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赏《海边的卡夫卡》
鉴赏《海边的卡夫卡》
一个人类的寓言
《海边的卡夫卡》由村上春树完笔与2001年,我与它的偶遇却是在十年之后,不得不说有点相见恨晚。
一直都知道村上的大名,也知道他的《挪威的森林》畅销全世界。但与他相识相知是因为这《海边的卡夫卡》由此我深深爱上了村上的文字。
《海边的卡夫卡》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名字,村上有着丰富的海边生活经验,加上他多年在欧洲游历。卡夫卡我认为寓意有二:一是卡夫卡是村上写作的一个模杆,他和卡夫卡一样有着一双敏锐而犀利的眼睛,写作手法也相对来说比较怪诞离奇,充满想象力。二:卡夫卡的隐喻意义是乌鸦,而乌鸦是日本人心中的一种图腾。
熟读几遍《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我得出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主人公是十五岁的离家出走少年,背负着父亲那“杀父奸母侵姐”的俄狄甫斯式诅咒,一步步向诅咒与寓言迈进。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五十岁的佐伯等待着一场真正的死亡。其实三十多年前,她已经死亡率,青梅竹马的男友让人因误会活活打死,而她那时就已经死亡,剩下了一个空壳。孤独而坚韧的活在这世上。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提到的人由于神的破坏注定是孤独的,或者本质上说是不完满的。曾经的完满也注定会失去,这就是村上所主持的原罪。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中田与杀猫的故事也是最古怪的,它体现的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那些暴力邪恶对人类的摧残同时也
将村上向往的简单快乐的幸福生活的愿望通过夸张而富有神奇色彩的描写来体现。
并不是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人类的存在一种解释和意义,但村上的这部小说却试图做出回答。就像开头,田村卡夫卡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世界中,卷入命运的沙尘暴,不是我们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我们。当田村卡夫卡在佐伯梦中与她交合后,然后假设这是他母亲,在无意识之中杀死他的父亲,又强心在梦中进入假设姐姐樱花的身体,这一切就应验了。
最后佐伯在完美中自杀,而让田村卡夫卡坚强的活下去,当小说结尾的时候,田村卡夫卡向大岛询问活着的意义,大岛的回答是:看画,听风的声音,且听风吟,你听这是多么熟悉的名字,村上的处女作小说就是:且听风吟!它让人想到东方哲学中“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的潇洒惬意,然而《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风其实是另一番意外,大岛说: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这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乎是空气移动的总体。
这里的风不是最终与人和谐的天,且听风吟肯定是建立在世界和人本身的分裂之上,建立在荒谬的活着,当最后田村卡夫卡脱离死亡的入口。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经进入到下一阶段,我的脑海中又想起贯穿全文始终的这首歌《海边的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站在门后边的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颗心绷紧
副歌:海边的椅子上坐着卡夫卡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当心扉关闭的时候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把身影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入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裾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第二篇: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包容还是剔除
------《海边的卡夫卡》
(一)时间也真是无趣,特别是读研第一学期,无聊之余找了本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读一读,读的真是似是而非,真假难辨,前因后果不甚分明,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明白,随后就被推翻,就像有人说她是充满了悖论而又仿佛合情合理,却没有最后的标准答案。
(二)对于日本文学,我一直的印象是比较阴郁的(这种阴郁正是日本文学的独特之处,个人口味的问题,我倒是颇为赞赏),就如在我心里村上是个很会讲冷笑话的人,一种黑色的冷笑话。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多,大家熟知的就是《挪威的森林》---被林少华捧上天的作品。林少华大家都知道他是村上的“御用翻译家”,基本上大陆的翻译版本都是林少华所为。但是我觉得林的翻译并没有把村上的黑色幽默感表现出来。当然,林对村上作品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林的推崇在于他对于村上作品的垄断,在于几百万册图书的销量,这是一种商业上的销售策略,很多作者读了林译版的村上作品,对村上大为推崇,加以模仿,但很难说现在年轻作家的模仿是村上的风格还是林少华的风格,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三)早些时候读的却也忘记不少,为了写这篇书评我也是不得不重新读了一遍,然而仍然读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突兀悬疑的转换,不过幸运的是每次的阅读总能带给我不同的领悟,看他的书不在故事中,而在故事外。在《海边的卡夫卡》前文中,作者村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tough),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我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因为在完成作品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之后,村上春树长久以来,就一直想写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的续篇,《海边的卡夫卡》 应该是最接近这一夙愿的作品,当然这两本书中间间隔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且这两本书情节上也不是连续的,只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关于“入口石”与“无名小镇”的描写。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很乱,里面有很多东西完全无法解释,不过这也许是他作品魅力所在之处吧。
我最喜欢文章开头的一段关于命运的描述,真是好的没话说。“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真心适合一个人慢慢窝在图书馆看。
由于个人与家庭的原因,我对命运这种东西挺感兴趣的,当然也曾和某些人探讨过(只是通过信息联系,素未蒙面,估计也不是大师),我呢也算是半个宿命论者,当然我也不是完全臣服于命运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专门学了“梅花易数”之类的占卜数,只是后来条件不允许我继续学下去了。在我看来:命运是一个云函数,它看似琢磨不定却又有迹可循。一个小小的参数的改变就会影响它的走势,但是它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总是使它往既定的方向前行,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也许结果真的注定只是过程不尽相同。
(四)村上的笔下总是不能缺少性描述,日本人的天性?还有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残疾现象,他笔下的人大多数是有病的。像直子和玲子,像且听风呤里面那个没人无名指的女孩,还有没有性别的大岛。
(五)《海边的卡夫卡》这篇文中有太多的精彩了,作者村上总是可以让人在悄无声息中缓缓浮上一种悄无声息的恶心的感觉。正如在文中作者写道:他蹑手蹑脚走到中田房间门前,悄悄打开,按下手电筒开关,把光柱迅速朝中田尸体那里扫去,因为窸窸窣窣无疑是从那里传来的。手电筒光柱照出一个白白长长的物体,物体正从已死的中田口中一扭一扭蠕动着往外爬,形状让人想起黄瓜。粗细同壮男人胳膊差不多,全长不知多长,出来了大约一半。身体上像有黏液,滑溜溜地泛着白光。为了让那家伙通过,中田的嘴跟蛇口一样张得很大很大,大概下巴骨都掉了。
这是什么东西,简直让人受不了啊。
(六)文中关于世界的入口的设定真是让我着迷啊,很是兴奋,觉得村上真的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种种的构想都曾在我脑中出现过,甚至我认为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有一些神秘的入口永远不能被庸俗的人们所发现,就如另一个次元的社会一样,灵魂也许真的是永恒的,有一个暗渠,失去了,它还可以从另一个世界回来。最近看的美剧《亡者归来》真是应景。永恒的生命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也许真的是这样。
(七)当然作者子儿这篇文章肯定有些更深的含义(就算没有我们也要给他加上)。正如一千个听者就有一千个《凤凰传奇》,那我先抛一下别人的砖引大家的玉吧。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说中关于时间轴的描述:《海边的卡夫卡》中田1944年是九岁,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大了”那么,书中的“现在”,也应该是在1995年以后。基本上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年以后。所以我觉得:“中田老头”象征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第二代”。田村卡夫卡则象征了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的“第二代”。因此,村上才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序言中强调:“我还是认为田村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在十五岁,恕我重复,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因为,村上自己就是“中田老头”的同龄人。
村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第二代”。而田村卡夫卡,基本上相当于村上春树的“第二代”。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呢?因为在书中作者从多个地方表现出这种意图:“中田我出生的时候,一场大战正在进行” 这场大战是什么战争?为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效忠天皇陛下”所进行的“圣战”。而在文中Walker杀猫是真的杀猫吗?文中写到:我所以杀猫,是为了收集猫的灵魂。用收集来的猫魂做一支特殊笛子。然后吹那笛子,收集更大的灵魂;收集那更大的灵魂,做更大的笛子。最后大概可以做成宇宙那么大的笛子。不过先要从猫开始,要收集猫的灵魂,这是出发点。大凡做事都要有如此这般的顺序。严格依序行事,此乃敬意的表露。以灵魂为对象的工作就是这么一种性质,和对待菠萝甜瓜什么的不一样,是吧?
不,这肯定不是杀猫,这明明是杀人,历史上有名的“田中奏折”中的有这么一部分内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夺取满洲;欲夺取满洲,必先制造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这是出发点”!这是Walker的野心,这也是日本的野心。其实我觉得后面这句话更加可怕,面对“杀人”也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不禁想到今天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人竞赛,杀人为乐。这是一个民族的不幸,日本民族总带有一种黑暗的色彩,执拗的偏执,他既可以使日本的经济在战后飞速的复苏,也会拖着世界一同沉入深渊。
(八)卡夫卡从一开始的逃离诅咒到主动去接受诅咒,这是否意味着他的成长呢?经历浴火从而涅槃重生,人的成长究竟是包容还是剔除?
---写于2014.12.14
南京大屠杀日有感
第三篇:《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海边的卡夫卡》
——叫卡夫卡的少年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如多数人一样,第一想到的是意识流的卡夫卡,毕竟那种难以捉摸的意识流在我们脑海中所留下的印记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时间抹去的。但即便如此,村上春树的名头依然响当当的挂在书的封面上,不可忽略。于是乎带着一种异样的崇敬之情去读了这本书。
书的一开头就是“叫乌鸦的少年”,15岁的“我”正在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但奇怪的是,这本书中有两个章节的标题叫做“叫乌鸦的少年”,而其他章则是以序数为标题。读完书后很久我都以为“叫乌鸦的少年”是“我”最好的伙伴,但又总让人觉得有些虚幻,再细细品味,看了他人的解读后,才反应过来那“叫乌鸦的少年”不就是“我”吗?真为自己的愚笨感到可笑。从始至终,那名“叫乌鸦的少年”都在“我”——田村卡夫卡的身边。每当卡夫卡犹豫时,叫乌鸦的少年都会提醒卡夫卡,鼓励卡夫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找寻自己的人生。面对未知人生时的不安与恐惧,卡夫卡内心中的“乌鸦”就是另一个自己,对未来道路的憧憬与向往,这种前进与后退的纠结感一直充斥在卡夫卡的心中。但他终没有负自己所望,勇敢的选择走下去。书中卡夫卡为了逃避父亲的诅咒而离家出走,尽管这是避无可避的命运。“乌鸦”在日本象征着幸运,但叫乌鸦的少年却从未给卡夫卡自己带来过好的运气。卡夫卡在离家出走的路上一直在和乌鸦——另一个自己交流,不断的反省,有时鼓舞、有时指引、有时认可,甚
至在田村词穷时可以跑出来帮肋完成高深的对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个叫乌鸦的少年,这是与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自己不同的一面,有时这一面我们不想表现在人前,有时我们无法把这一面表现在人前,我们内心存在的这不为人知的一面潜意识里引导我们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让我们不至偏离预想的人生轨迹。但在第二个“叫乌鸦的少年”章节中,“乌鸦”却从卡夫卡的身体中飞了出来,飞向了田村的父亲——琼尼沃克,而琼尼沃克似乎也是父亲身上的另一个类似“叫乌鸦的少年”的角色,他们在那里完成潜意识的愿望,一个想杀死父亲,一个自己想死。
15岁的卡夫卡力图逃脱自己的命运,但就像一开始叫乌鸦的少年所说的一般,“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只是在还没到那个时间点钱,我们中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那就是我的命运,于是每个人都变着法的走自己的路,走着走着,却总是被一道无形的墙阻拦了回来,于是,向着能前进的方向走着。终于
还是来到了命中注定的地方。当然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猜测,事实是怎么样的,还要很久我才会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没人会愿意自己的命运是既定的。尤其是在预感到自己的命运方向时。即便挣扎是徒劳的,亦不会放弃。所以,“我”选择了默默的走进命运的沙城暴,捂上耳朵,闭上眼睛,一步一步的从沙尘暴中走出去,即便那个自己将不是自己。面对已知的命运,却无力逃遁,这种无力感让人绝望。但卡夫卡选择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内心中的自己要求自己不去变的懦弱。
最终的结局是卡夫卡选择回到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仿佛是做了一场关于追寻的梦,梦醒了,便接着做自己手边的事情,但是一切又不同于梦醒前,因为那些已经发生过的梦,我们心里实实在在的多了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的做自己的事情。
回想自己的15岁,还有一些不太清晰的印象,那时候的自己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十五岁生日是最适合离家出走的时间。这以前过早,以后又太晚。”这句话我一直不太明白,也许没什么意义。但因为15岁时那些不太清晰的印象,所以将这句话记得很清楚。然而无论如何,卡夫卡还是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也许那个时候的我也想过离家出走,也想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却因为种种因素,最终放弃了。卡夫卡的离家出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勇气,追随自己的心,做想做而又有意义的事。卡夫卡是我们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因为有太多不明白,而自己也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完全的读
明白这本书依然很难。但我依然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要幸福的活在当下,时刻提醒自己“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同时还要为明天而努力的活着!
第四篇: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这是关于一个少年的命运变奏曲,那跌宕起伏的文字,激荡出直击心灵的旋律——为何它能在自我的话语文本容器里折射着如水晶般璀璨夺目的光芒,以致在半年内热销东瀛80万册?
首先,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话语结构,一般认为,在一部成功的小说中必具有一个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村上春树说过:“在这部作品中我想写一个少年的故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之中,籍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作为和曾经作为一个15的少年(当然还有少女),相信都有所体验到作者所说的话,关于我的15岁已经淡化成遥远天空中的一片云,但是,那种“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却活生生地在回忆里呼吸着。这就是典型环境的现实基础——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情感共鸣的基础。但是,典型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个少年”也绝不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他更具思考如何找回自我的生存的智慧,没有沉浸在孤独深海里的一味哀伤,而是以极端的方式将我们15岁对实际体验和经历的情感承揽下来。这是他的特殊魅力之处,强大的精神勇气让我们对人物产生好感甚至是迷恋之情——因为这种勇气与力量使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的:人的真正的使命是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活着(杰克.伦敦)。同时,不要一遇沙漠,就怀疑生命的绿洲,因为生活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而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深,在它未经测量的深度中保存着无数的奇迹(俄别林斯基)。我们会无庸置疑的感到孤独,但是,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就像与孤独同行的卡夫卡,重要的是看清内心隐藏,不断出现的自我。解读自我,了解自我是人类的永恒课题。这也是卡夫卡所要传达的。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优秀的文学产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卡夫卡面临的生活窘态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给予“俄狄浦斯式”的可怕诅咒诅咒。在这样特殊典型的环境中,卡夫卡被逼迫着行动,性格也随着发展变化。一切犹如红移中的宇宙般急速向远,卡夫卡勇敢地踏上了摆脱无奈命运的旅程。在他的旅程,遇到了一个自认为可能是自已的姐姐的同行女旅客,热心帮助他的图书管理员,可能是自已母亲的佐伯,进入充满隐喻的深林最终明了自已所寻找的东西。这些在时光,现实与梦境中的交叠与剪影,诠释者诸多悖谬的密集体:因憎恶父亲而离家出走后终返回父亲留下的住所;心理上向往男人生理上确是女人;最爱儿子却把儿子抛弃的母亲;最爱母亲却又报复母亲的儿子;出口与入口;暴力与温情;昏迷与清醒;现实与梦境;坚定与彷徨……这些生硬的矛盾摩擦出激烈的火花,灼烫着无奈的命运,而弥合矛盾裂口的良药就是人的精神的成长。可以说,“人的精神和心智便在这无法逃离的矛盾、离奇和复杂中不断蜕变、伸张与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成长”行为的原动力是被动的,行为效果确实必需的。卡夫卡就这样成长着,从迷惘到坚定,从未解到明白,从直觉的引知到必须。大家都知道一个弱小的蛹必须经过充满苦痛的“化茧”,才能变成光芒四射,轻盈动人的蝶。所以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在 “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强的15岁少年”--这是他义无反顾的信念。他 “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在经历一切之后,他确实从15岁跨越了。在卡夫卡的“跨越”中,势必也忍受了这些磨难——在一切未确定的迷惘中徘徊,接受命运的挑战,寻找出口,寻找真相。而且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在这期间,以卡夫卡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建立起来,并推动情节发展。“作者摧毁了梦与真实、现实与超现实、此世与彼世之间难以攀越的高墙,填平了横亘于人世与异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在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秩序的愿望,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卡夫卡”拥有来自性格的有一种生命魅力,以历史真实创造了合乎理想的形象。他让我明白:15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而我们必须跨越。
典型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文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这就是“卡夫卡”“隐形的魔力”,迷人的背后的真实!
第五篇:海边的卡夫卡语录
海边的卡夫卡语录
1、有些东西,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东西就用不上了,所以忘了。
2、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3、最好不要对距离那样的东西期待太多。
4、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5、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着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早。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
6、殉道者们并不低估肉体,他们让肉体在十字架上高升。
7、光线也许会把人从内心的黑暗中引开。如果光征服了人,那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8、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在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9、这头牲口夺过主人手中的皮鞭来鞭打自己,意在成为主人,却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个新结产生的。
10、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11、最强烈的光可以使世界解体。在弱的眼睛前面,世界会变得坚固,在更弱的眼睛前面会长出拳头,在再弱一些的眼睛前面,它会恼羞成怒,并会把敢于注视它的人击得粉碎。
12、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13、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彻底坦白出来的事情,后来也显示出还有根子留在内心深处。
14、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别。
15、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16、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17、大家对A都非常好,就像是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张出色的台球桌,连优秀的台球手都不让碰,直到那伟大的台球手到来,他仔细检查桌面,不能容忍在他到来之前造成的任何损坏。然后,当他自己开始击球时,却以最无所顾忌的方式大肆发泄一通。
18、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19、恶魔能诱惑人,却无法变成人。
20、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21、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短暂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典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的东西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是可笑的。这就是文学的道理。
22、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
23、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
24、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幺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25、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26、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27、其实那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脖套。就像人们常常把超然存在当成逃遁一样。
28、像这只手一样紧紧的握着石头。可是他紧紧握着石头,仅仅是为了把它扔得更远。
29、字必须加以精确的界定,否则,我们会跌进完全意想不到的谷底。我们爬不上削得光滑的石阶,反而会陷在烂泥之中。
30、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
31、待在原地不要动,大千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
32、我一不坚强二没有独立心,不外乎硬被现实推向前去罢了
33、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
34、我不知道,我对他不清楚。他是个非常能说会道、机智敏捷的人。不过这种性格也是骗子的本领之一。我不是说施泰纳是骗子,但也不是不可能。骗子总是企图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施泰纳研究的问题是一切问题中最困难的。那是意识与存在之间的一条黑暗的裂缝,有限的水珠和无限的大海之间的张力。我想,这里只有歌德的态度是正确的。人们必须在尊重不认识的东西的同时,把一切可以认识的东西加以整理和吸收。对我们来说,最小的事和最大的事一样,都必定是最亲近的,有价值的。
35、虚构比发现容易。把极其丰富多彩的现实表现出来恐怕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日常面孔仿如神秘的蝗群从人们身边掠过。
36、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37、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38、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39、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40、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41、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42、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4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44、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45、假如我是影子,我不愿意只一半。
46、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
47、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
48、有些人通过指出太阳的存在来拒绝苦恼,而他则通过指出苦恼的存在来拒绝太阳。
49、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次在与死神的一次遭遇中获胜,会使你强壮起来的。
50、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生就是对人必有一死这种意识的无意识的、没有明言的逃遁。疾病总是警告,同时有是较量,因此,疾病、痛苦、病痛也是虔诚的极重要的源泉。
51、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52、“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53、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54、这是对的。每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仪式。比如说,海顿只有戴着扑粉的假发时才作曲。写作也是一种召魔法术。
55、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那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
56、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