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时间:2019-05-14 15:2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第一篇:《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王 洁

内容摘要: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被命运抛弃的悲剧,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同样因杀父娶母的诅咒而与命运抗争。自《海边的卡夫卡》问世,两部作品的母题相似性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细读发现,两部作品中除母题嬗变外,还包括俄狄浦斯与卡夫卡的性格、与周边人物的关系、结局、作者或时代的干预几方面不同,并试图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来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深层的不同,以对两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析。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卡夫卡 性格 创作干扰 艺术技巧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被抛弃,他试图逃离命运却被命运之神一步步牵引入命运的圈套,最终通过刺瞎双眼,流亡国外来赎罪。《海边的卡夫卡》中15岁主人公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在探秘过程中成长起来,而中间也掺杂着另一位叫中田的老人的故事,他带着异于常人的思维开展了另一段奇幻旅程。对于两部作品的比较,目前集中在父子冲突的母题以及精神分析心理学方面的神话原型研究、俄狄浦斯情节方面。就神话原型研究为例,两部作品都有受诅咒的少年,凶残的父亲,与儿子乱伦的母亲,包括文章的结构与《俄狄浦斯王》中说出诅咒,逃避诅咒,应验诅咒都十分相似。在俄狄浦斯情节的研究方面,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蕴含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成分,无意中实现了潜意识中的弑父事件与恋母情结。

本文拟采用平行比较方法中的人物形象比较、艺术技巧比较等手法,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卡夫卡的差别,从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来探究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在不同环境中的人际网络,两位人物的不同结局以及这种结局背后隐含的作者与时代的痕迹。

一、俄狄浦斯与卡夫卡性格对比

(一)受诅咒少年的不同性格表现 俄狄浦斯有健壮的体格,在忒拜的十字路口,他徒手制服与他发生冲突的拉伊奥斯和仆人们。他有正直的品性,善良、孝顺的美德,在倾听阿波罗的神谕后,为了自己“父母”的安危,将自己放逐出境,避免神谕发生的可能性。在听到乞援人的遭遇后,说:“我的悲痛却同时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在斯芬克斯危害忒拜城时,他揭穿怪兽的谜底救了整个忒拜城;在他十几年的统治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品行与智慧为人民造福。他也有坚强的意志,无论是为逃避神谕而义无反顾逃离科任托斯,还是破解怪兽谜语,寻找破解瘟疫的方法,他都全心全意的付出着自己,并没有中途退缩过。即使觉得别人对自己卑微的出身有蔑视,但他仍执着于寻找自己的出身。甚至在库洛诺斯接受命运的仲裁时,他不为亲朋的花言巧语迷惑,为以绝后患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尸骨所在地。甚至有些冲动,为了居民的苦难,当众发毒誓;因为特瑞西阿斯的隐瞒而勃然大怒。俄狄浦斯身陷于城邦中去思考个体与城邦的关系,他看不清自己的本性,亦不明白城邦的礼法,进退失据,成为一个盲目的反抗者。

相比之下,卡夫卡的个性更有现代叛逆少年的特色,性格冷漠,而缺少俄狄浦斯那份奉献的品行,原有的生活无法使他满意,他与周围社会人群疏远甚至对立,只能与潜意识中叫乌鸦的少年来对话,他便做出了很多15岁少年不敢做的决定——离家出走,卡夫卡有一种独特之处,他对自己认定的事比俄狄浦斯更有毅力,也更有计划,离家前的学习,锻炼,行囊准备,一路上不为所动的陌生风景,如“单调的声响如石臼一样流畅地碾压时间,碾压人们的知觉。”一个内心冷漠、不一般的15岁少年,在目的地高松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计划,在甲村图书馆的停驻与经历,他有着自己的独立空间,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那一份说不清的东西,在甲村图书馆,在大岛的林间小屋,在佐伯的画与歌声中,在森林的核心里,他寻找活着的意义,懂的记忆的重要性,懂得“ 你不会割舍或抛弃什么。我们不是抛弃那个,只是吞进自己内部。”他又是单纯的,为了寻找那一份心中的向往,他可以毅然抛弃所拥有的一切,在未知前途的逐梦旅途中,真实地做自己,为人生添加一笔一画。在长途列车上,他会仅仅因为莫名的亲切感对别人敞露心扉,在昏迷过后,面对满身的血迹,他感到惶恐,只想找个人诉说,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开脱。

甚至神话原型中的弑父情节的具体情节也用了日本传统的“活灵”描述,让读者如坠五里雾中,村上借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中田,来目睹并实行了这一犯罪。他杀死扮成琼尼沃克的卡夫卡的父亲,更大程度上是被逼的,他如果不杀死田村浩二,他的猫伙伴就要面临残酷命运。这其中也隐喻着“鲜血以及带有色情意味的暴力”会促使本性纯良的人犯罪,但也有暴力不可能终结暴力的深意。

他在经历了梦中杀父、与母亲交合、在入口时与母亲相认、原谅母亲,最后决定回归现实,回归隐秘在内心深处真正强大的自己,那个与离家出走之前获得成长,具有健康、正义、善良、聪慧的美好人格的自己。也就是回归到了荣格所说的“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史中的记忆而达到像完整的人的回归”。

(二)性格成因:环境——人际关系的作用

俄狄浦斯虽因阿波罗的神谕而被亲生父母遗弃,但他后天的环境仍是优厚的,波吕波斯国王与王后将他视如己出,优越的物质条件与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些都为他的健康体格、美好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比较而言,卡夫卡就缺少了这种环境,生母与姐姐的遗弃使他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环境中,没有正常的家庭氛围;母亲的离开也导致了父亲性情的乖戾,甚至他还有挖猫心的残酷癖好,甚至在学校里他都没有知心的朋友,他是师生眼中行为怪异的少年。他只能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自言自语、独自健身、制定出逃的计划,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

而在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后,他们的性格都产生了变化,俄狄浦斯在忒拜城外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成为新一任国王后,他始终践行着国王的职责,勤政爱民,为人民解决难题。俄狄浦斯是个绝对公众化的人物,他的公开透明,以至于毫无私人性和秘密。但他始终没意识到自己的无私会害了自己,他因为自身的绝对公开性甚至身为忒拜国王的荣誉感让他对克瑞昂、对特瑞西阿斯的故意隐瞒、对伊俄卡斯忒的闪烁其词都持怀疑态度,权力的膨胀引发了心底的潜意识。此时他的人际关系已不能给他提供有益的环境,原国王拉伊俄斯虚伪、冷酷,拐带别国王子使其死亡,为了阻止神谕,他甚至对自己的亲骨肉下手。俄狄浦斯的谄媚的妻子兼母亲,为了权欲可以抛弃并自的孩子,抛却丢弃贞操与尊严,与年龄差距悬殊的俄狄浦斯成婚,在真相揭穿时,只想隐瞒真相,逃避责任而不是承担。在这个欲望与权力充斥的国度,他的心也蒙上了厚厚的冰,与周围人的相处已不像以前那样单纯了。

卡夫卡同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了一遭,从离家到安身于甲村图书馆,成为图书馆一员,他过了一段充实平静的日子,在安定的生活氛围中,他遇到的人与之前环境有很大不同,樱花虽然不漂亮,但她很真诚,给卡夫卡一种亲人的归属感。大岛明白他的苦衷,并尽自己的努力来为他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大岛的隐秘山中小屋时,卡夫卡思考了自己的人生问题,并做出勇敢面对人生现实的决定。同时大岛有自己的人生体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她愿意在这种安静的氛围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馆长佐伯同样是有想法、有魅力的人,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无论哪个阶段她都有自己的精彩,也正是这些人生阅历,使她能理解卡夫卡的怪异,并通过另一层时空中的精神寄托,来解除卡夫卡身上对于母亲的爱恋与怨恨,使卡夫卡有一个全新的面目来面向世界。在这两个故事之中,母亲都是有罪的,她们由于自身不正确的欲望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 《海边的卡夫卡》 中佐伯最后的做法体现出村上潜意识里对母亲更深的认可感以及依赖感。即使作为犯错的人,在最后也能认识到,并且做出补救,最后成为挽救儿子指引儿子的人。在这种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卡夫卡得以真正敞开心扉,并践行自己真实的想法,不为他人束缚、排斥,并参透自己该走的路,理解生命的真谛。佐伯的灵魂承载者是田村卡夫卡,这个少年最终回到现实世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不仅作为后代延续了母亲的生命,也延续了母亲的记忆,以及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三)性格的余绪——主人公的结局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已预告,古希腊时代的神谕就是整个时代的运行准则,没有人可以反抗。他的善良、正直的特质,使他只能一步步划入命运设计好的陷阱,为了忒拜人民的利益,他把阿波罗的神谕公布于众,这也使他在真相揭穿后无法再在忒拜立足。在那个权欲盛行的城邦,不良的风气也影响了新一任王位继承者的厮杀,他的妻舅因为他的退位而萌生了野心,与他的两个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尼刻斯对俄狄浦斯的命运漠不关心而陷入了新的王位争夺战。他只能悲惨的葬身于异国,甚至连墓穴在哪都无人得知,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惨下场。

而卡夫卡虽也有心躲避杀父娶母的诅咒,但他内心还是迷惘的,没有目的却也憧憬着与诅咒中的亲人见面,他痛恨父亲,父亲死的那个晚上他的失去意识与沾满血迹的T-shirt都显得父亲的死与他存在着莫名的关联,但他又有充分的时间不在场证据,身在东京的中田却充当了他潜意识中的杀父凶手。而在冥冥中,他在西行的终点——四国完成了生命的流浪与找寻,小说中佐伯的成名曲《海边的卡夫卡》,这首歌中有孤寂、空灵的感觉,与刚出场的卡夫卡不谋而合,但他正是在与佐伯、与这首歌的接触中,慢慢接近了真相,在梦幻与现实中的交替中,明白了佐伯的苦衷以及后悔。在找寻到真相后,他相信他已经成为那个心目中的少年,回到东京,他将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

二、俄狄浦斯与卡夫卡的创作干预

(一)时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体现

1、思想

在希腊早期的创世神话中,“弑父”主题已屡见不鲜,天空之神——乌拉诺斯与克洛诺斯的故事,克洛诺斯与宙斯的故事,都是消解父的权利而自己又变成权力象征的故事,在后期神话的发展中,“父亲”形象慢慢确立与稳固,他已不只是家庭中权威的象征,更是不可更改的男权秩序、父权中心的秩序与规范。虽然拉伊俄斯拐带恩人儿子的罪行必然受到神谕惩罚,但弑父行为的道德谴责使俄狄浦斯遭受了天神的惩戒,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必然性。

古希腊是一个敬神的民族,神是人类最高理性的体现,以神为主体的宗教在古典时代,自然也具有不可动摇的神圣性。被灾难困扰的俄狄浦斯的目光自然首先转向天神阿波罗。同样地,如果有人胆敢冲破人神的界限,妄图与神较量,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神的旨意,那么他必将要遭到神的报复,承受最可怕的命运。索福克勒斯在这部悲剧中借歌队唱出自己的隐忧。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经历了一个由必然地犯罪——自愿地受罚——灵魂上得救的过程,这是一个在对“自我”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完成的对“命运”的理解和超越,也是对古希腊神的地位的再一次申明。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除了关注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也优雅地传达了日本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精神。首先是“物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触物(人、世相、自然)的感动之心、感动之情。中田老人以尊敬的口吻与猫交流,并称他为“川村君”,空气与鸟,丘陵与猫,毫无关系的事物在村上的眼中被描摹成可爱、温馨的个体。文中卡夫卡感受着“植物浓郁的馨香把我包拢起来。这种时候,我便从万有引力中解放出来,得以稍稍离开地面。我轻飘飘浮在空中。”亲和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无常的生死观同样是日本物哀的体现,佐伯因恋人的去世,始终活在过去,死亡对她而言已不具备沉重感,是解脱,是救赎。完成任务的中田同样是静谧而安详地死去。委婉细腻的描写手法,中田与星野在餐厅中听的音乐,我与大岛在车内听舒伯特的音乐,都有悲伤成分的参与,但也是人物成长、成熟的推动剂。对于场景的精致描写,比如卡夫卡坐上回家的列车时,“闭起眼睛,让身体适应列车的振动。脚下放着包装得结结实实的《海边的卡夫卡》,我的脚下一直在体味她的感触”的描述。生长于开放性港口城市神户的村上春树,听着美国音乐,读着美国小说度过了少年时代,他的小说中充斥着美国文化元素,也充满了恐惧与魅惑的美国形象。比如《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威士忌上的琼尼沃克,麦当劳的卡尔内.山德士上校,甲壳虫乐队的唱片。

2、政治

《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先知特瑞西阿斯被激怒时说他是洛克西阿斯的仆人,不是俄狄浦斯的。不仅反映了神所代表宗教的权威,也表明了政治与宗教的矛盾。俄狄浦斯担心克瑞昂的觊觎,未依靠宗教而是智慧登上王位,都与传统相悖。俄狄浦斯的悲惨结局受当时希腊城邦公民自治文化以及盲目的陶片放逐法的影响,在戏剧中充满了他的自我辩护与政治的无奈。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疗愈系小说的代表作,日本社会当时处于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地震及各种恐怖事件,历史问题不断地拷问着战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现代日本在“起源”上的“原罪”,按小森阳一先生的说法,日本整个社会陷入摆脱和抚平国家历史笼罩的心理阴影和精神重负的集体无意识。《海边的卡夫卡》文中贯穿了与战后日本特殊历史性的隐喻,文中中田的记忆中有大量关于日本发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有关的历史性事件。中田杀死的琼尼.沃克、星野面对的卡尔内.山德士上校也在第三者视角上揭穿了谎言。主人公卡夫卡更以极端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更生——以暴力与乱论的方式彻底抹杀自我的起源与血缘,清除自我最根源的历史性。

3、艺术技巧

《俄狄浦斯王》为增加戏剧效果,采用倒序的手法,用锁闭式结构,运用叙事技巧处理了一系列因果相承的事件,先从受瘟疫侵扰的乞援者开场,一步步引出多年前的神谕,并一步步证明着神域,俄狄浦斯无论怎么躲避,命运之箭还是让他犯下了杀父娶母的罪过,惩罚更经他自己的口说出,讽刺效果鲜明。通过追溯法,《俄狄浦斯王》剧先后顺序和空间排列被打乱了,过去掺杂进现在,彼地融入了此地,剧中生活由此得以高度集中,删除了平庸、平直的生活琐碎,矛盾确立起来,得到强化而更加尖锐,从而对受众心灵的震撼和穿透力变得更为强劲。

戏剧中充满了反讽效果,尽管他的智慧足以破解女妖司芬克斯之谜,但他对自己的身世之谜却无能为力。因为他的身世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二重性,双重含义。“发现”与“突转”增强了戏剧的颠覆性。命运是这种反讽的最积极的因素,是安排整个剧情秩序的看不见的手。还用多个人物语言的插叙使情节更清晰且富戏剧化,颠覆性,伊俄卡斯忒:“啊,不幸的人,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歌队的插入在剧中不仅有连接作用,更有推动剧情发展,调动观众怜悯心理的作用。

《海边的卡夫卡》追求故事人物形象的变形,打破小说完整的结构,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用二元结构双线叙事的艺术手法,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少年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一位老人的奇遇,两个故事交错推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逐渐接近,终究交接,然后又分离,从寓言的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世界,而主人公也最终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15 岁少年。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具有极其强烈的二元化的性格,如佐伯——一位中年气质优雅的女士,到了夜晚会幻变为美丽的十五岁少女,并与少年卡夫卡发生性关系。大岛同样具有二元的性格特征,大岛拥有的是女人的身体男人的长相,连他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确认。卡夫卡也具有双重性格,他与叫乌鸦的少年。划分为一个 “有意识的自我”和一个“无意识的自我”,乌鸦少年揭示了命运的不可逆,为后文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也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卡夫卡。在刻画卡夫卡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情绪写成负面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渊,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中田与猫的对话,制造了荒诞性效果。在杀死父亲和与母亲交合的情节中又用了虚化的叙述手法,增添神秘色彩。村上春树在作品中运用音乐、绘画等形式中断叙事的连续性,营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虚幻世界,表现主人公的个别情感,进而有效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海边的卡夫卡》的油画与歌曲使卡夫卡一步步地接近真相,并在佐伯帮助下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参考文献:

[1][日] 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2][希] 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奥迪浦斯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日] 小森阳一著,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著,赵燮生 艾英译:《古希腊神话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刘小枫 陈少明著,《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6][日]内天树著,杨伟,蒋葳译,《当心村上春树》,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7][美]杰.鲁宾著,冯涛译,《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8] 冀桐,《“父与子”: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从“俄狄浦斯之谜”谈起》,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9] 吴弈凡,《<海边的卡夫卡> 的神话原型探究》,文学教育,2011年4月。[10] 李翀,《解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文教资料,2007年12月。[11] 耿海霞,《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因素融合——论<海边的卡夫卡>》,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8月。[12] 马骁远,《<俄狄浦斯王>在宗教外衣下的政治内涵》,外语学刊,2012年11月。[13] 范苓,《<海边的卡夫卡>:二元结构的形而上学意义——论村上春树为战后日本寻找的解脱出口》。[14]张璐璟,《“命运类似局部沙尘暴”——<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隐喻解读》,文艺理论。[15]徐敏,《<俄狄浦斯王>:替罪羊与命运》,外国文学。[16]黄小英,《 <海边的卡夫卡>与通过仪式》,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2013年11月。

第二篇: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俄狄浦斯是《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中的人物,这部神话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真相大白后自挖双眼行乞涤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告诉人们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在这个层面上确实有他的进步性,但是从剧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伟大,越是无畏的与命运的抗争,他最终的失败就越惨烈,命运也就越神圣不可违抗,对一个英雄来说命运都是如此容不得丝毫逆行,那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腊人强烈的命运观,索福克勒斯的进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为对人与命运抗争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意识上的紧箍咒,无形中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逆天改命一说。

俄狄浦斯在出生之后,父母想起了神谕,为了逃脱神的裁定,他们刺穿了刚出生三天的婴儿的脚脖子,拴好后让人把这个孩子抛到喀泰戎荒山里去。但执行这个命令的人不忍这样做,于是把孩子交给了另一个在同一座山里为另一个国王波吕玻牧羊的人,国王夫妇以为孩子就已经死掉了,神谕不会实现了,于是他们过上了轻松愉快的日子。牧羊人解开婴儿脚上的绑带把孩子送给了他的主人泼吕波斯国王,国王很同情婴儿,把他交给自己的妻子当亲生儿子抚养。宫里和全国都把这个孩子当做国王的亲生儿子对待。他长成一个青年王子以后,一直被视为最高尚的公民,自己也在幸福的生活中确信自己是国王的亲生儿子,要知道国王除他之外在没有别的子女。但他最终知道自己的身世,不是国王的亲生儿子,便自己悄悄离开了王宫,也没有告诉父母,只身一人去寻找得尔福的神谕,二在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是在朝着神谕的方向走,最终的结局就真的是他杀父娶母。

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例如: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俄狄普斯”情结想其他精神分析原理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没有无因的惩罚,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关系,就是他们这种血亲间的乱伦导致了上天的惩罚,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惩罚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说俄狄浦斯无意识的乱伦悲剧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识的乱伦闹剧。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在改编这部电影时去掉了这一点,或许说没有在电影 中点明。因为这个伟大导演想要传达给人们更为重要的一个观点,一个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观点,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也不是只属于希腊人的,而属于全人类

于是我们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时空的转换,有发生在现代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巧妙的用镜和中段的古代故事连接在一起,导演想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传达给我们一个讯息,俄狄浦斯不仅过去会发生,现在也会发生,甚至将来乃至永远都会发生,俄狄浦斯已经不不再单单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或者是某种人类潜意识中的情节,而是整个人类都会遇到的困境,一种“俄狄浦斯困境”,我们人类一手缔造了现代文明,却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着生态环境,相互杀戮和掠夺,生活的质量每况愈下,到处都是人们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最终这一切可怕行径导致的恶果反作用人类自身,使人类陷入了一个往复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是由上一代的不伦导致,最终陷入了不伦的俄狄浦斯尝到苦果,父母拉伊奥斯和约卡斯塔也遭到了最为悲惨的下场,冥冥之中人类走上一条暗合宗教原罪说的道路,我们背负着罪恶来的世间,为的就是赎罪,为的就是偿还,为的就是制造新的原罪者,我们真的该相信命运这一说么?也许命运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为别人言语的干扰就怀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为是的逃离命运时却还是将去向留给命运决定,他的骄傲和冲动让他错杀了自己的父亲,从养母那里影响来的恋母情节让他不禁享受与生母约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仅成了一个罪人还成了人们的笑柄,他确实与命运做过顽强的抗争,但前提是他已经相信了命运,也正是因为相信才会逃避,可以说他在斗争前就已经认输了,假如这些都没发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设,毕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也是,如果我们没有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控制,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没有破坏,没有战争,没有疾病的乐园,但是我们确实被控制了,不论怎么样的补救工作都是在认可物欲的前提下进行的,最后我们仍难以避免自掘坟墓,作茧自缚的悲惨结局。

我认为这些评价都不能正确的认识俄狄浦斯,他不是有意的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还是一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他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贴耳或者苦苦哀求,他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斯芬克斯的谜语,为民除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他是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

第三篇:《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的命运观的比较

选择与逃避

——《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

文学院08级1班

秦玉琴

摘要: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样表现了深沉的悲剧命运。本文试从自我选择命运与逃避反抗命运的角度来分析在命运操作下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分析麦克白和俄狄浦斯两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不同来说明人的命运不是完全由神来支配,并讨论不同时空下作者的创造主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

麦克白

命运悲剧

命运观

Abstract: Sophocles's famous king Oedipus taken is the masterpiece of Greek tragedy by Aristotle called drama, the model.Tragedy Macbeth is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ies, also showed deep tragic fate.This paper tries to self choice destiny and escape the fate of the perspective of resistance in destiny operation of our will and strength.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cbeth and Oedipus two in the face of a twist of fate of different attitude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ifferent for the destiny is not entirely by reference to dominate god , and discuss the them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in the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Key words: Oedipus, Macbeth , destiny tragedy , destiny view 悲剧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类型之一。它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演变而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是对有一定长度的事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称为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任何命运的冲突” ①。由于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及困惑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在经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发展之后,由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再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实现了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变。而命运这一说不尽的话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古希腊戏剧中,在往后的许多悲剧中也含有命运这样严肃的话题。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就都隐藏着关于命运的思索。虽然在这两部悲剧中命运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主人公的生活。

一、被预言玩弄得俄狄浦斯和麦克白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两部相隔千年的作 品。他们一个处于拥有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期,一个产生于反对宗教迷信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但却产生了两个同样被预言、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都是由预言开始的悲剧。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阿波罗就预言他将会弑父娶母,因此,为了逃避这个悲剧,拉伊奥斯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了。仆人不忍,就将他送给了牧羊人,牧羊人又把他交给了柯林斯国王,于是俄狄浦斯成了柯林斯国王夫妇的养子。在他长大后,他又从阿波罗神庙得到神示,知道自己会弑父娶母,未了逃避这个预言,他离开了父母。可他却在十字路口为了自保杀死了拉伊奥斯,并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当上了忒拜城的国王,娶了前 ① 国王的妻子即他的亲身母亲。最终弑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了,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羞怒不已,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荒野。

同样的预言也出现在了《麦克白》中。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得胜归来,在荒原遇到了三个女巫,她们提出了三个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国王;但他没有子嗣能继承王位;班柯的后代将为王。就在这时国王邓肯的信差来了,宣布原国王因叛国罪被处死,令麦克白继任。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在内心权利欲望的驱使下,麦克白杀害了国王邓肯,害死了好友班柯,并为巩固自己的王位最终成了一个冷酷残暴的君王,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不知反省,仍想着女巫的预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向邓西嫩的高山移动”②。就是这样的预言,让麦克白迷失了本性。每个人都是妇人所生,森林也不可能会移动,这让麦克白有恃无恐,但最终森林却移动了,麦克白也被剖腹生下的麦克德夫所杀。凭麦克白的军事才华,若不被预言所惑,也许能打败马尔康和英国军队,但他对预言深信不疑。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了。

不同时空下的两部作品,都是预言造成的悲剧。俄狄浦斯竭力的逃避命运的 诅咒,但逃避是终点却是命运设定好的结局。麦克白深信女巫的预言,并完全按照预言所示的方向前进,最终却被命运捉弄,成为了预言的牺牲品。虽然两者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却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即最终都我完全被预言掌控,成为预言的牺牲品。

二、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

(一)勇于反抗命运的俄狄浦斯

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命运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同时也是古希腊命运悲剧中以人的意志反抗神的意志的典范,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作品。剧作中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在反抗或者说在逃避着命运。拉伊俄斯为了逃避被子杀害的命运而将儿子抛弃,俄狄浦斯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出走。然而,他们一步步反抗命运之路却将他们送入命运的罗网中。俄狄浦斯的悲剧最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他费尽心力的逃避的终点竟是命运安排好的结局。而在揭开谜底之前所享有的一切幸福、美好、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当一切假象被打破之后,留下来的就是恍然大悟之后的痛苦。

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本身是无辜的,他的命运在他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安排了。虽然在他得知自己的命运之后拼命的反抗、逃避,但仍无济于事。俄狄浦斯虽最终犯下了杀父娶母的大罪,但看完整部剧作之后,我们却并不觉得他是一个罪人,相反的,我们会对他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因为私心而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即使是杀害老国王,也完全是出于自卫。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拯救忒拜城,而迎娶王后,并与她生下了两男两女,一切都是那样的光荣与幸福。然后为祛除瘟疫而寻找凶手,并最终发现凶手就是自己。于是这个为反抗而决意抗争的青年也不幸的落入了命运的圈套。最后是他“成了不应该生他的母亲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最终成为与命运抗争的无辜的牺牲品。在这中间,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惨的命运,不是由于他有罪,而是由于他竭力的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以及他身边的人也都在竭力逃避这个命运。虽然他们逃避的结果只是促使自己深陷命运的漩涡。但他们的这种反抗命运的精神却是值得赞扬的,这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不再完全的迷信神的意志,并敢于同神的意志作斗争

(二)选择迎合命运的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是一部命运悲剧也是一部性格悲剧。是什么使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是命运的驱使还是权力的诱惑?赫士列特认为,麦克白“是让妻子的怂恿和预言的告知给引诱得③犯罪的” ; 布鲁克斯认为,“推动麦克白谋杀邓肯的是女巫的预言” ④。不可否认的,女巫和麦克白夫人的蛊惑和引诱是导致麦克白弑君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决定因素,她们只是促使麦克白犯罪的外部原因其中取决定作用的还是麦克白本身。他本身对权力的极强的欲望,女巫的预言只是使他的这种欲望更加的膨胀。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取决于麦克白本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我们把女巫的两次预言当做是命运的话,那么究竟是顺从命运还是反抗命运则取决于麦克白本身。在整个故事中,麦克白其实是有选择的顺应命运的,他相信并选择顺应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女巫预言他将要当上国王,所以当国王邓肯宣布将由他的儿子马尔康继承王位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上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⑤。于是为了能让自己当上国王,他谋杀了邓肯,顺利的成为了苏格兰国王。从这里看,与其说是命运使麦克白成为了国王,不如说是命运给了他弑君篡位的借口。他打着顺应命运的旗号以掩饰自己对权力的极度热衷。而且是他实现命运当上国王之后,他想到女巫的第三个预言“班柯的后代将会为王”。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顺利的登上王位,他设计杀害班柯父子,所幸班柯的儿子在混乱中逃走了。所以,麦克白虽然迷信命运,但同时也认为命运并不是不可逆转的。为了不让女巫的第三个预言实现,他不惜杀害班柯父子,希望通过自己人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麦克白其实只是选择了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去实现而拒绝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方面。

与俄狄浦斯不同的是,麦克白选择的是既服从命运的某些安排又试图扭转命运,而俄狄浦斯却始终不曾向命运屈服,由始至终都在反抗命运,虽然最终他们都落入了命运的罗网。从《俄狄浦斯王》到《麦克白》我们可以看出,在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是在不断的壮大的。从人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到可以选择命运并试图改变命运,这是人的意志在不断加强的表现。麦克白的命运不是真正的命运之神的命运,它只是三个女巫洒下的一个恶魔的种子,是它催生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唤醒了麦克白心中的恶魔,使他深陷欲望的漩涡,并在野心的驱使下越走越远。在这里,并不是命运在操控着麦克白,而是麦克白自己用命运当外衣,把自己越裹越紧,终于窒息而亡。

三、不同的主题

《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都是以预言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无论是选择迎合命运还是反抗命运,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命运对于悲剧,人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但在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与时代不相符的宗教观念。

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代,在当时人们对神是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的。在一个被众神所围绕的时代中,人的意志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充满的深沉的宿命论思想。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无 ③④

⑤ 比推崇神的时代,索福克勒斯却创作出了一个敢于挑战命运,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俄狄浦斯。而在麦克白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倡导的是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生活在这样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的莎士比亚却创作出了一个轻信预言,因被预言所惑而倒行逆施的麦克白。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呢?古希腊悲剧发展到索福克勒斯时期是由神性向人性转变的时期,由世界完全由神支配转变到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并可以利用它来改变某些东西,反应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拯救忒拜城,并使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人的力量。但在忒拜城发生瘟疫时,当人们都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又只能求助于神示。并按照神示找到了替罪羊俄狄浦斯,他弑父娶母,违背了伦理道德,破坏了社会和谐,所以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虽然整部作品由始至终都贯穿着预言,看似所有的人都被预言所操作,但俄狄浦斯本身的反抗精神却预示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学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是一个开始的标志。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渴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体现自己的人间乐园。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体解放,重视人的个人价值。“在文艺复兴时代肯定自己就意味着统治别人,有野心的人都爱垂涎王冠” ⑥。人的这种强烈要求肯定自己证明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是麦克白这一形象。麦克白生活在“美即是丑,恶即是美”的混乱社会中,人性被充斥着欲望的邪恶社会摧残着,日益腐蚀着。人性本就脆弱,在这样一个邪恶的社会中,人如果想保有原本的赤子之心就要不断的和周围的一切做斗争,并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挣扎。在不断的斗争与挣扎中,人性也会逐步丧失,最终泯灭初衷,在那个颠倒理性、善恶不分的邪恶世界中走向毁灭。麦克白本可以充分利用他高贵、勇敢的一面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但他却被社会上充斥的权利欲望和邪恶势力所腐蚀,在争夺权利的斗争中走向了毁灭。《麦克白》反映的就是人类自身的本性决定自身命运的现实主义。在人性缺失的时代,处于麦克白当时地位的人也许都会做出和麦克白一样的决定。因此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并不是由女巫的预言所造成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无论麦克白在回程途中是否会遇到女巫,他都会不可避免的走上弑君篡位的道路。所有,麦克白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所以,在《俄狄浦斯王》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由蒙昧无知开始走向文明,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而《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当今时代人性缺失不满,隐含着作者的控诉与讽刺。

四、结语

无论是索福克勒斯还是莎士比亚,虽然他们创作的主人公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罗网。但由文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命运都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信仰神,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但事实证明,任何个人都不能完全决定自己或他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是由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的个人努力来决定的。俄狄浦斯没能逃脱命运的罗网,和他的亲生父母抛弃他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他们没有抛弃他,正直善良的俄狄浦斯一定不会做出弑父娶母的事情,一切只是一个误会。麦克白虽然听信了女巫的预言,但他的良知告诉他不能做弑君篡位的事,然而就在他与良知拉锯着是时候,他的夫人在旁边煽风点火,激发了他内心的权利欲。这两个被命运的捉弄的人,都曾经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虽然最终没有实现,⑥ 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人的命运的不应该完全由神的来支配,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话题,虽然作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不同,但对于命运对于人性的探讨使得它们在文学艺术领域拥有同样令人景仰的魅力。

注释: ①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忠梅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② 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5 ③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3 ④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61 ⑤ 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6 ⑥ 张建宏.咒语、女巫及斯芬克斯之谜.[J].外国文学研究,2000,4

参考文献:

[1]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朱生豪.麦克白.[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 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关少锋.试谈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M ].洛阳:河南戏曲艺术出版社,1981 [6 ] 勒内•吉拉尔.替罪羊.冯寿农译.[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7 ] 冯寿农.勒内•吉拉尔对俄狄浦斯神话的新解.[J ].国外文学,2004

第四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一)宿命的缺口就在那里,在森林或者是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里。叫乌鸦的少年附在田村卡夫卡的身后,随时都会从男孩子的身体出钻出来,采用冷静的理性的也可能的狂野的思想来审视眼前少年的行径或思想。这有点玄幻和蒙太奇的手法,带有视觉的冲击效果。卡夫卡在捷克语里面是乌鸦的意思,就是那种叫声凶悍尖利的面目似乎可憎的大鸟,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其代表的凶邪是牢不可破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药》一文中也曾用一只黑色的乌鸦站立在坟头来渲染悲鸣的沉重气氛,并以次来加剧文章里压抑及灰暗的效果。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对待乌鸦的态度并不向国人这般不友好。在日本满城的乌鸦,大有乌鸦走俏的姿态。

采用'卡夫卡式'来描述生活的荒谬,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混乱的,缺乏安全和宁静的十五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剧烈的撞击。在小说里,梦幻和超越自然意志的力量看似虚幻的,处在一种神秘的伪真实的环境中。仿佛越过正常的哲理直接进入所谓的看不见的灵魂深处,抵达一片原始的平静的,没有矛盾冲突却并不荒凉的宁静里去。田村卡夫卡怀揣恐惧和希望离家出走,想寻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懵懂的,自己并不确定其具体形态的所在。少年一面有莫名的真切的对成长对未来的惊恐,一面却又追随来自内心深切的痛苦的欢喜和希望,如同鸟儿的一对翅膀,两者间有尖锐的交锋和缠绵的纠缠。在森林里,少年在迷宫一样的场景里犹豫着,恐惧中,也体验着孤独的快乐和憧憬。远处是什么?再远处是什么?纵横交错的丛林,偶然再现的丛林里的平整的草地,阳光温暖的从缺缝中照射下来,少年感觉到真实的热度。这丛林里的迷宫其实是你内心的迷宫,春树把这种观点一直贯穿在小说里,并反复的在不断设置的场景中展示出来。

梦境和玄幻的描写也是为了渲染主人公内在的矛盾和渴求。渴望纯粹的爱情,对性的探求,以及亲情的追索,在少年卡夫卡身上一一呈现出来。所有的少年人不能理解的惶恐和希求都被春树放在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怪异的巨大的场景里了,集体昏迷事件,中田混沌超自然的功能事件,佐伯灵魂离体事件,等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是环绕着少年出走,探索,返还这一背景展开。背离常理,背离正常的逻辑思维,甚至背离约定俗称的伦理道德的描述,在小说里比比皆是,好像让读者走进了一个迷幻奇妙,充斥着离奇血腥的容器里,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出口。冷峻的不失激情的笔触,准确独特的喻句,是村上春树在揭示主人公内心经历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矛盾跌加的外部场所,在深层次上慢慢揭开田村卡夫卡慌乱期待的精神领域,触及成长过程中少年最敏感最敏锐的情感变化。小说特意增加了一个临界点,这是在丛林中开启的一道门,是现实和虚幻的两个世界的分水岭,如同过去和将来的一道关卡。陷入门里的佐伯走不出来,她永远把自己沉寂在十五岁的少女时代,无法面对变换了的真实的现实社会。可以这样说,佐伯和卡夫卡其实是相互矛盾相互补充的参照体,佐伯的陷入和卡夫卡的奋力拔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卡夫卡要挣脱灰暗思想的束缚,必须有一个可以凭借的实体,春树把她安排为抛弃少年的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给以少年肉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可以是少年的另一个自己,少年从她的身体里分娩出来,孤独的成长,在迷宫一样的思想缝隙里艰难的探索,无法突破。这时候,她又突然出现了,以沉寂在过去时光里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冲撞着少年的心。春树提前在少年的身上设置了一个预言,只有和母亲交合才能完成那样的自我突破。这个情节是痛苦的,激烈的,是矛盾的最后会集点,也是少年摆脱旧我,塑造新我的唯一途径。>故事到这里已经全面铺开,所有的矛盾,离奇的线索都是为这个目标而生成。少年和母亲交合,和姐姐交合,实际是和旧我在做着最后的告别。看到此处,真相终于大白,成长是一种不断和自己告别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的较量。佐伯将自己的鲜血传送给了儿子,在过去和未来的大门关闭的一瞬间,她的鲜血奋力推动儿子走出过去,回去,一定要回去。佐伯最后是这么说的。

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字视觉上的冲击,他的深邃和理性的哲理让人不得不再三思考,很难一下子理解那种曲折迂回的方式下直逼真相的创作方式。作者的灵魂是隐蔽的,是不借助单纯的表层文字透析出来的,它们在文章的思想里游弋,在字里行间的纵深出张扬。存在的形态绝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挖掘汩汩的流动出来,穿过迷蒙的云雾,放射出阳光。

唯有叹息一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二)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读完。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天气晴好,坐上开往北悉尼的班车,捧着IPAD读了一路。因为一直有晕车的习惯,所以总是停顿下来看看窗外。悉尼的清晨,阳光灿烂的不像样子,金子一般的光芒均匀地洒在路人的身上,铺在路上,穿过睫毛射进瞳仁。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西装革履的人们,看起来很精神。我总是觉得西装很能衬托男人的气质,故而穿西装的男人最帅。今天想想,恐怕是那黑色,白色,灰色才能把人装点得如此严肃和挺拔。穿过伊丽莎白大街,右边的海德公园绿的发亮,莹莹地让人移不开眼。左侧透过层层建筑的缝隙,可以窥见佐治街上伫立的教堂。如此清晨,让愉悦把自己钉得死死地,全然没了昨天逃离万恶城市心情。'太明亮的天空了',我想'仿佛可以力透纸背,书里主人公的痛苦,所经历的劫难,被如此明媚地烤炙着,还能剩下几丝痛苦沉郁呢。'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怀着如此心情,我颇有些遗憾的看过最后一行。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说道选择主人公为少年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既是可塑:未知的世界,未成熟的身心,两者碰撞,要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把蜕变,摇摆的灵魂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型,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村上选择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把关于俄狄浦斯的荒诞诅咒加诸在这个现代少年身上,让人担忧心悸。他背负着逃离诅咒的决心,要变成顽强的少年。'他沉浸在深深地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作者以为'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十五,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译者林少华在开头揭示了书中的隐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乌鸦,阿拉伯人眼里的'预兆之父',右飞为吉,左飞为凶,因而为悖论的绝妙象征。此乃书名的第一层隐喻。第二层则是奥地利犹太血统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以及其作品的映射。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一如卡夫卡作品的悖谬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一如《海边的卡夫卡》情节所示。

读罢只能深深喟叹。村田卡夫卡君最初的出走让我深感他的灵魂深处的焦躁不安,他锻炼身体,举止成熟,考虑周全,俨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样,与他父亲加诸在其身上的诅咒不无关系。佐伯的出现,催生了卡夫卡君心中爱的萌芽。她是他的母亲,她也是他的情人。这份爱,如荒野里漫生的野火,汹涌,放肆,无法遏制,不可遏制,在心的荒野燎原。兹兹火苗燃烧理智,覆灭理性,催生激情,点燃爱欲也温热身体。他无法从诅咒的鼻息下悄然遁走,也无法忤逆命运的安排,但这一切又充满了必然性。基因间的相似导致相互吸引,并产生爱情,看似荒诞,却似乎也理所应该。儿童时期的孩子们眷恋父母,村田卡夫卡君在四岁时面对的是母亲和姐姐离开的背影。没有父爱,依恋的情感被压抑,却没有消失,它隐藏在心里的那座图书馆,无甚编号,无从拾起。而后,全在见到十五岁的佐伯后,陡然升温。与佐伯的最后一面,她让他回去,回到入口去,找到了爱,确认收到了爱的卡夫卡君,怀着对佐伯的爱恋,找回了自己,回到了现实。村上曾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少年通向坚强的孤独旅程。诚然不错。但我也坚信这个一个收获爱的故事,无论这爱来自子宫,或通向阴道。坚强,始于爱意。

可这爱意为什么不来的早些呢?倘若佐伯爱上田村先生,便没有了诅咒,也没有了母姐的离开,更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君。但佐伯是爱着那海边少年的,那是她生命的意义。因为固执地爱着,却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故事的必然。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关于悖论的观点,爱能催生坚强,爱也能促成悲剧。佐伯固执地回忆了一生,却让中田付之一炬。最后,她希望卡夫卡君怀抱着这段感情的回忆离去。

回忆,爱意,如浪花般拍打着美好与悲剧的沙滩,卡夫卡君走在那里,我走在那里,你也走在那里。

海边的卡夫卡,村田卡夫卡?

读到最后,我的头脑已不甚清晰,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可怜的思绪。

只是突然想起庄周与蝶

庄周梦蝶乎?蝶梦庄周乎?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三)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但如果要我写这篇读后感的话,我还是会写这一篇我在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两遍的《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一的样子,当时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莫大的兴趣。非常多的种类齐全的书,让人不免就在其中流连忘返。加之我又是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所以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里度过。于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就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一本书。那时我对外国的作家可以说知之甚少,充其量就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寥寥数人。而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叫村上春树。于是的,这本书就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作品,也是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开始。

第一次我看完之后,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只有'这本书的故事我看不懂啊'而已。的确让人难以懂得。整本书分了两条线,每条线都富含着隐喻和谜团。

主线是一位少年的离家出走的故事。这位自称田村卡夫卡(这位少年喜爱卡夫卡的作品,且由始至终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名)的少年在年少时被带着姐姐离开家的母亲以诅咒的方式预言了今后的命运:将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为了逃离这个命运,这个少年,'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选择了离家出走。本应该是漫无目的的他,在旅游大巴上碰到了一位叫樱的年轻女性,少年怀疑他就是自己的姐姐,并在他家留宿了几天。后来来到了位于四国的甲村图书馆,由一位书香世家的地主所开的图书馆。,图书馆的管理员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双性人却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物。卡夫卡君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

上面的主线,组成了整本书的所有奇数章节。而偶数章节就是叙说着另一条故事线了。如果说主线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话,无疑这另一条线是一部充满着魔幻色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本书的偶数段。

一位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中田,在自己还在读小学时(就是抗日战争后期),在山中与其他一些孩子遭遇了一场离奇的事故。后来大家都痊愈了,只有中田不知为何醒来后出现了智力低下的症状。时间回到现代,这位老人不知为何在事故之后有了可以和猫交流的能力,于是帮人找猫成为了他的赚外快的途径。但在有一次,在找一只名为'胡麻'的猫时被一个自称琼尼·沃克(著名的威士忌品牌)的人叫去,此人说他的宿命是收集猫的灵魂做特殊笛子,因此不老不死,希望中田将他杀死,在被拒绝后,他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然后生吃猫的心脏,受到刺激的中田最终杀死琼尼·沃克并出走,而他也因此失去与猫对话的能力。在中田寻找名为'入口'的奇怪石头的过程中,又有天降鱼雨和蚂蟥雨的怪事,甚至肯德基门口的那位山德士上校也出来帮忙。老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青年,两人成为了忘年交。在老人莫名昏睡并逝世后,被卷进事件的青年杀掉了从他嘴里出来的白色异形。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故事线在这里慢慢合拢起来,因为其实这个被杀的琼尼·沃克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父亲。在报纸上知道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卡夫卡君为了躲避警察的盘问,躲到了大岛哥哥在深山中拥有的房子。少年深入了房子附近的森林里,歪打正着的进入了中田所寻找的'入口',在进入后竟遇到了仅15岁的佐伯。在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少年被告知'你不应该留在这里后',回到了本来的世界。再来到甲村图书馆后,佐伯已经去世了。少年于是于此想要回家,去面对自己应有的世界去了。在这时,似乎这位卡夫卡君已经成长了许多了,已经能够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了。

这荒诞的情节和作者运用的淋漓尽致的隐喻使这本小说十分的晦涩难懂,当时初一的我便看的一头雾水,也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中田和佐伯死得不明不白?入口里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我都弄不懂。于是在初三上学期,我又去借了一次,看了一次,看的非常仔细。晦涩的语言依旧,隐喻和疑惑也依旧。但莫名的,本是似乎离我非常遥远的卡夫卡君,却让我觉得非常的亲切。不是说这些荒诞的故事亲切,而是他在面对这些事时的迷茫惶惑的心,令我在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时有了相似的感觉。

田村卡夫卡君在故事的最后回到了他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而逃避着的现实社会。

那么我呢?我们呢?可以像他一样么?

到了现在,我已经准备高二了,我还在问着自己这个问题。

第五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看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边读是需要边思考的,小说冒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只有对自由的向往。要坚强地面对生活。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一定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许只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责任始于梦中”,喻体的本意是否人生无奈,梦—责任—梦,最后还是责任呢?或许,人在短短的时光里面生存,一如匆忙过客般地在人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这个过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梦完成与否它的责任,来自责任的外力还是内心?表面还是实质?我想,这世界,有些的梦是虚设,而有些的责任也纯属浮浅。若说责任象奴役一般地实施,感觉到人生似如奴隶,只是在纯属愿意之间服役。小说假说有消极的一面,然而却是有着它的深广的含义。

《宾尼兔》里说: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会活着出去的——其实,宿命,从一开始就知道会结束,对于生命的无力感,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拐点,抑或转角处,也许不是产生在十五岁,或许二十岁,或许在更大、更老时的感触。人年青的时候很少有忧伤,忧伤总是在青春失去之后逐渐产生。当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岁时,也许会有一种迷惘,抑或已经有了一种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实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在村上的文字里面感受着少年的那份孤独,那样的孤独感想表达生命的本质是否就是虚无么?我在想象中好象是的,有些的写照其实是在幸福的表象下隐藏着脆弱,还有那些看不见刀口的伤疤。青春伤痛沉静无声,却留心中。孤独的少年会让读者想起有过的青春伤痕,那一年,那一天,艰辛而过,一步步,难回首。

现实生活无论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预定某些目标,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会按照它的目标而实施进行,想后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就好比中了诺查丹玛斯一样的人的预言,更好比进入了一个伏击圈。也许“宿命”,也许是命运注定如此。不过,对于人的灵魂来说,我想确实是可以作自我调节的,不要把这个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这样反而不好,对于自己的精神状态会具有一定的影响。村上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与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种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书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个有着一种被强烈的孤独感所笼罩的人,在文字里面感受着他的孤独,那样的孤独或许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或体味。他一开始就处于俄狄浦斯式预言的压迫之下,潜在的弑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长久压抑着他,而呈现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个世界则给他以梦幻和怪诞。现实生活的真实与虚空在卡夫卡的内心中徘徊,当觉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个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书中有许多的隐喻,对隐喻的解读,在《海边的卡夫卡》各个人物所蕴涵的创作思想上,也许体现了很多现实性的具体指向,而且也颇有说服力。或许隐喻在书中只是形而上的。不过在此书中我喜欢村上春树勾勒的哲学语句,充满了对于人生的说服力。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感觉距这个世界的遥远,读那些神秘感的文字,有些囫囵吞枣。只能恍惚地感知其内心世界的伤痛。想到村上的名句:“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迷失的人是如何迷失的?然而,相逢的人真的能够相逢么?“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地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是的,迷失于一瞬间。当你清醒了,什么都不可改变了。那些青春的疼痛,那些孤独的跋涉都已经过去了,相逢时也不是早先的你了。

因为是写少年的经历,作者运用了想象,我喜欢书中人与猫对话中运用的隐喻。“猫”的随性的语言,让猫说人话,体现了作者的仿佛幼稚、仿佛智慧的一种想象、悬念。正因为喜欢,因而对于小说中细致地拟人化地描写猫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较详细。作者以猫作为人的写作对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树神奇想象力的一种手段,书中人物可以和猫说话,与猫和蔼地相处,如猫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

书中把猫划分了种类,认为黑猫是一种很乖巧的、对于人的交流很随意轻松的猫,可相处。短毛猫相处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则很少见到短毛猫,因为短毛猫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猫大多是褐纹猫,而且它的语言波段与交流对不上号,不容易相互间产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许猫与人一样地也有区分的理由。在人与猫的极乐世界周旋,作者的构思很玄幻、隐喻藏有幽默感,人与猫比较丰富的感情跃然在书的章节中。

猫其实是具有孤单的品性的,在现实中的猫们像似社会化了的动物,它们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并且会成群结帮,猫与猫在一起时常会打架。黑猫是比较聪明的猫,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领悟力,能与其它不同种类的猫和睦相处,温驯而又守法,不犯动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处拉屎尿的错误。短毛的猫大多是家猫,家猫因为好吃,只只长得肥大,虽然肥大,但总是斗殴不过瘦瘦小巧的褐纹野猫,老是被褐纹野猫欺负,大打斗间打痛爪挖的厉害时,就会听见失败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胜利者散出的粗气。有些的失败终导致短毛的家猫只得规规矩矩地在家里呆着了。

文章最初写了“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海边的卡夫卡》虽然是在交代一个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义是读者需要意会的,村上的语言需要读者拐着弯来理解与思索。正如他在序言里写的,“阅读这个故事的时间里,倘若你也能以这样的眼睛观看世界,作为作者将感到无比欣慰。”因时间的限制,书中蕴含着的东西,在一时半会的阅读间,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细心的读,细致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没有达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书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只会抓住一个感兴趣的点,比如专喜欢挑选情节类型式的单章节,或伤感,或奇特充满想象的铺排。

或许,以后会找个时间再看看卡夫卡,那也是很难说的事,什么事都是如此,一时兴起的举措,过后便会不以为然,人大多是如此的。

书中说到了生命的无力感,“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想着自已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体,甚至觉得自已不过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有人热心为一支棒球队捧场,可是棒球队的赢能使这个人有多少长进?有一个人一直“在门口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下载《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一个少年的探索 他是一个普通的少年,比我们年龄还要小。置身于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的残酷世界,决心离家出走,做一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 或许也是缘分吧,在路边逛街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然后就买了下来,读了起来。一开始并不好读,两条线路的一起讲述,让人起初有点摸不着头脑,随着剧情的发展,两条线路的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一) 宿命的缺口就在那里,在森林或者是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里。叫乌鸦的少年附在田村卡夫卡的身后,随时都会从男孩子的身体出钻出来,采用冷静的理性的也可能的狂......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八月看完了《海边的卡夫卡》,熬夜不睡觉所以近来精神不好,身体也一直深陷感冒的**无法自如,很是痛苦,但相较于这些看不懂《海边的卡夫卡》才是最痛苦的。我这里的看不懂绝不......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1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但如......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在这过去的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的审视。以前我总对别人对我的错误评价感到无奈,现在看来,我自己都从没认真审视过自己,何以见得别人的评价毫无可取之处。有人说我正,有人......

    《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海边的卡夫卡》有感《海边的卡夫卡》,看似一部荒谬至极的小说。所有的人物、情节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形式存在,又存在的如此安然平常。虚幻的意识与实体的挪移穿梭交织,共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 这本书如之前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样,令人难以读懂。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结构所吸引,十五岁的少年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