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文考试考研
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文 考试考研写作
2013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自1978年以来,迄今为止的七个三中全会,均在中国命运转折的关键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1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改革开放进入新的三十年”的中国规划怎样的前进路线,不仅关系中国命运,也将影响整个世界,我们有着高度的期待。我们期待,这是一场真正触及灵魂的变革的开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突破,再突破”,中央释放的改革信号与人们的改革期盼基本合拍。尽管李克强总理讲“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我们仍然期待这是一场真正触及灵魂的变革的开始。
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会议将对中国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出 口型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大修正,这将涉及土地的自由流通,以及允许私人 资本从事银行金融业务等。这些举措将大大激发国内市场,而13亿人口的 国内市场又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与会者将讨论解决经 济不平衡和社会不稳定问题,他们将向中国人民和世界证明,他们有足够的 意志和能力推动这个第二大经济体继续向前发展。
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将使 中国朝着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向前进,而且将令其他国家获益。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在政府职能转 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改革方向及目标如下: 一: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限制垄断性 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 “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 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二: 推进城镇化——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 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 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 市落户限制。
三:土地制度改革。——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 ——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 点,这将利好
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四: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推广到全国。——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试点,稳 步扩大房产税试点——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显著 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三公消费的 比重。
五:打破国有企业垄断——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 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 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 理模式;——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专卖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中共十八大召开,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但追求进步。在这一
特殊的年份里,我们应该更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不但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十八大献礼。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考试论文考研 精
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论文 考试考研写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而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真正 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是必要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之一。
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 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 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 发展观”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 思想。
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 献。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 一义。第二个要点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第三个要点是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要求。第四个要点是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我们广大青年学生的殷殷教导深入人心,对 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并就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了深 刻阐述,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奋力开创,我们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很喜欢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 民,我们有自己不得不承担的的责任。
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这些责任是我们对祖国多年来培养的一种回报,也是我 们成长的标志。在我们习惯索取的同时,也要将付出、责任作为一种习惯。只有 每个人都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推脱责任,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凝聚力,才能 第 1 页 以更快更好更稳的步伐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责任感是驱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基础动力。强化责任意识也一直是我们党各级工作的根本,要抓好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强化 责任意识做起。在习主席的讲话中,透过责任感,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党、我国繁 荣富强的未来,讲话中提到的——人民对“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 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也 仿佛触手可及。借用主席讲话中的一句话: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我相 信,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带领下,我们全党、全国定能团结一心,将我们的祖国、未来建设的更加美好。十八大也指出用共同理想凝聚前进的力量。只要人民敢想,只要人民有着共 同的理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祖国献出一份力,再大的困难都不是问题。我们 作为学生同样可以为祖国献一份力,比如去残联、敬老院等地方做志愿活动。让 我们生活的这个可爱的家园多一点真、善、美,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想,一起做,一起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 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配合党的工作,将十八大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 们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才能在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在新的领导班子新的政策新的征途上绽放光彩,动员身边的人来创造出 自己及人民想要的幸福生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 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 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
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 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必 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 未来,民族的希望。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1东通信1 学号:11811315 姓名:是核敏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1、改革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为“改革开放进入新的三十年”的中国规划了新的前进路线,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次会议针对经济、政治、社会等6大领域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领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与此同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呼应了此前舆论呼声,使人们对即将发布的改革决定全文充满期待。
2、总目标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4、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
5、党的领导
全会重申,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会议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6、决定性成果
全会要求,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国有经济主导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8、现代财政制度
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意味着,继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新一轮大规模财税改革呼之欲出。
9、社会治理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0、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一.主要内容: 1.两个新机构:
(1)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2)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3.六个紧紧围绕: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4.十五个改革要点:
(1)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4)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
(5)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6)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贸区建设。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法治中国。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10)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1)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2)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13)生态文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14)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15)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部署改革,涉及领域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决定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存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决定》: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前我一直在想,由于我们这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下一代的小朋友们已经没有了舅舅阿姨叔叔姑姑,体会不到这种亲情,更不要说他们的下一代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很多家庭关系中的概念就将消失,这真是一件让人担忧的现象。可如今,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以后的小朋友们将不再孤单,家庭关系中的概念也将永存了。有些人因此决定为我国人口问题感到担忧,但我认为,这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可以生二胎不是可以省很多孩子;况且,在人口老龄化如此严重的今天,此决定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良策。2.《决定》: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后孩子上学将更加公平,不会再面临择校困难的问题了。没有了重点非重点班之分,孩子们将不会在因此自卑、困惑。3.《决定》: 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中国孩子已经在高考这个独木舟上焦虑的太多。以后,孩子们将不再担心高考一考定终生了。不分文理科,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各方面知识,更加全面的发展。英语可以考试多次,并且在总分中的比例也下调了,是我国学生的学习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像我刚上初三的小表妹,明年的中考将不再担心考得上考不上重点班的问题。4.《决定》: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户口将不再“值钱”了,因为农转非户口将会很容易。不过要落户北上广将是难上加难了。5.《决定》: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以后看病可以取更多的医院了,而且香瓜某些医生的号也将更加容易。如果不幸得了重病,还可以得到专门的救治。而且对身为医生的爸爸而言,他就可以将自身优良的资源贡献给更多的病人。6.《决定》: 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我国的公务员以后将会更加廉洁奉公、小心谨慎。因为纪委审查更严格了,反腐倡廉的力度更大了。近期妈妈单位里查到的几个吃拿卡要的同事估计要很严格的处置了。7.《决定》: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以后估计要缴房产税了。8.《决定》: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家里的水电费要发生变化了。9.《决定》: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爸爸妈妈都已经五十三岁了,即将面临退休。他们工作久了,如果突然闲下来会觉得无所适从。以后退休要延迟,他们可以继续满怀热忱的工作了。10.《决定》: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爸爸特别喜欢自然,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等他退休以后,他完全可以去农村买个宅基地盖房了。
以上每一个方面体制或制度的改革,又以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为支撑,形成了相互耦合、系统配套的制度改革大格局。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强的制度保证。三.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深受百姓关注、关乎到每个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定,相信通过这次会议,我党必能明确未来发展的道路,将中国带到发展的新层面。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为国家深入迈向国际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作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我们更应该要去这么做。也许,努力学习是件日常小事,但是我想,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好这些小事,那么“中国梦”就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实现。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动中国农改革发展题目。中国伟大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剧变。但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题目。在新的出发点上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这次全会专题研究新情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题目,充分体现了我党一向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
三农题目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心的题目,我国事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题目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本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的调和发展。“三农”题目的解决关系重大,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这充分反映了我党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一切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百姓最关心的题目,从我国国情动身,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保护耕地和勤俭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兼顾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能力。
“民生”也一样承载着数十亿我国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老百姓的诉求简单而直接: “屋子甚么时候买得起”、“看病甚么时候不用排三小时的队“孩子甚么时候能就地上学”„„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收入、养老、房价等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折射出抓紧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门题目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入公道分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幸福生活的判定标准也越来越高:从小米粥到麦当劳,从小洋房楼到商品房公寓,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题目,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牵挂在心的第一要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时间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出发点。“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三中全会描绘了通往未来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可以信心饱满地去拥抱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论文
谈十八届三中全会
畜牧兽医13-2班
蒋金丽
晚秋时节,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洪流以磅礴般的气势击打着现实的堤岸。当然这就是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倍感关心的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
从11月9日至12日为期四天的会议主要集体讨论了我国深层次改革政策。这相比于十八届一中和二中全会的人事机构变动这一议题,此时三中全会更显得鼓舞人心,此深切关乎着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
时隔35载,中国改革再次出发远行,肩负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与之同行。
只要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如今距离改革开放35周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周年,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全面推进、继续深化的重要时间点。天时、地利、人和,如此关键时刻期待中国体制改革必定可以写出历史光辉的一页。
现今,我已是一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一新生,而我时刻牢记着我是一名共青团员,因此,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格外关注、并且积极学习此次会议的精神。
作为一名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我们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畜牧兽医发展的规划相结合,毕竟将来我们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兽医,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成了我们兽医职业生涯的必修课。在校训教导下,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
况且如今,我有幸成为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管理与服务中心的一员,看到学姐学长非常努力的工作着,他们为了校集体荣誉牺牲了自己大把的空余时间,他们微笑并执着努力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看到什么是负责、什么是大度。他们是我以后工作中奋斗的榜样,他们的行为激励着我不断超越、不断地改变自己。
身处校园,心系未来,我觉得在今后的大学生涯里,需要培养自己三个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上,明确大学目标。主动去挖掘知识的魅力,学无止境的道理铭记在心,大学学习生涯,且行且珍惜。在生活里,早睡早起,有合理的作息时间。然而如今回忆起之前结束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一下子发现原来自己在学校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平时生活里要是浪费过多的时间荒废于无用的事情上,得不偿失。在工作中,人文中心的工作主要是统筹兼顾,需要打通各种人脉关系,我会虚心向学姐学长请教。我相信,通过三年的锻炼一定会给今后的人生道路铺下一条坚实的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还重点指出:健康是增进人全面发展的必定需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一名未来的兽医,我觉得在学习以及工作能力、思想觉悟、自律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更好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难得的契机,牢牢把握,势必可以成为今后学习工作上的强大助推器。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此次盛会之后,我们将扬起改革之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而奋斗。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鸟儿飞过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中国的慢慢改革强国之梦的重担肩挑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默默奉献中带着执着,“中国梦”梦想成真的那一天,绝不久矣!
第五篇:2014 考研 十八届三中全会 出题
毛中特部分: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己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4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的全面性
(一)改革的全面性
邓小平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
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③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全部的上层建筑,而只是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
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民族中,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社会形态内部既有这个社会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有旧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要做具体的分析。最后,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过程(自然历史过程),即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基本思路。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方面: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欢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中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不同时代的阶级斗争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3)革命。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4)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科技。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它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
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三个原则:①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③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主义建设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第一项要求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