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3 10: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

第一篇: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

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

前言:

实习指导老师:张锡洲老师吴德勇老师

实习时间:2009年11月9日

实习地点:雅安名山县

实习目的:

1、掌握野外观测土壤基本形状的技能,如挖掘土壤剖面的技术、划分土壤发生层能力、描述发生层特征的能力,野外测定土壤酸碱度能力以及掌握土钻使用方法

2、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并了解其类型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如通过对4个实习点的对比分析,加强了对土壤形成过程、形成因素的认识

4、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通过实习观测出的结果与理论推导出的结论对比,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5、通过实习,得出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性的最终结论,即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布一定类型的土壤,且一定土壤类型反映一定的环境条件

实习区域概况:名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4℃,最高气温35.2℃;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日照1018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名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介于东经103°2'至103°23'和北纬29°58'至30°16'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蒙顶山、莲花山、总岗山三山环列,地形地貌以台状丘陵和浅丘平坝为主,最高点1456米,最低点548米。其中海拔650米以下的浅丘平坝占总面积的22.1%,丘陵台地占61.2%,海拔800米以上的低山占16.7 %。以下四个实习点的气候条件与整个名山县相比无较大差异,故不再赘述。

实习过程

第一个实习点:名山县电视塔

1、五大成土因素概述

气候、植被、地形、母质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要素,除气候外均将一一叙述。此处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其植被多为原生植被);针阔混交林(其植被多为次生植被),代表性植被有马尾松、铁芒箕(土壤呈酸性的只是植被)。地形:处于4-5级阶地之间的阶坡上。母质:由此处的地形可知,其母质为老冲积物(老冲积物经过风化、发育形成了黄壤)。时间:此处有卵石、鹅卵石发育,故可判断发育时间久远。根据该处土壤发育时间久远以及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可推测该处的淋溶作用强烈,使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

及硅酸大量流失,造成铁铝在土内相对富集,即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而这也是此处的主导成土过程。

2、解读土壤剖面特征

首先,挖掘土壤剖面。此处有可利用自然断面,不过因其表面不真实,故应铲出新的断面。土壤剖面一般应挖到母质出现的深度,但如果挖了一米仍未出现母质可停止挖掘。

其次,划分土壤发生层。以颜色差异为主要依据来划分。

3、识别发生层形态特征。

在取土时取每个发生层中间部分土,且是自下而上的取,如果自上而下取土有可能因上层土体脱落而污染下层土样。颜色用肉眼识别即可;质地用手捻,当土壤面光滑反光判断为粘土,面光滑不反光的为重壤,面不光滑的为砂土;松紧度用小刀感受;结构凭借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所见所感判断;水分要用手感受;新生体及根系分布状况则要用肉眼仔细观察;酸碱度测定时采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混合指示剂比色法的原理是指示剂在不同pH的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故可依据其颜色变化确定溶液酸碱度。操作步骤:在比色瓷盘孔内(用待测土壤擦拭),放入黄豆大小的待测土壤,滴入混合指示剂8滴,轻轻摇动使土粒与指示剂充分接触,约一分钟后将比色盘稍加倾斜用盘孔边缘显示的颜色与pH比色卡比较,以估读土壤pH。此外,因该处的土壤较酸,故不用测碳酸盐反应。

4、判读结果

层次:A0 枯枝落叶层 A淋溶层 B淀积层 C母质层

深度(cm):0——77——4343——7676——100

颜色:黑棕色 →暗黄橙 →淡黄棕→黄棕

质地:中壤 重壤 重壤 重壤

松紧度:从土壤剖面上部到下部逐渐变紧

结构:均为团块状

水分:干湿稍湿稍湿较湿

新生体:无 无 少许铁锰结核胶膜 无

根系分布:多 少 无 无

pH:﹤4﹤4﹤4﹤45、结果分析

本区土壤土层深厚,被强烈风化,因此粘粒多,质地粘重,以重壤、粘土为主。此处的黄壤为老冲积黄壤,它是由于盐基离子流失、致酸离子富集情况下形成的,故土壤贫瘠缺P。由测出结果知此处土壤较酸。故土壤具有粘、酸、瘦的特点。因此若要把该处土壤开垦为农耕地应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施磷肥补充磷,特别应施碱性钙镁磷肥,因为强酸条件下土壤缺钙镁元素

6、实习中相关问题分析

此处的土壤呈黄色是由于成土环境条件相对湿度大,土层经常保持潮湿,致使土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形成黄色或蜡黄色土层。而这种由于土壤中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的水化氧化铁的化合物致使土壤呈黄色的过程为黄壤的黄化过程。黄化过程也是黄壤的重要成土过程。

当挖到一米深时我们发现土壤是紫色的,但这并非紫色基岩而是矿物风化后土壤形成紫色。此处含有的大量卵石可能是冰川运动或洪水带来的。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是黄壤,而四川却多紫色土的原因是,本区的紫色岩多,在区域性土壤中母质起了主导作用。在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紫色土发育的终

极将是黄壤。

第二个实习地点:名山电视塔向下走几百米处

此处土壤为白鳝泥,形成的五大自然成土要素中只有地形与名山电视塔的不一样。此处位于四级阶地,地势平坦,能积水能排水,水能够保持一段时间,还原条件好,Mn、Fe被还原,且由于长期反复的积水排水,Mn和Fe流失,其他盐基离子、养分都被带走。游离铁是土壤的主要矿物染色剂,其大量淋失导致土壤白化。

因此处现已变成农耕地,故不能挖剖面,只能取土样研究。土壤颜色为白色,有铁锈斑纹。质地为黏土,依据是用手捻后面光滑反光。松紧度为紧。水分程度为稍湿。结构为棱柱状,反映了土体周期性滞水和干湿交替过程。根系较少。白鳝泥因其母质在古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风化而表现出明显富铝化特征。同时由于该处处于阶地,地形平缓、排水不畅以及土壤黏重透水性差形成滞水还原条件,加上土壤呈酸性,利于铁锰还原,促进淋溶,使该处出现较强的铁锰还原性淋溶过程,形成较厚的白鳝化层。故此处的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白鳝化过程。

白鳝泥的特点是“粘、酸、冷、瘦”,缺P,发白。根据其黏重特性可把土壤用来做肥料、饲料的黏合剂,也因此,该区的白鳝泥被卖很大部分,现存量少。较之前一处实习点,该处人为活动影响(特别是有害影响)深刻。此处先多为农田,因此要改良白鳝泥的黏重、酸、瘦的特点,其措施为多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施肥协调,改善养分情况。

第三个实习地点:名山县百丈镇长征坝

1、此处土壤极为松软,人在上面走动感觉土壤也在动。此处的五大自然成土因素较之前两处,最大的不同也是在地形,此处地势平坦,多低洼的洼地,易积水难排水。这便使其处于强烈还原条件。

2、取土并测定相关数据

此处用土钻取深层次土壤。取出土钻时先将表土刮掉,再取每层中间土壤测定相关数据。此处土壤先于表层较干处取干土,土钻向下取3层,分别是0cm—20cm,20cm—40cm,40cm—60cm。四种土样颜色依次是:棕灰,黑色,黑色,黑色;滴邻菲啰啉:有红色、稍有红色、红色较强、红色明显;H2S味道(不明显时可于土壤上滴1-2滴HCI后再问):有,较强,强,最强;pH依次为﹤4,﹤4,=4,5—5.5。

3、数据分析

干土颜色为棕灰,是因为有盐霜;地下的土壤为黑色是因为此处地势平坦、低洼,积水条件好,排水条件差,致使土壤处强烈还原状态,加之地下朽木多故有机质含量高。由滴邻菲啰啉后红色由上到下变深知Fe2+反应逐渐明显,结合H2S味道逐渐变浓,推断S被还原成S2+的作用越来越强,因此可判断出土壤从上到下还原条件逐渐增强。pH从上到下依次增加是因为还原条件变强,Fe2+越来越多。干土的pH低是因为盐霜Al2(SO4)3的缘故。

4、该区相关问题分析

土壤易振是因为表层土壤形成结构体而下层土壤因长期处于还原条件下,水分多,高度腐烂,未形成结构体的缘故。

把土钻向下钻一米多发现土壤滴加邻菲啰啉后红色不明显,其原因是土壤在强

还原条件下,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同时硫酸根也还原成硫化物,此时,同时可能发生硫化亚铁沉淀,使铁的有效度下降。此时测其还原性应先滴加HCl再滴加邻菲啰啉。

此处发现低洼地的水中有一层油膜,这是因为此处还原性强,存在大量Fe2+的缘故。

据了解,以前该区种玉米时田边玉米长势不如田中间的好,原因是田边排水条件较少,酸化强,而田中间相反,故田中间的长得更好。

在20世纪60年代该区曾开沟排水,但确带来土壤强烈酸化。所以该区的改良措施还应有多施石灰,石灰需要量可参考土壤水解性酸和交换性酸计算。

实验的田区茶树长势不如周围几块田的茶树好,原因是此处相对而言地势更为低洼,土壤酸化更为严重,作为也就更难生长。

目前该区大部分地区的已修沟,但沟深度不够,水不能很好排出,同时很多配套设施荒废,像沉砂池、蓄水池等。故该区的土地合理利用的局部还有待解决。第四个实习地点:马溜坡

此处因有人修房已挖出一个断面,故不用挖土壤剖面,且断面高度较高,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是母质层了,不能采集到其他发生层的土样,不能测定相关数据,只能直接观察。此处的土壤为古红壤,远古条件下形成,成土时间长(根据石英已风化呈沙确定),根据该红壤特征可推测远古时代雅安曾有一段干热气候条件。该处土壤表面已经黄化,其原因是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使Fe3+还原成Fe2+(呈黄色)所致。

该土壤中有很多铁锰结核,它是形成于土壤表面,土体上部水分饱和或临时积水时,由于微生物强烈活动,铁锰被还原随水分下渗淋失,当表层水分减少时,微生物活动减弱,土壤处于氧化状态,未被淋失的铁锰因氧化而就地以结核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土壤剖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其他颜色物质夹杂其中,其多为岩石风化形成,像红色的是正长石风化形成的。剖面中卵石较多,为外来物且在此堆积时间长。观测剖面可看出,该处的基岩为厚砂岩中夹泥岩的紫色岩。

对于该剖面也可以划分出耕作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四个层次。红壤颜色有棕红色、红色,质地较粘,土壤由于酸性大,易产生铝害、锰害,同时红壤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

红壤的主导成土过程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这与该区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关。

红壤的改良措施:

1、针对其“酸”的特点,种植茶树的耐酸性植物,施石灰中和酸性,同时也可减少铝害、锰害;

2、通过客土掺砂改良粘重质地;

3、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

4、协调施用矿质肥料以补充矿质养分。

第二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紫色土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质疏松,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云南重要旱作土壤之一。紫色土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自然植被多为柏木、白杨、女贞等为主的稀树灌木。

(一)石灰性紫色土

石灰性紫色土母质以白垩纪紫色砂岩和紫色砂砾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其特点是土层薄,保水能力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风化快,易吸收,膨胀剧烈;干旱,含水量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低,磷、钾含量高。

石灰性紫色土通气性好,矿质养分丰富,宜种性广。宜种的作物有:玉米、大麦、小麦、甘薯、棉花、油菜、花生、豆类、烤烟、麻类等;宜种的经济林和果树有:香椿、乌柏、板栗、桃、杏、柑桔、油桐、油橄榄等;也可种非喜酸的药材;还可种柏、恺、刺槐、洋槐、麻栋、榆树、国槐、小叶杨等。但要提高石灰性紫色土的生产能力,必须防旱治薄,增施肥料,合理垦殖。

(二)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母质为非石灰性的红紫色砂页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主要分布在低丘上。其特点是母岩岩性疏松,易于物理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成土作用弱,质地多为粘壤一壤粘土,多砾石,松散无结构;呈酸性一—微酸性反应。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盐基饱和度较低。

红壤

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红壤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北纬24°-26°之间、海拔1500-2400米的残存高原面、湖盆边缘以及丘陵低山。红壤地区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伴随着新构造运动,大面积间歇性均衡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面。以后,侵蚀、剥蚀作用又较弱,使残存高原面和古红色风化壳较多地保留下来。该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红壤土体深厚,剖面发生土层分化明显。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叶层(O)。A层呈暗红棕色,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碎块状或屑粒状结构,疏松,植物根系较多。红壤B层是脱硅富铝化的典型发生层。该土层粘粒含量高于相邻的上下土层,多半是由原生矿物就地风化的“残积粘化层”。其厚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有的甚至可高达1米以上。颜色变动于红、红棕、橙色之间,这与母质含铁、锰氧化物及其土壤的发育程度有关。

红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红壤-可种植物:种红壤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

(一)红壤

具有红壤土类中心概念及赋予的典型特征,大部分已开垦利用,是红壤地带重要的农林垦殖基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

(二)山地红壤

山地红壤分布区气候干湿季分明,矿物质风化强烈,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作用较强,土体干燥,在剖面中,表土有机质含量少。表层呈棕色或红棕色,下层为黄红色或红带紫色。土层较薄。表土为壤土质,团粒结构;底土质地粘重,结构粗糙。呈酸性反应,PH值6.0以下,这类土壤目前多被辟为农田。自然植被除尚有小片云南松外,多为河谷灌丛草坡。在山地红壤种植植被可以改良土壤,引根深生,进而控制雨后径流,保持水土。

(三)棕红壤

上层厚薄不一,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红壤。

石灰土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都比较粘重。

云南土壤

第三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四、实习内容

我们班于2013年6月30日开始为期6天的土壤学实习,当天下午首先进行了小组分组,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我们是第五组,然后老师在室内为我们讲解关于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和这一周实习大概内容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各个事项等。

(一)室内主要土壤类型剖面的观察与识别

时间:2013年7月1日上午 地点:贵州大学南区土壤学实验室

上午的安排是在室内观察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实验室有很多地方的土壤剖面,比如说广东的红壤(花岗岩下层)、云南的红壤(玄武岩)等。实验室里还有各种土壤的简介,它们有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盐土、碱土、黑垆土、褐土、白浆土、紫色土、石灰土、灌淤土、水稻土等。以下是部分土壤类型剖面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

石灰土以母岩分化以化学溶蚀为主,碳酸钙在成土过程中被不断地淋溶,但在土体中仍残留有一定的碳酸钙,其数量一般随剖面的深度而增加;石灰土富含钙质,植物有机质腐殖化后,由于钙质的凝聚作用,使腐殖质较多地在土壤中积累。

石灰土的剖面特征是:腐殖质层(A)比较明显,暗灰棕色至灰黑色,多为粒状结构;其下为棕色、红棕色地淀积层(B)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土体浅薄,一般厚度30-50厘米;一般剖面都有石灰反应,并随深度而加强,它分为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共4个亚类。

赤红壤是我国南亚热带季雨林形成的强脱硅富铝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东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中南部、云南南部,其特点是: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较砖红壤弱,但比红壤强,土壤的淋溶强度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表现明显的过度性质。赤红壤划分为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三个亚类。

黄壤是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分布于本区东部和北部的贵州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黄壤分布区。黄壤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与红呈壤分布于同一气候类型区,但其分布区年均温稍低而年雨量稍高。黄壤的土壤富铝化程度低于红壤,而酸度通常略大于红壤。正常发育的黄壤,腐殖质含量较高,但本区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已成为中国生态问题突出的贫困地区之一。黄壤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黄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漂洗黄壤亚类为具侧向漂洗层的黄壤,A-E-B-C构型;黄壤性土亚类为具A-(B)-C构型的弱发育土壤。

盐土含水溶性盐类较多的低产土壤。表面有盐霜或盐结皮;pH值一般不超过8.5。盐土中常见的水溶性盐类有钠、钾、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等。盐土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沿海地区。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和晋、陕河谷平原,东北的松辽平原,西北的甘肃、新疆、青海,以及内蒙古等地和滨海地区。根据成土过程及土壤性态特点,可分为草甸盐土、滨海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余盐土、碱化盐土6个亚类。

紫色土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 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

紫色土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三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分布在长江以南和四川盆地广大低山丘陵。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盐基饱和度较低。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土层较酸性紫色土薄,约30至60cm,碳酸钙含量小于30g/kg,pH值约为7.5,肥力水平较高,但有机质、氮、磷稍显不足。

石灰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大于6%,土壤有机质在10g/kg左右,氮、磷低,锌、硼严重缺乏,土体浅薄,保水抗旱能力差。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二)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时间:2013年7月1日下午 地点:校园西村

本站主要是为让大家熟悉质地的鉴别,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掌握碱性土壤的石灰反应的测定等。

土壤测定结果如下表:

7月2上午黔中路干邻坡,牛家庄

7月2下午麦乃村、孟关(方解石的测定)、杨梅水库、青岩老蚌河(河水及土壤的测定)、青岩堡 7月3关岭坝岭河大桥下 黄果树 7月4日花溪河旁 桃园 公路旁 7月5 花溪政府周围3个地方 五.实习总结

第四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教学实习》实习报告姓名:学号:专业:林学班级:小组号:03实习单位:下蜀林场指导老师2010.12.25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土壤学实习报告。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实习时间2010.12.20至2010.12.26实习地点学校和下蜀林场实习的内容及安排: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实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及调查区资料阅读第二阶段:地形图、罗盘仪的使用训练;土壤路线调查;标准地土壤调查第三阶段:室内资料整理,写小结每班5-6人为一组,分组实习每组3-4个土壤剖面,进行剖面观察记载每组配置的工具如下:铁锹、十字镐、手锄、罗盘仪、背包、pH指示剂、速测盒、布袋、剖面记载表、小刀、皮尺、文件夹,GpS、海拔仪。实*结【林场概况】下蜀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19°14′,北纬31°56′。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林场坐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低山丘陵区。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林场的土壤类型大致有:①石质土②粗骨土③薄层土④黄棕壤⑤石灰土【实习概况】我们的主要行程在第二天:上午学校--下蜀林场--武岐山(山脚山腰各取了个典型剖面分析)下午空青山(山腰栎林和毛竹林各取一个剖面分析)沿途指导老师和林场负责人员给我们讲解林场的有关信息,结合实习第一天我们所翻阅的资料,对林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下是指导老师讲解的土壤剖面调查的内容及流程:①挖掘剖面的原则和方法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切面。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它是土壤形成、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结果。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选定、挖掘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该土的特性,鉴定其肥力,再结合室内分析作为合理利用、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挖掘土壤剖面是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手段。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因此,首先在有代表性的地点(不能靠近路旁或刚施过肥的地方)挖掘土坑,土炕的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一般要有80-100公分,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面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完毕后,将心土及表土依次分别放回土坑中压实填平。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实习报告《土壤学实习报告》。我们在每个观察地点都挖掘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我们小组一共挖了四个剖面,下面是对其简单描述,(具体内容请参见土壤调查记载表):剖面一:地点:武岐山地形:下坡底部地势:海拔130米以上母质:第四纪沉积物下属黄土排水情况了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下蜀黄土为母质的粘磐黄棕壤,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剖面二:地点:武岐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140米以上母质:石英砂岩的坡积物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粗骨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剖面三:地点:空青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27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毛竹为主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毛竹林下的黄棕壤,植物根系很多,剖面上也有少量的灰白色的网纹;剖面四:地点:空青山地形:山腰地势:海拔22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次生栎林为主排水情况良好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次生栎林下的黄棕壤,土层较疏松,分层不明显。【工作概况】在第三小组中,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其中组长和另外两位男组员主要负责挖剖面和测量,另外两位女组员负责协助帮忙,我主要负责剖面的观察分析并记录和后续记载表的整理和总结。对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深了我对土壤的认识,锻炼了我的操作能力。后续材料的整理、剖面记载表的完善,让我对这次实习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对课本知识有了良好巩固。【感想与体会】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下蜀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棕壤。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附:第三个剖面的记载表

第五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实习时间

2010.12.20至2010.12.26

实习地点

学校和下蜀林场

实习的内容及安排:

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实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及调查区资料阅读

第二阶段:地形图、罗盘仪的使用训练;土壤路线调查;标准地土壤调查

第三阶段:室内资料整理,写小结

▶每班5-6人为一组,分组实习

▶每组3-4个土壤剖面,进行剖面观察记载

▶每组配置的工具如下:

铁锹、十字镐、手锄、罗盘仪、背包、PH指示剂、速测盒、布袋、剖面记载表、小刀、皮尺、文件夹,GPS、海拔仪。

实**结

【林场概况】

下蜀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19°14′,北纬31°56′。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林场坐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低山丘陵区。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林场的土壤类型大致有:①石质土 ②粗骨土 ③薄层土 ④黄棕壤 ⑤石灰土

【实习概况】

我们的主要行程在第二天:上午 学校——下蜀林场——武岐山(山脚 山腰各取了个典型剖面分析)下午空青山(山腰 栎林 和毛竹林 各取一个剖面分析)沿途 指导老师和林场负责人员给我们讲解林场的有关信息,结合实习第一天我们所翻阅的资料,对林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指导老师讲解的土壤剖面调查的内容及流程:

① 挖掘剖面的原则和方法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切面。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它是土壤形成、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结果。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选定、挖掘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该土的特性,鉴定其肥力,再结合室内分析作为合理利用、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挖掘土壤剖面是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手段。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因此,首先在有代表性的地点(不能靠近路旁或刚施过肥的地方)挖掘土坑,土炕的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一般要有80—100公分,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面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完毕后,将心土及表土依次分别放回土坑中压实填平。

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我们在每个观察地点都挖掘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我们小组一共挖了四个剖面,下面是对其简单描述,(具体内容请参见土壤调查记载表):

剖面一:地点: 武岐山地形:下坡 底部地势:海拔130米以上母质:第四纪沉积物下属黄土排水情况了良好 地下水位低 剖面特征:下蜀黄土为母质的粘磐黄棕壤,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剖面二:地点:武岐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140米以上母质:石英砂岩的坡积物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粗骨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

剖面三:地点:空青山地形 :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27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毛竹为主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毛竹林下的黄棕壤,植物根系很多,剖面上也有少量的灰白色的网纹;

剖面四:地点:空青山地形 :山腰地势:海拔22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次生栎林为主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次生栎林下的黄棕壤,土层较疏松,分层不明显。

【工作概况】

在第三小组中,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其中组长和另外两位男组员主要负责挖剖面和测量,另外两位女组员负责协助帮忙,我主要负责剖面的观察分析并记录和后续记载表的整理和总结。对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深了我对土壤的认识,锻炼了我的操作能力。后续材料的整理、剖面记载表的完善,让我对这次实习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对课本知识有了良好巩固。

【感想与体会】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下蜀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棕壤。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附:第三个剖面的记载表

下载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壤学名山县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1 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首先,土壤是植物......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综合实习报告专业班级:草业科学一班 姓名:崔西甜学号:20105885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前言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

    土壤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的文本。它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土壤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意义实......

    2016年土壤学实习报告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土壤学实习报告(整理22篇)

    篇1:土壤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土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地的土壤所组成的一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

    土壤学实习报告(精选五篇)

    土壤学实习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壤学实习......

    土壤学实习报告[大全五篇]

    土壤学实习报告(12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壤学实习报告,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