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0: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第一篇: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读《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在去年开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接替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 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有着158 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 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

其研究报告来左右全球热钱资金的流窜动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球员,创造并且参与各式各样高风险高回报又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买卖,这也使他们成了这次危机的直接制造者,成了众矢之的。

华尔街的失败并非其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失败,而是直接源于它过度的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华尔街投行们致力于交易有价证券以及向商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较大比例的杠杆交易获取超额利润。不过,繁华的背后危机暗藏,通过各种杠杆交易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品纷繁复杂,甚至有华尔街资深交易员也坦言,不知道自己交易的品种是什么,它的风险到底有多高。华尔街的金融泡沫越来越大,其中最显著的是包装和交易越发奇异的按揭贷款支持的有价证券。在美国政府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进了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设立的次级债券市场,分享次贷这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利润,而积累的风险却没有引起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注意,房地产泡沫一破灭,所谓的金融创新遭遇当头棒喝。信贷资产证券化原本是华尔街有益的创新,促进了风险的分散和资产流动,而基于不良资产的过度包装和反复衍生,则使得投资者甚至是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共同受益、无人受损的现象更鼓励了基础产品(次贷)发出者的放松,从而不断放大了风险。当金融创新只是单纯的为了追逐利润,那么导致的后果将是没有人去关注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价值,那就势必会推动短期投机的趋利化,酿成金融危机。

“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与“杠杆式经营理念”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相继倒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不经营储蓄业务,也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投资银行渐渐开始通过短期货币市场进行融资,过度的短期融资使得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适当,当危机发生时,全球资本的流动性下降,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原本在投行的外部资金收回,投行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资金需求,不堪重击而倒下。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用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借贷越多, 自有资本越少, 杠杆率就越大。高杠杆要求较高的流动性与之相匹配, 在市场较为宽松时, 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 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风险, 公司持有大量的流动性很低的资产, 评级公司则降低其评级, 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的上升, 造成投资银行无法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监管的缺失。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和危害。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只能转移风险、掩盖风险,却不能消除风险,在高风险的投资中,伴随着自由化的条件,监管永远是落后于市场的。政府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使根本不具备能力的消费者获得了住房,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

尽管此次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损害相对较小,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界尤其是与金融相关的领域在现在和将来已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中去。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都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发展标杆的美国大型投行纷纷倒下,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有益的思考。

首先,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应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今,华尔街发明了数千种金融衍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和波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更是发人深省。虽然金融创新有助于分散风险,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并不能消除风险, 只是使风险发生转移或隐藏起来。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告诫我们在注重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风险纠错机制或危机处理机制。在推进创新业务时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提高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同时,合理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防范其高财务杠杆和放大效应导致的投资和交易风险。虽然美国金融危机源于金融创新过度,但我国不会因噎废食地停止金融创新,而是要抓住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的机会,谨慎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创新将是证券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活力和源泉。

其次,我国金融证券业应当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公司

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之间的一套制衡机制,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投行公司治理机构中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而要有效地抵御风险,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风险管理机构。必须重视合规部门的作用,建立完整的、覆盖整个业务与管理线条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能够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 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最后,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金融衍生品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不够充分。由于过度发展的金融衍生品,使得风险不断的分散转移,以至于最后使得最终投资者不能明晰自己到底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因此,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已经不够。这给我国的启示应当是:我国的监管体系应当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在事前的监管中,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产品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应当将其相应的监管环节前移,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

华尔街在经历了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在政府的众多措施下,金融和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华尔街曾经的五大投行由于追逐短期利益,过度投机,采用极高的财务杠杆率,无节制的高风险投资等原因相继严重受损,投资银行这个概念从此成为历史。这些教训也将在今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启示,金融机构应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经营业务,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加强对金融工具使用的监管,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健的环境。而对我国来说,危机之后我国金融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借鉴美欧投资银行的教训和经验,我国金融证券行业也将在规范中发展壮大,在世界金融

重新洗牌的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许小年:金融危机根源不在华尔街贪婪[定稿]

许小年:金融危机根源不在华尔街贪婪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现在民众指责华尔街的贪婪,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这场危机。但这场危机的根源并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联储超发的货币政策的失误,其反映出的更深问题,则是全球化的经济与本地化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巨大矛盾。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尚未平息,最近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的风潮又袭。很多人认为,是华尔街的贪婪导致金融危机。许小年则指出,同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华尔街充当的只是替罪羊的角色,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才是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

许小年称,从2001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里,美国基准利率长期偏低,利率过低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市场上流动性泛滥。从2001年开始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提高到接近10%,银行信贷供应过度,制造了美国战后最大的资产泡沫,这就是次级按揭支持下的房地产泡沫。而美国之所以能保持长期低利率,这是因为美国经济中没有通货膨胀,经济长期呈高增长低通胀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出现则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有关,大量来自中国的廉价的产品使得美国CPI越来越多地拥有中国成分。

许小年总结称,这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出现的新问题,当年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没有看到这一点。“现指责华尔街贪婪,华尔街什么时候不贪婪,什么时候不想炒作,什么时候不想投机了呢?”华尔街当然有它的问题,但不是首犯,是从犯,首犯是美联储。

危机之后回头来反思,许小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做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研究”的演讲中指出,这场危机反映全球化的经济和本地化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深刻矛盾。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使用,它的发行影响着全球经济,但是它的发行者只考虑美国一个国家的经济。由此看,在全球化的时代,货币政策的操作不能再本地化了。

对于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借鉴意义,许小年认为,我们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努力实现谨慎且符合实际的要求。另外,正确分析政府监管与市场化的成本和收益,理性对待金融创新,这都是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第三篇:读漫步华尔街后有感

读《漫步华尔街》后有感

《漫步华尔街》是一部美国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有关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全书探讨了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自1973年出版以来,作者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数据变化,不断探讨金融市场和理论界出现的新热点、新主张、新趋势,修订完善书中内容,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第十版。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是一位专业投资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曾经在投资公司任职,并担任金融系教授和大学校长多年。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坚实基础理念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在第一、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本书的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交易定价理论,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在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要观点是: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作者在本书中所持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位处信息链的底端,他们耳闻目睹的信息不知绕了多少弯、走了多少岔道,不知有多大程度的歪曲、失真,何况那些根本就是空穴来风、造谣惑众的信息。因此对巴菲特、彼德.林奇等少数人能够持续战胜华尔街,作者认为是个例,未做说明。

作者学问渊博,对投资市场的多个理论和实践有丰富的经验,著作中对多个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股票市场长期走势和短期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优缺点。提出的许多理论和看法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并对防范投资风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作者综合使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总结了三大规则:规则一:只买入预期盈利增长率连续五年以上超过平均水平的公司的股票;规则二:绝不能为一只股票支付超过其坚实基础价值的价格;寻觅低市盈率的增长型股票,若增长变成现实,通常会带来双重好处——盈利和市盈率均会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不菲的回报。同时,要小心提防市盈率很高的股票,因其未来增长性已经被折现。若增长未能变成现实,这会带来双重重大损失——盈利和市盈率的下降。规则三:寻找投资者可能在其预期增长故事之上空中楼阁的股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是感情动物——在做决策时都会受到贪婪、冒险本能、希望和恐惧的驱使。不可否认,如果某公司的增长看起来已经确立多时,那么其股票几乎必定会吸引一批追随者,市场并非不理性。

作者否定技术或图表分析理论,因为它类似于古代的占卜;对基本面分析,提出不少疑问,可以看出作者还是不放心或对公司基本面的不了解。虽然作者列举的IBM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各种波折,却不失为一个世界性大公司,只不过这样的“技术型”公司不为普通人了解和掌握,这也是巴菲特为何不买微软等科技股的原因——产品变化快、市场前景看不远。

尽管基本面分析不是百分之百的管用,但是巴菲特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只要对公司有个全面了解,确认其增长稳定的事实,长期跟踪研究就行了,况且企业衰退也不是一二天的事。正如作者所言,世界上还无真正的百年企业。

读完了这本投资经典之后,感到作者学问渊博,对投资市场的多个理论和实践有丰富的经验,著作中对多个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股票市场长期走势和短期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优缺点。提出的许多理论和看法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并对防范投资风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四篇:观华尔街有感

观《华尔街》有感

以前很少看关于纯金融的电影,或许以前是完全没有意识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漫长,但我看着看着我竟然投入了,发现对金融投资越来越感兴趣了,不仅仅它可以让一个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荣华富贵,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无产阶级的屌丝摇身一变成为众人仰望的资产阶级的高富帅,而且它可以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富有。

我记得电影中盖葛说过:‘金钱的动力就是使人做不想做的事’,确实,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高速推进的复杂社会里,金钱这个东西似乎并列着时间慢慢腐蚀这最当初人们单纯的心,而金融是与钱最息息相关的东西,可谓:一入金融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啊!看了这部电影,我发现幸运不仅仅是运气,上天往往眷顾于贵在坚持不懈努力的为美好未来奋斗的人,刚入这行时,前辈都说做金融这行的最重要的是坚持,我现在明白了,或许不仅仅是做金融这个行业,也许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件事,只有坚持你才可能前行,比别人走得更远,要看到心中的大海就必须执着的翻越山丘。但是我们也要对所坚持的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要确定你所翻越的山丘不是与大海背驰,不然或许你翻越的是一座火山,而你正一步一步陷入深渊。

金融投资这个行业确实充满着太多诱惑,或许它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所以每个人都想拼尽全力往里面挤,都想在这条捷径上留下自己的脚印,但是有的人却想更快的到达成功的目的地,于是便越过法律的围栏,一马当先,跑在了所有前面,却不料那是一条通向井底的黑洞。或许现在我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但是我想我现在需要培养的是抗拒诱惑的能力,我知道一旦被诱惑攻破就很容易沦陷。同时具备扎实的金融投资知识才是成功的基石,所以现在唯一所做的就是学习,每天学习新知识,慢慢的吸收,消化,积淀,我想到那时才可以背着我沉甸甸的的知识和经验行囊前行,才可以看到未来的曙光。曾经无数次幻想成功的结局,却没想过过程,而如今我想到了过程,同时我也憧憬着结局。

第五篇:看《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繁华之地。以前我对地方的理解只是仅限于此,通过这部电影,我得以对这个地方有了一定的实质上的认识。

影片开始不久,就出现了一个名词“从华尔街出来的人”。本片的主角雅各和高登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忙于股票投资、证券交易等一系列金融活动,忙于和各种“钱”打交道。影片中有一段雅各和温妮的对话:

“The only green is money, honey.”

“You’re so Wall Street, it makes me sick.”

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在他们的世界中,大部分的东西是以钱的形式存在的。

最近学习的一些经济学课程中,也粗浅的涉及了一些金融方面的内容。简单地了解了一些“钱生钱”的原理。第一次对金融有所感触,是接触了“货币乘数”这个词。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100美元进了银行就变成了1000美元,银行怎么就能创造货币呢?纠结了半天之后,总算明白了,也接受了这种思维,并深深地佩服西方人的想象力和抽象能力。金融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钱”日益增长的需求,利用一系列金融工具,把停留在人们思维中的造钱假想实现了。所谓的各种“乘数”,就是泡沫。这些通过金融造出来的钱,很容易得到,也像泡沫一样很容易破灭。几句蓄意的流言,就能戳破几个以亿为单位的泡沫。

而在这种发达的金融体系下,也塑造了一群人——投机者。他们投身其中,也想利用神奇的金融,吹几个大泡泡抱回家。在影片中,这类人的代表就是雅各的妈妈,热衷于炒房事业的女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房虫”。这些人通常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并像赌徒一样,沉迷其中。他们没有正式的工作——创造财富的工作,只是妄图不劳而获。他们存在于“华尔街”的外围,可以说是“华尔街”的衍生品。

而这些“华尔街人”和这些“华尔街衍生品”,又形成了一种“华尔街文化”。在这种文化下,“钱”毫无疑问是其主题和中心。这里的钱已经不是简单的货币符号或者是等价物、交易工具,而是像我们的生活物品一样,像实体的财富一样,可以创造,追求。钱就是终极意义。就像之前雅各的话“我爱的唯一的绿色就是钱”。在那里,钱永无眠。这种华尔街文化渗透到社会上,于是社会整体变得浮躁,空虚。

也有这样一群人,厌恶着“华尔街精神”。影片中的代表人物为温妮。他的父亲,戈登,在华尔街闯荡的时候,违反了“造钱的规则”,锒铛入狱,间接导致了她哥哥的去世。还有一个人,雅各的妈妈,最终放弃了炒房,重新投入到护士的工作中。这也体现了导演的一个思想,投资炒作或许可以轻松获取金钱,但那终究是泡沫,不踏实,真正撑起经济的还是实业。

其实,应该看清,金融还有钱,都只是工具,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的工具。真正能让自己富足,促进这个世界发展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我们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在这些事业上,而不是在钱上。

下载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华尔街》有感

    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院系:________ 经济之网,华尔街 ——观纪录片《华尔街》有感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华尔街》是在国际金融课上,对于华尔街中出现的很多陌生名词以及浓郁......

    观《华尔街》有感(精选5篇)

    《货币银行学》论文 观《华尔街》有感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观《华尔街》有感 前几天在浏览豆瓣影视时偶然间发现了一部观众评分很高的经济类影片《......

    观华尔街纪录片有感

    《华尔街》观后感 趁着学期初的空闲机会,我观赏了由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等筹拍的《华尔街》。该记录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梳理了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 第一集和第......

    读《漫步华尔街》后之感触

    学院:学号:姓名:班级:读《漫步华尔街》后之感触读《漫步华尔街》后几点感触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本书。 其实这本书有很多的版本,我所阅读的是波顿.G.麦基尔(美)著,刘阿刚,史茨译的2007......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有感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有感《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故事的大框架建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上,以几个大经济集团之间的商业角力和个人阴谋为骨,细致搭建起来的却是一个充满温情......

    金融危机时代(英汉对照)华尔街日报20100913

    《华尔街日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英汉对照)(摘自《华尔街日报》经济脉搏20100913) A New World Since Lehman's FallTwo years after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collapsed......

    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5篇范例)

    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就大宗商品、货币、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波动性、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看,自20 世纪70 年代初以来这些年的局面前所未有。”——罗伯......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共五则)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这世界最不缺的恐怕就是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每一个写稿子的人,都会为怎样给看稿子的人呈上精彩绝伦的故事而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