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调查填表说明
附件3: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调查填表说明
(调查软件上附有本说明)
一、关于事业单位2007年度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统计表 ●关于主管部门。请按管理权限填写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可不填。
●填报数据请按年为单位统计。
●2007年度收入=财政拨款﹢事业(含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2007年度支出=工资福利性支出﹢非工资福利性其他支出+离退休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
工资福利性支出=单位领导成员部分+非领导成员在职工作人员部分﹢对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
●关于经费类型。经费类型分为财政核拨、财政核拨补助、经费自给三类。
二、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07年度总收入统计表 ●关于表的分类。如单位全部或部分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请填报总收入统计表1;如单位没有执行事业单位标准工资制度,完全实行自主分配,则按单位实际工资项目标准填报总收入表2。
●关于人员状态。人员状态分为单位在职领导、单位普通在职人员、离休人员和退休人员四类。其中,本单位中层 —1—
(部门)领导不列入单位在职领导。
●关于经费类型。与收入分配情况表同。
●关于待遇级别。系统会自动读取数据。
●关于单位自行设立发放的工资、津贴、补贴项目及标准。请单位根据上年度实际发放的工资及津补贴项目进行适当归类并填写,单位可自行设计项目名称,对于项目难以归类或名称无法设计的,可将此部分收入列入其他类。
●为准确统计,在填写单位自行设立发放的工资、津贴和补贴项目时,请保证填报项目前后一致。如某人项目1填报“加班费”,则其余人项目1也必须为“加班费”。
●关于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可只填写姓名、人员状态、2007年度总收入三项,其余项目可不填写。
●关于统计时间单位。所有收入请按年为单位统计。
三、其他
●关于数据交换。市属事业单位电子数据及统计报表请报送市直各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报市人事局工资处),各区事业单位电子数据及统计报表报区人事部门。
●联系电话:市人事局,82107163、82108191、82108180;市财政局,83938527;
软件服务电话,曾稀、83941577-807。
—2—
第二篇: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一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既有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成分,也有制度性缺陷形成的不公平因素。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以及某些特殊政策都对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追根溯源,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还有很多制度性成因。
初次分配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从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看,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加大和财产分布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从再分配的制度安排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阻碍了城乡公平劳动收入的实现。除此之外,我国产业偏向政策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政府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为发展重工业,只有依靠农业支持工业的增长。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强制实行低价收购,这就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低价的生产资料,又可保证工人及其家庭享有低价的食品供给,以实行低工资政策。资金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失去了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机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农业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农产品生产的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户籍制和人为因素城市用工壁垒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
量的农业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在农村内部从事高度分散的、低效率的劳动。小规模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设备的运用和传统农业的转变,这就致使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支出很少,农业整体效益持续低下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
二、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取消户籍制限制促进城乡产业融合(1)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时并举。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谋业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让自主迁徙、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成为农民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后,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终解决办法是非农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就业,让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用武之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2)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协调发展。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
2.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这一点我国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版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目前我国反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由中央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要坚持国家出资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时保障项目不可能太多,目前农村保障的重点应该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两项。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首要前提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键是加大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1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1000亩以上才可以主要依靠农业达到富裕水平。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家庭,这种分散的、小地块经营,是典型的现代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要求严重背离,应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促进解决。
4.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应该终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使农业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条件,以抑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资源过多地转移,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遵循原则的转换,即由追求经济效率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为主,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制定支农政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农业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通过建立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增加用于“三农”的支出要符合公共财政和WTO的要求。对农业主要是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通过“以工代赈”直接转化农民收入。对农村主要是增加小城镇建设、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卫生和农村生态保护等支出。对农民主要是增加扶贫、技术培训等支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把农业补贴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通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粮食直补制度,压缩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数额,将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使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按一定比例直接向第二、三产业提取农业发展基金,向社会征收农产品消费税等,用于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且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篇:2011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审批表填表说明
2011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审批表填表说明
任职回避无或有(说明理由原因)
以上各项都由拟聘用人员填写,必须真实。表内的年、月、日一律用公历和阿拉伯数字,例
第四篇:补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填表说明
补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填表说明
此次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主要是清理规范:职务津贴、剩余津贴、预发津贴、保留津贴(即高出30%部分)、差旅费。
一、表格分:在职工作人员表格和退休人员表格,一式四份。备注:在职人员必须是在编在册人员
二、“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任职时间”栏填写年月,例如:“2001.10”
三、“岗位等级”栏填写例如:“管理九级”、“专技十级”、“专技十三级”、“技工三级”等。
四、在职工作人员补发2010年1月-2011年6月份基础性绩效工资时,按同等级别最低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执行,扣除原职务津贴、剩余津贴、预发津贴、保留津贴、差旅费,差额部分即为月增资额。
事业单位见习期人员,按见习期期满所聘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补发,补发时间以人社局开出调令的时间为准(15日前的当月执行,15日后的次月执行)。
五、2009年12月31日之前退休的工作人员,从2010年1月按退休人员补贴标准补发,扣除原职务津贴、剩余津贴、预发津贴、保留津贴,差额部分即为月增资额。
备注:2006年6月30日前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贴不扣除,填表时“保留津贴项”不填;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人员的保留津贴扣除,填表时“保留津贴项”填,若扣除后增资额为负数,则保留原工资数。
2010年1月-2011年6月之间退休人员分别按在职和退休标准补发,退休时间以法定退休年龄周年周月为准,从周年周月的下月起按退休人员补贴标准补发。
六、2010年1月-2011年6月之间去世的工作人员分别按在职或退休标准计算补发。
七、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以350元/月〃人标准核发。备注:在编不在岗人员不发放。
八、补发时间:2010年1月-2011年6月,共计18个月。
九、上报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11:30前报到人社局工资福利股,过期不予办理。
满城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标准
以2006年底所聘职称为准
附件2
满城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标准
第五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解答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问题解答
1、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改革的原则
一是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二是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三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五是实行分级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3、哪些人员可参加本次工资套改
(1)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等学校中2006年7月1日在册未达到国家规定离退休年龄的正式工作人员。
(2)2006年6月30日以前达到国家规定离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参加本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
(3)高等学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列入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但由学校派遣到校办企业工作,现仍属学校事业编制、工资关系仍在校内的工作人员,列入这次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范围。
4、改革后的工资由几部分组成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本次套改即指基本工资的确定。
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引导,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
同时,完善薪级工资调整机制,从2006年7月1日起,在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1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及以下或未确定考核等次的,不能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5、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依据什么确定
套改后岗位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管理人员、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因此,需要由有关专业技术职务、管理职务等级信息及任职年限等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根据“薪级”确定薪级工资标准,则: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
而薪级工资标准则由有关工作时间、套改年限等信息确定。即相当于在以下坐标系中首先确定“薪级”,再根据“薪级”确定薪级工资。
任职年限
薪级
岗位
级别
套改年限
6、岗位工资标准如何确定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以下办法执行:聘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标准。
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厅局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厅局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县处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县处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员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办事员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
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初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分别详见组织人事部网站工资改革专栏:《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事业单位工人基本工资标准表》。
7、确定薪级工资标准需要提供那些材料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而“薪级”需要由“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两个信息确定。
岗位及级别的认定如上问题4所述。
任职年限,是指从正式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根据实际聘任时间按累加计算至2006年的年限(只适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
工资套改时,在相同等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例如研究机构的助理研究员到高校被聘为讲师的,其讲师与助理研究员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套改年限=工作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外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其中:
(1)工作年限
从本人工作当年起根据实际工作时间按累加计算至2006年的年限(只适用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同)。
实际工作时间起点按以下原则确认:1)招工、招干参加工作的,以招工、招干登记表批准的参加工作时间为准。2)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参加工作的,以分配报到或参加工作登记表填写的时间为准。3)大中专院校毕业后,经公开考试录用参加工作的,以录用审批表中批准的时间为准。4)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干部、战士参加工作时间以批准入伍的时间为准。5)国家、自治区及兵团有明确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扣除年限是指因表现不好或犯错误受党纪、政纪处分考核不定等次或定为不合格的年限,以及请长事假等未参加考核的年限。
(2)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
指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规定学制,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规定学制,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国外学制以国家留学生服务中心认定为准。
工作人员按现聘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如低于按本人低一级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可按低一级岗位进行套改,并将现聘岗位的任职年限与低一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
分别详见组织人事部网站工资改革专栏:《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薪级工资套改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薪级工资套改表》、《事业单位技术工人薪级工资套改表》、《事业单位普通工人薪级工资套改表》。
8、岗位变动后基本工资如何调整
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由批准的部门或单位明确其主要任职岗位,并按主要任职岗位确定工资,不允许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分别按不同的系列确定、交叉享受。
9、新聘用人员如何兑现工资待遇问题
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含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及以下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见习期工资执行期满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
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明确岗位前,执行初期工资;明确岗位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
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初期工资标准为770元,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初期工资标准为845元。明确岗位的次月起,按所聘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分别执行11级和14级薪级工资标准。
10、被授予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人员如何适当高定工资档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授予省部级(政府授予)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且93年工改以来按国家规定高定了工资档次,仍保持荣誉的,可在套改工资的基础上适当高定工资档次或薪级工资,高定的工资原则上不得超过两个档次或两个薪级,因同一事迹同时获得多个荣誉称号的,不得重复高定档次或薪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