008(6):118-119
[4]胡艺文,陈美芳.一种基于WEB2.0分布式工具集的知识管理方法.现代教育技术,2008(6):98-101
[5]刘永军.浅析Web2.0网站的发展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7):53
[6]陈儒,侯英,李红波.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32-35
[7]卫玉,薛文飞.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探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8(19)
[8]吴彤.Web2.0时代的学校网络阅读研究.教育探索,2008(2):50-52
[9]闫俊平,陈英杰.国外Web2.0市场回顾与展望.现代电信科技,2008(5):11-16
[10]侯丽.Web2.0的特性及对信息服务的创新性思考.图书馆建设,2008(1):66-69
[11]李亚.后Web2.0时代的网络特征.传媒,2008(1):72-73
[12]杨帆,肖希明.从资源网络到知识网络———Web2.0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图书情报工作,2007(8):72-75
[13]吴超.Web2.0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情报,2006(8):63-64,68
第四篇:网络协议知识
TCP/IP协议(Transfer Control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虽然从名字上看TCP/IP包括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TCP/IP实际上是一组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TCP/IP是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
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它是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其ARPANET广域网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以它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正因为INTERNET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了事实上的标准。
之所以说TCP/IP是一个协议族,是因为TCP/IP协议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许多协议,这些协议一起称为TCP/IP协议。以下我们对协议族中一些常用协议英文名称和用途作一介绍: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网间网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间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中:
网络接口层 这是TCP/IP软件的最低层,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发送之,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网间网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一、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
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
二、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
三、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
一、格式化信息流;
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关于OSI参考模型的相关概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相对于七层协议参考模型,TCP/IP协议是如何实现网络模型的。
数据链路层包括了硬件接口和协议ARP,RARP,这两个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送到物理层上的信息和接收从物理层上传来的信息;
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IP,ICMP,IGMP等,由于它包含了IP协议模块,所以它是所有机遇TCP/IP协议网络的核心。在网络层中,IP模块完成大部分功能。ICMP和IGMP以及其他支持IP的协议帮助IP完成特定的任务,如传输差错控制信息以及主机/路由器之间的控制电文等。网络层掌管着网络中主机间的信息传输。
传输层上的主要协议是TCP和UDP。正如网络层控制着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递,传输层控制着那些将要进入网络层的数据。两个协议就是它管理这些数据的两种方式:TCP是一个基于连接的协议(还记得我们在网络基础中讲到的关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的概念吗?忘了的话,去看看);UDP则是面向无连接服务的管理方式的协议。
应用层位于协议栈的顶端,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应用了。上面的协议当然也是为了这些应用而设计的,具体说来一些常用的协议功能如下:
Telnet:提供远程登录(终端仿真)服务,好象比较古老的BBS就是用的这个登陆。FTP :提供应用级的文件传输服务,说的简单明了点就是远程文件访问等等服务;SMTP:不用说拉,天天用到的电子邮件协议。
TFTP:提供小而简单的文件传输服务,实际上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对FTP的一种替换(在文件特别小并且仅有传输需求的时候)。
SN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看名字就不用说什么含义了吧。
DNS:域名解析服务,也就是如何将域名映射城IP地址的协议。
HTTP:不知道各位对这个协议熟不熟悉啊?这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你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网上的图片,动画,音频,等等,都是仰仗这个协议在起作用啊!
OSI中的层
功能
TCP/IP协议族
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表示层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没有协议
会话层
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
没有协议
传输层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TCP,UDP
网络层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IP,ICMP,RIP,OSPF,BGP,IGMP
数据链路层
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SLIP,CSLIP,PPP,ARP,RARP,MTU
物理层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ISO2110,IEEE802。IEEE802.2OSI模型与TCP/IP协议有什么区别?
除了层的数量之外,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与TCP/IP协议有什么区别?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是一个参考标准,解释协议相互之间应该如何相互作用。TCP/IP协议是美国国防部发明的,是让互联网成为了目前这个样子的标准之一。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中没有清楚地描绘TCP/IP协议,但是在解释TCP/IP协议时很容易想到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TCP/IP协议中的应用层处理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中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七层的功能。
·TCP/IP协议中的传输层并不能总是保证在传输层可靠地传输数据包,而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可以做到。TCP/IP协议还提供一项名为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选择。UDP不能保证可靠的数据包传输。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
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
最早的时候网络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拥有了网络技术,公司内部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可以却不能与其它公司连接。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对方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互联。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其内容如下: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
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
口。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
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
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
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
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
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 网络层叫包 数据链路层叫帧 物理层叫比特流 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OSI中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作用。比如网络层就要管理本机的IP的目的地的IP。数据链路层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层拆分数据后要进行封装,以完成接受方与本机相互联系通信的作用。
如以此规定。
OSI模型用途相当广泛。
比如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很多网络设备的设计都是参照OSI模型设计的。
TCP/IP 是供已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进行通信的通信协议。
TCP/IP 指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互联网中的基本通信语言或协议。在私网中,它也被用作通信协议。当你直接网络连接时,你的计算机应提供一个TCP/IP程序的副本,此时接收你所发送的信息的计算机也应有一个TCP/IP程序的副本。
TCP/IP是一个两层的程序。高层为传输控制协议,它负责聚集信息或把文件拆分成更小的包。这些包通过网络传送到接收端的TCP层,接收端的TCP层把包还原为原始文件。低层是网际协议,它处理每个包的地址部分,使这些包正确的到达目的地。网络上的网关计算机根据信息的地址来进行路由选择。即使来自同一文件的分包路由也有可能不同,但最后会在目的地汇合。TCP/IP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通信。TCP/IP通信是点对点的,意思是通信是网络中的一台主机与另一台主机之间的。TCP/IP与上层应用程序之间可以说是“没有国籍的”,因为每个客户请求都被看做是与上一个请求无关的。正是它们之间的“无国籍的”释放了网络路径,才是每个人都可以连续不断的使用网络。许多用户熟悉使用TCP/IP协议的高层应用协议。包括万维网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网络访问协议(Telnet)和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这些协议通常和TCP/IP协议打包
在一起。使用模拟电话调制解调器连接网络的个人电脑通常是使用串行线路接口协议(SLIP)和点对点协议(P2P)。这些协议压缩IP包后通过拨号电话线发送到对方的调制解调器中。有TCP/IP协议相关的协议还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它代替TCP/IP协议来达到特殊的目的。其他协议是网络主机用来交换路由信息的,包括Internet控制信息协议(ICMP),内部网关协议(IGP),外部网关协议(EGP),边界网关协议(BGP)。
第五篇: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摘 要] 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字] 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1、引言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2、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 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3、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目前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只需1.37M)。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3)视频会议: 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4)WEB 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8)e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M ].中国电化教育。1999.10[ 3 ]田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 J ].教育技术中心200424[ 4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 18 条原则[M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1、2期[ 5 ]祝 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柳栋。网络教学的定义[ S].惟存教育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