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诞生天才
教育诞生天才
读《教育孩子要有正确地方法》有感
李桂英
《教育诞生天才》是一本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集,是一本以卡尔为例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来证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的书,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讲述了卡尔本是弱智的却教育成为了一个天才的真实故事,然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且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就难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书中教了我们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一,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不同。对于孩子不同的天赋要有不同的后天教育,而父母的极度催逼只会导致孩子失败。第二,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就是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原则,抓住了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来开发孩子的智力。第三,教子有方。在游戏中对孩子开展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玩出孩子的各种能力。第四,要与孩子平等相待。对孩子的批评要正确,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在吃饭时,就会把卡尔威特当做大人对待,讨论饭菜的味道,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在吃饭时不允许孩子说话,严肃的吓人,让孩子感觉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受罪。第五,不忘夸奖孩子的优点。当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他就会继续表现他的良好行为,并
且感到满足和高兴,这也是孩子信心的来源。“你是非常聪明的,非常好的孩子”在对卡尔的教育中,老卡尔最常用的就是这句话。当卡尔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很没信心,当他战战兢兢把他第一篇文章给老卡尔的时候,老卡尔也发现了文章多么糟糕,但是老卡尔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不能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邪恶做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老卡尔的这句话让孩子又兴奋起来,第二次的写作也明显不同了。第六,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另外,要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那么每个人都会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卡尔威特所教会我们的,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掌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担负起做教师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让每个孩子能够健康幸福的成长,并能够的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汲取以卡尔为榜样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篇:《天才》读后感
读《天才》有感——天才出于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读完《天才》这本书所想到的。天才,并不是天生的。郭沫若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是勤奋。正所谓,天才出于勤奋。这也是我在尤金身上看到的,所学到的。
尤金,也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正直诚实的小镇青年。他聪明勤奋,热爱艺术,喜爱大自然,他极富幻想,不安于现状。于是他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一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从芝加哥到纽约,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终于在艺术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人往往在名利面前容易迷失自己,他竟然为了一位富家小姐――苏珊,放弃自己的地位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安琪拉。他一下子从大有所为的青年才俊沦落到声名狼藉,苟且偷生。当安琪拉生下孩子并且死去,他才大彻大悟,重新振作,成为了艺术界闪耀的巨星。从默默无闻到成功,再到失败,最后再成功。在这整个过程,是多么的曲折,多么的艰辛。但是,尤金的坚持不懈努力,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真的深深地感动了我。
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之“天才”,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比常人略胜一筹。而是他比别人勤奋比别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通往成功的大门。曾经,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脑瓜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经遭遇退学的命运。这位被认为脑袋迟钝的孩子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他也是通过勤奋,刻苦钻研,才提出“相对论”的。可见,天才出于勤奋。
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金溪有一个孩童叫方仲永,他长到五岁时,从没见过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就从邻居出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并且只要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完成,而且文采出众。因此被大家称为“神童”。就在此时,有很多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父亲也因贪图钱财,每天要仲永随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随后他变得越来越平庸,再也写不出文章了。这是多么可悲啊!可见,就算小时候天资聪颖,极有天赋,但是后天不努力不勤奋,天才也会变庸才的。所以说,天才出于勤奋。
手捧着这本书,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我闭上了眼睛,似乎看到了尤金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画笔在纸上描绘着属于他的蔚蓝天空。我也仿佛听到有句话在耳畔回响,久久不绝。那就是高尔基说的―――天才出于勤奋。
第三篇:张天才范文
优秀人民调解员事迹材料
张三营镇西山促村调委会主任张天才
张天才,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9岁,张三营镇西山村支部书记,西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隆化县人大代表,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二十余年的干部,二十年来,他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投入人民调解失业工作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营造了和谐社会环境,西山村位于张三营镇西部莲花山脚下,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总面积16380亩,其中耕地3985亩、林地1840亩。有9个自然村,13个居民组,476户,1676口人。2008年被市、县确定为首批重点扶持示范村。进几年随着村级经济事业的发展,民间纠纷矛盾多样性的呈现出来,他秉承“凡事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工作模式。张天才同志做调解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居民群众需要,他都会和调解员一道,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居民一片安宁。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工程占地等各类民事纠纷达28余起,其中,调解矛盾纠纷14起。
张天才同志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强于责任心、事业心,另一方面强于对人民的爱护,同时他也强于全局观念,维护全社会的稳定。2010年本村的民工因为建房施工,导致砸伤不幸身亡,民工老父亲失子心痛,与事主发生纠纷,西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张天才得知情况后,多次到受害人家里看望,用自己的真情稳定了受害人家人。同时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原委,又主动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联系,找事件另一当事人谈心,使其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通过长达一个月的协商和劝解,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根据事故责任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本着依法合理的原则,和调委会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计算赔偿费用。“法”与“情”的结合使这起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最终得以化解,最后使双方达成了赔偿的共识:受害方家属获得了10万元的赔偿。凭借积累多年经验,利用地缘、情感优势化解了矛盾。
工作中,张天才同志还从本村的实际出发,重点排查因修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电力整改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由于防范到位,措施得力,一些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多年来全街道没有一起集体访、越级访案件,百姓邻里和睦,群众安居乐业,街道社区治安形势良好。
多年来,无论是入冬取暖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纠纷,张
天才同志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尽管没有高唱的赞歌,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冲锋陷阵的奋勇,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张天才同志却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对百姓的热情,无悔奉献于基层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创建和谐平安村镇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自己无私传授调解经验方法,言传身教践行调解条例,不图名不为利,只求纠纷平息时,无愧于自己基层调解工作人员的称谓。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艰苦磨练,他获得的不仅是自身调解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加值得肯定的是,他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尊重敬佩和百姓的真诚爱戴。我们从张天才同志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扎根于基层二十载,却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甘做百姓解忧人的精神。
第四篇:天才同桌
“天才”同桌
100多斤的体重,人称胖墩儿,总穿着宽松的“奋牌”服装,目地当然是为了遮住肥胖的身材。他就是我那说话幽默,整天嘻嘻哈哈的“天才”同学张军。不过这“天才”可是他自封袋,我总对此不以为然。和“天才”相处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天才”和“凡人”就是不一样。
他阅读过许多书籍,课外知识丰富,口才也不错,整天滔滔不绝地和你讲着什么,一会儿贝克汉姆,一会儿瑞奇马丁,一会儿又是居里夫人、爱迪生。他的数学成绩更是了不得,特别是在做那些让人头疼的思考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每次遇到思考题,他都兴致勃勃。如果做对了,那可不得了,他会像樱木花道那样大叫:“我是天才,我是天才。”当然他和樱木花道一样,总会招来周围同学的一阵大笑。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让我们做了六道思考题,他居然全做对了,那高兴样就别提了:“咯咯„„咯咯咯„„”一个劲地傻笑。下课居然还在本子上写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话: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诸葛再世,爱迪重生,天地男儿,尽在张军。可你又不得不服,他确实做对六道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考题。
如果你和他讲话,不出两分钟,思路就会被他带走了。他一会儿眉飞色舞地把你的思绪带到尤文图斯与曼联的比赛场上,一会儿把你引向爱迪生与卡尔威特的比较,让你深深地陶醉其中。每次他总侃侃而谈,不给别人插话的机会,可听的人绝对不会感到厌烦,因为他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知识,愉快的语调,总会把你深深地吸引住。
不得不承认,他还真有点“天才”的神韵,至少再难的思考题也不会难道他,至少他比谁都更能侃,至少他天天都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声笑语。这样的同桌,称其“天才”,也不为过吧!你们说呢?× 20 = 400
第五篇:《天才》读后感
应试教育制度下,分数依然是教师或者家长眼里判断好坏学生或许好坏孩子的法宝。似乎只有分数最高才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刚好现在是各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君不见名列榜首者就有一种光宗耀祖之感,而反观名列孙山者,几人眉眼笑呢?
于是正读书备考者无论高低年级,年龄大小一股脑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目的一个考出高分数,成为天才!只是当你真的成为天才,一切真的美好?看了这篇《天才》的文章,或许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篇心里反酸的读后观感了。
有个孩子就是个考试天才,逢考必赢!这份成绩的取得还得归根于他的父母。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局长,孩子尚在腹中俩人便为孩子规划:上名校,去留学!高考结束孩子获得名校录取通知书,只是孩子看着通知书竟然发呆的坐在那里,无论母亲怎么问他都回答没意思。
最后母亲想了个办法,将问话变成选择题。结果孩子突然来了精 神,比如今天吃啥?A米饭B面条结果孩子就选一个A,而后再陷入呆滞状况,再问话若想让孩子回答,就得再以出题形式进行。一觉醒来,母亲来到孩子房间,看到孩子把房间整的乱七八糟,母亲问孩子怎么了?找什么?孩子没有反应。于是母亲提笔在纸写着:论述题:你在 找什么?孩子立即写道: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们在找童年,而我不知道童年是什么,醒来就找......母亲看到这里转过脸泪水不住的流.....看到如此的《天才》,作为父母的朋友您是不是有我所说的心酸读后感觉呢?今后您会不会还逼着孩子机械的学习呢?别的我不知,只知道我周围朋友的读后感中可都是不喜欢如此天才的!当然自己也不会作天才那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