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观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原创、文/陈晶晶早在去年的时候就看到《唐山大地震》在网上以铺天盖地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广告,让我有了一看究竟的冲动,今天终于上映了,毕竟自己出生于80后,对于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了解甚微,于是,带着对灾难中不幸遇难的24万中国同胞的哀悼和缅怀之情,认认真真的观看了这部情感电影,感受颇大,下面就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情感大戏,影片情节感人至深,久久不能释怀!
通过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的眼泪流出4次,从没任何一部灾难片让我如此震撼,眼泪一直伴随到影片终结。最后一次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第一次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园,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被地震吞噬的时候,那份歇斯底的悲痛只能通过哭天骂地的呐喊声进行宣泄,让我感觉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灾难的时候,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第二次是在抢救的过程中,女主角徐面对着自己眼前的灾难已成了不言的事实,尤其在救援的时候,女主角徐帆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徐帆说了好多遍:两个都救,都个都得救啊!但.......不允许,必须要马上做出决则,作为一个母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宁愿拿自己的命来换儿女的命,在这种绝境下,要让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此时,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心灵的深处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第三次是在救援完毕后,女主角徐帆看到全家福照片的时候,让人不得不回忆起震前的一家4口的幸福生活,思绪再回到现实,才能真正的感受:没了,没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没了,那种委屈、悲伤、孤独,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第4次是在徐帆年老时与女儿相聚的时候,23秒的事故,32年的离别,徐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徐帆的女儿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而徐帆当时选择了儿子,从此对女儿的愧疚以及思念就这样在心里埋进了32年的时间。然而,就在那跪下相认的一瞬间,眼泪与积攒了多年恩怨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情感力量又一次真正的传到了我的心灵深处,哗然泪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思念与愧疚,圆满的得到寄托,让人欣慰而又泪流满面......第二: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灾难我们中华儿女一呼百应。
通过唐山、汶川两次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为了那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可以弃自己的亲人不顾,奋力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那一排排献血的长队,募捐的长队......影片中在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时候,有个口号叫的非常好:“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组织起来,人定胜天......”声音从喇叭广播于四面八方,无情的地质灾害将数十万的生命掩埋在废墟当中,往日幸福的生活、和谐美丽的城市在瞬间化为乌有,面对无情的灾难,人类是那么的脆弱,在灾后的生活费更是多么的无助,这样的口号无疑让灾区的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灾区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地震发生后,我们敬爱的人民解放军不惧危情的无私奉献,全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为解救地震中受灾的人民筑起一道坚硬的钢铁长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影片中无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医疗救助、幸存者等救援队伍,他们用手扒开碎石烂砖,用铁锹挖开沙土。每个救援人员的手上都血迹斑斑,缠满纱布。他们不畏牺牲,不分昼夜地,对废墟进行地毯似的搜索。尽管余震不断,身旁是摇摇欲坠的石柱或者横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用双手,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带来了唯一的希望!
灾难无情,人有情,近年来,中国出现着种种自然灾难,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用真爱凝聚力量战胜灾难。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是同饮长江黄河之水的炎黄子孙,在一方有难时,我们的心同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第三:唐山、汶川难道我们对地震的灾害就真的束手无策吗?
抗震设防,预防为主,这是我国抗震减灾实行的战略方针。为了悲剧再次重演,我们是否能利用科学的技术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吗?特此我做了详细的调查: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正是为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所以怎么选择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应用在人类居住的建筑上来避免或减轻地震的灾害是至关重要的。有幸在中新网看到一篇关于抗震设计的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提出:“传统的抗震设计存在问题,很难控制房屋破损程度。应该采用新的抗震设计,建造隔震建筑,在建筑物上加柔软层,确保房屋大地震不坏也不倒,保护房屋结构和内部不受损坏。积极及时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预防为主,才能尽可能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经过学习,才知道,隔震技术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12条所提到的,其抗震原理为:通过在楼房的基础部用橡胶垫块将大地与楼房隔开,当地震发生时,橡胶垫块将发挥“隔”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使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的作用,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如图CJ-1右)。
而我们现在传统的建筑抗震技术主要特点是“抗,“以刚克刚””:上部居住楼房与大地牢固的联结在一起,当大地发生地震时,引起上部建筑结构一起发生运动,此时上部结构就像电路上的放大器,对地面运动的作用力进行惯性放大作
用(一般建筑物可放大2~5倍(如图CJ-1左),所以上部建筑结构要承受比地面还要大的地震作用破坏力,当建筑材料超过极限承载能力后,建筑物就会发生破坏、坍塌等情况,严重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周院士说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从“抗”到“隔”,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设计观念,形成了
中国抗震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影片中《唐山大地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生命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电影的高潮部分重点讲述了让那一对因唐山地震而分别了32年的姐弟,因为怀着一份对地震的特殊感受,一份对灾区人们的深切同情,同时踏上了去灾区自愿服务的道路,并最终重逢于汶川地震灾区。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很多人成了孤儿,很多人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这种生离死别、骨肉分离、痛彻心扉的感觉,谁能理解?谁能体会的到呢?也许,只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才能
痛定思痛,我想当下之事,还要是像周院士说的:尽可能积极及时的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预防为主,才能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证金!
第二篇: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周末,起的不是太早,起床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舍友们早早上网了,索性我也上网瞧瞧。听舍友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特别具有震撼力,看了有感触,会终生难忘”。我说:“我听过这大事,可就是没看过”。
唐山大地震,对我爸爸妈妈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上学时代,妈妈特喜欢给我们讲故事,有一次妈妈给我们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说的很惨很悲,听了令人害怕。妈妈说:“在她的印象中,1976年是个灾年,是一直在下雨的一年。年少时的记忆和思想很单纯,好象没有什么忧虑,甚至连时间流失都没有什么概念,最多的就是记住了这些大事件的发生,至于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记下得就很少”。那那时侯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听过就忘了。更无法体会到那种不幸的大灾难。
周末,我下载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以一个大专生的心态看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的灾难时,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目睹导演逼真的23秒特效大地震的场面,我的心第一次和地震中楼房发生了共振样撕心裂肺的痛。尽管这是电影的特效,但是,真实的场面,一定比这更惨痛和骇人。瞬间的震动,一座宁静的城市就毁于一旦,千万条鲜活的生命就化为飞尘消失了。夜,温柔的夜,露出了它凶恶的一面,残酷的魔爪把千万条生命抓去为它陪葬,它看到了我们人类脆弱的生命在一瞬间停止了跳动,它也看到了废墟之中,生命的强大。看到这些,我流泪了。为我们
人类的命运,为那些死去的受难者的灵魂。
《唐山大地震》这部长达135分钟影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是以一个普通工人之家四口人为线,震后剩下母子二人开始。看到姐姐、弟弟被困瓦砾里,妈妈只能选择救出其中一人时,很感人,这是作为母亲的一个重大生死抉择,我的眼睛红了起来。地震过后姐姐、弟弟的命运从此改变,电影里也从两个方面同步介绍了他们两个的生命历程,但是有着同一样的路线,就是突出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处处在电影中渲染着“爱”,处处都是贴近人们的心,震撼人们的心。
看了这部电影心里有很多很多感动,也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活着是很幸运很美好的事。我们要感谢父母,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如果不是他们的辛勤劳苦就不会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在这里说声“谢谢你们了”。
第三篇: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大地震曾经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可以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面对生活吧!
更多《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有感
责 任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突然发生7.8级强烈地震,就在那一刹那24万同胞失去了生命„„”。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式的文字在我来唐山工作之前就经常在和“地震”这两个可怕的字眼相关的文幅里面看到。今晚我看过冯小刚导演主持拍摄的《唐山大地震》后心潮澎湃,泪水划过脸颊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顿时闪现出两个字——“责任”!
我虽然籍贯不在唐山,但如今也属于唐山人民中的一分子了,出生在唐山,嫁给唐山人,爱着唐山!在电影中我寻找出了七个感动,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长大,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如何去爱,这七个感动在我心中凝聚出“责任”二字!
第一个感动是元妮和丈夫在冲向回家的路上,没有一丝的疑虑,冒着随时被正在倒塌中的砖瓦毁灭的危险,方登趴在窗口撕心裂肺的叫着“妈—妈”的时候,元妮用着一种无助却又超乎常人勇气的应声“哎,我来列~~”,我的眼泪唰一下就夺眶而出了!这种责任是除了母亲任何人也给不了的吗?!可能是吧!我感动于元妮那基于纯粹的母爱,我感动于元妮那不顾生命的大爱!未来,当我做妈妈的时候,这种责任我是要承担的!我是会承担的!
第二个感动是元妮就要冲进楼里的一刹那,丈夫大强一把拉住她,自己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楼里,倒塌的楼体却无情的把大强压在废墟之下。大强用最宝贵的生命保护了妻子!我的泪水没有休止,我缓缓的靠在我老公的肩膀上,不知道他能否为我而牺牲自己,反而我倒不希望我老公这样大爱无疆,因为我相信他,因为他是唐山人!他具备这样大男人的责任感!第三个感动是那对儿解放军夫妻,为了“地震孤儿”方登能过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生活,毅然决然的没有生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我是第一次从荧屏上看到陈道明老师哭泣,戏份中那父爱如山的意义,使我泪从心涌,他打了“陆毅”那一巴掌,声响很大,我觉得那一巴掌越狠,越能说明他挚爱女儿越深!养母“陈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和一块老上海手表转给了方登,养父养母对养女的这种爱,来自于解放军那无比神圣的责任感!来自于善良的人们那份朴实的爱!
第四个感动是元妮32年以来,每逢清明、节日都给大强和方登烧纸,都念叨咱们家搬家了,家在哪里哪里,怎么怎么走。方达说:“妈你别说了,听着瘆的慌”。方达给元妮妈妈买房子,元妮不搬家怕大强、方登找不到家。元妮拒绝衣服店邻居大哥的追求,孤守过日。周围看电影的同事有说的,有笑的,而我却又一次发自内心的落泪。为元妮对丈夫的忠贞不渝而感动,为元妮对丈夫、女儿的思念而感动!这是夫妻之间应该把自己最忠贞的感情,完美无缺的献给对方的最好印证。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感情诠释!
第五个感动使我内心五味交杂,方登考上了杭州医学院,认识了在校研究生“杨志”,他们恋爱了,有了两个人爱情的结晶,而“杨志”却争当了负心汉的角色。方凳坚定的留下了孩子,自己带着“点点”悲戚过日。后来嫁给了加拿大一个律师,虽然他比方登大上16岁,但是通过方登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真爱,而且过上了比较丰裕的生活,方登的这种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也巩固了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只要相信自己,不丢弃对自己的责任感!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的!
第六个感动是方登在父亲的墓地,向妈妈道歉,连续几声的“妈妈,对不起!”使我泪流满面,心如刀绞。我为方登对母亲那份不变的眷恋,为她们那份不可动摇的母女亲情,为了母女32年后的团聚而感动!因为我父母远在700里外的城市,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养育了我26年,而我总觉得还没有对他们尽孝一分,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身边所有的人,这样才能弥补一下我对于我父母内心中的愧疚之心,从中我体会到的是儿女对于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是现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具备的责任!
第七个感动是片中唐山大地震及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国各方各界组织力量援救汶川之举!它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显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它显示了人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
这种感动要上升到一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得以升华,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和平、更发展!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有感
感恩,因为我们活着
——观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影片以1976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细致的描写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人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23秒,短短的时间活生生的人就化为乌有,那种痛苦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泪水背后的缕缕温情。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母女之间的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曾觉着李元妮很悲惨,她背负着两个人的生命——丈夫拿命换她,女儿的生命是她放弃。一个内心负载这么多的人,活得该多累。女儿方登一生都会是悲剧,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
影片上映以来,媒体报道用的最多的词汇是“泪水”;谈起这部影片,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是“感动”。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带给我们的,还是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人的“帮一点”,从一个隐姓埋名的爱心符号,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爱心群体,“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新唐山人文精神,一种特有的品格和精神!因为他们还活着!深思这些感动,我想这来自于所有中国人心中那根共同的真、善、美的琴弦。
“23秒,32年”,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数字。23秒能失去什么?32年能感悟到什么?感叹地震的震撼之余,感动于人的内心情感。其实地震只是载体,大事件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在浮躁的社会,情感的复杂多变,心灵浮动,没有归属,社会的种种诟病,我们常害怕岁月流逝,却总忘却活着是多么的可喜!很多时候,会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其实,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我们确实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毕竟,有生命就有情感。影片用宏大的情感叙述,告诉我们在老天爷面前不是抱怨,而是感恩惜福,困难和灾难并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人心的泯灭!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延续,无法阻挡,情感被生命承载,生命才如此有意义。
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所以我们不该仅仅感动流泪,因为,活着,路还很远,等待我们去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