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1:2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篇: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http://.cn 2004年10月16日09:37 桂龙新闻网

南宁市离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昨天,市政协八届第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挖掘、保护文物古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案》建议: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载体调动全社会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为政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可提高城市品位

为什么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昨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成了众多政协委员们的共识,大家认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着独特的城市形象,显示着巨大的城市魅力。据悉,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和100个城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区的桂林市、柳州市先后于1982年和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大打历史文化牌,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城市名片更加亮丽。

自1991年以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等称号以及“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和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种殊荣。近几年来,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民歌艺术节,知名度不断提高;实施“136”工程以后,城市建设面貌大为改观,“中国绿城”品牌凸显了城市新形象;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给南宁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获得成功,将使南宁市的总体形象更加丰满,城市品位和知名度更高,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仍需加强

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的状况如何?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梁坤养告诉记者,2001年,市政协对我市的文物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市的一些文物仍存在被破坏的情况,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也不断地得到市政府的重视。2002年,市政府公布的20件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包括维修一批文物,这是政府第一次将文物保护列入了为民办实事工程。去年,市政协再次提出了在南宁市主要广场、景点增加历史文化内容的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2003年起,我市的历史文化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有关部门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使这一工程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政协委员建议,应该给历史文化工程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载体调动全社会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为政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南宁市基本具备申报条件

南宁市是否具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梁坤养告诉记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条件是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革

命意义。市政协对南宁市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调研,同时参考柳州市申报成功的经验后,我们认为南宁市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壮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已基本具备申报的条件。(尹海明朱华芳)

南宁已基本具备申报的条件中比较过硬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壮民族文化。

第二,顶蛳山文化。

第三,岭南第一、第二唐碑。第四,古墓葬和岩洞葬。第五,宋代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处。第六,昆仑关战役遗址。第七,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策源地。

第八,邓颖超出生地。

第九,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

第十,“南宁会议”旧址及冬泳亭。

来源:南宁晚报

第二篇: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主要内容

一、城市简介1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在万顷波涛即将入海之际,她放缓匆匆东行的脚步,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着“祥泰之州”美誉的泰州,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置史。江淮海三水在此交会,气势磅礴,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一)基本情况

泰州市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东邻南通,北接盐城,西连扬州,南与镇江、常州、无锡隔江相望。泰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4.7度;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南高北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通江达海,是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泰州市;现辖兴化、靖江、泰兴、姜堰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2010年底,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4.65万;泰州市区处于市域西南,行政面积63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2.72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州地处沿海和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有良好的区位优势、2 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2100多年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泰州越发显得清新脱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二)历史沿革

1、建制沿革

夏周至战国时期,淮夷散居滨海临江地带,多从事渔猎,其时泰州称海阳(面海朝阳),为滨海重镇。其地历属吴、越、楚等国,楚时为海阳邑地。

秦,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海陵郡,辖建陵等5县。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海陵郡属南兖州,辖海陵等7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

陵县属吴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并入海陵县。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吴杨,海陵县属江都府。武义二年(公元920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设置泰州。划海陵南境5乡设泰兴县。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县。

后周,泰州升为团练州,属扬州。辖海陵等5县。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县。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县。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县。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兴化 4 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辖海陵、如皋2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公元1182年)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184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泰州辖海陵、如皋2县。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海陵县并入泰州。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划泰州东北境设东台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泰州改称泰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泰县属淮扬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江苏省设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泰县改属江都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泰县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十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一月泰县全境解放。又,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二月至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一月,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同年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县。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

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同年10月7日,市县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受扬州专署督导。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目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

2、城市发展沿革

泰州城市起源于粮盐生产和交易。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刘濞于海陵浚河,沟通广陵与东海海口,称为吴王沟,6 当地人称古运盐河。作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和泰州城市的母亲河,现遗迹犹存。当年在海陵煮海为盐,兴建太仓,粮食生产发达,史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由于海陵为水陆要津,又是粮盐产地,汉代海陵县为大县,设县尉二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汉人南迁,梁、陈之际这里曾一度繁华,设海陵郡,并辖海陵等县。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安史之乱中原、关中遭受战争破坏,而江淮一带却未受影响。海陵在唐代修筑海堤,堤外煮盐,堤内兴农,唐骆宾王赞誉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此时的海陵不仅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更成为淮南盐的主要产地。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盛,唐代佛教在海陵发展迅速,兴建了南山寺、北山寺、东山寺、西池寺、雨声寺等大量寺观。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圆仁和尚乘十五次遣唐使船在海陵县掘港登陆。武德年间,张买臣任吴州刺史,崇尚文治,创建州学,海陵文风日盛,人才辈出。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任西溪盐监,发现泰州的“捍海堰”年久失修,潮水涨溢淹没良田,于是上书陈词,争取到朝廷及泰州知州张纶的支持,重修了捍海堰,史称“范公堤”。此后,滨海泻卤以成良田,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水不致伤稼。北宋时,泰州有盐仓三所,中转规模居淮南之首,城中东西门大街集中了多家商号,形成长达五里的商业街。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泰州海陵盐收入六七百万缗,超过唐大历时期全国盐赋总和。

宋时期,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著名教育家胡瑗出生于泰州,独创“苏湖教法”;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先后出任过泰州的盐监官,在此以文会友,相互唱和;以精忠报国而著名于世的岳飞,出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据此屯兵抗金;著名诗人陆游曾游迹过泰州,并为泰州首刹光孝寺撰写了《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样殿碑》碑文。泰州现还有初建于宋的望海楼、文会堂、西山白云寺等遗迹。

南宋及元代,泰州多有战乱。直到明朝立国之后,泰州经济开始复兴。明太祖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苏州移民大批迁入泰州。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泰州城居民已达24178户,122308人,商业、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泰州的再度繁荣。

明代泰州盐业的生产和流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明朝初期即在泰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3个分司,其中泰州分司所属10场的盐产量占两淮盐产量的半数左右。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疏浚济川河,由口岸抵州城南门,直达下河。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州城北门外的官运盐河入口处筑东西两坝,以防江水直冲下河,自此来往船只必须过坝。古词喻“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北门外居民渐多,商贾云集,商业中心逐渐沿坡子街北移。

明清五六百年间,泰州战乱甚少,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安徽、苏北及苏中其他城镇的客商不断涌入,刺激了泰州商业的发展,使泰州成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里下河地区通过稻河与草河深入市区,在沿河两岸形成交易市场,里下河地区的稻、麦经泰州销往苏南,苏南及外省的绸布、南货、茶叶等则经泰州转销周围城乡。商业的极度繁荣,使坡子街集中了多家百年老店和商号,并进一步向北延伸至彩衣街,向南延伸至城内大林桥一带。

清代初期,泰州经济异常繁荣,人口增长较快。至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泰州人口共137965户,626290人。清雍正年间,在泰州设泰坝监掣署,泰州盐业继续发展,其盐运分司所属11个盐场,盐产量于乾、嘉间达到顶峰。由于盐运繁忙,木行、造船业及过载业应运而生,渔行地区的造船业在明末清初已名闻遐迩。至乾隆年间,渔行一带居民人口有90%以造船为生,所造的木船销往省内外各地。其他商业作坊也很发达,油坊与米坊数量甚多。

明清两代,由征收盐税开始,泰州的盐税文化日渐发达。顺治年间,在城南滕家坝设档收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于州治西南设泰州税课局,收取货物关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滕鲍两坝口勒石立“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在泰州设立江北厘金总局。

明清也是泰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明代有文学家施耐庵创作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哲学家王艮阐发以尊身立本为内涵的“格物说”与具有社会改良思想的“王道论”,形成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为“泰州学派”传人弟子,曾身临泰州,并赋有《海陵观徐神翁像》诗二首。清代有评话宗师柳敬亭,盐民诗人吴嘉纪,天文历算家陈厚耀,围棋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扬州学派”先驱者任大椿,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等。另清代极具盛名的剧作家孔尚任,曾寄居泰州,写下旷世巨作《桃花扇》。现存大量的明清遗存,有品位独特的明代服饰、风格兼容的明清建筑和大量的明清字画等等。

太平天国期间,长江两岸多处发生战争,唯泰州处于缓冲地带。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藩、臬、道、运司等衙署先后移驻泰州。各地的商人、文人学者纷纷迁居于此,人口剧增,游资充裕,刺激了市场的兴旺,促进了泰州工商业的发展,坡子街更加繁华,泰州成为里下河地区政治、文化与商业中心。

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泰州的近代工业和交通通讯业逐步发展起来。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九里沟泰来机制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所生产的面粉远销东南亚,泰州近代工业诞生。机器碾米业亦相继发展,由米坊演变而成的碾米厂数目不断增加。咸丰年间,泰州已有民信局10多家,办理信函、包裹、汇兑等业务。光绪年间,开设泰州电报局、邮政局。泰州的客货运输自古以水运为主。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已有开往如皋、扬州、东台的帮船。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开辟通州、扬州客运航线,在泰州设办事处。清末,淮南沿海陆续废灶兴垦,泰州盐业随之衰落。

民国时期,盐业已失去了在泰州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工业与交通业则迅速发展起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泰州纺织业出现,后陆续生产棉线,毛巾、袜、布等,均以手工土机为主。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振泰电灯股份公司成立,泰州始有电力照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泰州出现铁工厂,后建立翻砂厂、木模厂20多家,为泰州机械工业开端。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华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筹建,近代纺织工业起步。

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创办大源轮船局,以后大生轮船公司、江泰内河轮船总局、利澄轮船公司等相继成立,所经营的航线也日益增多。同时,陆路交通也略有发展,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泰州始建公路,其后口泰路、江海路、仙泰路先后通车。

抗日战争以后,泰州是国民党统治区边缘上的城市,特殊的环境 10 给泰州带来了特殊的繁荣。

解放前夕,泰州的私营轮船运输业发达,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南北商品交换量的增加,工商业经济成为泰州经济的主体。手工业自然行业有42个,手工业作坊1117个,从业人员约3100人,绝大部分为工商合一,生产方式为前店后作,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业金融业虽然发达,但由于受到对解放区封锁、禁运,货物流通不畅,加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艰难。

(三)城池变迁

汉唐以来,海陵逐渐成为城市,泰州的城市布局形态历经变迁。宋代以后,城市基本格局奠定,城池变迁不大,基本在原地扩展。

据史料记载,泰州城始建于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唐代海陵县已有城垣。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海陵县升为泰州,辖区扩大,重展筑子城,并拓展罗城。泰州城池初具规模,实行里坊制度,考古发现坊名3个:大宁坊、常乐坊、祯实坊。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更筑罗城。

北宋时罗城易名州城,南宋时多次战乱促进了泰州城防体系的巩固和发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修城浚濠,四门外加月城,并各建城楼。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州守王涣在泰州城内沿城一周,分别开挖了东、西两条市河,加上原来的中市河和玉带河,泰州城内的水系成为三纵三横的“田”字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攻陷泰州,决河淹城,纵火大掠月余,州城几成废墟。仅隔四年,乾通元年(公元1165年)州城大火,民房几度烧尽,全城成了废墟,东西门大街两侧渐成农田菜园,古城衰败。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宝庆三年(公

元1227年)州城相继大修,疏浚城壕并有南、北、东3座水门,并在南、北门外壕上架吊桥,东、西门外壕上设官渡,进一步完善了城防体系。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又整治城濠,挖四角月河,城濠宽度与深度各增加一培。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与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两度加固城垣,加宽城壕,增开月城四门城濠。后期城内南北门大街成为南北向主街,东西门大街为东西向主街,且较为繁华,两街交汇处登仙桥附近为商业中心,才逐渐重现商贾云集、市井繁荣的旧观。城内东北为子城,是州治所在地。居民主要分布在城内,南门外、北门外也有不少居民。现在,宋代开挖的城河基本完整,并发现了宋城墙、排水涵、南水关等多处州城遗址。

元末,张士诚率盐丁在白驹场起义。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占领泰州,在城北五里处扩建新城,设立扬州义兵元帅府与州治衙门。十二年后(公元1365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天下,遣徐达、常遇春分水陆两路强攻泰州,破城后纵火焚城,城中繁华的商业街(东西门大街)付之一炬,城池遭毁灭性破坏,战后满城荒芜,荆棘丛生。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开始,兴工修复州城,建城门楼4座,东门名“海宁”,西门名“阜通”,南门名“迎恩”,北门名“迎淮”,四门均有月城,有水门沟通城内外水道。江南等地大批居民移迁泰州,营建州治,疏浚河流,鼓励农民开荒种地,泰州又一次历经劫难后恢复了生机。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为防江水直冲下河,在州城北门外筑东西两坝,坝口和沿北城河地段成为交易集散地及盐务转运中心,北门外居民渐多并商贾云集,城市商业中心逐渐北移。以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与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均大修州 12 城。明代州城城垣有东、南、西、西北、北5边。东、南、西、北四门各有吊桥与水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前,东水门堵塞。

清代州城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4年),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均曾整修。乾隆时修理规模最大,竣工后,月城4座,里外城门8座,耳门1座,城楼4座,南、北水门各1座。清代城垣西北角伸展取直,城成方形。南、北门外濠设吊桥。西门外设官渡,东门外填濠成路。清时泰州已成为里下河地区农产品集散地,粮行、油坊、栈房等多沿稻河、草河开设。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北门外,坡子街成为商贾云集的闹市。元末战火焚毁的东西门大街,两侧渐成农田菜园。行政中心依旧。居民街坊除原有布局外,北门外稻河、草河之间有较大发展。

民国期间,泰州成为里下河地区通往长江的门户,是苏中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北面为城市主要联系方向(里下河地区),船舶从稻河、草河而来,在城北过坝形成四个作业区。城市一方面依附南北大街(海陵路)伸展,又沿北城河东西延伸,北城外建成区面积大于城内,城市布局轮廓成为凤凰形。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成区面积3.45平方公里。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末,建成区面积为4.07平方公里。

解放后,城西澛汀河新建船闸,取消了稻河、草河的过坝作业,澛汀河、西城河成为南北重要通道。八十年代扩建的青年路成为平行于海陵路的南北向新轴线,城市在原凤凰形的基础上继续孕育生长,成为接近正菱形的团块状结构。

1996年以后,由于地级泰州市组建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南部滨江地区设立高港区,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布局形态也演变为

组团式。目前,市区面积639.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

(四)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

建在海、江、淮三水高地上的泰州,地处吴楚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城市发展兴起于盐税,随盐务、漕运的兴废而盛衰演变。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既有楚风,又有吴俗,集南北兼容并蓄于一身,形成江淮平原独具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1、古城格局保留完整

泰州至今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南唐设泰州后,建城垣、设街坊、挖市河,逐渐成为城市。宋代修城浚濠,明初在北门外筑坝,明清超越城垣,沿稻河草河向北发展,清末民初为里下河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至明代起为“太平之州”,城区稳定发展。境内水资源丰富,择水而居,街巷排列有序。南宋(公元1127年)开挖护城河后,奠定并至今保持着“水城一体、街河并行、主干道十字相交、街巷排列有序”的古城格局。

⑴城河水系保存完好。泰州城河为人工开挖而成,环绕古城四周,长8.2公里,河道宽窄变化有序,最宽处达200余米,水体面积777亩。现在的城河已由最初的防卫、生活设施,逐步演变为具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凤城河风景区。

⑵双水绕城、水城一体。泰州的环城河是江苏省内规模最大、保 14 存最为完整的城市河道。在近似正方形的四个坊里,分布着3条纵向的市河和3条横向的玉带河。泰州水系特色鲜明,江淮交汇,落差天成,水系成网,河道贯通,河桥相映,绿树成景,构成了“街河相依、水景相融、水城一体”的特有风貌。

⑶街河并行、街巷肌理完整。泰州古城内现在仍然局部保留着人民东路依东市河、海陵路依中市河、书院路依西市河和暮春西路依南玉带河的“街河并行”布局格局。海陵路﹙南北大街﹚和迎春路﹙东西门大街﹚构成“主干道十字相交”,城区主骨架仍然保留。鼓楼巷、陈家桥西街、税务街、八字桥街和石人头巷、大林桥南小街、关帝庙巷等历史街巷依然保留。城中地区,尤其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巷肌理保留完整。

⑷州城遗址、依稀可辨。据史料记载,唐代海陵县已有城垣,南唐建泰州后展筑罗城;宋代以后,泰州城基本上在原址修扩建。现存泰州城遗址为南宋泰州先人的杰出产物。有功能转换并仍然使用的泰州城河,有处于古城东南角土砖质城垣的泰州城墙遗址和排水涵遗址,有新挖掘出的处于城区中轴线-海陵路西侧的南水门遗址。泰州城遗址展现了泰州城市发展史,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政府正积极有效地保护。

2、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

⑴独特仅有的盐税文化。泰州于汉初开始“煮海为盐”,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便已“盐粮集散、物质丰富、舟船泊步、税源充畅”,唐开元年间设盐监,有淮南“一岁煮盐60万石,天下盐赋之半”,“岁输土贡数十万,迄海陵盐监”之说。宋代更有泰州盐课一度超过唐代全国盐赋总数的记载。元明二代占两淮盐产总量之半。宋元明三代设两淮

盐运司署,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位名相都曾在泰州任盐监官之职。现存盐税文化遗址中,有汉代吴王开挖的古运盐河,有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的税务桥,有林则徐在泰州滕坝前立下的税务告示碑,有以税务命名的居委会,还有极具古街特色的税务街及沿街以税务命名的商店。泰州市相关部门从民间征集了大批盐税物证,正与国家税务总局会商,共同筹建“中国盐税博物馆”。

⑵重教倡文的教育文化。泰州自古就有重教倡文的传统,儒风之盛,夙冠淮南。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从学弟子数千,名臣学者多出其门,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胡瑗致力于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方式,被称为“苏湖教法”,在全国推广。同时,他作为中国分科教育的第一人,其“明体达用”、“经实并重”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泰州在其讲学处建安定书院,祀奉胡瑗的胡公祠亦在院内。明代后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王艮(公元1483~1541年)和以其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泰州学派得名于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对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影响深远,并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⑶江淮交融的水城文化。自古以来,地处江淮高地的泰州先人就造圩田、修水利、开运河,形成了水网交织、水路畅通的人居环境,也形成了泰州文化的水乡生态。在与水相生相伴中,泰州既得小桥流水、躬耕自足生态之先,又纳大江东去、追潮逐浪心态于后。江淮两水交汇于城区内原北城壕外侧,落差天成。环抱古城的泰州城河是江苏省 16 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市河道。泰州是“水的泰州”,城内水穿城,城外水绕城,街河并行,水城融为一体。独特的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已成为泰州城市特有的名片。

⑷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历史上,泰州寺庙遍布、名刹众多,泰州亦为名僧摇篮。有人曾这样记录“名山方长,多为泰人,各地高僧亦以泰人为伙”;据《江苏名山方丈录》云,名山方丈“泰藉者十之七八,僧徒之发达,盖于斯为盛”;当今长三角各地佛教的掌门人,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美国以至于世界性的佛教组织领袖,都是与泰州具有因缘的。泰州宗教经元代衰落,至明时复兴,许多前朝留下的寺庵庙宇得以翻修、扩展。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的报恩光孝寺(光孝律寺),其培养的高僧信徒遍布海内外。建于唐代的泰州城隍庙,殿宇巍峨,气势宏伟,山门、四值功曹殿、审事厅、大殿及后宫5进,是江苏省现存最大和最完好的城隍庙。始建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的北山开化禅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大雄宝殿,歇山重檐,五踩斗拱,是现存体量最大的佛教殿宇。始建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南山寺,现存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大雄宝殿,庑殿重檐的屋顶建筑,是我国古建筑史上至高等级的屋面式样。建造年代极早的泰山行宫,现存明修建后殿,飞檐翘角,古朴雄伟。

⑸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戏曲文化中,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剧作家的两出传世之剧作都与泰州有直接因缘:一是明朝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其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的老师就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泰州至今还能寻到这位戏曲之祖的足迹。二是清朝极

具盛名的剧作家孔尚任写了一部传奇剧本《桃花扇》,被视为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而这部作品就是在泰州完成的。近三百年来,中国戏剧史上有三位艺术大师出于泰州。著名剧作家孔尚任曾流寓泰州陈庵,呕心沥血、三年写下不朽名剧《桃花扇》,一代评话宗师柳敬亭长期客居泰州打渔湾,梅派京剧创始人梅兰芳祖籍泰州。三位戏曲名人源出泰州、绝非偶然,给泰州文化注入了一丝迷人色彩,对泰州文化的发展、民俗民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给泰州留下了梅园、桃园、柳园一批人文景观。泰州还是江苏省重要地方剧种—淮剧的重要发祥地。

⑹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泰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南宋抗金,明代抗倭。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彰显着泰州人不屈的意志。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泰州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用鸟铳与抬枪击沉英国军舰。泰州又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这里爆发了著名的“五一农民暴动”,创建了红十四军。抗日战争时期,陈毅三进泰州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部挺进苏中,打响“黄桥决战”,建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1949年4月23日,在泰州白马庙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发起了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渡江战役。1989年3月,中央军委确定“四.二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泰州白马庙为人民海军诞生地,泰州被誉为“水兵母亲城”。

3、明代遗存尤为丰富

自明朝以来数百年,泰州几无战乱,祥泰之州现今保留了大量的明代遗迹,种类繁多,形态完整;有寺庙、祠堂、书院、园林、民居、盆景、古树、古井、古墓、服饰、石刻、书画等。

⑴寺庙遍布,名刹众多。泰州最早的寺院﹙报恩光孝寺﹚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经元代衰落,至明时复兴。明代泰州

城寺庙遍布,现今通过修复并得以保留的有:泰州首刹-报恩光孝寺(光孝律寺)、南山寺、西山寺、北山寺、城隍庙、古关帝庙、泰山行宫、岳武穆祠、夏思恭祠等。

⑵重教尚文,明清为甚。泰州自古崇儒弘学,重教尚文,明以来尤甚。现存明代遗存主要有: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崇儒祠,祭祀大教育家胡安定的胡公祠及胡公书院遗址和院址设在明代凤阳巡抚军使院(察院)旧址,康熙年间改建,光绪年间重修的学政试院等。

⑶古街区特色明显,古民居保存较多。泰州老城区至今仍井然有序地保存着小街小巷,明清街巷格局依稀可辨。市区文保单位75%是古建筑,其中以明清建筑为主。明代古民居有:税东街明代住宅﹙蒋科进士宅第﹚、宫氏住宅、王氏住宅、汪氏住宅、程盛修故居、戈氏住宅等。

⑷园林、盆景、古树、古井极具地方特色。日涉园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太仆陈应芳的私人住宅园林。明代盆景的大量遗存更是泰州一大特色,那“皤龙剑峰”、“云中绘石”、“立鹤衔芝”、“云飘万里”等百余件作品至今仍生气勃勃,令人赞叹不已。一批明代古树、古井,散落在街头巷尾,与当今泰州人的生活仍然息息相关。

⑸古墓及古尸、服饰、书画馆藏丰富,价值较高。泰州历史上曾挖现若干明代古墓,如今知晓未被破坏的是明代户部左侍郎储巏的家族土葬墓。泰州出土的明代古尸(如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徐蕃夫妇、明处士刘湘夫妇等),保存完好,曾在全国巡展,轰动一时。泰州人出土 20 的明代丝品服饰,数量之巨、种类之多为全国之冠。泰州博物馆馆藏大量明代书画,拥有蓝瑛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吕纪的“寒梅双雉图轴”、祝枝山的“咏梅诗草书长卷”、董其昌用金粉手书的《心经》等均属稀世珍品。泰州保留的明代石刻,最著名的是“柱史坊”及“胡人石刻”,在江苏省内独一无二的。

二、历史文化价值21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泰州市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截至目前为止,泰州市域范围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泰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另泰州市区范围内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控制保护文物建筑)30余处、历史建筑104处。泰州市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种类繁多、遗存丰富,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井、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遗址墓葬——古运盐河遗址、新城遗址、税务桥遗址、学宫遗址、鼓楼遗址和储巏墓、梅氏祖茔。

城池遗迹——城墙遗址、城河、排水涵遗址、南水门遗址。祠堂书院——崇儒祠、胡公祠、岳武穆祠、夏思恭祠、石氏宗祠、学政试院、安定书院。

寺观庙宇——城隍庙、光孝律寺、古关帝庙、华佗庙、刁铺龙王庙、口岸城隍庙、南山寺大雄宝殿、北山寺大雄宝殿等。

宅第民居——宫氏住宅、王氏住宅、汪氏住宅、周氏住宅、程氏 22 住宅、田氏住宅、李氏住宅、戈氏住宅、俞氏住宅、朱氏住宅、支氏住宅、吴氏住宅、钱氏住宅等。

宫殿楼阁——泰山行宫后殿、都天行宫、斗姆宫、钟楼、笔颖楼、新城过街楼、文昌阁。

私家园林——日涉园、口岸雕花楼等。

古井石刻——八角琉璃井、卓锡泉、柱史坊、胡人石刻、戒台石刻、林则徐税务公示碑。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人民海军诞生地、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旧址、陈毅在泰州谈判处、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旧址、泰来面粉厂厂区办公楼原址、泰州中山纪念塔、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泰州革命烈士祠、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陵园等。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泰州虽经历数千年风雨沧桑,仍然保留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巷体系完整,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截至目前为止,市区内有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渔行水村等四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总面积达19.63公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了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

1、城中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位于泰州历史城区内,街区内街巷体系完整,古民居保存较多,遗存丰富。城中历史文化街区聚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

粮盐生产和交易已十分发达,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北宋时,城中东西门大街集中了多家商号,有长达五里的商业街,而城中街区则位于这条商业街的中心。元代,战火中城中繁华的东西门大街付之一炬。明清时期,经济开始复兴,社会相对安定;清末,泰州盐业衰落,至此街区发展基本停滞,但街区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延续至今。

街区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主要包括:

⑴街区地处古城的中心地段,发展脉络清晰。自古以来就是泰州古城的繁华之地,在泰州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承载职能,留下了独特的传统风貌和地域聚居文化。

⑵历史悠久。街区内保留有泰州目前最古老的街巷—阮巷,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1100年前。

⑶街巷体系完整。以陈家桥西街、大林桥南小街以及南阮巷为骨架的“两横一竖”的街巷体系格局尚存,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⑷遗存较为丰富。规划范围内文保单位、遗址旧迹、故居宅第、古井桥梁以及古树等多处。

2、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地处泰州历史城区北部的稻河两侧,街巷空间格局较完整,古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较多,遗存丰富。五巷-涵西街区形成于元末明初,由于地理优势,周边水系河道密布,加上外来的移民带来了活力,商业、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明中期,稻河和草河上筑起东西 24 两坝,街区大规模发展,各种商业行会层出不穷,是发展的鼎盛时期。清至民国战乱甚少,为街区稳定发展时期,整个街区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定型。

街区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主要包括:

⑴泰州古城北部重要文化街区,里下河地区历史演变的精髓,塑造成为泰州古城北部地区展现明清传统居住社区风貌和稻河历史风情街区。

⑵街巷体系独特,“街、巷、河”的空间格局较为完整;“双河双街两区”水街相融的市井商贸空间形态格局。

⑶街区发展与明清以来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⑷遗存丰富多彩,规划范围内有文保单位、名人旧居、古井桥梁、古树名木以及历史河道等。

⑸街区发展脉络清晰,稻河和草河水系与传统滨水商贸历史风貌独特。

3、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地处泰州历史城区北部草河两侧,上河水系与下河水系交汇处。街区内街巷与自然水系的格局体系保持完整,明清以来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遗存较为丰富。涵东街区形成于元朝末年,多年混战,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城北地区就成为此次大规模移民中的定居点;由于地理优势,加上外来的移民带来了活力,街区形成并初具规模。明中期至清,居民街坊在稻河和草河两河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街区发展逐渐进入鼎盛,建起大批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群落。清末至

民国战乱甚少,为街区稳定发展时期,街区空间格局定型百年里变化不大。

街区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主要包括:

⑴街区发展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是草河、稻河盐运草运粮运等重要历史功能的真实见证,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

⑵发展脉络清晰,以草河为骨架的自然水系和“河—街—巷、弄—院落”的街巷系统保存完整,是泰州水乡民居群落特色的真实载体。

⑶“具江淮水乡之风韵”、“集明清民居之佳构”,是典型泰州传统水乡人居格局、区域民居建筑风貌和传统市井生活的集中、生动展现。

4、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地处泰州城北侧,街巷格局和水乡特色风貌保存完整,遗存丰富。宋元时期渔行周边大面积水面吸引了大批渔民来此捕鱼,并开始有渔民上岸聚居。宋代中后期,战争相继爆发,街区在战火中损毁严重。明代起经济开始复兴,盐业的生产和流通推动经济发展,州城北门外居民渐多,商贾云集,渔行地区在此时期成为了里下河地区水产交易的集散地,沿夹河水街及渔行大街形成商铺,渔行街区格局初显。明清五六百年间,泰州战乱甚少,街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稳定发展,渔行的水村格局逐渐完善,四面环水,水运发达,帮船聚集,商业繁荣,渔行大街商铺云集,成为北郊各行各业齐全的商业街道。民国后伴随着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渔行受到不小的冲击;解放后,渔行结束了渔行造船的繁华时代,加之在西侧澛汀河新建航道,26 内部夹河及北侧河湾区域逐渐失去了运输功能,夹河两侧的商业也逐渐消失,渔行成为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

街区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突出,主要包括:

⑴街区发展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见证北部新城发展史。⑵里下河水村特色风貌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渔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

⑶街区遗存较为丰富,规划范围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古桥梁、古树、埠头码头以及历史河道等遗存众多。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处在江淮海交汇处的泰州,自古以来就与水息息相关。因盛产粮盐,西汉建海陵仓,开挖吴王沟(古运盐河),西通广陵邗沟,东接入海口。古运盐河造就了泰州的繁华与兴盛,现遗址可寻。境内水资源丰富,先人们就利用地势并兴修水利,巧妙地通过筑坝将江淮水系分隔开来。江淮水系在城区交汇贯通;现东进路南侧是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属于长江水系;北侧是里下河泻河沉积平原,属于淮河水系。“街河相依、水城一体和主干道十字相交、街巷排列有序”的独特格局风貌延续至今。

水乡古城格局保留。泰州城墙遗址、泰州城河、排水涵遗址和南水门遗址等州城遗址依然存在。泰州城河水系保存完好,是江苏省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市河道。泰州城河环抱古城,河道宽窄

变化有序。现在的城河已由最初的防卫、生活设施,逐步演变为具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凤城河风景区。宽阔的城河与古城外的草河、稻河、南官河、瀂汀河、古运盐河、老东河等水系相依相连。古城内保留三纵、三横的市河和玉带河。城外水绕城,城内水穿城;水系成网,河道贯通;河桥相映,绿树成景;秉承了“街河相依、水景相融、水城一体”的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街巷肌理完整。泰州古城内,历史上的东西门大街﹙迎春路﹚和南北大街﹙海陵路﹚依然保留。历史城区现存城中、五巷—涵西、涵东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和30多条历史街巷,明清街巷肌理保留完整,“街、巷、河”的空间格局保留完善。“两街夹河”—稻河路和海陵路夹稻河、涵东街和涵西街夹草河的街区特色明显。泰州历史城区至今保留着“街河并行、主干道十字相交、街巷排列有序”的街巷肌理。

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泰州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青砖黛瓦、硬山屋面、雕花格栅、粗梁石础、面南而居、前厅后堂、三间一进、天井小院”的精髓保留至今,建筑样式和结构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浑简朴,是泰州历史文化遗存的特色之一。

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良好。有税务桥遗址、八字桥遗址、泰山桥和孙家桥等古桥。古井大多依附古民居分布于历史街巷内或传统民居院落内,如明代汪氏住宅古井、八角琉璃井、陈家桥西街井、打笆巷井、八字桥西街井、蓬莱巷井、邑庙东巷井、乌巷井等。古树名木种类繁多,许多苍劲挺拔、翠云如盖、体态巍然。市区现存古树名木10多种 28 50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14株,二级古树名木36株,树龄最高达930年,具有极高的科研、生态、观赏和科普等价值。牌坊保留较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柱史坊,坊为四柱三楼形制,柱前后置撑石,是江苏唯一的回民骑狮形象的牌坊,俗称“回子牌坊”。

整体风貌特色依旧。泰州古城经过漫长发展,现今仍城外水绕城(护城河绕城流过),城在水中;城内水穿城(市河、玉带河纵横),水在城中;仍然保留有稻河、草河和老渔行邻水而居的江淮水乡之风韵;“水城一体”、“绿杨垂柳古城烟”的古城风貌依然存在。

(四)历史地位和城市特色

泰州历史悠久,地处吴头楚尾,文化蕴蓄丰富。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泰州的历史发展进程。

汉代吴王开挖运盐河。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为将海边的盐直接运到广陵,吴王兴师动众,开挖吴王沟﹙古运盐河﹚。据《天下郡国利病说》记载:吴王沟“自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潘溪”。流经的线路,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与淮河水系,也沟通了京杭大运河。海水产盐,淮水育粮,丰富的盐、粮资源经古运盐河,使泰州在历史上一直兴盛不衰。古运盐河造就了泰州的繁华与兴盛,现遗迹可追。历史上泰州首先载入史册的却是海陵仓。《汉书》有云,“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所建”。唐代骆宾王曾誉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糜穷”。这些都反映了海陵仓丰裕的粮食,在汉初的中国有很大的影响。

范仲淹修建捍海堰。泰州地处江淮冲积平原,东滨黄海,原境内为大片低洼滩涂地,海水经常倒灌浸淹,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祸害,人们发现筑堤防潮是防止海潮和风浪侵袭最为有效的方法。公元1029

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他见海堤年久失修,就上书朝廷,并得到了上司及朝廷的支持。工程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公元1026年建成完工。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滨海,抵挡着海水的涌进,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一直延用至今,并逐步向南北延长,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金、抗元及张士诚起义。泰州在反抗外族侵略的历史上也曾写下了浓厚的一笔,这里留下了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足迹。公元1130年,岳飞奉命调驻泰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在泰州城抵抗金兵攻城时,岳飞巧用锅巴作饵来欺骗金兵,使金兵围城的毒计失效。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把岳飞盖锅巴的土墩尊称为岳墩,并在山顶上修建了岳庙。公元1275年,元军进攻江北,李庭芝、孙虎臣、姜才三位将领分别在扬州和泰州抗击元兵入侵,但由于敌我悬殊较大,终以失利而告终,三位将领先后在泰州殉难。泰州人民无比怀念和景仰他们的英勇与正气,专门在城南莲花池畔建起三忠祠,以示永久纪念。文天祥在与元军谈判时被扣压,在北解途中潜逃,并经泰州转南通绕道海上,幸免于难。在逃经泰州时,文天祥写下了《泰州》、《发海陵》、《旅怀》等诗,反映了他逃亡途中的经历与心情,展示了泰州百姓遭受战乱痛苦并又奋起反抗的历史写照。张士诚的盐丁起义,使泰州在中国抗元斗争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里出现了泰州历史上揭竿称王的第一人—张士诚。从“十八支扁担起义”到攻克泰州城作为根据地,再到公元1354年攻下苏州后称王。但后来由于张士诚个性保守,屡屡用兵失误,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时败下阵来,并以失败结束了起义行动和自己四十六岁的生命。但泰州、苏州等地的老百姓却无比怀念他,并在泰州东山寺塑有张士诚像以为纪念。

“泰州学派”的兴起。泰州自古就有重教倡文的传统,孕育出明代后 30 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王艮(公元1483年~1541年)和以其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王艮的主要思想:一是“万物一体”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是“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三是“修身立本”的“格物致知”学说;四是“君民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观。泰州学派得名于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对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影响深远,并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苏中抗战。苏中抗日斗争是全国抗战重要部分,而泰州则是苏中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举世闻名的黄桥决战就发生于此。“九一八事变”后,泰州各界民众立即成立了反日救国会,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日活动。为占领泰州这个战略要冲,建立苏中革命根据地,陈毅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三进泰州,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部队。为了开辟苏北根据地并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新四军与以韩德勤为代表的敌顽分子在黄桥开展一次决战性的较量,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黄桥决战。在黄桥民众的全力支援下,新四军在黄桥痛击顽军,奠定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

渡江战役及人民海军的诞生。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泰州不仅是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东线指挥部,而且也是运送军队和战备物资的交通要道。为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泰州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抢修了海泰、泰黄公路及环城路,赶造了大批船舶。在泰州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由东线强渡长江,一举攻据南京。在整个渡江支前过程中,泰州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在渡江战役前夕,泰州发生了一件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1949年4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泰州白马庙三野司

令部: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白马庙指挥部组成华东军区海军机关,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这就是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1989年3月,中央军委确定“四.二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泰州白马庙为海军诞生地。从此,泰州被誉为“海军母亲城”。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多元,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为止,泰州市域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2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7项,市级45项,县级104项。扬派盆景技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靖江宝卷,清明节(溱潼会船)、茅山号子、淮剧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泰州市区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扬派盆景技艺和淮剧;2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泰州道教音乐、许氏正骨疗法;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泰州干丝制作技艺、泰州小磨麻油制作技艺、泰州嵌桃麻糕制作技艺、毛庄石雕、口岸虎头鞋和世泽木雕等。

泰州盆景技艺。相传于六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泰州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历史上扬派(泰州)盆景剪扎技艺是由泰州籍老艺人王寿山、万觐堂祖先传承至今。1981年9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扬州召开的“中国盆景艺术研究科研成果审定会”上将泰州、扬州地区盆景剪扎技艺定位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的“扬派”盆景。泰州盆景园现存扬派盆景的代表作品有:明崇祯年间的《郭子仪带子上朝》(绒柏)、清康熙年间的《龙马精神》 32(绒柏)等古代盆景作品,近代经典作品有《云中绘石》、《云恋奇峰》等。

靖江宝卷。清朝中叶从苏南传入,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经当地民间艺人不断改革取舍。靖江讲经是与做会结合在一起的。靖江民间做会的项目繁多,按做会的性质划分有“庙会”、“公会”、“私会”三种;按其信奉的神佛命名,有“观音会”、“大圣会”、“三茅会”、“梓潼会”、“地藏会”、“土地会”、“雷祖会”、“庚申会”、“城隍会”等名目,统称“龙华盛会”或“太平盛会”。讲经就是在做会中讲唱宝卷,故称“做会讲经”。讲经的宝卷主要有两种:一是“圣卷”,讲神佛故事的;二是“草卷”,讲世俗故事的。这些宝卷的主题是劝人为善,使人相信行善积德做好事会有好报,作恶害人终将受到惩罚。

溱潼会船。起源传说不一,最早源于北宋,以祭祀真武大帝为核心的庙会而有撑会船的习俗。亦说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多次在溱湖与金兵作战,有清明第二天撑船祭祀阵亡将士的习俗。也说朱元璋登基后,乘快船寻找祖坟,快船而成会船。更说明朝大将侯必大抗倭时,百姓纷纷撑船助战,每人一篙,既撑船又作武器,迨后匪踪消灭,快船而成会船。众传说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祭祀,二是撑会船比赛兼民间文艺表演。可见溱潼会船经历了宋朝的产生、形成期,明清的发展期,民国至建国初期的兴盛期,“大跃进”至“文革”期的冷落沉寂期,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期,九十年代以来的弘扬期。溱潼会船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成为该地区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份动态的珍贵无价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有俗语:“天下会船数溱

潼。”

淮剧。盛放于苏北平原的一株绚丽灿烂的鲜花。它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上海、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淮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淮剧正式进入泰州,淮剧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泰州地区迅速发展和流行,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它拥有广泛的观众群,成为深受当地广大观众喜爱的泰州境内主要剧种。泰州淮剧的代表性创作保留剧目有《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诺言》、《天要下雨娘要嫁》、《赵五娘》等。

泰州道教音乐。泰州自古音乐之风盛行,就“国乐”以外,道教的传承可追溯到汉代,道教宗教活动中音乐演奏其曲目绝大多数采用民间音乐。祭神、祭孔、祭祖、尊重礼仪是泰州人执着而淳朴的民俗民风,泰州道教音乐正是在这些民俗民风中形成一种和谐庄严的礼与乐的结合,一种特有的音乐文化和音乐魅力。泰州道教音乐融会了江南丝竹的清秀柔美与北方吹打的粗犷雄浑,在配器上既有丝竹管弦,又有唢呐打击,在泰州道教音乐中也并有单纯的锣鼓(打击乐)曲如《风吹雪》大小《十番》等。用现代音乐做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说江南丝竹是“轻音乐”的话,那泰州道教音乐是“交响乐”,如《傍妆台》、《将军令》等演奏已达到可以说“气势磅礴”的地步。

许氏正骨疗法。以 “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34 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不仅传承了传统骨伤医学,对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许氏膏药及敷药相传400余年,历久不衰,与其独特疗效密不可分。据地方志和许氏家谱残本记载,许氏世传医治跌打损伤,于明嘉靖末年自第七世祖许仓始迁泰县仲院任家庄,堂号 “说文堂”。第17代传人许宝楠由于医术精湛,被清皇帝赐黄马褂,封为御医。传至第19代许钜材时最为鼎盛,许钜材对骨伤专科造诣尤深,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家。在泰州,“跌打损伤找许钜材”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许氏骨伤”在维扬一带享有盛名。

(六)重要知名历史人物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泰州这片风雨沧桑的大地孕育了勤劳智慧的人民,诞生了众多闻名遐迩的名人贤士。有三国时东吴名将吕岱、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怀瓘、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评话宗师柳敬亭、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地质学家丁文江、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吴怡芳等,均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名将岳飞、《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民族英雄林则徐、书画大师齐白石等曾在泰州主政或游学。

1、吕岱

吕岱(161-256)字定公,东汉广陵郡海陵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原为东汉郡县官吏,后为孙吴所用。自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春,历任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安南将军、广州刺史、镇南将军。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吕岱官至大司马。太平元年(公元256年)病逝于

武昌任所,享年95岁。吕岱胸襟宽广,勤于国事,一生廉洁奉公,去世时素棺俭葬,被传为美谈。

2、张怀瓘

张怀瓘,唐海陵人,著名书法家。主要活动时间约在唐玄宗与肃宗时,张怀瓘历官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擅长正、行、草书,自夸书法“正、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张怀瓘又是著名书论家,著有《书断》、《书议》、《书估》、《评书药石论》等。泰州图书馆所藏抄本《书断》的书后有一篇赵僎对《书断》的简略评论。其中将《书断》比之“大《易》之制”、“《春秋》之典”,并指出“古或作之有不能评之,评之有不能文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拳,成一家以孤振。”《书断》的确是一部永炳史书的书评巨著。

3、胡瑗

胡瑗(993-1059),海陵人,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因祖籍陕西安定堡,被称为“安定先生”。胡瑗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于一身,开宋代理学先河。胡瑗经十年苦读,学业有成,30岁开外时回到家乡,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讲学。他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颇具特色和首创精神,他的学术思想内涵丰富,现存世的经学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3卷,音乐著作《皇佑新乐图记》3卷(与阮逸合撰)。宋宝庆三年(公元1226年),泰州在胡瑷讲学之处,创办了“安定讲堂”,并建立胡公祠,纪念胡瑷先贤。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 36 年)改称“胡公书院”。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岳墩南麓,现存祠三间。

4、施耐庵

施耐庵,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出生于泰州兴化一个船民家庭。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卒于淮安,归葬兴化。他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开创了中国明清小说的繁荣局面,被誉为中国长篇章回小说之父。施耐庵13岁进私塾,35岁时中了进士。为谋生计,流寓杭州,生贾经商,业余从事戏曲创作。后离开钱塘时,苏北地区多年旱、涝、疫灾,兴化是重灾区,施耐庵在苏州安顿,开始撰写《江湖豪客传》,在常熟、江阴、淮安一带飘泊多年后,施耐庵回到故乡兴化,潜心续写《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年逾古稀,终将《江湖豪客传》写到一百零八将排座次,利用《诗经》成句,换书名为《水浒》,《水浒》是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巨大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最后以白话成书,是我国白话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5、张士诚

张士诚生于1321年,泰州白驹场人,与兄弟四人驾运盐纲船为业,兼贩运私盐为生,在一次遭一个弓兵的欺侮后,张士诚起义造反,他先在农村扩展势力,后攻夺城池。泰州为淮南江北重城,张士诚选择首先攻取,之后在泰州、高邮、兴化、通州一带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元廷先攻张后又招降,未果。此后张士诚辟地日广。1356年至1365年间,张士诚与朱元璋在江浙一带发生的大小战争,难以备述。1364年,朱元

璋派徐达率大军向泰州进发,泰州最终被攻破。后至1367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城,张士诚坚不屈服自缢死。年四十六岁。泰州东山寺原有张王殿,殿中供奉张王二像。

6、王艮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原名银,王守仁为之改名艮,字汝止,号心斋。明泰州安丰场人。王艮出身灶户,幼年家贫辍学,18岁后经商致富,24岁慨然有任道之志。从此发奋学习儒家经典,常闭门静思,默坐体会,以自己解悟诠解经典,以经典注释自己解悟。后拜王守仁为师,成为王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以后,王艮先后主讲广德复初、泰州安定、金陵新泉等书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后,王艮定居泰州安丰开门授徒,他的“百姓日用即道”及“百姓日用之学”的学说得到广泛传播。王艮讲学时“男女奔忙,填街空巷”,故泰州向传有“王心斋讲《大学》,日停三刻”的俗语。王艮的学术思想和地位不断提高,他在王门独辟蹊径,为创立泰州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一种学术思潮,要求人人平等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物质功利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代表了市民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富有启蒙色彩,对促进实学思潮向左发展乃至变革维新,起到了催化作用。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王艮弟子耿定向于泰州光孝寺西奏建“崇儒祠”祀之。

7、柳敬亭

柳敬亭(1581-约1676),泰州人,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大师。本姓曹,名逢春(一作遇春),后变姓柳,号敬亭。柳敬亭年少时因为犯罪被地方拘捕,为了避仇流落在江湖上,在街头演说,从此走上说书的道路。柳敬亭精研说书技艺,受教于云间(今上海松江)儒生莫后光,技艺大进,几达“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的境界”,曾在宁南侯左良玉军中为幕僚,南明王朝覆亡后,重操说书旧业。由于亲历破国失家的变故,说书更加感人。且为人慷慨有大节,明末清初的名士多与他有交往。所说书目有《水浒》、《隋唐》、《三国》、《岳传》等,为扬州评话创始人之一。八十多岁时他仍在南京说书,最后竟然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不知所终。泰州南门外打渔湾原有柳敬亭故居,泰州恢复其故居,新建“柳园”来纪念这位评话大师。

8、黄龙士

黄龙士(1651-?)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泰州姜堰人。清康熙时围棋霸主,和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清代三大棋圣之一。着法在元明以后相沿的成法上有所提高,开辟了后来程兰如、梁魏今、施定庵、范西屏诸家的先路。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具有独特棋负,着子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寓间极深,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绌,反以自困。为有清代弈家之正宗。著有《弈括》、《黄龙士全图》。

9、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童年

生活清苦,青年时期做过私塾教师,也曾到扬州卖画谋生。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49岁任山东范县县令,53岁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他勤于政务,清正廉明,同情百姓,与民休息,后因得罪权贵而罢官。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诗、书、画“三绝”。诗文面向现实,关心民瘼,立意高远,通俗易懂;书法融合正楷、隶书,掺和了行、草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画以兰、竹、石为主,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他还善于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同一幅作品上,收到很好的整体艺术效果。他罢官后回到扬州,之后常往来于扬州、兴化、泰州等地,以作画、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郑板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湖畔拥绿园中。

10、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笔名宗淹,泰州泰兴人,中国近代地质勘探事业的开创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毕业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入北京政府工商部任技正兼主地质科科长,后历任地质调查局会办、地质调查所所长、官商合办北票煤矿总经理。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初,随梁启超去欧考察。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与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顾颉刚等人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因煤气中毒病故,当年中国地质学会设“丁文江纪念奖”以表彰其开拓之勋劳。丁文江博学多才,主编过《中国古生物志》,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中国分省新地图》,另曾发表《云南东部之构造地质》、《中国之二迭纪及其在二迭 40 纪地层分类上之意义》、《中国之石炭纪及其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之意义》3篇颇有价值的论文。个人著作有《动物学》、《民国军事近记》、《徐霞客年谱》、《徐霞客游记》(重新整理本)、《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国官办产业史略》、《外资矿业史资料》等。

11、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泰州,生于北京。梅兰芳8岁学戏,10岁时第一次登台,20岁时被上海各界称为“伶界大王”。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开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当代题材作了大胆探索,排演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揭露官场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命运鸣不平。对传统节目也精心加工整理,排演了《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打渔杀家》等。梅兰芳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编制独具个性的新腔。他的演唱咬字清晰,音色朗润,唱腔婉转妩媚,流畅甜美。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梅兰芳还曾与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切磋交流,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是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1927年被选为“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不仅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而且有崇尚的民族气节。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蓄须明志。建国后,他担任京剧院院长。1956年 3月,梅兰芳偕夫人福芝芳及幼子葆玖率梅剧团回故乡泰州演出。他在泰期间,寻根祭祖,访问合作社,并向革命烈士祠敬献了花圈。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此后,中国戏

剧出版社出版了《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如今泰州已建成梅兰芳纪念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名,该馆成为海内外学习、展演、研究、交流梅兰芳艺术成就的中心。

12、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女,号冬生,曾用名Constce,泰州泰兴人,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我国著名女教育家。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八月回金陵女大任校长。民国27年(公元1938年)三月与邓颖超、何香凝等183名知名人士发起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常务理事。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52年后历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妇联副主席、省民进主委、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五届常委、第四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

(一)保护工作概况

泰州市于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十多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吸收国内外历史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09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泰州”建设的战略任务,把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积极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围绕以“重教倡文、水城一体”为其魂,以“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为其韵,以名迹、名街、名居、名遗为主要内容,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2011年底,制定了《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计划》和《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古今交融、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的目标。

1、保护原则

(1)保护遗产本体、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护遗产本体,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在拓展历史文化的保护对象和内涵同时,不破坏原有遗产的真实性,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扩大到其他文物古

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到“应保尽保”。

(2)保护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突出历史城区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成片街区得以完整保护,合理调整历史城区功能,疏散历史城区人口容量,改善历史城区交通和市政设施;从微观上强调从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合理永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和展示泰州“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风采。

2、保护目标

围绕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最大限度地保护泰州历史文化遗存,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发展。

指导泰州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实现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促进城市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挖掘泰州历史文化内涵,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展示与弘扬泰州历史文化价值,建设具有泰州人文特色、形神兼备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江淮交融、吴楚天合,祥泰之州的文化名城”。

3、保护要求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整体保护传统风貌,严格监督和管理各项建设行为。

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并编制保护规划进行保护管理。

2010年6月,结合文物普查新发现,泰州市政府重新公布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名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进一步挖掘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有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村镇以及符合申报历史文化街区条件的地段,积极抓紧申报工作,先后有溱潼镇、黄桥镇、沙沟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同时,对新发现的文物资源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和制定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环境的保护密切结合,加强城市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类登记在册,并统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举办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和泰州梅兰芳艺术节、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姜堰溱潼万朵古山茶观赏节、靖江江鲜汤包美食节及泰兴银杏节等文化节庆活动,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强化体制的保障,加强文博事业建设。近两年来,泰州中国建筑风水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单声珍藏文物馆、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和泰州老行当陈列馆等相继开馆;泰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布展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馆;中国盐税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

4、保护框架的主题

具江淮水乡之风韵。泰州城河绕城而过,城内市河纵横,水城一体;保护稻河、草河和老渔行等邻水商埠的传统风貌;保护海陵路传统商业街和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迎春路、海陵路﹚、排列有序的小街小巷等街坊格局。

集明清民居之佳构。维护“面南而居、三间一进、前厅后堂、寻常人家。”的民居格局和“青砖黛瓦、硬山屋面、雕花格栅、粗梁石础、47

只油不漆。”的民居风貌;保护日涉园、高港雕花楼等私家园林和蒋科宅第、宫宅、王宅、汪宅、周宅、单宅、钱宅、陈宅、俞宅等典型民居。

显吴楚文化之奇丽。弘扬淮剧、评话、讲经、泰州道教音乐等地方戏曲文化;保护崇儒祠、胡公祠、胡公书院、学政试院等重教倡文的地方传统文化;传承打春、岳王生日、六月六、七月半、送灶、接灶等岁时风习和地方方言及饮食、服饰、溱潼会船节等民俗礼仪以及特色菜肴、糕点传统技艺。

展革命史迹之风华。保护华东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及人民海军 诞生地旧址、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旧 址及中山纪念塔、革命烈士碑亭、革命烈士陵园、沈毅烈士殉难处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二)名城保护相关规划编制

为了积极引导名城保护,切实加强名城保护力度,泰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各类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均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新一轮总体规划划定了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确定其法定地位。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的各类保护规划主要有:

《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0年)《凤城河风景名胜区规划》(2009年)《泰州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09年)《泰州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09年)《泰州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0年)

《泰州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0年)《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

《泰州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图录》(2009年)

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版)覆盖了市域范围,确定了主要规划控制范围为泰州市中心城区范围,面积639平方公里;明确了泰州历史城区保护范围:西至城河、青年北路,北依城河、海阳路,东到城河、鼓楼北路、万字会路,南以城河、南水门遗址、丰裕路为界,总面积约4.43平方公里。

《泰州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范围:东至大林桥南小街,西至斗鸡场巷,北至财富广场南侧,南至税西街;保护范围面积为5.88公顷。

《泰州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范围:五巷保护范围:东至头巷,西至多儿巷,北至五巷小学旧址,南到五时巷;涵西街保护范围:东到涵西街,西到海陵北路,北到工人路,南到大、小搭包巷及周氏住宅南侧;五巷保护范围面积为3.74公顷,涵西街保护范围面积为2.45公顷,该街区的保护范围总面积为6.19公顷。

《泰州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范围:西至同泰典当行、王五房,北至破桥,东至万字会西村、石头巷,南至缪家巷;保护范围面积为4.78公顷。

《泰州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南至原砖桥位置南侧,北至中茅山宫以北,东到村庄东侧建筑边界,西至中茅山宫以西;保护范围面积为2.78公顷。

(三)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早在1998年,泰州市政府就明确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3—5%专项经费用于文物抢救维修。十多年来,先后抢修了税东街明清住宅中的柏木楼、方阁楼、崇儒祠、南山寺、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旧址、都天行宫、泰山行宫、宫式住宅围墙等古建筑。

近几年来,泰州市政府集中十多亿元资金用于文物维修工程、文博项目及历史街区修复整治工程,先后修复了日涉园、城隍庙、学政试院、崇儒祠、西山寺、光孝律寺、周氏住宅等,扩建了梅兰芳纪念馆,新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泰州博物馆新馆,五巷—涵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整治工程已全面启动。

(四)保护机构情况

为了加快推进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专项文件,将申报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目标责任考核。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明确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文化局文物处合署办公,指导泰州市文物保护和协调工作。

第三篇:历史文化名城

彰显古都独特魅力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主持召开市委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专题会。市领导杨益民、徐启源、朱华、黄忠勇、林瑞良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两山两塔两街区”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情况以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前期工作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福州是拥有2200多年深厚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也是720万榕城人民的热切期盼。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对福州、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彰显古城魅力。

就如何加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会议强调:一要健全体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市区共担、合力推进,确保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完善投融资体制,总结实践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建立产权明晰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名城保护开发的产业规模。二要关注民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保护修复,既要恢复历史风貌,更要彰显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本着让利于民、造福百姓的宗旨,切实将保护修复与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实现和谐征迁,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支持。三要创新模式。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开发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努力打造各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实现个性化发展,让历史文化街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四要加快步伐。要抓紧规划制定,不断健全完善保护修复的各项规划;要加快安置房、保障房建设步伐,妥善安置好征迁群众的生产生活;要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区域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多拆少建,确保整体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和谐统一;要加强项目策划和运作,更大力度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推动地方性立法工作,为闽都文化核心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大(同)扬昆曲

西延成桂杭,南承景泉江,长广遵苏开,大理拉绍洛。

(一)1.北京2.大同3.扬州4.昆明5.曲阜

(二)6.西安7.延安8.成都9.桂林10.杭州

(三)11.南京12.承德13.景德镇14.泉州15.江陵

(四)16.长沙17.广州18.遵义19.苏州20.开封

(五)21.大理22.拉萨23.绍兴24.洛阳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徐福呼上天,重银济常熟,武保平安镇,淮南宁沈商,南歙寿襄丽,漳亳宜自潮,韩阆榆张敦,镇武日喀什。

(一)1.徐州2.福州3.呼和浩特4.上海5.天津

(二)6.重庆7.银川8.济南9.常熟 10.

(三)11.武威12.保定13.平遥14.安阳15.镇江

(四)16.淮安17.南昌 18.宁波19.沈阳 20.商丘

(五)21.南阳22.歙县23.寿县 24.襄樊25.丽江

(六)26.亳州27.漳州 28.宜宾29.自贡30.潮州

(七)31.韩城32.阆中 33.榆林 34.张掖35.敦煌

(八)36.镇远 37.武汉 38.日喀则 39喀什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郑随梅 集长青淄,临乐江建巍都。

钟岳柳泸,天汉同肇琼佛。

咸聊邹邯代雷衢。

祁浚正新赣哈吉。

(一)1.郑州2.随州3.梅州4.集安5.长汀6.青岛7.淄博

(二)8.临海9.乐山10.江孜11.建水12.巍山13.都江堰

(三)14.钟祥15.岳阳16.柳州17.泸州

(四)18.天水19.汉中20.同仁 21.肇庆22.琼山23.佛山

(五)24.咸阳25.聊城 26.邹城27.邯郸 28.代县 29.雷州 30.衢州

(六)31.祁县 32.浚县 33.正定 34.新绛 35.赣州36.哈尔滨37.吉林

第五篇: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有众多的历史悠久的古都和古城,引起世界的瞩目和惊叹。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应是加强我国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但不能不遗憾地看到,由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的认识不统一,保护措施软弱无力,有文物法而缺乏操作程序,至今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面已出了不少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主要是一些掌权的地方官员,缺乏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要的学术知识,缺乏对于名城保护实质是保护人类文明结晶的认识高度,因而往往不重视这项工作,甚至是在建设和开发的名义下,干着破坏和毁损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和街道布局的蠢事。如最近的曲阜“三孔”文物和建筑被野蛮水洗、文物严重受损事件,虽经新闻媒体揭露,国家有关文物部门的专家组检查,证据事实俱在,而当地有关部门的官员对此仍闪烁其辞,检查不痛不痒。又如江苏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主管部门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擅自大规模进行所谓“回固保护”,致使许多珍贵的汉代兵马俑受到粉碎性破坏。这种在保护名义下的文物大破坏,至今没有得到认真的检查和处理。

二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和建筑风格趋于雷同化、趋一化,不注意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维护和体现,甚至出现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建设必开发。四川成都市属崇州市为了修条新马路而将清代四川名将杨遇春的“宫保府”(市级文保单位)拆去。虽在拆毁过程中,因当地群众反映强烈而被迫中止,但已无法复原,只好拆迁,使崇州市城市遗产中一颗明珠和城市历史文化的标志物,脱离原有文化环境而失去其应有的历史价值。当地官员也只是检讨了事。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热潮中,借口旅游开发和建立开发区而使历史名城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遭致毁损的事也明有所闻。这应该是值得引直警觉和一个在问题。三是我国虽制定有《国有文物保护法》,其中也不乏保护历史名城的条款,但这些条款的约束力不强,对于毁损历史名城及其文物古城古貌的政府行为,该法更没有约束力,因而不断出一些有法不依、无法执法的笑话。定海古城因城市建设而惨遭毁损,古城古街道和名人民居大量被拆毁,当地老百姓忍无可忍,以“文物法”为依据上告当地地方政府,舟山市中级法院竟然判老百姓败诉。

以上问题说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应该对这种建设性、开发性大破坏的赵势采取严厉措施予以禁止。否则,其后是档堪设想,祖先留给我们的璀璨遗产将有不少败坏在我们这批建设者手里。

针对上述情况,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目前,不少城市规划,特别是已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规划,虽包含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乃至划定历史保护区的内容,但多形同虚设,缺乏法定性,易受到政府行为的破坏性开发的影响。这些规划,尤其是国家级名城的规划,一般还报送国务院审批,但这些规划的执行情况则是另一回事,很不理想,以致改革开放20年来已经数次规划而又数易规划内容,缺乏法定的严肃性和规划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因此,建议各个城市规划要由本城市的人大讨论批准,然后再送国务院审批,使之具有立法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使地方官员不敢恣意妄行。

二、建议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之外,单独制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其中尤其是对政府行为和首长行为的开发性破坏作出规定。凡对历史文化名城用建设需要名义而加以破坏的官员行为,要责任到人,加以惩治,情节严重者应给予撤职,违法者应承担刑事责任。目前毁损历史名城和文物事件累累发生,与当地应承担责任的有关官员得不到惩治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主管文化文物的地方官员要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基本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老实说,一些负有这方面管理责任的官员的文物知识的贫乏,使我们吃惊。不少破坏性开发的蠢事与主管官员素质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

四、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含金量”。这个名称不应仅仅是响亮的名声以及由此而来的旅游经济效益,更意味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建设和保护措施的水平的认定。只有一流的水平才能与这一称号相适应。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是核心,管理保护是灵魂,要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来抓。建议要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措施那样,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精神和规矩,来抓我国授予“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称号的人作。对于申报名城,从整治环境、准备材料、申报、检查验收、讨论通过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过程。对于已有“名城”、“名镇”称号的城市,要定期检查名城状况,包括城市建设、地下地上文物保持情况,名城、名镇文脉和历史特点保护和弘扬情况以及因建设开发而出现的潜在的可能性破坏因素等等。要制订合格的标准。如遭致破坏,视其严重程度可列入“名城风貌濒危”名录,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持续破坏的现状。如累检不改,也可除名。

下载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宁市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文化名城119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名单: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承德市、保定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秦皇岛市辖区) 山西:太原市、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

    黄石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总结1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11月11日) 市规划局、市文化局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自我市开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来,我局紧紧......

    泉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泰州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泰州 传统文化 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聊城 聊城位于鲁西平原,古运河畔,曾为沿古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在西周为郭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聊城邑(今......

    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精选五篇)

    感受历史文化名城余姚 余姚是我的故乡,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秦代以来,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余......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青州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青州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沂蒙,北傍渔盐海区。古时之所以称此地为青州,是因为青州位于九州的最东方,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故称青州。青州周代......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情况汇报

    按照市政协《关于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活动的提案》要求,有关部门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古城建设工程指挥部 开原历史博物馆已经开工建设。作为开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