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关镇2012年度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城关镇2012年
农村危房改造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坚持“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公开公正、优先改造最困难群众的最危险房屋”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关镇位于县城中心地带,是黔西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黔西北交通枢纽,贵毕高等级公路横贯全境,东距省会贵阳市117公里,西距毕节市(行署所在地)115公里,黔西至织金、清镇、金沙均有等级公路直通境内,通乡柏油路大多已经完成,少数正在修建的通村公路基本完成,交通状况较好。全镇辖25个行政村,8个社区,常住人口10.56万人,流动人口0.8万人。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良好。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县城总体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水田1.25万亩,旱地1.9万亩,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季节水果、特色蔬菜等粮食及经济作物。全镇危房摸底总数户数2299户,其中:一级危房1475户,二级危房670户,三级危户154户。2012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数是619户,其中:第一阶段任务数位226户;第二阶段任务数位393户。
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
按照地、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我镇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619户。其中:第一阶段226户,低保户一级危房22户,困难户一级危房200户、二级危房3户,一般户二级危房1户,涉及13个村,现在已开工
226户,开工率100%;竣工数181户,竣工率80%;第二阶段任务393户,低保户一级危房20户,困难户一级危房182户、二级危房24户、三级危房51户,一般户二级危房80户,三级危房36户,涉及17个村,目前已开工393户,开工率100%;竣工数196户,竣工率50%。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各级职责。我镇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为镇的主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财政、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协调指挥。同时,制定印发《城关镇二O一二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安排意见》,签订包保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广泛宣传,采取召开镇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进村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让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进行危房改造。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建房户的实际困难,激发了他们积极投身农村危房改造的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是注重审核,选准危改对象。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上,实行阳光操作,始终把调查摸底和对象确定臵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 “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镇政府审核申报”五个程序进行。对象审定后,分别对每户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认真分析研究,根据统一的标准,确定了“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四种补助类型。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居住房屋极度危险、家庭极为困难农户的房屋先行改造建设。
四是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从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实际出发,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
建设相结合,与整合资源、扶持群众发展生产相结合,与镇村规划和环境整治相结合,与通电、通路、通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城关镇的特色,对建房的设计式样、颜色、施工标准和质量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是加强督促,注重质量监管。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成立危改工作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危改工作进行督查,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建房点, 要求建房户限期改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规范运作。实施危房改造以来,我镇严格按照《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建立了严格的报帐制度和公示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危改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七是建立信息档案,完善危改资料。为方便查询,我镇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做到完整、真实、准确。认真做好项目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的收集,分类存档(包括摸底分户登记表、房屋审批表、台帐表等)工作。
四、工作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通过半年的危房改造,将有效地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困难群众基本可以告别危房,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将有效减少。
二是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拓宽镇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美化环境、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等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是转变了农村群众的居住观念。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镇农村住房从建房面积、质量、美观等方面都比较滞后,与西部发展不相适应,实施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群众的建房观念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了农村建房的积极性,农村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农民参照生态文明家园图纸和标准建造房屋。
四是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的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帮助群众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老百姓变富裕了,老百姓的心和干部更贴近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五、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少,项目投入单一。危改户自身积累较少,上级财力有限,危改资金不足部分难以解决。
二是由于农村危房改造数量大,镇级财政又无力解决配套资金。
三是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群众居住的危房虽然得到了改造或新建,但建房危改点的水、电、路、广播电视、农村消防、群众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因部份村无其他资金的投入而跟不上发展需要。
四是软件工作滞后。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中,虽然我们的硬件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可由于工作量大,人员太少(1-2人),再加上农村涉农工作多,村委会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农户台帐等资料的调查整理工作迟迟交不上来,因此,软件工作滞后于硬件工作。
五是部份农户思想落后。在工作中,有一部份农户存在等、靠思想。“等”就是要等资金全到位后再动工,这完全不符合危改资金的发放;“靠”是指部份农户完全错误理解甚至无理要求其房屋改造所需资金全部靠政府承担。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做好危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强化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扶助贫困人口的重要项目来抓紧抓好。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选准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使真正的贫困家庭受益。
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搞好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先急后缓、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着重先解决极度危险、极度贫困的农村危房户,力争用两年全面解决全镇农村危房户改造。
四是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
五是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黔西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6日
第二篇:城关镇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城关镇镇干群合力共建安居房
----城关镇镇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
---董方
危房改造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农村、农民的殷切关怀,对农村困难群众来说,是解决住有所居、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今年以来,城关镇镇认真贯彻落实广宁县《关于推进农村低收入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意见》的要求,以抓好“双到”工作为契机,以落实农村低收入贫困户改造工作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为目标。强化责任,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和社会热心人士关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逐步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以及住房难问题。到目前止,全镇257户贫困户中需要危房改造有52户,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44.8万元;其中2010年任务是6户,已完成4户,建设2户,到户资金约25多万元,预计今年年11月底可全面竣工。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层级责任。
为了把危房改造工作办好、办实,我镇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专项监督检查。首先是成立了以镇政府镇长任组长,由农办、社会事务办、城建办等主要部门负责同志和各村(居)委支书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镇农办具体负责危房改造日常工作。其次是落实层级责任,党政“一把手”亲自主持研究危房改造的配套政策,解决危房改造中的具体问题。分管领导具体抓,挂村干部与村干部包干负责,上下协同推进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和定期检查通报制度,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危房改造工作任务,不拖后腿。
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核定改造对象。
危房改造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稍有不公,就会引发不稳定因素。我镇坚持做到政策公开、对象公开、程序公开,严把对象的准入关,严把操作的程序关,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去年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镇危改办与包村干部、村干部分别深入到257户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家中对困难情况、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现场复审、拍照存档,逐村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档案,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农村五保供养证、低保金领取证、贫困户证明、危房照片等有关材料,经村民民主评议,予以公示,再报镇政府和县扶贫办审批。通过摸底、民主评议、公示,层层把关,目前全镇有20户贫困户已列入省危房改造计划,其中城里村司俊领等2户贫困户列入2011年危房改造计划。
三、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共建安居房
危房改造工程资金以农民自筹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为辅。落实危房改造资金是使全镇20户危房改造户住上新屋的前提保证,我镇通过筹措资金20多万元进行危房改造。严格按照《河南省农村低收入贫困户危房改造实施办法》的要求引导帮助贫困户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危房改造工程。
四、规范操作,加强督查。
危改工程是一项得应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影响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为确保该工程扎实推进、平稳运行,我镇
严把细节、狠抓执行,真正把危改工程做成了百姓的满意工程,政府的放心工程,我们把20户危房改造户按计划逐年完成。一是建立一户一档案。为确保危房改造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镇扶贫办将所有危房改造户自报、民主评议、公示,现场复审、新旧房屋照片存档等相关资料进行存档,做到改造一户,销号一户,确保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完成。二是强化督查,严把细节。为使危房改造工作不拖全县后腿,镇抽调农办、民政、和城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督查组对全镇的农村危房改造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及时掌握危房改造进展情况,积极帮助危改户把好建房质量关、进度关,安全关,做到农改户满意、放心。
在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城关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还要我们继续努力,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确保20户困难群众都能喜迁新居。
城关镇危房办
2011年9月18日
第三篇:城关镇危房改造建设工作
城关镇危房改造建设工作
简报
(第一期)
2011年9月3日,城关镇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镇在政府会议室召开,镇人民政府镇长孟庆伟同志主持会议。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各村(居)委会书记,镇直各有关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孟庆伟同志就危房评定、补助对象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等方面的工作作了讲解。
纪检书记李猛同志就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施工要求等方面的工作做业务指导、就我镇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情况作了说明,并对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镇党委书记毕明德同志作重点安排,强调以下几点:
1、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如何整合,先确定危改对象,危改等级,再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整合。按现有的实际危房户予以改造。一级危房整合,二级危房根据农户情况整合,三级危房根据农户情况整合,整合对象按农户自愿为主。
2、危房对象的确定,一定要按程度实施,各村危改任务数在9月9日左右到镇危改办领取,根据任务再配套“新农村”建设项目,搞好会议记录,公示记录,图片资料,上交镇危改办。
3、要求参会人员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领会政策、把握4个好标准、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统一要求、严格质量、落实责任。9月25日前各村支书、主任各指导完成1所新建和改造2所,为群众示范,供群众参考。
4、全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实行包保到户。会后,镇危改办同志一起到街上发放危改和“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共发放“明白卡”和危改图集1185张,为我镇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城关镇危改办2011年9月6日)
第四篇:城关镇工作总结
城关镇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城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镇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年来,我镇始终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我们通过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等方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引导个体大户投资兴办企业,全镇经济建设取得较快发展。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093万元,年均增长15%;
二、三产业增加值18107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9%;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0703万元,年均增长3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1万元,年均增长35%;截止11月底,财政收入完成3109万元。引进资金兴建了西街农资市场,文化路生活市场,北街文化生活广场,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5600余户,比去年净增1600余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企业总数达到127家,拥有从业人员5490人。以棉纺织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速度,新上精彩、永安、三洋、锦源等企业,棉纺锭由原来5000锭达到了目前的12万锭。全镇综合实力在全县排位第一,在全市由20位上升至第8位,在各县城关镇排在第一位,上升了12个位次。
二、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配合县委县政府各时期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温州商业街、县委南路、延安大道、东安大道、健康路、棉东路、文化路、光明路及万寿广场等道路的拆迁修建工作,涉及拆迁600多户,拆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二是搞好小巷治理,三年来共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改造小巷168条,实现了小巷硬化、亮化。三是建立了城区背街小巷卫生保洁制度,配齐了保洁员,组建了环卫所和城建规划管理所,使县城总体环境面貌有一个大的提升。四是对城区4个环道、三个乡固、史良、东关、小潭、迎宾大道、几个出入市口、建设路、人民路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城区周边的环境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周边脏乱差的情况。五是完成了三角塘改造、城关排改造、大觉寺文化广场拆迁以及健康路、胜利路、小康路、科技路建设征地和牛津城、新城花园、青青家园、盛世华府等小区建设及征地2000余亩,确保了县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三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抓两促”活动为载体,狠住机关作风转变,建立机关考勤、学习、工作、值班等八项制度,增强了年轻干部的能力意识、素质意识和学习意识;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为民意识,机关干部整体工作有了大的转变。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年来,镇党委、政府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为重点,以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为主线,狠抓落实,不断促进了全镇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是做好信访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和重点对象监控工作。今年来,没有发生集体上访案件。二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配备了专门的巡逻车,招收了15名巡逻队员,有效保证城区安定。三是做好计生工作,完成人口计划。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传染病防控工作。五是认真落实上级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完成了县下达城管县居民医疗保险征收任务,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8%以上。六是完成危房改造工作,达到了城区无危房的目标。七是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生产,不出现任何安全隐患。八是积极做好禁烧禁晒工作,有效制止了城区及周边晒粮打场和焚烧秸秆的现象,为城区创造了好的环境。
五、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培养执政的骨干力量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学习成果,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和“三抓两促”活动。二是逐步建立健全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扎实开展村级组织“三评”工作,做好村级班子绩效工资考核工作。四是农村重要工作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五是抓好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工作。六是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村级配套组织。七是完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收视任务,在远程教育入户工程中安装率全县第一。八是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领导。被县委评为“五好”乡镇党委。九是认真落实党风廉
第五篇: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上洞街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2011年,我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乡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上洞街乡位于桑植县西南边陲,辖11个行政村。2011年末,全乡总户数2512户,总人口1.1万人,总面积53平方公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现有劳动力0.6万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烟叶为主。
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
2011年,按照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我乡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0户,131人。其中低保户12户,47人,残疾家庭1户6人,其他贫困户17户,78人。上级补助资金24.9万元,群众自筹180.4万元,动工率为100%,竣工率100%。此次改造之后我乡全乡共有危房户182户,总人口804人,危房390间,其中,分散供养的五保户3户6人;农村低保户38户152人;一般困难户141户651人。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各级职责。我乡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为乡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乡财政、民政、国土林业、信用和包村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协调指挥。同时,制定印发《上洞街乡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召开了两次乡村干部会、并且还召开了30户建房对象参加的会议,并且将建房标准给每户发了一份,各村也召开了村民代表会、群众会、进村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让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进行危房改造。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建房户的实际困难,激发了他们积极投身农村危房改造的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是注重审核,选准危改对象。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上,实行阳光操作,始终把调查摸底和对象确定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驻村干部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政府审核申报”五个程序进行。对象审定后,分别对每户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认真分析研究,根据统一的标准,确定了“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四种类型。
四是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从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实际出发,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整合资源、扶持群众发展生产相结合,与乡村规划和环境整治相结合,与通电、通路、通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房标准按照县里统一的要求,五是加强督促,注重质量监管。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成立危改工作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危改工作进行督查,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建房点, 要求建房户限期改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在民政所和各包村干部的努力下,11月10日前将建房户全部验收,并且,11月15日前将建房款全部发放到建房对象手中。
六是建立信息档案,完善危改资料。按照上级精神,我乡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做到完整、真实、2 准确。认真做好项目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的收集,分类存档工作。
四、工作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按照现在的改造速度,坚持5---10年将有效解决农村的危房,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困难群众基本可以告别危房,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将有效减少,实施危房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项民心工程。
二是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拓宽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美化环境、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等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是转变了农村群众的居住观念。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乡农村住房从建房面积、质量、美观等方面都比较滞后,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群众的建房观念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了农村建房的积极性,农村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农民参照生态文明家园图纸和标准建造房屋。
四是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帮助群众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院子村建房对象,低保户张扬生,全家3口人,夫妇俩都是60多岁的残疾人,儿子30多岁了还未成家,也是一个智力偏下的半残疾人,居住在一间半用木板夹的简易的D级危房中,自己修房子又没有资金,我们就找他的兄弟做工作,要他带头负责组织资金将房子按时修好。3 上洞街村危房改造户向科金是一个孤儿,没有房屋住,建房没有资金,他就给街坊邻居打零工,有了一点钱就买建筑材料,村组干部和本村的村民看他非常勤奋,十分感动,纷纷资助他:组长提来了年猪的猪头,村民也自发的你提一块腊肉,我凑几个人工,他帮五十元,一百元,我们乡政府用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建房指标共17000元将三间平房修好了,虽然用的时间久点,但是房子还是漂漂亮亮的立了起来,他逢人便说:“不是共产党,我这房子要修到我老才修的完啊!”。老百姓变富裕了,老百姓的心和干部更贴近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五、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少,项目投入单一。有的危改户自身积累较少,加上本级财力有限,危改资金不足部分难以解决。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指标少。许多需要改造的危房得不到资金支持,从而难以启动改造。
桑植县上洞街乡民政所 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