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个人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个人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出的改革信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如此强烈,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判断提出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呢?改革,一般不是国家权力部门自觉、主动推动的,而是由问题倒逼而生。试想,假如我们不去改革,日益积累的问题终将导致危机爆发。因此,党有危机意识,国之幸,民之福。
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用相对较弱的语气表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仍将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但不可置否,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还能从国家享受多少特殊恩惠呢?我们总是面对危机来临而指望国家伸手援助,总是看到改革的风险而原地踏步,总是畏惧利益集团而放慢改革步伐,总是蔑视民营企业的效益而忽视自己的效率,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危机就不改革,重大的改革就必须要深重的危机来倒逼。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状态!
危机,虽然客观存在、不好把控,但危机意识,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企业先有危机意识,才会有改革意识,才能避免危机发生。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忠诚、可靠、高素质、年轻化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保障。中远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得益于党和政府的照顾,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呵护,但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员工队伍。
当下,受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增长放缓、运力严重过剩、营运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航运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航运周期难免持续低迷。可以说,我们的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发展压力,面临着“要么生存、要么淘汰”的经营危机。没有危机意识就是企业最大的危机。此刻,我们应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危机感和紧迫感,做一名惧者!
惧者:乃心怀忧患、备感危机,且未雨绸缪、积极行动之人。只有惧心相随,才能让人有切肤之感,进而迸发出生命最原始的活力,最激越的精神,最昂扬的斗志。
颠覆一切的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知道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原以为自己曾掌握不少的知识,但一眨眼又好像回到了启蒙时代;原以为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但一瞬间就被动洗牌。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如何应对?葛洛夫提出的“惧者生存”理念可为我们找到答案。
惧者,时刻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不会自囿于坐井观天的满足,不会自负于一时的胜绩,像闹钟发条拧得紧紧的,时刻提醒自己:将来不是优秀的淘汰落后的,而是优秀的淘汰比较优秀的;今日的自我否定昨日的自我,以创新求蜕变,以卓越求持续。
惧者,系统思考,超前决策。惟恐“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防范忧患于全过程全方位,洞察秋毫于各角落各阶段。顺境中,时刻提醒自己,发现自身不足,分析当前环境变化,审时度势;逆境中,以危机感应对危机,在危机感中静下心寻找解决方法,尽早决策。
惧者,化压力为动力,让自己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残酷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内部环境中,惧者抗风险的能力最强,绝不会一经历失败就一蹶不振。惧者调整心态,汲取知识,捕获能力,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常常成为超常发挥的“黑马”。
惧者,拥有开阔的视野、跨越式的思维、永不服输的拼搏之心。惧者绝不无聊挂在嘴边,绝不以自己端的是“铁饭碗”而高枕无忧,绝不享受着“富不了、饿不着”的生活坐等退休。相反,惧者怀着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理想,以争分夺秒的速度,积极奋发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为人处事,力求突破。
历史的长河中,10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致力于打造百年企业的中远来说,仍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你准备好了吗?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体会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号至12号在北京顺利召开。这又是一次具有改革意义的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和决定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就继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提出综合方案,为未来发展绘制了一张新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的历史起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国改革的目标最终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搞市场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场化改革在顺利逐步推进,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十八届三中全会继承这一惯例,继续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具有永恒意义。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支撑,只有经济基础才能保证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此次会议的一个创新点在于,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经济发展不仅是国家的任务,更是每一个人的任务,包括工业,更包括农业。农业问题又涉及到农村以及农民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表明农村改革同经济体制建设一样仍然是重点。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70%,农村改革和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占有部分决定性作用。
提到经济体制改革,就必然要有政治制度的改革作为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重视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
展。”“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关的改革重点体现在:
(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放心保)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中华励誌网”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发展现代农业。
(5)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6)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7)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反复出现“公平”一词。公平是人的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我对决定中几处涉及“保障公平”的领域感触颇深。
第一:有关农村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规定。会议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价格原本千差万别,这就会导致大量农村要么无人管理因而无法产生经济价值,要么低价贱卖。而土地同权同价则可以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红利。此外,农民的房子可以像城里人的房子一样进行买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入股、抵押,农村宅基地作为财产性收入,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可用于置换城市房屋,解决居住问题。这些都是突破,但同时对农民来说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城市里的有钱人也很愿意到农村去买点房子买点地。当前全世界金融膨胀,金融资本在海外都在搞超级量化宽松,造成过剩的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争抢土地的高潮,这个过程中,有钱人应该说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下乡去占有农地、占有农房了。因此从这点看是不利于农民群众的。
第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可以与城里孩子接受同等教育;自己生病时可以有医保来负担一部分医药费;自己老来不能工作时,可以领取一些基本生活费用。而“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则有力的体现了国家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招工用人一视同仁。招工就业是我们同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目前的应聘环境中,性别歧视、学校歧视、地域歧视甚至背景歧视现象屡禁不绝。我们常说“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更应该以博爱的心态给予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就业公平契合了我国经济和产业转
型升级的大战略,让人才流动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消除就业歧视将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四: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就像三把“剪刀”,减掉的是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降低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收入高还是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看你的屁股坐在哪儿。任由此种情况发展下去只会降低大家的工作热情,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反腐的工作抓得非常紧,看作是工作的重点,对于群众教育路线的开展和落实,机关干部也在积极的响应中。此次的改革能不能将反腐“进行到底”,让权利在阳关下运行?民众对反腐的期待很高,如何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如何完善监督渠道让全民参与反腐治贪,这将是考察此次会议在今后社会中的体现的一个评价指标。
自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以文教化的思想,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不断延伸、积淀、传承,形成了中华文明悠远的资源宝藏,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应植根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却在下降。随着社会负面报道的大量覆盖,人民群众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了质疑,上至高官腐败,下至城管打人,以及老妇讹诈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文化建设的改革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最先关心的必将是个人的生活水平是否能进一步提高。但是作为一名受到国家重点培养的研究生,我们又时刻关心国家能否在平稳上升中前进。尽管我们现在能力有限,但是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用双手做出贡献。对中国共产党,我们一直充满信心,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到三农建设,到全面小康,每一步中国共产党都走得踏实有力,一次次给人们群众满意又兴奋的答复。但是,中国在发展,改革步伐不能停止。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层改革者的队伍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改革也将在全面深化中展现奋发有为的崭新风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下,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三篇:大学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会议明确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刻关注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政策。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只有理解领会了各种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实践好并付诸于行动。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对于《决定》中所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很深的感悟。《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政策导向,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以此为基点落实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是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方面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一方面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一系列的改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就如同木桶理论中各块木板,每一项改革代表其中的一块木板,而改革的总体目标既国家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视为木桶之中的水,任何一项改革的确实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指示,将会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将会进一步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将会很快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创新社会治理,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进程,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呈现怎样的图景?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历史如镜,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铁律:世上很少有一种事物能具备和制度一样强大的力量,决定家国命运,牵动个人福祉。百年以降,多少励精图治,多少探索求存,却一次次与华夏强盛、百姓安康的梦想擦身而过,化作历史钩沉。一个无法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支撑不起民族振兴的宏伟梦想,也实现不了江山永固的长治久安。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能否让更多的基层改革者站出来,点燃他们心中投身改革的激情,从而凝聚起一切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将成为本轮改革迈向成功的关键。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21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是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方面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一
方面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一系列的改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就如同木桶理论中各块木板,每一项改革代表其中的一块木板,而改革的总体目标既国家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视为木桶之中的水,任何一项改革的确实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从推进法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撑。《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大法,进一步强化宪法的权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对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通过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民主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需要法律权威的支持。法律绝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在更关键的另一个方面,法律也是社会控制和规范政府与公共权力的工具。法律至上应成为安排法与权关系的基本原则,法律在公共权力面前取得独立和最高的权威地位是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既一切公共机构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无论是具体的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本身,违法行使公共权力都会引起法律责任,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推进法治改革对于此次整体的改革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影响,法律从某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其影响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中国,必
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体会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会作出一些重大且带有转折意义的决策。既体现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会议以及过去了6个月的时间,现在再悉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温故而知新地产生三点深刻感受:催生了中国的“改革新政”----习李执政集团及其一揽子改革方案,无疑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最具深度、最有力度,也是最有难度的系统性改革构想。2020年以前,中国的改革任务是极其沉重而繁杂、艰巨而痛苦的----过去35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诸多矛盾和困难、积存在各个领域的夹生饭,此次三中全会至少直面以对了80%,决心设法破解和消化;未来的深层改革必然会“伤筋动骨”,触及到已经固化的体制和利益格局,改革者面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若遭遇刚性反弹,怎么办?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35年“挑挑拣拣”的改革开放,无论从思想认识、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还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环境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陷入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困扰之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强势突围”。因此,新一届中国执政集团,必将大胆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新起点,将从思想、体制和制度层面,优化并打造一个新的改革发展的平台,着眼于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断增强执政党领导改革开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自信心。正如此次全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近几年来,海内外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多有责备,而且新一届执政集团也深刻认识到作为执政党,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就目前中国客观局势而言,唯有中国共产党有条件、有资格、有能力统揽改革大局。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改善和强化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角度强调:“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既然新一届执政集团要运筹、布局和推动一揽子改革方案,并从新的起点全面深化经济改革,那么必须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大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首先进一步明确并坚定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大方向:“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仅如此,全会还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原则:“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坚定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意味着在今后改革进程中,一切不利已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将会逐步拆除,一切不利于市场化的毒素也会逐渐被排处。
尽管“2020实现小康”的大目标也已明确,但是更加具体的实施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是什么呢?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明确这一改革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公众展示的改革方案,就这一任务提出了分步走的“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全会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近十多年来,中国公众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较长时间里,执政集团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策略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因此导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各个方面。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因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建设,注入新的、既与时俱进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和举措:“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怎样的勇气、胆识、策略和手段把“改革新政”蓝图逐步变为现实,才是关键之所在。13亿人民为之振奋的不仅仅是宏伟而精彩的改革蓝图,更重要的是能否激起一股风卷残云、势如破竹、浩浩荡荡的改革洪流。相比较而言,“习李组合”是35年以来,最具改革胆识和勇气的、配合默契的年轻一代领导者,是能够下狠心、有魄力的强势改革派,在已经没有多大回旋余地的情势下,必须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