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
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
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
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关键词是抚州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工程项目,遗产,资金,重点,保护,报告,国家文化部:
抚州有着“临川文化”的悠久历史传统,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数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至今仍有大量的特色民间艺术和优秀文化遗产在本地民间得到承扬和保留。我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当地文化遗产历来十分重视,为此做了大量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尤其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更是加强了重视和投入。但是,尽管在保护、扶持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由于散落本地的文化遗产项目量多重大,由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需求资金投入巨大,由于我市处在经济较滞后地区受经济方面的制约以及其它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发和建树上,力不从心,进展迟滞,效果不明显。在江西省向国家申报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69个项目中,抚州市的申报项目占6个,其中有南丰傩舞、乐安“滚傩神”、宜黄戏、广昌孟戏等4个项目最终获准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在此,先将这4项文化遗产情况作个简介:
(1)南丰傩舞:南丰“跳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宋是南丰傩的发展期,为避战乱许多外地人口迁入南丰,流寓南丰的赵氏宗家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歌舞、说唱、杂剧艺术,促使了南丰傩戏的诞生。明清是南丰傩的繁荣期,上甘、石邮、南堡等村重建或新建傩庙,恢复傩礼,具有军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一批特色的傩舞相继出现。新中国成立,南丰“跳傩”这门古老艺术得到全新的发展、挖掘和保护,先后一批优秀的节目《文王访贤》、《和合》、《钟馗醉酒》参展于全国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它原生态的舞风和神秘的礼仪风糜全国反映强烈。与此同时,中央和省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南丰观摩采风。在各级文化部门支持下,傩舞的录像、采编工作都已全面启动。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南丰“跳傩”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遗存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一种艺术复合体,它的傩舞、傩面、傩乐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南丰“跳傩”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亚州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遗存。
(2)乐安“滚傩神”:位于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的东湖村,在杨姓氏族内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且授规森严,概不外传。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一种仪式,延续至今。
“滚傩神”古扑原始风格独特,它所戴的面具与其它傩舞不同,不是罩住整个脸部,而是分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奏伴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即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主要表演节目有“鸡嘴”、“猪嘴”,如遇瘟疫灾害,则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十八个傩神全部出动,进行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古扑原始,粗
犷奔放,很少后人为之加工痕迹。
“滚傩神”中的“猪嘴”、“鸡嘴”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中外专家学者对其历史渊源和传承衍变过程发生浓厚兴趣,有的专家甚至推断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之一。
(3)宜黄戏: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二犯”分作四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清末以后,吸收了其它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宜黄腔”兴起之后,向外省流传,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有宜黄腔的记载,影响很深。
新中国成立后,宜黄县为恢复这个古老剧种,于1956年定名为宜黄戏并正式成立专业国营“宜黄戏剧团”。宜黄戏及宜黄腔的重要价值主要有:
一、学术研究价值。“宜黄腔”、宜黄戏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过程已成为我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探索研究,戏曲演变规律是理想的标本。
二、独特的艺术价值。古老的宜黄戏经几百年历史长河冲涮和锤炼精华积增,艺技双高、独特的“宜黄腔”永葆当年的美妙,更显古色古香楚楚动人。积存的三百多个优秀剧目,已成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上品。
三、演出欣赏价值。几百年来宜黄戏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人人爱听能懂的语言及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的舞台,受到广大观众和戏迷的喜爱。时至今日,仍然魅力不减、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加入进来,翘首以待宜黄戏在更多的舞台上再放光彩。
(4)广昌孟戏:广昌孟戏,是一种演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俗称为“孟戏”,又名“盱河戏”,至今传承演出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而舍溪孟戏已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自然湮灭。“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宗族的祈神祭祖活动。在广昌县政府组织下,对“孟戏”进行了大量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省厅、市局亦高度重视。一九八四年,江西省戏研所给大路背“孟戏”录相后,资料保存于江西省艺术档案馆。一九九三年,广昌孟戏收录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盱河戏分卷》。一九九八年,收录于《中国戏曲志·江西分卷》的盱河戏条目有11项之多。
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一百四十余支,在我国戏曲音乐界引起广泛注意。江西著名戏剧史专家流沙先生首先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曲牌12支。二00五年毛礼镁先生在台湾出版发行《江西广昌孟戏研究》专著,用30余万字对“孟戏”的沿革、剧情、音乐、关目、习俗、传承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述。二00五年七月,《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14位专家学者深入江西省广昌县考察“孟戏”,召开“广昌孟戏”音乐座谈会,对“广昌孟戏”音乐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教授评价说:“《广昌孟戏》是我们今后戏曲创作、音乐创作的一种丰厚资源。” “孟戏”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几代戏曲工作者的心血,被我国戏曲界广泛认可,誉为我国古老
剧种中的“活化石”。
以上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实属刨地难求,稀有珍贵,其蕴含的价值可想而知,其保护的时机迫在眉急。在对这些重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扶持的实际工作中,毕竟存在着诸多客观的困难和现实的问题,比如对傩舞方面: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傩神庙的木梁已经腐朽急需修复,但却难以筹集到足够的修缮经费;现有的南丰傩文化展馆场所过小设施简陋,当地政府虽已制定扩展建馆的规划,由于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来支持,一时难以实施;仅南丰县一地就有100多个傩班、近100个傩舞节目,现已拍摄过录像的傩班不到三分之
一、已整理的节目只有23个,如再加上乐安县的滚傩神系列和覆盖周边各县地方的大量傩舞资源,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工程,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层研究人员已撰写30万字的《南丰傩史论》出版经费尚无着落,计划编印《南丰傩文化》大型画册的20万经费更难筹措。又如对宜黄戏、广昌孟戏方面:宜黄戏现存的服装道具多是70年代末购置,大多虫蛀霉变,灯光、音响、乐器已过时淘汰或几乎无法使用;孟戏海盐腔的幸存是由于有2个延续400余年的民间剧团的存在,然而近年这2个剧团都遭遇意外,一个遭窃损失不小,另一个遭火灾10余万资产全部化为乌有,致使该剧种剧团几乎面临失传或崩溃;曾经组织有关人士系统整理过的两戏声腔资料,因经费有限不到完成书稿便半路搁浅。
为了切实而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将我市传承千百年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依据科学发展的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过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和实施措施,尤其对南丰傩舞、乐安“滚傩神”、宜黄戏、广昌孟戏等4个国家级保护重点项目,拟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关键词是抚州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工程项目,遗产,资金,重点,保护,报告, :
(1)筹建中国傩文化艺术博物馆。南丰傩舞是中国民间傩舞艺术的代表,理应设立代表中国傩文化的博物馆。拟选新址,以扩展现有南丰傩文化展览内容为基础,先用310年时间扩建中国傩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中国傩文化的起源、发展、衍变、遗存和国外傩俗状况,使之成为集傩文化展览、傩舞表演、研究中心、面具制售、录像放映、网络传播、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2)在发掘和保留原有舞蹈语言的文化内涵前提下,采取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傩舞整理、加工、创新,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学习和引进外地50-100个有代表性的傩舞、傩戏节目,组成由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中国傩舞表演艺术团,进行深度加工后的精品傩舞表演展示以及对外交流演出。
(3)建设中国面具雕塑主题公园。中国有数千种傩舞傩戏面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拟选择百余种特色面具为素材,邀请雕塑家创新面具作品于公园内自然陈列,以增强中国傩舞艺术的吸引力,增加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4)设立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项基金,侧重于对现存的几十处傩神庙进行修缮维护和对仅存的几个孟戏、宜黄戏剧团进行扶助发展。通过添置必要的舞台设备、服装道具等基本建设投入,扶持这些稀有剧种得以生存壮大代代相传。
(5)筹措文化遗产学术专著、宣传画册和资料专辑的编印出版专项经费。已列入计划中的《南丰傩史论》、《南丰傩文化》、《滚傩神与古代傩仪》、《宜黄戏声腔集成》、《海盐腔考证》等,是多年来许多文化工作者对当地文化遗产深入考察研究的心血集成,对世人和后人的研究必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6)筹措抢救性拍摄“抚州民间老艺人表演艺术系列”和“抚州民间戏剧舞蹈表演系列”实况录像。目前许多有影响的老艺人都年事已高,必须及时地把他们的艺术资产和优秀的传统剧目、声腔、舞台语言等抢救并保存下来,以免失传。
上述抚州市4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预算投入资金共 万元。若以我市地方有限的财政,很难担当这笔开支巨大的投资,将很有可能错过对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最佳时机。要真正实现预期的工程目标,我市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将通力协作挖掘财源,争取当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做法上采取当地政府出资一部分,向社会筹资一部分,向上级争取资助一部分。为此,特向国家文化部提出申请要求,希望能够给予我市大力支持,批拨专项扶助资金 万元。
敬请批复。
江西省抚州市文化局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丁甲村龙灯)
黄州区文化局:
我灯是黄州府、禹王城、成家高山社庙灯,俗称(企龙灯),实则宝龙灯,现名龙灯。此灯在方圆三十余里晓有名气,历史悠久,据考究,此灯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传说灯高6米,两侧有顶风飘带,灯身画有全幅的菩萨像,两个飘带都用合叉撑着,昂首挺胸,十分雄伟壮观。
我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经常活跃在孙家咀、南湖、三台河、杜家林、东南西北方圆三十余里的区域里,过去随行龙灯的有会武术的、戏班子,舞狮子的还有当时人称“十八虎”的护卫队,领队的有刘居炎、凌卧巴、陈三黄等人,如今随行龙灯的队伍更加庞大,同时还有舞蹈队、腰鼓队、罗鼓队配合,热闹之极,所到之处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在抗战期间曾有安徽籍的女共产党员何秀英和一名姓张的男共产党员借用我灯庙办学教书,并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掩护了许多革命同志,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灯几经仿造翻新,参加了许多大型的庆典活动表演,如新乡政府成立,长孙大堤竣工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重大的社会庆典活动都邀请我们参加表演,激发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尤其是在近几年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氛围中,我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逢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传统戏曲的开演、二月初一的土地会、十月十八的龙灯庆典等活动,都邀请我灯配合“三队”表演,即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又健身强体,赢得了各级领导和老百姓的高度赞誉,繁荣了农村文化生活。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以免失传,特申请保护这两百多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
请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单位:丁甲村 2011年1月7日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五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