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科普知识观后感
地震科普影片观后感
四年级二班刘红会
2012年3月27日下午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老师带领着我们,来到学校二楼多媒体教室,观看并学习了“
5、12地震图片及地震科普知识”。
影片中介绍了地震知识文字、图片、图形、模型,还有地震发生时的逃生知识、游戏、急救抢救注意事项,以及5.12大地震的相关介绍,其他地震发生时的相关数据,等等。
通过观影学习,使我明白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本身在不断变化的表现,是震源所在处的物质发生形体改变和位置移动的结果,同大海会有波涛汹涌,天空会有风云变幻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完全可以认识的。地震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撞击地震三大类。地球上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通过观影学习,我知道了,地震的发生是受着地质构造这个条件控制的。因此,地震的分布,多发生在那些活动构造体系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主要分布在存在着活动断层的地方。也就是说,地震的发生主要与活动断层有关。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宏观前兆是指人能直接感觉到或用眼睛能看到的包括动、值物不正常反应,地下水变化,气象变化以及小震活动等。微观前兆是指人直接看不到或感觉不到,只能用仪器测量的,如地壳形变、地面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地
电、地磁、地温、地应力微弱变化及人们不能感觉到的小震活动等。地震发生时,不能慌乱乱跑,要冷静判断逃生通道,不要靠近危险的建筑,要在空旷的地方。参加抢险时,要尽最大努力救助他人,先救生,再救人。
看了地震知识展览以后,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平时安定和平的生活,努力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让知识和科技水平来防范和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我们的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再受到伤害。
第二篇: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模版)
师宗县龙庆民族中学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汇报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校师生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我校师生员工现实需求和期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我校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曲靖市市地震局、教育局联合所发文件(曲教联【2011】1号文件),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形成了校长决策,分管牵头,组织实施,班主任老师落实的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宣传先导,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建工作,首先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即:宣传橱窗、黑板报、周末放假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师生员工手中,做到家喻户晓。
(二)课堂普及,让学生人人受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课堂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让学生受到深入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安排了“五种”课堂,一是专门安排地理老师对初
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月1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体育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电教室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三是每学期安排不少于两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班会课,主题内容由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实施。四是每年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课,比如,今年5月12日我校就组织我校学生听取校长的“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四种”课堂,五是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创建、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有较好的效果。
(三)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学生有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能力。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机,采取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 1、3月初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防震减灾法》宣传主题班会;班级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校园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报告会;防震减灾校园宣传栏;防震减灾心得评比活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历时九天,有比较好的效果。
3、防震应急疏散演练。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5月13日下午4:30全校师生参加了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后进行了点评,这项活动校长亲临现场,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要求,演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整个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还未形成。虽然安排了老师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学,但还未形成系统,急待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建设。
2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还不够好。这其中有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最主要原因是学校上课安排的太满,无法抽时间开展正常活动。
3、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动手方面的设施未建设,使得教育缺乏直观性和说服力,影响教育效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规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在宣传、课程、阵地、活动上落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规范化,常规化,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四、几点认识与思考
根据创建过程的实践和本校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1、“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学校科普特色联系起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对学校科普特色的丰富,是把科普特色引向深入的重要平台,是科普特色的必然要求。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普特色。
2、“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联系起来。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到生命的高度,纳入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地位才会凸显,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才会为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设施要和学校整体建设联系起来。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场所和活动场所纳入学校教育规划,尤其是防震减灾实践活动设施建设要更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面实施,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4、“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学校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社会也需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统一行动,所以,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与社会结合,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物质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学校服务,而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宣传到社会,教育国民,促使防震减灾成为全民行动,这也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应有之意。
师宗县龙庆民族中学 2011年5月19日
第三篇:科普知识教案《地震》
科普知识教案
《地
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地震演示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科普知识教案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4.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出示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演示箱”演示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科普知识教案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板书设计:
地 震 形成 预测 自救
教学反思:
第四篇:地震科普知识讲1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讲座,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及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我国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24.2万多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强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导致日本12608人遇难,15073人失踪。地震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外,还可以造成很多灾害,如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并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破坏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地震灾害的特点可归结为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运、防御难度大等。那么地震是什么呢?我们人类怎么样能预报地震,并在地震来临时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地震知识呢?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谈谈。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
1、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地震是地下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
3、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 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的地震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9年台湾中部7.7级地震等等。汶川地震8.0级,玉树地震7.1级。
4、地震带: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二、地震预报知识
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动物异常的反应主要表现在: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但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有大震来临,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地震的预报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而且与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在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在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优势。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三、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1994年9月16日本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尽管震感强烈,建筑物遭到破坏,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沉着应付,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相反,我国有的地方曾因地震谣传而盲目避震,造成无震也成灾的局面;而1992年11月26日在福建龙岩连城发生4.7级地震中,有290多人受伤,是由于缺乏防震知识,避震不当造成的。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那么地震时我们怎么办呢?
1、室内应急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地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
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具有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或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习、休息等,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经验,很发人深思。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恙。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据现场分析,假如当时他们也向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当这位干部全家相聚时,他感慨万千他说:“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这事例生动地告诫我们: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2.室外应急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口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家人、邻里、同学被压埋在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上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应该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果
地震时你在山坡上或悬崖下,这时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着垂直滚石流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自救互救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时,唐山市区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受灾群众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而脱险的。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99.2%。
3、自救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因此这时应注意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应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或者仰面蹭过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容易倒塌时,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像排队似的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脱险的人把一头打了结的绳索或者表面粗糙容易抓住的皮带丢给待脱险者,等脱险者把它系在身上后,拉他迅速脱险。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后一个星期,在某医院的废墟里挖出40多个仍然活着的婴儿。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适应新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很有意义的。地震中,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食,此时,若要生存,只能这样做。唐山地震时这类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小孩抱着枕头被压在废墟里,饿极了的时候,就用枕头里的高梁花充饥,坚持到获救为止。有一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床下一盆未倒的洗脚水而生存下来。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渴极了的时候饮自己排出的尿,一直坚持了十多天时间,终于得救。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互救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在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中曾作过统计,震后20分钟内可以救出37.55%的遇难人员,救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救出85.8%的人员,但救活率下降到63.7%以下;若2小时内还救不出被砸压的人员,因窒息而死的人数上升到砸死人员的58.6%以上。所以,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只要是在最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抢救他们。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近处救人要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救出一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好一批伤病员。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人还活着再下
力去救,其目的与先救容易救的人一样,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形成一支强大的救人队伍。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他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后,让其自救脱离险境,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人。凡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从废墟中将人扒出来,如果是伤者、病者,他们还没有脱离危险,即使无病无伤,如果埋压过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流血者要及时止血,骨折者要作简单地包扎。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同学们地震的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地震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平时要看看有关地震的书籍和宣传品,叫“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地震来临时做到尽量安全。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
第五篇:地震观后感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但是它破坏力很大,往往发生于瞬间,是群灾之首。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空前的。地震本身会对人类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同时,其引起的连带灾害也常常会带来比地震本身还巨大的灾难性影响,如大火、停电、停水等,使整个城市系统陷入瘫痪状态,甚至对救援行动的展开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家知道,2008年的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八级的强烈地震,给人们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时人是那么的无助,人的生命又是那么的脆弱。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意识,防灾意识。多学习一些防灾的知识,多掌握一些防灾抗灾的技能。
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做些什么呢?那就是要多了解地震,认识自然,保护生命,防震减灾。
其实,地震还是有些前兆的,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比如讲,天边提前出现特别的地震云,有的地方地下水会变颜色,会发出异样的声响。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有的动物会有特别的反应,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前,动物园的好多动物就乱跑嘶鸣,鸡飞狗叫,这次汶川大地震前一两天,上万只癞蛤蟆集体搬家,只不过人们大多麻木,没有重视和警惕。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用顺口溜总结如下: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我们要防震减灾,杜绝人祸,警钟常鸣,居安思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地震前的准备: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口哨、急救药品、火柴、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地震发生时: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要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或者吹哨,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一次大地震会教我们清醒不少,同学们,不论何时何地,要有防患危机意识,当灾难降临时,不要慌乱,或就地卧倒,或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疏散撒退到操场上,要学会自救自护,1995年9月20日临沂苍山发生5.2级地震,地震本身没砸死一个人,却造成320人受伤,其中56人重伤,其中绝大多数为震时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伤。然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青龙县几十万乡亲无一伤亡,这次汶川大地震,安县桑落中学2200名学生毫发无损。都因为积极有为,平时防微杜渐,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我们这个世界,有的人不幸死于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也有不少人是死于无知,所以我们每一个公民,从小就要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和自救自护安全逃生知识,了解地理学、仿生学,就可以做到防震减灾,我相信,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人类终将变得越来越成熟,人们能够象预报天气那样准确性地预报地震,从而保护生命,减少损失。尽管我们的祖先非常优秀,现在的科学进展也了不起,但是由于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加上地震类型复杂多样,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对地震进行长时期预知性预报。因此,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个亟待被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当中未来产生更多的小张衡,从小学好地理知识,了解更多的地壳运动规律。
132班
段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