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3 10:2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第一篇: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长期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相反,长期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会提高土壤碱度。保护地长期大量施用肥料,还会导致土壤盐份增加,产生盐类浓度障碍。不合理灌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③土壤生物退化: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增加、生物过程紊乱等。不同于土壤生物污染是由于人为地引入外来物种或基因,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措施,如单一的耕作制度、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农药等,导致土壤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有害生物数量增加,而有益生物数量减少。西瓜、大豆等连作障碍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治办法

中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1]

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平方公里,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防治与重建

土壤侵蚀

①水利工程措施1.坡面治理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3.小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②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①营造防沙林带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一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一哲里木盟和赤蜂市一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中。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②实施生态工程

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地区、辽西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资源,土壤沙化发展较轻,应建立林农草复合经营模式。

④合理开发水资源这一问题在新疆、甘肃的黑河流域应得到高度重视。应合理规划,调控河流上、中、下游流量,避免使下游干涸、控制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沙化。

⑤控制农垦土地沙化正在发展的农区,应合理规划,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因此,从牧业持续发展看必须减少放牧量。实行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培育土壤肥力。

⑥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在草原、土壤沙化地区,工矿、道路以及其他开发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人为盲目垦地种粮、樵柴、挖掘中药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控制。

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

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中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

第二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 陈圣宾 李永庚 刘美珍 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rol.cn.net。行之有效,必须充分考虑到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寻找正确的治理途径,尊重生态学与自然的法则,从而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以门头沟区为主的北京西部山区是北京市重要的西部屏障,是重要的水源地,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北京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以“绿色奥运”迎接2008年奥运会,恢复西部退化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门头沟原为北京市的重要能源基地,因采煤、采石、采沙、和山区劁采放牧,不适当的旅游活动造成门头沟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对北京的生态安全造成影响,对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区造成巨大压力。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和现状和北京市对我区功能定位由“京西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变的要求,门头沟区确立了“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一城带四区”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本地区的发展要逐步走上了依靠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但对照国家生态区的创建标准,门头沟区的生态建设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还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急需解决。

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恢复生态系统必要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能够自我维持。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生态系统可以从退化或受害状态中得到恢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逐步协调。本文将从退化生态系统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大面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途径,强调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最后,以北京西部山区尤其门头沟区为例,论述自然力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重要潜力。人口的迅猛增加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生态系统退化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例如,很多学者将近年来沙地草地退化以及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归结为干旱和持续的高温。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内,自然因素的波动不可能超过正常的范围之内,因此中小尺度的生态退化原因以人为原因为主,自然因素为次。这是因为,在支持生态系统的六大环境因子中,1)光照并没有变化;2)温度正常波动;3)氧气含量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维持在21%左右;4)二氧化碳增加部分(从工业革命前的290ppm到目前的350ppm), 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5)水分虽有变化, 但总体雨量正常, 部分年份还出现偏高。当然降雨可能会存在季节上的分布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引起的。即便降雨会减少,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温带地区,在植物的生长季节,雨、热、光是同期的,土壤水分在这一时期也最好。如果存在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系统应当能够自我维持。短期内热带和亚热带存在降雨量减少的可能性更小。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然存在,那么为什么植物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呢?原因存在于,土壤和矿物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 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植被覆盖(地上部与根系保护)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或被降水带走(水土流失),或在冬春季被风吹走(风蚀并进一步形成沙尘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另一功能是能量流动)。例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音锡勒牧场1953-1980期间因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 损失的纯氮达16672吨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铵。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 吨纯氮, 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于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该保护区目前的草场退化面积为7689.3 km2, 占保护区草原总面积的82%。

人口增加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人口增加,以及大量人口增加后伴随的牲口增加、人口贫困与土地退化等问题在世界其它各地都有过报道,但像我国生态系统的大规模退化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灾难确为数不多。锡林郭勒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2万人,净增加348%。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生活物质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 1700%,这样使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 超过了其极限。支持一个标准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直线下降,从原来每77亩/标准羊单位到7亩/标准羊单位, 草场压力净增加950%。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 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浑善达克沙地最近10年流动沙地面积的扩大与该期间牲畜数量的加倍很好地吻合(在一个很大的基数上的加倍,如由1000万头到2300万头),正说明了这一点。

人口的压力是怎么出现的呢? 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在元代(公元1206)以前,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的,人口的数量很少,主要依靠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1260~1264)“户口增, 田野辟”, “召集逃亡, 鼓励垦荒”, “军民屯田” 等措施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33年(1554)“招纳汉民, 开荒耕种, 建室定居”,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借地养民”, 建“大粮地”,“公主府地”, “军事驻防地”, 招徕大批汉民佣种, 并开放牧场,使草地压力有所增加;清中期(1662~1862)的“休养生息”政策, 使这里的土地基本稳定了200年;清中后期(1862~1909)实施“移民实边”, 农牧交错区开始出现;清光绪27年(1902)“开放蒙荒”以及紧接着中华民国初年(1912)的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我们认为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是出现在上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大跃进”运动(1958~1960),第一次草地垦植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1978),第二次草地垦植高潮,这期间采取了“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尽管如此,致命的破坏当属最近10年,头数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以地养地是解决土地人口压力的重要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看, 人是造成各类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驱动因素是技术力量和由于追求物质财富而采取的不负责任的低效率土地利用方式(闫敏华等,2001)。因此,欲治理生态系统的退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才是治本, 其余措施是治末。而在解决人的出路方面城市与城镇化建设是最为有效的。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

在这一点上,很多问题如就业、救灾、教育、交通、通讯、能源、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改善等等与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更关切到治理的成与败。让牧民重新回到游牧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实际困难,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而让贫困的人口居住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是切实可行的。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 “生态移民”和规划建设“生态小城镇”。逐步实现由分散的随机住户型发展为高质量、高起点、最低环境破坏的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型。这样,大量的土地才有机会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

“以地养地”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即在有水分、电力、肥料等保证的地方建立高效地,并进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再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常规科学技术或者部分高新技术,实现生物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满足现有人口的物质需要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以色列的高效农业就是例证。腾出大量的退化土地进行封育,并进一步发展成保护区。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 30,甚至为1:100。这是由于目前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20-30斤/亩,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1500斤/亩以上。中国科学院的实验表明,在内蒙古草原种植1亩高产青贮饲料,可使200亩沙地的围封成为可能;1亩多年生人工草地,可以使6-10亩退化草地实现禁牧;1亩一年生人工草地生产的饲草,可以解决1个标准羊单位舍饲6-10个月的饲草。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防止土壤的流失和新辟土地的退化,使之可持续利用。这样做的理由是, 建立在高投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常的集约化农业(牧业)不会退化,内地5000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相反,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年代,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很少发生。

要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人类“生活”的藕合, 并实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社区生存发展的产业链相藕合;待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后,发展替代产业(生态旅游、旅游产品、高附加值的狩猎、教育与实习基地等), 逐步减缓对大面积生态系统的土地压力。

中央财政的生态治理费(如治沙费、造林费)、用于救灾的经费、生态补偿的经费、各种社会捐助、地方政府经费应向退化地区的社区倾斜,发展小城镇,解决水、电、通讯、交通、教育、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减少他们的对环境的破坏,停止目前普遍采取的“种树种草”做法。因为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的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各级领导应当积极推动这种“以人为本”、以城镇建设带动为基础的生态治理模式。对于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应当借助自然力恢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破坏的苦果。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主要是采煤)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每年仅靠生态旅游带来的收入就相当可观(张东操和蒋高明, 2001)。这一重大转变的实现归功于著名的恢复生态学家、英国资深皇家学会会员布莱德什(A.D.Bradshaw)。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Bradshaw, 2000)。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天然草地上种植以杨树等单一树种的做法,这种生态系统是危险的,是一种对天然草地的人为侵掠,这对草场恢复并无益且十分有害(如破坏整个系统的水循环等)。

利用自然恢复成功的例子其实很多,例如1991-1999年的8年中, 北京延庆山区搬迁人口4356户(共2万人), 山区人口由原来的近6万人减少到3万人,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山区森林的压力。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 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30%达到了目前的70%以上, 其中四海镇、大庄科乡达到了87%和84%以上。没有搬迁之前,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仅烧柴一项,一人就需要20亩山林,这样林子无论如何也长不起来,即使花再多的钱植树造林也是无济于事。

香港嘉道里有一片山地,因为农业活动停止了,在40年的时间里自然恢复,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管理者有意识观察这种自然的力量有多大,结果他成功了,人工造林的效果也不过如此。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个地点叫“蒸笼场”,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是个生产蒸笼的场所,这里地处秦岭腹地,曾经有1万多人生活其中。后来由于交通不便,人逐渐迁出来,变成了无人居住区,树木得以按照自然的演替规律进行生长,已经实现了100%的恢复,大的树木胸径在50cm以上,且不存在外来种的问题。大熊猫喜欢吃的箭竹也都长出来了,这里成了大熊猫的乐园。

在浑善达克沙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采取“以地养地”模式减少了人和牲口的压力后,试验取得异常明显的效果。研究人员用围网将4万亩严重退化的草场封育起来,并组织专人每天骑马巡逻,防止牲口进入破坏。试验当年(2001年),恢复好的草长到80-140厘米;最高产草量每亩为5300斤(鲜重);2002年,植被总盖度达60%,与对照(未保护)相比,固定沙丘提高了近3.8倍,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分别提高9倍。2003年,滩地草丛最高达1.85米, 生物量超过6500斤/亩(鲜重)。.牧民由每户每年买2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牧草出现了富裕。植被组成方面,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糙隐子草和寸草苔等为主,2年后冰草、木地肤等占优势;沙丘低地群落的优势植被由羊草、披碱草等取代了灰绿藜和尖头叶藜等。野生动物方面,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对于榆树疏林种群,围封保护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围封保护两年后,调查围封保护区与对照区蓝旗榆种群的种龄结构,发现两个地区种群中0-10年生龄级种群数量呈现出显著差别。试验区沙地榆幼树丰富,平均达到1.8株/m2,特别是当年生实生苗数量最多,达到7株/m2,其中固定沙丘的阴坡的坡基处,聚集着的当年幼苗,可以高达158株/m2。可见只要保护,都可以发育成稀树疏林,因为浑善达克的榆树没有一棵是人栽的。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的10000多亩的核心区,搬迁出100个定居的放牧点后,也是在1年内将原来的裸沙实现了全面自然恢复。在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的五大实区,即浑善达克、黄土高原、岷江上游、黑河流域、青藏高原,科学的证据显示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风险最小的途径,可惜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我们习惯于建造所谓的生态工程,越庞大越好,花费了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经费,但我们很少回头看,这种工程的实际效果如何?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连续造林53年,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仍不足1%,而这1%即使不造林也会自然生长出来的。试想一下,如果草原上能够发育森林,那么早就是森林了,人类的努力岂不是白费气力与金钱?!自然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去向是什么呢?应当是一种可持续的系统,应当充分鼓励利用她的生态效益,而不是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在高效地里获得)。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不失为重要的替代途径。例如,北京的喇叭沟门乡人口7000人(以满族人口为主),土地3.7万公顷, 原来是北京土地面积最大和最穷的乡。他们在专家建议下利用恢复后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使人均收入由保护区成立前的2000元/人/年到成立1年后的4000元/人/年。山东有个房干村,位于莱芜市,以前是个有名的穷村,人口100户,曾经出现过40个光棍。该村连续27年治山、治水、治愚,森林得以恢复,成立了森林公园。目前仅旅游门票收入500万元/年。四川九寨沟的例子更突出,原来的藏民是靠山吃饭的,以原始性的破坏自然为代价。198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起生态旅游后,所有藏民都变成了生态系统的维护者,大面积的森林靠自然力全面恢复。目前,门票与旅游观光车的收入两项,每年就达3亿多。而实际上,九寨沟的经济带动远从四川成都和青海西宁就开始了,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远远大于九寨沟本身创造的价值。现在,居住在大中城市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尤其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她所保护的内容在科学上具有重要价值。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内容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这从客观上提供了生态恢复所必须的条件,尤其在经费与技术上保证了已经确定的自然保护区内退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第二,自然保护区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草原法、土地法、森林法、野生动物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其中的土地、草原、水源、清洁的空气等是城市与城镇发展无污染的生态产品的有利的宣传武器,自然保护区打这块品牌,可以大大提高她的环境价值,并进一步变成可视的产品,九寨沟的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三,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最好的场所,同时又是开展科学考察、学术研究、业务培训、国际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活动可为社区中的居民提高认识生态恢复与生态保护的机会。观念的转变是生态恢复非常重要的一面,上述活动如果使社区受益,加上各方面经费与技术的支持,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王献溥和蒋高明,2001)。

第四,自然保护区本身可以帮助社区脱贫致富, 并进行必要的恢复与保育手段,促进生态恢复。除了上述所列举的北京、香港、陕西、山东、九寨沟的例子外,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例子更加生动。该保护区成立之初(1981年成立,人口1200,面积7万公顷),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激烈。后来保护区负责人认识到发展对于保护的重要性后,大力帮助当地社区致富,采取了种植果树、发展小型水电站、引进外资、普及教育、采取人口控制措施等,使当地社区(80%的瑶族人口)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群众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加强了,由环境的破坏者变成了自觉的环境保护者。变化也是巨大的:原来的刀耕火种和原始狩猎变成了集约化生产,并逐步实现了定单农业;人口控制方面由原来的每家5-8个孩子减少到1-2个孩子,人均收入由不足200元/人/年提高到3000元/人/年,文盲率由80%到入学率实现98%,到走出30个大中专学生;游客由无增加到3-5万人/年;保护区由不被人重视到列入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该自然保护区正逐步向真正的自然状态过渡,自然植被得以按照自然的恢复发展。人口城市化、自然生态化

自从工业革命后,人与自然就注定处于了一种“水火不相容”的状态,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天灾”而是实在的“人祸”。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这里的自然环境原本就不适宜大量人口的生存。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主动撤离这些地区,而集中到城(镇)中去。目前,美国约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韩国1/4的人口集中在汉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集中的全国99%的人口,其余地区处在自然状态,生态退化很少发生。应以人为本,将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经费使用模式向城镇集中,将以前用于生态补偿、修路、就灾、教育、医疗卫生、灭蝗灭鼠、造林种草、飞机播种、水利工程、希望工程等等的费用集中起来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利用城市化的各种有利条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实现城市化与治理生态退化的双重目标。减少了人口压力,生态的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按照一般的规律,沙地草地1-3年,草原3-5年,森林5-10年,荒漠10-15年,至于湿地等则更容易实现自然的生态修复。

中国的大城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北京平谷“京东大峡谷”有个桃峪村,近年100多口人自发地向沟外的城镇搬迁、年轻人进城做工,村里的人搬空后,周围山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连农民家的院子里也长满了树,而政府花几百万元钱修建的公路、架设的电线从此失去了用场。如果持续鼓励农民离土(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则他们对当地的生态压力可以大大减少,非常有利于生态恢复。从经济的角度,他们对家乡的贡献远比在老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大的多。在“世界工厂”干活的民工们都会把挣到的钱返给老家,积少成多,这笔钱加在一起,在某些省份甚至超过了该省全部机器开动和全体农民“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换回的财政收入。拥有8600万人口的四川省,1500万外地民工2003年寄回家的钱约为450亿元人民币,而该省同年的财政收入为292亿元人民币!西部落后农村尤其提倡到东部大城市做工的做法,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搬迁和促进城市化。

现有的建制镇中,72%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较发达的中部地带,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其比重只有28%,需要迅速提高西部的城镇化,结合生态恢复,加速该过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70%以上,而我们只有40%,因此,生态恢复的潜力在于城镇化。今后人与自然的总格局肯定是:人住在城市里,野生动物住在自然里,彼此相安无事。既然这个趋势不可避免,且我国的生态退化又如此严重,何不可将城市化要花的钱和生态修复要花的钱结合使用呢? 我国古代先哲对待自然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实际上,生态系统的退化在古代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战火可使一片山林毁于一炬,旱灾、蝗灾、水灾以及风沙灾害等在当时都是人们难以抗拒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当时人口稀少,人们利用自然的技术力量远不够发达,客观上给了退化的生态系统很多自我恢复的机会,因此那时人的破坏力量是不大的。但人口一旦剧增问题就不同了。早期的政治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如西晋武帝(265-290)时,杜预奏称东南水灾特别严重,原因在于火耕水耨必须高地蓄水,多筑陡堰,每遇水雨,堤坏泛滥,低田损坏,延及陆田。过去东南地旷人稀,不妨用这个旧法,现在户口日增,村舍相接,田地高低不一,每岁陡堰放水,为害实多。请令地方官决去曹魏以来新造诸陡堰,修缮汉朝旧堰及山谷私家小陂,借免水灾。在这个例子中,杜预洞察了人口增加以及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土地退化问题,果断提出了停止与自然相对立的做法。

退化生态系统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有关。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力量,生态系统中很多的物种不会消失得这么快,热带森林也得以保存,全球变暖也不会提前这么早。但是,人们在庆幸战胜自然,陶醉于“人定胜天”的梦想实现时,自然已经发出了无奈的抑或是愤怒的吼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便是一个例子。中国的古代先哲如老子、庄子、荀子、孔子、以及孟子等都是强调自然哲学观的。他们传统的“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和谐。如《易 · 乾卦 · 文言》指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 齐物论》)的呼唤,反对因人的主观区分,而破坏了天与人统一的做法。认为自然是“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庄子 · 齐物论》)。只有自然界才是最美好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 知北游》)。老子有“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老子注 · 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荀子认为四时运行,百物生养,是自然的职能,“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正是由于自然的职能和功效,人才具备了形体,精神也随之而产生,“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 · 天论》)。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态度上,孔子有“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的思想(《论语 · 述而》);孟子则对自然保护与利用有类似今天生物圈保护区的雏形,“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孟子 · 粱惠王章句下》)。

按照古代先哲的“天然”或“自然”观点来看今天的生态系统退化,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来自人为的威胁,人与天严重对立。现在的人们不畏天,不信鬼神与报应,对自然完全采取掠夺的态度。中国在封建统治时期,一些皇家禁地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保护区,使得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风水林等而保存下来。如果人口增加到今天是不得已的事情,那么,对于目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采取“怨天” 不“尤人”态度,而不是从人类的反省入手,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同样的道理,在花费大量的金钱治理退化生态系统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而不考虑到人在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破坏因素,而不让当地的老百姓参与并获得利益,那么治理也不可能成功,相反会白白延误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因为,“无为而治”也还是符合自然的法则的。要警惕那些打着“生态治理”而搞所谓的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破坏的做法,尽管人们可能是无意识这样做的。北京西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工作

门头沟区处于首都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区内山地面积占98.5%,海拔在73~2303米之间。复杂的地貌类型和多样的小气候孕育了优质丰富的生物资源、地质资源、气候资源,对于经常遭受不良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北京城区,起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是,北京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中,那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些保存较为完好?目前缺乏科学的调查结果,需要科学、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来指导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工作。对不同类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应当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植被修复工作,是北京西部山区生态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北京西部山区应当优先开展下述工作:

第一,全面深入地调查与评价门头沟生态退化现状,为京西地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门头沟区,通过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整理,积累门头沟区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的基础资料,对门头沟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影响的现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及早确定有重要保护与利用价值生态系统,划定出亟待修复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所在的区域范围,建议市政府作为下一步生态修复的重点类型。

第二,根据西部山区受损生态系统调查结果,提出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用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矿山、城镇、流域、自然保护区四个层次开展对门头沟生态恢复规划研究,从保护北京水源、生物多样性、景观和传统乡村生态与文化角度,设计出生态修复的整体思路,为增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恢复裸露岩石和矿场地区的植被提出指导性方案,促进门头沟地区生态服务和生态屏障功能的提高。

第三,根据不同的生态破坏或退化类型,从理论上指导生态修复实验示范工程,为把门头沟建设成为北京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是目前国内外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在研究方面,强调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包括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和驱动力、退化过程、特点和干扰的影响等;生态恢复研究主要目标是恢复被损害的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和生态功能,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在实践方面,主要是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对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为依据,以“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为功能定位,以“现代化生态山城”建设为总目标,针对门头沟区生态破坏的特点,采用修复、建设和开发的综合整治策略,使山岩损伤得到修复,消除“马赛克”斑痕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第四,在北京西部山区,以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为基础建立或扩大自然保护区。北京西部有三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分别是:1)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黄草梁多样性中心, 地处北京市的西部, 为太行山北段小五台山的余脉西山山脉,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百花山(海拔1990m)、东灵山(海拔2303m)、黄草梁(海拔1737m)。该区域内的地带性植被为华北落叶阔叶林,并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在海拔1800m(阳坡)以上出现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 为北京地区维管植物最丰富的地区。2)松山-玉渡山-太安山-龙庆峡多样性中心。地处北京市的西北部,属燕山山脉,境内的主要山脉为大海陀山(海拔2242m),为北京市第二高峰,松山自然保护区即位于此。在该区域内的地带性植被为华北落叶阔叶林与油松林,为北京地区维管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3)十渡-上方山-石花洞多样性中心。该地区地处北京市的西南部,属西山山脉的南端,境内的主要山脉为上方山(主峰海拔880m)。如果将上述三个分布中心加大保护力度,建立成自然保护区,一可大大提高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很好地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二可有效地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灌丛生态系统是北京西部山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类型,它主要是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各类森林群落消退形成的次生植物群落,作为面积仅次于森林的天然生态系统,它的群落演替趋势值得重视。若合理管护,可成功实现正向演替,发展为落叶阔叶林或山地针叶林等顶级群落;若仍过度开发,则会逆行演替为稀疏群落或灌草丛,甚至进一步影响气候、水土条件,加剧环境退化。

存在了几十年的次生灌丛,一定程度上已改变了原生植被的环境。一种是灌丛已具有自身稳定性(如荆条灌丛),改变了水土条件,人工恢复为森林的可行性不大,这类灌丛应着重维护其生态功能并合理开发灌丛本身的经济价值;另一种水土条件变化不大,但灌丛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如杂灌丛),在人工或自然条件下具有恢复为原生群落的潜力;还有一种灌丛本身就是退化森林的次生树丛——如北鹅耳枥灌丛,只要建立保护区加以封育,自然条件下就可恢复为森林,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资源。结语

生态系统退化与人口的增加以及人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退化,即人为原因是主要的,而自然原因是次要的。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方面,关键要解决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演替中人为的压力,而大面积的土地可借助自然力恢复,恢复后的土地可发展成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生态旅游等非直接破坏性的活动。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在根本上缓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本文提出了以自然力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模式,在全国已经找到很多具体的例子,该模式同样适应以门头沟区为主题的西部山区。北京西部山区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流模式应当是实行就业移民或者就地转移劳动力,加大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只有那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才需要人工措施的辅助恢复,今后,市政府的生态建设费用应当向人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社区收入水平,有效保障自然力的发挥。

第三篇: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科技部专项资金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科技部专项资金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投资环境分析,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关键词】: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审批批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收费标准】:根据项目大小以及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核定,请致电

详细沟通

【服务流程】:初步洽谈—-签订协议—-多方面地深入沟通-—编制执行—-提交初稿—-讨论修改—-排版印刷—-交付客户 【完成时间】:3-5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版+PDF格式+精美装订印刷版 【交付方式】:顺丰快递、Email发送、EMS快递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另有《2011-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产业市场发展与战略投资分析研究报告》可供参考,详细目录,来电索取。【报告说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 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广州萤火虫商业写作室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数据来源 第五节研究结论

一、市场规模

二、竞争态势

三、行业投资的热点

四、行业项目投资的经济性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二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总论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背景

一、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名称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承办单位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主管部门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研究工作依据

七、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七、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准入政策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地方政策

第四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规划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萤火虫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五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三节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市场调查

一、拟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萤火虫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八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 第一节资源和原材料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一、资源评述

二、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三、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第二节建设地区的选择

一、自然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社会经济条件

四、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厂址选择

一、厂址多方案比较

二、厂址推荐方案

第九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应用技术方案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组成 第二节生产技术方案

一、产品标准

二、生产方法

三、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四、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五、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六、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第三节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萤火虫

二、厂内外运输方案

三、仓储方案

四、占地面积及分析 第四节土建工程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一、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二、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三、建筑材料

四、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第五节其他工程

一、给排水工程

二、动力及公用工程

三、地震设防

四、生活福利设施

第十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一节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一、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三、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五、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六、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七、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八、交通运输情况

九、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十、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一、主要污染源

二、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节治理环境的方案

一、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五、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五节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第六节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第七节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八节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一、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二、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三、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四、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一节企业组织

一、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工作制度 第二节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一、建立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第二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表

一、横道图

二、网络图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勘察设计费

六、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萤火虫

二、流动资金估算 第二节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筹资方案 第三节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四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一、生产总成本估算

二、单位成本

三、销售收入估算 第二节财务评价 第三节国民经济评价 第四节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节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一、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五、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六、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七、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五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建设和开发风险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第二节市场和运营风险 第三节金融风险 第四节政治风险 第五节法律风险 第六节环境风险 第七节技术风险

第十六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我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我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投资机会及发展战略分析

一、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我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投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二、环境因素

三、市场风险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投资风险的规避及对策

第十七章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结论与建议

一、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二、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三、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四、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五、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六、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第二节我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行业未来发展及投资可行性结萤火虫 论及建议

第十八章

财务报表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第二节投资受益分析表 第三节损益表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附件

1、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年的财务报表

4、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总平面布置图立项市场分析投资前景预测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现金流量表

11、现金流量表

12、损益表 萤火虫 政府立项 投融资 银行贷款 批地 市场分析

13、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资产负债表

15、财务外汇平衡表

1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流动资金估算表

18、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广州萤火虫商业写作室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

2.双方协商报告编制费、并签署商务合同; 3.我方保密承诺(或签保密协议),对方提交资料。

本机构策划编制: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招投标文件、投资计划书、投资分析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项目计划书、创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核准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等投融资文件

第四篇:恢复重建宣传报道线索

恢复重建综合宣传材料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对口支援、社会援助的重要作用,把恢复重建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结合起来,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又好又快地完成恢复重建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总体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经过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据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统计,截至8月底,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29600多个、完工项目16700多个,完成投资5050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0.5%。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总体上基本实现了时间未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其中,四川省累计开工恢复重建项目25870个,占重建任务79%,完工项目15076个,占重建任务46.1%,累计完成投资4641.6亿元,占规划投资52.4%;甘肃省累计开工项目2644个,占重建任务39.3%,完工853个,占重建任务12.7%,累计完成投资271.1亿元,占规划投资37%;陕西省累计开工项目1441个,占重建任务36%,完工802个,占重建任务的20%,累计完成投资137.2亿元,占规划投资49%。

十个专项规划进展情况如下:

——城乡住房。完成投资2004.1亿元,占规划投资73.4%。农房维修加固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开工168万户、竣工159.1万户,分别占总任务量99.7%和94.4%。城镇住房重建,完成维修加固110.5万套,占规划任务74.6%;重建开工23.5万套、完工7.3万套,分别占规划任务65.1%和20.2%。

—— 城镇体系建设。包括市政设施、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已开工项目682个、完工290个,完成投资292.6亿元,占规划投资30.1%。

—— 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设施(修复农田、种植、畜牧业、农机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供水、沼气、清洁工程)、农业产业(农作物、畜禽、水产基地)等项目已开工696个、完工510个,完成投资387.4亿元,占规划投资40%。

——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项目,已开工14564个、完工1576个,完成投资504.3亿元,占规划投资42%。开工建设各类学校3585所、竣工972所,分别占规划任务88.5%和24%。开工建设各类医院1954个、竣工414个,分别占规划任务68.3%和14.5%。

—— 基础设施。累计开工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3316个,完成投资834.6亿元,占规划投资50%。

——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累计开工工业企业、旅游、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4169个,占总任务量97%,累计完成投资766.8亿元,占规划投资54.4%。

—— 市场服务体系。已开工商贸服务、粮食流通和金融服务设施等项目5548个,完成投资141.8亿元,占规划投资49.8%。

—— 防灾减灾。累计开工灾害隐患治理、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综合减灾避难场所等项目452个,完成投资29亿元,占规划投资9.7%。

—— 生态修复。累计开工修复受损林地植被、林区水电路讯及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项目194个,完成投资33.7亿元,占规划投资16.7%。

—— 土地利用。累计开工项目42个,完成投资17.63亿元,占规划投资20.3%。

截至8月底,3000亿元中央重建基金已拨付1707.13亿元,其中,地方包干资金1459.34亿元,中央部门预算安排247.79亿元。下拨地方的包干资金中,安排四川省1240.16亿元、甘肃省148.28亿元、陕西省68.9亿元,给予云南省、重庆市农房重建补助各1亿元。

二、恢复重建主要任务进展

“家家有房住”是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郑重承诺。灾区各级政府始终把城乡住房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臵,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农村住房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等困难,切实做好受损农房鉴定和重建的选址、设计、技术指导等工作,因地制宜地采用就地分散或相对集中的安臵方式,通过政府补助、银行贷款、农户自筹、社会帮扶等形式,有效推进农村住房重建。到目前为止,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维修加固农村住房已完工99.5%;三省农村住房重建开工166.23万户、竣工127.92万户,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94.26%和72.54%。城镇住房重建工作开始启动,已完成加固73.74万套、重建3.1万套,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48.9%和8.6%。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恢复重建的紧迫任务。在恢复建设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规范,优先安排重建资金,确保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学校2770所、医疗卫生机构项目1522个,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5%、60.6%;已完工学校287所、医疗卫生机构项目325个,分别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8%、12.9%,已有近70%的灾区学生进入永久性校舍上课。同时,已开工建设4325个文化体育等设施,占恢复重建任务的74%。

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推进,也关系到灾区的长远发展。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把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优先安排与民生直接相关和保障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并积极推进对灾区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的新建项目。目前,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1140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高速公路已经恢复到灾前水平,干线公路101个项目已有94个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完成6000多公里,占需恢复重建里程的15%。宝成线、成昆线等严重受损的铁路设施完成修复加固,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通信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水库、堤防除险,乡村供水、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等项目已开工71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41.5%;电源、电网、煤炭、油气等项目已开工797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60.9%。

产业重建是发展灾区经济、扩大灾区就业、维护灾区稳定的关键。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恢复重建或进入工业园区新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98%的工业企业已经恢复生产,工业、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开工3574个,占恢复重建任务的85.9%。旅游业恢复重建取得明显成效,四川省除极重灾区的个别地方外已具备安全接待游客的条件,九寨沟、黄龙、都江堰等重点旅游景区陆续向游人开放。四川省2009年1—3月旅游总收入337.9亿元,同比增长12%。商贸服务、粮食流通和金融服务等设施开工项目40%左右。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复垦等规划项目也全面启动。

一年来,灾后恢复重建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三、对口支援

(一)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部署对口支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我们夺取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这次抗震抢险的重大胜利,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全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办大事、解难事。这次恢复重建,仍然要坚持这一经验。灾区群众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帮助灾区群众及早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生产,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和义不容辞的职责。灾后不久,全国各地纷纷向中央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急中央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大局意识。因此,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点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2008年6月13日,胡锦涛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此前,6月1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克强召开会议,研究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有关问题。会议指出,灾后恢复重建既需要中央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也需要各有关地区多方位开展对口支援,并在财政上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保障,做到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由20个省市对口支援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陕西的24个县(市、区)。

(二)对口支援的执行情况

1、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对口支援建省市和受援县(市)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对口支援实施方案,加强资金、物资和施工力量保障,全面推进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同时,严格项目建设管理,把质量安全始终放在突出位臵,加强施工监管,实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全面提高了工程的综合质量,建成了一批优质工程、放心工程、精品工程。通过各对口支援省市的不懈努力,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截至今年9月底,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100个、援建金额640亿元,其中2558个援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援建资金到位366.9亿元,107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绝大部分省市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如江苏省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三批共238个,总投资73.8亿元,到9月初累计竣工交付项目106个,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广东省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702个,总投资82亿元,已竣工项目198个,累计完成投资40.28亿元。山东省已完工项目153个,投入各类资金41.44亿元。浙江省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项目超过100个,累计完成投资27.1亿元。黑龙江省年初制定《龙江援建决战年实施方案》,年内援建项目开工100%,年底前完成实物工作量80%以上,力争完成90%,截止9月中旬,已开工133个,占已规划项目的91.1%。

2、民生项目大批建成

各对口支援省市在援建项目的安排上坚持民生项目优先、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优先、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在时序上体现向恢复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功能、自我发展基础能力等方面倾斜。目前建成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交通等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如北京市先后确定了10个城乡住房建设项目,为受灾无房农民提供住房建设补助资金14.83亿元。广东省始终把学校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投入7.2亿元援建汶川县的16所学校、幼儿园及教师周转用房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江西省援建的美汗农村公路是全国各援建省中海拔最高的,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小金县三个乡近万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也为三乡藏族同胞抵御自然灾害、脱贫致富奔小康增加了一条生命线、致富路。天津市整合当地医疗资源,将计划原址重建的略阳天津中医院,改迁菜籽坝新区重建,建成陕南最好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重庆市援建项目贴近民生,安排敬老院、幼儿园、农村便民设施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

3、智力援建着眼长远

各对口支援省市自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均采用不同形式对受援县(市)进行智力支持,普遍坚持“输血与造血帮扶结合、硬件和软件援建并重”的原则,切实解决灾区群众急需急盼的实际问题,提升智力支援的层次和水平。如山东省以“两训、双挂、三支”方式,累计培训北川县党政干部300多名;安排10名北川县党政干部到山东省有关市县乡挂职锻炼,并从省内有关部门选派25名党政干部、5名专业技术干部到北川县相关部门挂职工作;支医、支教、支农450多人次。安徽省继续选派松潘紧缺的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管理、地质灾害治理、水利、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畜牧业等专业人才,赴松潘开展人才智力援助工作。湖北省智力技术援助实现“三个全覆盖”(所有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全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业务指导全覆盖、所有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通过现场培训、进修学习和操作指导等方式,对汉源县农业、卫生、教育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技术人才,发挥其技术带头作用,努力提高汉源教育教学和医疗服务水平。

4、就业援助成绩显著

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各对口支援省市想方设法开展就业培训和到灾区举行现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转移灾区剩余劳动力,既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为过渡安臵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如河北省帮助平武县1010名剩余劳动力在河北省实现就业,支持和帮助5266名灾区劳动者实现本地就业。福建省在彭州市成立了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就业援助中心,举办了十多场大型招聘会,组织数百家上规模企业,提供6万余个待遇较好的岗位,涉及建筑、服装、纺织、食品、电子、酒店服务等10多个工种,已有5000多人签订了就业协议。天津市劳动部门在灾区数次举办大型招聘活动,吸纳灾区劳动力3000余人。

5、产业援建取得实效

产业援建,主要着眼于企业恢复生产、促进农民增收。鼓励省外企业参与和支持灾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特色农牧产品种养植(殖)和加工、矿产品加工、旅游市场开拓和旅游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企业签约项目落实,促进灾区产业恢复发展。如山东省通过建设北川—山东产业园区,吸引投资,培植经济增长点,目前园区已签约项目20项,总投资13.1亿元,其中山东企业17家,总投资11.5亿元。江苏省加快绵竹江苏工业园、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和汉旺无锡工业园建设,推动当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目前,园区优质果树长势良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酵床养猪、养鸡成功实施。上海市大力促进都江堰市产业发展,两地有56家企业签订100个经济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近70亿元;建立了都江堰特色农产品上海市场绿色通道,已签订购销合同2.5亿元。辽宁省加快辽安工业区建设,推动华晨汽车到安县投资建设的汽车产业园,已于今年5月14日奠基,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27亿元,创利税8亿元。

(三)尽心、尽力、尽责,对口支援工作不辱使命 一是尽心。尽心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恢复重建,规划先行。对口支援省市及时派出规划和相关方面的专家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察看震情、灾情,为编制规划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受援县(市)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了特色各异、注重实效和富于创新的规划,不仅使受援县(市)的灾后恢复重建有了规划导向,而且还使受援县(市)的灾后恢复重建的质量和功能得到了提升。安徽省分管省领导先后17次到松潘县检查指导对口支援工作,强调要编制好灾后重建规划,前线指挥部结合松潘藏区旅游实际,创造性地编制了《松潘县城与川主寺一体化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发展方向。吉林省先后派出4批灾后恢复重建考察组到黑水县实地考察,与黑水县政府多次商讨对接,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受灾现场征求农民的想法,在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及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突出重点、区分缓急的原则,形成了《吉林省对口支援黑水县恢复重建首批援建项目规划》。

尽心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上,而且也体现在援建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在推进卫生援助工程中,针对因地震失去孩子家庭再生育的愿望,江苏省人民医院发挥生殖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实施绵竹大龄妇女再生育技术服务工程,目前已有500多位大龄妇女受孕。孩子是生命的传承和希望,新的生命代表着新的希望,让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点燃希望,充分体现了对口援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对受灾群众细致入微的关怀。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历来就比较困难,受灾后财产、资产损失严重,偿还能力降低,从银行贷款更加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河北省设立了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43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2930万元,帮助这些企业恢复了生产;山西省设立了9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受到了灾区群众和地方政府的欢迎。审计署在写给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对河北、山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山东、湖南等省在援建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注重藏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上事例都充分说明了援建工作的尽心之处。

二是尽力。前一段时间,对口支援省市都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比较大的冲击,进出口、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一揽子扩大内需计划,各地财政资金配套压力也很大,正是要用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对口支援省市纷纷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保证援建资金及时到位,可以说为灾后重建尽了全力。

各对口支援省市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效增强了灾区重建力量。河南省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推动、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推动河南煤炭、食品、机械制造等优势企业与江油开展产业对接,投资3亿元的江油〃河南工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在江油遭遇“9.24”特大暴雨袭击后,又向江油捐赠资金300万元、棉衣棉被各1万套、面粉300万斤,向中小学生捐赠图书100万册。黑龙江省积极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从22所大学选派了51名志愿者,到剑阁县32个单位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深圳市企业对陇南务工人员十分关心,免费进行技能培训、提供食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对来自灾区的员工承诺不裁员,若企业倒闭由劳动部门另行安排岗位,给予了特殊关爱。援建过程中,各对口支援省市不仅为灾区带来了资金、人才、项目,也为灾区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不遗余力支持灾区恢复与发展。

对口支援不仅在硬件建设上给予了灾区倾力支持,在人才培养等软件上也给予了无私援助。各对口支援省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以干代训”等办法,为灾区输送培养了包括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及城乡规划等方面大量急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予受援县(市)有力支持。重庆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智力帮扶,提出了“造血代输血”、“以带教替顶岗”的工作新思路,为崇州市培养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三是尽责。各对口支援省市建章立制,严格加强援建资金监管和项目质量管理,确保把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用于灾区恢复重建,确保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放心工程。湖南省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积极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资金计划、分配、管理、拨付和决算的全程进行监督和审计。山西省会同茂县制定了《茂县灾后重建对口援建资金管理办法》,山西省纪检机关和茂县纪检机关还共同拟定了《对口支援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管理工作规则》,双方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履行监督管理职能。

参与灾后援建的同志深知,对口支援灾区是党和人民的重托,是20个对口支援省市和每个援建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成这项使命,各省市的援建人员付出了很多很多。山东省援建干部崔学选同志以奋勇拼搏的精神忘我奉献、用科学求实的作风迎难而上、用一心为民的情怀挥洒大爱,充分体现了广大援建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多的援建人员继续在对口支援的前线默默奉献。深圳有一对年青夫妻先后参加了援建工作,孩子在家没人带,为了能够安心支援灾后恢复重建,他们干脆把孩子转到灾区上学。大家可以想像,灾区的生活学习条件怎么能和深圳相比。但为了灾区的需要,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再苦再难再累我们的援建人员都能够默默承受。对口支援工作的成绩和援建人员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灾区人民心里最清楚。陕西省委、省政府用12个字赞扬天津对口支援工作:“动了情、着了急、费了神、见了效”,这不仅是对天津的褒扬,也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在灾区,援建人员是最可爱的人。温家宝总理国庆前在四川灾区考察工作时讲话,特别提到要对对口支援省市表示感谢。总理的感谢,是对对口支援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对口支援工作的殷切期望。

第五篇:灾民恢复重建工作经验材料

20xx年我区因灾倒塌民房26.26万间,其数量之大为我区近几年来所罕见。为了确保灾民在20xx年元旦前能入住新居,我区从20xx年7月初开始,组织力量全力抓好水毁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到20xx年12月31日,全区43409户因灾全倒户的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达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在20xx年元旦前让因灾全倒户都能住上新房的目标要求。同时,为提升水毁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水平,我们在20xx年建设的300个灾民新村中,选择100个灾民新村结合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下一步在全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积累经验。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全区100个灾民新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已于20xx年春节前基本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新形势,结合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恢复重建工作近几年来,我区恢复重建工作在民政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集中连片倒房比较多的地方累计建起了400多个灾民新村。在恢复重建的工作实践中,我厅提出了“对连片倒塌房屋多的村(屯),适宜集中建房的要按照小康村标准尽量集中规划建设灾民新村”的工作思路,注意引导农民科学选址,按照小康村、生态文明村的模式做好统一规划,高起点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通过建设灾民新村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但由于投入原因,过去的灾民新村仅仅以灾民住宅建设为主,在道路、供水、能源、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多只是做规划,没有得到具体实施。20xx年,我们在规划建设300个灾民新村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使灾民新村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课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后,我们敏锐地意识到20xx年我区各级民政部门正在组织建设的300个灾民新村,由于投入大,基础好,规划起点高,新村功能划分得当,如果强化引导,完善功能,必将为民政部门在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一条条路子。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选择100个灾民新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很快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批准,并要求我厅做好牵头组织实施工作。但是,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为了稳步推进,我们首先在象州县选择4个灾民新村进行试点,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模式,参照发达省(市)农村建设的做法,总结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在灾民新村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在其余96个灾民新村中全面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灾民新村水、电、路、能源、电话、宽带全通,人畜分离,村容整洁,文化、广电、体育、卫生、农业科技设施功能齐全,灾民新村在硬件设施上已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同时,也破解了农村“有新房没有新村,有新村没有新貌”的老难题。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不断赋予灾民新村,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改变陋习,相信科学,促进灾民新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整合了社会资源,为灾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通过在灾民新村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充分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全区有23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灾民新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按照职能分工指导帮助灾民新村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合力,增加了投入,使灾民新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灾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地的好处。

二、制定方案,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标准为扎实推进灾民新村结合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及时下发了由我厅制定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2个方面的标准。比如村庄道路要硬化并安装路灯;自来水要100入户并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电、太阳能、燃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宽带进村,电话入户;村有文化室、篮球场、综合宣传栏;村内设置垃圾收集点,生活区、养殖区分建,畜禽分养;住宅成套,人畜分离;村庄主干道两旁以及住宅、农户庭院绿化覆盖率45以上;村内整洁,无乱堆垃圾和乱摆乱放现象等。此外,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有了这些具体的标准,各级干部对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有了目标,农民对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灾民新村结合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

下载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局办公楼恢复重建工作总结

    县恢复重建办: 地震局恢复重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恢复重建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按照我县恢复重建工作建设和目标任务的要求,现已完成主体封顶和外墙......

    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推荐5篇)

    岩脚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计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救灾救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镇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给我镇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生产、生活资料遭到......

    武陟书院恢复重建(五篇)

    武陟书院遗址恢复重建 可行性报告 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2011年4月) “5.12”特大地震发生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

    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先进事迹

    “8.30”地震发生后,县林业局服从县委、政府的安排调遣,积极主动抽调了12人迅速赶赴姜驿乡贡茶村委会参与第一线的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并按期圆满完成了整个贡茶村委会受灾情况......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征文[本站推荐]

    今年是我国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也是我在检察战线工作度过的27个春秋,我作为一名与检察机关成长发展的见证人,亲历了检察事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伴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壮......

    地震局办公楼恢复重建工作总结

    地震局办公楼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县恢复重建办: 地震局恢复重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恢复重建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按照我县恢复重建工作建设和目标任务......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县重建办:按照三重建办﹝2011﹞10号通知要求,对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们认真组织对我乡2011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