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学森大师的诞生.关于学习与教育范文
钱学森大师的诞生
2008年04月25日 15:31:13来源:科技日报
一个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他的科学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就是这样的人。耄耋之年,他念兹在兹的依然是复合型创新人才(也就是涉及领域是否足够多,知识面是否足够宽)、领军人物的培养。而他自己的人生传奇,其实就是对于科学大师培养的最好注脚。
忘不了的求学岁月
钱学森不止一次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那是一段令他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
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用古汉语自编讲义(这好像并不希奇,因为祖国古代也有几何学。可现在还能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把道理讲得很透,常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我们一直强调:道理是相通的)这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博物老师教给学生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只要跟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学校的首要特点就是自由,没有自由,没有学问!)。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学生饱览各种课外书籍。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高中二年级就开设第二外语。除学英语外,钱学森选修了德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钱学森说:“我非常怀念母校,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转眼,时光又淌过七个春秋。在这期间,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1936年10月,他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有人问:“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教授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这就叫自信,也是“大气”)钱学森后来说,这里的学习使自己“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全讲到了,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大开眼界。
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没有对权威的质疑,就永远没有创新)。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报告工作,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认为他讲错了,拍桌子瞪眼,斥责他胡闹。钱学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师发脾气,就不吵了(这就是修养),等气消了再说,于是告别了。这位科学家想想自己不对,第二天跑到钱学森工作的房间,立正,鞠躬,对他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同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与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火箭在当时还属于高科技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没有冒险精神是不行的),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1945年,他已经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心念创新人才培养
回国后,钱学森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带领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如今,钱学森年事已高,但一直思考着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圈圈框框在妨碍着我们创新呀!我们的大学根本就不是大学,没半点大学的味道!完全像是教“八股”的“私塾”!)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曾和一位华裔教授聊天,他们都谈及: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考得如何”;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在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大家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了;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除了准备考试就没有什么好学的了!悲哀呀!“相当的”悲哀!比较一下我们的自习室平常与考试前的状况就都明白了!)钱学森读大学时,研究应用力学,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这些应用数学家。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各贴海报讲座,结果是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争鸣的效用!我们容忍“不同”吗?)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更重要的是官本位,有谁向官僚挑战呢?),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刚刚过完96岁华诞的钱学森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这就是我们平时讲课时的“嫁接”,实现创新的基本方法之一)
常人看来与科学完全不搭界(在不同之处看到相同,在相同之处看到不同,就可能创新)的如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却是如影相随地常伴左右,成了钱学森的终身爱好,并且有较高造诣。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就了他的事业、生活和人格。
钱学森对文艺的热爱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年轻时他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兴趣(培养自己更多的兴趣吧——既有有助于我们创新,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极有质量!)。高中时读理科,但也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学习绘画。大学期间,他参加了管乐队,吹小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数十年后,回忆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我们现在判别有用与无用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和专业直接相连!稍有远离,便认为无用,狭隘得很嘞!而这一点又成为我们学习什么的取舍标准,悲哀嘞!即使我们不想成为大家,也成为不了大家,像他们学习学习又有何妨呢?)然而,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的,则是他与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因为父辈为世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青梅竹马,都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开始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此时的钱学森,则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1947年,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结婚“信物”就是一架黑色三角钢琴,后来一直伴随着他们。
忆及往事,蒋英回味无穷:“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呀!诗要有哲理,音乐也一样要有哲理,才能千古流传),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即使在美国整整5年的软禁生活里,也常常是钱学森吹竖笛,蒋英弹吉他,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排遣孤独和烦闷。
回国后40多年,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总要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乐意把熟识的科技人员邀去欣赏。他说:“我在一件工作上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普遍联系!)。”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是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每一个学科都其弊端,而多让自己多涉及一些领域,是避免这种局限的最好方法!)钱学森倡导“大成智慧学”,即集大成,得智慧。他借鉴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自然、军事等科技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等,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去学习,世界上没有所谓无用的知识。“师其意”——找到相通之处,指导实践,而不“泥其迹”——照搬照抄,害死人!)。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钱学森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婚姻,正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好佐证。
第二篇:学习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伟大的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惊闻噩耗,举国哀痛。钱学森教授给我们留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要结合本职岗位,化悲痛为力量,高举科技兴国大旗,自觉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认真做到“四化”,切实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学习钱学森精神具体化。“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这就是钱学森的科学态度。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所以,大家都应该立足本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学习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其不怕失败打击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科研精神,要结合自己岗位,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明显有效举措,强化自查督促力度,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畏艰难,忠诚爱国,使学习钱学森精神群众化。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当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时,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四周多么恐怖,但是他通过国家的帮助依然回来了。“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等等这些话,发自内心,让人震撼,强烈彰显一颗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他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人民,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结,视死如归的赤诚心境,值得国民每一个人学习,要认真学习其爱国精神,凝聚建设国家的强大合力,加快现代化国家建设步伐。
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使学习钱学森精神经常化。钱学森经典的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因此工作中,大家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改革不适应、不符合、不相配套的旧经验、旧制度、老做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时时刻刻将钱学森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分析新现象,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使学习钱学森精神制度化。“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是钱学森的真实写照,他也从不为孩子搞特殊,一生几乎没有私产,清廉无私,哪怕自己应得的稿费、奖金等,也系数捐献了出去。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了自己,惟有报效国家、报效人民。1991年,在他退出一线工作后,钱学森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比如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出国,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其清正廉洁,坚持原则的具体要求,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大家要将学习其原则作为一项制度,深入学习其对钱的正确看待,学习其谦虚的胸怀,学习其严于律己、加强自身建设的行为,真正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努力争做一名优秀党员干部。
学习钱学森的三种精神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文海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了,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笔者以为,钱学森身上集中体现了三种精神。
其一是爱国精神。钱学森留学美国,在国外事业有成,生活优裕,但他却心系一穷二白的祖**亲,毅然选择回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祖国,这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其二是创新精神。钱学森提出过许多富于创新的、超前的见解,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和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钱学森使得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体现了他的科学创新精神。
其三是奉献精神。钱学森为国所作的贡献无法用金钱衡量,但他从来没有向国家索取什么,也没有要求国家给予特殊待遇,甚至把获得“霍英东杰出奖”的奖金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体现了奉献精神。
今天,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爱国之士,参与到国家科技发展中来。然而,某些人口里讲爱国,但不讲奉献;某些人国外留学,学有所成,但不讲“知识报国”;某些科技工作者,不把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却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
因此,笔者认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团组织、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用钱学森的精神教育年轻一代、鼓舞年轻一代,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为民族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钱学森同志心得体会
2009-11-09 19:38
作为东方之子的钱学森现于2009年10月31日逝世,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在1991年被授予国家 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当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千年飞天梦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钱学森。
在20世纪中叶,钱学森在美国科学领域已取得杰出成就,蜚声世界。50年前,他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以赤子之心为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钱学森对名利看得很淡,至今还住在已住了40年的老楼里,并把大量奖金捐赠给了科研事业及贫困地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仅始终坚信党的事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而且十分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紧紧跟上党的前进步伐,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从1958年创刊号,到后来改名为《求是》杂志,他每期必读,直至今天94岁高龄。他一生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党刊党报,阅读党报之认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亲手将报章杂志上的有用文章、新闻和消息剪下来,粘贴整齐,注明日期,分类装袋归档。仅仅是剪报材料就有629袋,计有24500多份,在钱老家里整整挤满5个大书柜。学习报刊尚且如此认真,学习中央文件、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钱老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坚韧不拔毅力,使他的思想不断升华,境界不断提高,从早年的一位爱国者,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进而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科技界的楷模。
钱学森同志已经94岁高龄了,今年又正值他回到祖国50周年。他在国外立志学有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再不受列强的欺凌,使人民能过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在成为世界知名学者以后,历尽千辛回来了。50年来,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像春蚕一样为人民吐尽了蚕丝。他所得到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厦。而他,仍住在4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不断地学习,紧紧地跟上党的前进步伐,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他特别钦佩A·爱因斯坦、R·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不仅献身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且他们的思想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作为一名技术工程出身的科学家,钱学森始终注意从实践出发,总结、提炼、检验理论设想,是一名善于将工程实际与理论创新融会贯通的科学大师;作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真理,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锻造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品格。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就党员积极分子来讲,我们将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自我剖析,以及同志之间的相互提醒和相互帮助,达到提高认识、改进作风、振奋精神、促进工作的目的。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激励,进而设立更加高远的奋斗目标。
钱老的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且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军界,也可以说是声名显赫。钱老在1955年回国时,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1980年5月18日,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美国合众社播发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专稿。文中写道:“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一个人:在许多年以前,他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美国政府由于害怕他回归中国,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50年代的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
金布尔对钱学森的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以后所发生的事实所证明。
由于钱学森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杰出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
贡献科学家”称号(他是唯一获此称号的中国科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一篇重要文章上批示“我们应当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
学习钱老,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个人学识所限,我今天只能从几个方面谈一谈个人学习的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提到钱老的名字,大家一般只会联想到“著名科学家”这几个字。而实际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钱学森大概是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多,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自觉的一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这里,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钱老在《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的一段论述:“再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问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在恩格斯的时代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必须吸取人类的全部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精练概括;这当然要涉及到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造成一种习惯,好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但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确立了,我们应该把它的总论明确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种交流要通过两道桥梁:一道桥梁是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的;一道桥梁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辨证法),是对社会科学的。……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不应平列,后两者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下面一点,而且它们又各有自己联系的一类科学技术。”
1987年春天,钱老作为中国科协主席率团出访欧洲。在德国,他以《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题,向使馆人员和留德学生发表谈话。钱老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死的东西,必须用它来指导工作。因为这是证明了的人类最高智慧,你不用它,太傻瓜了!这些话,我跟国内许多青年同志都讲过,我看青年同志不怎么接受。他们大概在想:„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人员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也搞得不错嘛!‟但是,我也有一句话:„假设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那就如虎添翼比他还厉害。‟”
在英国,钱学森以《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为题给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内容生动的报告。在回顾了300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后,钱老坚定而又满怀信心地说:“中国3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其他的道路。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到了建国100周年(2049年)的时候,国家人均产值定能接近当前的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秋季的一天。钱老在一所重点大学听一位哲学教授讲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讨论过程中,他表述了这样的观点:“恩格斯概括了100年前的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所讲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是对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我们不能光限于现在看到的这本《自然辩证法》。我们要根据现代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成果,努力编写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历史变化了,认识前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同志们也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钱老既是一位卓越的科技帅才,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具有对党、对人民无限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坚持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唯如此,才能经受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了祖国自强不息,耿耿忠心。这部作品展示了钱学森在多种时态下的爱国情怀。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尽管美国给了他许多优惠的条件,35岁时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钱学森不留恋美国。钱学森后来谈到,他在美国没有买一个美元的保险,因为他根本不想在美国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满腔的热情准备回来报效祖国,在受到美国政府阻拦时,他以“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同美国当局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钱学森高尚人格的体现。作品对这一部分的描写很充分有力而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能以高尚的情操,来对待祖国人民给他的荣誉和期望。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信任,委以重任。钱学森不居功自傲,而是以“普通一兵”的姿态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身居“中将”的高位,却同广大指战员一起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有时几个月不能回家,不能同自己的爱妻互通音讯,他也毫无怨言,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他贡献越大,就越显得虚心,处处谦虚谨慎。80年代末期,他的一位朋友送他一帧《咏竹》的条幅:“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是对钱老一生的生动写照,而他自己却把它作为“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得到过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奖,但他从不把它看成是个人的成功,而是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中国人”这个伟大的钱学森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科学家的人生楷模,也正是钱老高尚人格的感人力量的体现。作品对钱老这些高尚的品格,描写得感人至深,掷地有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晚年的钱学森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第三篇:教育诞生天才
教育诞生天才
读《教育孩子要有正确地方法》有感
李桂英
《教育诞生天才》是一本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集,是一本以卡尔为例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来证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的书,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讲述了卡尔本是弱智的却教育成为了一个天才的真实故事,然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且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就难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书中教了我们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一,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不同。对于孩子不同的天赋要有不同的后天教育,而父母的极度催逼只会导致孩子失败。第二,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就是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原则,抓住了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来开发孩子的智力。第三,教子有方。在游戏中对孩子开展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玩出孩子的各种能力。第四,要与孩子平等相待。对孩子的批评要正确,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在吃饭时,就会把卡尔威特当做大人对待,讨论饭菜的味道,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在吃饭时不允许孩子说话,严肃的吓人,让孩子感觉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受罪。第五,不忘夸奖孩子的优点。当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他就会继续表现他的良好行为,并
且感到满足和高兴,这也是孩子信心的来源。“你是非常聪明的,非常好的孩子”在对卡尔的教育中,老卡尔最常用的就是这句话。当卡尔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很没信心,当他战战兢兢把他第一篇文章给老卡尔的时候,老卡尔也发现了文章多么糟糕,但是老卡尔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不能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邪恶做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老卡尔的这句话让孩子又兴奋起来,第二次的写作也明显不同了。第六,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另外,要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那么每个人都会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卡尔威特所教会我们的,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掌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担负起做教师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让每个孩子能够健康幸福的成长,并能够的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汲取以卡尔为榜样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
第四篇:学习钱学森教育创新思想心得体会
钱学森先生仙逝了。这位大科学家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是多方面的。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教育的关注,是他对教育创新的真知灼见。
钱老曾回忆当年在美国学习时的感受。他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后来,他又曾多次谈到,人云亦云不是科学。
如何创新呢?钱老一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他认为,辩证的思维能力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此外,他还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在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
这些观点,对于我的工作和教学科研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指引我把创新当作自己的奋斗理想,当作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指引我学习哲学、思维科学,站在这个角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要勇往直前,想创新,能创新。教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钱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一生关注前沿,关注未来,创新不止。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学习钱学森精神
暑期实践报告——学习钱学森精神
主题走近钱老,走进钱老
前言
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走完了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和全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虽然他已经离人民而去,但钱学森精神却是他留给世人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崇高的历史使命,需要将先辈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并不断传承。因此,学习钱学森精神,并把它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暑期,我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钱老的精神,并且产生了许多学习心得,对钱老有了更深的崇敬之情。
目的走近钱老,了解他的生平;走进钱老,从他的生平以及辉煌成就中感受他的精神学习他的精神,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途径
阅读相关图书以及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相关信息
Ⅰ.钱学森生平简介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3年9月就读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6月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至1955年,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8年,为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1950年夏,为顺利返回祖国,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为委员。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从此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 1
来感动中国人物”。
Ⅱ.钱学森的人生传奇
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学习心得
作为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他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他说到了,同样也做到了。钱老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有着崇高的精神,达到了不凡的境界。对于钱老的精神,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他从不看重荣华富贵。
美国的丰厚待遇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诱惑力。其实,以钱老的能力,如果追求金钱地位之类的个人价值,有多少人能望其项背?但是钱老是这么说的:“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然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受到金钱的驱使而迷失本性,犯下过错而终身遗憾,同时危害社会?如果每个人科学家,都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又能为社会减轻多少负担,还有什么腐败现象可谈呢。
其次,钱老的爱国精神让我佩服。
在五年归国路中,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可以冲破任何阻力,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为了准备回国,他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
在回国探亲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后,他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但是他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
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冲破重重阻力,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回到祖国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钱老的爱国激情愈加高涨,他将这种激情投入到科研中,为祖国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成就。即使在晚年,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仍旧密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态势。他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东北大学的学子,我更有责任将这种爱国精神发扬和传承。钱老是一面旗帜,引导我们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把青春奉献给建设祖国的事业,用一生去热爱我们的祖国。
再次,他以执着于事业,淡泊于名利作为为人准则。
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为了“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他可以一头扎进大西北,在黄沙烈日中风餐露宿。可在功劳等身之时,却一个又一个地要求辞去各种职务、职称,希望媒体对自己的宣传减少再减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始终都贯穿在钱老先生的人生传奇中,这是很多具有渊博学识和本事的人都难以做到的。想想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多少有一种真正的信仰?再想想我们大学生,我们的当前的任务就是学更多的知识来提升个人素质,掌握更多的本领,学习研究就是我们的事业。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一头扎进去就很难再找到彼岸,我们的可支配时间虽然比以前多了,但并不能放松自己,更不能向一些同学那样把一个学期的学习汇总到一个月完成。在学习之余,应该利用专业知识或是其他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方向进行研究,多参加一些诸如学术论文大赛、创新型项目的比赛,不怕失败,挑战和提高自己。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钱老一样的伟人,但即便是做一颗螺丝钉,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正确树立价值观,恰当地对待荣誉,不因荣誉而急躁,当事业和荣誉放在面前时,分清孰轻孰重。
最后,作为科学家,他始终对得起良心。
科学家与科学精神不是一回事。当了科学家,却心浮气躁、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人,现实中比比皆是。而钱老的治学与科研,不仅有“点错一个小数点扣掉20分”式的一丝不苟,更有“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式的科技良心。钱先生在北京师大附中就读时,他的数学老师提倡创新,出5道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平淡那也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4道,但是解决的方法非常有创新,那就给100分,还另外有奖励。在科大,他的学生同样感受到了某种类似。他说如果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错了一个小数点,就扣20分。他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其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难能可贵。我们在学习中却
有很多人不求甚解,只求明白个大概,而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深究,模棱两可,因而基础不扎实,技术不过硬,自然不能做出大的成绩。等到不如社会,如果以这种状态工作,就对不起所在的岗位,还谈什么回报社会呢。比如在医学界,凭良心做事的医生并不多了,这是很危险的。医生不负责,哪怕只是一时的疏忽,病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钱老告诉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是自己的良心。
用大师的人生准则比照我们的行为,用大师的价值观丈量我们的心灵。这是向大师学习最实际的起点。走近钱老,我看见了他光辉成绩背后奋斗的身影,看到他坚毅的面庞;走进钱老,我感受到他轻视钱财,热爱祖国,执着于事业而淡泊名利,用良心对待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钱学森精神,我更加明确了应该怎样去实现我的人生梦想,应该怎样写好我人生的每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