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主要是缺少创新思维,具有创新思维是学生写出创新文章的前提条件。基于此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作文创新作了一些尝试。
一、训练扩散思维,拨动创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方法是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肯定学生中合理的思维。教读《孔乙己》时,设置问题:既然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孔乙己一直穿在身上,为什么最后喝酒是穿一件破夹袄?结果学生想象各异,其中一个同学这样描述:“丁举人奸笑道:‘你也配穿长衫,有什么资格?丢我们读书人的面子,给我脱下撕了,再打五十大板。’”这一思维既合情又合理,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残忍摧残孔乙己的主旨。进行扩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培养求异思维,挑战陈旧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这当然应建立在健康向上的立意基础上。为训练学生这种能力,我平时设计了一些辩论题让学生辩论。如正方“有志者事竟成”,反方“有志者事未必成”(空有大志而无行动);又如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读不健康书);再如正方“不必班门弄斧”,反方“弄斧敢到班门”(敢向权威挑战)。由于平时训练扎实,学生作文有创意。某同学在《我要为南郭先生辩护》一文中写道:“我认为南郭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人,但让他有机可乘的不正是齐宣王吗?我们怎能只盯住南郭先生不放呢?齐宣王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明真假的昏君,是他为南郭先生大开了绿灯。”“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优胜劣汰,再也不可能有培育南郭先生的土壤。这样,‘南郭先生’不再会有机可乘了。”这篇习作采用了求异思维,摒弃了人们的一贯思维方式--一味指责南郭先生的弄虚作假行为,其立意达到了创新的要求。
三、合理运用技法,驾驭创新技巧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要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需讲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巧用比喻、烘托、铺垫、对比、象征、借物喻人等手法。如以“播种”为话题作文,一同学以《要在春天播种》为题巧用比喻手法,其中写道:“春天,是最美好的时光,是人们播种的黄金季节,青少年时代,就是人生的春天,是播下知识种子的黄金时代”,作者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在结尾又写道:“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播下理想的种子,才会有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朋友记住:知识的种子要在求知的春天播下。”由于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达到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并实践。
第二篇: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陈华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观的3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
(三)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都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象,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到筋疲力尽,不仅毫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2]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3]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实习编辑:段
乔)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志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旧模式,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试从课堂模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展开阐述:
1、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增强创新兴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已经跨进21世纪的门槛,我们社会步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必须不停顿地学习,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地提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不断实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人口素质要求更加优化。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座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江泽民同志以其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这根主脉,可以说没有教育创新基础的支撑其他创新将是无源之水。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语文是各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下,教与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正襟危坐,老师在讲台上口沫飞溅地侃侃而谈,你讲我听,你记我补,你点我背,加上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教师面对的仿佛不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是具有相同智力的一群机器人,随着指挥棒点头或摇头,说‚是‛或‚不是‛。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推广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学生是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的容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学校办成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空间,宣泄无穷无尽创造力的场地。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做你看的刻板做法。
现今的课堂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气氛,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手段现代化,效果明朗化,目的是要达到启思益智,乐教乐学,发展特长,全面提高,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和谐平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是可行的。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教《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对生说,如果你还未读及课文,请展开想象,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呢?(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自圆其说即可。)‚访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叙旧。‛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参悟人生。‛ ‚访一位隐居在山林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
尽管学生的答案各有千秋,也有些与老师你所望的答案相之甚远,但这些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学生急欲读文的强烈欲望。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时文赏析,微型故事命题,哲理诗的创作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创设一个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登天难事,学生的创新欲望便会大大激发,长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渐渐诱发出来。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动力,这种力来自一个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又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积极创新的诱因。
初中语文教材的讲读课文,大都为名人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的表达,材料的选取还是结构的安排及语言的应用,都具有典范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又必须看到名人也好,大师也好,所写的文章也不可能绝对的完美无缺。如果让学生站在大师的同一台阶,在学习他们优点的同时,对大师的名作大胆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如教《死海不死》,教学中心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阅读时辨清准确数和约数,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有意识设置多处疑问,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探求、争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撞击,引起认识冲突,比如:‚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句中数据是否可改成‚百分之二十四‛或‚大约百分之二十四‛‚百分之二十四左右‛学生经过一番交锋和分析,感到原来阅读时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中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以后就会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思考、创新。我们在教这一课时,经过这一练习,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却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课文讲到死海的深度时写到:‘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他认为:‚既然最深的地方是一个约数,为什么平均深度却是一个确数?‛好一个质问!好一种创新精神!这个就是智慧的闪烁!学生由此沉醉于知识的探索之中。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随机应变,精心设计种种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勇于怀疑,积极创新。
3、辨异求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含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求同思维,二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的主体,它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度角去思考,力求突破原有知识、经验、思路的局限,创出新意。
传统教法中《愚公移山》这一课,归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表现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有一次我外出学习,受益不浅。上课的老师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说:‚老师,干吗一定要移山呢?不就是山挡住了去路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依山容易多了。‛有的学生说:‚实在过不去,也不要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不就行了吗?‛还有的学生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位老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方面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多角度去思考,欢迎标新立异,不囿常规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有突破和创新。
当然,求异并不排除求同,语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相似规律,从而由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而创新,如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独立创作等。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比较、分析、联想、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4、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创造之花需要创造者的血汗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凭着扎实的知识和辛勤的劳动而有所建树的。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意志和毅力,良好习惯和正确创新观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5、积累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
创新的方法很多,如情报利用法、联想法、逆向创新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反复的了解、精确的记录,从而掌握信息,积累资料。因为一个人知识愈丰富,生活面越广,引发创新的触点才越多。
一个学生家里有一本郑板桥文集,当他读到‚平生最不喜欢笼中养鸟,我图愉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之性乎‛、‚欲养鸟莫如多植树,使绕屋数万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这些话语时,很有感触。我们指导他运用所学知识,采用资料整理分析法创新,写出了《爱鸟莫若植树》的小论文,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启发点拨外,还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我们可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课本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戏剧、小说、寓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地运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以表现、实践、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剧作家曹禺曾经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情节简单、表演难度不大、学生有能力完成的课文,都可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他们可自编、自导、自演,老师只起点拨的作用。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我给学生准备了几套服装和道具,让他们完成本课的课本剧练习,让学生自己选配音乐,编排形体动作,设计脸谱,自编自演使作品得以呈现、创新,不仅反馈了教学效果,而且经常训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组织讨论、辩论,以‚说‛促进‚想‛,发挥创新能力。说话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迅速地由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说话人的思维活动处在高度集中和紧张的状态,他必须抓住外界或头脑中的某些表象、概念,展开闪电般的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信息传递,迅速把思维转换成通畅的语言。②这种说与想的联系,如果发生在想互讨论、辩论当中。那就显得更为活跃。
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观众‛就会产生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以‚说‛促进‚想‛,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发挥创新能力。基于此,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赛,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八年级上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联系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开演讲比赛。在这次开展的演讲比赛中,有《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历史,珍惜今天》,也有《珍惜吧,朋友》、《我们将牢记》……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展创新空间,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之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中有爱朗诵的、爱表演的、爱书法的、爱写作的,本着自愿的原则,我将不同的爱好、志趣分组,再组织他们开展活动。语文兴趣小组通常可分为演讲团、书法社、文学社、读书会、影剧社、故事组、辩论队、记者团、游艺组等,每组的目的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同。每次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师都要精心地准备,好好组织,恰当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自由驰骋,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创新兴趣。
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多媒体制作直观形象的电脑课件,能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得到充分调动,收到直观立体效果。
1、把现代技术作为工具。不仅老师的授课、指导、辅助可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可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学得有滋有味,更好地实现创新教育。
2、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育软件,校园网等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校园网,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显示的学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学生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去感悟、接受知识,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初中语文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 转引自于立蕾的《江泽民教育创新观研究》文件原始刊号为200005。
② 转引自《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618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第四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坊小学 何振明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探究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作文;注重;创新;能力
【Keywords】: composition;focus;innovation;capacity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列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不言而喻。小学生正是浪漫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是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时机。因此,根据科研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学融入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作文创新兴趣,大胆尝试
赞科夫谈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词语。”让学生在作文时大胆尝试,就是指导学生:“我口谈我心,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条条款款的限制,学生可以无拘无束放大胆学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反映事物,熟练地掌握口头语言书面化的技巧。学生有了“谈话”自由,写作热情才能高涨。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发现有观察精细见解独创的作文,不管是全篇文章还是片言只语,饱满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命题的创新要注意五点。1.启发性。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能开拓学习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2.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3.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我的伤心悔恨的泪水》、《那次,我哭了》、《和老师说悄悄话》、《爸爸快理我吧》等等。4.吸引性。猎奇、置疑是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使它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和良好的写作心境。5.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老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可以是一次多命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半自由命题,让学生前添后补的形式选择命题,也可以是老师提出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多种形式的命题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
四、看中找新,发展观察力
看即指看书读报,观察事物。学生在看书读报,看电视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学到许多平时未学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了情操,也开拓了作文的思路。让学生通过看,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学生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
家讲。教师既要抓住共同性的问题,又要不放过学生显示出来的 个性特征,对作文中用词造句富有新意的地方,思想认识有独到见解的地方,都要表扬。对差生的作文更要发现闪光点,目的是对差生心理平缓的前提下再指出不足,引导其作文的路子,教给作文的方法,激发其作文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差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写作能力,使他们逐步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特别在当前大力提倡“减负”的浪潮中,我们不仅要把学生从繁琐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上去减负,给孩子一片自由、明朗、创新的天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写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取材新颖的文章。引导学生走上不断创新的人生之路。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新华出版社 ,1991,12.[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