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时间:2019-05-13 00:5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第一篇: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近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就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一、单亲家庭、网瘾、青少年的概念的界定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最早形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西方学者有如下的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目前我国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狭义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1987年求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妇女学词典》中,“把单亲家庭归为残缺家庭或者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家庭中作为家庭主体的夫妻缺少一方,因此只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

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单亲家庭就是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网瘾

“网瘾”(Internet addiction)一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美国出现,如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网瘾”不是中国制造,也不是新出现的流行词。网瘾最初被称之为网络上瘾紊乱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或是过度使用网络。这种现象指得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计算机而妨碍了正常的生活,这一概念是1995年提出来的,最早是指在网络上拼命地赌博,并将此类沉迷于网络的行为视为精神疾病,但此结论并不获得医学界的支持,大部分人将网瘾视为一种心理上的紊乱。在2005年和2007年发布的《网瘾报告》中,却有对“网瘾”的界定,在认同”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前提下,如果满足了“(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上网

时间”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认为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即判定属于‘网瘾’”。

(三)、青少年

6岁-29岁都定义为青少年

本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重头主打网瘾青少年数量这一数据: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

网瘾青少年

看起来很吓人的数据,有网友以为是2400万未成年人患上网瘾,其实该报告把6岁-29岁都定义为了青少年。而在2005年的第一次网瘾报告中,甚至把35岁以下都作为青少年。

因此,报告中“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逾2400万”的数据,涵盖了大量已经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的青年,并没有实际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

二、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国内研究文献《2009年子女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子女网民中,网瘾子女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在网瘾子女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单亲家庭孩子。据专家介绍,一方面父母离婚容易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产生叛逆心理;另一方面,单亲家庭中家长(特别是母亲)总是试图以加强管教的方式来弥补另一家长的缺失,这样事无巨细的密集管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使孩子从家中逃离至网吧。数据结果同时显示,如果与父母一起居住,将有可能有效地抑制网瘾。网瘾程度越严重的子女,“未与双亲一起住”或“仅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住”的比例越高;非网瘾子女中,“与双亲一起住”的比例较网瘾子女高。1这也给我们对子女防治网瘾提供了参考,那就是一定要注意家庭环境,家庭的稳定与否对子女至关重要。

邓志伟(2003)认为:①单亲家庭使青少年人格发育受阻;②单亲家庭使青少年性格心理扭曲;③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异;④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更极端的则认为单亲家庭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张健、陈一筠,2000)。

在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跟不上,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单亲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子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造成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差。②单亲家庭子女致力于非智力因素受损,难以提高学习的成绩。认知水平普遍偏低。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这一只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床上仅次于死亡,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遇到障碍是最常见的消极后果。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④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具有明显的非社会性。另外,当单亲家庭形成时,往往以为社会关系的减少,甚至终端,突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天地。由于社会歧视及其他因素也减少了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⑤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陈桂蓉(2004)认为,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

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三、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研究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专家表示,这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第二篇:单亲家庭子女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文献回顾

2006103120206社工2班 任澳

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今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对国内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遵循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结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单亲母亲的顺序。

(一)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与结构

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

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刘鸿雁)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下一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1987年求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妇女学词典》中,吧单亲家庭归为残缺家庭或者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家庭中作为家庭主题的夫妻缺少一方,因此只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同时便于国际比较,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态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2、对单亲家庭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分析

目前,单亲家庭的类型与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丧偶式的单亲家庭:因为配偶一方或双方的死亡而形成的单亲家庭,贯穿于中外历史的单亲家庭形式,也是单亲家庭传统的形成原因之一。②离异式单亲家庭。③非婚生子女家庭:指未婚者同居生子后,由未婚者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④失踪式单亲家庭。⑤独身领养及隔代抚养: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没有结婚而与领养他人的小孩所组成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有负面和正面两种取向。

西方学者的研究偏向于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否定的取向强调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G.J.邓肯、S.D.霍夫曼认为婚姻破裂造成家庭经济功能减弱,增加家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还有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Lamb(1972)认为,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人后,比双亲家庭子女成功机遇小,收人低,威信低(NockStarenL,1988)。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起负面影响,通过教育对经济收入有间接影响,从学龄前即开始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性产生负面影响(S.Krein,1986);Haskell及Yablonsky(1978)综合了 Burt(1929)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完整家庭少年之一倍半至两倍。

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等影响。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跟不上,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单亲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子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造成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差。②单亲家庭子女致力于非智力因素受损,难以提高学习的成绩。认知水平普遍偏低。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这一只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床上仅次于死亡,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遇到障碍是最常见的消极后果。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④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具有明显的非社会性。另外,当单亲家庭形成时,往往以为社会关系的减少,甚至终端,突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天地。由于社会歧视及其他因素也减少了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⑤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陈桂蓉(2004)认为,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邓志伟(2003)认为:①单亲家庭使青少年人格发育受阻;②单亲家庭使青少年性格心理扭曲;③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异;④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更极端的则

认为单亲家庭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张健、陈一筠,2000)。

在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王世军(2002)认为

性别角色教育

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偏爱情结——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单亲家庭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导致了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性别教育的缺乏。尽管做父亲的努力去扮演母亲的角色,或者反之,都不可能起到父亲和母亲的双重性别角色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是难以完整的互相替代的。这样往往使艾滋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给他们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教育的极端——溺爱

那些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歉意的家长更容易产生溺爱的思想与行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还得孩子受拖累,使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他们于心不安,对孩子觉得有深深的歉意。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为了给孩子一些补偿,不知不觉中溺爱就形成能够了。也有的单亲家长对婚姻抱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于是它们将所有的人间亲情倾注于子女一身,将子女是做生活的全部,生命的唯一,由于将孩子视作生活的全部,往往会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一切过失。失于管教与批评,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要求。

教育的极端——严酷

出现严酷教育状况的原因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在位家长会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恼怒、不安、情绪低落的状态,这是子女很容易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

单亲家长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以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考虑未来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未来的期望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的成功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情感(包括爱与恨)的转移。在位家长在配偶去世或离开后,夫妻之间的情感指向失去了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找到新的接受方,从恨的一方面将讲,配偶的离去与背叛是自己的耻辱,坚决把孩子培养好起来洗脱自己的耻辱感。

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不幸者,这种现象不能在孩子身上发生,而对孩子极其严格的管教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一个完整家庭分裂为单亲家庭,家境急剧变坏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在单亲母亲家庭更为普遍:而靠在位家长或许很难转变这种局面,所有的希望就自然而然落到了孩子的身上。既然

孩子担负振兴家庭的重任,孩子的成功就非常重要,家长本着不成功变成仁的思想,对孩子要求过严,随之达到严酷的水平理所当然。

严酷教育会使孩子出现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逆反心加强,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使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教训而学会撒谎,离家出走

严重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扭曲子女的性格

使得部分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孤僻冷漠,对生活失去信心

使得部分孩子丧失了自尊心与尊严,会产生破罐破摔得思想,从而拒绝向好的方面发展 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方案,甚至仇恨

学习辅导问题

单亲家庭在形成过程中忙于处理大事情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

形成单亲家庭以后,在位家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有的则很难完成,他们没有心情、没有耐心来认真辅导孩子的学习。

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唯一在位的家长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生活上的重担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为孩子的学习操心

单亲家庭在位家长部分学历较低,难以为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情感及生活技能教育

情感教育的误区

单亲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最大的麻烦是孩子自有失去亲情教育,缺失爱的环境的熏陶 生活技能的缺乏

单亲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西方研究中,肯定的取向强调青少年的成长虽然与家庭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在多数的情况下,儿童性格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婚姻中的冲突,而不是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Blechman(1982),他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并未发现单亲抚养的儿童存在心理调适障碍。Stober(1983)认为,严重的精神疾患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和睦的完整家庭而不是在离异家庭。比尔格和考夫曼对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做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都可以提供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1991)。

国内对此的关注在近年也有所变化,开始发现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正面的影响:如较早地自立,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锻炼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得不错。(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徐安琪(2002)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意义,她力图摆脱常识以及以往研究中关子离异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生理健康的思维定势,将父母离婚对孩子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考虑在内,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来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她的研究力图澄清“离婚者=低素质人口=失职父母”以及“单亲家庭孩子=问题儿童=缺陷儿童=一场儿童”的刻板印象,最后将关注点落在“优化特殊家庭少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呼吁“发掘特殊家庭孩子在挫折逆境中成长的积极改变和内在潜质”,“社会不应该延续以往的残缺家庭、问题儿童、异常教育”的偏见,而应全面、客观的评估家庭变故对子女的实际影响,更平和的对待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正面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单亲孩子就立下改善环境、地位的志向,成就感也更强烈、迫切②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能体谅父母的艰辛。③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一部分儿童带来了平和的成长环境,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针对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

根据现有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是较好的,一个未成年的单亲子女,在被迫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同时,往往在单亲家庭中找到心理平衡和满足。监护人(抚养着)集双亲角色为一身给与子女安全依靠。在单亲家庭中,亲子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潜在着或显现出某种紧张的气氛。

单亲家庭的在女家庭满意度显著低于父母双全的家庭。对于单亲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生活中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单亲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集中,频率更高,作用更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往往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不容易调试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内心认为,是因为母亲的过失使自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潜藏着怀疑和悔恨。导致母子关系疏远,心理产生隔阂。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有:①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王世军,2002)还有研究认为单亲家庭也可能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大多数子女能体谅单亲家庭父(母)的艰辛,与单亲父母的情感依恋较强,更能善解人意,在日常生活中,成熟较早,更易为单亲父母分忧解难。徐安琪(2002)则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发现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能解释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另外她在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对子女的偏差行为具有负效应。

(2)关于单亲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研究。黄德祥提出,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一般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否认阶段 ②愤怒阶段 ③协调阶段 ④沮丧阶段 ⑤接受阶段。蔡文辉认为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程度会因子女年龄的不同有所不同。

(四)有关单亲母亲的研究

国外对单亲母亲的研究很多。韦茨曼在《离婚革命》 书中揭示了离婚后妇女与孩子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了73%,而丈夫平均提高了 42%(Weiteuun.1985);单亲母亲离婚后受到传统文化的排挤而面临巨大压力;(马克.赫特尔,1987)单亲母亲离婚后的调适与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困难;(马克.赫特尔,1987)E.M.赫瑟林顿和他的同事发现,离婚后一年,有孩子抚养权的母亲表现焦虑、抑郁、易怒和缺乏自信,她们难对孩子表露爱感,少与孩子沟通,多了惩罚孩子等等。

鉴于国内学者李洪涛的研究,一项关于单亲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单亲家庭中,90%以上为母亲与子女同住,随着家庭的阶梯,孩子有双亲变为单亲,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拆迁、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的压力主要有:①经济压力,绝大部分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比离婚前要有所下降,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符合标准及时付给,单亲家庭的日子会好过电,反之,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偏低或有意拖欠,那么单亲妈妈的生活负担就大大加重。②心理压力,许多女性刚从痛苦的婚姻中走出来,又走进自我设计的情感折磨里。③住房压力他在文中分析了单亲母亲的“三重背弃”,对单亲母亲的境遇,压力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她们遭受经济上的窘迫,随着家庭的解体,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重大疾病、拆迁、以及子女享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要独自抚养孩子,陷入了经济上、心理上和住房上的困境。李林英(?)也有类似观点。对此,有关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单亲母亲要走出困境:

1、培养自我成长意识,积极适应新生活,学会自助;

2、建立母亲社会支持体系,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类似的研究还有唐文军在他的论文“单亲母亲的处境与需要”中指出单亲母亲经济困难需要救助、为人处事渴求宽容、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子女关系需要调整。(唐文军,1999)

第三篇:浅谈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浅谈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单亲家庭有1600多万个,因离异导致单亲的占85%以上。离婚率的上升,冲击着社会,冲击着家庭,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一、单亲孩子现状。

1、多。我们班一共43名学生,其中19名学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这个比例让人惊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他们不用再依靠家庭共同维持生存,因此也不愿意为了维护家庭完整而牺牲自己的个性追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牺牲掉了孩子对一个完整家庭的需求。

2、单亲家庭中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是跟随老人生活的,有的是爷爷奶奶,有的是姥姥姥爷,这些老人们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就不敢恭维了,他们仍然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新时代的孩子,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其实那只停留在养活的阶段,完全没有涉及到教育的层面。

3、还有一少半的单亲家庭中孩子是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的,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既要工作赚钱,又要辅导教育孩子,确实是非常辛苦的,借用网上的一句话“我抱起砖就没法抱你,放下砖就没法养你”,这样的生存状态很难想象会带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1、性格方面。这是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脆弱、易激动、孤僻、缺少安全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比较差,同时还有个别的孩子出现角色偏移情况,总之问题非常严重。以前听老人说“找对象千万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对单亲家庭极大的偏见,我是非常不认同的。可是,当我接触并研究了那么多的单亲孩子之后,我觉得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我班的19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少有心态是非常积极健康阳光的,这就不能说是个别现象了。学生小A,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对我的问话经常是所问非所答,我问他“今天早上谁送你来的?”他说“我吃了一根大香肠”,体育课上,一群同学在兴高采烈地做游戏,只有他一个人靠着墙根看,要是你觉得他智商有问题可就错了,他学习成绩都在90分以上,于是我就调查了他的家庭背景。原来他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再育,父亲常年出海打工,他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说话办事也不太利索,所以有重要事情都得联系他姑姑,他姑姑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什么都管他。就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小A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交流,我查了一些资料,这种症状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学生小B,父母离异,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外出打工,他从小跟着有轻微精神病的爷爷一起长大,上学后父亲回到了他身边,可是却改变不了他从小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撒谎、偷东西、打人、撩闲、不学习、上课捣乱……他爸爸自己都愁死了,孩子的坏习惯很难纠正,这就是“养而不教”的牺牲品,想要改变孩子可能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可是他爸爸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吗?以上两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正常的家庭里,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有可能一生也不能被治愈,我真的为这样的孩子感到可惜可悲。

2、学习方面。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上普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学习成绩较差。偶尔有成绩还可以的孩子也是属于不爱发言的类型。这些孩子中,跟老人一起生活的,老人基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独自一人带娃的,每天为了生存都忙的不可开交,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肯定比较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完全靠自觉,而孩子天性是玩耍,没有人督促辅导,孩子很少主动爱上学习的。学生小C,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上等水平,活泼开朗,办事干净利索,但是在新学期开学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班级垫底,而且也变得沉默寡言了,我联系家长后了解到,他父母刚刚离异,而且父亲留下了大笔债务,母亲边挣钱还债,边抚养孩子,非常辛苦,孩子觉得自己是母亲的累赘,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学习了。

3、性别角色错位。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导致愈来愈多的家庭中性别角色不完全,家中只有一种性别的家庭,导致女性过于阴柔,男性过于阳刚;家中两人性别相反的家庭,则会让女性变得阳刚,而男性却变得阴柔,这种性别角色的错位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影响非常大,父母离异伤害最大的一定是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在思想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带给孩子更多的阳光,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让孩子在正常家庭和单亲家庭之间平稳过渡。

第四篇: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www.xiexiebang.com?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什么是”龙“则有待正确认识。据说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母亲的见解多么难得可贵。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也是龙的传人的本色。

第五篇: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搞好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溺爱

单亲家庭中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过度娇宠、迁就、尽自己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和愿望。在这种教养方式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和任性,容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一系列问题。

2、单亲家庭对子女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子女相依为命,把其子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把全部心思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关注在校学习情况,关注成绩的高低;休息时间安排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及特长。孩子长期处于过高期望的压力下,给子女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极易形成懦弱和叛逆的性格,危害极大。

3、单亲家庭对子女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生活,忙于工作,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精神生活的关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包袱,把自己的烦恼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产生憎恨的心理。有的家长缺乏责任感,把孩子遗弃给老人,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有的家长再婚后,继父或者继母偏爱自己的子女,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不求上进、焦虑,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4、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限制

单亲家庭的家长怕孩子受到他人欺辱,怕别人看低自己和孩子,经常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航线和自己认为理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家长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子女的行动,要求孩子一切都听从自己的安排,以过来人的眼光和经验,自认为不让孩子再走错路,导致孩子独立意识严重缺失,缺乏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与焦虑。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1、自卑

单亲家庭的产生意味着家庭缺损,孩子无法接受家庭突然的变故,无法适应无父或者无母的生活。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的脆弱、敏感,会认为自己被父亲或者母亲抛弃了。尤其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们与父母喜笑颜开、幸福美满地撒娇、玩耍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想到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当看到别的小朋友父母接送时、当学校要求填写家庭信息时、当别的小伙伴提到各自的父母时……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疏通,心中的悲伤、失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2、自闭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孩子遭受的打击比想象中大。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幸福,没有别人家孩子的处境好,做事会变得胆怯,不愿意和人接触,心理会感觉异常,对周围的人们保持戒备,心理极其敏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愿意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长此以往,孩子将会从热闹的人群中脱离出来,进入属于自己的空间,自我封闭,变得孤独,从而导致他们与他人交流时的极大障碍。

3、敏感

单亲家庭子女,尤其是父亲或者母亲重新建立家庭之后,觉得自己是家中多余的人,他们在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相互敌视。孩子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对家庭破裂后的各种家庭关系,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他人面前,感到不安,和伙伴一起交往时,不真诚,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或者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别人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而瞧不起自己,变得异常敏感。

4、抑郁

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了父母感情破裂的整个过程,父母之间的争执或者是冷战,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担忧,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内,缺乏安全感,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害怕家庭战争随时爆发,惶恐不安,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不敢和小伙伴密切交往,时刻保持距离,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轻易和别人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心理困惑无处释放排解。如果压抑太久,一旦爆发,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5、逆反

单亲家庭子女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感到不光彩,遭到同学的嘲讽,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厌恶感。有的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再婚,重组家庭,行为受到约束,或者是觉得继父或者继母对自己的孩子好,偏心,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所以,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着干,在言行上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渴望被别人重视、欣赏。过分的逆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性。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对策(一)单亲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1、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爱。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能因为忙于工作或者组建新的家庭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多种因素和环境影响,性格和心态会发生变化。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成长,心中充满阳光。

2、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关心。关心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除了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内心思想以及学习情况。并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而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3、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承担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负担,要面对现实,让孩子适应三人家庭变成二人世界,要承担责任,让孩子理解与认同,培养孩子健康高尚的人格,教会他们怎样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积极的心态立身行事。帮助孩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励孩子攻克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二)提高学校对单亲子女教育的科学性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从入学起,建立单亲子女的档案,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了解家庭状况,掌握单亲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单亲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动态,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2、班主任要加强爱心教育。班主任要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给与他们像妈妈一样的爱。让班级里同学们有良好的关系,让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平时,主动找他们谈谈心,给与他们物质上的帮助,鼓励他们消除自卑,放下思想负担,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严格管理、正确引导和真挚关怀下,在充满爱的集体中成长,感受到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专人负责,职责到位。单亲家庭子女的思想负担重,很多孩子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咨询室的大门随时敞开,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诊断并解决。让他们能方便地吐露心声,诉说心事,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对于各种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的矫正。

(三)社会要对单亲家庭子女投入更多的关注

1、社会应重视单亲子女教育问题。应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开设咨询电话,以方便单亲家庭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

2、社会要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给单亲家庭子女树立正面形象,使孩子有积极的心态,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

下载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宁杰 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达到16.6%。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除了......

    青少年网瘾(精选5篇)

    青少年网瘾 一、网瘾的含义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

    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

    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 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较差,为什么有人上网会上瘾,而大多数人不会上瘾?上瘾者是否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趋利避害......

    青少年网瘾-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

    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 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较差,为什么有人上网会上瘾,而大多数人不会上瘾?上瘾者是否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趋利避害......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文献综述系别:政务学院专业:09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成员: 梁温婷09107021006 吴灵09107021016 谭碧珍09107021027 吴文君09107021054 指导教师:洪克强......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文献综述互联网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摘要]:该论文针对现今全球信息化,互联网的加速普及,中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主体的这一情况,根据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介入的浅析(范文)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瘾问题 介入之功能浅析——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网瘾的预防与治 疗中的功能青少年网瘾治疗课程期末论文班级:姓名:学号:09709211 老师: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日社会......

    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推荐5篇)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位现象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