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辨析简答综合第一章 导论
1、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
(2)、职能双重性
(3)、地位隶属性
(4)、权力有限性
2、地方财政存在的依据有哪些?
(1)国家管理的层级性
一、财政与国家职能的实现
1、国家职能与财政
2、财政对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的作用
二、国家与国家管理的层级性
1、从公共物品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
改善公共物品的质量,贴近民众需要。
2、从行政管理效率的角度看
行政管理成本最小化增强政府责任感 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提高可治理性
3、从政策创新的角度
政策实验和创新
(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一、公共产品需求的层次性
1、财政与公共需求的关系
公共需求: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公共物品上。
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决定了公共需求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活动集中提供或者由具有政府性质的社会管理机构来满足。
2、公共需求与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按受益范围和效用溢出程度划分:全国性的,准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从横向划分:基础性、管制性、保障性、服务性
(3)居民偏好的差异性
一、居民偏好的区域性特征
消费偏好差异公共利益多样化
二、居民偏好与地方财政
第二章 地方财政的职能P30
1、概念
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稳定经济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的、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职能。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地方性公共产品
拥挤性成本
2、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是如何分配的?
3、论述蒂博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价值。
专题一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部分发达国家事权与财权划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地方财政能力差异
1、概念
地方财政能力
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地方财政努力
2、思考题
制约地方财政努力的因素
1、地区市场化的程度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2、税收征管部门征税的积极性
3、税收征管效率
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
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规模, 外部经济环境
政治因素: 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支持.地区特殊职能
体制因素: 财政收入体制, 财政支出体制
历史因素: 区域历史, 人文价值观念
第四章 地方财政能力的调节
第一部分
1、概念
全过程公平是在公平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公平的规则,确立公平的程序,提供公平的机会,获得公平的结果,进行公平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公平,都将有损总体公平。
全要素公平这是从公平定义的外延看公平。从人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言,也指对劳动力、智力、管理、知识产权和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公平。从与经济效率相对应的意义上讲,还包括对作为物的自然生产要素的公平,如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公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论身份、地位以及收入等状况如何,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政府提供水平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2、思考
如何衡量公平与效率
不同公平产生不同效率。就单一生产要素而言,对它采取公平的法律、政策、行政和管理待遇,它将会是有效率的,有正常效率;对它采取优惠政策即超公平的待遇,它将是高效率的,甚至是超常效率的;对它采取不公平的待遇,它将是低效率的,甚至会是无效率的;对它采取歧视性待遇,它将是无效率的,甚至产生负效率。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原因:
• 城乡二元结构是其制度性因素
• 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体制性因素
•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是其政策性因素
第二部分转移支付P691、概念
2、有条件拨款 也被称为专项财政拨款,它是一种带有附加条件的政府间财政
转移支付形式。在这一方式下,上级政府在提供财政拨款时通常会指定该项拨款资金的用途,下级政府必须按规定的用途来使用这笔拨款,否则就无法得到该项资金,专款专用。
无条件拨款 指的是上级政府在对下级政府进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时不限定该项拨款的使用范围和方向,也不提出具体的使用要求,接受者可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这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分类拨款
配套拨款
横向财政不平衡
3、思考题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有哪些类型?
有条件拨款、无条件拨款、分类拨款
拨款接受政府最喜欢的拨款类型是什么?为什么?
试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
请简要说明各种拨款类型和拨款目标之间的联系。
西方学者是如何解释粘绳纸效应的?
当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改进的建议与哪些?
第五章 地方财政体制P1071、概念
财政体制
财政联邦制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省管县
乡财县管
2、思考题
下列活动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请说明理由
(1)天气预报
(2)义务教育
(3)收入分配
(4)河流污染治理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评价分税制改革的利弊,试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方向。
第六章 地方财政收人P1591、概念
财源
2、思考题
下列哪些财政收入属于中国地方财政收入?
(1)养老保险费
(2)土地出让金
(3)国债
(4)税收返还
如何完善我国的地方税体系?
税收收入与费收入有何不同?地方政府应如何选择税收收入和费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手段?为什么地方财源建设既是一项政府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地方财政支出P1361、概念
地方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地方财政规模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2、思考题
如何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支出的快速增长?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
分析土地财政的利弊。
地方财政支出分析
专题三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对价值
1、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的内涵
2、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
第八章 地方债务管理
显性债务
直接债务
或有债务
思考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特征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论述或综合题要求)
第九章 地方财政管理P20
4地方财政管理
地方预算
经费流用
政府采购
财政管理科学化
财政管理精细化
思考
1、地方财政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如何确保地方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2、如何真确理解地方财政管理的三大原则
3、了解地方预算的组成及地方预算在国家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4、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地方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第二篇: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名词解释:
1.财政联邦主义:
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2.偏好误识: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在确定公众个人偏好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是带有随机性的,存在“偏好误识”,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到全体国民头上。3.地方财政能力:
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5.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与购买支出相对应,它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6.财源:能够对财政提供收入贡献的经济源泉。
7.地方财源建设:地方财源建设即地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地方经济和财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地方财源进行规划、培植、拓展等,是地方财源达到充裕和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费收入:地方政府的费收入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部分补偿。
9.购买性支出: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性、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1.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就是一定财政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
12.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支出结构类型。
13.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帮助公民应对某些社会风险,如疾病、衰老、失业、事故等,并且为低收入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14.显性债务:通过法律形式确定,政府在法律上有按期偿还义务的债务。15.隐性债务:在道义上而不是在明确法律意义上政府承担的债务。
16.直接债务:不依附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产生的可预测的债务。17.或有债务:有某一种事件引发,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债务。
18.国库集中收付制:在预算执行进程中,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管理制度。
19.政府预算调整:通过改变预算收支规模或改变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组织新的预算平衡的办法。
20.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问答题:
1.地方财政职能配置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地方财政职能界定的相关理论(2)斯蒂格勒的地方自治理论(3)奥茨的地方供给有效理论(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5)蒂博特的“以足投票”理论(6)其他理论
2.简述蒂博特模型的假设和含义,并简要评价。
含义: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的流动性(以足投票)可以导致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以足投票6个假设:
(1)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个人能够选择到那些提供公共产品和征收税收的组合最适合其偏好的辖区去居住;
(2)人们对各辖区的税收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完全的信息;(3)存在足够多的能提供各种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组合的现存的或潜在的辖区;(4)消费者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5)公共产品和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6)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生产公共产品。以足投票评价:
(1)蒂博特模型为我们分析地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2)蒂博模型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事实上,上面的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成立的。(3)蒂博特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显示提供了一种“以足投票”的准市场办法
3.地方财政职能配置的基本原则(1)分级配置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有效调控原则
4.什么是地方财政努力?制约财政努力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财政努力:地方政府利用自有资源筹集收入的努力。财政努力程度=实际财政收入/预期财政收入 制约财政努力程度的因素:
(1)地区市场化的程度和整体的经济效益。(2)税收征管部门征税的积极性(3)税收征管效率
5.影响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经济、政治的)(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规模 外部经济环境。(2)资源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3)经济发展水平:
规模与速度
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经济效益。
(4)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政策支持 地区特殊职能。6.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城乡二元结构是其制度性因素
(2)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体制性因素(3)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是其政策性因素 7.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有哪些?(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转型,并加快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构建(2)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途径:
基础性制度规范的调整:
a.建立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b.建立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调节性制度规范的改革: a.调整政府间财政收支的划分; b.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补充性制度规范的实施: a.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的监督; 8.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 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纵向财政失衡问题 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与财政转移支付 弥补划分税收方式的不足
狭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即拨款的理由:(1)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可能产生外部效应——当某个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面超出其本地区范围而扩散到邻近其它地区,从而使其它地区的居民在不承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也同样获得收益。
例:兴修水利、对污染的控制、对病虫害的防治、在当地享受良好教育的学生流动到外地(2)弥补财政缺口(纵向不平衡)
下级政府支大于收,上级政府给予拨款(收入分享),适于采取无条件拨款(3)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地区间的横向财政不平衡违背了同等状况的人同等待遇的公平原则。还会引起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效率损失。
需要中央政府提供均等化地区财政地位的拨款,适于无条件拨款(4)确保全国统一的最低服务标准
公平——资源在各地区的分配要遵循“生存条件一致”的原则,任何人无论生活在一国的什么地方,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必须得到满足。
效率——共同的最低服务标准会有助于减少地区间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壁垒,促使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增进地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5)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中的有益产品是指那些中央政府对该地方性产品的评价高于地方政府评价的产品。如临海防洪设施、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6)体现拨款者希望受款者增加自己收入的意图
一般来说,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与下级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9.什么是财政联邦制?中国的财政体制属于财政联邦制么?
财政联邦制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寻找,为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之间的最优分工。
目前,中国还不具备财政联邦主义的特点,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还被统一在国家预算中。10.评价分税制改革的利弊,试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方向。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设置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这使得中央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促进均等化以及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弊:尚未完全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还保留了原体制的一些痕迹。目前的分税制很不规范,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有待进一步完善: ①按照各级政府承担的职能,合理划分各自的事权和支出范围。②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财权。③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1.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1)转移支付形式多样化;
(2)中央对各地税收返还额的确定方法既缺乏科学的依据,也有悖公平和效率的原则;(3)转移支付并存着补助和上解双向资金流动形式,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各种补助,又有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的上解;
(4)增加了一些新的专项补助,补助结构发生了变化;
(5)有条件专项补助的项目过多过细,且多家管理,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力量贯彻国家的政策意图;
(6)有条件专项补助的目标不够明确,分配没有标准可循,透明度低,随意性极大。12.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收费制度?(1)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2)积极稳妥地实施费改税;
(3)加强对收费部门的审计、约束、控制和监督;
(4)加强费收入收支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完善财政体制,将预算外的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13.为什么地方财源建设:既是一项政府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
(1)一项政府活动:主体:由政府主导推动;参与者:政策目标:政府参与制定政策目标(2)一项经济活动:本质:财源建设的本质是经济活动;来源:财源建设的来源从经济而来;直接作用对象:财源建设的投入主要也是投入经济建设中。14.地方财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所有制结构 外部经济发展状况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社会性因素: 国民纳税意识 政府服务意识 年龄结构 3)税制因素: 税制机构调整 税制要素调整 税费制度改革 4)体制性因素: 税收管辖权及税收收入归属调整 转移支付制度 5)政策性因素: 经济政策调整 财政政策变化 6)征管性因素 7)自然性因素
15.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生财观(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实现财源建设的市场化。
(2)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树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观念。(3)遵循区域财源建设服从全国整体财源建设原则,树立统一财源观念。17.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对策(1)建立民生导向的财政支出体系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②完善教育和科研投入机制 ③优化财政支农支出 ④优化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 ⑤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2)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
①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范围 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3)完善地方预算管理制度
①设立科学的地方预算管理机制 ②完善地方预算编制制度 ③完善地方预算执行制度 ④完善预算的审批与监督制度(4)构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①经济性支出的绩效评价 ②社会性支出的绩效评价 ③行政管理支出的绩效评价
18.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论述或综合题要求)(1)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压力
(2)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防化债务风险的制度与技术监控体系
①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技术措施
a.健全政府债务的统计体系,形成基础数据库 b.适时披露政府债务信息,增强财政透明度 c.建立担保的登记备案制度并对担保实行归口管理 d.建立监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②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制度建设
a..建立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b.建立政府或有债务的预算管理制度
c.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d.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偿债储备基金制度
19.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2)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例如,城市留用的预算外资金用于城市维护,养路费就是用于养路等等。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用。
(3)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来看,都是有别于预算内资金的一种非集中性资金。20.我国政府预算外资金透明度低的原因(1)首要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的缺陷;(2)根本原因在于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3)重要原因在于转移支付不规范 ;(4)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文化与政治意愿。
第三篇:地方财政学
论我国地方财政的问题及建议
院系名称:财政与经济学院 专业:财政13-1 学生姓名:牛鹛
学号:201305001167
摘要:地方财政是我国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体包括省(直辖市)级、市(地区)级、县(市)级和乡(镇)级四级,保持地方财政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地方财政这方面的改革并不彻底,留下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受国民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财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对地方财政经济构成强大压力。
关键词:地方财政
财权
事权
转移支付
一、地方财政及职责概述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我国地方财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市辖区)、乡(镇)三级财政组成。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是主导,城市财政是支柱,市辖区、县、乡(镇)财政是基础环节。各级地方财政是同级地方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通过地方政府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地方财政的职责在中国主要是:
(一)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除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留取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
(二)为地方政府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提供财力保证。地方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为实现地方政权的职能服务。
(三)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划分,在完成上缴中央财政任务之后,要用自己支配的财政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地方财政根据政策和财政制度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及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五)编制地方各级预算和决算,审查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和决算报表,汇编本地区的总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经同级政府审查后,报立法机构批准,并逐级汇总上报财政部。
二、地方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级次过多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地方政府级次、地方公共支出级次最多的国家。考察一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尚找不出一个五级架构的政府。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三级架构或准三级架构(如联邦制的美国、澳大利亚和单一制的日本、法国),但中国有四级地方政府:省、市(地级市)、县和乡镇。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是五级政府,但是按这样的架构,各级政府如都要求有自己稳定的税基,都能够按照分税分级的框架来形成财力分配,至少在基层看不到出路,乡一级没有大宗稳定收入来源来形成分税体制。财政级次过多就会造成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带来了不同财政级次之间的财政资金博弈。我国现在的财政体制是根据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构想设计的,抛开我国政府级次过多这个也应该讨论的问题不说,就是“一级政权、一级财权”理论也是指得商榷的,如法国和德国都并非如此。
(二)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分税制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收入和支出范围、管理权限、实行收支挂钩和分级管理,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贯彻了“收入大头在中央、支出下流到地方”的分税制改革精神,然而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在原体制下地方长期培植起来的主体财源,面临着财源弱化、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的困境,分税制中划属于地方的14个税种由于点多、面广、税源分散、隐蔽性强、征收难度大、成本高又加剧了地方财政收入困难的事实。但是在支出方面,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责任,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担负着相当沉重的支出责任,这与国际惯例不符。地方政府县乡两级共同提供庞大而重要的公共服务,包括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救济。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和救济几乎总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转轨经济除外)。教育和医疗是中央和省级的责任。地方政府承担大部分的支出责任但其只能控制小部分的税收收入。
从最基层的乡镇财政来看,这种事权和财权的不协调更加明显。一是乡镇对县级部门下放机构没有管理权,无权统筹协调它们为乡镇经济发展开展系列服务;二是部分下设机构的财权没有下放,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集中在县(市)管理,乡财政支出纷纷上划,比例逐渐增大;三是县、乡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是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减少,县(市)为保证本级收入,满足支出需要,也不得不集中财力,使乡镇财政面临财力减少和支出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总而言之,我国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原则性不强且缺乏法制化基础。
(三)不同地区间的财政状况差异过大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存在于方方面面,地方财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并且这种差异不只存在于东部与中西部各省之间,还存在于各个地区、省际内部。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地区间的财政支出和服务提供方面的不平等程度非常大,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在转移支付制度方面,现行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方式在承认了原体制下区域财政能力差异的同时又因返还基数以1993年为准,再次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各省级政府人均支出(包含了所有转移支付)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率己由1990年的6.1增加到了1999年的19.1,离散系数已由0.55增长到0.86.从非预算资金角度来看,税收与我们所说的准税收税基的一致性意味着预算收入与非预算收入相关度极高,即经济繁荣地区两项收入都高,而不发达地区面临的是更加吃紧的财政局面。地方政府对非预算资金的依赖性加强,明显地强化了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分税制改革目的之一是要将经济日益推向财政自给,但伴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下降,富裕与贫穷落后地区财政收入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那么他们提供地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在逐渐拉大。
(四)“非预算”问题严重
“非预算”资金包括两部分: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首先,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削弱政府协调和控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资金分散表现在许多机构和单位拥有巨大数额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不是在政府财政部门的计划和管理之内。这些外部资金对政府预算资金产生了“挤出”效应。其次,非预算资金加速了正规财政体制地位的下降,为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出路,完善的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建立愈加困难,并且各种各样的收费结构是绝对无序、不透明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些都意味着它是不公平的。另外,这种准税收体制是在地方政府官员以最小征收成本为目标,在其分析能力很低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所以它也是无效率的。地方财政不能通过完善正规的税收体系组织财政收入,从长远发展来看是地方财政弱化的体现,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在决定其社会的公共需要及其掌握其需求的愿望上原先所具有的优势都会丧失。
三、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建议
(一)减少政府级次
我国实行的是五级政府架构,行政层次多,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供养人口过多的问题不解决,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是句空话。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减少机构、减少人员,上至省级下至村级,都要精减。结合目前的撤乡并村工作,要抓紧落实到位,绝不反弹,避免重新回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上去。
在合并机构、裁减人员的基础上,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新调整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对下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的考核方式,加快政府从竞争性、盈利性领域的退出步伐,将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组织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结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改革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
(二)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并加以法制化。
首先,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根据事权的不同性质,政府间事权界定主要参照以下原则进行。
1、行政管理事权主要按“受益原则”确定。要求行政管理事权应按实际的受益对象(管辖地区)和受益范围(管辖范围)确定其归属。
2、社会服务事权应按照受益原则、可行原则确定。具体如下:其一,凡使得本辖区居民受益的事权,初步界定为本级政府事权。其二,如果这一事权由本级政府承担在技术上不可行,应考虑将其上移为上一级政府事权。
其次,政府间事权划分必须法制化。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事权划分没有最优的划分模式,最关键的是法制化。只要有了法制化的制度规定,政府间就基本不会存在划分不清的事权,并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真正履行。
(三)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建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是在省内确定省、县两极主体框架,原因在于目前各级政府中县级财政的支出缺口最大,重要的公共服务都要由较低级次的政府来承担,想减轻压在农民头上的过重的财政负担就必须强化县级财政,使其有充分的收入以保证它所承担的支出责任的完成。省际之间的转移支付由中央财政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通过中央预算组织实施,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不同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与基本财政支出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这部分财力来源应包括现行体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体制上解决或补助等部分。特殊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县市政府在农业开发、交通运输、通讯、能源、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对社会事业等特定项目进行的补助,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支出,这部分资金主要为现行体制中的各项专项补助、专项结算补助等。
(四)坚决推进统一预算的进程和发展现代意义的全套预算制度
必须认识到: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的统一,是政府行为规范化的前提条件。1997年之后,我国对预算外资金的整顿和管理逐步强化,成效显著,在基本实现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三块资金“三而二”后,预算内、外资金如何归并为“二而一”,也正在向水到渠成的状态靠近。今后,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应把全部政府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以规范的公共收入形式明确政府可分配资金规模并全程监督其运用。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手续将取消,乘此东风,理应着力寻求进一步把收费和基金纳入预算内,借助于“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政府资源管理系统,像管税一样管理起来,并大力推进支出管理的改革。如果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管理初具形态了,即可考虑在加强科学化信息监控的同时,对地方逐步适度下放支出标准确定上的决策权,使人员工资和公务费标准等在各地有“因地制宜”的必要弹性。
四、总结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目前在分税制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需要一定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当的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重要的是要做到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通俗的说就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地方政府的入不敷出导致的公共基础服务提供的不足和过大的行政性收费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财政收入关系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的范围以及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共享税的分成比例上上调或下调的百分比,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明确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地方财政学》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钟晓敏 张晏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 购买性支出
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如经济建设支出、文教支出、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等。政府性基金
是指为支持某项公益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具有强制性、非补偿性特点。
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等同于财政赤字政策。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公债发行等方法扩大需求。分税制
是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政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瓦格纳法则
p37 是解释一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原因: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关系复杂化——政府职能扩大——增加财政支出 经济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产生拥挤和外溢——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和干预。
教育、娱乐、保健、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并随着及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从公共需求的角度解释了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预测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历史趋势。复式预算 p249 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的一种预算形式,它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的:财政支出的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密切的关系;用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解释财政支出的原因。不但解释了财政支出增长这一规律,也阐述了财政支出结构得到变化。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财政支出分为三类支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基尼系数
表示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指数。(0—1)0.2以下:绝对公平0.2-0.3:比较公平0.3-0.4: 较为合理 0.4-0.5:差距较大0.5以上:差距很大 公债负担
是人们增加纳税而减少个人消费福利而承受的牺牲,是由于公债抽走了部分社会发展自己能而使得社会事业得不到发展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由于公债负担转移使得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收益和负担的不公平。可从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认购人负担角度理解。税收原则
是政府税制设计、税收执法中 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税务行政管理状况好坏、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一般有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职能
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财政转移性支付
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问题:
1、什么是政府融资平台?关注它有何意义?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常简称城投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意义:首先, 融资平台贷款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政府建设资金与当期财政收入的不匹配;其次, 融资平台贷款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良好平台;最后,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平滑经济波动采用的逆周期手段的有效措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动方向、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投融资体系完善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意图,对于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将发挥有利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同时,地方政府利用这些平台迅速启动了内需,增加了就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政策导向和银行盈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纷纷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融资平台贷款激增成为今年银行贷款迅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业务的扩张和效益的增长。
(由于作为投融资平台的这些地方公司具有的特殊政府背景,一方面使其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发行城投债,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投公司具有政府担保性质,实质上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财政债务。)
2、如何国债的挤出效应
含义: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3、我国现阶段财政包括哪些预算?p248
1、从政府级次: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2、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4、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5、从预算内容的分合: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4、解释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政府如何矫正外部负效应
p2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正外部效应: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
效益﹤成本负外部效应: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效益﹥成本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的状况。无论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都不是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负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承担的成本小于其收益,造成负的外部效应行为过度;
正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的收益小于成本,成本无法收回,导致该行为小于社会最优的需求规模。
措施:
1、外部性的私人对策:①道德约束:把外部成本“内部化;②企业合并: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使外部性内部化;③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2、外部性的公共对策:①征税;②补贴;③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5、简述公债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效应。P223 经济效应: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或者结果.国债投资挤出效应、国债发行的货币效应、经济增长效应。
公债的投资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
挤出效应: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即国债发行对一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公债发行是否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取决于发行对象:(1)对居民、非银行机构(2)对商业银行(3)对中央银行。公债的政策效应:发行公债的规模,体现政府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公债发行规模。刺激有效需求或增加供给来促进GDP 增长,短期内,结论是肯定的,但是,长期的影响取决于赤字的大小和负效应。
6、怎样理解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必要性。P33 性质: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利息支出、税式支出
必要性:显示了政府在平等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
1、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是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
2、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3、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合理的转移支付可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严肃税法,提高税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真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而配合中央政府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7、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因素 p131
8、欧债危机的实质、衡量指标。我国财政的风险表现和评价。P303
231 实质:财政赤字(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经济现象。)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衡量指标: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借债率; 国债偿债率;财政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100%、国债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 当年GDP ×100%(一般控制在5%-10%)、债务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 / 中央财政支出 ×100%)
表现与评价:我国存在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问题。中国的政府债务规模,不仅仅是国债规模,还有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客)也认为,去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要警惕中国财政领域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风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财政恶化问题。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
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分别占比62.62%、21.80%、15.58%。专家提出警示,地方财政头顶已悬“堰塞湖”,需引起高度警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尹中卿警示说,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
9、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P9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
“目前,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补充保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
10、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有哪些? + P306
1、债务融资:是指政府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向公众融资,筹集社会资金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2、货币融资(向中央银行透支):又称赤字货币化,是指政府利用其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通过创造货币方式而弥补财政赤字。法律制度对该方式一般予以限制。
11、公共产品为什么需要政府提供?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提供? P3 p11 原因: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不完全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因此产生“免费搭车现象”;由于非竞争性,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产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者服务。由于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导致市场对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分为: 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方式:纯公共产品,财政提供; 准公共产品,混合提供,即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p11
12、简述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p230 制约国债规模的一些因素:(1)社会应债能力
(2)财政还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13、简述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P315
317 财政政策含义:p310
目标:
1、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选择、程度深浅、目标平衡之间存在差异。)政策目标数量的合理选择; 目标偏好的校正。
工具:
1、税收(宏观税率;税种与税率;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
2、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赤字
4、国债
5、政府投资
14、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实质、我国分税制的内容。P264 概念: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以及管理职权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是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决算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导环境。实质:p265 分税制:p271
15、我国现行国债品种、国债的发行方式、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P226 品种:
1、按公债记载的形式(凭证式—记账式—票券式)
2、按举债主体
3、按借债地域
4、按借款期限
5、按流通性 发行方式:p233 主要有几种形式:固定收益出售(适用于可转让中长期国债发行)、公募招标(中短期国债)承购包销、直接销售(特殊类型的机构)、组合方式、行政摊派(市场不发达)我国目前的国债的发行方式是定向发售、承购包销、招标发行并存
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市场化。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交易所、柜台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
p237
16、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我国税制存在哪些问题?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体现在哪些方面?财政应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p327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费错位,比例失调,税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建立强大国家财政和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
二、税负结构不合理,公平税负仍有较大差距,不适应平等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三、调节经济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快速发展经济的要求 ;
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五、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
六、现行税制不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世界税制改革趋势的要求 ;
七、税收征管和法制化仍欠健全,不适应效率、透明的要求
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从改革开放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分步实施了改革农村税费,完善货物和劳务税制、所得税制、财产税制等一系列税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几经变革,目前,我国共有19个税种,17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实际16个),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
分配不公平体现:
1、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大约3:1);
3、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悬殊(高收入:低收入
约40倍)
措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开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缩小低收入者比重;要打击非法收入,限制垄断收入;提倡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17、我国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依法理财和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大力支持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1、继续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3、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改造
4、支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的局面纳入保障范围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7、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计算
国债负担率 p231 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X100%=(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X100%(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宏观税负水平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险的缴纳和计算 p96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1、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是财政学的一条根本线索。
2、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3、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4、财政是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5、(简答)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6、(考二卷)区分和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混合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
7、(判断)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又是历史的、特殊的。
8、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
9、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和损失的现象。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5.经济波动(适当的举例说明)
10、(判断)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11、(简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二三套)
1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二三套)
13、(简答)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4、(选择)经济稳定和发展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并非指可就业人口的百分百的就业;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
15、(简答)公共定价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 1.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一般采取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
2.二部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的制定不同的价格。
16、(选择)财政法制化建设包括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三方面的内容
17、(简答)财政执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适当原则3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8、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为税收,但是也可以以公债方式为经常性支出筹资;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19、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20、有的国家是将仅包括以税收为主和少量收费的经常性收入,界定为财政收入;是世界通常采用的收入概念;有的将政府向国内外发行的债券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在财政收入之中。
21、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方面:
2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
23、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一种混合物品。教育不能像国防和国家安全一样,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也可以由私人举办。
24、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也是一项经常性的支出,它的属性属于转移性支出。
2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第一,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第二,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第三,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26、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3个问题:投资规模要适度;投资结构要合理;要注重投资效益。
27、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始终是财政支出中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
28、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
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追求微观上的盈利,而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题地位,可以从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的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累计规模和社会筹集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一般从事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项目,但是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估计非经济的社会效益,而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处于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也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好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
29、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
3、就业创造标准。
30、基础设施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上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的方式)。
31、政府必须接入三农的理由:107
32、我国政府介入三农投资的特殊性:
1、因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2、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3、政府“三农”主要措施:
1、全面取消农业税;
2、财政补贴;
3、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并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投资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并发。
34、财政融资是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金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者担负的领域,有偿、统一、有效地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
35、(填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36、资金来源的政府性 体现在三方面:财政借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
37、(简答)税收支出的形式:
1、税收豁免(一类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之处在于,牵着是在计算出应纳数额后,从中减去一定税额,后者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例举四个,并举例说明)
38、财政收入分类:
1、税收收入款级科目;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款级科目;
3、非税收收入款级科目(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
4、债务收入;5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39、五险一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40、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不同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其中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
4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分配财政和分配制度;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42、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他首先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国债具有偿还性,又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国债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是政府的信誉,在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要可靠得多,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43、目前,我国国债是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相结合的模式。
44、国债的政策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基金、调节经济。(简答)
45、国债既是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货币政策工具。(判断)
46、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
47、国债负担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认购人负担、二是政府负担、三是纳税人负担、四是代际负担。
48、国家预算的编制是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由于国家预算和决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才生效,所以他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49、世界各国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单式预算。
50、国家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
51、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的基石。目前,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高达10%-20%,美国为20%,欧盟15%-20%,日本为10%。
52、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即实现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53、我国现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这是分税制的精髓)
54、财政赤字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55、结构性赤字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而周期性赤字是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和现实的产出水平之差与税率的乘积,是经济衰退的结果和表现。
56、目前理论界一般是将欧盟国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入围限制标准”,不超过3%,作为适度赤字水平的参考值。
57、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58、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
59、财政政策的类型: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中性政策。
60、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构成。
61、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政策 62、税收饶让,计算题
63、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途径主要是抵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