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LO directors speech(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开幕式2006)(定稿)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康妮(Ms.Constance Thomas)
在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China High Skills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30-31 October 2006)
Opening Remarks
Constance Thomas, ILO Director
On behalf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ILO, Juan Somavia, it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welcome you to this Forum which we have co-organized with the Ministry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a Academy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China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House.I would like to recall our DG’s words at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where he said tha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in particular, education andtraining are critical to the ILO goal of creating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and men to obtain decent and productive work, in conditions of freedom, equity, security and human dignity.“ He went on to say tha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re therefore a central pillar of the Decent Work Agenda.“ An agenda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expressed suppor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at for any country's economic and job growth to be sustainable, for its enterprises to remain productive, and for it to gain and keep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world markets, the country must have a well educated, adaptable and appropriately trained workforce.China, like many countries, knows this and is struggling to identify and respond to the skills needs of its workforce in a time of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new technolog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work.China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should support this process, such as robust economic growth, a central planning framework, and a strong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for all, just to name a few.Yet, China is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some respects-producing at the low end of the value chain;it is still in an economic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and it continues to face enormous employment surplus pressure despit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employment creation.Skill shortages sit side by side labour surplus.In a great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as elsewhere today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for workers to become knowledge workers-those able to adapt their skills to changing technology, solve problems, work as part of teams, access knowledge and adapt it to their own working environment.Given the rapid changes and the overarching demand for new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2004, the ILO adopted Recommendation No 195 on HRD: Education, trai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The new recommendation is a dynamic forward looking instrument intended to assist member States in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ir workforce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social inclusion and
decent work.One of the premises of the instrument is that indeed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a workforce with the appropriate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work practices.Another is that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raining benefits a nation, its enterprises, its individuals and its society at large.I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raining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re to be effective, mechanisms must be in-place that encourage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ocial partners and other key stakehold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Thus private as well 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nd trade unions have a key role to play in identifying skill needs and supporting skill upgrading and on the job training.Of course this requires changes to the way in whi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organized and made accessible.Many counties today embrace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raining," but withou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 restructuring of the framework in which they oper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trategies, as well as access to new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ideas, lifelong learning will only remain a concept.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we have identified main issues that must be tackled in order to translate this concept into practice: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nsure core work skills to enhance employability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improve relevance, responsiveness and accessibility
Recognition of skill and competency across firms, sectors and borders
Social dialogue on training such as through tripartite mechanismsInclude disabled persons, youth, informal economy workers or other target groups(i.e.migrants, older women)
Reform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ones
Workplace learning, hig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apprenticeships.Many of these issues appear relevant to this Forum,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high skilled workers.It is commendable that China has expressly addressed human resourc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its 5 year plan in an overall context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dvancement and equity.Hopefully through your discussions, the participants will learn about recent innovative training policies, practices and system reform, and how others have made the necessary changes to respond to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for skills development.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examples in the region and in Europe of how skills development has been used in an integrated way to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 would like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means or networks available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products and services.This Forum is a good example of the ILO assisting its constituents in China by drawing on the expertise of the SKILLS-AP Partner Organizations, in the Regional Skills Network and the ILO staff supporting the Network.I wish you successful and enjoyable discussions and the ILO as well as the UNCT Theme Group on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and ready to follow up this workshop.Thank you.
第二篇: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介绍了王为民等10位同志的先进事迹、突出业绩和杰出贡献,讲述了他们的成才故事。通过学习,广大读者能够感受高技能人才楷模心系国家、爱岗敬业、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树立钻研技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中获取一定的启迪和奋进的力量。
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10位楷模的成才经历和技能贡献。他们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知识和技术,执着追求,不断进取,铸就了岗位成才的辉煌;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以非凡的胆识和才智,成功解决了大量复杂的技术问题,在生产高精度、高难度的先进产品和创造国际领先技术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心系国家,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自己从事的工作,用无私奉献谱写出壮丽的人生篇章。他们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优秀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技能人才的时代风貌,感受到技能强国的意志和决心。
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需要全社会的哺育。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能够进一步推动对高技能人才的舆论宣传,广泛提升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同时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以他们为榜样,满怀信心地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1、用生命铺就革新之路——记“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
2、从全能技工到应用专家——记“工人专家”李斌
3、用技能铸就辉煌——记“模具新秀”李凯军
4、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记“金牌工人”许振超
5、精湛技艺造就管理“神功”——记“油井女杰”束滨霞
6、宝剑锋从磨砺出——记“创新尖兵”罗东元
7、神技天焊——记“焊接巧匠”高凤林
8、手握绝技,创造奇迹——记“采机神医”栗俊平
9、精准加工,遨游苍穹——记“精准操作手”唐建平
10、学技无止境,革新创新天——记“革新高手”鲁宏勋
“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生前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采油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坚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取得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抽油杆防脱器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技术革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行业生产实践,取得增产原油、降低成本的重大效益。1997年9月14日在进行技术革新试验时,不幸因公殉职。
“工人专家”李斌: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数控理论和操作技术,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60余项,在生产国际先进产品、实施刀具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技校毕业生——操作工人——数控技师——高级技师——知识型、专家型工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多年间独立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62项,直接参与新产品研发55项。这就是李斌成长的轨迹。
“模具新秀”李凯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铸造公司模具钳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刻苦钻研模具制造专业知识,练就高超的钳工技术,加工制造了数百种优质模具,尤其是出色完成了重型车变速箱壳体等高难度压铸模具的制造,在我国高、精、尖复杂模具加工方面独具特色。
“金牌工人”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电动装卸机械司机技师、电动装卸机械修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工作岗位上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加以推广,创造了“六连环”工作法和集装箱桥吊高效操作法,带领工友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油井女杰”束滨霞: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采油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多年来坚持工作在采油第一线,潜心钻研采油技术,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探索和总结出碰泵“七个一”操作法、油井动态管理法和“三账一卡一图”成本控制法等先进、科学的管井方法,为开创老油井增产新路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尖兵”罗东元: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其中“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冶金企业铁路运输电气化做出重要贡献。
“焊接巧匠”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采机神医”栗俊平: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采煤机维修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采煤机维修工作中,掌握了各种型号采煤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发明“栗俊平采煤机故障排除法”并得到推广,成功解决采煤机多发和复杂技术问题,为现代化采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精准操作手”唐建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航天产品精密结构件加工岗位上,多年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擅长特殊材料的复杂零部件加工,出色完成“神舟”飞船等航天型号产品的高难度、高精度加工任务。
“革新高手”鲁宏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科研生产中,先后实现百种工装夹具和工艺方法革新,编制了数千个数控加工程序,总结出先进、高效、系统的数控加工方法,为我国空空导弹重点型号产品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
一、前言 活动:“中职——我的选择”演讲
过程: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不同选择的,让学生上台演讲,全面了解学生选择我们学校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老师及时点评,解开学生的疑虑,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爱校、爱专业的教育,增强学生信心,坚定自己的选择。
二、第二课
职业理想
活动:“阅读文中故事,谈感受”
过程:文中有很多生动的有关职业理想的故事,特别是王宝强、赵普这些同学们熟悉的甚至是偶像的人的故事很吸引学生,以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为例对学生来说不会显得假、大、空,能触动学生,进而明白职业理想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先让学生读故事,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
三、第三课
职业素质
活动:解读招聘广告
过程:布置学生留意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的招聘广告,把较全面反映该职业要求的一份带回课堂与同学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每组学生把代表他们组的那份抄在黑板上,学生讨论找共同点,说说招聘广告的要求反映了什么素质要求,最后升华让学生讨论如何提高职业素质。
四、第四课
活动1:猜猜我是谁 过程:我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习惯等等方面,写出反映个人实际情况的语句,要求每句不少于20字,让科代收齐后上台朗读,下面同学猜是谁,并说出一些具体的细节,补充一些自己的印象,提一些优点和善意的建议。
活动2:猜猜他是谁
过程:他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行为习惯、待人接物、同学交往等等方面写班上一位的情况,让科代收齐后上台朗读,下面同学猜是谁,被猜中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情况。
五、第九课
活动:择业
过程:让学生设计几份工作,摆摊让小组派代表去择业,回小组讨论选择的原因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六、第十课
活动1:评简历
过程:参考书本P93模拟写一份简历,小组交流,推一份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放出来,全班讨论交流,评价优劣。
活动2:模拟面试
过程:小组分角色、课前准备,小组模拟,小组评价,全班讨论评价。
第三篇:高技能人才推荐材料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2006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推荐材料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XXX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
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
20xx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
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五篇:中国领导人才论坛
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文件
会议名称: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 举办时间:2012-10-21 结束时间:2012-10-22 举办地点:北京市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中国人才研究会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承办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协办单位:
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 中华企业领导力研究会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领导科学》杂志社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 【会议概况】
为加强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促进和繁荣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第三届领导人才论坛暨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2012年会”即将于201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特此诚挚邀请,并热烈欢迎各位同仁、相关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等报名参会!会议主题为:创新 前瞻 突破。
(一)2012年10月20日下午
参会代表报到并领取会议资料。报到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二)2012年10月21日上午 大会开幕和嘉宾主题演讲。
本次大会将邀请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家,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人力资源专家,以及中组部和其他国家与地方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士,就本次论坛的相关议题进行主题演讲。
(三)2012年10月21日下午—2012年10月22日 议题研讨。
本次论坛的主要研讨议题如下: 1.领导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与评价(1)领导能力与领导品德关系研究
(2)领导能力与品德素质标准(模型)量化研究;(2)领导人才影响力分析与建设研究;
(3)领导人才的能力与品德评价的现代技术方法研究;
(4)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人才的素质模型与评价比较及其启示研究;(5)中国古代高级行政领导人才标准与评价分析及其启示研究;(6)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评价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2.领导人才开发
(1)当前不同地区领导人才的开发战略比较研究;(2)领导人才核心素质的开发技术方法研究;
(3)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人才开发战略与方法比较及其启示研究;(4)中国古代高级行政领导人才开发战略与方法分析及其启示研究;(5)领导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6)基于品德素质开发的领导力开发研究。3.领导人才业绩考评
(1)领导人才业绩考评指标体系建设研究;(2)领导人才的业绩考评的现代技术方法研究。(3)管理人才的业绩考评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4.人力资源开发
(1)员工能力开发研究;(2)员工品德开发研究;
(3)当前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与发展趋势(4)当前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的问题研究(5)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5.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1)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2)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与思考;(3)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问题;
(4)两岸四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交流。【参会对象】
会议将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学界专家学者、产业界领袖共议“发展转型与领导力提升”、“领导力再造与企业领导人精神”、“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领导力”等议题,并就“领导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参会经费】
与会者须提交资料与会务费人民币1500元/人,包括会议资料、会议光盘、会议期间用餐、会务费 等。【注意事项】 会议议程
时 间:2012年10月21日——10月22日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廖凯原楼)
10月21日
开幕式(9:00-9:50)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42会议厅
7:30-8:50 嘉宾报到
9:00-9:10 播放宣传片,大会开幕
9:10-9:15 北京大学领导致辞
9:15-9:2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领导致辞
9:20-9:50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 张全景 中组部原部长
演讲题目:读书与实践对于领导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
照相(9:50-10:00)
嘉宾演讲与点评(10:00-12:30)
主持人:李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
10:00-10:20 演讲嘉宾:吴江 中国人事科学院 院长
演讲题目:管理危机与领导创新
10:20-10:40 演讲嘉宾:刘福垣 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 会长
演讲题目:待定
10:40-11:00 演讲嘉宾:萧鸣政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演讲题目:领导干部品德测评与领导力提升
11:00-11:20 演讲嘉宾:梁田庚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
演讲题目:西部领导干部能力开发与经验介绍
11:20-11:40 演讲嘉宾:谢克海 北大方正集团 副总裁
演讲题目:待定
11:40-12:30 专家点评:
点评嘉宾:王通讯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
点评嘉宾:郑日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
点评嘉宾:鲍 静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副秘书长,社长
点评嘉宾:沈琴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副院长
午餐(12:30-14:00)
嘉宾演讲与点评(14:00-18:00)
主持人:杨河清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
14:00-14:20 演讲嘉宾:董克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演讲题目:待定
14:20-14:40 演讲嘉宾:Jacqueline A-M Coyle-Shapiro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组织与行为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
演讲题目:促进组织变革的领导力及其开发
14:40-15:00 演讲嘉宾:段兴民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演讲题目:基于领导人才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审计探究
15:00-15:20 演讲嘉宾:John.J.Lawler 美国伊里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教授
演讲题目:美国视角下的品德与领导力关系研究
15:20-15:40 茶 歇
15:40-16:00 演讲嘉宾:赵世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 副院长
演讲题目:领导干部个性化定制学习机制研究
16:00-16:20 演讲嘉宾:刘俊生 中国政法大学 教授
演讲题目:“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成长升迁影响因素分析
16:20-16:40 演讲嘉宾:周洪峰 中华企业领导力研究分会 会长
演讲题目:中国企业领导力发展现状与分析
16:40-17:00 演讲嘉宾:Andrew Backe
博士 清华大学
演讲题目:品德素质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7:00-18:00 专家点评:
点评嘉宾:时 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教授
点评嘉宾:谢晓非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点评嘉宾:刘廷扬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人知所原所长,教授
点评嘉宾:吴培冠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点评嘉宾:姚 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点评嘉宾:孙立樵 辽宁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领导干部OSL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经验专题论坛(19:00-21:30)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42会议厅
19:00-20:30 领导干部OSL品德测评实验研究工作情况汇报
主持人:萧鸣政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19:00—19:05 专题论坛开幕致辞
萧 群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副部长
19:05—19:15 实验点建设及当前研究进展情况报告
报告人:吴新辉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9:15—20:30 各实验点课题实验成果与经验交流汇报
(按实验点成立先后顺序报告,15分钟/实验点)
①江西德兴实验点
报告人:陈晓琴 江西省德兴市委常委 组织部长
②甘肃定西实验点
报告人:张全有 中共定西市委研究室主任
③宁波慈溪实验点
报告人:徐华江 中共慈溪市委书记
④河北中捷实验点
报告人:田永彬 河北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组织部部长
⑤广西来宾实验点
报告人:庞标益 广西来宾市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
20:30-20:40 茶歇
20:40—21:30 “领导干部的OSL品德测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圆桌论坛
主持人:人民网 张玉珂记者
论坛讨论流程:
20:40—20:55 “领导干部的OSL品德测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解读
报告人:萧鸣政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20:56—21:30 “领导干部的OSL品德测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讨论与经验交流
参与人:相关部门领导、课题组成员、各实验点代表、媒体代表、参会嘉宾
21:30 专题论坛闭幕
10月22日
领导人才开发专题论坛(8:30-12:00)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41会议厅
8:30-10:00 主持人:亢哲楠 中共三门峡市湖滨区委 副书记
发言嘉宾:匡萃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 教授
发言嘉宾:袁勇志 苏州大学 副处长
发言嘉宾:莫永荣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 助理教授
发言嘉宾:黄长凌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系主任
发言嘉宾:孔繁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教授
点评嘉宾:潘连乡 广西外国语学院 院长/副教授
点评嘉宾:句 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副教授
10:00-10:20 茶 歇
10:20-12:00主持人:朱佳文 广西崇左市委研究室 副主任
发言嘉宾:时 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教授
发言嘉宾:高安宁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发言嘉宾:汪 怿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发言嘉宾:田 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副教授
发言嘉宾:佟 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点评嘉宾:李 靖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副院长
点评嘉宾:金志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院 博士
点评嘉宾:孙智慧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助理研究员
企事业领导人才专题论坛(8:30-12:00)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03会议厅
8:30-10:00主持人:陈涛 陈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 处长/副教授
发言嘉宾: 陈万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所长
发言嘉宾:丁秀玲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教授
发言嘉宾:王秀丽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副院长
发言嘉宾:窦少杰 日本同志社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所研究员
点评嘉宾:张智勇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副教授 博士
点评嘉宾:王立志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高级主管
点评嘉宾:洪赞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10:00-10:20 茶 歇
10:20-12:00主持人: 李承静 青岛融昌商务咨询管理经纪有限公司 总经理
发言嘉宾:吴培冠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 常务副院长
发言嘉宾:孟 瑜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教育管理系副主任
发言嘉宾:万 希 广东商学院 副教授
发言嘉宾:汪 江 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修院 教研主管
点评嘉宾:叶迎春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博士/高级经济师
点评嘉宾:任文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院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点评嘉宾:陈小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讲师 博士
领导人才评价专题论坛(8:30-12:00)
地 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42会议厅
8:30-10:00主持人:熊明霜 四川达州市编制委员会主任组织部副部长
发言嘉宾:闫淑敏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
发言嘉宾:赵普光 青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系 副系主任
发言嘉宾:王明杰 中国政法大学 教授
发言嘉宾:黄钟仪 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研究所 所长、副院长
点评嘉宾:庄国波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 系主任
点评嘉宾:胡日查 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博士
茶 歇(10:00-10:20)
10:20-12:00主持人: 徐文东 山东日照市发改委 科长
发言嘉宾:孙立樵 辽宁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发言嘉宾:谢晓非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发言嘉宾:吴 凡 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副教授,博士
发言嘉宾:谭兰英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发言嘉宾:李 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副研究员
点评嘉宾:韦凯华 广西外国语学院人力资源部 人资部部长
点评嘉宾:邢凯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点评嘉宾:张相林 中央财经大学讲师博士
人才测评专题论坛暨测评分会成立大会(9:00-12:00)
时 间:2012年10月22日9:00-12:00
地 点: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大学堂4号会议厅
(一)嘉宾报到
时间:7:30-9:00
地点: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大学堂4号会议大厅门前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测评分会成立大会
9:00-9:10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致开幕辞并宣读分会成立与机构成员的批复
9:10-9:30
相关负责人汇报筹备工作与宣读分会章程
9:30-9:40
会长代表首届理事会致辞
9:40-10:00
照相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素质测评专题论坛
10:00-11:50
大会报告人:
政府代表:
高校代表
研究机构代表:
企业代表:
其他代表自由发言
(四)专题论坛暨成立大会闭幕(11:50-12:00)
午餐(12:30-14:00)
学术总结 大会闭幕(14:00-15:30)
主持人:白智立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14:00-15:00 学术总结:四组专题论坛代表学术总结
15:00-15:20 大会总结
15:20-15:30 萧鸣政 颁发相关证书
15:30 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
参观游览(15:30-17:00)【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女士
电话:010-62767925 转8008 传真:010-62756461 手 机:*** 电子信箱:cn_inf@126.com 网 站:www.xiexiebang.com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楼)3层310室(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邮 编:100871 会议信息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hu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