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10:0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篇: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翻开中华民族悠悠的历史长卷,我的国防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富国强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间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总体上来说,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比如 “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淡去昨日中华民族驰骋天下的辉煌,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大举入侵,使得昔日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拥有“康乾盛世”名誉的大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当时的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弃。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从此我中华民族的国防史上添上了屈辱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历史为我们记录下这一部部的屈辱史:《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瑗珲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岁月流淌,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直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

了历史舞台。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密谋已久的对华侵略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当时的国民党派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随后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也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步入新中国,我们对国防也有的新的认识与定义,即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田力的竞争。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现今世界主要的国防类型分为:扩张型,联盟型,中立型,以及我国所属的积极防御自卫型,这四种类型。而在国际形势日渐缓和的今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居安思危,我国既要加速发展,也要确保安全。“国富”“兵强”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两大支柱。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三、实现国防现代化。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五、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济的强盛,才有强大的国防,只有政治的昌明,才有巩固的国防,只有民族的团结统一,才有坚强的国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国防意识的现状:国防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国际形势漠不关心,保家卫国于己无关等,这些想法和 做法都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建设。究竟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使之能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一)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学校的国防教育首当其冲。主要着手于形式的组织和内容的引导两个环节:

1、从形式上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磨练基本军事技能。

2、从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社会责无旁贷。

1、全社会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

2、全社会正确引导尚武精神,培养大学生意志和智慧并重。

比之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够自觉提升自我的国防意识,明确个人的历史使命,努力履行大学生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善于主动学习国防知识,了解世界各国国防动态,勤于思考与别国的差距,自觉接受军事训练,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平时尽量能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困难,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等优良品质。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身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为捍卫我们伟大祖**亲的安定与繁荣,我们义不容辞,定当我其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

第二篇: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读《全球通史》后的思考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的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他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以时间段作为划分依据,讲述世界各地在同一时间段内经历的历史。拜读后给我了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像一些历史书固定人的思维,它启发人的思想。历史不是静止在过去的事物,它一直在向现世的人们诉说着世界运行之道。我们应该去聆听和学习,历史会指导我们去迈出下一步。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学习历史也是学习事物运行之道。

一、正视历史接受历史所带给我们的礼物

存在即有理。历史作为过去的事物,它存在过,发生过并经历过,自然有着其缘由,过程与结果。历史学研究历史,就如同研究一个人一样。我们承认现在,但不能否定过去,更不能扭曲过去。每个人的历史组成了每个家庭的历史,每个家庭的历史组成了每个国家的历史,每个国家的历史组成了世界的历史。科学有一个重要的性质——预见性。预见性的本质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我们利用它预测事物,制定对策,利用它创造事物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利用它来解释发生的现象,如我们用牛顿运动定律来预测物体的运动,用化学来创造新材料,用电荷来解释闪电。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所揭示的道理是我们人类发展的规律。历史的主角是我们人类,历史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及人类在每个时间段内生存生活环境。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他的过去经历中得知,认识我们人类自己需要研究我们人类的历史。自然科学中我们认真对待数据,才能得到真正的公式,历史中我们客观对待每个历史事件才能得到真实的规律。当我们用修改的数据,用个人情感或有色眼镜去看历史都会得到错误的公式和规律,在当我们利用这些东西得到的不是错误的答案就是灾难。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的正式历史。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当他犯错时能知错能改,那便是善莫大焉了,对于错误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就会对他有很好的印象。甚至会有认为他有很大的潜力的判断。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历史。不能因为一个事件不好,我们便将之雪藏,更不能将之扭曲颠倒是非黑白。某国政府对于他们的历史不以正视更以加以扭曲并反映在历史课本上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及最近听闻又有一国修改历史书,这无疑是对历史的错误的利用,是对历史的亵渎,历史是一门科学,我们学习它是为规避战争与灾难的,创造幸福与美好的,但若为了政治利益去牺牲他人或下一代人,去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增加了未来发生悲剧的可能,那无疑是历史之殇,再次走入悲剧历史的轮回。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式历史学习历史,用以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对于我们自己学习历史会使我们即使没有高瞻远瞩但绝不是鼠目寸光;即便没有睿智的看法也绝不是愚蠢的思想;即便是没有聪明的大脑也不会是愚笨的头脑;即便不是自信过人也会是有自知之明。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因为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用前进的目光看正在发生的事物,思考不能停滞,历史不会止步,思想不能落后。历史带给我们的礼物是一个可以开辟未来的工具,我们使用这个工具去创造幸福美好。

二、关于历史的主角,人性的本质

当我们研究一个事件时,能明白其本质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这件事,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的生存生活环境里发生的所有事件,所以人性的本事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的话题。古有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性善论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性恶论者言曰,人之性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其意为,人皆有欲,知止为善,顺之为恶。人之欲生而故生而固有之,若不知其何止,无从以扼之,欲乃恶,故人之本性乃恶。故教也,人知其何止,乃为善也。这是中国哲学提出的对人之本性的解释,善恶论。还有西方曾有过的利己论,利他论,基于人类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的协作论,还有基于人类的占有欲的争夺论。不过这都是比较片面的看待人类,或只是从人类的几个方面上的表现来看的。

人类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它拥有高的智商,广博的知识又同时拥有利用知识的智慧,所以单从人类的几个方面或几个地域上的人类族群去探究人类的人性本质是远远不够的。纵观历史,人类生而既不喜爱和平,也不喜爱战争;又不趋于协作,也不趋于侵略,即非善,亦非恶。决定人类的行为是自己本身,但人类生来一无所知,我们通过学习来建立一套自己的行为处世的观念。把人类比作一个系统,从外界输入一个激励,在人类系统内部这个观念作为函数处理这个激励有两个影响结果,一个是输出响应,二是根据响应的反馈,观念对其本身有一个自主修正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习。我们从我们生活生存环境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周遭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来塑造我们的观念。也可以说是长期以来的外界条件及其积累的效应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在《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可以感觉到外界环境有时对一个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西兰的毛利人对在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的屠杀。我们不能就此论定人性的本质是侵略或者和平。人性是一种巨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我们的基因,我们善于模仿学习,只要一个事件在理论上可行,终究有一天我们就有可能将之变为现实。

我们人类会有多面性的原因是我们人类所处的生存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及其他人的影响使我们具有对人性的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产物。这同样对于和平,协作甚至于善与恶也说的通。综上所述,人性有很多面,善、恶、和平与好斗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对立的面具有辩证统一性,一件事再换一个角度看可能是善变恶,大部分的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此,在这里需要问一个根源性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分化的?人类的设计图纸是我们自己的基因,基因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即只要一件事能符合规律人类就有可能办到。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人类更倾向哪些可能?这取决于人获得的信息的倾向,信息量的大小,来源的多少,所处的生存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所传递出的信息的倾向。如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其目的是传递出使人学习和向善的具有此倾向的信息。那么信息的倾向可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性的本质=可能+观念+信息

三、关于对可能,潜力和多元(变量)的深入思考

在上一节人性的本质中讨论到可能,之前对于可能的思考有点简单,有点天真,可能不仅仅是我们有可能完成某件事,并以努力而实现,而是当我们有可能完成这件事,并完成它后就有可能完成一系列的事,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能的意义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更深层次的进步,更多的可能。还有积累效应,当我们完成足够多的事情时就会有量变转为质变。我们做出了风筝,是飞上天有了可能,飞机就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原来越高,飞出地球有了可能,火箭航天器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越来越远,就有了登月的可能,月球车做了出来,我们能飞的时间越来越长,登陆火星就有了可能,火星车做了出来,火星都已经登陆了,那么其他星球就不再是不可能了。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前方还有路可以走,当我们走的路越多,能够选择的路也就越多,当然我能得到的和能达到的地方也就越多。可能就是实现一系列事并创造更多的可能。

上一节说了人性的本质,现在说说人类的实力,我将人类的实力划为两类:一是硬实力,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能跑多快,能跳多高,有多大的力气;二是软实力,软实力分为两种,精神品质与智力。智力能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工具,创造更多的可能。精神品质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用来实现可能。我们用软实力来创造工具弥补我们先天身体上的不足的硬实力。我就是在不停地创造可能并实现可能中生活并进化。目前我们的软实力远超硬实力。我们可以将人类潜力与软实力相比同,我们的软实力通过学习在增加,同样我们的潜力也在增加。

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细思其本质其实就是引入了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变量。我们将之称之为多样或多元。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维稳的过程,从开始出现总会向一个值趋于稳定,不是绝对的固定的稳定,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稳态,就像阻尼衰减震荡曲线一样。多样性在生物学中有三种体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对于某一个物种而言,其遗传多样性越高此物种的基因库所包含的基因也就越多,可供环境选择的基因也就越多,相对于其它物种而言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就更有利于这个物种的生存和进化。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种群内的不同生物种类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越高,那么这个种群所在的生态环境就更加稳定。同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高生态圈也就更稳定。在自然科学中引入新变量,多样性越高,新的基因,新的物种都能使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增加。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将之称为多元化。其中有两个体现是多元文化和多元化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文化越多元就能证明其对文化的包容力越强。可以从侧面说明其文明程度越高。对文化的包容力越强对人的包容力也就越强,人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多元文化与发达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现在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我们可以见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发达的大城市中可以见到世界上的很多文化,即使各国的发达城市,在其城市中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纵观历史,古代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唐朝就能见到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先进文化。不得不说多元文化是促进经济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中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其中包括产品的多元化。现在市场动向瞬息万变,为保证企业的生存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多样性与多元化在各方各面长期并且持续的影响着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从本书和之前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在欧亚大陆上一新月沃地为例,其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润,夏季干热。短距离内海拔与地形多变,其气候与地形的多样性导致其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意味着能够被人类驯化的动植物种类的可能较多,被驯化可能增加。其结果显而易见,全世界中将种子较大的种类作为驯化候补,有56个种类。在其中新月沃地就有32种,还有大量的哺乳类动物作为动物类的驯化候补。在中国地跨三个气候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地形上从临海、平原、高原、盆地与山区。同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使得新月沃地与中国成为早期的粮食生产中心。这也使得新月沃地和中国成为早期的发达地区。而对比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由于生物多样性过少导致无法形成大规模耕种的粮食生产是的其土著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采猎生活,无法定居又导致积累财富与知识无法发展技术继而导致了其社会发展落后。再看人类社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由于早早地完成统一,社会的意识形态较为单一,其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其弊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当中央集权政府制定了错误的政策时,由于社会承受力和容错能力较弱,对社会的冲击相当大。例如:在明朝时对远洋政策的禁止,和在清朝时的闭关锁国与八股取士。而新的西方文明却与之大不相同,其根源是其独有的特性——多元化。使其社会适应性强,摆脱了束缚欧亚大陆其他所有文明的传统枷锁。新的观念,工业与科学给西方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使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奠定了全球领先地位,并给全球带来影响。先进市场瞬息万变,很难做到对市场100%的掌控,对于只有单一市场作为获利渠道的企业生存实属不易。多元化对于企业而言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市场多,获利渠道多,且获益多且企业随市场变动转型方便,二是有风险对冲,单一市场变动风险较大,多市场可降低单个市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例如:海尔公司有多元化的产品,苹果公司和谷歌不仅有线上的虚拟服务和产品还有线下的实体产品,使企业拥有多个市场和获益渠道。多元化与多样性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好处,一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对冲,减少损失;二是多获益渠道,使获益放大;三是顺应环境发展趋势,动态平衡,灵活。

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学习知识,还要学习使用知识的智慧。我们认识到了多元化,就应该学习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换个角度看待事物会有更好的收获。前一段时间经常有人和我聊到学习与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听话吗?学习应该是一直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吗?玩真的不好吗?我对学与玩这个命题想了很多,现在用一种多元化的思想去考虑,去解释。我得到我的结论:学与玩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上一节中我说到人性的本质时有两个重要因素:信息和观念。我们从获得来的信息中去学习然后建立或者修正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人们的行为判断准则。学习显然非常重要,我们生来如同白纸一张,所有我们知道的,会的都是学习来的。在这里有必要从新明确一下我将要讨论的学与玩的意义。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指的是构建或者修正我们的观念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学习是指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是知识性的学习。只是广义学习的一小部分,然后再说一说玩,玩就很难界定的了,因为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先说一下狭义的玩,部分老师家长们认为所有与知识性学习无关的娱乐放松行为均视为玩乐。广义的玩包括兴趣,社交与技能学习等等非知识性活动,上面说到的狭义的玩与我所要讨论的广义的玩的区别在于狭义的玩以其形式界定,广义的玩以其意义与结果来区分。这两种玩有交集也有不相交的方面。狮子在幼年时通过玩耍来学习捕猎的技巧。我们人类在幼年时的玩耍有时会影响到人格及观念的建立。童年的玩耍并不那么简单,这会培养人的兴趣,影响人的为人处世,更多的是人在玩耍中学到了一些精神品质,技能等等。特别在于一群同龄人中,玩耍会习得社交技能,领导技能,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学习到社会道德、文化、是非、善恶和好坏。这是一种实际的感觉经历,比书面的无实感的知识性的东西对人更具有影响力。但我认为其中还有一种东西更加宝贵,更具有价值——智慧。用通俗的说,就一个字——巧,用常用的词说——巧劲,也就是方法或方法论。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我们所说的巧就是智慧。这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它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实用有价值的物件。现在社会与国家所提的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专利实现产品化等。我们所缺乏的是这种使用的智慧,我们缺这个巧。这个巧有让我们事半功倍的价值。当然玩还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好的精神品质,如爱心,耐心,毅力恒心等等。知识再难我们慢慢学习也总有一天学通,但有人学习一辈子也无法明白巧的智慧,有时即使明白了也无法得心应手的使用。我们现今的社会追求的是价值,是成果,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与技能型的。不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人,因为知识无穷尽,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不知道可以查,但智慧不是速成学习来的。智慧是成事的充要条件。智慧有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导向,能促成我去更加充分的理解事物,也能指导我们学习。学与玩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会玩的人有时学的更好,学的好的人更会玩,最近有一网络用语——城会玩,也就有这么一层含义,研究调查表明学历高的人幸福感越高,这绝不是空穴来风,学习好是我们更易于发现或者创造有意思的事,点滴快乐的积累就是幸福。学与玩的协同作用还能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国家的未来是孩子们,稍稍为没有童年或者被占领了童年的孩子们表示一下担心。那么重点来了怎么做?引导与权衡。权衡学与玩的利弊,计划学与玩的用时比例,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学习,学会玩,学会玩的有意思,引导去发现或创作有意思的事,培养兴趣,懂得巧妙二字间所蕴藏的智慧。玩使生活多元化,能带来新的视角。

四、变化与阶段发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凡事终有结局,好也罢,坏也罢结束了,但还有接下来新的事情。人类的发展规律亦好似如此。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从书中看到历史上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由变化到阶段发展的事件比比皆是。

历史学家将地球生命史划分为两个阶段:1.是有机生命的出现;2.是人类的出现。纵观生命发展史有三个阶段:1.是改变基因来以适应环境;2.是改变环境以适应基因;3.是双向改变,即改变基因又改变环境,已达到彼此相互适应的目的。这是从很大方面来看的,那么来细看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化发展。我们可以将社会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远古时代的游猎生活为主的社会;2.古代至近代的农业时代;3.近现代的工业时代;4.现代的信息时代。我们来看这几个阶段背后的变化。从游猎到农牧的阶段转变,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我对比了一下客观的生活环境,游猎生活的事物种类多样化,卫生条件较好(人们不停地在迁徙远离生活垃圾,粪便等),劳动强度小,可以灵活迁徙规避恶劣天气,气候。在农牧生活中,食物种类较为单一,卫生条件较差(因为定居生活垃圾堆积,食物残渣和粪便等),劳动强度较大,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我推测了这一转化过程,在早期人类还没有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也没有驯化了的动物和植物,人类只是跟随气候,季节或所在区域的动植物丰富程度的变化趋势来决定迁徙的方向。初期人类一直在迁徙,后来发展到中期人类掌握了一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后在几个到几十个区域来回迁徙,最后在末期掌握了一些技能,运用长期积累的知识来改造环境,就在几个地方来回迁徙形成了早期农业和季节性的居住点。再细看早期的人类社会,石器时代。游猎时代与石器时代的旧石器时代大致重合。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划分依据是石器工具的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变化在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利用他们的知识与智慧创造工具。全球各地并非同时从游猎向农牧过渡的,一开始人类推迟从游猎农牧的,其原因是:1.驯化的动植物种类较少;2.游猎部族内部的人口少,生存环境优于人口多的农牧社会;3.一些游猎部落发展出了一些部落文化使之拒绝定居农牧;4.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无法发展农牧业。这时是游猎总体人口大于农牧人口的两个阶段社会共处时期。当农业社会发展到人口比例呢与游猎人口比例相等或高于时就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不过一般人们都把加速改变这一过程视为改变或变革。那么加速的原因分两方面,主要从游猎生活的人们以意愿——主动或被动来划分。主动归化有两点:1.相对于游猎生活农牧生活更加安全,生活安定;2.不用严格的禁欲以控制人口(由于游猎生活事物来源不稳定需要限制部落人口),事物充足,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定居生活可以积累财富。被动归化,转变也有两种:1.是猎杀;2.是驱逐或者捕获。由于两个社会阶段共存,土地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最终以矛盾爆发引发两个社会的战争。以先进的农业社会战胜较落后的游猎社会作为结局。以游猎社会对比农业社会人口比例大幅降低作为矛盾解决的结局。农业社会能够战胜游猎社会主要有三点:1.农业社会的社会生产力高于游猎社会,其社会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强,即农业社会能养活的人口多于游猎社会;2.定居所积累的大量财富与技术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3.社会结构与社会生产力稳定能够进行长时间的战争投入,农业社会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游猎社会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所以游猎社会支付不起长时间的战争投入。总体来看,两个阶段的转变动力来源于人口压力,导致土地矛盾作为社会间主要矛盾突出,最后矛盾爆发引发战争。

在看从农业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先进的技术,更加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更高的人口承载能力。最终还是以人口压力,土地矛盾,资源矛盾引起了战争,发生了三件事:1.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后各列强国对世界的瓜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有两种:1.农业封建社会战败;2.农业封建社会没有战败但损失惨重,并加速想工业化转变。同样的转变放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有些国家已经完成了信息化转变,在此提高了其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工业社会与之战争亦是两个结果:1.工业国家战败;2.工业国家损失惨重并未战败,并加快其信息化进程。

我认为改变整个社会阶段的转变都有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技术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这是一个缓慢积累并变化的过程,先进的社会阶段总比落后的社会阶段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能量。继续发展就会使这个矛盾突出,最终成为主要矛盾并爆发,矛盾的爆发就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技术的提高提升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这刺激了思想的变革,当具有新思想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的比例时社会就变革了。这使我想到了生物的进化,当一个新的基因在这个种群间的频率增加了,或变化了,那么就是说这个物种进化了。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我们也可以将基因频率的说法类比到这里,思想频率,社会进化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频率改变了。所以社会阶段的更迭不可停止。当社会的一个阶段发展到临界时,就是对下一个阶段到来的迷茫与摸索。随着技术的发展推动者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但更为先进的社会体系中有着更多的变量,多元化与多样化加剧导致社会发展加速,发展越来越快,新事物越来越多,可能也就越多,但又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就越多。若不能进行及时并适当的处理,社会就面临着可能崩溃的可能。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在变化,那么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变化,社会的法则规律也需要变化,且应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其变化的越快我们的观念也应该变得越快。以变应变,变成什么样合适才是主要问题。适者生存,稳定不一定稳固。

反观我们人类自己本身,每个人的人生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幼年期,和父母亲人生活在一起,并且依靠他们;2.学习期,主要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建立三观;3.独立期,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开始事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4.天伦期,开始退休生活,子女或已建立家庭。也许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一些人并未走入类似的人生阶段,但也有只属于他的人生发展阶段。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比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也具有某些相类似的特点或特征。我用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相类比与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个人的劳动成果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用个人的财富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的所积累的财富;个人生活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相类比于一个社会阶段发展所需的资源。人每成长到下一个其知识技能就会增加,成长所需的资源也会增加,对要求的个人空间也会更多,随着成长个人能干的事情也多了,也就是其生产力增加了。然而也有矛盾伴随着人的成长,矛盾来自于个人成长需求与有限的资源。当发生阶段转变时人也一样,当我们成长到临界阶段时就是对下一个阶段到来的迷茫与探索。当我们出生后我们对所有东西充满好奇,当我们刚进入学校对于新环境的探索,当我们初出茅庐时对社会的迷茫。社会在某个阶段内发展时基本都是在做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力,积累财富,我们也应该在某个阶段做该做的事情,该学习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该打拼的时候放手去干。这使我想到一句老话: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有着其深层次的含义和道理的。

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个体与整体化趋势

当我看完本书第三编后想到整体化或一体化,这应该是一个世界发展趋势,历史上有多次整体化或一体化事件,不过大部分失败了,有很多因素导致失败。我想了很久,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管理者或统治阶级的管理没有协调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加之外因的干扰破坏于是整体化被破坏了并崩分离析。古代的一体化基本是通过武力征服侵略占领合并了他国的领土。如: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后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基础之一),所谓车同轨,书同文。元朝时,成吉思汗是欧亚大陆区域整体化。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也曾盛极一时。但这种武统并不理想最后均走向了分裂。后来出现了一些在某方面整体化的组织,例如:宗教的扩张,经济区和军事同盟等。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向全世界传播,使中东地区成为伊斯兰教区,欧美洲成为基督教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更对但相对面积较小,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军事同盟有:轴心国,协约国到北约华约等等。有一些成功了,也有一些失败了,但其中失败由于一体化过程中从一方面到多方面没有解决存在的矛盾,如经济问题,文化分歧等。也有由于存在另一个一体化的联盟存在,由外因导致。

我开始想一体化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有的成功了为什么有的失败了?每个人到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面,总有共同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有时人们称之为利益,但我认为这里的利益应该扩大一下范围,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利益。就像军事同盟间有军事利益,经济联盟有经济利益,宗教团体之间有精神利益。在古代吞并占领作为一体化的手段虽然高效短时间内能完成但在大时间尺度上未能维持,其原因是合并带来的分歧和矛盾,旧团体吞并新团体,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利益需求。当矛盾积累并激化时冲突就爆发了。当整个团体分歧严重时稳定就难以维持了。看一些成功的一体化后的团体,都是坚持一致的利益方向,即使有分歧同也大于异,才能维稳。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敌人,具有共同的竞争对手,在一起还有钱可赚,具有共同的思想观念或信仰。所以一体化并非一定要整合土地,只有坚定共同方向才能稳定,一体化其本质是打破个体间的壁垒,追求共同的利益,矛盾始终存在,分歧有可能更加具有历史,但要维稳团体就要求同存异,有时刻意去解决一些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只要使天平始终向利益方倾斜不向弊端方就能维稳。一体化有着很高的效率,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协调,节约成本。多元化的最终结果也是一体化,把团体看作集合,集合A、B,当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也就是交集变大时一体化也就势在必行了。现存的团体中我认为宗教团体最为成功,他们时间长,地跨广,人口众多。对于每个人而言,文化对其观念的影响最大,所以打造一个具有针对性可传承的团体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传承性使团体更加稳定。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团体的整体化可以给我们个人带来更多的便利,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也需要一些一体化的思想,一体化的其中一个思想是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点,生活中有很多事看似孤立但其中确实具有联系,特别在于学习中各个科目间也有一些共性,甚至是一通百通的,当能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时学习成果事半功倍。熟练应用知识方法会使我们受益终身的。

六、社会地位与权力取决于贡献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现在仍存在的90个事物采集部落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捕猎动物,为部落提供肉食,而女性则负责采集营地周边的一切可食用的东西:块茎、块根、昆虫、小动物、水果和野菜等等。虽然男性提供的肉食很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性采集的食物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女性所采集的食物是男性的两倍多。因此尽管两性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却同等重要。作为是采集的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小孩,而且还提供了大部分的事物。作为负责捕猎的男性还承担着保护营地的责任。所以在这里不存在男尊女卑的或者男权至上的思想。半坡遗址中发现的村落是位于西安半坡村的六千年钱的一个典型母系氏族的公社村落遗址。在这里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男性渔猎提供肉食,保卫村落安全。女性采集种植提供植物性食物,生育抚养小孩,在这里是女权社会,女性的社会权利大于男性的社会权利,其社会地位也同样高于男性。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由于米诺斯的海上力量非常强大,并借助地理优势足以保护克里特岛不受侵犯,所以岛上的所有城市都不设防。克里特村社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似乎都比大陆上的村社更加奉行平等主义。克里特岛远离战争,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和国家机构,所以原先的新石器时代的血亲体系在这里保存的比中东大陆还要好的多,因此男性在克里特岛上不能像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那样取得对经济权利,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垄断。岛上的女性们不仅做“家内活”还不断地做“家外活”,有的女性甚至参加战争。同时克里特岛上的女性可以拥有财产,也可以像男性那样轻而易举的离婚。在旧石器时代的数千年中,两性关系要么趋于平等,要么趋于女权。随着新石器时代和农业的到来,女性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利,成为顺从和依赖男性的人。不平等的程度因地区,时代及社会安定程度而不同。由于农业时代男性的贡献多与女性,在战争年代男性上战场保家卫国,导致男性权利上升,又因为长期处于男权社会中,社会文化就形成了男权文化,让南泉渗透进了文化和观念中去,这也是现代女权难以上升的阻力之一。在中世纪时。主要有两种制度,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教会在性别问题上极为含糊不定,给了女性更多的自由减少了限制,但没有给女性开放过多的权力,其本质未变,在工作与职业方面又限制了女性的贡献,并未使其权力增加,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由于生理上的差别,结合环境导致社会权力和地位的不同,并由于较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才导致产生具有性别歧视的文化及规定。我们从头开始详细分析,由于农业的出现人们的生活趋于稳定,农业要求力量与体力,用以使用农具耕地,锄草,砍树,维护灌溉设备,挖掘维修水渠等,这类重体力工作,这些工作并不适合女性做,因为太繁重,又因为生活安定,生育率上升,女性有需要大量的时间照顾小孩,于是女性从与男性平等的食物提供者变为食物的消费者,从生活的主导者变为生活的辅助者,男性控制了农业使女性孤立起来成为男性的从属者。就这样将女性的工作限制在做家内活上,男性的工作是家外活,虽然家内活对于维持家庭必不可少,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人们普遍认为男人的家外活更加的重要,而家内活并不重要,也自然人为女性不重要。由于女性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参与过多的社会活动,男性在外就自然垄断了一些新兴职业,如:议会、法院、和军队中的领导人。于是男性最终获得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进而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还有一些文明中女性的地位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可继承的私人财产有了新的强调。这使得男人们竭尽全力地确保自己实际的继承人拥有自己的血缘,因为他们的继承人将会得到他们全部的财产,所以对女性就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又致使其社会地位及权力的降低。

再看古代中国官僚的选拔晋升体制,中国古代官僚的选拔晋升经历过禅让制、世卿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其中世卿制失败了,禅让制和察举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替代,其中科举制最为成功,当然不是清朝的因为政治而被扭曲的八股取士,这种选拔体制能够选贤举能,人用的才兼备的人才,又用以功绩论晋升,即拥有更大的贡献的人获得拥有更多的权力的权力。相比世卿制和世袭制均由于后代的不才而失败。维持社会的稳固发展应该由有能力的有贡献的人才来。再看现在现代某些现象,某些家庭是女权家庭,反转了家庭主妇变为家庭主夫,男性持家,女性赚面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地位与权力取决于贡献。不过现在还是存在家外活比家内活重要的歧视观点,家外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家内活提供了精神和后勤支持。对维持一个家庭很重要。不管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还是社会国家做一个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贡献决定社会地位和权力!

七、宗教、教派、文化与文明

宗教与思想学说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各地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有时可以被称为人类思想的精华。总体而言,它们都是先人们的思想被后人加以总结注入新知后演化至今的,都是人们思想的结晶,思考的升华,有的经历了几百代人的思想的萃取,有的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淘洗。它们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有的被升华为宗教信仰。人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那么它们就是全人类的价值集合。前人的思考,现人的总结,后人的影响,它们是对人性本质中最核心的总结,并持续广泛的影响着后人的观念。

我看完本书后专门去查阅了有关宗教的资料。先从分类入手,我将思想中有超自然力量的有关神佛妖魔鬼怪的,称之为宗教,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还有没有涉及这些超自然力量的,只是纯粹的思想学说我称之为学派教派。我从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开始,有人称之为天启宗教亦称为一神教,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起源相同,同源与古犹太教,它们的教义,信徒信奉一神,区别于多神,例如:道教。我们从它的历史开始,古犹太教起源于公元前十三世纪,是中东闪族,闪米特人的一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奉着同一个神。

早在公元全二十世纪至十八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即现今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希伯来人,其中一个人叫做亚伯拉罕(亦称易卜拉欣),带领了一些人穿过幼发拉底河到达迦南地区,迦南地区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其后人成立了十二个以色列部落,后逃荒到埃及。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由摩西率领部落于公元前993年回到迦南,立国定都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为这三大宗教的圣城。于公元933年分裂为犹太国和以色列国,以色列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攻陷后亡国。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巴比伦之囚。在这期间犹太教趋于完善,后于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攻陷亡国,犹太人获释,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后于公元20年罗马帝国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流散各地,于公元十九世纪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重建以色列。犹太教的信徒只有犹太人且犹太教不传教。

于公元一世纪时耶稣基督建立基督教,于公元十一世纪1054年分裂为两个教会,后成为两个宗派,在位于东部的君士坦丁堡的教会成为东正教,亦称正教。位于西部罗马的教会成为天主教。于公元十六世纪,1517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中分裂出了路德教,即新教,后新教传入中国被称之为基督教。基督教有三大宗派,天主,东正和路德,在中国的是路德宗派。只是称之为基督教。

在公元七世纪时有一个阿拉伯人,名叫穆罕默德,年轻时游学各地,学习并结合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创建了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之为穆斯林。当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死后,由于继承人的问题被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他们在教义上的解释不同造成日后的教派冲突。

这三个宗教起于同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信奉唯一的神,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称谓,在伊斯兰教中称其为安拉。它们均承认《圣经》的前五卷,即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摩西五经》,亦被称为《圣经·旧约》。基督教后来发展的称为《圣经·新约》,在伊斯兰教中称之为《古兰经》。主要不同在于犹太教把摩西称为先知,基督教将耶稣基督称为救世主,而犹太教不承认他,伊斯兰教将穆罕默德称为先知,而基督教和犹太教均不承认他,这就是以后教派冲突的起因。这就是天启宗教中三大宗教的简单历史。现在的宗教冲突是由于历史上的一些时间所持观点不一样,对于教义的解释观念分歧和大国在背后为了某些政治目的背后操纵造成的。

天启宗教对中东及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道教、儒教和佛教则在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道教和佛教均为多神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其更加注重思辨。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逐渐传向日本,韩国。对传及的当地文化,习俗及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教与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均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大约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两家。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思想意识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外国人一开始就被宗教占领了大脑,而中国人是被先贤的思想的所占领。虽然将儒教和道教称之为宗教,但其实质它们都是一种思想观念。只是后人将圣人神化的结果。因为它们的本质是思想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亚洲大部分国家均受其思想的影响,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而非一种具体的形式。

儒教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发展而来。后人将圣人神化发展为宗教。但整体对于迷信的神鬼论持有敬鬼神而远之的不肯定不否定的态度。不讨论人的生前死后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的观念。儒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其学说中有两大部分,其一是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另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关于学习这部分最为闪光,偏向唯物主义,有句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儒学在公元前二世纪时被宣布为官方教义。儒学给人了价值观人生观,制定了社会道德准则。

道教亦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所创,以道家思想为起源,道家思想主要是对哲学的研究,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了自然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点,另一部分是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思想给了中国人世界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于中国在春秋时代的时候经历了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最后在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学习观点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从人际交往观点上是以和为贵为思想,以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心态。接受美好的事物,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中国特色化。我在这里理解中国特色就是将好的东西接纳并将之改造为更加适合当前国情及文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唐宋两朝最能体现这一点。所以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来自儒学的社会道德准则,人际关系,学习观,价值观;来自道家的世界观,甚至是佛学的因果报应论。在世界上最具有包容性的学说就是儒学了。给了中国人改造外来事物中国特色化以方法论,其中对于宗教文化改造最为成功,如:佛教传入中国后被改造为适合中国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有被改造。中国特色就是一种顺应当前环境的一种智慧。使用的是有着巨大力量的方式——潜移默化。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诠释宇宙万物运行之理——道,给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儒家思想给了人们社会道德和世俗的准则,帮助人们处理社会各种关系,又给了平身,齐家,治天下的人生目标。给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学习的方法,让人进步的思想。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只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了。儒家,道家思想是东方人的思想基础,那么现代西方人的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

宗教与思想学说为什么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深刻的影响?这就要追根溯源看宗教了。宗教大部分起源于神化,神与宗教一开始是一个民族思想的发扬,梦想在幻想中的实现。神很多时候都是人的美化,大部分神话中的神都具有人的特征,因为是人依据人自己本身的特点结合幻想在头脑中创造了神,还有很多神话中神创造人均使用了泥土,女娲造人用的土,上帝造人也用的土,安达曼群岛上的创世神话中,贾波特用土创造的人。这些是一些基本的共性,古人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的迷信,对于大自然力量的畏惧,对于自身力量渺小的认知,变成了对超自然的崇拜。宗教是对一系列现象使用同一种思想的解释,经过对这些解释进行了多年的总结,得到基本的教义。宗教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映射。宗教为什么会被社会或统治阶级所接受?在古时社会形成但还没有完备的法律道德体系,作为一种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社会契约。这时宗教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有助于解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如何共处而不至于互相残杀这个问题。并使人产生一种能够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动机,即产生一种普遍的利他行为。可以使少数人战死沙场从而保护大多数人。而在现代具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道德体系,宗教就用于个人的信仰即个人的精神寄托,或是一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或利用宗教来化解矛盾。

儒学与道教奠定了中国的思想基础,在汉朝时独尊儒术,在唐朝时佛教兴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思想去治理国家,在西方由于宗教的势力很大,往往是宗教利用统治阶级宗教在艺术上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上,如:莫高窟,敦煌壁画,乐山大佛和各种庙宇,西方的教堂,音乐等等。宗教虽然解决了人际关系使社会稳定但也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当时宗教与科学从根本上是冲突的,科学否定了神,而神是宗教的最根本的利益。

文化的形成,技术的前进,宗教的影响使文明到来,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说成文明的集合。文明带来了使我们能够战胜灾害保护自己的力量,我们却用之伤害彼此,文明带来了物质的生产,丰富的物资,却有人坐享奢侈,有人饿死街头。我们还做出了能够毁灭自己的武器。就像那个问题一样,文明到底是诅咒还是福音?这取决于人们用它来建造还是破坏,这个世界在融合中前进,我们也应顺应。

八、利益与正确,公平与正义

看完本书后发现了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公平?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才是公平?有说国家利益的,符合国家利益的才是正义,又有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正义,但实际就如丘吉尔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然利益不仅仅是钱,还有权力资产等等。历史上只有符合利益的就是对的,不管这件事是否是正确,公平或正义。哥白尼由于支持日心说被处死,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事,违反了教会的利益所以被处死了,法律是保护公平正义的还是保护弱小的?如果这几个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弱小的不是正义方,正义的不是公平方,公平的不是正确的,又该如何?如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义,就应该牺牲少数人吗?或者集体暴力就是正义吗?人类社会依然无法摆脱丛林法则,强大就是正义,强权才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九、政治体制与社会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政治体制,有君主封建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农奴制,奴隶制。我在考虑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是好的体制?这些制度各有利弊,封建集权统治,官方几种权力与资源便能够巩固统治可以几种社会的力量与财富去做一些事,如:大规模灌溉工程,大规模的城市防御体系等等。使社会资源不浪费,速度快,效率高。但是过于集中权力会抑制创新,限制了经济发展,助长了官员腐化,若放开权力给个人会刺激创新发展经济,但不利于统治,如:会出现大型极端组织扰乱经济造成社会动荡。看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比整个古典希腊和罗马历史时期进步还要多,一个原因是西欧没有奴隶制,而奴隶制限制了能够创新的人与条件,从而抑制了新技术与创新,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地区存在节省劳力的装置。中世纪西方的采邑制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繁盛时期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水平空前,其根源从书中获悉,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增长,其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的力量来治国,这样能使国民精神安定,减少反政府的动机;2.让最贤能的人来喂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国家所必需的;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一种制度是:科举制,俗话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职考试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原因。正是这种考试制度维护了其他事业,并使这些事业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通常中国政府基本上是建立在道德力量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一个专制的政府。它所维持的军队和警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事实上仅能够镇压派别叛乱,而完全不足以镇压一个表示厌恶和愤怒的民族。但是,尽管这一政府并不实施暴政,但它在形式上还是机制上却是一个纯粹的独裁政府。在一个地区内,地方行政官是专制独裁的,在一个省里,总督是专制独裁的,在一个帝国里,皇帝是专制独裁的,民众没有立法权,没有自行收税的权力,没有投票使统治者落选的权力。造反在中国是阻止专断的邪恶的立法和行政的一种古老的时常运用符合宪法的正当手段。只有合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有句古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政治体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做一个符合实情并具有发展性及可以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政体最为实用。

十、兴衰与经济看现今世界

经济学中有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能影响经济的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现今世界的地位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经济是一个强国的象征。经济的本质是商业贸易,因为这带来了需求。中外对比,明朝政府率先控制和约束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之间一个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在西方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享有了相当大的自治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这种自治权。在中国的确存在相应的商人阶层,他们在宋朝时才享有真正的商业革命的益处,但他们不会促进经济也不会扰乱经济。

经济能够引发战争,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间接地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能够打仗,看现在大国间的较量都是经济战先行。各种经济制裁,金融制裁效果不同凡响,不亚于传统战争。国家发展的命脉就是经济。

十一、矛盾在于需求与生产力,知识与智慧

过去我学习到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在于社会生产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变现: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我认为此时其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与观念意识的不同。社会的不平等源于人类生来的欲望,环境和与众不同的天赋,只有很少人能彻底克服欲望。能使社会稳定发展,目前有市场经济为主由市场经济供需定价,政府干预为辅,并设立专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机构,维持社会市场公平打击破坏者,完善社会保障福利系统,农业医疗,关系民生的不能过于自由,完善保险等风险对冲政策,建立高效的机构与制定政策,能够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能够应对未来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并使管理不落后与未来的变化,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幸福度。

当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开被社会所接受采用,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自我评估和调整,这通常使人们感到威胁而不舒服。因此遭到抵制。这造就了人们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的越来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环境,但不能使环境更加适合居住。所以我们在未来所面对的是我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的矛盾,一旦打破平衡,我们人类很可能成为生命史上第一个由于自身行为导致种族灭绝的物种。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十二、用前进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简略看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是格外的艰辛,守旧的思想在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都喜欢维持原状,喜欢稳定的生活,对于能打扰到平稳生活的新事物感到排斥,甚至有时候拒绝接受新的先进的事物。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了,新事物的出现肯定在某方面与旧的的事物分享一些资源,致使新的矛盾出现,比如:当甜味调味剂的出现时,糖类的生产商总要找些麻烦;当CCD数码相机出现时遭到传统胶卷生产商的排斥,甚至这种对新事物的排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在新石器时代,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拒绝接受弓箭。不仅在物质上,在精神观念上也是如此,封建思想排斥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排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被哲学家们总结成了一句话,旧事物总是在阻碍新事物的发展。

我认为新事物受到旧事物的阻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新事物使旧事物利益受损。如:分享了市场,使旧事物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或是使其利润下降或收益减少。胶卷与数码还有自动化流水线进入工厂致使大批工人失业,而遭到强烈反对。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是胶卷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自动化流水线导致工人的利益直接受损。因为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导致了特定人群的生活与利益直接或间接的受损,所以他们会阻碍其发展。另一方面精神观念上的,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封建主义的统治受损,同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的统治动摇。还有些观念离个人生活相去甚远却遭到反对,如同性恋和胚胎实验。因为这些事物打破了人们以往以来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感到不安,有些思想会引发人们的反省。反省是一种心理行为,所需要的精神活动比较剧烈,当一个人反省时,时常愁眉紧锁,神色凝重,反省时人们需要运用其批判能力,当有些令人不安的事情进入人的意识中去思考时会令人痛苦,通常人们都会本能的拒绝,排斥和否定这些东西,即使这些事情有的是正确的。就如同现今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却抱着保守的观念,对于人类的一些欲望有人批驳,有人力挺。先贤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饮食民生,男女康乐。这些事是一些客观的事物,我们只需抱有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即可。欲望就是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供给,其中就有机遇,需求才能刺激创新。

历史一直在前行,我们更应该学会思辨,使用开放的前进的眼光看待新的事物。新的事物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多元化。说不定能使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幸福。现在的大千世界,事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新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我们也应该见怪不怪了。当然,我们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个新的前进的观念能够多元化的看待事物,对角度观察有可能使我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也有可能我们以前百思不其解无法对付的问题,在得到一个新的观念时就有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使我想到一句话:不管怎样,只要你开心就好。

十三、历史给现在的课后作业,未来我们何去何从?

这是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了。我每看完一部分,每总结完一部分后都要停下来盘点一番。我都会想一下,历史对我们现在意味着什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们接受了历史带给我们的礼物后该怎么办?我们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前页,现在每一年发生的事都比过去的几年甚至几十年还要多,现在回顾一下数千年以来历史中人类的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明智行为和愚蠢行为。

这一次跨越数万年的自我审视让我所惊叹的是我们人类取得了叹为观止的成就。数万年以前,我们人类首次出现在了非洲大陆上,有我们自身的弱小和相对稀少,也没有多少防御能力,我们的未来似乎也因为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而没有多少希望。我们没有大象那么大,没有狮子那么强壮,没有羚羊那么迅速,也没有豪猪,刺猬或乌龟那样的自我保护手段,我们仅仅只是一种毛发稀少的中型哺乳动物。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拥有比大象还要大的力量,我们的超音速飞机是一切动物的速度无法媲美的,我们超越了这个星球上其他所有的动物,这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环境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使环境适应我们,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改变自己的基因去适应环境。是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此我们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决定命运,而不是命运的产物。我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能够使人类摆脱像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一般的种族灭绝的威胁,但我们又置身于一个可以使我们自己灭绝自己的尴尬境界之中,因为我们拥有电,拥有核。我们战胜了自然环境,我们不在栖于树下,居于洞穴之中,我们建立了城市,我们不为运送货物肩扛手提而烦恼,我们发明了汽车,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遍布污染与毒气的环境中。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污水,废气,雾霾让我们痛苦着。我们成功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而又同时因自我怀疑而谨小慎微,步履蹒跚。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有技术去建立一个乌托邦,一个大道行的大同社会,然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污染,自杀,失业,吸毒,抢劫,偷窃,战争的生活环境里。现在地区战争不断,国际形势紧张,大规模战争也许一触即发。饥饿,难民和死亡还存在。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什么人们所期待的乌托邦和大同与实际存在的极糟的社会之间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答案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有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设置的,控制机构,统治组织构成。文化是在诸个社会的历史中发展并逐渐形成的,因而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构成各种文化的各种社会标准被认为增强了社会的结合和生存。因此,通常体现在各个文化中的社会标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繁衍生息以保证种族的永存,最大限度的生产以保证经济的维持,最大限度的加强军事力量以保证实际的生存。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他们各自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每个人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念才能知道做什么与怎么做。因此任何文化观念价值观有威胁就像对其他生活必需品如水和食物的威胁一样严重。为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价值的大量替换和修改。不过科技的变革通常是被接受的和受欢迎的,因为他一般能够提高生活水平。而文化变革则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为它威胁到传统的令人舒适的社会标准与实践。这种分歧在整个历史中一直很流行,结果形成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风暴中社会的停滞。这种分离一直应该对玷污人类历史的大多数长期的暴力和血腥屠杀负有责任。现在这种分歧仍在继续,并且直接地和间接地并消极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毁在我们自己手里,幸福应该继续。我们应该用前进的目光看待正在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用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做事。我们应该:

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

以上就是我看完本事的思考与感悟。并以此向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表达我的尊敬。

Songhz·kk

2016.04.05

第三篇:论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论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国家的经济实力,稳定的政局,政治开明,武器装备,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团结统一是强大国防的精神支柱。

从古至今,有国就有防,囯无防而不立,民无兵而不安。可见国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一栋华丽的房子缺少了一把锁它在不久就会被洗劫一空,同样一个国家只有建立自己强大的国防力量,才不会受制于人,任人鱼肉。

我国国防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建立,国防也随之出现。国防历史也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辱、兴衰告诉我们:兵者,国之大事,虽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国泰民安,必为兵之强人;凡是丧权辱国,必是兵之弱者。作为世界军事与建筑史上奇迹的万里长城就是国防的一个鲜活的实例。斯时秦刚统一中国,四夷虎视眈眈,天下很不太平。为了强国御辱,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筑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北御匈奴。长城也成了中国人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象征。

在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国防一直被各诸侯国当作头等大事来看待,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比例都投入到了军队建设。孰欲胜于诸侯,必先兵之强人。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深谙此道,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军队一跃成为了七国之中另人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师。众所周知,秦发源于甘肃一带,原属西域游牧民族一支。资源匮乏,不及泱泱之楚国;人才短缺,比不了济济之齐国。可是秦之统治者高瞻远瞩,从本国国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国策。短短几十年的光阴,秦国便横扫六国。大诗人李白有诗寓此“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中国国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出现,国防便产生了。中国古代国防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到清王朝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国防历史,进入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国家利益严重损害,随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的诞生,我国才摆脱了被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命运,新中国建立后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重重包围,并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在中共的英明领导下都取得了胜利,有力的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防安全。下面谈几点中国国防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

一、经济实力决定国防力量

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因为它可以从庞大的国民收入获取更多资源来投入到国防建设上,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力弱,但还要把大量的资源通入到国防里,透支财政,是国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这个政府里倒台已经不远了,新中国初期由于八年内战,国民经济凋敝,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应对国外反动势力的颠覆,最终党英明决断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巩固了新生政权,但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局限。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国防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器装备更加先进。

二、稳定的政局是国防安全的保障

政府是组织国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局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国防安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三个月就侵占了东北三省,还厚颜无耻的建立了他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全国的声讨声讨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的压力下,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又开始了新的对苏区的武装围剿,侵华日军趁机将魔掌伸向华北,攫取多项侵略权利。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得到了许多人士的认可,经过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决定联共抗日并在正面战场积极地防御,使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为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证明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不容小视。

三、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四、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

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军队!春秋战国时期,在弱国强食的激烈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无不崇尚“武备”,奖赏军功,鼓舞士气,重视军队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可见国防根本是军队,军队是国防强大与否的象征。古今中外的国防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支足够数量且有质量的军队,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没有最基本的保证、列宁曾经说过:一支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和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国防史告诉我们:武器装备及由此决定的兵种战法对于战争胜负,对于国防强弱有重要的作用。从宋朝到晚晴晚清之前,是冷热兵器并用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在此期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学习军事技术,运用新式装备最为成功,战国也最为辉煌!

五、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可靠的国防,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就会在政治经济上受制于人。中国国防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新世纪的大学生,关注国防,了解国防,保护祖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牢记国防兴衰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地投入到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防止外来侵略的国防建设是我们的义务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中国的国防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中国现阶段的一切精力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唐帝国能在当时扫灭强虏,万国归附,靠的不仅是强大的战争机器,它的经济繁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单单在军事上取胜于人,又怎能征服人心,以至光被四表,功高万世?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他强调,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作为一名10届的大学生,我更是深谙此道.经济大战同军事大战同样重要,我们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增强国防意识,关心时局.开拓眼界.经常阅览一些诸如“国防时报”,“环球时报”之类的报纸期刊,随时掌握国家动态,了解国际时局.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有关信息,我相信随着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也将随之不断前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

第四篇: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和平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纵观中国国防历史的种种历程,前人留给了我们太多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现我总结如下:

(一)、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建设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才能保证国防无坚不摧、固若金汤。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睿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军队。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统治者大都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并拥有一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的军队。现代的中国,没有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却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一步一步地领导策划,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发达、富强。

(三)、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国家军民上下团结,民族友爱互助,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抵御外敌,让所有侵略者望而生畏。

漫漫五千年,留下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观古如鉴今,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启示,是研究当代中国国防、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五篇:伟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伟人给我的启示

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是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回国后,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火箭,使我们的卫星上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的爱国的热情。他当初不顾国外的高薪挽留和阻挠,毅然回国;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他回国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是钱爷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突破了层层阻力,使“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艰苦奋斗,持有远大抱复的决心和信心,当初由于国庆和工作条件不完全的具备“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突破一个有一个的节点,他怀着一定要研究出“两弹一星”的决心和为祖国的争光的理想,创造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是原子弹,氢弹成功试爆,卫星顺利升天。

钱爷爷,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您离开我们,可是您的无私地奉献和爱国热情。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畏任何困难,永远前进!

伟人给我的启示

这几天,我们学了很多关于伟人的故事,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在危急关头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扬眉。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十里长街的送别,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

周总理我真敬佩您!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您学习,在最危急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这一课,学完之后我对这片文章印象很深。这篇课文通过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之口,介绍了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希望工程两次捐款的情况,赞扬了邓小平同志关心祖国下一代的博大情怀。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贫困失学的儿童领到了绿色封面的《就读证》,是邓爷爷的钱使他们重返课堂,这使孩子们热泪盈眶。这段话能使我感受到那些贫困失学的儿童领到《就读证》时的那种喜悦和感动的心情,因为邓爷爷那么忙还能为他们老区山里的孩子捐款。而且是邓爷爷捐的款改变了他们成长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贫困失学的儿童,因为没钱而上不起学。但是,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能献一份爱心,来帮助那些贫困失学的儿童。都是因为社会的捐款帮助,才能使他们能重返课堂,重新开始学习生活。这些人都像邓爷爷一样,能帮助有困难的人,都是些好心人。邓爷爷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身份支持希望工

程,不仅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老区山里的孩子的关心,也反映了他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以后我一定要学习邓爷爷的精神,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山洪一样的掌声》,写的是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尚品质令我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讲: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周恩来总理听到消息,马上去灾区慰问受灾群众。那时受灾地区正挂着一阵紧似着一阵的西北风,风中带着雪粒和尘沙。在慰问群众的大会上,群众全都自动朝着刮风的方向坐,周恩来总理看见了,却让群众背对着刮风的方向,自己却对着刮风的方向慰问受灾群众。

从这件事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的高尚品质。也许这正是因为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才会让人们把他永远记在人民的心中。

这时不禁让我想起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群众与总理做着最后的告别,不愿意离开。他们难以割舍的是与总理早已结下的血肉情愿。总理用他的一言一行博取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周总理你那博大无私的情怀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存。我是一个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不辜负你们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的付出,一定会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位于地震中心的隆尧县房倒屋塌,损失严重,家家户户陷入震灾的突然袭击中。此时此刻,人们眼望北京,多么盼望北京来人,带领他们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啊!就在震后的第二天,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大地还在摇晃颤动的时候,周总理乘直升机来看望大家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大雪后的冷天,刮着北风。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候,周总理出此刻机舱门口时,等候在附近场地的几千名群众,顿时感到浑身发

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震灾带来的忧虑和担心,就像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很快被驱散了。

周总理快步走下飞机,来到群众中间,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就忙着听汇报、看灾情、问损失、指道路。规划了灾后的生产,安排了群众的衣食住行。白家寨的群众激动地说:“周总理比俺们想的还周到!”在这个打谷场传出了山洪一样的掌声。

一个国家的总理,身上肩负着国家那么多的重任,当老百姓出现点问题时,就火速赶到了他们身边,给他们送来了应急的物资。在总理的心中老百姓是多么的重要。周总理不顾旅途的劳累,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为了让我们少挨点冻,少被风吹,少受点罪,自我却迎着风,任凭凛冽的寒风不时掀起衣襟。

总理爱人民,人民更爱总理。在冀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里,响起了山洪一样的发自人民内心的掌声。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这么伟大的人,却又是这么的平凡,平凡得就像一滴水,那么晶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翠绿顽强。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平易谦和,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在成长的道理上,我也要像周总理那样,做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不论身在何处何地,我都要像周总理一样。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在几天前,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山洪一样的掌声》。

这篇课文十分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才是一个伟人,怎样才符合伟人的标准。这篇课文是一位名叫关汝松的作家写的,他的写作功夫非常高,就一篇课文,我们班就有好几个新词不认识。

课文主要写了1966年3月8日发生地震后,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慰问群众暴以热烈的掌声的故事。

在我读到“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减去它锐利的锋芒,仍然劲头十足的呼啸着,打着旋儿;卷起来的雪粒和尘沙迷迷蒙蒙遮人眼目,打在人们的脸上和脖子上,冰冷而又疼痛。”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当时十分寒冷而且又有余震,那真是雪上加霜.而又当我读到“骤然,他浓黑的眉毛拧成了一线,他的目光盯在张建脸上:“风沙这莫大,你怎莫让老乡们冲着风坐呀''我从而体会到了,周总非常关心群众而且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中.为群众们而着想,他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对待,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一个国家的总理,身上肩负着国家那莫多的重任,当老百姓出现点问题时,就火速赶到他们身边,给他们送来了应急的物资.在总经理的心中老百姓是多莫重要.周总理让群众们背风坐,而他却迎风伫立着。这莫高的领导人竟然让群众的关心和热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也要像总理那样,做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周总理这莫伟大的人,却又是这莫的平凡、善良。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古今中外有无数伟大的人,他们不但有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情怀和远大的目光,他们的故事陶冶了人们的心灵,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今天我们学了巜山洪一样的掌声》,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去安慰邢台地震受灾群众,周总理身为共产党员,不能让群众受苦,总理宁可让自己面对着林厉的寒风讲话,也不让群众对着风,让我更能感受到周总理十分关心群众,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崇高品质。

周总理把刺骨的寒风留给了自己,却把温暖留给了群众,周总理不认为自己是国家领导就应该让自己背对着风,而让群众朝着风。这就是我们的好总理,在百姓痛苦的时候他来了,他把温暖送给了群众,却把寒冷留给了自己。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真切的体会到周总理 是一个爱民如爱子的人,这一点让我深感佩服,我们要学习周总理那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在生活中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做一个有爱心,心中有他人的好学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今天,我预习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读着读着,我好像见到了毛主席,听到他亲切的话语。我觉得,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好主席。

课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来到花山村,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日夜操劳。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毛主席百忙之中还关心群众。当她听不到花椒树下的碾米声时,他觉得会影响群众的生活,影响群众吃饭,所以,她不怕碾米声打扰他工作,认为只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不怕周围的环境不好。所以,他让警卫员请乡亲们重新回到花椒树下碾米。接着,毛主席又让警卫员。炊事员沏茶给碾米的群众喝,还到群众中讲解喝茶的好处,并为大娘倒茶、推碾子。

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主席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也许正是因为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她才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想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条件那么好,还是找一些不成文的理由来拒绝学习。学完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日理万机的主席多么的和蔼可亲呀!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而且又是工作繁忙,却能一心一意地工作。

毛主席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将是受益无穷的。这篇课文让我体会到只要认真做事,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一):

这天,我拿起语文书,再次读了《山洪一样的掌声》这一课,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山洪一样的掌声在我的脑中久久的回荡着,我再一次被周总理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感动!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文汶川发生特大的地震后,人民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光赶去灾区。他亲切而坚定的神情,透过电视机,将13亿中国人的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齐。“只要有一线期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坚定有力的话语让灾区的人民相信:他们不是孤立的,党和国家永远和他们在一齐!还有2008年的雪灾,那雪下到了60多厘米,温度骤降到零下30多度,这是多么寒冷的天气啊!温总理冒着风雪来灾区,送物资,来慰问灾区的群众,情切告诉受灾群众不要恐惧,让他们团结起来,一齐并肩作战,战胜严寒。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到处都是废墟一片,想垃圾场一样,到处乱七八糟,救援的人们开始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小孩、大人、老人给灾区捐物、捐钱。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是的,是共和国的领导们亲民、爱民的举动,让我们相信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我们都要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一齐开创更加完美的明天。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二):

“它在济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上空,久久的回荡着,回荡着……”我合上书,眼睛不禁湿润了。

这已经是我读了不知第几遍《山洪一样的掌声》了。每一遍,我都被文中可亲可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周总理感动;每一遍,我都被文中爱戴总理的群众感动。

“‘是的,我作为国家总理来看望群众。’停了一下,总理看看张建,用深沉的语调继续说,‘但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你想想,共产党员哪有为了自我方便,而让群众吃苦的道理呢?’”

这句话是周总理说的。这饱含深情的话语,似乎在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是啊,共产党员都拥有为群众、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和品质,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周总理就是这样,他宁愿让干冷砭骨的寒风掀起他的衣襟,吹打他的面庞,也不愿让群众受一丝、一毫的苦。敬爱的周总理,我向你致敬,这致敬中,包含的不仅仅仅是对您的爱戴、敬佩,还包含着深深的感动。总理啊,您不仅仅细心料理国家大事,心中永远挂念不忘的,还有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

总理啊,您的行动,谱写了一首万代传唱的伟人赞歌,这歌声,和那山洪一样的掌声一样,同时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中。啊!敬爱的周总理!我必须会努力学习,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三):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山洪一样的掌声》这篇课文,讲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读完后令我百感交集、感动万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1966年3月8日,周总理不顾余震危险去慰问受灾群众。当时天气十分寒冷,西北风“呼呼呼”地刮着。听到周总理来的这个消息后,人们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迎风坐着。在这感人的场面,周总理望着群众,他浓黑的双眉拧成了一线,总理立刻让群众背着风坐着,就在这时,像猛然暴发的山洪一样,会场上暴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人们最无助、最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来了,把他们心中的阴影除掉,我们伟大的总理,他爱民如子的精神让我佩服,心中只有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位置留给自我,为别人着想。而就在这时,群众们已经把他记下,内心深处已经埋下了对他的尊敬。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长安街上,所有的人都在为总理送行,与总理做最后的告别。整条街上,只有一阵阵哭声,而没有别的声音,周总理用他的一言一行博得了全中国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周总理与群众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与他那博大无私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必须要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老师评语:透过本文老师能够看出你被周总理平易近人,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好品质,感动了。并与出了自我的内心感受,结尾也证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堪称一篇佳作!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四):

在几天前,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山洪一样的掌声》。

这篇课文十分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才是一个伟人,怎样才贴合伟人的标准。这篇课文是一位名叫关汝松的作家写的,他的写作功夫十分高,就一篇课文,我们班就有好几个新词不认识。

课文主要写了1966年3月8日发生地震后,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慰问群众暴以热烈的掌声的故事。

在我读到“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减去它锐利的锋芒,仍然劲头十足的呼啸着,打着旋儿;卷起来的雪粒和尘沙迷迷蒙蒙遮人眼目,打在人们的脸上和脖子上,冰冷而又疼痛。”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当时十分寒冷而且又有余震,那真是雪上加霜。

而又当我读到”骤然,他浓黑的眉毛拧成了一线,他的目光盯在张建脸上:“风沙这莫大,你怎莫让老乡们冲着风坐呀''我从而体会到了,周总十分关心群众而且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中。为群众们而着想,他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对待,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

一个国家的总理,身上肩负着国家那莫多的重任,当老百姓出现点问题时,就火速赶到他们身边,给他们送来了应急的物资。在总经理的心中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周总理让群众们背风坐,而他却迎风伫立着。这莫高的领导人竟然让群众的关心和热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也要像总理那样,做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周总理这莫伟大的人,却又是这莫的平凡、善良。

他是人民的好总理。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五):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位于地震中心的隆尧县房倒屋塌,损失严重,家家户户陷入震灾的突然袭击中。此时此刻,人们眼望北京,多么盼望北京来人,带领他们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啊!就在震后的第二天,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大地还在摇晃颤动的时候,周总理乘直升机来看望大家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大雪后的冷天,刮着北风。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候,周总理出此刻机舱门口时,等候在附近场地的几千名群众,顿时感到浑身发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震灾带来的忧虑和担心,就像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很快被驱散了。周总理快步走下飞机,来到群众中间,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就忙着听汇报、看灾情、问损失、指道路。规划了灾后的生产,安排了群众的衣食住行。白家寨的群众激动地说:“周总理比俺们想的还周到!”在这个打谷场传出了山洪一样的掌声。一个国家的总理,身上肩负着国家那么多的重任,当老百姓出现点问题时,就火速赶到了他们身边,给他们送来了应急的物资。在总理的心中老百姓是多么的重要。周总理不顾旅途的劳累,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为了让我们少挨点冻,少被风吹,少受点罪,自我却迎着风,任凭凛冽的寒风不时掀起衣襟。

总理爱人民,人民更爱总理。在冀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里,响起了山洪一样的发自人民内心的掌声。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这么伟大的人,却又是这么的平凡,平凡得就像一滴水,那么晶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翠绿顽强。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平易谦和,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在成长的道理上,我也要像周总理那样,做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不论身在何处何地,我都要像周总理一样。

【第1篇】

我知道很多伟人和他们的故事,但是让我无法忘怀的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关心群众、心系群众、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很是让我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周恩来总理不顾余震的危险去慰问受灾群众。开会时,群众们担心周总理,都主动迎风而坐,而周总理看到时很是心痛。为了群众的安危,周总理竟然情愿迎风伫立,让人民群众背风而坐。正因为这样,群众们突然暴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好像地震给群众们带来的痛苦都不见了……

读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去敬佩的好总理啊!现在的孩子们都没吃过苦、出门坐车,生活条件优越,根本就不知道艰苦朴素。很少有人想过,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周总理那一代伟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来的,周总理他们那一代伟人的生活条件却十分艰苦,我们应该无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定不会辜负伟人的期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2篇】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山洪一样的掌声》这篇课文,我很敬佩周总理他那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精神。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3年3月8日,周总理去河北省刑事台地区慰问受灾群众,群众都迎风站着,想让周总理说话方便些。但是总理不同意,总理说:“向后-转!”但是没用。最后,周总理走到了那边,会场地上爆发了山洪般的掌声。

周总理那爱民如子、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人们最无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来了。来帮他们把困难解除。都是为人民着想。

而我,根本就做不到这些。我们过着富裕的生活,什么都有。但是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凌厉的狂风和无数的雪粒和尘土。但是总理依然站在那里。如果是我,我就会早早地去躲风了。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里,难道不该学习周总理平易近人的精神吗?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关爱人民的精神!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作文500字【一】

社会中,有人地位高,有人地位低,有人富贵,有人贫穷。但从人格上讲,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平等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应有的一种正确态度。几天前,我认识了一位这样的人,虽然我没见过他,不太熟悉他,但是我感受到了他那颗平等待人的心,他就是山洪一

---周恩来总理,课文讲述的是;地震过后,总理冒着余震危险去慰问受难的群众,群众们都顶风坐,而总理觉得不能因为他自己一人而让几千人顶风,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其中,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之情,用一句或来说就是“总理心为群众想,群众不忘总理情” 周总理赢得了群众的掌声,他不像演员,靠出色的演艺;不像歌手,靠动人的歌声;不像舞蹈家,靠优美的舞姿。

他靠的是一颗心,一颗将心比心的心,一颗热爱群众,平等待人的心。总理在人们心中,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瞧不起别人的人,而我们的周总理却是以民为天,在总理心中总是爱人民胜过爱自己,他那种”勿以身贵而贱人”,“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首曲子是”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周总理——我们爱您!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作文500字【二】

在几天前,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山洪一样的掌声》。

这篇课文十分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才是一个伟人,怎样才贴合伟人的标准。这篇课文是一位名叫关汝松的作家写的,他的写作功夫十分高,就一篇课文,我们班就有好几个新词不认识。

课文主要写了1966年3月8日发生地震后,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慰问群众暴以热烈的掌声的故事。

在我读到“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减去它锐利的锋芒,仍然劲头十足的呼啸着,打着旋儿;卷起来的雪粒和尘沙迷迷蒙蒙遮人眼目,打在人们的脸上和脖子上,冰冷而又疼痛。”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当时十分寒冷而且又有余震,那真是雪上加霜。

"骤然,他浓黑的眉毛拧成了一线,他的目光盯在张建脸上:“风沙这莫大,你怎莫让老乡们冲着风坐呀''我从而体会到了,周总十分关心群众而且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中。为群众们而着想,他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对待,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

一个国家的总理,身上肩负着国家那莫多的重任,当老百姓出现点问题时,就火速赶到他们身边,给他们送来了应急的物资。在总经理的心中老百姓是多莫重要。

周总理让群众们背风坐,而他却迎风伫立着。这莫高的领导人竟然让群众的关心和热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也要像总理那样,做一个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周总理这莫伟大的人,却又是这莫的平凡、善良。

他是人民的好总理。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作文500字【三】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那就是就在开学的一个星期后,我们的董老师给我们交了一篇课文,那就是《山洪一样的掌声》。文章描写周总理不顾余震的危险去看望受灾群众,自己迎风伫立,不管风沙怎样掀起中山装的衣襟,也不能让群众定纷风沙,群众被周总理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并且报以热烈掌声。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周总理要去刚发生完地震的邢台地区,他不顾余震危险来看望大家,给大家送来了温暖,所以,大家为了总理都面对着风坐,他们虽然对着风坐,可是总理方便,他们知足了。总理发现了之后,高喊:“向后——转!”就这样,大家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比任何一次都响亮,它在冀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上空回荡着,回荡着……

像周总理这样和蔼可亲的人可不止一个,毛主席也是这样的人,他把心都给了群众,就算是一件小事也不放过。他的警卫员为了不影响他,把群众们请到别处碾米,虽然这对毛主席有好处,可主席想到了群众,所以又命令警卫员把群众们给请了回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毛主席的一切以群众为主的精神。而且,毛主席每天喝的是河水,吃的没有多少蔬菜,只有一点土豆下饭,而且还得熬夜,急需茶叶,可就在这种时候,主席都不喝,而是把沏好的茶水都给了群众们,可以看出主席的和蔼可亲。

学完这课,总理那不顾个人,心系群众,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下载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伟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伟人给我的启示 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生命的价值历来面对灾害时都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过了灾难,人们对于生命的关怀的强度才会比以往更加凸显出来,才会将“人”的生命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

    缺电带给我们的启示

    缺电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电”这个朋友不会感到陌生吧?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工业生产需要电,大街上各种弥红灯需要电„„我们简直生活在电的王国里。 现在科......

    三个自信带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十八大所提出的“三个自信”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

    红军长征带给我们的启示

    红军长征带给我们的启示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被称为“长征”。长征的故事,让后世的人们惊叹不已:一支曾被“打败”的......

    香港免费报纸带给我们的启示

    香港免费报纸带给我们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地铁上滚动的新闻报道、手中流畅无断线的手机网络,甚至商场外面的LED大屏幕,都无时无刻地告诉你,中国,甚......

    牛市中的巴菲特带给我们的启示

    牛市中的巴菲特带给我们的启示: 巴菲特从195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做了50多年股市,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牛市和熊市。有人说一生中经历一次大牛市就是幸运,而巴菲特一生经历了四次大......

    这一年环境治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范文

    这一年环境治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