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我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十一五”规划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
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占中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毕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让我们把总量还原到个体: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即将走进“十二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还要继续艰难前行,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国家在这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各地政府也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了力度,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民生得到有效改善。2007年,我国开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一老一小”有了医疗保障。随着居民医保的迅速推开,以及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在全国普遍实施,我国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2009年,新农保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我国农民在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我国还全面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制定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开展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扩大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目前,全国县和县以上政府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达到7000多个。随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保制度的推进,社保经办服务网络快速向城镇的街道社区、农村的乡镇及行政村延伸,目前已建立的基层服务站所超过19万个。到2010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与2005年相比,增长46.8%;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2亿,比2005年增长213.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上新农合,总人数超过12.6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43亿人。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的参保总人数已超过12.5亿人次。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十一五”时期,我国还着力解决了一批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央财政安排509亿元资金,用3年时间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600万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统筹解决了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200多万人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国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再就业政策,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养老、医疗、失业3项社会保险补贴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国务院决定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为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也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加。2010年底,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结余22785亿元,比2005年增加16711亿元,增长275%。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职工养老、职工医疗、工伤保险和居民医保、新农保、生育保险的补助合计8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6401亿元。我国在13个省份开展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推进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社保基金规模的扩大,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举例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①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②政治上:继续完善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③文化上: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第一、京沪高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④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⑤生态文明:制定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重大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保定的太阳能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发电、世博场馆的环保设施 ⑥其他方面:有效应对玉树强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外交工作走上新台阶,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规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第二篇:1、试述“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三周的课,在各位实时与政策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我了解了我们国家现在的一些
基本情况和周边环境安全的问题,对我们国内与国际的实时有了更撤的认识。下面就老师所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目
前,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相对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影响东
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危险因素比较多。
一、维持东北亚安全的战略意义
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是对世界影响重大的国家之一,当然也是
对东北亚影响最重要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
依赖诸多有利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和平发展的世界、和平发展的亚洲,特别是相对
稳定的东北亚环境。今后,中国要继续发展,更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更需要非常安全、稳定的东北亚环境作为重要保障。
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全亚洲的安全。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亚洲并不稳定。科
威特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巴导弹试验问题、伊朗核浓缩问题、朝核问题等等,都极大地影
响到亚洲的安全。作为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处于重要地位的东北亚,如果能够保持长期的相对安全和稳定,就将对整个亚洲的安全、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全世界的安全。可以说东北亚安全问题是整个世界状况的全面反
映和巨大缩影。东北亚地区位于欧亚战略中轴线的东部,是世界主要大国美、中、日、俄势
力并存与矛盾交汇的地区。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东北亚局势的任何变动往往都影响整个亚
太地区,触及大国敏感的利益神经,从而牵动整个世界。如果能够保证东北亚的安全,就可
以为全世界的安全提供一个标准范例,从而极大地促进整个世界的安全和发展。
二、我国关于维持东北亚安全局面的应对措施
稳定地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人民生活
水平、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于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
地位也得到提升,这也反过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今后,中国一定要保持持
续的发展势头,向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坚定地迈进。只有这样,中国才有能力维护发展的和平
环境;才能为东北亚、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积极的外交:高举和平旗帜。近年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诉求使得东北亚地区出现了越
来越多的积极因素。然而,对目前的东北亚整体发展来说,并非没有困扰因素。在外交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对俄,坚持睦邻友好,保持与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日,不忘历史,开辟未来,妥善解决现实问题;对朝,不断充实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内涵,把两国
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韩,开展务实经贸,努力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
前瞻性构想:构建东北亚发展共同体——这是保证东北亚安全的长远战略。东北
亚地区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也无法独自确保地区安全,必须加强合作,对等安全,合作发展。在经济上要“互利”,在安全上也要“双赢”。如果采取
积极、达观的友好合作态度,通过富有成效的努力,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干扰,减少摩擦和冲突,营造共赢局面,建立一个“东北亚发展共同体”,将会整合东北亚的丰富资
源,确立共同发展目标,无疑会实现东北亚的和平、和谐、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
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布置几方面的问题以在网上收集的一些信息和我个人从课堂上学到的论述一下。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7次会晤,并
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
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
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
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
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如何建立中美互信?首先是通过对话机制,建立中美军事互信。相互信任是两国军事积极互
动的基础。而互信的建立其前提是消除双方战略不清晰。虽然说中美两国近几年有些军事方
面的交流,但中美军事双方对相互的战略底牌并不清楚,相互猜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近些
年军备发展透明度颇有微词,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有其隐蔽性目的。而中国也颇有人指责美
国的战略是要遏制中国崛起。此次军演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甚至还有人大喊美国军演
是“狼来了”。可以说,中美军方由于缺乏制度化的交流与对话,尚未达成一种基本军事互信。
而军事互信直接关系到中美两国是否能发展一种双方可以共谋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合作关
系。
第二,中美军事互信的发展,是和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密切关系。要建立
这一互信机制,就要重启中美军事对话和交流。应该说这些对话,交流机制的建立已经有了
良好的开端,如中美军方互派官员访问,包括军方领导人互访,中美双方互相邀请观察员参
加军事演习,再如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等。当然,这些交流和对话还有待于进一步制
度化。问题在于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往往受制于中美两国之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影响。
也就是中国军方常说的影响中美军事关系的“三大障碍”:即2000年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中
所提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对南海和东海的军力侦查,以及对台武器出售。这三大障碍中的前两条可以通过对话和建立军事互信加以解决。最关键的是对台军售。要推进中美军事互信
机制的建立,中美政府就一定要在对台军售上达成谅解。在这一问题上,中美两国政府应该
积极互动,利用外交智慧来消除这一中美关系中的重要障碍。以最终停止对台军售换取中美
军事互信的深入发展。这将全面推进中美两国军事关系正常化,中美军事交流和对话常态化
和制度化。
中美可互相确定各自军事战略目标
第三,通过恢复中美军事对话和交流,以及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中美两国可以互
相确定各自的军事发展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建立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两国的军事战
略目标可以不同,但不能让对方摸不清其意图。只有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战略底牌,提高各自的战略目标透明度,才能建立战略互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可以说这次中美黄海军演
对峙,中美双方并没有摸清对方的战略意图。美国最初的军演计划没有考虑到中国反对的双
层战略意图,即维护中国的核心安全和防止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升级。而中国也有人认为黄
海军演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讹诈”,其意图就是“遏制中国”。这种对各自战略底牌的不敏感
和猜忌是中美两国政府和舆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两国战
略目标透明度:中美两国通过高层对话机制,清析表述和确定各自的军事战略,对各自的战
略目标达成一定的谅解,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互信。比如,中国政府可以明确表态,承认美国
在亚洲军事存在的积极意义,尊重其与亚洲国家的军事盟国的关系,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亚
洲的军事地位。美国也应当理解和容忍中国的“蓝色海军”战略,无意阻挡中国海军走出第二
岛链,去维护中国的全球经济利益。类似这样的战略清晰,从而达到战略互信,是需要通过
中美两国军事交流和对话建立起来的。
中美关系一直在全面发展,并深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中美之间没
有建立起根本的战略互信。这才是制约中美两国关系有根本性发展的软肋。而这种战略互信的建立,应该从军事对话和交流开始,建立军事互信,然后逐步升级到两国政治领导人的战
略对话,通过战略对话,消除战略模糊,明确各自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相同或不相同的战
略目标,协调双方和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这样,中美两国可以消除猜忌,避免碰撞,加强
合作,共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关于民生问题:民生永远是每个朝代,现在的中国一样,都首先摆在第一位的问题。
个人认为,教育,医疗,居民收入与消费,税收。。都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要重视发
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
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
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
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
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
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
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
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
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
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
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
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
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
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
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最后,谢谢老师们在百忙之中牺牲休息时间给我们上课,我们知道老师们一定花费了
大量的时间在收集资料,道一句老师:你们辛苦了。还希望老师能够满意这篇论文,里面有
一部分是参考网上的信息。
第三篇:十一五科技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全旗科技进步和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高。旗科技局、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教兴旗、人才强旗”的发展战略为指引,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有效的发挥了科技在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助力作用。喀喇沁旗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科普示范旗”。
一、
第四篇: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依靠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协调运转,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gdp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人民群众生
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但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矛盾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区位优势欠佳,交通、水利、金融投资等“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贫富差距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处于一个“负重加压、奋力追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县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推进三项建设,使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靓丽、农村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出关键步伐”。把握一条主线注重科学发展
把握一条主线,即要始终把握“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这条主线。从××正处于“负重加压、奋力追赶”重要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实现“前十年打牢基础”的战略任务,为“后十年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主动、积蓄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们大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五年。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无论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硬性基础,还是融资环境、干部人才、办事效率等软性基础,以及产业基础、生态基础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客观上看,这些成绩与××加快发展追赶先进地区的步伐相比,与既快又好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提出,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着眼长远,着眼全局,着眼可持续发展,从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大力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五年是我们加快提升发展速度的五年。经济发展快慢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的发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快、不够充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决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通过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年。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各项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还相当大,打造和谐××的任务还相当重。因此,我们将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两大突破提升整体实力
实现两大突破,即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的整体提升。××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尽管近年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二三一”产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面临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最大障碍,也是税基不稳、财源不旺的根本原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五金生产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享有“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的美誉,年交易额在40亿元左右;二是锶盐储量丰富,已占到世界锶盐产量和锶盐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
左右;三是工业园区潜力巨大,龙水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享有各项优惠政策;四是工业强县意识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又是旅游资源富县,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遗产所在地,××不仅拥有××石刻这个世界级品牌,而且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一批优势资源,每年都有各级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界知名人士、游客参
观考察,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仅2005年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旅游经济是朝阳经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旅游做大做好。为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全县整体经济实力。这不仅是××近一两年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会,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突出特色,就是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锶盐化工、五金、汽摩配件和机电、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新兴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努力把××建成世界最大的锶盐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生产销售出口基地、重庆新兴的机电零部件工业基地和重型汽车集团的重要配套产品基地。打造亮点,就是要按照“一点两轴三区”(以龙水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大邮路、大铜路为两轴,全县划分为核心工业经济区、重点工业经济区和工业发展辐射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工业园区经济主战场的地位不动摇,按照“打基础、树形象、拼招商、增效益”的园区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新板块、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做大规模,就是既要“造星星”,大力引进适合××特点的各种企业,更要“造月亮”,针对××单个企业实力弱、产业分散、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通过市场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走联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效益,就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形成以龙水五金、红蝶锶业等名牌产品为核心、关联产品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7以上,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达到45.3%以上。
——实现旅游发展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就是要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旅游运行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强化景区管理,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活力。整合资源,就是要对县内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进行整体打造,大力挖掘底蕴深厚的石雕、五金、美食、农家、民俗、宗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整体推进,就是要在旅游宣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内涵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格局。
打造四大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打造四大品牌,就是要打造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品牌。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象征。近年来,××依托县域各种资源,努力培育和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四大特色品牌。“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塑造,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做精石刻品牌。××石刻作为重庆市“三大旅游精品”和重庆唯一的世界遗产,早已成为支撑××乃至全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做精这一世界级的石刻品牌,是×ד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充分利用世界遗产这块牌子的吸引力,突出“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发挥石刻景区的旅游龙头作用,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石刻保护和研究,申报建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和世界遗产动态监测示范点,加快编制《××石刻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引导办好宗教节会活动,筹备开好××石刻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做强五金品牌。五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已有1000余年历史,2000余个花色品种,基础雄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与“××石刻”并称××两大“名片”,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把加快五金产业发展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行业协会管理,业主制经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特色战略和人才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市场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五金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中国西部五金之都”品牌做响,把××建成全国三大五金产销基地之一,实现整个五金行业的上档升级。
三是做大锶盐品牌。××的天青石矿在全国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以天青石矿为原料的锶盐化工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创世界一流锶盐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锶盐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针对锶盐是不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坚持“保护性开采、综合性利用”的原则,按照“稳固中间,狠抓两头”的要求,加大锶矿资源勘探力度,发挥锶盐资源优势,在“深、精”上狠下功夫,在引进或自主开发锶盐产品深加工企业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电子级(高纯度)氯化锶、硝酸锶、金属锶以及高档磁性材料,延长锶盐化工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锶盐之都”品牌。
四是做优生态品牌。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创建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多块全国或市级生态、卫生牌子,标志着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启动并争取早日率先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路子,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将生态打造为××的又一张名片。
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
推进三项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县建设和政务环境建设。推进三项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实干。要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通过扎实推进三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和谐××。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重点是以实施“133工程”为抓手,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133工程”即按照“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好、农民收入高、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强”的要求,选择1个乡进行整乡推进,选择3个村作为市级示范村,选择30个村作为重点推进村。“133工程”突出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公共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具体在“三建”、“四改”、“五提高”上下工夫,示范村三年达到市统一标准,推进村三年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三建”就是建优势特色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服务设施;“四改”就是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五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未纳入“133工程”的村从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能见效、农民得实惠的实事抓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率先启动生态县建设。重点在构建“三大体系”上狠下工夫。一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用生态的理念抓经济、促技改、搞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融合生态与石刻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做到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人居环境;三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培育“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理念,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倡导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抓好生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生态文化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重复利用、生产过程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坚持创优政务环境建设。优质的政务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政务环境建设而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优政务环境永无止境。一是深入开展“四走进”活动。继续开展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四走进”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密切党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深入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办事网络,服务向生产、科技、流通和社区四个领域延伸。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深入开展“效率革命”。执行“四个严禁”,即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坚决处理影响发展环境的人或事;四是继续坚持完善政务环境公开评价制度。
第五篇: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计划
调研工作计划
一、调研重点及日程安排
(一)10月11日——工业经济。
1、上午8:30到经信局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经信局、黄金办、节能办、行业办、招金集团、中矿集团、玲珑集团、金宝电子、康泰集团、鲁鑫贵金属等单位具体分管业务负责人。调研内容:(1)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二次创业、三年翻番”、“8151工程”、“393工程”、“千亿工程”等重点工作情况,市级工业总量及增幅与06相比增长情况;2010年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情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五大主导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情况,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市级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及2011年市级工业总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情况。(2)黄金产业转型。目前已探明黄金储量(包含境外),十一
五、2010年新增储量及完成自产和冶炼加工黄金数量,全市黄金转型情况;(3)骨干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数量,招金、玲珑销售收入,中矿、鲁鑫、国大、金宝、康泰等企业转调情况;十二五及2011年各骨干企业具体发展安排,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促进全市发展的意见、建议。(4)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十一五市级工业实施技改项目总数、技改投入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2010年企业研发创新情况,节能减排等情况;十二五及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2、下午2:30到科技局,由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十一五重点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2010年高
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增长幅度,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十二五及2011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2)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
(二)10月12日——服务业经济。
1、12日上午8:30到发改局服务业办,主要负责人介绍。调研内容:(1)服务业总体情况。包括五年来增速、规模、占比、结构等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下步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和推进措施;2010年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及工作亮点;十二五及2011年服务业发展思路、重点工作。(2)现代物流业。“两大综合物流园区、四大专业物流中心、四个层面信息平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情况;突破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举措、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步工作目标、重点和突破口。
2、12日上午10:00到流通行业办,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十一
五、2010年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包括商贸体系、重点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育、服务名牌培植等;七大商圈规划落实情况;十二五及明年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安排等。
3、12日下午2:30到旅游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十一
五、2010年全市旅游业基本情况,包括旅游开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综合收入、占三产比重等,“金泉山海”旅游集群项目建设情况,工作亮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及明年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
(三)10月13日——民营经济。
13日上午8:30到中小企业局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中小企业局分管领导介绍总体情况,并由中小企业局通知机械、食品
等重点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分管业务负责人与会发言,每个行业2-3家企业。调研内容:(1)十一
五、2010年民营经济总体情况,包括规模、增速、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两带三区”建设情况,近年来招引新上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等。(3)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举措,“5152”、“2152”和“千户企业工程”等扶持政策实施情况。(4)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贷款公司运作情况。(5)十二五及2011年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措施等。
(四)10月13日——农业经济。
13日下午2:30到农业局,分管领导介绍,经管总站参与。调研内容:(1)农业经济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及2010年共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粮油总产量及年均增长率;发放各项惠农补贴总额;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果。十一五期间及2010年果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发展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十二五及2011年结构调整思路、举措。(3)沼气建设情况。
(五)10月14日——城镇化建设。
1、14日上午8:30到住建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亮点,存在的问题,明年工作安排。
2、14日上午10点到规划处,主要负责人介绍。调研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情况,十一五建成区面积扩大情况。十二五城市发展思路、重点,开发区、滨海科技产业园、东城新区等园区发展重点。(2)城镇化水平提升情况、城市绿化覆盖率。(3)十大城建工程最新进展情况及明年打算。
(六)10月14日——外经外贸。
14日下午2:30到商务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招商引资。十一五招引总体情况,现有外资企业数量,三个引进情况;2010年招商引资完成情况,重点再谈、在建和完工的招引项目;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2)对外贸易。2010年进出口情况,重点企业出口情况,出口扶持政策;2010年预期目标。(3)对外开放。现有友好城市情况。(4)十二五工作思路、重点。
(七)10月15日——项目建设。
15日上午8:30到发改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数,实施的过千万元重点项目数量,其中过亿项目数,竣工投产数,举例亮点项目;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2011年项目建设主题及总体盘子安排。(2)市里要求的黄金转型项目、引进外资项目完成情况。(3)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包括引进、建设、储备等各个环节。(4)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内资引进。十一五及2010年引进情况。(6)十二五规划情况。
(八)10月15日下午至25日——各镇(街道、区)。各镇(街道、区)重点调研内容:十一五及2010年总体工作情况,GDP、财政收入增幅,工作亮点等;项目建设情况;黄金转型;骨干企业培植;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情况。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安排。
1、15日下午2:30到开发区。基础设施、企业园区情况。2、18日上午8:30到齐山镇。
3、18日上午10:30到夏甸镇4、18日下午2:30到毕郭镇。
5、19日上午8:30到金岭镇。
6、19日下午2:30到蚕庄镇。
7、20日上午8:30到大秦家镇。东城新区建设进展情况。8、20日下午2:30到阜山镇。
9、21日上午8:30到张星镇。
10、21日下午2:30到辛庄镇。滨海科技产业园有关情况。11、22日上午8:30到泉山办。
12、22日下午2:30到罗峰办。
13、25日上午8:30到梦芝办。
14、25日下午2:30到玲珑镇。
二、调研要求
1、综合一科要提前1天通知被调研单位做好准备,并切实搞好对接;被调研单位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材料,有座谈要求的还要落实好与会人员和会议室。
2、行政科安排别克商务车全程陪同。
3、综合一科在每天调研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调研内容。
市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